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廣寧人文地理的作文
1. 以隴南的人文地理為題的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參考下
位置:隴南地區位於甘肅東南部,東靠陝西省,西鄰甘南州和定西地區,南接四川省,北毗天水市。
面積:總面積2.79萬平方公里。
人口:人口200多萬。
行政區劃分:隴南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
隴南歷史悠久,早在七千多年前就有人類繁衍生息。秦統一六國即有西道、故道、武都道和下辨道4個縣級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111年)始設武都郡。
1949年8月,成立甘肅省武都分區,1950—1951年改為武都專區,1958年改為武都地區,1985年更名為隴南地區。
隴南資源豐富、生物資源種類繁多。區內地形復雜,光熱充足,為各種動植物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有林地面積1758.36萬畝,自然生長的樹種多達1300多種,其中珍貴樹種52種;境內生息著300多種野生動物,其中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20多種;有中葯材1200多種;還有銀耳、木耳、香菇、猴頭等100多種食用菌及山珍。
隴南礦產資源富集。區內有鉛、鋅、銻、銅、錳、金、硅、重晶石等金屬、非金屬礦34種,礦產地445處。區內水力資源豐富。有嘉陵江、白龍江、白水江、西漢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條,年徑流量279億立方米,約佔全省的二分之一。
隴南山川秀美,有良好的旅遊資源。文縣洋湯天池煙波茫茫,武都萬象洞寬闊幽邃,康縣梅園自然保護區茶林碧綠,成縣雞峰山莽莽蒼蒼,徽縣三灘山清水秀,兩當張果老洞雲霧繚繞,以及西狹頌摩崖、禮縣祁山武侯祠、西和仇池國遺址、陰平古道、宕昌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一批自然人文景觀,是遐邇聞名的旅遊勝地,是觀光度假的絕佳去處。
隴南地區位於甘肅東南部,東靠陝西省,西鄰甘南州和定西地區,南接四川省,北毗天水市。
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佔地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萬。
境內自然風光壯麗秀美,風景點眾多,有大河壩森林公園,小九寨梅園溝,擂鼓雪峰,有祁山堡、雞峰山、西峽頌摩崖、杜甫草堂、陰平古道等。諸葛亮六齣祁山等歷史事件發生在境內。
2. 我想求一篇關於人文地理的論文。。
我找了一篇有關方言的 也是人文地理:
保護方言 留存故鄉記憶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擁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各種原因產生的移民、語言的發展和變異以及民族之間的融合等等的一系列的因素的影響之下,而產生了方言所謂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語有所差異的一種語言。從方言的這個定義之中就可以看出一個地區的方言和本地域的地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就一般情況來說,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時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為文化的載體,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是互相促進、互相影響、互相推進的。所以說方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地方歷史文化特色的一種繼承。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上面的各個方面的歷史景象已不可能重現,但是它們在各個地方的方言都打下了或多或少的一些烙印。因而說方言是歷史發展留下的一種非物質遺產也不為過。
但是自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推廣普通話在全國開展,大家似乎已經有了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那就是方言是落後的、不好的,必須要摒棄掉方言,努力的學習好普通話。我覺得這些人的認識是有問題的,方言為什麼會存在,我想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就像存在即合理這句話一樣。方言的產生是因語言的發展規律而產生的,單方面的大力推行普通話而忽視方言肯定是違背正常的語言發展規律的。現在許多地方的年輕人都只會講普通話,對於他家鄉的方言卻一句都說不出,我想到了唐代詩人賀知章的一首詩《回鄉偶書》中的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無改?我想這在現代這可能幾乎快成了一個只能在歷史的記憶中才能見到的場景了吧。
