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大美阿爾金
『壹』 青海和西藏哪個更吸引人
阿尼瑪卿神山圖片作者:舒小簡
藏地很大,
除了西藏的7個地市,
還有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的10個藏族自治州。
自從2012年初到藏地,小簡每年都會到藏區,
走遍了除甘南藏族自治州之外的藏地。
青海卻是停留時間最少的。
比起,無數文藝青年們火熱的「西藏情節」,
以及川西藏區人潮湧動奔赴川藏線的盛況。
青海藏區的熱度和吸引力,明顯,遠遠低於西藏和川西。
然而,人說,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青海幾乎佔了藏地的半壁江山。
此外,
1.十大藏族自治州,青海佔了6個
2.藏傳佛教四大神山,青海佔了2個
3.中國四大無人區,青海佔了2個
4.中國兩大母親河,長江黃河全都發源於青海
5.中國分三大自然區劃,青海是唯二全部包含的省區之一
這些足以說明青海的獨特和神奇。
那麼,明明擁有傲視的風景和人文資源,
青海為什麼卻沒有那麼吸引人呢?
可可西里卓乃湖與青海最高峰布喀達坂峰
圖片作者:哈哈
我想用簡短的詞彙來概括復雜的闡述。
恰好,無論青海在風景和人文上的獨特之處,
都可以歸結在一個詞:過渡。
青海的三大過渡:
6.青海是青藏高寒區與西北乾旱區、東部季風區的過渡
7.青海是伊斯蘭教地區和藏傳佛教地區的過渡
8.青海是內地與邊疆的過渡
1
風景
一、神山
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西藏岡仁波齊、雲南卡瓦格博、青海阿尼瑪卿、青海尕(ga)朵覺沃。
青海佔了一半。
(ps:後台回復關鍵詞「阿尼瑪卿」或「尕朵覺沃」,可查看小簡的旅途記錄和攻略)
說來奇怪,諸多所謂四大,前二和後二都有不小差距。
比如,香港四大天王,郭富城和黎明顯然弱於劉德華和張學友。
比如,NBA當年四大中鋒,上將和尤因的成就明顯遜色於奧尼爾和大夢。
比如,江南四大才子,除了唐伯虎和祝枝山,另外兩位是誰,您可能就要想很久了。
阿尼瑪卿和尕朵覺沃的名氣,
也是遠遠不及岡仁波齊和卡瓦格博。
1.阿尼瑪卿
青海的雪山。
最值得推薦的,莫過於果洛藏族自治州的阿尼瑪卿。
阿尼瑪卿是山脈,其海拔6282米的主峰模樣極其俊秀。
在神話中,阿尼瑪卿是開天闢地九大造化神之一,是這九位山神構建了宇宙。
藏地最偉大的英雄格薩爾王,則是阿尼瑪卿山神與龍女果薩拉姆夢合而生。
也就是說:
9.阿尼瑪卿是格薩爾王的父親。
阿尼瑪卿
圖片作者:舒小簡
去年連轉藏區八大神山時,我初見阿尼瑪卿時寫下過這樣的字:
初見阿尼瑪卿
圖片作者:舒小簡
「一座曲線優美的潔白山峰高高地懸掛雲端,供眾生仰望。
身旁的翠綠山巒盡皆俯首,成它陪襯。
這是我看到阿尼瑪卿的第一眼。」
這是阿尼瑪卿山的南側,有稍顯柔美的一面。
而到了東側的特定角度,它則有了雄偉的樣子。
因為它的雄偉高峻,早年二戰期間,美國飛行員甚至預測阿尼瑪卿主峰有9000米高,
10.所以,青海的阿尼瑪卿曾被誤認為才是世界最高峰。
阿尼瑪卿與哈龍冰川
圖片作者:舒小簡
而到了偏西北側,阿尼瑪卿的模樣就歸於平庸。
但它卻展示出了黃河流域規模最巨大的冰川——哈龍冰川。
2.尕朵覺沃
青海另一座神山尕朵覺沃,名氣最小。
卻是一座至今無人登頂的處女峰。
它位於玉樹藏族自治州。
海拔不高,僅僅只有不到5500米。
它的轉山路途,經過三次接近海拔5000米的埡口,
距離山峰主峰頂峰可謂相當接近。
但是,山不在高。
尕朵覺沃群峰,擁有無比奇特的山峰造型。
無數尖錐般的山峰筆直成群,好像哥特式教堂的尖頂。
尕朵覺沃群峰
圖片作者:舒小簡
它們都是一看就是攀登難度極高,
不遜色於南美巴塔哥尼亞的神奇之地。
3.青海的其他山峰
比如年保玉則、布喀達坂、格拉丹東、賽宗神山、玉珠峰等等,就略顯平庸,不再多言了。
年保玉則
圖片作者:grove
賽宗寺以及賽宗神山——安多藏區屬猴的神山
去年恰是猴年,小簡差點去轉此山。
圖片作者未知
二、一個有三張面孔的省區
中國分三大自然區劃——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這是理解中國景色最重要的規律。
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
青海的三面孔,圖片來自《中國國家地理》。
中國,有兩個省份可以近似看做同時橫跨這三大自然區域,
那就是甘肅和青海。
青海的柴達木盆地,有沙漠戈壁,有雅丹,
接近西北乾旱區的地貌。
柴達木盆地俄博梁雅丹林
圖片作者:Jambo
青海獨有的水上雅丹
圖片作者:氂牛747
青海的沙漠戈壁,面積和整體性要大於沙漠零散的西藏。
而青海的雅丹地貌,則更幾乎是西藏沒有的了。
門源花海——中國最著名的油菜花之一
圖片作者:王劍424
青海湖以東,還是農耕之地,是東部季風可以吹拂的最後最弱的地方。
這里是更接近於東部的景觀。
比如:丹霞地貌。
貴德丹霞
圖片作者:隔岸觀火
11.能同時擁有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省區,也只有甘肅、青海兩地。
