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一直面火山
Ⅰ 中國有火山嗎
從中新世到更新世的2000多萬年的地質歷史中,中國是個多火山國家,那時中國的火版山噴發,尤其是東北地區,並權不亞於日本。近代中國火山活動也非常頻繁,1951年5月27日,新疆於田縣南部克里亞河源頭發生了一次火山活動,隨著隆隆的巨響,亂石飛濺、濃煙四起,彌漫的火山灰頃刻間遮住了天日,一座新生的火山-卡爾達西火山誕生了。火山高達145米,全由褐黑色安山岩-玄武岩熔岩組成,火山口呈圓筒狀,深56米。這也是近五十年來中國大陸上最有規模的火山活動
Ⅱ 中國有沒有火山
中國的火山
中國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及熔岩活動較普遍,主要分布在東北地區、內蒙古及晉冀二省北部、雷州半島及海南島、雲南騰沖、羌塘(藏北)高原、台灣,太行山東麓及華北平原等地。從全球火山分布來看,中國火山活動大部分屬於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大陸邊緣火山,主要受華夏系、新華夏系斷裂及與之相交的北西向斷裂控制,為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的產物。
①東北地區是中國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區,共有34個火山群,計640餘座火山、並有大面積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及松遼分水嶺3地區,具有活動范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新第三紀時期多有規模巨大的沿斷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蓋於廣大準平原面之上,成大面積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規模較小者後期被侵蝕切割為方山、嶺脊、尖山、殘丘等;第四紀以後噴發規模漸小,熔岩充填谷地,覆於河流階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游,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晚期則以強烈的中心式噴發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火山灰等)組成的突兀於熔岩高原、台地之上眾多的火山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在以長白山火山錐為中心的廣大地面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環帶狀分布,覆蓋面積達萬余平方公里。 一般認為東北區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噴發為最強烈,此後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弱。
②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約可分為3片: 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 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復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里,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③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該區第三紀初期開如斷陷下沉,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其中夾有數十層薄層玄武岩。第四紀初雷瓊地區上升,火山活動也最強烈。早期為裂隙式的平靜溢流,成大規模熔岩被,而後逐漸轉為猛烈但規模較小的中心式噴發,至全新世漸趨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及星羅棋布的火山錐。據統計玄武岩流面積達7500平方公里,火山錐近70個。
