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河南
禹州,河南省轄縣級市,由許昌市代管,位於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南緣的中心城市,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自西至東橫貫全境。
禹州市被譽為華夏第一都,以鈞瓷文化、大禹文化、中醫葯文化著稱。歷史上,這里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中國「五大名瓷」之鈞瓷的唯一產地,同時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鈞都」、「葯都」之稱。禹州市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位列全國各項綜合實力百強。[1]
禹州市境內現存地面歷史文化遺存2420處,位列全省縣級市第一;擁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8項。1989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006年、2007年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文化之鄉」和「中國大禹文化之鄉」,2008年被列入全省首批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2013年11月榮膺「中國中原瓷都」稱號。2014年10月,禹州入選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2016年12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2]。2017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3][4]。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縣。[5]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6]、全國投資潛力百強縣市、[7]全國綠色發展百強縣市、全國科技創新百強縣市以、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縣市。[8][9][10]2018年11月,入選2018年工業百強縣
來自網路
❷ 河南大學人文地理有名導師有哪些想考河南大學環境地理系
我的人文地理老師徐曉霞就是啊,歡迎你加入我們河南大學環境與規劃學院!
❸ 河南省嵩縣的情況(人文地理社會發展)~了解的說說
嵩縣位於河南省西部,轄16個鄉(鎮),317個行政村,總面積3008平方公里,人口52萬。境內伏牛、熊耳、外方三山鼎峙,伊河、汝河、白河東西貫穿。縣城距省會鄭州220公里,距古都洛陽80公里。
嵩縣,炎帝時稱伊國,春秋為陸渾戎地,夏時為豫州伊闕地。商代稱有莘之野,又名空桑。春秋時秦晉遷陸渾之戎與此。戰國為韓之高都,漢置陸渾縣,屬弘農郡,金改嵩州。晉改屬河南 郡。東魏改為陸渾縣,屬新城郡,又置北荊州、宜陽郡及南陸渾縣。隋開皇初改置伊州,大業初改為陸渾縣,屬河南尹。唐分置伊陽縣,與陸渾縣並存,俱屬河南 府。五代時並陸渾入伊陽,宋紹光九年(1139)升為順州。金改名為嵩州,屬南京路,明降州為縣,始名嵩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為縣,始名嵩縣。夏大禹治水曾鑿開崖口、陸渾、龍門放出「五洋江」水。商代成湯三聘伊尹於此,伊尹、伊陟父子丞相輔佐商四代帝王。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定居「兩程故里,開館講學,著書立說。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文人騷客曾游歷嵩縣,留下千古名篇。民國時期,馳騁中原的「鎮嵩軍」,自嵩縣楊山揭桿而起,樹起反清大旗。現代史上有百餘名專家、學者、教授遍布海內外,為人類進步做出重大貢獻,堪稱英才輩出,地靈人傑。
嵩縣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已探明黃金儲量80噸,年產黃金5萬兩,是全國十大產金縣之一,「高都赤金」以其成色足赤蜚聲海內外;瑩石、重晶石、花崗岩、鉬等礦藏均有可觀的開發價值。嵩縣素有「中葯寶庫」之稱,葯材1294種,特別是「嵩胡」年產3.5萬公斤,是全國唯一野生變家種基地。銀杏、木耳、核桃、板栗等土特產品聞名遐爾。全縣有林面積220萬畝,林木蓄積量420萬立方米。擁有草場296萬畝,載畜量114萬個羊單位。嵩縣有人間仙境白雲山,碧波萬頃陸渾湖,還有如詩如畫天池山、道教勝地九皋山,原始古老龍池曼。旅遊業已成為嵩縣經濟的一大支柱。
嵩縣地處豫西山區,隸屬洛陽市管轄。全縣16個鄉鎮,317個行政村,53萬人口。縣域面積300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47萬畝。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全縣國內生產總值12億元,財政收入5518萬元。
嵩縣地上地下資源十分豐富,目前已探明儲量礦產種類30餘種,其中黃金探明儲量80噸,遠景儲量100餘噸,瑩石、花崗岩、鉬等均有較高的開發價值;境內 山河秀美,開發建設了白雲山、天池山、木札嶺、陸渾水庫、兩程故里等旅遊景區;全縣有林地面積220萬畝,其中發展銀杏、槲葉、板栗等經濟林50萬畝,全 縣基本達到人均一畝經濟林;中葯材現存種類1294種,特別是年產柴胡3.5萬公斤,是全國唯一野生變家種柴胡基地。
嵩縣卧龍谷生態旅遊區
卧龍谷生態旅遊區位於洛陽市嵩縣車村鎮的東部,距洛陽130公里。卧龍谷位於八百里伏牛山的腹地,伏牛山風景資源帶。其西於「人間仙境」白雲山相鄰,東與 「中原獨秀」木札嶺一山之隔,北面與伊河漂流、天池山、陸諢水庫等旅遊區有高等級的旅遊公路相通,311國道從景區旁穿過,位置優越,交通便利。 卧龍谷 因漢光武帝劉秀在此過夜點兵得百姓擁護而得名,系中條期末燕山晚期地殼運動形成的深斷裂花崗岩地貌。景區有效觀賞面積30餘平方公里,有大小景點200餘 處,這里處於亞熱帶向北溫帶的過渡帶,氣候溫涼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景區內林茂草豐,植被原始,有植物1900餘種,中葯 材1400餘種,珍禽200餘種,加之有淙淙溪流、巍峨群山、如削峭壁、怪石雲海、飛瀑幽潭,又有王莽攆劉秀的傳奇故事和以揚善抑惡為道德基調的青龍福澤 民眾的美麗神化傳說共同構成了文化內涵深厚、景色神奇秀麗的完整風景體系,因此被贊譽為「豫西山水畫廊」……
卧龍谷內,溪水灣,崎嶇似蜿蜒蛇形,綠樹環階起,幽篁靜處分,道旁清溪淙淙流淌,林間芳草鬱郁崢嶸,潭中細軟沙石映起翩翩魚影,穿行林間小道,頓覺涼風習 習;縱情山水之間,忘卻赤日炎炎;觀音峰、龍門壁、虎嘯崖、千尺崖,山勢巍峨,群峰參差,絕壁四布,高峰入雲,危岩聳立,深谷幽邃,山高林密,險秀兼顧。 山頂之上,怪石林立,石老漢穩坐山頂;青龍迎賓石傲視蒼穹隱隱有語,像是在向上天祈福 ;龍船翹首待航,迎接四方賓朋;師徒問路形象地描述著孫猴子與唐僧 師傅去取經的艱辛;他們以不同的姿態展現給遊客,用自然界特有的鬼斧神工向遊客展示著卧龍谷的美。
卧龍谷內那深深潭水,清澈怡人,其碧如玉、其明如鏡,它們像一顆顆閃亮明珠散落在整個谷底,多達30多處。黑龍潭之墨黑、卧龍潭之幽靜、吊潭之險要、白龍潭之碧綠、老龍窩生成之奇特都會讓你置身其間,恍若夢如瑤池,又似潔廬如鏡。[洛陽旅遊]
走進卧龍谷步換景移,四時之景各有千秋。春天,滿山吐綠、百花競放、杜鵑如血如火,形成花的海洋;盛夏,飛瀑高懸、潭深水靜、氣候涼爽宜人;金秋,滿山紅遍、野果飄香、芳香誘人;隆冬,銀裝素裹,冰瀑、冰掛、雪淞如冰雕玉砌,玲瓏剔透,又是一道亮麗風景。
卧龍谷口卧龍居,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回歸自然,返璞歸真,韻味悠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這種悠閑自得給你帶來別樣享受。
嵩縣伊河漂流