三、無人區
中國有四大無人區。
西藏羌塘、新疆羅布泊、青海與新疆交界的阿爾金,
以及最著名的、去年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青海可可西里。
布喀達坂峰與太陽湖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白象山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可可西里索南達傑保護站
索南達傑是保護藏羚羊被偷獵者殺害的當地英雄
圖片作者:哈哈
12.可可西里是中國湖泊最密集的地方,
湖泊率超過6%,甚至高於藏北。
並且,可可西里和阿爾金山都是野生動物的天堂。
均是藏羚羊、藏原羚、藏野驢、野氂牛為主,輔之以狼、熊之類。
阿爾金一帶,還有羌塘、可可西里等地沒有的野駱駝。
13.藏羚羊最重要的產仔地,就是青海的卓乃湖。
大地上的黃色小點是密密麻麻的藏羚羊(可點擊放大)
圖片作者:哈哈
布喀達坂峰、卓乃湖與藏羚羊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可可西里藏野驢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可可西里棕熊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14.可可西里是中國藏羚羊最多的地方,超過了西藏羌塘。
擁有15萬頭藏羚羊。
高於西藏羌塘的12萬頭。
四、三江源
15.中國面積最大的保護區,是青海的三江源。
1.長江發源於唐古拉山脈的格拉丹東峰。
作為中國的母親河,知道長江源頭山峰的人卻並不多。
這是一件奇怪的事了。
格拉丹東峰
圖片作者:南卡
可更具體些:
16.長江發源於姜根迪如冰川。
知道的人就更少了。
格拉丹東腳下姜根迪如冰川,30年,後退2000米
圖片來自楊勇
2.黃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
難說出具體的源頭。
但基本有共識,黃河的上游是星宿海。
也就是金庸所著《天龍八部》中阿紫所在星宿派的所在地。
遠看巴顏喀拉山脈
圖片作者:舒小簡
昔日波光點點的星宿海已然日趨乾涸
圖片來自網路
那是一片沼澤濕地。一個個水窪星羅棋布。
是它們匯聚成為了黃河之水。
而如今,濕地退化極其嚴重。
星宿海早已不復星宿之名。
3.至於瀾滄江的發源,始於一片沼澤型濕地,就更加說不清具體的源頭所在了。
2
文化
一、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的過渡
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特別的事實是:
17.絕大多數的蘭州拉麵,都是青海人做的。
有這樣的說法:青海化隆縣。
當年全縣的主要產業是製造私槍。
以至於一種槍支叫做「化隆造」。
後來造私槍的產業被取締。
百姓不能再造槍,集體改行去做牛肉麵。
所以,內地的蘭州拉麵,基本都是青海化隆人開的,跟蘭州關系不大。
這故事反應了:青海的回民眾多。
新疆和西藏,分別是伊斯蘭教和藏傳佛教的主要地區。
而新疆和西藏又是接壤,除了天然屏障昆侖山的阻隔。
這兩種教義相差極大的宗教,就靠青海來完成過渡。
西寧東關清真寺的穆斯林們
圖片作者:張騫Qianz
西寧市區幾乎處處是白帽的伊斯蘭教裝扮。
可驅車20公里外,卻是藏傳佛教最大教派格魯派六大寺廟之一的塔爾寺。
作為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的主寺,這里的藏傳佛信徒虔誠程度幾乎比其他藏地還要更高一些。
不得不說,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混合,
是只有青海才能看到的奇景。
二、民族的豐富交混
青海除了大量回族之外,還有大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
這種民族豐富的程度顯然高於西藏和川西。
3
為什麼沒有那麼迷人呢?
那麼它為什麼相比西藏、新疆和川西,受關注度和吸引力都弱小那麼多呢?
一.很首要的原因是因為過渡
青海是內地和邊疆的過渡。
對於西藏和新疆這樣真正的邊疆來說,它就像是內地。
而對於中國內地的絕大多數地方來講,邊遠的青海又像是邊疆。
這就有一種:定位不明確的尷尬。
也就難具特色了。
那有人要問了,為什麼同樣類似的川西不會遇到這種尷尬呢?
可,川西不是內地與邊疆的過渡。
過渡,是緩慢變化。
而川西是突變。
從漢文化的內地到如同異域風情的藏地,小半天的車程就足以上升幾千米海拔,完成這種巨大差異的變化。
突變讓川西具有特色。
而過渡不行。
二.青海在人文上的最大亮點,也是最大弱點
因為過渡,
青海的宗教和民族混雜交錯,顯得豐富多樣,
卻也成了特色不鮮明、不夠純粹。
要了解最純粹的伊斯蘭教文化,旅行者們直接去新疆了,不必到青海。
要了解最純粹的藏傳佛教文化,旅行者們直接去西藏了,不必到青海。
想看蒙古族、回族,何不在內蒙和寧夏逗留?