④著名的騰沖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系南段的高黎貢山西側,火山及熔岩流以騰沖縣城為中心成一南北向延伸的長條形,面積87×33平方公里,計有火山錐70餘座,其中火口完整的22座,遭破壞的10座,其餘為無火口火山。火山及熔岩活動自上新世始至全新世。本區以極豐富的地熱資源著稱於世,據1974年不完全統計,騰沖縣79個泉群中,溫度在90℃以上者有10處,地表天然熱流量一年相當於燃燒27萬噸標准煤。在地熱區高溫中心熱海熱田,遍布汽泉、熱泉、沸泉,水聲鼎沸,水汽蒸騰、數里之外可見。另外該區地震頻繁,並具岩
Ⅲ 急!急!急!地理白痴求救! 你知道地處於中國大陸最南端的是哪一座城市嗎它的獨特之處是什麼
三沙市是海南省管轄的4個地級行政區(市)之一,於2012年伴隨海南省西沙群島、南沙群島、中沙群島辦事處撤銷而設立,位於南中國海中南部,海南省南部,轄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的島礁及其海域,總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20多平方公里(含西南沙吹填陸地)。截至2015年,三沙市管轄4個行政管理區(工委、管委會)、10個社區,常住人口2500餘人(不含駐地軍警),戶籍人口448人。[1-2]
市政府駐地西沙永興島。
三沙市是中國地理位置最南、總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縣市,是全國繼浙江省舟山市之後第二個以群島建置的地級行政區,[3]
有「全國雙擁模範城」榮譽稱號。[4]
位置境域
三沙市地處中國南海中南部,海南省南部,[2]
西沙群島是三沙市位置最北的群島,主體部分還分為永樂群島與宣德群島。中沙群島位於西沙群島東南部,多為環礁、暗沙,黃岩島是唯一高潮時露出海面的。南沙群島是三沙市位置最南、分布最廣的群島,主要分為東、南、西三群。[18]
總面積200多萬平方公里(含海域面積),陸地面積約13平方公里(不含吹填新增陸地),其中西沙群島約10平方公里,南沙群島約3平方公里,中沙群島沒有陸地。[2]
[7]
氣候
三沙市屬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一年間受太陽2次直射,年太陽輻射總量總輻射值140千卡/平方厘米。全年為夏季天氣,熱量和氣溫均為全國之冠,但由於海洋的調節,少有酷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為東北季風盛行期,5月至9月為西南季風盛行期,平均風速6米/秒左右。平均每年發生台風6~7次,最多達10餘次,其中70%來源於西太平洋,30%來源於南海本身,台風旺季為每年7~10月。年平均雨量在1500~1900毫米之間,但在時間上分配不均,每年12月至次年5月為少雨期,6月至11月為多雨期,故一年只有兩季,前者為乾季,後者為濕季。[22]
水文
三沙海域受大陸氣候和陸地逕流影響很小,深海盆地水體深厚、鹽度較高、透明度大、水溫季節變化較小。海流夏天流向東北,冬天流向西南,流速0.1~1.0海里/小時。海浪全年平均有效波高1~2米,最大有效波高7.5~9.5米,居我國四大陸緣海之首。海面平均水溫24~30℃之間,南北海水溫差和海水年溫差約2~5℃,且溫差變化自北向南減小;但海水表層與底層(水深500米以下)溫差卻很大,可相差20℃之多。海水含鹽度在32‰~35‰之間。海水透明度在20~30米之間,高於中國另外3個海域的透明度。[22]
地形
三沙市所在的南海在地質上位於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
三沙市政府
澳洲-印度洋板塊的交匯處,在地球內力和外力相互作用下,中部產生一條東北-西南走向斷裂帶,並不斷向東、西兩邊擴展,經歷了漫長的發育過程,逐漸形成南海斷裂-擴張型深海盆地。中央海盆底部平坦,海底地殼為硅鎂層,由基性與超基性玄武岩、安山岩、橄欖岩等組成,上面覆蓋著粉沙質泥、抱球蟲軟泥、玄武岩玻璃、火山灰及介殼組成的紅粘土等沉積物。與此同時,也進行著漫長的島礁發育過程。西南中沙群島為海洋型海島,除了西沙群島的高尖石為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熔岩露出海面為火山島外,其餘全部是珊瑚島礁。[22]
地貌
三沙市地貌景觀全部由珊瑚礁地貌構成,根據與海平面的高差分為島嶼、沙洲、礁、暗灘、暗沙等類型。[2]
南海盆地在漫長的地質活動過程中,形成一系列東北-西南走向的隆起高地和深邃海槽相間排列的海底地貌,自外圍至中心順次為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呈近似同心圓式的3層環狀結構。海底地貌的總特點是:北、西、南部是淺海大陸架,外緣是大陸坡,陸坡上有高原、海山、峽谷、海槽和海溝;東部是狹窄的島架,外緣臨海溝和海槽;中央是深水海盆,盆底為寬廣的平原,點綴著孤立的海山。整個南海海底地貌可分為北部堆積型陸架區、北部斷裂階坡區、西部堆積-侵蝕型陸架區、西部斷裂階坡區、南部堆積型大陸架區、南部分割高原陸架區、東部侵蝕-堆積型島架區、東部斷裂溝脊島坡區和中央深海平原區等9個地貌區劃,地貌類型均屬珊瑚礁地貌。