洛陽嵩縣伊河漂流是2004年開發的一個時尚水上娛樂項目,建成伊始,就以其獨特的自然資源、漂流項目本身的魅力及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吸引了省內外喜愛大自然和戶外休閑體育運動的眾多遊客。成為洛陽南線一個獨具特色的旅遊項目。
❹ 河南大學人文地理學怎麼樣
不錯啊。校友啊!
❺ 黃河人文地理特徵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流,也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它發源於唐古拉山,流過黃土高原,內蒙古高原,太行山,華北平原,最後流入渤海。流過青,川,甘,陝,寧,晉,豫,魯8個行政省區…… 網路名片
黃河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被譽為中國的「母親河」。
目錄
簡介
自然特徵地理位置
流域概況
主要支流
主要湖泊
幹流峽谷
生物資源
河流分段
人文特徵水利樞紐
橋梁設施
環境保護
發展變化黃河斷流
河道變遷
黃河治理
旅遊資源
相關資料
文化相關詩句
俗語
簡介
自然特徵 地理位置
流域概況
主要支流
主要湖泊
幹流峽谷
生物資源
河流分段
人文特徵 水利樞紐
橋梁設施
環境保護
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河道變遷
黃河治理
旅遊資源
相關資料
文化相關 詩句
俗語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黃河母親像(甘肅蘭州)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它見證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發展趨勢。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相連,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黃河(2張)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編輯本段自然特徵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簡圖
黃河流域界於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里,黃河全長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內石山區佔29%,黃土和丘陵區佔46%,風沙區佔11%,平原區佔14%。 黃河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黃河流域范圍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但就黃河的具體源頭是卡日曲,瑪曲還是扎曲,歷來有所爭議。但1985年黃河水利委員會根據歷史傳統和各家意見,確定瑪曲為河源正源,並在約古宗列盆地西南隅的瑪曲曲果,東經95°59'24"、北緯35°01'18"處,樹立了河源標志。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 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採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壺口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於晉、陝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嶽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九曲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遊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而長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還不到1千克。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黃河年平均16億噸的泥沙如果築成寬一米,高一米的城牆,長度相當於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38.44萬千米)的三倍,相當於赤道長度的27倍。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 黃河大鯉魚
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後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黃河
上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上遊河段全長3472千米,流域面積38.6萬平方千米,流域面積佔全黃河總量的51.3%。上遊河段總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為1‰;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流域面積1000平方千米以上)43條,徑流量佔全河的54%;上遊河段年來沙量只佔全河年來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黃河的清水來源。上遊河道受阿尼瑪卿山、西傾山、青海南山的控制而呈S形彎曲。黃河上游根據河道特性的不同,又可分為河源段、峽谷段和沖積平原三部分。 從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於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迴,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海瑪多至甘肅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於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岩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岩、花崗岩及南山系變質岩地段形成峽谷,在疏鬆的砂頁岩、紅色岩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幹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青銅峽水利樞紐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後,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後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幹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故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孟津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河長1206千米,流域面積34.4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45.7%;中遊河段總落差890米,平均比降0.74‰;河段內匯入較大支流30條;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42.5%,增加沙量佔全黃河沙量的92%,為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 河口鎮至禹門口是黃河幹流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晉陝峽谷,河段內支流絕大部分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水土流失嚴重,是黃河粗泥沙的主要來源,全河多年年均輸沙量16億噸中有9億噸來源於此區間;該河段比降很大,水力資源豐富,是黃河第二大水電基地;峽谷下段有著名的壺口瀑布,深槽寬僅30~50米,枯水水面落差約18米,氣勢宏偉壯觀。 