想認識藏人朋友,川西和西藏成了首選。
青海說:哎,我有點尷尬。
三.青海在地質地貌方面,確實天然有弱點
我們常說:青藏高原、青藏高原。
好像青海和西藏在自然環境上是同類的。
的確,青海的平均海拔也很高。
但,其實,青海與西藏相比,確有劣勢。
我們知道,青藏高原之所以是傲世全球的絕世風景。
主要是因為兩點:雪山、冰川。
這也正是青海的弱點所在:
1.青海的冰川太少了
西藏擁有全國48%的冰川。
18.面積只比西藏略小的青海,冰川面積卻只佔全國的6%。
甚至,相比於面積只有青海一半大的川西,也佔了全國2%的冰川呢。
2.青海的身高太矮了
雖然共稱為青藏高原,青海的平均海拔並不比西藏遜色太多。
但,青海的身高還不如四川。
19.青海的最高峰海拔僅僅6820米:布喀達坂峰(又名新青峰)。
比西藏的最高峰珠峰要矮了整整2000米。
航拍青海最高峰布喀達坂峰
圖片作者:可可西里保護區管理局書記布瓊
相比西藏和新疆成群結隊般壯觀的7000米、8000米山峰,青海太矮了。
因為四川省第一高峰——海拔7556米的貢嘎山存在。
青海也比四川矮了將近800米。
3.青海的雪山,造型平庸,辨識度不高
這是青海在風景上最大的弱點。
川西地方不大,卻魅力非凡,大大歸功於造物主的不公平,
把那麼多造型別致、一眼就能認出的雪山聚集在那麼小的面積內。
央邁勇溫婉曲線以銳利尖角指向天庭、
貢嘎山鶴立雞群,巨大的硬朗角峰展現王者之氣、
幺妹峰花崗岩陡峻絕壁引領三位姐妹等諸多群峰。
西藏呢,
岡仁波齊寶塔般的身軀上有天然的十字印、
南迦巴瓦體量巨大,七座連體角峰眾星捧月般托舉主峰、
薩普神山以一大一小兩個標準的等腰三角形山峰詮釋天然的幾何之美。
可是青海,
阿尼瑪卿美感有餘,獨特不足,
尕朵覺沃獨特有餘,美感不足。
至於年保玉則等山,則幾乎是既不見山峰造型的獨特,也難說美感。
論辨識度,青海群峰難有一座山峰能擔得起和上述奇山較量的資質。
這是事實。
四、革青海湖的命
最後一點,才是青海真正沒能發揮它的魅力的最主要原因。
這個省的名字起的不好。
青海的最著名的風景青海湖,
是青海最大的絆腳石。
它太大了,也太有名了,以至於它成為了青海省的招牌。
一家獨大,就限制了青海的其他美景。
一個地方是不是吸引人,
其實並不是靠這個地方本身,而是取決於人的輿論。
十年前,北大有一個女作家,寫武俠小說,她叫步非煙。
她說:「武俠要發展,我們得革金庸先生的命。」
正如面對青海,
我們要革青海湖的命。
如果,有一天,青海湖不再是青海最響亮的招牌,
那麼青海才可能逐漸具備像西藏、川西那樣吸引天下旅人的魅力。
可惜,這很難。
誰叫青海省是以青海湖來命名的呢?
4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再次總結青海的三大過渡:
1.青海是青藏高寒區與西北乾旱區、東部季風區的過渡。
2.青海是伊斯蘭教地區和藏傳佛教地區的過渡。
3.青海是內地與邊疆的過渡。
這些既是青海的優勢,
也是青海的劣勢。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就像我們的人生。
有得有失,都有代價。
『貳』 在國內玉石產地裡面,有哪些大型的產地
1、新疆:和田玉(玉中之王)、瑪納斯碧玉、戈壁玉、戈壁彩石、碧璽、額河石、風凌石、天山青、雅丹石、新疆雞血紅、木化瑪瑙、石英岩、卡瓦石、金絲玉、寶石光......
2、青海:昆侖玉、昆侖彩玉、河源石、丹麻彩石......
3、西藏:菊石、紅玉髓、瑪瑙石、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象牙玉石......
4、甘肅:祁連玉、酒泉玉、臨洮玉、武山玉、夜光石、黃河石、龐公石、永昌奇石(及祁連水沖石)...
5、內蒙古:青銅器奇石、瑪瑙石、巴林石、風礪石、葡萄瑪瑙石、巴彥淖爾風礪石、嫩江水沖瑪瑙......
6、寧夏:寧夏黃河石、賀蘭石......
7、遼寧:岫玉、戰國紅、岫岩老玉河磨玉、阜新瑪瑙、撫順煤精、南票石、錦川石、寬甸石、綠凍石、石魚、太子河石......
8、山東:昌樂藍寶石(世界五大富礦之一,佔中國產量的90%左右)、木魚石、泰山玉石、嶗山綠石、長島球石、萊州綠泥石、岱黃石、鍾乳石、日照綠石、泗水砭石、青州紅絲石......
9、山西:大寨石、河曲黃河石、臨縣黃河石、歷山梅花石、絳州石......
10、吉林:松花石、松風石、安綠石、長白石......
11、黑龍江:方正彩石、火山彈、木化石、嫩江瑪瑙......
12、北京:漢白玉、金海石、房山太湖石、京密石、京西菊花石、木化石、上水石、軒轅石、京西彩玉石......
