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地理認知
❶ 問答題:中國古代的地理環境觀
1、在農耕文明之前,由於知識的膚淺,最初對自然充滿敬畏、崇拜。回
表現為:山神、答海神、水神、樹妖等一些神仙、妖怪類的。
2、在農耕文明發展之後,雖然人類還沒完減弱對神妙的崇拜,但已經開始順應自然了。
如:天時地利人和,才能有好收成。開始希望風調雨順,並學習更優秀的種植技術。
3、到人類知識進一步豐富,人類開始改造自然了。比如:修運河、修水庫等改變大自然不利於人類生產生活的因素,加以利用以便更好地生存發展。
4、人類開始征服自然。
這是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的影響力傳到我國之後,我們認為人是可以征服自然的,讓自然為我所用。
5、可持續發展之路。
綜合起來看:古代中國環境觀
就是一個崇拜——順應——改造
❷ 中國古代地理
看是在什麼時期了 每個時期的版圖都不一樣
比如西周初分封了六個諸侯國:燕、衛、齊、宋、晉、魯
晉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成王封其弟虞於唐(今山系翼城西)叔虞子曼改稱晉。後遷都曲沃(今山西聞喜),絳(山西翼城) 新田(山西侯馬)。
魯國,先秦姬姓封國。周公東征打敗夥同武庚叛亂的商舊屬國,成王封其長子伯禽於其中的奄國故土上建立魯國,都曲阜。賜許多文物典籍及主管官員,使魯國成為周王朝控制東方的重要據點。
衛國,先秦姬姓封國。西周初,周公平定東方叛亂,任命其弟康叔封鎮河,淇間以控制東方。
鄭國,………………。西周末年,宣王封其弟桓公友於鄭(陝西華縣東),幽王時,桓公為王室司徒,見西周將亡,東遷到今河南新鄭一帶。西周末年,桓公死難。其子武公擁戴平王有功,在擄,鄭之間建立鄭國,都新鄭。
燕國,………………。本作郾,又稱北燕,區別始姓的南燕(河南延津東北)。周公東征後,周太保召公爽被封與燕。他自己留輔王室,使其子就封。成為第一帶燕侯。
宋國,先秦子姓封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後,另立順從周王朝的紂王兄薇子啟建立宋國。都商丘。統治原商都附近的遺民。宋保留商的文化傳統最多,被看作古代禮制的典範。
齊國,西周姜姓封國。周初重臣太公望之後所立。周公平定武庚之亂,呂望被封回營丘(山東淄博東北)戰有蒲箍舊地。齊始立於此。
楚國,先秦舉姓封國。華姓是所謂的祝融八姓之一。始祖為季連。季連的後世子孫x熊為周文王師。古書記載x熊以下的楚君皆以熊為氏。但出土的戰國晚期楚國的銅器銘文,楚君名號皆以禽為氏。x熊曾孫熊澤事周成王。被封以自男田,劇丹陽(湖北姊歸)從此為國。
秦國,先秦郢姓封國。秦是古代嬴姓部落的一支。嬴姓祖先大費,傳說為女情吞玄鳥蛋而生。佐禹治水。商末,嬴姓有叫中鷸的一支住在西戎,其子蜚廉,惡來均事紂王。西周中期中鷸的後人大駱居於西犬丘(甘肅天水西南)生子成與非子。成為嫡子,繼承西犬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公,被封與秦。從此非子這一支以秦為氏。厲王十,西戎攻滅西犬丘大駱之族。宣王時以非子曾孫秦仲為大夫伐戎不勝。死於戎。其子在(應該是庄吧)公始破西戎,收復西犬丘。在公子襄公護送平王東遷有功,封為諸侯。秦立國始於此。
蔣 ,姬姓。系周公之第五子,曰姬伯齡。封於蔣。今河南光山是也。
----------------------------------
鄭州:公元前十一世紀的西周,周王將其弟管叔封於此,稱管國。春秋時期,這里又是鄭國大夫子產的封地。隋文帝開皇三年(583),這里才開始稱鄭州。
鞏義:西周初年,滑國封地在今偃師與鞏義魯庄一帶。
洛陽:河南洛陽那時應屬下都,東周遷都至此。
❸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是怎麼看待「氣」的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認為,茫茫宇宙是運動變化、至大無極、至微無窮、奧專妙無比的活體屬。「氣」是貫穿這個活體始終的東西。它席捲天下、包舉宇內而囊括四海。郭璞《葬經》說:「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又說:「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所以,「氣」是貫穿風水始終的核心思考。《青囊海角經》說:「宇宙有大關會,氣運為主。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地運有推移,天氣從之。天應有轉徙,而地氣應之。天氣動於上,而人為應之,人為動於下而天氣從之。」
❹ 古代地理常識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後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嶽: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恆山,中嶽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迴避。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❺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包含了關於什麼的學問