值得慶幸的是,還是有一大批學者意識到了保護方言的重要性之所在。前段時間,我在一篇名為《全國人大代錶王建華校長的建議引發多方關注》的文章中說到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身為語言學教授的王建華就建議:有關部門要盡快開展語言普查工作。通過普查,建立可永久保存的中國語言多媒體語料庫及相關資料庫,繪制詳細、精確、可傳至後代的多媒體語言地圖,建立中國語言博物館。王建華代表的建議引發了多方關注和共鳴。當時,新華社、人民網等眾多媒體對此給予了充分的報道。報道還引起了很多專家、學者的共鳴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短短幾個月時間,王建華的建議和設想正在變為現實。10月11日,國家語委在蘇州啟動中國語言資源有聲資料庫建設試點建設。這個資料庫分為漢語方言、少數民族語言、普通話3個分庫。每一個分庫都有由文字、國際音標等組成的文本,還有聲音和圖像,文本、聲音、圖像之間彼此對應,並具有鏈接功能。這種呈現實態的有聲語言資料,使這個資料庫能聽、能看,便於今後的檢索和開發利用。蘇州作為全國首家試點有聲資料庫建設的城市,共有蘇州市區及五個縣市6個數據採集點,將通過朗讀字、詞、句和講故事的方式,分批采錄吳方言。蘇州話,將有幸得以「原汁原味」傳承。看了這篇文章後我就真實的體會到了保護方言的重要性,方言上面承載的東西太多了。 可以說方言起到了對我們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貢獻作用的。下面我就具體的有選擇性的從幾個方面談談這個問題。
第一,從方言中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留存於方言中的古代語音,詞彙。從方言上面我們可以找到古代漢語發音的方式,南方的方言更接近於傳統。比如說在廣東話中我們就可以發現現代漢語沒有的一些音調,粵語中不僅存在著入聲字,並且有八九種的音調,據考察,古代漢語發音中就存在著入聲字。從這方面可以說粵語是一個古代語音的活化石了。
第二,從方言中留存的富有地方特色詞彙上面來看。在湖南方言詞語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體現了湖南特有的地理氣候特徵,體現了湖南人的全體性格特徵。湖南地處亞熱帶向溫帶過渡地段,降水豐富,鏡內河流、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魚米之鄉」、「水澤之國」。這樣的地理氣候條件,造就了頗具特色的水鄉文化。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水」有了不可分割的關系,表現在語言上,一批與「水」這個語素相關的詞語應運而生並流傳到湖南各地。例如,在長沙話中,拉關系、走後門被喻為「走水路」;作風不正派的男人被稱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做「水裡水氣」:膚色被稱為「水色」等。
湖南古稱南蠻之地,其三面環山,北面又阻於長江洞庭,所以古代時與外界交往頗為困難,而大凡交通不便。對外接觸較少的山區居民,性格都較為率真強悍,加之湖南在古代有大批外來移民(江西為主)在戰亂中遷入,這些移民往往會受到當地土著的抗拒,因而械鬥之風在湖南極盛,湖南人就這樣長期處於激烈的競爭的環境中,一直維持著頑強的戰斗意志,從而形成了強悍的性格。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湖南人十分「驃悍」,「其俗剽輕、易發怒。」光緒《湖南通志》中也有「民悍勁而不能為欺詐」,「要以勁直任氣。好文尚義」的記載。歷史的積淀,使湖南人養成了「強悍剛烈,倔強霸蠻」的性格品質。湖南方言的流行詞語也深深地打上了這種群體性格烙印。在這些詞語中,有一批反映了湖南人蠻、倔、強悍的傳統性格。例如:「霸蠻」、「蠻巧」、「行蠻」、「有狼」、「發狠」、「抬橫杠」、「過硬」、「猛天搭地」、「厲霸」、「咬筋」等。
第三,方言不僅自身就是一種重要民俗事象, 而且是民俗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例如,用小麥磨成的粉, 北方方言叫「面」, 廣西柳州方言叫「麵粉」或「灰面」; 用麥麵粉製成的條狀食品, 北方方言叫「面條」, 柳州方言只叫「面」。稻米和粟在北方方言中分別叫「大米」、「米」, 柳州方言則分別叫「米」、「小米」; 用稻米煮成的干飯, 北方方言叫「米飯」, 柳州方言只叫「飯」。這些名稱的不同反映了北方人以麥面為主食, 柳州人以稻米為主食的不同飲食習慣。北方人日常吃飯主要是吃以麥面製成的食物, 所以吃用稻米煮成的飯時要說「米飯」, 以示與日常的「飯」區別開來; 而柳州人吃飯向來就是吃米飯, 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必用其他詞, 只有偶爾吃面當飯時, 才說「面」以示與日常的「飯」相區別。柳州地處華南———珠江流域, 素來以產稻米為主, 所以說「米」即指大米不會產生誤會, 但指稱粟米時要冠以「小」, 以示區別; 而北方是出產粟米的地方, 說「米」即指粟米, 但指稱稻米時則冠「大」。這是由於不同飲食民俗文化結構造成的差異, 從這種各地方言中同物異名或同名異物的現象, 我們已經體會到方言上的不同所反映出來的各地民俗文化風貌的差異。