(2)中國國家地理大美阿爾金擴展閱讀:
時代的變遷和洗禮並沒有沖淡玉文化的發展趨勢,時至今日,中國以四大玉石顯著,分別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獨山玉、遼寧的岫岩玉和湖北的綠松石。
第一、和田玉:和田玉的礦物組成以透閃石、陽起石為主,呈白色、青綠色、黑色、黃色等不同色澤。玉質為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和田玉的經濟價值評定依據是顏色與質地之純凈度。其主要品種有:羊脂白玉、白玉、青白玉、青玉、黃玉、糖玉、墨玉。
第二、獨玉:獨玉的礦區地處南陽市北郊的「獨山」,又稱「南陽玉」。獨玉為斜長石類玉石,質地細膩純凈,具有油脂或玻璃光澤,拋光性能好,透明及三種以上的色調組成多色玉,顏色艷。主要品種有:白玉、綠玉、綠白玉、紫玉、黃玉、芙蓉紅玉、墨玉及雜色玉等。
第三、岫玉:因主要產地在遼寧岫岩縣而得名。外觀呈青綠、黃綠、淡白色,半透明,拋光後呈蠟狀光澤。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所用的玉材產於岫岩縣境內的細玉溝,俗稱老玉,為透閃石軟玉。商代婦好墓出土的玉器多數玉材與岫岩瓦溝礦產的岫玉相似。
第四、綠松石:綠松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早在古埃及已被人所知,把它視為神秘之物。古有「荊州石」或「襄陽甸子」之稱。呈深淺不同的藍、綠等顏色,蠟狀光澤。湖北產優質綠松石,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藝品深受人民喜愛,暢銷世界各國。
參考資料:玉石-網路
『叄』 它憑什麼能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好玩的沙漠
樓主你好!不完全統計如下:從03年開始: 2003年7月有關於神山聖湖的文章; 2003年10月青藏科考50年紀念; 2004年2月青藏鐵路; 2004年7月川滇藏大香格里拉專輯; 2005年1月有阿爾金山的文章; 2005年2月「中國的水鄉在青藏高原」; 2005年5、6月陝西專輯; 2005年8月航拍西部; 2005年9月西藏專輯; 2005年10月選美中國專輯(有許多關於西部的山、湖、雅丹、喀斯特、戈壁、沙漠的選美); 2005年11月有尋找藏獒的文章; 2006年2、3月青海專輯; 2006年7月青藏鐵路珍藏版; 2006年8月14座8000米級高峰全掃描; 2006年9月飛越慕士塔格; 2006年10月中國人的景觀大道(主要介紹川藏線); 2006年11月伊犁河谷; 2006年12月西部能源向東流; 2007年7月喀斯特特別策劃; 2007年8月西北科考80年紀念; 2007年10月塞北西域珍藏版; 2007年11月西域佛窟、荒漠古城、庫車大峽谷; 2008年1、2月新天府專輯中涉及許多西部地區; 2008年3月埡口特別策劃; 2008年9月有賀蘭山的文章; 2008年11月鏡頭逼近喬戈里; 2008年12月觸摸極限(有關於西部的); 2009年7月西北魔鬼城特別策劃; 2009年9月格聶介紹; 2009年11月新疆的高山湖泊; 2010年1、2月寧夏專輯; 2010年3月藏羚羊大遷徙全介紹。我是中國國家地理的鐵桿支持者,從2003年1月開始看,至今每期不落,以後有關於中國國家地理的問題可以問我哦~
『肆』 中國玉石產地有哪些
中國是玉石消費大國,同時也是玉石產出國,比如新疆和田玉,南陽玉,我國地大物博,出產的玉石自然不可能就這幾種,據統計在我國有24個玉石產地之多。
1,新疆,重要的玉石產地,出產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和田玉,同時也是中國國玉。主要出產的玉種有和田羊脂白玉、青玉、青白玉、碧玉、墨玉、黃玉、哈蜜玉、哈蜜翠、瑪納斯碧玉、蛇紋石玉、玉髓、芙蓉石、紫丁香玉、瑩石玉、新疆獨山玉、岫玉、特斯翠玉等。
2,河南,出產四大名玉之一的南陽玉,河南所產玉石有獨山玉、密玉、梅花玉、黑綠玉和西峽玉。
3,湖北,出產四大名玉之一的綠松石,湖北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硅化孔雀石、百鶴玉石和瑪瑙等。
4,遼寧,遼寧也是中國重要的玉石產地之一,遼寧玉石有三個品種,其中兩宗全國出名;一是代表我國岫岩玉鼻祖的岫岩縣玉石,簡稱岫玉;一是阜薪的瑪瑙玉石。另一種是海城出產的海城玉石。
5,吉林,所產玉石有長白玉。長白玉產於吉林省磐石縣、長白縣馬鹿鄉、雙陽縣長嶺子一帶,呈綠色,有蠟質光澤。
6,西藏,所產玉石有仁布玉石、果日阿玉石、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和紫水晶等。
7,青海,所產玉石品種有岫玉、柴達木玉、墨綠玉、都藍玉等。
8,甘肅,甘肅出產的玉石以祁連山玉和鴛鴦玉產量最高。
9,四川所產玉石有碧玉、龜紋玉、夏珠玉、黑玉、牙黃玉、會理玉、青金石玉、夏珠翠、藍紋玉、桃花玉、軟玉和龍溪玉等。
10,廣東所產玉石有信宜玉、廣綠玉與孔雀石。
11,湖南所產玉石有瑪瑙、墨晶玉、螢玉。
12,貴州玉石有金星翠玉、貴翠、紫螢玉、燭煤玉、碧玉、綠玉髓、瑪瑙等。
13,雲南玉石有碧玉、葡萄玉、東陵玉、岫岩玉、藍玉髓、軟水晶、綠松石、孔雀石和各種長石。
14,廣西所產玉石有瑪瑙、蛇紋石,分別產於都安、陸川、博白與三江等縣。
15,山東所產玉石有瑪瑙、泰山玉。
16,山西所產玉石有玉髓和瑪瑙。
17,陝西所產玉石有綠松石、綠簾玉石、桃花玉石、丁香紫玉、商洛翠玉、洛翠玉、碧玉、藍田玉和墨玉等。
18,內蒙古所產玉石有瑪瑙、芙蓉石、佘太翠與德嶺紅玉石。
19,黑龍江所產玉石有瑪瑙、龍江玉石等。
20,安徽所產玉石有綠松石、菜花玉、鳳陽玉和墨玉。
21,江西所產玉石有東陵玉、綠紋玉、龜紋玉、珊瑚玉、翠玉、碧玉、墨玉、螢玉、芙蓉石和瑪瑙等。
22,福建所產玉石有瑪瑙、岫岩玉、碧玉和硅化孔雀石。
23,浙江惟有青田、昌化彩石有名。
24,江蘇惟有東海、新沂水晶石和南京、六合雨花石出名。
『伍』 中國國家地理網的設計特點是什麼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把讀者帶入現場,設立編輯規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小標題、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識融於話題中,提出了「由頭+知識」、「事件+知識」、「人物+知識」的模式和「記者+學者+詩人+哲學家」的文體。
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專輯中贈送大幅單張地圖 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
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以今證古」還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維,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
原創首發原則: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製作隊伍,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而互聯網檢查制度,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 一是要求雜志整體視覺設計風格的完整一致,保證雜志視覺形象的協調統一。