人口
截至2010年9月,西沙群島5個村(不含駐地人口和流動人口)常住人口共194戶,613人,村民主要來自海南島的瓊海、文昌、萬寧等市縣。其中,永興村36戶169人、七連嶼村67戶209人、鴨公村33戶74人、晉卿村30戶87人、羚羊村28戶74人。南沙群島的美濟村登記人口為51人。[10]
截至2012年末,三沙市永興村有漁民38戶近200人,七連嶼村有漁民67戶200多人,晉卿村(晉卿島、廣金島)有漁民30多戶100多人,羚羊村(羚羊礁、甘泉島)有漁民30餘戶近100人,鴨公村(鴨公島、全富島、銀嶼、咸石嶼)有漁民50多戶上百人,美濟村有幾十戶漁民。截至2012年底,三沙市常住人口833人(不含駐軍和武警部隊),流動人口2000餘人,戶籍人口144戶,戶籍總人口236人。[7]
[2]
截至2013年12月,三沙市常住人口1443人,流動人口2000餘人。[22]
截至2015年12月,常住人口2500多人(不含駐市部隊官兵),戶籍總戶數348戶,戶籍總人口448人,其中男性269人,女性179人,448人均為城鎮人口。[1]
民族
2015年末,三沙市人口以漢族為主,戶籍總人口448人中,漢族佔443人,少數民族佔5人,其中黎族4人,壯族1人,少數民族人口占戶籍總人口的1.12%。
Ⅳ 中國第一大火山群是什麼、地理
關東,真抄是一塊朴實而襲神奇的大地,是一塊原始而粗曠的土地。在它遼闊蒼茫渾厚的大地上,遠古的造山運動的喧囂,地質熔岩的噴發,在白山黑水,千里荒原,到處留下了火山溶岩噴發流淌的灼痕。中國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在地質歷史上曾是火山活動非常活躍、非常強烈的地區。尤其是距今2.5億年以來的中、新生代,火山噴發頻頻發生,幾乎到了天翻地覆的程度,其規模之大、范圍之廣,勝過晚新生代多火山的日本。
東北地區瀕臨環太平洋火山帶,第三紀以來,經歷了多期岩漿活動。東北地區的火山遺跡,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及松遼分水嶺地區,伴隨著中、新生代的火山活動,火山噴發物築就了高峻的山嶺,充填了廣袤深陷的谷地。具有活動范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其火山數量之多,熔岩規模之大,火山景觀之典型,均居全中國火山最多的地區首位。火山及熔岩地貌保存極佳,被稱為「火山博物館」。
Ⅳ 中國火山的分布狀況
中國火山分布狀況
黑龍江省五大連池火山群是中國著名的第四紀火山群,一般認為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群由14座火山組成,如果包括火山區西部的蓮花山,五大連池火山群應由15座火山組成,火山岩分布面積達800多km2。其中近期火山包括老黑山和火燒山兩座火山。兩座火山均由高鉀玄武質熔岩岩盾和錐體構成,總面積約68.3km2,熔岩盾是火山主體。
老黑山火山座落在波狀起伏的丘陵低地及白河河谷之上,海拔515.5m,總面積約58.8km2,平面形態受熔岩流溢出方向、溢出量及古地形的制約,總體成不規則盾狀(劉永順、李家振、白志達、孫善平)。老黑山為一套疊錐,火山錐中央有一向北西傾斜不對稱的漏斗狀火口,火口內壁陡峭(65°-85° ),火口緣內徑350m,火口深136m。老黑山錐體主要由火山渣、火山集塊岩、火山角礫岩、火山灰和浮岩組成,其間夾有薄層熔岩。
火燒山位於老黑山北東約3km處,疊覆在老黑山熔岩北東邊緣之上,為一套疊式錐體,海拔340m,面積9.5km2,熔岩流主體向北流淌,溢出體積0.26km2,火山錐坐落其上,碎屑物體積約0.008km2。火燒山錐體由火山集塊岩、火山角礫岩、火山彈、熔岩餅和火山渣組成。火燒山是一個塌陷的火口,火口內壁陡峭,火口底低平,直徑400m,火口深63m(劉永順、李家振、白志達、孫善平)。
老黑山(海拔515.5m)和火燒山代表了富鉀火山岩帶的最新活動,1719~1721年的噴發距今還不到300年,是我國活火山中有歷史記載、噴發時間和地點最為確切的一處活火山。據清朝嘉興年間出版的《黑龍江外記》記載:「墨爾根(今嫩江縣)東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震四野,越數日火息,其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1719年)至今傳以為異」。康熙六十年出版的《寧古塔記略》(1721年)記載:「城外東北五十里有水盪,與康熙五十九年六、七月間,忽然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里。其飛出者皆黑石、硫磺之類,經年不斷,竟成一山,直城廓熱氣逼人三十餘里,只可登山而望。今熱期間衰,然數里之中人仍不能近。天使到彼察看,亦只遠望而已,嗅之為硫磺氣。至今如此,人無有識者」。