由此可見,地方方言中囊括的傳統文化和地方歷史文化特色是如此的豐富,可以說是包羅萬象。我國方言的種類如此之多,恰恰是說明了漢語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豐富多彩的方言帶來的是中華文化的繁榮昌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個不懂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族的是可悲的。我們只有在推廣普通話的同時注重保護方言,才能讓中華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
3. 經典人文地理作文
雲南是影視拍攝天然基地,尤其是紀錄片拍攝的風水寶地,用紀錄片這種極具國際性的影視樣式記錄紅土高原的自然與人文、現實與歷史、人物與地理交織的真實故事和文化意義,並讓記錄的觸角不斷延伸,是極具前瞻性又最能發揮自身優勢的行為。《經典人文地理》開播一年多來,在雲南衛視頻道開創了精品力作,樹立了基本的電視品牌,堪稱雲南衛視的文化品牌和大台名片,它的地位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它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它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人們心中的舊有印象,初步培養了自己相對固定的觀眾群,帶給人們無限的心靈震撼,這是欄目化紀錄片尊重觀眾、尊重市場的成果和回報。透過《經典人文地理》播出的大量好看的節目,我們可以窺見,雲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正在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在這充滿著浮躁和娛樂的空氣中還給人們縷縷清新與絲絲綠意,滋潤心田,感動心靈。不知是一種什麼力量讓紀錄片這種需要用時間和心血去完成的片種與一群追求卓越、甘於付出的電視人很好的達成了默契。借著雲南電視台改版改革的力量推動一個精品欄目的平穩發展,它是在雲南電視台全面升級戰略中的一個新驚喜和大手筆,它在悄然中讓雲南電視台舊貌換新顏,為雲南電視台滲入了深厚的文化內涵,並且為雲南電視台的長足發展和特色建設注入了鮮活的血液。
《經典人文地理》能有現在的良好發展勢頭,最核心的轉變是將紀錄片架設在觀眾和市場有機融合的收視之橋上真誠地紀錄和講述人文地理故事。觀眾需要真誠面對,也需要合理引導。紀錄片的觀眾群,不可能是最普通大眾,但是面向觀眾拍攝紀錄片的理念無疑在悄然改變著紀錄片在觀眾中的傳統印象;我們在盡最大力量保持紀錄片的文化本性時,需要充分考慮中下層次觀眾的接受,如此拍攝出來的紀錄片才具有較為普遍的接受意義。
下面就選取幾部具有代表性、收視率較高的紀錄片,一起體會其中的震撼與感動,一起分享紀錄片的意味與文化。從題材的角度,欄目所播出的代表性節目大致上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一是人文地理故事,挖掘獨特的自然地理背後的人們的生存狀態和文化意義。
4. 有關江西人文地理的作文600字
如果讓我變,我有很多想變的東西,但是我最想變的是一條小魚。
我變成小魚版後,就可以自由自權在地在水裡游泳了。
春天,冰雪融化,百花齊放,我就在清清的溪水裡游來游去。有時突然躍出水面,看看小溪旁邊茂盛的樹木。我還可以游到瀑布旁邊,去欣賞瀑布旁泉水演奏的動聽歌曲。
夏天,我在溪水裡洗澡。涼涼的溪水,讓我和其他小魚玩的更高興,更快樂,我還可以和其他小魚去捕食小蝦米,品嘗一下鮮鮮的小蝦的味道。
秋天,是一個果實累累的季節。每當我們戲水時,一片片紅色的樹葉紛紛向大樹媽媽告別,然後就離開樹媽媽的懷抱。我可以躍出水面,將一片樹葉壓到小溪底下,讓小溪也感覺一下樹林的味道。
5. 一篇關於人文地理的作文,250字的
女兒有個特別的作業,寫一篇以愛國為主題的作文。之所以說特別,是因為班裡只有包括她在內的四個學生有這個作業。
但女兒卻很為難;我在網上找了幾篇小學生作文讓她閱讀,以便有所啟發。
說實在話,這類作文比較抽象,是不好寫;尤其是小學生,他們的寫作以感性見長。但女兒讀了幾篇例文之後,有了思路,馬上就要動筆。我勸阻她說,你現在先不要寫,還是該好好想一想,想好了明天再寫。
於是我也思考,我們為什麼會有愛國的這種感情呢。
我們的愛國到底是愛什麼?