二是強調信息傳達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設計要有信息的切入點,要第一時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自改版以來,逐步引入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網格設計理念,遵循視覺規律,通過理性的設計將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梳理,從而使編輯意圖表現更加充分,讀者閱讀過程更加流暢。
三是版面設計追求簡約、靈性,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強調設計形式對內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傳達與閱讀趣味之間的平衡,通過設計閱讀的延展,拓展想像的空間,豐富閱讀的體驗。 2005年10月號選美中國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達550頁,專輯累積發行突破300萬冊,國家外文局將該期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發售。
2006年10月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410頁,中文簡體字發行突破100萬冊;英文版版權由境外公司取得,並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發行超過20萬冊;2007年10月號「塞北西域珍藏版」專輯366頁;2008年10月號「東北專輯」386頁;2009年10月「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400頁。 「中國最美的地方」專刊2008年7月成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 「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社長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1月 非著名山峰頒獎典禮在貴州舉行,並得到了貴州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出席了頒獎典禮。
3月,中國國家地理與致遠協創達成合作 共同推行「綠色工作」4個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LAMER海藍之謎共同主辦了「珍愛海洋」攝影展。
4月 舉辦第二屆「飛羽瞬間」攝影大賽。
6月 雜志社與Jeep共同完成「極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時代」,對中國的冰川現狀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系統考察。
7月 《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系列活動啟動:
收藏創刊號 尋找傳讀世家
重溫最有影響力的觀點
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
首屆「校園行知客」挑戰賽
10月 推出雜志社耗時1年製作的「海洋中國」專輯聚焦海洋。該期也是雜志總第600期。
12月,中國國家地理IPAD全新客戶端上線,用戶可看到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博物雜志、行天下、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地理周報)等產品,《行天下》還增加了中國國家地理影視公司提供的視頻延展內容。 1月9日 舉辦《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典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家地理六十周年慶典典禮」。與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院及京城各大媒體的領導、院士專家、攝影師作者以及常年支持這本刊物的讀者、廣告商、發行商等近400位嘉賓共度60華誕。馬艷麗和胡海泉出現在盛典現場。他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粉絲,也是熱愛自然,關注生態環保、提倡綠色出行的積極倡導者。此次他們接受邀請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榮譽會員」,將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影響公眾,共同珍愛我們的家園。
2月,該刊刊發的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
3月,社長李栓科獲第一屆優秀出版人物;雜志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3-4月,該刊推出上下兩輯《鹽專輯》,用精美的大圖片展示了「鹽是一種景觀」和「鹽與健康」的主題,其間恰逢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購鹽的風潮,該專輯選題被網友贊譽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聯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動。
9月16日,舉辦最美山河水60年經典攝影作品展。
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 4月,中國國家地理「百年追尋」圖片展在倫敦舉行
5月,在香港舉辦「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圖片展
11月,「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南極 1月8日 舉辦「我們的2012」嘉年華
6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北極
『陸』 阿爾金山探險區怎麼樣
阿爾金山,我在05年中國國家地理上面介紹阿爾金山,我就一直想去,在2012年國慶上去了,走了很多地方,我還不滿足,我還想來。
『柒』 中國玉石的產地都有哪些
一、新疆
和田玉:和田是中國最珍貴玉石產地。和田玉按其質地顏色的基本色相大體可分為:白玉類、青玉類、碧玉類、墨玉類、黃玉類、五大色相。和田玉中外著名,其玉器工藝品深受人民喜愛,暢銷世界各國。
『捌』 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一、《中國國家地理》簡介
《中國國家地理》是一本關於地理的期刊,因該社隸屬中國科學院,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專家學者作為該社顧問,同時還有許多戰斗在科考第一線的工作者與雜志社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因此具有很強的獨家性和權威性。該刊的文章和圖片經常被中央及地方媒體轉載。另外,該刊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收藏價值,國內外很多家圖書館已經把該刊作為重點收藏期刊。 現任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為李栓科(1997年至今),執行總編為單之薔。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李栓科於2003年榮獲第七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的稱號。
