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國家地理土地鹽鹼化

中國國家地理土地鹽鹼化

發布時間: 2021-02-19 01:10:21

A. 土壤鹽漬化的形成原因

1、氣候因素

土壤鹽漬化是可溶性鹽在土壤表面逐漸積累的過程。地表蒸發和入滲是土壤鹽分運移的重要驅動力,直接控制著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和存在。

2、地形和地貌因素

地形地貌直接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徑流。從山前到迴流盆地,水鹽運動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下滲水平運動型緩傾斜低平原多上升,下滲水平運動型凹陷多屬下滲上交替垂直運動型。內耳道型凹陷邊緣也可能出現逆水平向上型。

3、地下潛水位和水質因素

地表水、地下水徑流和水質直接影響土壤鹽分。

4、鹽生植物因素

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生長著草甸植物和荒漠的植物,如蘆葦草、小麥草、花苗、羅布麻、鹽抓、鹽瑣鎖、駱駝刺、紅柳等。它們大多根深,具有杭州鹽特有的生理特性。它們被稱為鹽生植物。含鹽量可達10%-45%。

通過堅固的樹根,它們可以到達底部。地層吸收水和鹽,並以碎片的形式保留地面。植物碎屑分解形成的鈣和鈉鹽返回土壤,這有助於土壤鹽分的演化。



(1)中國國家地理土地鹽鹼化擴展閱讀:

土壤鹽漬化的分布范圍: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公頃。其中現代鹽漬土佔37%,殘積鹽漬土佔45%,潛在鹽漬土佔18%。

中國鹽漬土分布於遼、吉林、黑河、河北、山東、河南、金、新、山西、甘肅、寧夏、青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廣東、內蒙古、西藏等19個省。

根據自然地理條件和土壤形成過程,可分為八個區: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B. 土壤鹽漬化的分布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l.0x108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45%.潛在鹽漬土約佔18%。中國鹽漬土分布於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陝、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 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區,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中國在建國初期對鹽漬土的水鹽運動規律認識不足,在開發大型灌區、發展灌溉、擴大灌溉面積中,也曾使大面積土壤出現過嚴重的次生鹽質化,造成了不良後果。例如1956年一1961年間,在華北平原 大搞引黃灌溉便是一例。冀、魯、豫三省平原有老鹽鹼地3200萬畝,占總耕地面積l0%左右(濱海區除外)。解放後,不少老鹽鹼地經過排水沖洗,挖溝種稻,引洪放淤,結合適當的農業措施,得到了改良利用。但是自50年代末期在黃淮海平原上大量引黃河水灌溉和平原蓄水而忽視了排水,曾導致平原北部大面積土壤鹽漬化,使鹽漬土面積由2800萬畝增加到4800萬畝,經過l0年的治理才得到恢復。
黃淮海平原總面積35萬km2,有耕地2.7億畝,是中國最重要的農業區之一。當時引黃灌溉面積曾一度達到2.3億畝,致使地下水位迅猛升高,地下水埋深由原來的2~4m減少到1~2m,土壤次生鹽強化迅速擴展。據調查當時幾處大型引黃灌區,次生鹽漬化面積競達實際灌溉面積的1/3。有些地區在開灌後一、二年,鹽鹼化即會露頭,或在局部地區發展。三、四年後即有大片次生鹽鹼地出現,造成次生鹽 演化的直接原田是引黃灌溉打亂和截斷了排水系統,和大水漫灌,灌溉工程不配套等。灌溉水的大量滲漏,引起了地下水位升高。華北平原具春早秋澇、澇後又早,早澇交錯的自然特點,地勢低平,又多河問封閉窪地,地下水位高(一般埋深2—3m),礦化度大(一敘2~10g/l),土壤屬壤土或粘質砂壤土,具有易鹽漬化的條件。

