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遠人文地理
① 朱峰的介紹
朱峰,女,1974年5月出抄生襲,畢業於中山大學,人文地理學旅遊規劃專業,現任教於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職稱。研究方向是區域旅遊規劃、旅遊景區開發、會展與會議經濟、旅遊企業管理、旅遊電子商務;研究成果有:參與新疆喀納斯、廣東省惠州市、珠海橫琴島、山東省沂源縣、湖北省安陸市、威海定遠艦、威海海文化休閑園、濰坊紫鳶大酒店等諸多項目的規劃與咨詢工作。學術成果:在《旅遊學刊》、《人文地理》、《中國旅遊研究》、《地域研究與開發》等刊物發表論文幾十篇,參與並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地廳級研究課題多項,3次獲得威海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出席首屆亞太旅遊國際會議、亞太旅遊研究論壇並出版英文論文。
② 定遠區域人文地理
定遠縣境古抄為淮夷之地,戰襲國時期屬楚地。秦設郡縣時,屬九江郡轄的陰陵(今定遠縣靠山鄉古城村)、東城(治今定遠縣大橋鎮三官集)縣。西漢時,縣境內設陰陵、東城二縣和曲陽侯國(治今鳳陽縣龍頭壩),均屬九江郡。王莽改東城為「武城」,陰陵為「陰陸」,曲陽侯國為「延平亭」。東漢時恢復西漢舊稱,將延平亭改稱西曲陽,東城陰陵、西曲陽三縣皆隸屬九江郡(治陰陵)。永平十五年(72年),東城改屬徐州下邳國,三國魏時撤銷東城陰陵二縣建置,改屬淮南郡西曲陽縣。西晉恢復東城、陰陵二縣建制,仍屬淮南郡。東晉建制與西晉同。南北朝,江淮地區為南北激烈爭奪的場所,歸屬和建置變動頻繁。劉裕代晉稱帝時,東城縣先屬於南朝宋,後入北魏。南朝齊時,在境內設馬丘郡(治今定遠縣興隆鄉藍柵橋)。
③ 黃海海戰,北洋水師在迎戰時,是排的『雙橫隊』還是排的『一字雁陣』
丁汝昌為北洋水師擺下的雁行陣,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這和納西莫夫打錫諾普海戰的陣型多麼相似,而這個陣型在戰術上的價值就是迅速的分割對方,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從錫諾普海戰看,甚至可以說這是破T字型炮戰隊形的剋星。
丁汝昌的戰術思想並非簡單的靈光乍現,就象下棋一樣他考慮到了幾步後手。仔細分析,北洋水師的隊形排列,包括誰先誰後,航速的分配,都是經過了精心的規劃。簡單地說,北洋水師的想法就是分割包抄。
以「鎮遠」、「定遠」突前領隊,形成「八」字型陣列,突向日軍的「一」字橫隊,在最短時間內切割日艦編隊,隨後轉向,實施左右包抄。
「鎮遠」、「定遠」為什麼要突前?要完成這個計劃,先導艦的任務是最重的,它是刀刃,要承擔分割的任務,會受到兩面敵軍的夾攻,且航向意圖極為明顯,同時它要完成隨後的包抄夾擊,戰術動作比其他各艦都要復雜,所以北洋海軍使用「定遠」、「鎮遠」兩條巨艦來擔任這個最艱巨的任務,原因是:第一、它們最堅固,能夠承受打擊;第二、丁汝昌和劉步蟾就在這二艦上,在軍艦之間通訊可能被破壞的情況下,它們是最容易完成指揮意志的艦只。而他們後面的兩翼「超勇」、「揚威」等距離敵艦遠,且僅僅迎擊一側敵艦,中彈概率低,用弱艦就可以完成任務。這樣使各艦受到的威脅得到平衡,既保護了弱艦,又能夠發揮鐵甲艦的優勢。
北洋水師航速慢,但日艦是一字長蛇陣,清軍這個陣型的優點,就是讓日艦隊面對攔腰斬來的北洋水師幾乎無法機動改變隊形,除非它也向右轉,形成只有艦首對敵的態勢(艦首對敵正是清軍陣型挨批評的一個重點)。日艦是單縱隊,縱深不足,北洋水師的切割將在一瞬間完成,正是打在日軍的薄弱環節上!使用這種辦法可以有效的使日艦為了相互救援而必須和北洋水師絞成一團而不能發揮機動優勢。按照海戰的實況看,北洋水師在開戰時指揮的相當出色,切割點正選擇在日軍本隊和第一游擊隊之間!
