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關於中國地理學發展的看法

關於中國地理學發展的看法

發布時間: 2021-02-18 23:11:41

『壹』 中國地理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何影響

地理環境最開復始影響到的就是一個制地方的地質地貌、氣候等自然環境因素。環境因素的不同使人環境的關系也不同。
人是環境中的動物,在依據周圍的環境狀況能動的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態飲食習慣。
環境的不同連同人民的飲食習慣一同更改者人的思維方式和對宇宙對世界對人生等等的認知。
文化說白了,其實是人的文化。
中國文化的南北和東西差異,精彩紛呈,就是在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和人民的飲食習慣下一步一步發展過來的。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從小就過得游牧的生活,時刻在感受的草原的遼闊,所以所創造出來的文化業都打起不拘小節,好比大同石刻;青藏高原因為地處高喊地帶從古至今都有著對神的崇拜,所以有著很深的信仰文化;江南地區,以為內河網密閉,多低山丘陵,一衣帶水,所以碧水融情,所展現出來的文化就如同江南水鄉園林一樣柔美細膩,小巧可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又以滿腔的情懷在執念這這片水土。
--網路

『貳』 如何評價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中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

一、發展特點

解放前,在我國地理學研究中,城市地理學屬空白。解放後,我國地理學工作者學習蘇聯,把地理學劃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少數經濟地理學工作者把城市作為經濟活動的中心,對城市進行了少量的研究。由於農業在我國經濟建設中佔有重要地位,而且農業有顯著的區域差異性和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因此,地理學,包括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重點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當時城市地理學是地理學中一個十分薄弱的環節。

1976年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由於城市規劃工作受到重視和普遍開展,帶來了城市地理研究工作的迅速發展,80年代達歷史以來最旺盛的發展時期,大量論著出版。1994年,中國地理學會設立城市地理專業委員會。70年代末以來,我國城市地理學的發展表現出如下特點:

1.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

80年代,中國城市地理學主要進行宏觀及中觀研究,如國家和區域城市化和城市系統的研究。80年代末90年代初,宏觀和中觀研究不斷深化,微觀研究開始增多,如對城市內部交通、環境、用地、就業、空間結構的研究。十多年來,中國城市地理研究已由靜態描述走向過程分析和動態機制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逐步由定性走向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數學方法逐步被運用於城市地理研究,不斷引進新技術和新手段,使研究水平大大提高。

2.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我國城市地理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發展,關鍵在於與城市規劃和建設的實踐緊密聯系在一起。一方面,由於經濟地理學科的性質與城市規劃學科十分接近,另一方面,也由於規劃領導部門認識到,地理工作者參加編制城市規劃工作的必要性。目前我國廣大城市地理工作者紛紛參加規劃實踐,他們所編制的規劃方案,經政府有關部門審查通過,成為法律性文件,並以此指導城市建設。可以說,我國的城市地理研究人員既是學者,又是實際工作者,他們既能為決策提供依據,又直接參與決策。此外,有不少地理學者參加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與規劃師、建築師共同開展城市規劃的學術活動。這一切為開展我國城市地理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也為城市地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城市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愈益明顯

城市地理學就是要從各個層面研究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研究城市地域結構及其性質、規律和功能方面的發展模式,建立合理的空間布局的實體,實現城市現代化的發展目標。而城市現代化的基本內涵又包括了內部結構的合理化、經濟活動的高效化、城市基礎設施的現代化和城市生態環境的優質化。然而,要深入開展這些研究,城市地理學的自身准備是不足的,於是開始與地理學其它分支學科和相鄰學科交叉。這種交叉是在多層次上進行的,包括對理論體系、方法論和結論的引用、移植和交叉。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研究水平不斷提高,研究領域不斷擴大。

4.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隊伍日益擴大,主要研究機構正在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中期,城市地理學研究主要限於一些綜合性大學及地理研究所,並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舉辦城市規劃培訓班。80年代中期以來,全國主要師范院校的地理系也紛紛開設了城市地理學課程,並參加所在地區的城市規劃和研究工作,城市地理學在大學地理系的課程設置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從事城市地理研究的工作者不斷增多,中國城市地理學研究呈現方興未艾的態勢。