五大連池火山群保存完好的火山口和各種火山熔岩構造,如多層流動單元構造、結殼熔岩構造、渣狀熔岩構造、噴氣溢流構造(噴氣錐和噴氣碟)、熔岩隧道構造等,以及浩渺的熔岩海,堪稱火山奇觀,加上區內特有的兼為飲用與治療的碳酸泉,使其成為旅遊觀光和治病、療養的著名火山風景區。
--------------------------------------------------------------------------------
--作者:帕拉馬里博
--發布時間:2006-4-1 0:56:00
--
第四紀以來,長白山西麓靖宇-輝南近2000km2境內的龍崗火山群有160餘座星羅棋布低矮火山錐,顯示高密度、多中心爆炸式噴發特點。主要由玄武質火山渣、火山彈、火山碎屑岩和少量熔岩構成。靖宇縣城以西至靖宇-輝南交界則以龍灣為代表的低平火山口 (maar)成為龍崗火山群的一大景觀,如大龍灣、二龍灣、小龍灣、三角龍灣、東龍灣、南龍灣、龍泉龍灣和四海南龍灣等八個龍灣主要集中於龍崗火山群的東區,其中大龍灣和三角龍灣已開發成為我國境內唯一的、風景優美的低平火山口旅遊風景區。就在龍灣環繞的地區一座高聳的火山錐—金龍頂子火山拔地而起,它位於輝南縣金川鄉東南,海拔999.4m,其晚期岩流從西南豁口流入大龍灣。金龍頂子火山之東紅旗林場至四海一帶為分布面積最大的一片空降火山碎屑席,稱為四海火山渣層。經四海火山渣層底部同一碳化木在不同實驗室得到的相近的C14年齡為距今1600年左右,於是龍崗火山又成為中國少數幾個近代仍有噴發活動的第四紀火山之一。
對龍崗眾多火山渣錐的K-Ar年代學測定結果主要集中於0.5Ma以來的中-晚更新世噴發活動,初步將龍崗火山活動劃分為三期:小椅山期(早更新世)、龍崗期(中-晚更新世)和金龍頂子期(距今1600年左右)。對金龍頂子期爆炸式噴發,迄今未發現有歷史記載。要恢復龍崗火山的噴發歷史,對龍崗火山各期火山岩,特別是對金龍頂子期不同噴發物精確的年齡測定顯得十分必要。
Ⅵ 中國火山有那些
中國火山分布 ①東北地區是中國新生代火山最多地區,共有34個火山群,計640餘座火山,並有大面積的熔岩被。主要分布在長白山地、大興安嶺和東北平原(見五大連池火山群)及松遼分水嶺3地區,具有活動范圍廣、強度高、噴發期數多、分布密度大等特點。新第三紀時期多有規模巨大的沿斷裂溢出的基性玄武岩,覆蓋於廣大準平原面之上,成大面積的熔岩高原及台地;規模較小者後期被侵蝕切割為方山、嶺脊、尖山、殘丘等;第四紀以後噴發規模漸小,熔岩充填谷地,覆於河流階地之上成低台地,或堵塞河流堰塞成湖,如「地下森林」火山群的熔岩流阻塞牡丹江上游,使之成為中國最大熔岩堰塞湖——鏡泊湖;晚期則以強烈的中心式噴發為主,形成由火山熔岩及火山碎屑(火山彈、火山礫、火山砂、火山灰等)組成的突兀於熔岩高原、台地之上眾多的火山錐。以長白山地區為例:在以長白山火山錐為中心的廣大地面上,熔岩高原、熔岩台地呈環帶狀分布,覆蓋面積達萬余平方公里。一般認為東北區晚新生代以來的火山活動共有9期,其中以上新世中期(第三期)噴發為最強烈,此後規模和強度逐漸減弱。 ②內蒙古高原亦為中國晚新生代火山活動較頻繁地區。在大興安嶺新華夏隆起帶和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截接部位之北側,以錫林郭勒盟為中心的內蒙古高原中部,發育有大片第三紀末至第四紀初期的玄武岩組成的熔岩台地,總面積約1.2萬多平方公里,規模僅次於長白山區。台地上規律地排列著許多第四紀死火山錐。按其分布的可分為3片:巴彥圖嘎熔岩台地集中於中蒙邊界,至少有40餘座火山;阿巴嘎火山群規模最大,熔岩台地之上有206座成截頂圓錐形、鍾形、馬蹄形、不規則形火山錐;達來諾爾熔岩台地面積約3100平方公里,102座火山錐成華夏向雁行式排列有序。以上均為新第三紀寧靜式裂隙噴溢到第四紀後逐漸轉為多次強烈的中心式噴發而形成。內蒙古高原南部的集寧周圍直至山西右玉、大同,及張北漢諾壩玄武岩台地一帶,稱察哈爾火山區。該區恰值陰山東西向復雜構造帶與大興安嶺新華夏構造帶之截接部位,又為祁呂東翼反射弧的斜接所復雜化。所以,玄武岩台地的分布明顯受控於北東向及東西向構造。該區熔岩面積很大,如察哈爾熔岩台地面積約4400多平方公里,但後期火山活動規模及火山錐數目均遠不及高原中部。第四紀火山錐僅分布在玄武岩台地的南北兩側,如大同火山群可見保存完好的火山錐10餘個,另外還有由9座火山組成的馬蘭哈達火山群和由7座火山組成的岱海南部火山群。據推斷該區火山活動始於中新世末—上新世初,到更新世末甚至全新世方結束。 ③海南島北部與雷州半島的火山及熔岩地貌的形成是與該區強烈的新構造運動密切相關。該區第三紀初期開始斷陷下沉,沉積厚度達3000餘米,其中夾有數十層薄層玄武岩。第四紀初雷瓊地區上升,火山活動也最強烈。早期為裂隙式的平靜溢流,成大規模熔岩被,而後逐漸轉為猛烈但規模較小的中心式噴發,至全新世漸趨停息。在地表形成了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及星羅棋布的火山錐。據統計玄武岩流面積達7500平方公里,火山錐近70個。 ④著名的騰沖火山群位於滇西橫斷山系南段的高黎貢