預料北洋水師的作戰指導思想應該是切割日艦隊形後,「定遠」、「鎮遠」分別左右轉,兜轉至日艦左舷,使日艦本隊先導艦同時承受前方、左方、右方的夾擊,而第一游擊隊必定掉頭援救本隊,此時,它的先導艦也會同樣遭到三面環攻。這樣的打法對日艦隊先導艦的打擊後果會是怎樣的呢?納爾遜在亞歷山大全殲拿破崙東方艦隊的毀滅性戰例就是證明。
從全局來看,北洋水師是以「定遠」、「鎮遠」為餌,換取將日艦切割並包圍的陣型優勢,然後以日軍航速緩慢的本隊為抵押,逼迫日軍高速的第一游擊隊自投羅網(即使不投,它的殿後艦在三面環攻之下也難逃一死)。然後以「超勇」、「揚威」為砧,以「定遠」、「鎮遠」為錘將日軍砸成碎片。
按照這樣的作戰計劃,北洋水師的艦隊最終會形成一個躺倒的H型,夾住日艦的兩隊,使其無法機動,如果日艦突圍,就可以集中優勢兵力至少先殲其一隊。如果日艦拚死合龍集中戰力,則位於中央的中國軍艦(看看艦艇的排序,正好是靈活的「致遠」和「靖遠」)可以讓開一條大路讓日艦完全位於內線,而形成一條長長的海上火胡同,這顯然是一個全殲日艦的富有野心的作戰計劃!
這個計劃從軍事角度看完全有實現的依據。
首先,日艦沒有能夠消滅「定遠」、「鎮遠」的武器,對著它們狂轟對中國軍隊來說正中下懷,用這二者的裝甲為其他艦只換取損失,但是根本沒法阻止它們的突破(丁汝昌敢於把自己的座艦放到最前面,的確很有勇氣,很象他和捻軍戰斗時亮出旗鼓誘敵攻擊的作戰風格,但是有輕敵之嫌,也為失利埋下了伏筆)。在實戰中,的確沒有一門日軍火炮能夠穿透「定、鎮」的厚甲。
其次,伊東佑亨為了避免被包圍,唯一的應手只能是向右轉向,它們的打法也無非沿著中國艦隊兩側展開,形成「八」字形的兩條戰線居於外線(很象後來的實戰),但這就給北洋水師帶來兩個好處:第一、日艦在八字頂端有一個固定的轉向位置,等於給北洋水師提供了固定打靶的機會,北洋水師在八字頂端的,恰恰是日艦無法擊毀的「定遠」、「鎮遠」!這樣,能夠和中國軍艦形成戰列對峙的日艦勢必已經傷痕累累,越接近八字形的底部,損傷必然越嚴重;第二、日艦是分成兩隊,力分則薄,中國艦隊則左右逢源――注意,中國艦隊兩列縱隊中間是空的,不會遭到兩面夾擊,而且呈八字形,日艦兩隊必然越打越遠,位於八字頂端的「定遠」、「鎮遠」在一旦形成八字炮戰局面之後就可以變成機動隊,可以想像此時北洋艦隊以左右翼弱艦拖住日艦隊形(所以丁汝昌才不會怕後隊速度慢呢,本來就沒有準備讓後隊趕上前隊),「定遠」、「鎮遠」象兩頭餓虎一樣從後面撲上來,依次幹掉隊尾的敵艦(「定遠」、「鎮遠」會不會分開左右翼?我想不會,丁汝昌的陣型之精髓就是集中優勢兵力,他必然會把「鎮遠」、「定遠」全部用於日艦旗艦所在的本隊方面),沒有一艘日艦可以單獨長時間抵抗「定遠」、「鎮遠」加上當面其他艦只的合力攻擊,而日艦對中國艦只卻攥不成拳頭,因為中國艦隊的隊形是兩列長牆,如果繞到八字底端去包抄,不說包抄進去也是挨到兩面夾擊,大概等打進去它隊尾的艦只早就讓「定遠」、「鎮遠」打成奧運會火炬了。
這是何等考慮周到,狡猾又老辣的打法!非沙場老將不能為也!難怪在作戰會議中那些飽讀海軍經典的將領毫無疑義。
為什麼丁汝昌採用這樣一個陣型呢?我還有一個猜測的想法,那就是丁汝昌的思路在怕日艦逃掉不能全殲!