我們愛這里的人。不僅是我們的親人朋友,還有很多我們不認識的人,他們的皮膚頭發眼睛和我們幾乎一樣,他們說話的聲音和我們很相似,他們使用的文字和我們和我們完全一樣,他們的穿著打扮,我們看起來很熟悉:一見到這樣的人,我們就有一種親近感,心中就會湧起一種難以形容的激動,彷彿他們就是我們日夜思盼的人。
我們愛這塊土地。這里的山早已深深地印入我們的頭腦,那起伏的群巒,就是我們眼中最完美的曲線。腳下的小草,散發著熟悉的香味,帶我們回到似乎不遙遠的童年。那高高的楊樹,颯颯地在風中挺立,正是我們熟悉的聲音。看著這些,我們的心情十分激動,這正是成長中日夜陪伴我們的親密的夥伴啊。
這些陌生的人、熟悉的山水樹木,都與我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它們在客觀上與我們毫不相干,但感情上,我們無法擺脫其中的牽連。這就是我們愛國的感情。只要在這里生活過,成長過,就會在這里留下深深地的印記,一輩子都難以忘懷的印記;我們的一切也變與這里的一切有了關聯。這就是我們的愛國啊。
無論是苦難還是喜悅,都與我們的經歷息息相連,難以割斷。
6. 東港人文地理作文600字
我的家鄉在東港,這里有美的地方,也有特別的地方。現在讓我們一起看一看它是什麼樣的吧! 東港有美的地方:如一座座高樓,井然有序,如同強壯的衛士,守護著小城東港。一個個小區干凈整潔,讓家變得更溫暖。還有寬闊平坦的馬路和一個個多彩的霓虹燈,美麗無比。一到晚上,那些彩色的燈把東港打扮的光彩亮麗。正如書中所說的:此時的東港變成了「燈的海洋,光的世界。」芳香四溢的小花壇,把城市裝點得格外清幽,彷彿華麗晚裝上的裝飾,使其分外妖嬈。說完了美的地方,再說一說這些特別的地方吧:從前的參天大樹都變成了如今的高樓。再也聽不到大自然的「交響樂」,感受不到「天然之聲,森林天使」的歌聲。城市邊緣的小河,失去了從前的光彩,換上一身灰濛蒙的長裙,並且散發出惡臭,熏得人們不敢再靠近。不講文明的人們隨地大小便,還亂扔垃圾,五顏六色的垃圾,成了名副其實的「多彩世界」。樓道里,隨處可見的小廣告貼滿了牆面,成了一面面廣告牆。難道這就是人們提倡的「文明社區」?我看應該改為「廣告社區」。新、舊廣告好幾層,害得環衛工人天天打掃,非常辛苦。我覺得城市的美,不僅在於它的外表,應該從人們內心出發,促進人們心靈和諧的美,才能讓城市由內而外的散發光彩。這就是我的家鄉東港,有美得地方,也有特別的地方,讓我們一起努力,讓美的地方變得更多,讓特別的地方越來越少。
7. 人文地理學作文 寫三亞的
三亞市地處中國海南省(海南島)最南端.這里四季如夏,可謂三冬不見霜和雪,四季鮮花常盛開,素有"東方夏威夷"之稱。這種氣候最宜旅遊休閑度假。全市面積1919.6平方公里,境內海岸線209.1公里,有19個港灣。主要港口有三亞港、榆林港、南山港、鐵爐港、六道港灣等。主要海灣有三亞灣、海棠灣、亞龍灣、崖州灣、大東海灣、月亮灣等。有大小島嶼40個,主要島嶼10個,面積較大的是西島、蜈支洲島。
三亞古稱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考證三亞落筆洞一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沿海一帶還發現古波斯人的墓群。早在秦始皇時期設置南方三郡崖州是其中之一的象郡。因其遠離帝京,孤懸海外,自古以來一直被稱為"天涯海角"。名僧鑒真,宋代名相趙鼎和紡織家黃道婆等先後來過崖州,現在相關景點都有雕像以示紀念。