[編輯本段]二、《中國國家地理》發展史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創刊於1950年,當時整本雜志祗有8頁,一年後增至16頁。當時的內容包括地理思想、中外國地理、自然地理、地圖及地理調查法、地理教學、地理資料等。 1954年,《地理知識》因發表披露中國國內的工業地理文章,被中國官方認為是「泄密」而遭受重創。但不久後影響消失,該雜志的內容繼續擴充,至1957年時增至48頁,發行量達到了2萬冊。 中國大陸的一些科學雜志在大躍進及文化大革命中遭受重大打擊,《地理知識》也不例外,在此期間,《地理知識》發行很不穩定,時斷時續,該情況在文革結束後才有所改善。 1998年,該雜志全面改版,頁數增至84頁,翌年增至100頁。 2000年10月,《地理知識》雜志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隨後亦在台灣、香港等地推出繁體字版乃至在日本推出日文版。 2004年,《中國國家地理》增至148頁,並推出青少年版《博物》。 2005年10月,在其創刊55周年之際,推出550頁的「選美中國」特刊,出版量達到55萬冊的歷史新高。該特刊深受消費者的好評,一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乃至出現了部分地區的書報亭出現囤積居奇哄抬價格的情況。 2008年3月,《中華遺產》正式成為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品牌下的一員。 2009年1月,雜志價格提升至20元,頁碼加到176頁
[編輯本段]三、《中國國家地理》發展思路
1929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記者梅納德·威廉斯在給主編的信中說:「最痛快的事情莫過於能夠通過照片和文字,帶領125萬國家地理學會的會員一起登上高山,俯瞰世界……」這段話,成了《國家地理》雜志所有記者為之驕傲的工作理由。 如今在中國,《中國國家地理》的記者們也帶著類似的激情跋涉於祖國的名山大川。2006年10月號雜志以「318國道——中國人的景觀大道」為主打,其主辦者稱發行量突破100萬冊。 在雜志社社長李栓科看來,這是他們在互聯網時代的夾縫中,雜志發展再一次強力突圍。
內容為王
李栓科是在中科院地理研究所新大院的辦公室內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其辦公室靠著經營部門,編輯部則在另一棟樓辦公。「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去年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科學的真實
雜志在近幾年獲得高速成長,李栓科理解的原因是,「和天時地利人和有關」,「改革開放使國力增強,中國人對未知世界有發現的慾望,同時對已知世界也有再發現的願望。《中國國家地理》就定位於此——講述社會難點、熱點、疑點地理故事,並對科學上的新發展進行前瞻性的報道。」 據了解,《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識》從1950年創刊開始,一直是以傳播基本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為己任,這一定位在當時來說是合理的,也曾有過鼎盛時期。但從1982年開始,在讀者市場分化以後,《地理知識》與其他老牌紙媒一樣,面臨相同的命運轉變。 1998年,《地理知識》變身為《中國國家地理》。在改版後的幾年時間里,雜志發行量上升了十多倍。2001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繁體版在中國台灣創刊,2002年日文版也正式上市。 李栓科說:「我們的選題,就是要向讀者傳遞真正的科學知識。比如沙塵暴對人類造成的傷害,其實很多媒體是在妖魔化沙塵暴。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沙塵暴還能減輕酸雨的危害。這是因為沙塵暴裡面的氣溶膠物質顆粒,中和了酸雨當中的絕大部分東西。」 「另外像全球變暖,正是因為有了沙塵暴的作用,從而大大減緩了全球變暖的步伐。對於沙塵暴來講,靠植樹造林來解決更是一個謊話。因為沙塵暴是在高空的,靠大氣層輸送,帶到很遠的地方。」 「而這些也就是我們要做和能做的事,以科學的態度去解讀熱點問題。把這些內容做好了,發行和廣告自然就很輕鬆了。」李栓科告訴記者,「最關鍵還是內容,獨家視角的內容才是王。我們80%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都是用在編輯部。」
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身是創刊於1950年的《地理知識》,1997年月發行量約為1萬冊。1998年大幅度改版,2000年改現名,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這一思路還大有進一步具體和深化的可能和必要。任何內容都要經過被關注、認知和解讀,其內在價值才能被受眾所認識和接受。而受眾會注意什麼又受到他們既有認識的影響。媒體傳遞的內容如果既可以歸屬到他們所熟悉的領域,同時又能提供新的信息,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受眾的既有認識是諸多觀念的有機結合,各種各樣的常識是他們構建自己觀念世界的基本骨架。其實常識原本就是既為公眾普遍知曉,又被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1]
[編輯本段]四、《中國國家地理》大事記
1950年 我國老一輩的地理學家施雅風、吳傳鈞等先生從自己的工資里拿出「折實」,在南京創辦了《地理知識》雜志,經典由此開始。 1972年 《地理知識》是文革後期中國最早復刊的雜志之一。 1998年 李栓科正式接手《地理知識》並醞釀全新改版,她用全新的視角和形式來詮釋地理的內涵。 1999年 1月, 《地理知識》雜志新增「卷首語」專欄,由執行總編單之薔執筆,此專欄成為雜志的亮點。 2000年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2001年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2002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域名為:www.cng.com.cn,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2003年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2004年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2005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月—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23日,《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2006年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2007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2008年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為:www.dili360.com。