第四部分中國地理上檢測試卷
① 《中國地理》考試卷1
1.中國地理是一門集(自然 )科學與(人文/經濟)科學於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2.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部分。
3.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宜昌)、(湖口)。
4.人口過程包括(人口增長過程)、(人口結構變化)、(人口空間過程)三個過程。 還是填自然變動,遷移變動,社會變動好
5.旅遊業的基本特點包括(季節性)、(地區性)、(多樣性)、(大眾性)和(偏在性)。
6.太行山是(高原)地形與(平原)地形的分界線。
7.中國最大的盆地是(塔里木盆地),第二大的沙漠地(巴丹吉林沙漠),最大的湖泊地(青海湖)。
1.中國地理的基本特徵是(對稱性)和(多樣性)。
2.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部分。
3.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內蒙古河口鎮)、(河南省舊孟津)。
4.人口年齡構成包括(衰退型、(穩定型)、(增長型)三個類型。
5.中國近海中,全部位於大陸架上的是(渤海)、(曾母暗沙);屬中國內海的是(渤海)、(瓊州海峽);水文特徵受大陸影響最大的是(黃海)。
6.大興安嶺是(高原)地形與(平原)地形的分界線。
7.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瑪干沙漠),第二大的盆地(吐魯番盆地),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陽湖)。
1.中國地理是一門集(自然)科學與(人文/經濟)科學;
2.中國地理位置四至點最東和最南點分別是(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匯合處)、(曾母暗沙);
3.中國近海海岸類型主要有(侵蝕海岸) 、(峽灣式海岸)、(三角洲型海岸);
4.地下水資源按埋藏分為(上層滯水)、(潛水)、(承壓水);
5.人口過程的結果是使人口數量發生(結構)和(空間)的變化;
6.中國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最小的海域(渤海);
7.中國地理中的三條走廊分別是(河西走廊)、(海上走廊)、(遼西走廊);
8.土地資源包括(自然)和(社會)兩大屬性
1. 中國地理的研究對象包括自然地理環境、(人文地理環境)和(經濟地理環境)三個組成部分。
2.屬中國內海的海域分別是(渤海)和(瓊州海峽)。
3.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人口最多的省是(河南),直轄市(重慶)。
4.靈渠溝通(漓)江與(湘)江,又稱(興安運河或湘桂運河)。
5.中國最大的沙漠是(塔克拉馬干沙漠) ,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就是貝加爾湖))、 最大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6.中國地理中的「三三」是指(三個氣候帶)、(三個溫度帶)和三個經濟帶。
7.中國地理位置中四至點的最西和最南點分別是(新疆帕米爾高原)、(曾母暗沙)。
8.人口年齡構成一般分為(衰退型)、(穩定型)和增長型三種。
9.黃河上、中、下游分界點分別是(內蒙古河口鎮)、(河南省舊孟津)。
1.地理學的基本特徵突出表現為(對稱性)、(多樣性)。
2.中國疆域最北、最南點所處的熱量帶分別是(北寒帶)、(熱帶)。
3.中國近海中,海水水文特徵受陸地影響最大的海區分別是(黃海) 、(台灣海峽)。 這個題目還是不會
4.人口過程包括(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三種過程。
5.影響中國氣候形成夏季主要氣壓中心分別是(亞洲低壓)、(北太平洋高壓)。
6.長江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分別是(宜昌)、(湖口)。
7.土地資源具有(自然)和(社會)兩種屬性。
8.我國主要成煤時期包括(侏羅紀)、二疊紀、(白堊紀)和第三紀。
9.「靈渠」溝通的河流是(湘江)、(灕江)。
10.地下水資源按其埋藏條件分為(上層滯水) 、潛水和(承壓水)。
②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地理卷(四)的答案區域產業活動(第一~二節)
選擇
1~22ADDBBCBDADADACBDABBACD
非選擇
23()B
(2)黃土高原 黃土高原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夏季暴雨集中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下形成圖示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
(3)西北乾旱、半乾旱 影響:過度的人類活動會導致本來就很稀少的自然植被遭到破壞,氣候變得更加乾旱,生態環境惡 化,土地退化,沙化,荒漠化加劇。
(4) 凍土、高寒、缺氧、生態環境脆弱
24(1)四川 岷江 減少成都平原的水患,灌溉農田
(2)修暗渠可減少水分蒸發,防止風沙掩埋水渠;修豎井便於施工、維護和使用;利用地勢便於自流灌溉
(3)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夏季炎熱,冬季寒冷,氣溫年差較大,全年降水稀少
大氣降水 高山冰雪融水
水稻 小麥和玉米
25(1)C
(2) A
(3)"數字中國"是將我國不同空間時間的自然、人文的大量信息按地理坐標從區域到全國的整合,並進行立體的、動態的顯示,為 國土整治提供實驗條件和試驗基礎
26(1)1:50000000
(2)「二戰」時的德軍飛行員,依靠人眼的視力發現目標,一旦有低層雲霧出現,人會看不清地面的物體。而第二次海灣戰爭中,因為美軍採用全球定位系統,能提供准確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並且具有全能性、全球性,連續和實時性的特點,不受煙霧的影響
(3)遙感主要用於地理信息技術的獲取 全球定位系統主要用於地理信息的空間定位 地理信息系統主要用來對地理信息數據進行管理、查詢、更新、空間分析及應用評價
③ 初中中國地理試題
1、中國分為幾個省級行政區,都是什麼?