三亞市是漢、黎、苗、回等20多個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市總人口45.6萬(城區人口13萬人),其中黎族17.3萬人,苗族0.3萬人,回族0,6萬人。各民族勤勞智慧,能歌善舞,創造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少數民族仍保其特有的文化和風俗。濃郁的鄉土氣息,多姿的民族風情,多彩的民族藝術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前來探訪。
悠久的歷史和多民族聚居鑄就了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藝術也孕育了極有濃郁鄉土風情的工藝精華、宗教文化。傳統的風俗與文化生活令人怦然心動。三亞文化藝術有神話傳說、民間舞蹈、民族音樂、雕塑、園林、宗教、工藝品等等。體裁多樣,形式各異,美化了三亞,精裝了三亞,使遊客們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黎苗歌舞是三亞舞蹈藝術的代表,其舞姿提煉於狩獵耕作基本動作,其旋律提煉於民間傳統歌謠。每逢豐收,新春佳節,"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約而同,攜妻帶子,來到村寨開闊之地燃起火把,敲響銅鑼,舞起"打鹿舞"、"鹿回頭"、"椰殼舞"等歡慶舞蹈,自娛自樂,唱也融融,舞也融融。其中《跳柴舞》被評為全國優秀舞蹈節目,並被定為全國少數民族保留舞蹈之一。
姿態各異的椰工藝品、貝雕工藝品及各種海洋動物標本、蝴蝶標本,是三亞新近崛起於海南旅遊商品市場的工藝美術新品種。民間藝人利用椰殼資源,攝取生活中的神話傳說為表現體裁精心雕刻,再現生活。三亞的民間編織歷史悠久,揚名海內外。大體可分為:布織和竹織。布織主要以黎族織綿為代表,圖案精美,色彩斑瀾。有毯、布巾、腰帶、頭蓋、背包、裙等各種款式;民間竹織以山間竹子為材料,經劈刮、刷亮等復雜工序,製成品種齊全、觀賞實用皆宜的竹器工藝美術品。
天之涯,海之角,千里迢迢路茫茫,「同是天涯淪落人」讓多少謫官貶臣凄楚悲滄,淚灑天涯路。可今日的三亞已非昨日的天涯,「萬丈炎荒無覓處,花映天涯海角新」。三亞以其山海奇觀、陽光沙灘、椰風海韻吸引著無數中外遊客。這座總面積
1919平方公里、人口 44. 5萬、聚居著黎、苗、回等少數民族的濱海旅遊城市,宛如一顆美麗的浮珠鑲嵌在南海碧波之中……
當北國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之時,三亞這片熱土依然綠意盎然,暖風襲人。「海外風光別一家,四時楊柳四時花。寒來暑往無人會,只看桃行紀歲華」。明朝瓊州知府方向的這首詩描寫三亞四季如春、風景秀麗的獨特自然景觀,已被人們廣為流傳。這里集中了陽光、海水、沙灘、空氣、森林
動物、溫泉、岩洞、風情和田園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並形成了山、城、沙、海、港自然結合在一起的奇特景觀。到處可見山巒翠綠。碧波環抱、椰林掩映,呈現著一派旖旎的熱帶海濱風光,置身其中,猶如仙家境地。聞名中外被稱為「東方夏威夷」的「天下第一灣」亞龍灣,享有「三亞歸來不看海,除卻亞龍不是灣」的美譽。日間看雲觀潮、縱情碧波,夜裡聽濤入眠、夢系蓬萊的大東海,沙平水暖,是冬泳勝地。鹿回頭山頂公園上的巨型石雕,在默默地訴說著黎家獵手和鹿女的美麗動人的愛情故事。被國外遊客稱為「北覽萬里長城,南遊天涯海角」的天涯海角風景區,巨石突幾,驚濤拍岸。以「縹緲雲天外,海際樹千帆」而著稱的海山奇觀旅遊區。以佛教文化為主的南山文化旅遊區。古崖州城、伊斯蘭古墓群、羊欄清真寺……獨具一格的人文景觀,讓遊人撫古思悠,駐足留連留戀。玩海面、住海邊、吃海鮮,充分展示了這座濱海旅遊城的特色。寬闊潔白的沙灘、清澈湛藍的海水、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使三亞成為日光浴、潛水、帆板和沙灘體育活動的最佳去處。賓館酒店鱗次櫛比,凱萊度假酒店、南中國海大酒店、珠江花園酒店等傍海而立,占盡海水沙灘、陽光空氣之優勢,東方大酒店、三亞國際大酒店等則身居鬧市,爭得便客之利。生猛海鮮都是現撈現做,令遊人大快朵頤。在濱海路一帶的裝飾別致的海鮮店,遊人頭頂澄澈藍天,身沐習習椰風,坐看漁帆點點,品嘗美味海鮮,旅途又憑添了一番情趣。