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2009年 1月,舉辦「竹韻人生」攝影大賽的頒獎典禮 3、4月,推出《福建專輯》上下冊 4月,中國國家地理聯合央視網、央視移動傳媒,打造大型國慶獻禮活動:新中國成立60年—獻給祖國「中國最美的地方」。活動將利用央視網的互動平台,依託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評選活動中展示的17大類別114處自然人文景觀資料,發動廣大驢友參與,分階段推出評選活動。同時利用CCTV電視平台、央視網、央視公交移動電視、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及手機及網路平台進行全程推廣。 4月27日,舉辦「我的城市我的家」攝影大賽 5月,舉辦「花影炫色」、「荒野傳奇」攝影大賽。 5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簽約攝影師計劃啟動。 5月,雜志社與Jeep攜手啟動「尋找中國的Rubicon之路」活動 10月,時逢新中國六十華誕和中國地理學會成立一百周年,《中國國家地理》聯合中國地理學會推出《發現中國 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專輯 地理學會成立百年珍藏版》,而其子刊《中華遺產》亦同時推出加厚版特輯《最具文明意義的100個考古大發現--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專輯》,帶給讀者又一次科學與視覺盛宴。 2010年,推出《寧夏專輯》上下冊(2010年第2、3期)
『玖』 中國國家地理的雜志特色
要求文章用第一人稱「我」來講述,把讀者帶入現場,設立編輯規范,做好每篇文章的大標題、小標題、引言、抽言等;要求把知識融於話題中,提出了「由頭+知識」、「事件+知識」、「人物+知識」的模式和「記者+學者+詩人+哲學家」的文體。
突出圖片和地圖獨立語言的作用,圖片與文字並重,版面達到1︰1。要求精心選取圖片並大量選取大尺度的航拍片,寫好每張圖片說明,充分表達圖片信息,保證有足夠的文字量和空間。地圖是雜志的地理特色,除常用的平面圖和暈渲圖外,大量採用三維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高解析度的衛星遙感圖以及手繪圖等。2000年第8期首次在專輯中贈送大幅單張地圖 區域綜合性原則:以自然為核心的選題必須揭示其對人類的影響,而人文類選題的命脈則是梳理其興衰傳承的自然背景;
差異演替性原則:所有自然的更替、人文的盛衰都是在特定的時空范圍內進行的,無論是「以今證古」還是「以古喻今」的地理思維,都需要展示大尺度的時空變化;
原創首發原則:研究性的選題制度以及專家型的製作隊伍,確保雜志內容的原創性;而互聯網檢查制度,又保證了發表內容的獨家性。 一是要求雜志整體視覺設計風格的完整一致,保證雜志視覺形象的協調統一。
二是強調信息傳達的直接、有效。要求版面設計要有信息的切入點,要第一時間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自改版以來,逐步引入國際上行之有效的網格設計理念,遵循視覺規律,通過理性的設計將大量信息進行有效的規劃和梳理,從而使編輯意圖表現更加充分,讀者閱讀過程更加流暢。
三是版面設計追求簡約、靈性,有意味的設計形式,強調設計形式對內容的依附性,注重信息傳達與閱讀趣味之間的平衡,通過設計閱讀的延展,拓展想像的空間,豐富閱讀的體驗。 2005年10月號選美中國特輯:「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厚達550頁,專輯累積發行突破300萬冊,國家外文局將該期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意、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由外文出版社出版,面向全世界發售。
2006年10月號「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410頁,中文簡體字發行突破100萬冊;英文版版權由境外公司取得,並以上下卷的形式在全球發行超過20萬冊;2007年10月號「塞北西域珍藏版」專輯366頁;2008年10月號「東北專輯」386頁;2009年10月「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400頁。 「中國最美的地方」專刊2008年7月成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能否被公眾認可和接受是決定傳媒存亡興衰的關鍵,而這又要以獲得關注為前提。
《中國國家地理》2006年以來期平均發行量穩定在100萬冊以上。根據該刊總編李栓科先生提供的官方解釋,這是因為他們始終踐行了「內容為王」的原則,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銷售。
所謂重構常識也就是用新的觀念來替代既有觀念的常識地位。由於常識在公眾知識的體系架構中具有這樣的獨特地位,使得對它的重構嘗試必然會同時遇到雙重境遇:在引來關注的同時也會遭來質疑。重構必然意味著要有所顛覆,而公開地試圖對既有常識加以顛覆,本身就足以引來公眾的關注。
對於《中國國家地理》而言,以顛覆常識來吸引公眾目光是它的常規戰術。例如在它隆重舉薦的「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中,不僅五嶽有四座落選,而且高居榜首的是此前名頭並不是特別響亮的南迦巴瓦峰。再如,2003年出刊的四川專號明確表示峨嵋青城並非是典型的蜀山,它們帶來的最直接結果就是當期銷量明顯上升。 「編輯部和經營部門是完全獨立的,還是那句老話,內容為王。我們很少就一個內容去進行營銷,而是內容自身的價值決定了我們的銷售。」社長李栓科說。
「景觀大道」專輯帶來的成功,印證了李栓科的話。而用編輯們的話來說,為了這個計劃中的發行量,整個9月,他們就跟上了發條一樣。
說及「景觀大道」的策劃,李栓科介紹:「我們希望找到能代表我國遼闊國土、壯麗山河的象徵物,而尋找的結果是,發現大致沿著北緯30度線延伸的長達5000多公里的318國道是最佳選擇。」而為了這個發現,雜志社不但派出了專門的考察隊,還邀請了眾多著名的作家、學者,分頭探訪。
「對於一本雜志來講,最重要的是編輯部,包括背後的專家支持。如果沒有打不爛、揉不碎的編輯部,市場運營就是缺少根基的。」李栓科表示。
伴隨著內容的提升,是發行量和廣告價格的增長。
這一路走來,不能不提及雜志創刊55周年之際,持續一年之久的「中國最美的地方」的評選與報道。「其影響力遠超我們的預想。」回顧那段經歷,李栓科仍然很感慨。
據介紹,雜志社首先組織了一個專家協會組、一個媒體組。專家協會組負責制定詳盡的評選標准,跟媒體的合作則是希望在每一個省市都進行評選,「比如廣東的一些媒體,組織當地的專家合作,並調動讀者參與評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會員俱樂部組織了首次「青藏線龍脊行」會員戶外科學考察活動,從此,參與會員戶外科考的人數每年成倍遞增。
10月,《地理知識》正式更名為《中國國家地理》,她以更大的氣魄和膽識來展示中華的博大。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繁體版在台灣及大陸以外的其他地區發行,成為大陸地區惟一原創並由出版人購買版權發行他種文本的雜志。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組建新的發行團隊。 1月,《中國國家地理》日文版以《中國地理紀行》為刊名在日本上市發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在發達國家完整落地的媒體。