在此發展過程中,全國較早從事城市地理學研究的機構形成各自的研究特色和風格。如北京大學主要進行中國城鄉劃分標准、城市發展規模、城市化與經濟發展內在聯系、城市土地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南京大學主要側重城市化研究,近年來多進行區域城市化和海港城市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則把研究重點放在中國最大城市上海,致力於上海市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中山大學主要進行全國城市化、城市系統和珠江三角洲區域城市系統的實證和理論研究。近年來又把研究重點放在穗港澳城市帶形成機制和中國大都市走向國際化的研究等方面。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側重於工業城市和京津唐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主要進行城市群體,尤其是閩三角區域城市系統的研究和長江三角洲城市化研究。還有其它大學或研究機構也進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正是由於這些單位和同行的不懈努力和改革開放的氣候,中國城市地理學才得以在短短十多年裡獲得長足發展。


二、主要研究領域

1.城市化研究

80年代初期和中期是我國城市化研究的高潮期。而80年代末期以來側重於回顧與總結。

眾所周知,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宏觀政策發生過多次變化,受其影響,城市化進程出現波動,並表現出與西方國家顯著不同的特徵和動力機制。因此對城市化進程、特徵和動力的研究十分活躍,特別是有關動力機制的探討,為深入探索我國城市化發展規律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然而,中國幅員遼闊,自然條件、發展水平、人口分布差異都很大,城市地理學者利用人口、土地、產值等指標,廣泛開展了城市化地域差異的研究。

80年代初以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中心的農村改革,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而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剩餘勞動力轉移頗受學術界關注。前期較集中研究轉移途徑和鄉村城市化類型,後期則轉為對轉移效果的分析、評述及新發展。

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戶籍制度的放鬆,人口遷移和流動量增加,城市地理學界與人口地理學界一起,廣泛開展了人口遷移的研究,側重於人口遷移特點、原因及其變化的研究,包括遷移量、遷移方向、遷移類型、遷移構成、遷移原因等方面。鑒於城市中暫時性人口的迅速增加,又對暫時性人口的現狀、特徵、結構、類型、成因、對策、發展趨勢等作了比較全面和深入的調查研究。

2.城市發展方針的研究

長期以來中國採取「控制大城市規模,發展小城鎮」的方針,1980年明確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效益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目標,控制大城市規模的政策受到了沖擊,一場關於中國城市發展方針(也可以說是中國城市化道路問題)的辯論在學術界開展起來。在討論中,觀點分歧較大,分別有小城市重點論,大城市重點論和中等城市重點論。也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發展方針不應該是「規模政策」。同時,還從不同層次和角度分析了小城鎮的功能結構、戰略地位、小城鎮分類、鄉鎮企業與小城鎮發展與政策等。並對中國大城市進行綜合分析和比較研究,對中國大城市發展規律、內在機制進行探討。還總結了建國以來城市規模的投資效益和經驗教訓,開展了城市合理規模的研究。

3.城市體系研究

中國城市地理學界有關城市體系的研究可以明顯地分為兩個階段:①80年代末期以前,著重傳統的研究領域,包括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空間結構和發展趨勢等;②80年代末以來,則側重城市體系更深一層的研究,即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體的形成和發展規律、分布特點、形式、動態過程和空間結構特徵等。無論哪一階段,理論研究,同時結合區域規劃、國土規劃的研究都十分活躍。

城市地理學者一般採用數學方法來分析中國城市規模分布類型及演變,建立全國城市體系、分省區城市等級規模分布模型;結合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差異和人口、工業、交通等影響因素來研究城市體系的地域空間結構;對城市基本職能進行劃分,並根據經濟發展的地域結構特徵,探討城市職能地域組合類型;從分析區域城市化程度、工業、交通布局、區域內部與區域之間的空間聯系,以及城市體系的歷史演變和現狀特徵等方面著手,探討區域城市體系的形成和發展機制、影響因素、發展前景,編制市域、縣域城鎮體系規劃。