漫步街頭,隨處可見各種熱帶佳果、熱帶海產干品和琳琅滿目的貝雕、椰雕等旅遊工藝品。「一去一萬里,千之千不還」是古人對瓊崖遠離中原的慨嘆。
8. 風土人情、人文地理、山水田園、秀美風光的作文3000字
媽媽的愛如此偉大又如此平凡.我從小學開始數學成績特別不好,在我五年級那時,我的數學成績竟成了班上倒數第三名.那時,一直很要強的我哭了,手上拿著不及格的卷子,眼淚不爭氣的往下落,落在紅紅的分數上,也落在我的心裡.我不願回家,在此時,家是恐怖的代名詞.因為家裡有恐怖的奶奶和爸爸.但終是回了家,一到家奶奶就拿起學生手冊看了起來.她雙眼突然睜大,雙手緊緊抓著手冊,身體抖起來.我害怕地躲在門後,我知道暴風雨要來了.「你個死丫頭,我供你吃供你穿,你考個幾十分還好意思回來見我!」說著,奶奶拿起一根木棒子,一手將我抓住.往客廳中間拖去.我死命抓住門把,不願鬆手,眼淚止不住地往下掉,她見我不鬆手,操起棒子打向我的手.終於,我的手鬆開了,被奶奶拖到客廳中間.她大聲喊道,「你給祖宗們跪下,你對不起祖宗啊,你個不孝孫啊!」我哭地說不出話,奶奶仍在不停地訓斥.就在這時,我媽媽回來例外,她問了原因,將我帶到樓上,我本以為又會被打,她卻抱著我,輕輕的說:「我的女兒啊,媽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考這分數媽也有原因,媽幾個月才回來一次,也忽略了你,對不起,我的女兒啊!」我聽媽媽這樣說更慚愧了,我緊緊抱著媽媽,淚水打濕了她的衣肩.我咽嗚這說:「媽,是我不好,上課不聽課,不怪你,都是我錯.」她看著我,問道:「你先搬過來和我一起住,等開學了再回來,好嗎?」我一想到奶奶,我不停點頭.次日,我就和媽媽離開了.爸爸也在那裡,他一聽我是因為考試不及格才到這兒的,就想打我.多虧了媽媽我才逃過一劫.從此以後,我每天和媽媽學習,看著媽媽手上的傷痕和粗糙的皮膚我就下定決心,不讓媽媽再傷心了.經過一個假期的拼搏,我的數學成績直線上升,轉眼一個學期過去了.我的成績從倒數第三成為正數第三名,媽媽很開心,她一聽到消息就笑著.從她臉上的笑,我知道媽媽在為我高興.我打心裡明白,沒有媽媽的寬容,我不會這樣上進,只會認為自己已經徹底失敗.世上沒幾個人會像這樣寬容你,在你犯錯之際,如果有個人能為你著想,與你共同面對困難,那就是媽媽吧.每個母親那偉大有平凡的愛,是寬容.一次小小的幫助今天中午上自然課,也是最後一節課.下課鈴響了,老師讓我和李含青收實驗報告,李含青走的時候忘記帶眼睛盒和眼鏡了,我就想:我平時和她相處的不怎麼樣,還是不給帶過去了吧.想到這里,我轉身就走.突然我停下來了,我又想:可是,她再著急怎麼?再者說了,助人為樂是一個人的基本品德嘛!我猶豫了一會兒,到了最後還是幫李含青帶著了.我飛快的跑出實驗室,去找李含青,可是,聽時藝銘說,樓上已經關門了,她也沒有遇到李含青,我這下可著急了.我騎著自行車找到了我班的路隊,問了幾個人,都說沒看見,這時,我聽見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仔細一看,原來是李含青!我興奮地騎著車子飛奔過去,把她的眼鏡盒還給了她,她高興地說:「太謝謝你了!」瞬時間,我彷彿體會到了人間最最珍貴的快樂!請你們永遠記住:只有付出才有收獲,只有幫助才有快樂!