Ⅶ 請問這句話有沒有語病「新疆火山成為世界上最熱的地區之一」,這句話來自中央電視台地理中國節目。
對於這種情況,建議樓主不要糾結於此。不過可以看出你是非常回在意語法方面的,答但可以告訴樓主的是,從語言"約定俗成'的原則來看,詞語的使用 上,如果一個錯誤大家都在犯,也就不會造成 理解上的困難,這個"錯誤'的用法也就取得 了約定俗成的地位,早晚都會得到學術界的 重新界定和承認。其實現在這種用法普遍已經被大家所接收,而且也可以理解----熱是一個非常主觀的詞,新疆火山當然很熱,而有沒有一個國際上的權威機構對世界上所有地區的熱度做了一個完整的調查呢?同時世界上還有其他地方很熱,比如沙烏地阿拉伯,比如利比亞,等等。。。所以說「之一」總沒錯吧?這也比較客觀,它只是要強調新疆火山很熱,這就是它這句話的主旨。
Ⅷ 地理大神進!我朋友老是擔心地會動!板塊運動火山噴發老是擔心!怎麼說服她啊!急救!
告訴他,別去日本就行了,那裡火山地震特別多。因為處在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Ⅸ 求《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地理中國,每集簡介。
1柴河地質探秘【哈拉哈河火山群支脈發現】
2巨洞之謎【格凸河暗河洞穴】
3鄱陽湖的奧秘【鄱陽湖】
4解密遠古之花 上【達爾文討厭之謎的破解】
5解密遠古之花 下
6黃土中的秘密【洛川黃土剖面】
7太行山中的奇觀【贊皇縣赤壁長牆】
8石林傳奇【路南石林】
9赤水觀瀑【赤水丹霞地貌】
10黃龍的訴說【黃龍鈣華】
11沙海的奧秘【巴丹吉林沙漠】
12鴨綠江神韻【鴨綠江】
13天露池之謎【豐寧第四紀冰川遺跡】
14嵩山探秘【嵩山五世同堂地質奇觀】
15山中奇境【樂業 大石圍天坑】
16會飛的山峰【葛仙山】
17神奇的小島【南碇島六邊形石柱】
18深藏的美麗【九寨溝】
19走進龜峰【龜峰丹霞區象形石】
20紅岩石瀑【大洪山琵琶湖紅岩石瀑】
21洞穴奇觀 上【武隆芙蓉洞喀斯特】
22洞穴奇觀 下
山河探秘第一部
23神秘的巨洞【同第二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一集】
24探索長崖之謎【同第七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二集】
25少林傳奇【同第十四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三集】
26大漠尋奇【同第十一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四集】
27山中奇觀【同第九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五集】
28石林億萬年【同第八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六集】
29好大一個湖【同第三集】【山河探秘第一部第七集】
30塔里木河探秘【塔里木河】
31龍虎山探奇【龍虎山洞穴和古火山口】
32游歷地心【天柱山超高溫高壓變質帶】
33生命之石【延慶縣千家店盆地硅化木群】
34萬柱迷谷【臨海市六邊形流紋石柱群】
35塘中的發現【海口雙池嶺 羅京盤瑪珥式火山群】
36峽谷行【大渡河金口河大峽谷】
37水下的博弈【治理黃河】
火山的奧秘
38巨災後的反思【馬提尼克島聖皮埃爾培雷火山大爆發】【火山的奧秘第一集】
39險象環生【夏威夷火山空難救援】【火山的奧秘第二集】
40零距離接觸 上【火山專家考察活火山】【火山的奧秘第三集】
41零距離接觸 下【火山的奧秘第四集】
42感知火山脈搏【火山專家研究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五集】
43破解火山密碼 上【火山專家檢測火山噴發】【火山的奧秘第六集】
44破解火山密碼 下【火山的奧秘第七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