1月,第一屆發行年會召開,發行渠道由原來的40多家增長到70多家,發行市場數量比01年翻了兩番。
6月,中國國家地理中文網正式開通,網站功能為每期雜志的內容介紹;地理論壇同時開放,簡單的留言板功能。
年底,《中國國家地理》首次廣告客戶答謝會在北京京城大廈舉辦。 6月,推出「典藏三峽」專輯,9月推出「四川專輯」,10月推出「青藏高原科考50年」不僅是CNG「認識中國」的高潮,也為以後10月特輯的推出奠定了基礎。
8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新疆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委會聯合舉辦「回望阿爾金山20年」綜合科學考察活動,開啟CNG聯合國內著名主流媒體共同關注原生態保護區的媒體聯盟報道。
雜志每月擁有固定會員人數達到1萬。 1月,《中國國家地理》青少版《博物》創刊,她的宗旨是:博學成就夢想,知識改變人生。
2月,《中國國家地理》發行量經bpa國際媒體公司認證
7月,推出「大香格里拉」專輯,開始了CNG圈點中國的里程。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川藏線培訓。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青藏線培訓。
2-9月,聯合全國31個省份的主流媒體開始「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
3月,讀者見面會南京站。4月,讀者見面會西安站。5月,讀者見面會廣州站。6月,讀者見面會上海站。7月,讀者見面會北京站。
10月,出版的紀念特刊「中國最美的地方排行榜――選美中國」特輯創造了傳媒界的奇跡,現已被翻譯十種外文版本全球發行。
10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創刊55周年慶典在北京嘉里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先生及500多位嘉賓共饗盛典。 每月固定會員人數激增到2萬6。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南疆培訓。
3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雜志廣東移動全線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專輯,打造了一條屬於國人的景觀之路。此專輯也創造了高檔雜志單期發行100萬冊的傳媒界奇跡。
10月10日,《中國國家地理》單期發行100萬冊慶典在北京華聯印刷廠舉行。
啟動「《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校園基金」項目,支持高校環保社團的公益活動。
11月,對公眾免費開放的「中國國家地理大講堂」開講。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北疆培訓。
1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作為中國移動惟一人文類手機報全國重點推出。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圈點大西北」專輯,用乾旱半乾旱區的地理概念帶領國人重新認識西北。
10月,圈點大西北圖片展在北京東方新天地及上海正大廣場巡迴展出。 3月,與中華書局合作發行《中華遺產》雜志。
5月,《中國國家地理》手機電視在中國移動平台上線。
6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員工內蒙徒步培訓。
6月,開啟「觸摸中國」之旅,對中國的八大極限進行全方位考察。
推出《地震專輯》
7月,港澳繁體字版創刊號上市。
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長李栓科先生作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選美中國》作為北京奧組委特選禮品。
8月,中國國家地理網全新改版,域名正式變更。
9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英文版創刊號上市。
10月,《中國國家地理》推出「東北專輯」特刊。
12月,《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舉行了隆重、盛大的慶典活動。
12月,《中國國家地理》與《遼沈晚報》、《生活報》發起了徵集最佳旅遊線路的活動 1月 非著名山峰頒獎典禮在貴州舉行,並得到了貴州日報社的大力支持,中共貴州省委副書記王富玉出席了頒獎典禮。
3月,中國國家地理與致遠協創達成合作 共同推行「綠色工作」4個月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與LAMER海藍之謎共同主辦了「珍愛海洋」攝影展。
4月 舉辦第二屆「飛羽瞬間」攝影大賽。
6月 雜志社與Jeep共同完成「極致之旅」之「2010重返冰河時代」,對中國的冰川現狀做了一次大規模的系統考察。
7月 《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系列活動啟動:
收藏創刊號 尋找傳讀世家
重溫最有影響力的觀點
徵集改變最大的地方
首屆「校園行知客」挑戰賽
10月 推出雜志社耗時1年製作的「海洋中國」專輯聚焦海洋。該期也是雜志總第600期。
12月,中國國家地理IPAD全新客戶端上線,用戶可看到中國國家地理、中華遺產、博物雜志、行天下、中國國家地理手機報(地理周報)等產品,《行天下》還增加了中國國家地理影視公司提供的視頻延展內容。 1月9日 舉辦《中國國家地理》創刊60周年慶典
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在北京國貿大酒店隆重舉行「中國國家地理六十周年慶典典禮」。與來自國家新聞出版總署、中國科學院及京城各大媒體的領導、院士專家、攝影師作者以及常年支持這本刊物的讀者、廣告商、發行商等近400位嘉賓共度60華誕。馬艷麗和胡海泉出現在盛典現場。他們不僅是《中國國家地理》的忠實粉絲,也是熱愛自然,關注生態環保、提倡綠色出行的積極倡導者。此次他們接受邀請成為「中國國家地理榮譽會員」,將以更多的實際行動影響公眾,共同珍愛我們的家園。
2月,該刊刊發的關於千島湖水下古城的報道引起各方關注。
3月,社長李栓科獲第一屆優秀出版人物;雜志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
3-4月,該刊推出上下兩輯《鹽專輯》,用精美的大圖片展示了「鹽是一種景觀」和「鹽與健康」的主題,其間恰逢日本地震海嘯引發搶購鹽的風潮,該專輯選題被網友贊譽為「未卜先知,想不火都不行。」
6月,聯手Jeep,完成「非凡故事路」的年度品牌活動。
9月16日,舉辦最美山河水60年經典攝影作品展。
12月榮獲「全國新聞出版『走出去』先進單位」稱號。 4月,中國國家地理「百年追尋」圖片展在倫敦舉行
5月,在香港舉辦「四川最美的地方」大型圖片展
11月,「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南極 1月8日 舉辦「我們的2012」嘉年華
6月6日「中國國家地理號」首航北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