所以他要從一開戰就死死纏住對方,不和對方打遠距離的炮戰或少打,拖日艦到懸崖邊上決斗,使對方不能抽身而退,否則日艦發揮航速優勢,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豈不糟糕。大概丁汝昌還准備把日本軍艦揍成火炬以後讓港內的鎮字型大小和魚雷艇來結束最後的戰斗吧?他們打機動戰當然不行,打死靶正好發揮其威力大的特點,也符合清軍打仗戰功人人有分的習慣。
後世對清軍陣型的百般批評,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
第一、日軍搶佔了T字炮戰陣位,這一點,其實北洋水師已經有所准備,那就是雙方打成的陣位後來更象一個「六」字。眾所周知,T型陣位打的就是對方的先導艦,而丁汝昌的陣型先導艦有兩艘,可以大大分散對方的攻擊,同時兩翼左右分開,比純粹的T字炮戰多少能發揮後方艦只的火力,事實上,作為先導艦的「定遠」、「鎮遠」並沒有遭到毀滅性的打擊,相反起到了吸引敵軍火力的作用,只是讓日軍一下子打掉了指揮部,是北洋水師最大的敗筆。
第二、開戰之初,艦艏對敵,各艦只能開主炮,後部火炮無法發揮優勢,這個批評是正確的,但這是為了取得陣型優勢的必然犧牲,就象對馬海戰東鄉平八郎的陣前回頭一樣,挨了不少炮彈,換來一個T字炮戰的有利陣位,只是丁汝昌失敗了,東鄉成功了,所以他們獲得的評價才如此不同。這兩個問題和後面的戰斗比較,不能算大的問題――看到一位朋友的評論,有一句話令人茅塞頓開,那就是北洋水師的艦艇前後主炮不平衡,前炮大大優於尾炮,因此正面對敵犧牲的火力並不太大。
那麼,事實上北洋艦隊的確分割日軍艦隊成功,這么好的隊形,周密的計劃,這么高昂的士氣,為什麼沒有發揮作用呢?我認為這主要有六個原因:
第一、計劃太復雜
這種「考慮周密」的復雜的作戰計劃在實戰中往往難以實現,簡單的計劃更好些,因為實戰中各艦不可能象平時一樣沒有干擾的實施計劃,就彷彿射門的足球運動員,在拉拉扯扯之下復雜花哨的動作往往難以成功。日本海軍最後一場大戰:萊特灣大海戰,就是敗在了一個縱橫幾千公里的「周密」的復雜作戰計劃上。這是最重要的一點,不懂得這一點,永遠談不好軍事。
第二、對日軍火力估計不足
對日軍戰鬥力和戰爭的慘烈程度估計不足,可以說只有開戰之後北洋水師的官兵才完全明白日軍的戰鬥力,日軍密集而准確的炮火、精確的指揮使北洋水師大吃一驚,也嚴重影響了士氣。如果事先知道日艦的命中率那麼高,「致遠」決不會沖出去獨擋日艦全隊的炮彈,那本來是只有「定遠」、「鎮遠」才能做的事情。丁汝昌的負傷。從「頭面燒爛」等狀況看,根本不可能是飛橋斷裂,很明顯是挨了日軍的炮彈,只是清軍無法相信日軍的炮彈會那麼准確!這造成的影響在後面還要敘述,但是可以看出清軍對挨上這樣兇猛的打擊沒有思想准備,這就影響了北洋水師實施後面計劃的決心,象吳敬榮,肯定沒有這種思想准備,於是就此精神崩潰。北洋水師大概抱著狩獵的態度來的,沒想到卻是一場浴血死戰!北洋水師領導人的思想這時肯定從徹底殲滅敵人向保護自己不被殲滅快速轉變,而這在原來的作戰計劃中考慮不多,倉促改變作戰方針,北洋艦隊戰鬥力和計劃的優勢當然大打折扣,在這種肉搏戰中,日軍快炮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清軍對自己軍械的落後和士兵素質的不足考慮不周。