禹門口至三門峽區間,黃河流經汾渭平原,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河段兩岸為渭北及晉南黃土台塬,是陝、晉兩省的重要農業區。該河段接納了汾河、洛河、涇河、渭河、伊洛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是黃河下游泥沙的主要來源之一,多年年均來沙量5.5億噸。該河段在禹門口至潼關(即黃河小北幹流)的132.5千米河道,沖淤變化劇烈,河道左右擺動很不穩定。該河段在潼關附近受山嶺約束,河谷驟然縮窄,形成寬僅1000餘米的天然卡口,潼關河床的高低與黃河小北幹流、渭河下遊河道的沖淤變化有密切關系,故此有「潼關高程」這一水文術語。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於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幹流上的最後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3%;下遊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於黃河泥沙量大,下遊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黃河流域主要水電站分布
下遊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餘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餘千米。歷史上,下遊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於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於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遊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海口因泥沙淤積,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海口位於渤海灣與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後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向渤海延伸2.2千米,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1平方公里,相當於每天增加一個足球場的面積。
編輯本段人文特徵
水利樞紐
三門峽水利樞紐:位於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舊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黃河大峽水電站:
❻ 黃河的人文地理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幹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地理位置
黃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幹流峽谷
黃河幹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於上遊河段的28處,位於中游段流的2處,下遊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幹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幹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幹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幹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鱅、鯿、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鹹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陝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 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注釋: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乾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餘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鱅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人文特徵
水利樞紐
* 三門峽水利樞紐:山西平陸、河南三門峽市交界處,1960年投入使用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
* 三盛公水利樞紐:內蒙古磴口,1966年投入使用* 天橋水利樞紐:山西保德、陝西府谷交界處,1977年投入使用
* 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青銅峽市,1968年投入使用
* 劉家峽水電站:甘肅永靖,1974年投入使用
* 鹽鍋峽水利樞紐:甘肅永靖,1975年投入使用
* 八盤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80年投入使用
* 龍羊峽水電站:青海共和,1992年投入使用
* 大峽水利樞紐:甘肅蘭州,1998年投入使用
* 李峽水利樞紐:青海化隆,1999年投入使用
* 萬家寨水利樞紐:山西偏關、內蒙古准格爾旗交界處,1999年投入使用
* 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濟源和舊孟津交界處,2001年投入使用
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於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 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乾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 灌溉方式落後——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乾旱半乾旱區降水率級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❼ 人文地理‖話說河南:河南真的全部都是平原嗎
當然不是啦,河南西部、北部、南部都有山地分布,約占河南總面積的1/3
❽ 請問人文地理考研專業是首師好,還是河南大學好呢
從學校名氣和實力看,
河南大學更好,人家是一本院校,
首都師范大學在北京是非常一般的普通院校,
不過,首師大畢竟在首都北京,你到這里讀書可能機會(就業、深造)相對多些。
❾ 河南大學的人文地理怎麼樣它下面的專業方向哪一個更好城市規劃與設計如何
考研 的 經濟地理學 教材的作者就是河南大學 的李小建
只是 全國范圍的話 河大還是比較默默無聞
城市規劃與設計 還可以
❿ 近三年河南高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所佔比重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