8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中國採取了不平衡發展戰略,區域差異迅速擴大,沿海經濟高速增長導致城市數目增多,城市規模擴大。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城市密集區。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城市地理學工作者開展了城市群體研究,包括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階段、類型、特徵、發展模式和趨勢,以及城市群體的實例研究。

4.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

在中國,有關城市形態和內部空間結構的研究一直停留在介紹國外理論的水平上,而對中國這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近幾年來才開始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有關中國城市形態研究,是從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等角度對中國城市形態發展演變作動力學機制的探討。有關中國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功能分區和各功能區的相互關系方面。

改革開放帶來了第三產業尤其是商業的大發展,促使城市地理學開展對城市市場空間的研究,但側重城市內部商業網點結構分析。這些研究均是採用數學方法,對商業中心的規模、結構和等級體系進行分析,並針對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商業企業區位布局的意見,或建立城市商業中心系統發展的動態模式,及其與該系統發展規劃的關系。隨著經濟的發展,商業事務活動愈益活躍,城市中心商業區(CBD)的特徵日漸鮮明,因而逐漸開展了對CBD的研究,包括CBD的歷史演變、現狀特徵和存在問題的分析等。同時,城市地理學者還與規劃師一起,參與了舊城改造的基礎分析工作,探討舊城存在的問題和形成原因,提出舊城改造、舊城更新的構想和對策。

我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的研究剛剛起步,僅有少數學者介紹過西方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研究進展和實例分析,並用數學方法研究中國城市社會空間結構,主要集中在識別影響社會空間結構的因素、社會區形成的機制,以及社會空間的類型方面。另外,對城市感應空間的研究也剛剛起步,主要運用西方的有關理論和方法對我國個別城市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意象空間的類型和影響意象空間的因素等。

『叄』 有人說,中國地理位置的過於優越,成了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你同意這個看法,請作出你的論述

單純的從地理角度來說,中國地理位置其實並不算優越,只要學習了中學的地理就知道,中國可耕種土地面積佔領土面積的比例並不多,多丘陵和山地。西部內陸缺水,缺可耕種土地,缺出海口,不利於對外貿易,不能像東部沿海地區一樣開展對外經濟,造成經濟相對東部沿海落後太多。有色金屬雖然豐富,但是貧礦居多,礦產的品質並算不上很好,石油等最重要的資源儲量相對於中國的國土面積來說並不多。美國的地理優勢其實更好,兩邊都有很長的海岸線,對外貿易發達,利於進出口貿易,石油儲量比中國的多,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以平原為主,可耕種土地面積廣大,農業和畜牧業發達。
不是中國的地理優勢阻礙了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而是因為中國在古代直到近代這段時間,在東亞獨占鰲頭,一家獨大,以至於中國社會固步自封,所有人都以天朝自居,自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不思進取,以至於失去了大航海時代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機會,這才是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到了現代,由於中國社會底子薄,起步晚,社會發展落後於發達國家,雖然發展的速度並不慢,但是其他發達國家也並沒有停止發展還是保持著前進的趨勢,而且現代的國際舞台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發展速度太慢就會被國際邊緣化,相反,發展速度快,就會被別的競爭對手想盡辦法來限制其發展。相比之下人們就會產生中國的地理位置阻礙了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觀點。