第三、兵力不夠充足
按照原來的作戰計劃,左五右五,沒有預備隊,哪條船也不能沉才能完成,沒有考慮到日軍可以在最初的戰斗中就給與北洋艦隊重大的打擊,切割敵編隊雖然成功,隨著「濟遠」、「廣甲」的逃走,即便指揮健全,這個計劃也已經很難實行。
第四、失去指揮
最重要的一點,這個計劃需要各艦作為一個整體,協調一致,並加以流暢的指揮才能實現,何時包抄,怎樣應對敵艦的反撲,都要從艦隊的角度而不是某一條軍艦的角度考慮,而清軍恰恰是一開戰就失去了指揮,又沒有指定預備指揮官(「鎮遠」不是很好的預備旗艦嗎?為什麼沒有指定?大概還是輕敵了吧),造成了後面的大混亂。我看到有關於「致遠」升旗問題的討論,想起馬尾海戰中參將高騰勝也曾經在「飛雲」號上升起龍旗,根據台灣鍾漢波將軍的解釋,那隻是表示艦上有高級將領,相當於後來的將旗,在海戰中亮出來,表示決一死戰的意思,並非接管指揮權。日軍的評價是「勇者過勇,怯者過怯」,「致遠」的出隊和「濟遠」的逃跑把艦隊的八字形陣拆得七零八落,隨著丁汝昌的負傷,清軍根本就失去了統一的指揮,而這個計劃沒有指揮是根本無法進行下去的!清軍的各艦沒有自己的頭腦,其思維是由失去控制的旗艦代行的,不亂怎麼得了? 想想林彪在打虎山戰役中下達了攻擊命令後就讓各縱隊各行其是,那才是最高級的作戰計劃呢!
第五、指揮官結構有問題
北洋水師內部,大約只有丁汝昌真正是打過仗的(還有顯然沒有統帥氣質的方伯謙),也有指揮全軍的能力。次一級的指揮官即使優秀者如劉步蟾都顯然缺乏戰略的全盤考慮,劉可以指揮一艘戰艦打得有聲有色,但無力也沒有經驗指揮全隊的戰斗,所謂有將才沒有帥才,何況他本身也是第一次參加真正的戰斗,對他的要求無法過高,所以在丁負傷之後,就沒有一個能夠有才能和魄力,負責貫徹這一計劃的指揮官了。
第六、運氣不好
這個計劃是典型的中國人崇尚的「後發制人」,所以在前半部分是要註定要吃虧的,而真正分割了敵人,可以自己賺便宜的時候,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能夠去賺,所以看起來清軍在整個戰役全盤都在吃虧,看不到一點亮點,因此後世對丁汝昌的雁行陣只有批評。
個人認為北洋海軍的失利和陣型的關系應該遠遠比單縱陣和雁行陣那樣簡單的對比深刻。後人評價,往往把先人都看作老氣橫秋或窩窩囊囊之輩(他們確實比我們老么),但是實際上當時的人物也都是一時豪俊,必有自己的血氣和智慧,丁汝昌為了北洋水師的勝利,可能比誰都要嘔心瀝血,而他的才幹也比評價他的人可能要高很多……您認為我這樣的分析是否有一定道理吶?