C. 鹽鹼地的治理的措施

1、適時耙地

耙地可疏鬆表土,截斷土壤毛細管水向地表輸送鹽分,起到防止返鹽的作用。版耙地要適時,要權淺春耕,搶伏耕,早秋耕,耕干不耕濕。

2、洗鹽

洗鹽就是把水灌到鹽鹼地里,使土壤鹽分溶解,通過下滲把表土層中的可溶性鹽鹼排到深層土中或淋洗出去,側滲入排水溝加以排除。

3、非化學手段防治

可以用鹽鹼地專用土壤調理劑「治鹼」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先將准備施用治鹼的土地深翻、耙平,然後將定量治鹼加水稀釋(稀釋倍數不限,以省時、省力為宜),均勻噴於地表後再灌水,並且防止跑水、串灌。

4、增施有機肥,合理施用化肥

鹽鹼地一般有低溫、土瘦、結構差的特點。有機肥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能力,並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鹼性。

5、平整土地

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勻下滲,提高降雨淋鹽和灌溉洗鹽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狀鹽漬化。 深耕深翻。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情況為地表層多,下層少,經過耕翻,可把表層土壤中鹽分翻扣到耕層下邊,把下層含鹽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

D. 地理:土地鹽鹼化在我國哪些地區,形成原因是什麼

分布來:我國鹽鹼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源華北平原,東北平原,西北內陸地區及濱海地區.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另一是地勢低窪,沒有排水出路。 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 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如是窪地,且沒有排水出路,則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E. 土壤鹽漬化、土壤鹽鹼化和次生鹽漬化有什麼區別


1、意思不同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

土壤鹽漬化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

次生鹽漬化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主要因灌排系統不配套,過量灌水,排水受阻,引起地下水位上升所致。


2、分布范圍不同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45%.潛在鹽漬土約佔18%。


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區,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次生鹽漬化主要發生在蒸發作用強烈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鹽漬化是化學改良措施,是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及礦質化肥改良鹽漬土的方法。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長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夠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地表積鹽速度植物吸收鹽分能降低土壤鹽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變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脫鹽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還能改善土壤養分及化學性質,抑制土壤鹽鹼化的發生。


次生鹽漬化是健全灌排系統、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關鍵。在建設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時,需要同時考慮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灌溉計劃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縮短輸水時間,減少滲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

積極採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和農業節水措施,做到既高產又節水,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地下水的補給。減少和防止渠道滲漏,一般採用混凝土、磚石、黏土或塑料、瀝青等防護材料護面或用壓實、人工掛淤等方法,減少渠道的滲漏。

F. 地理問題,中國哪些地區土壤鹽鹼化比較嚴重

土壤鹽鹼化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北方地區和西北地區。土壤鹽鹼化主要是氣候比較乾旱的地區人們過度灌溉,或者只灌不排,導致地下水位上升。地下的鹽分被帶到地表面,水分蒸發後,鹽鹼物質留在土壤中,形成鹽鹼土。

G. 土壤鹽漬化和土壤鹽鹼化和次生鹽漬化的區別

土壤鹽漬化就是土壤鹽鹼化沒有區別。

土壤鹽漬化和次生鹽漬化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土壤鹽漬化:土壤鹽漬化(soil salinization)是指土壤底層或地下水的鹽分隨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後,使鹽分積累在表層土壤中的過程。是指易溶性鹽分在土壤表層積累的現象或過程,也稱鹽鹼化。

次生鹽漬化:次生鹽漬化(secondary salinization) 亦稱「土壤次生鹽鹼化」。由於不合理的人為措施而引起耕作土壤鹽漬化的過程。

2、分布范圍不同

土壤鹽漬化: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45%.潛在鹽漬土約佔18%。

中國鹽漬土分布於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陝、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

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區,用於指導生產實踐。

次生鹽漬化:主要發生在蒸發作用強烈的乾旱和半乾旱地區。

3、改良方法不同

土壤鹽漬化:化學改良措施,是通過施用化學改良劑及礦質化肥改良鹽漬土的方法。常用的化學改良劑有有機或無機肥料·礦質化肥、亞硫酸鈣·脫硫石膏·磷石膏·硫酸亞鐵·高聚物改良劑及土壤綜合改良劑等。