9. 地理作文
記得還是在小學的時候,是在六年級,那時我們隔壁班的語文老師教我們「社會」這門課。從那個時候就被其文字、圖片、地圖給吸引住了,那就是我的地理開始吧!
到了初中,有了地理課,不幸的是它是「副科」。我是懷著興趣愛好去學習的,看地圖是百看不厭的,世界的,中國的,江蘇的,還有很多的,甚至還有盱眙的呢!呵呵!那兒的文字,符號總是能吸引我,有著太大的魅力了,初二的會考讓我暫時離開地理了。不過平時我還時不時地接觸的,不為別的,只為興趣。
高中開始接觸地理了,按理我應該好好學習的,至少地理成績出色的,但是卻相反。唯一一次考的好是因為張兆勇坐在我前面(不在意我把你的大名現出來吧),呵呵!
3+2,江蘇的高考模式,當時第一次選擇,我沒去,正選的時候我發現化學、政治、歷史這三門打死我也不學(對歷史有好感的,不過那時間太有殺傷力了)。生物,我又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所以我就傻乎乎得選擇了物理——地理了。
高中時我的地理,我現在自我感覺還行,不過那時我可不是這樣想的呀,我總認為它不是我的強項呀,所以我在想我到底什麼強呀,沒有呀!自卑呀!在高中我們又很少接觸地圖,不過平時沒事也看看,緩解壓力,有時也很有用的。
高中的後兩年我利用我的興趣作為橋讓我走入大學,地理發揮得不錯,133,我仍然記得這個分數,不過有時也覺得自己挺窩囊的,靠興趣走了一段路。考試完我都不想去面對地理了。我知道了:興趣有時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但也不是能拿來作為職業的。這與我喜歡的足球不一樣,這是我根本不能成為足球運動員的。
而我高考之後的志願填報,我沒有選擇地理,我當時看到地理信息系統的就業率也太低了,我當時認為我背叛自己的理想了。看到張承志的《北方的河》時,我更後悔了,我為什麼要選擇土木工程,我喜歡嗎?我還想過考地理之類的研究生呢。那隻是曾經了,呵呵!那時真傻。
後來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關於地理專業的書,我才發現很多的東西我是一竅不通的,而且是不喜歡的東西。我思考了很久,哦,我喜歡的只是人文地理,地理太大了!還有很多……呵呵!留點自我空間吧!
現在的我也仍然喜歡地理,時不時買本《中國國家地理》看看,我覺得這本雜志有點爛,自我想法呀!呵呵!