北洋水師的失敗,必然因素以外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簡單的舉個例子,黃海海戰之後本來是日艦先退,結果中方擱淺艦只卻被日軍回頭擊毀,否則「廣甲」和「超勇」都有挽救的可能(葉祖圭這時干什麼去了?追不上日本人還不能照顧自己的傷艦么?),加上「濟遠」撞「揚威」(存疑),其實北洋水師可能把損失輕易降低到2條船,而完全不是5條,「鎮遠」觸礁更是自毀長城了.
④ 絲綢之路的故事
1.出使西域的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2.投筆從戎的班超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於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系。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http://www.doc88.com/p-1146349882708.html
3.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游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余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准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系,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5.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6.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⑤ 淺談地圖在初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及如何進行地圖教學
我覺得更重要在於換位思考,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想像他們需要什麼喜歡什麼,這樣很容易讓對方滿足。
⑥ 關於絲綢之路的資料誰第一個走的
張騫
⑦ 西部地區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哪些故事與絲綢之路有關的
1.出使西域的張騫
公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騫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國王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並幫助他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游安居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2.投筆從戎的班超
「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後漢書·班超傳》)
匈奴是中國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騎射,驃悍驍勇,進如鳥飛,頃刻畢至,退如煙雲,須臾消逝,每當秋高馬肥,即四下擄掠,中原一帶不堪其擾。西域一帶有五十餘小國,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禦匈奴的侵擾,就必須控制西域各國,斬斷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隨奉車都尉竇固出擊匈奴,並奏請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國王先恭而後倨,班超推斷匈奴也派使者來了。情勢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為強。班超集中隨從36人,乘夜火燒匈奴使者的住所,殺死30餘人,燒死100餘人,鄯善國舉國震恐,首先歸漢。接著,班超馬不停蹄出使於闐、疏勒,鎮服兩國,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龜茲兩國的進攻,恢復了與漢朝中斷了65年的關系。
班超決心長期留駐西域,從公元87年起,又陸續平定了莎車等國的叛亂,擊退了大月氏王朝7萬人的進攻,保護了西域南道各國的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公元91—94年,龜茲、姑墨、溫宿、焉耆、尉犁、危須等國先後臣服歸漢,西域大小50國全部歸屬,漢章帝封班超為定遠侯,西域從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縱橫捭闔,使西域與內地聯為一體,為中華民族的基業立下了豐功偉績。
3.西天取經的玄奘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誠的佛教徒,傑出的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記述古代絲綢之路沿途情況的偉大著作家。貞觀三年,他深感佛說分歧,難得定論,「誓游西方」,到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經,探求答案,「以釋眾疑」。貞觀十七年,帶657部經論返歸長安,受到熱烈歡迎。唐太宗將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譯經,又在寺內專門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帶回的經典,這就是現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從西域絲綢之路的中道出國,從西域南道回國,歷時17年,游歷三十多個國家,行程五萬余里,大大促進了中原與西域、中國和印度等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見聞,為我們了解西域、中亞、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歷史情況,了解絲綢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是一部聞名世界的歷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學價值。玄奘精通梵、漢兩種文字,其譯著准確翔實,開一代新譯風,並培養了許多翻譯精英,使盛唐的翻譯水平達到了相當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羅(朝鮮)的佛學者還有傳承關系,在國際上亦有重大影響。
他西行取經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變成了神話,後來經明代作家吳承恩寫成小說《西遊記》。唐僧及其弟子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成為家喻戶曉的文學形象。玄奘實為我國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國際交往中享有極高聲譽的歷史人物。
5.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在涼州(今武威),後到長安(今西安)。公元401年,後秦姚興更尊羅什為國師。他在長安主持佛經翻譯,先後翻譯佛典35部共294卷。他的工作,改變了以往中國佛經只有零星翻譯的歷史,使得大乘經典都有中譯本,而且一改以往佛經翻譯的樸拙風氣,使中文佛經達到了意義通達的水準。他還培養了一批極有建樹的佛教學家,歷史記載,他的門徒有三千,其中著名的有僧肇、道生、道融、慧觀等。鳩摩羅什把中國的佛教歷史推進到了一個嶄新的時期。
6.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後終於到達印度。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後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後,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