『肆』 求大神們解答一下問題,感激不盡啦!中國旅遊地理學的發展哪些問題值得反思參閱相關文獻,談談你的看法

自1978年以來,中國旅遊地 理學得到了較快發展,然而存在著理論和方法的研究薄弱、研究內容範圍較為狹窄、重復工作較多且整體水平提高緩慢等問題。從以下角度反思中國旅遊地理學25 年的發展和問題,對這一學科將來的進步不無裨益。(1)學術研究與應用實踐之間的關系。20多年來,中國旅遊地理學界始終以服務於國民經濟為主攻方向,旅 游地理學的應用價值被無限誇大,反過來制約了其他方面的研究拓展和深入。實際上,旅遊地理學研究,絕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它也需要關注社會公平、環境倫 理。(2)研究的觀念與目標。中國旅遊地理學有必要樹立新的研究觀念,認清自身的研究狀態。沒有反省、沒有自我的懷疑、沒有批判和創新的研究,其研究貢獻 是非常有限的。(3)研究的方法與成果。實證研究在過去25年的中國旅遊地理研究中是一種常見方法,然而,不能把利用數學和量化的方法來進行研究看作解決 問題的唯一途徑,況且低水平的實證研究有時會成為無價值的案例堆積,浪費研究資源和研究者的時間與精力。對研究成果應該有新的認識:該成果的真正價值是什 么?國內外類似成果的差異(而不僅僅是差距)在哪裡?如何確認和尊重該成果的知識產權?(4)應對危機與挑戰。將旅遊地理學者的學術貢獻與應用性工作例如 規劃混淆起來評價的做法是不恰當的

『伍』 中國地理學的發展哪些問題值得反思

近年來,中國高等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院系調整。高等學校地理方面的學院、系的改
革以改名開始,隨後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結構調整。在這個過程中,各單位以各種各
樣的機構名稱出現。這些名稱有:資源環境學院、城市與環境學院、環境與旅遊學院
等,大家的意圖是突出地理學的應用方向,尋求在新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地理學的發展
途徑。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不得已的選擇。地理方面研究單位的名稱也已經是地理和其
他領域的混合名稱了。在這種機構設置下,地理學家從事主要的方向基本上是資源的
利用與保護、環境變化與治理以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管理。但是,這些領域和方向
也是環境科學、生態學、地質科學、大氣科學以及經濟科學和社會科學等學科研究的
對象。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全球性問題之重要性日益突出,很多學科都開
始關注這些問題。這些問題都發生在地球表層,而地球表層歷來是地理學研究的地域
范疇。現在,地質學在向地球表層上浮,大氣科學在向地球表層下沉,生態學和環境
科學已自成體系,資源科學也成為一級學科了,經濟學在發展區域經濟研究方向,社
會學在研究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建築學向城市規劃擴展,凡此等等。地理學的一系列
領域面臨其他學科的競爭和挑戰。
長期以來,地理學具有非常明確的領域。在這種學科競爭的情況下,現在變得不很明
確了。在這種研究領域形成交叉的情況下,使我們在地理學的實質和方向面前也有些
模糊了,有的人可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地理學是研究什麼的?長期以來以地理環境和
人地關系、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為對象的地理學,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的學科位置何
在?由於在學科方向上的模糊,有的地理學家投入到工程科學和技術科學方向,甚至
建築學方向和社會學方向。在這種情況下,地理學必須認定自己的發展空間和領域,
同時謀求新的發展和提高。否則,我們的一些傳統研究領域將被別的學科佔領。

『陸』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談談中國旅遊地理學發展的趨勢。

從學術問題到學術規范:旅遊地理學者的自覺性反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專旅遊地理學經歷了屬30年的積累,一些旅遊地理學者逐漸認識和反思旅遊地理學科發展與學術貢獻、實用價值的關系,積極回顧和評價學科發展問題。一方面,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的歷史背景下,學者從社會發展宏觀背景、學術發展整體背景以及旅遊業實踐背景的視角,回顧了中國旅遊地理學30年的發展,總結了不同時期研究的價值取向對學科發展的影響[1]。另一方面,從學科內部發展的角度,學者們就某些研究方向進行了回顧和總結,內容涉及社區旅遊、山地旅遊、遺產旅遊、探險旅遊、旅遊目的地、旅遊規劃、旅遊城市化等

『柒』 中國旅遊地理學發展的意義

中國旅遊地理學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之一。旅遊地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能如此迅速發展,取得顯赫成績,其經驗是值得我們好好分析和總結的。

(1)旅遊地理學界始終把握住了旅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服務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了旅遊地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緊扣我國旅遊開發和建設這個主題,主動承擔多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任務,完成了大量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報告,對我國旅遊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旅遊地理學的地位。地理學的旅遊應用研究拓展,也促進了地理學本身的建設和發展。