希望我能按我的風格辦一兩期,想法而已。不代表我就時刻有靈感,找到好文字,話題,評價。
我的地理緣。
10. 錦州600字人文地理小論文
錦州是中國環渤海經濟圈的重要開放城市,地處遼寧省西南部,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素享盛名的商貿重鎮,更是一座生機勃勃、蘊含巨大發展潛力的現代優秀旅遊城市。1985年錦州市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准為甲類開放城市,1987年被國務院批准列入遼東半島對外開放城市,1992年在國家統計局進行的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評比中居第40位。 錦州歷史悠久。據考古發掘證明,自遠古以來,錦州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歷代相傳,人煙不絕,並與中原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夏、商、周奴隸社會時期,這里屬冀、幽二州地。春秋時期屬燕地,戰國時屬燕遼西郡地。秦、西漢時分屬遼西、遼東郡地,東漢時大部屬遼東屬國。三國時屬幽州昌黎郡地,晉代屬平州昌黎郡地。隋代時西部屬柳城(今朝陽)郡地,東部屬燕郡地。唐代初屬營州(今朝陽)總管府轄,後屬安東都護府轄,廢府後歸平盧節度使轄。遼代分屬中京道和東京道轄。公元911-92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以漢俘建錦州」,錦州之名始於此時。金代改遼道制為路制,當時屬北京路轄,元代分屬大寧路和廣寧府路轄。明代建軍衛制,下設衛所,當時置廣寧衛,廣寧前、後、左、右、中(今錦州)屯衛,以及義州衛、寧遠衛,先屬遼東都指揮使司,後屬遼東巡撫轄。清康熙元年並廣寧中、左、右、三屯衛為錦縣;康熙三年設廣寧府,不久撤銷;康熙四年設錦川府。中華民國成立後廢府設縣,當時各縣屬奉天省遼沈道轄;1928年廢除道制,1929年省改名遼寧,當時各縣直隸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各縣皆屬偽奉大省;1934年設錦州省,管轄各縣;1937年口偽政權施行市制,始設錦州市,中縣分治,偽省、市、縣公署皆駐錦州。抗日戰爭勝利後,共產黨曾一度建立遼西專員公署和錦州市政府。1948年10月錦州解放後,屬熱河省熱東專署轄,1949年1 月成立遼西省,省政府駐錦州;1954年8 月遼東遼西省合並為遼寧省,錦州市為省轄市,以後兩次成立錦州專區, 1968年專區撤銷後實行市領導縣體制至今。 錦州是遼西重要工業城市。60年代,曾被國務院命名為「大慶式錦州新興工業地區」。80年代,被國家批准為對外開放城市。經過近9個五年計劃建設,整個工業發展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技術裝備較為雄厚的具有相當基礎的綜合性工業體系,現已成為錦州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2009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790.1億元,位居全省第五位。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6.0%,增速位居全省第六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33.1億元,增長7.0%;第二產業增加值351.7億元,增長20.4%,其中,工業增加值306.2億元,增長19.5%;第三產業增加值305.4億元,增長15.3%。三次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6.8:44.5:38.7。人均生產總值25741元。 錦州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現已成為錦州市經濟的新的增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個體私營業戶已有15萬戶,注冊資金30.8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逐步得到調整和優化。初步形成了具有錦州地區特色的產業布局。 2009年,全市水廠日綜合生產能力達82.6萬立方米,供水管道長度861公里,用水普及率100%。燃氣普及率95.0%,全市人工煤氣供氣總量達7323.2萬立方米,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達7500噸。城區集中供熱面積達2715.9萬平方米,其中住宅2224.4萬平方米。 2009年,全市新增自來水管道41公里,供水管網長度達到716公里。新增煤氣管道26.9公里,管道煤氣總長為805.5公里。新增熱水管線61公里,熱水管道長度為1496公里。新增道路長度28.6公里,道路總長度為497.6公里,新增道路面積68.6萬平方米,道路面積達到907.6萬平方米。全年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23.9萬噸。 2009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790.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16%。三次產業比重調整到16.8:44.5:38.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1億元,增長50.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48.0億元,增長36.9%。實際利用外資36805萬美元,增長18.4%。出口創匯完成80647萬美元,增長8.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86.1元,增長10.2%;農民人均純收入6627元,增長8.8%。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增幅0.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7%以內。 城市綠化水平不斷提高。到2009年末,全市園林綠地面積2597公頃,公園綠地面積874公頃,綠化覆蓋面積3956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8%。 錦州港煤炭吞吐量首度越過5000萬噸。2009年,錦州港已完成煤炭吞吐量5259萬噸,集裝箱吞吐量73.8萬標箱,分別增長11.3%和13.5%。 錦州是遼西古代文化的搖籃之一,經過先民開發和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存。文化藝術門類齊全,全市擁有七個專業劇團。木偶劇團始建於1949年,評劇團成立於1952年,京劇團於20世紀50年代初成立,雜技團、話劇團、凌海市藝術團、黑山縣地方戲劇團。 全市現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7個,群眾藝術館1個,博物館1個,公共圖書館9個,文化館7個,文化站50個。 全市擁有地市級廣播電台、電視台各1座,廣播節目共9套,其中市級4套,縣級5套,廣播綜合覆蓋率98.98%。電視節目共10套,其中市級3套,縣級7套,電視綜合覆蓋率98.95%。城鄉有線電視用戶20386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