所以,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也包含了地下的礦產(地質學的內容)和地上生存物回(動植物)的學問。它們不是獨立的答、專門的地理學,但又比地理學內容更豐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種綜合的地理學遠比純粹地理學更有價值。
❻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是怎麼認為的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認為,茫茫宇宙是運動變化、至大無極、至微無窮、奧妙無比的活體。「氣」是貫穿這個活體始終的東西。它席捲天下、包舉宇內而囊括四海。
❼ 中國古代地理區域常識
這是個十分深奧的問題,不是一言兩語能夠說得清的。建議閣下翻閱相關的歷史專著,比如《中國古代區域史》之類。
❽ 中國古代地理學發展過程
給你個地址吧,你去哪裡可以看到更詳細的 http://tieba..com/f?kz=91840680
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依賴於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至今我國發現的 最早的原始文化,直立人的代表是屬於舊石器時代的雲南「元謀人」。新近 測定其絕對年代應不早於距今 73 萬年前。(1)他們生活在亞熱帶草原過渡到 森林邊緣的地理環境中,選擇依山濱湖的地方生活與活動。這里果實豐富、 野獸出沒,具有採集和狩獵的優良環境。他們選擇堅硬的岩石、打制粗糙的 工具,產生了萌芽狀態的感性地理知識。
以後經過漫長的歲月,在距今 50—20 萬年前,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一帶居 住著「北京人」。這里山前有寬而淺的河流,水源豐富、湖沼眾多,森林、 草原交匯,各種動物來往頻繁。人們對地理環境的選擇,表明他們較前已具 備了更豐富的感性地理知識。
至 1 萬 8 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已進入新石器時代。他們已 能磨製石器、骨針,穿孔海蚶殼等。(2)他們用獸皮縫制簡單的衣服,抵禦寒 冷的天氣。海蚶殼的發現,證明他們的活動范圍已遠及東海之濱。
「仰韶文化」距今 6—7 千年前。這里定居農業已出現,萌芽狀態的文字 符號也出現了。人們已能選擇地形和利用土壤、氣候資源。並且聚族而居, 其居住區、墓地、窯場已有地理布局的觀念。(3)他們還能測定和辨認方向。
80 年代中葉,在遼寧西部東山嘴村和牛河梁村一帶發現了距今 5 千年前 的紅山文化遺址。人們看到,「祭壇遺址內有象徵『天圓地方』的圓形和方 形祭壇,建築布局按南北軸線分布,注重對稱」。(4)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當時的天地觀和地理學思想。
此後,在山東大汶口文化層中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和「■」圖形, 描繪了太陽、雲氣和山崗,(5)反映了當時對自然地理現象的認識與記錄。
龍山文化已進入到父系氏族社會,私有制逐漸確立,為保護財產,標志 著中國傳統城市特徵的城牆,在山東龍山鎮城子崖村被發現。它是夯築泥土 而成的,周長約 2 公里,平均厚 9 公尺,高約 6 公尺,略呈矩形。(6)河南安 陽後崗也發現此期的夯土圍牆遺跡。(7)它們都是最早萌芽狀態的城址,是當 時城市地理知識的反映。龍山文化時期還發明了鑿井術。這是當時人們利用 地理環境資源的一大進步。從此人們可以遠離江河、湖泊,開辟淺層地下水 為生活水源與灌溉水源,於是相應的尋找地下水源的地理知識也必然豐富起 來。龍山文化分布的地理范圍遠及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蘇北、 皖南、湖北以及內蒙河套地區和遼東半島等地。這反映了當時同一種文化類 型所達到的地理范圍。它與夏文化的疆域范圍差不多,表明了其間的親緣關 系。
二、夏、商時期的地理知識
夏、商(公元前 21 世紀—前 11 世紀)是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同
時手工業興起、城市出現、宮殿建造等技術大為提高。這時期專門從事科學、 文化活動的專業文化人的出現,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學萌芽、造型藝術得到 發展,地理知識也取得了與過去漫長石器時代不可比擬的突出成就。
傳說約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發生洪水,禹繼父業治水,曾命諸侯百姓
「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們爬山涉水進行野外作業,
「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並「相 地宜所有以貢」。(8)因治水直接推動了地理考察、測量和制圖的發展。「准」 是測量方向與物體平直距離的工具;「繩」是測量距離的工具;「規」是校 正圓的工具,「矩」可以構成直角,是畫方形的曲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數據的方法。(圖 1)漢畫像石上繪出了禹 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
