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寶泉

地理中國寶泉

發布時間: 2021-02-18 15:05:00

① 醯寶泉的來歷

鞍山市千山區摩雲山下寶泉寺附近出土的兩塊距今402年的明代石碑上的資料表明,摩雲山「山城」應為明朝為防備後金(滿清)所建的軍事哨卡。當時明朝政府為防備努爾哈赤侵襲,在遼東設有許多軍事哨卡。而千山東部的最高點「磨盤山」(後改為摩雲山)居高臨下,地勢險要,為此,明代皇帝才專門委派欽差巡撫都御使督修山城等7名大臣在摩雲山上修建「山城」。
據山下居民說,摩雲山原名磨盤山,薛禮征東時曾在此地駐扎,太宗登山見雲霧繚繞,便說此山可摩雲,因此改為摩雲山。且不論何種言傳,此地為古戰場卻當實屬。山前成片梨樹,待陽歷春五月萬花齊發,定然看好。

② 初二泉州地理問題

泉州市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21℃,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古詩稱泉州「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故泉州有「溫陵」雅稱。

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21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21公里,大小港灣14個,島嶼208個。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

全市林木蓄積量1833萬立方米,地表水總量87.6億立方米,可供開發的水電資源43萬千瓦。主要礦產資源有高嶺土、花崗岩、輝綠岩、石英砂、石灰石、煤、鐵、錳、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水產資源豐富,可作業的海洋漁場面積5000多平方公里,可供開發利用面積118平方公里,主要水產生物500多種,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200多種。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就已開始。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豐州鎮置東安縣治,南朝梁天監間(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為本地設置縣、郡治之始。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晉江由此得名。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迅速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變革,行政區劃建制幾度變遷。唐久視元年(700年)置武榮州,州治設今市區。唐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名泉州。此後,先後設有郡、州、路、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設行政督察區、專區、地區,1986年1月撤晉江地區設泉州地級市。

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和台灣漢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華僑、華人620多萬人,港澳同胞70多萬人,台灣漢族同胞中44.8%約900萬人祖籍泉州。長期以來,旅外鄉親心系桑梓,或投資辦廠,或興學育人,或捐資慈善,或興辦公益,涌現出一大批貢獻巨大、成就傑出的鄉賢碩彥,成為推動泉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成為泉州與世界密切聯系的紐帶和橋梁。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泉州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經濟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經濟總量居全省地市倒數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扭住中心、愛拼敢贏、大膽實踐,經歷 「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區城經濟展宏圖的經濟發展階段,走出一條「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經濟實力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創造出「晉江經驗」和「泉州現象」,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泉州發展歷史的新輝煌。全市GDP在1978年為7.79億元,到1992年突破100億元,2000年跨過1000億元,2002年達到1223億元。2003年全市GDP為1380.11億元,2005年全市GDP為1626.3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87元增至2.37萬元;財政總收入由0.79億元增至152.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5元增至6100元,年均增長6.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4元增至14185元,年均增長12.6%。

泉州人民立足實際,奮力打造特色經濟,促使泉港「石化基地」、豐澤「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中國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 「中國石雕之鄉」、德化「工藝陶瓷之鄉」、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龍茶之鄉」等特色經濟的形成並馳名海內外,全市所有縣(市)均躋身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2003年,縣域經濟取得新進展,晉江、石獅、惠安和南安四縣(市)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

泉州是我國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淀。一些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國際友人,因泉州具有眾多有藝術價值的名勝古跡,稱她為一座藝術博物館;又因其具有科學研究價值很高的文物和有關遺跡,稱她為一座文化科學博物館。然而,這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文物,又和泉州聚集多種宗教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因而泉州又享有「宗教勝地」、「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美譽。

泉州東面沿海的刺桐港為中世紀世界著名的商港,隨著泉州經濟和海外貿易的發展,世界各大宗教伴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順著陸路和海路傳入泉州,使泉州雲集了多種宗教。各門外來宗教與本土的道教,長期共存,互相滲透,共同創建泉州豐富的宗教文化。

古代泉州,宗教佔有特殊地位,也對各個時空背景的泉州文化以及社會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主導性作用;或者可以這么說,古代泉州的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幾乎沒有不與宗教發生關系的。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佛教、道教於公元三世紀(西晉太康年間)傳入泉州,並開始有寺觀的創建。早在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雲廟(元妙觀),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後尚處於譯經階段,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之玄孫張盛才移居江西龍虎山。唐、宋時是泉州佛、道教興盛時期,寺廟宮觀興建眾多,氣勢宏偉,建築藝術精緻。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佛、道教寺廟宮觀數以千計。其中道教的元妙觀、泉州府城隍廟、馬甲仙公山、東岳行宮、法石真武廟、晉江崇真殿、深滬寶泉庵、石獅城隍廟、南安郭山廟、安溪城隍廟、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壺殿、惠安青山宮等和佛教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晉江龍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濟寺、德化靈鷲寺等最為著名。與道教有密切聯系的民間信仰,轄地舊稱的「鋪」、「境」、「都」,無不建有供奉鄉土神祗的神廟達數千座之多。這些寺廟宮觀,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朝拜禮敬或遊玩觀賞的地方。一千多年來,這些寺廟宮觀不僅在泉州民間影響深廣,而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遷徙與繁衍,泉州眾多的寺廟宮觀也不斷分爐出去,從而在海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