(2)旅遊地理學界一直把旅遊開發實踐和理論總結置於重要的地位,積極投身於旅遊開發實踐中,注意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並通過實踐檢驗的許多理論創見,為旅遊地理學的持續發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3)實踐造就了一大批旅遊地理專業人才,老一輩旅遊地理學家的提攜和扶持促進了年青學者的成長,促使旅遊地理學界能夠比較快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幹力量在內的老中青梯形隊伍結構。

展望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旅遊作為衡量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標志將有更大的發展。世界旅遊組織(WTO)預測中國到2020年將成為世界第一旅遊大國,我國旅遊業前景燦爛。旅遊地理學理應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傳統,廣泛實踐,勇於創新,在旅遊業這個廣闊的舞台上繼續大展才華,並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理論體系。

『捌』 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1,理論體系鬆散作為一門邊緣學科,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區域經濟、國土整治、生產力布局、城鎮體系、文化景觀、環境保護、旅遊規劃、人口問題、種族歧視、生活福利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各分支學科均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作為其研究的基礎,但大部分的分支學科相互間缺少必然的聯系。同時,也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與成套的模式將它們聯系起來。換句話說,人文地理學不像自然地理學的氣候、土壤、岩石等組成要素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和聯系的環扣,它至今仍然缺乏把各研究要素、各分支學科連成一個有機整體的理論基礎,即使其組成要素部分有密切的聯系,而從整體來看,大部分仍缺乏相互間的聯系。人文地理學理論體系鬆散,影響了它的綜合發展。

2各分支學科的發展不平衡人文地理學的研究領域,較原來傳統的小區域、區域經濟的研究擴大了,但仍主要集中於國土整治、區域規劃、城鎮體系布局、旅遊等方面。換句話說,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密切的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等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發展較為迅速,在理論與實踐應用上都有所創新,基本上建立了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與國際接軌的地理學科體系。一些薄弱的分支學科如鄉村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社會地理學、行為地理學等,雖也有論著出版,其理論建樹與實踐應用都明顯落後,發展相對較緩慢。我國至今仍有64%的人口生活在農村,有關農村聚落的產生、發展、地域特徵、建築類型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合理分布與規模及節約用地等急需解決的問題,都迫切要求鄉村地理學快速發展,但它的發展卻跟不上形勢的需要。因此,吳傳鈞院士認為,今後應大力拓展包括政治地理學、鄉村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在內的第二類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的實踐領域,它們是至今沒有真正復興起來或尚待開發的一些新領域。

3人文地理學創新艱難一門學科的獨立性在於具有自己的特殊領域、方法和理論,其理論發展為該學科存在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這門學科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隨著研究內容的拓展,越來越多的學科介入,勢必會在發展中形成競爭。當前,西方「以人為出發點」的人本主義和「注意問題的特殊性」的後現代主義的出現,對人文地理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美國有許多人文地理學者將文化地理學作為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核心,並以它為理論基礎來闡釋各種人文地理現象。20世紀80年代中期,北京大學的王恩涌教授第一個將文化地理學的現代理論體系引入了中國。西方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發展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中國人文地理學理論該如何發展?在各種挑戰面前,中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應本著理論指導實踐,為社會經濟發展能作出正確指導的原則,結合我國的國情,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使它不斷完善。創新為一門學科的靈魂,是一門學科持續發展的基礎。然而,人文地理學的理論研究向來重視學科性質的探討與工作方法的總結,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理論建設、人與環境相互作用過程與機理的規律研究等尚待加強。在這些年的發展過程中,人文地理學再也沒有出現像中心地理論那樣的重要基礎理論,不難看出人文地理學創新之艱難。

『玖』 談談對中國國家地理的認識

《中國國家地理》 ,原名《地理知識》 ,是中國關於地理的雜志月刊,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版 被中央及權地方媒體轉載。 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 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 為重點收藏期刊。內容以中國地理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區域的自然、人文景觀和事件, 並揭示其背景和奧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歷史和考古等領域。是中國大陸較為出名的有 關地理的雜志。 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 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 顧問, 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因此具有很強 的獨家性和權威性。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