歷法是早期人們對地理環境認識的集中體現。《尚書•堯典》記載遠在 帝堯時代已專門設置觀察天象和時令的官。堯曾派人到當時認為極遠的「暘 谷」(山東東部)、「南交」(長沙南)、「昧谷」(甘肅境內)、「幽都」
(北京附近)觀察鳥、火、虛、昂四恆星在黃昏時刻的天象,用以確定一年
366 天和四季。(9)今人根據歲差計算,證明此四星的位置確實是四千多年前 夏代初年的天象,證明了遠古文獻的可靠性。當時人們已認識到了南方熱, 北方冷,冬日短,夏日長的自然現象,並用之與一年四季鳥獸生長、發育、 交配、繁殖的狀況相對應,說明其間的緊密聯系。商代進一步認識到鳥星、 火星是測定春分、夏至的重要標志,有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知識。 這時以干支紀日,用月亮的朔望周期紀月,太陽的四季變化紀年,用閏月調 整年、月、日之間的分配。這就是商代的歷法,它的平年有十二個月,大月 三十日,小月廿九日,十二月為歲首。(10)當時已能根據草、木、鳥、獸等 物候現象及一些天文現象來確定與之相對應的農耕、收割、蠶桑、畜牧等農 事活動。《禮記•夏小正》就是後人整理的總結夏、商、周時期物候知識的 著作。
城市的出現是地理知識發展的結果。河南偃師二里頭上層發現了一處迄 今所見到的最早的大型宮殿基址。河南登封王城崗與淮陽平糧台發現的城 址,都有可能是夏代的建築。由於城內僅有高級建築區遺址,沒有發現手工 業與商業區,說明當時的城市僅具有城堡性質,這與夏代進入私有制社會是 吻合的。
經考古發掘與文獻印證,考古工作者目前找到的最早國都是鄭州商城遺 址。其地在今鄭州市二七廣場以東。人們在這里發掘出周長約 7 公里的夯土 城垣及其它遺存。城牆基本上為正南北方向,約在 25 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斷 斷續續分布著許多作坊、房基、地窖、水井、壕溝、墓室等。(11)那裡的街 道、宮殿區、居民區、作坊區都有一定布局。夯土牆內由炭 14 測定為 3570
±135 年。有人認為,這里就是《史記•殷本紀》中「帝中丁遷隞」的隞都。 城內發現熱帶象牙,原產於我國西北的綠松石,產於華南、西南的錫以及來 自祖國各地的銅礦石、玉石、金、海貝、海蚌、鱘魚甲等。這些都標志著商 代人們的地理知識水平和活動的地理范圍。
商代的甲骨文是一種古老、成熟的文字。現已出土有字甲骨片 16 萬多 塊。其中記錄了不少城市、河流、聚落的地名,以及狩獵區、民族居住區的
地名等。其中也記錄了豐富的氣象、氣候現象,如晴、曇、陰、霾、霧、雷、 電、霜、雪、暈、虹等天氣現象以及連續一旬的氣象實況。甲骨文中還記錄 了當時所見到的動物名稱 70 余次,代表 30 多種動物。(12)甲骨文從字形結 構上反映了當時動物分類的知識和動物地理的知識。
在殷人的地理概念中,殷是個城市,商是居於四方、四土的天地之中的 中心區域。由於商代奴隸制國家的建立,領土觀念逐漸明確。當時商朝統治 者對於中心區之外的四周,是按部族、氏族的分布來分區統治的。殷商時期 的政治勢力所及,包括今河南全境,山東、河北、山西、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周圍又有大大小小的許多屬國環繞著。這些就構成了殷人的地理思想。
❾ 中國古代地理學
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是戰國時代的《尚書·禹貢》和《管子·地員》。《尚書·禹貢》按地理特徵將古代中國版圖分為九州,並概要記載各地自然條件、經濟活動和物產交通,堪稱世界上第一部綜合地理作品。《管子·地員》探索了中國土地的分類和山地植物的垂直帶譜,是世界上最早對土地進行系統分類的作品。
在公元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的中古時期,中國的地理知識和思想有長足的進步。這時候中國在方誌、沿革地理、域外地理、自然地理和地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如法顯的《法顯傳》、玄奘的《大唐西域記》,至今仍是研究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重要文獻;酈道元的《水經注》至今仍為考證中國水資源和水環境演變的要著;沈括的《夢溪筆談》一書提出了河流的侵蝕、搬運和堆積作用,並用以解釋華北平原形成的原因,較西方類似的見地早四個世紀。
公元十五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的近古時期有兩件重大的地理事件,就是中國的鄭和「七下西洋」和西方的地理大發現。雖然,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比哥倫布開始的地理大發現早半個多世紀,船隊的規模、航海的技術也遠勝於哥倫布,然而其社會意義和對地理學的影響則遠不及地理大發現。
中國明末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後,也在同期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理論探索工作,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記》中已有不少成因方面的論述。但中國古代地理著述多描述性記載,缺少對地球表面整體規律的研究,這也是近代中國地理學落後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