2、三級階梯
3、地形區
……
④ 急求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卷地理卷(三)和(七)答案!!!!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地理卷(三)
1~5 ABABC 6~10 DCABB
11~15 DDBAB 16~20 CBDDD
21~22 CB
23.()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 135 120 (2)D (3)C (4)正午太陽高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將太陽能熱水器的支撐桿設計成活動桿,目的是通過調節支撐桿,使太陽能熱水器的受熱面始終與太陽光線保持較大的角度,從而獲得更多的太陽能。
24.(1)略 (2)A 赤道及其以南地區 AC (3)南 ② (4)晝長夜短 ,且晝漸短。
25.(1)(0°,60°E) (2)160°E~180°~30°W (160°E向東到30°W ) (3)6 18 (4)B (5)12
26.(1)橫 縱 A波傳播速度慢,B波波傳播速度快。 (2)消失 突然下降 固 液 (3)各類岩石 外核 內核 地殼 上地幔頂部(暖流層以上部分)
全國100所名校單元測試示範卷地理卷(七)階段測試(二)答案
選擇題
1-5 B\C\D\C\B 6-10 A\A\D\B\B
11-15 C\B\C\A\C 16-20 B\A\D\C\B 21-22 C\D
23、(1)煤炭、風能、太陽能等能源資源豐富;靠近東北、華北等能源輸入區;鐵路以貫穿大多數煤炭產地,交通便利;政府的大力支持。
(2)提高煤炭的綜合利用程度,增加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增加就業,提高收入。
(3)開礦破壞地表植被,加劇土地荒漠化;破壞地下水資源,部分地區出現地面下陷;當地煤炭發電還會造成大氣污染。
(4)消耗大量水資源,加重缺水危機(5)三廢排放增多,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24、(1) 有利: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位於平原,地勢平坦,土壤深厚肥沃;臨近河流,有灌溉水源。不利:降水變率大,多旱澇災害;冬季氣溫低,易受寒潮影響;冬春多風沙災害;土壤鹽鹼化嚴重。
(2)近郊農業應以種植花卉、蔬菜為主,大力發展乳畜業;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發展科技提高生產效益;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
(3)改善生態環境,減輕自然災害;增加經濟收入。
25、(1)我國城市為三縱兩橫的發展戰略格局;第二亞歐大陸橋通道、沿長江通道為兩條橫軸;東部沿海、京哈京廣、包昆通道為三條縱軸。
(2) 加速非農產業向城市轉移,推動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推動了人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3)加強城市群整體統籌與規劃;構建區域核心城市並提高核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加強城市產業分工與協作,避免惡性競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服務設施建設。
26、(1)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范圍擴大,珠江三角洲政策優勢不再明顯;工整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力廉價的優勢減弱;與長江三角洲相比,其產業基礎、科技實力和人才隊伍都處於劣勢;國內的經濟腹地范圍較小,市場條件相對於長三角較差等。
(2)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提高清潔能源消費比重;進行技術革新,減少酸性氣體排放量及進行回收利用(推廣原煤脫硫技術、工業尾氣脫硫處理);調整產業結構,限制高污染工業(大力發展高新及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降低機動車使用量及使用頻率,減輕機動車廢氣排放總量。
(3)控制建設用地,防治農業污染,保護基本農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城市需求量大的農副產品的生產;加大科技投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等。
⑤ 2013年高中地理一輪復習第四部分中國自然地 理
中國地理的考點主要集中在氣候上,但也不排除行政省份,水文,交通(主要是鐵路干線),高考一般是穿插起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