生物改良措施,植物地上生長部分具有遮蔽作用,能夠降低土壤水分蒸發,減弱地表積鹽速度植物吸收鹽分能降低土壤鹽含量植物根系穿插土壤中能改變土壤物理性質,促進土壤脫鹽且植物根系的生化作用還能改善土壤養分及化學性質,抑制土壤鹽鹼化的發生。

綜合改良措施,物理措施成效快,但工程量大,成本較高,不具有長久性,而且受水資源的限制,不易推廣化學措施見效快,但若使用不當,易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且施用改良劑後需要大量的水沖洗,應用起來較困難且經濟成本昂貴生物措施能減少土壤鹽分,但不能完全解決鹽漬化問題。

次生鹽漬化:健全灌排系統、控制地下水位,控制地下水位是防治自流渠灌區土壤次生鹽漬化的關鍵。在建設大型自流灌溉工程時,需要同時考慮灌溉系統和排水系統,

特別是在潛在鹽漬化地區,支級和斗級以下灌溉系統應與排水系統配套,保證排水通暢,控制田間地下水位在臨界深度以下,從而做到有灌有排,不旱不澇不咸。

提高灌溉效率。控制地下水位,制定切實可行的灌溉計劃和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效率,縮短輸水時間,減少滲漏,避免地下水位上升。積極採用先進的灌溉技術(如噴灌、滴灌等)和農業節水措施,做到既高產又節水,同時還可以有效地減少對地下水的補給。

減少和防止渠道滲漏,一般採用混凝土、磚石、黏土或塑料、瀝青等防護材料護面或用壓實、人工掛淤等方法,減少渠道的滲漏。

H. 土地鹽漬化的成因

一、在土壤中積聚的鹽分不能被淋洗到地下水中去,而是在土壤表層積累;

二、保護地往往經常灌溉,土壤長期處於濕潤狀態,作物生長旺盛,土壤水分的蒸發量和作物的蒸騰量都很大,促進了鹽份向土壤表層積累;

三、超量施肥增加了土壤鹽分含量,尤其是氮肥的酸根離子過量,使土壤酸化,又活化了一些陽離子,這些酸根離子和活化了的陽離子隨水運動而聚集於土表;

四、多年連作形成的特殊環境,使有益微生物活動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細菌卻活躍起來,使有益微生物活動受到限制,而有害的細菌卻活躍起來,破壞了土壤微生物和無機養分的自然平衡,影響肥料分解。

(8)中國國家地理土地鹽鹼化擴展閱讀:

中國也是鹽漬土分布廣泛的國家,編制中國鹽漬土分布圖時粗略計算,中國的鹽漬土面積約為1億ha,其中現代鹽漬土約佔37%,殘積鹽漬土約佔45%,潛在鹽漬土約佔18%。

中國鹽漬土分布於遼、吉、黑、冀、魯、豫、 晉、新、陝、甘、寧、青、蘇、浙、皖、閩、粵、內蒙古及西藏等19個省區。

按自然地理條件及土壤形成過程,劃分為濱海濕潤—半濕潤海浸鹽漬區、東北半濕潤—半乾旱草原—草甸鹽漬區、黃淮海半濕潤—半乾旱旱作草甸鹽漬區、甘新漠境鹽漬區、青海極漠境鹽漬區及西藏高寒漠境鹽漬區等8個分區。

I. 高中地理,土地鹽鹼化原因中國哪些地區常見

多是在華北和西北蒸發旺盛的地方,此時水分被蒸發了,鹽鹼就留在了土的表面。

J. 中國乾旱地區鹽漬化如何形成西北鹽鹼化最嚴重季節

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主要指大水漫灌)下,大量的水沒有被植物吸收,而是版從地表蒸發。在乾旱半權乾旱地區,由於輻射強烈、空氣乾燥,蒸發更加旺盛。蒸發旺盛所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土壤的毛細管上升現象加劇,這就使土壤下層的礦物質大量的隨著水分上升到地表,待水分蒸發後,這些礦物質就留在了土壤表層,形成鹽害。本身鹽鹼重的土壤更易發生鹽害。
西北鹽鹼化最嚴重的季節應該是降水少而蒸發旺盛的季節,即春秋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