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

接著,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這些有力地證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日本教和猶太教也曾經在泉州傳播。

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不少高僧、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同時,又留有大量勝跡、文物,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極其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特別是開元寺東西雙塔和具有特色的殿宇建築、清源山的老君岩造像、天後宮、清凈寺和靈山聖墓、摩尼教的草庵等,均為海內外人士所矚目,留下了許多名人的游蹤足跡。各種宗教的傳播,對於泉州社會生活、文化藝術、風俗民情產生了深刻、廣泛的影響。從古及今,各種宗教雖有一些負面影響,但也建造了許多橋梁、醫院、學校和舉辦了不少公益事業。「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歷史上泉州建築了100多座橋梁,其中一半以上是僧人募資或參與興建的;泉州僧人還曾為海上交通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泉州現代化的醫院和學校的長足發展,其中有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一份功勞。每座寺廟留存的碑刻、匾額、楹聯、詩詞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總之,泉州宗教文化豐富多彩,是構成泉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涵之一。

泉州人往海外謀生,許多人同時帶去祖籍地的宗教信仰,並在僑居地傳播。因此泉州也是道教、佛教和民間信仰向海外傳播的重要地區之一,與海外宗教的關系十分密切,往來頻繁。

現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雖早已失傳,日本教後在泉州絕跡,但在晉江華表山尚留有舉世罕見的摩尼教珍貴史跡-----草庵。

經過千百年的變化興替,現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觀教堂五六百座。此外,還有大量的民間信仰鄉土神祗小宮廟數千座。由於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廟把佛、道、鄉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並蓄,它們各自擁有不少信教群眾。

泉州的多種外來宗教文化,與原來的泉州儒、道、釋文化互相滲透,相互吸收;各種信教群眾長期和睦相處,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為美談,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總之,泉州各種宗教雲集,歷史悠久、傳播廣遠;和睦相處、蔚為奇觀;史跡豐富、燦若繁星;文化藝術、世之瑰寶。

③ 寶泉和八里溝哪個好玩能不能說說不同之處

寶泉和八里溝各有千秋,但我比較喜歡寶泉,寶泉年平均氣溫10度左右,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而八里溝的氣候比較不穩定,月均氣溫27.1℃.極端最高氣溫41.5℃,如果要去八里溝最好選擇好的天氣。

1、寶泉

寶泉景區以水為特點,以"福祿壽喜財"為主題,打造一峽(游龍峽)、四谷(寶泉谷、疊翠谷、天瀑谷、飛虹谷),展示一瀑一谷的自然奇景。有見龍瀑、翡翠潭、飛龍瀑、躍龍瀑、飛虹橋、雙龍瀑、凌雲台、百鹿湖、奇石走廊、吸水靈石、五連瀑等100多處旅遊景點,一步一景,一景一奇。

八里溝生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每立方厘米空氣中負氧離子超過5000個,有"天然氧吧"之譽。

④ 地理中國寶泉幽谷在哪

地理中國寶泉幽谷位於河南鄭州,長10多千米,谷深300米,峽谷兩岸山勢陡峭,谷回內溪水蜿蜒,奇答峰怪石,綠樹藍天,形成一幅雄奇壯麗的山水畫卷。寶泉峽谷深藏於茫茫太行深山之中,是太行山強烈抬升過程中產生的,經過山洪河水的層層切割,形成了今天的寶泉峽谷。峽谷內水量充沛,綠樹參天,專家認為數百萬年前,峽谷里有深達4米的水量。

⑤ 太行山,太行山在哪裡,太行山在哪個省

太行山著名的奇景有:一、板山;二、紅石峽;三、峰林峽;四、寶泉;五、郭亮村。

橫跨四省的太行山,綿延數百里,成為我國東部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是地處晉豫兩省交界處的太行山大峽谷,則匯聚自然之精華,人文之厚重,被人稱譽「千里太行第一峽」。

一、板山因山形壁立如板而得名,最高峰花兒堖海拔可達2008餘米,站在最高峰極目遠望,只見"群峰壁立太行頭",太行山的巍峨博大撲面而來,遠眺東南,但見千峰競秀,萬壑爭奇,八百里太行如洶涌的海濤,萬千座峰巒似攢動的拳卵。八百里太行的精華景觀便盡收眼底,因此被人們稱為「八百里太行的觀景台」。

五、郭亮村被稱為奇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整個村莊的懸崖上,險峻的地帶,這里的道路完全從懸崖上,眼神彷彿懸崖上的一樣,這是被稱為世界奇觀的牆壁,公路和一條公路的村民花了五年的時間完成,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不得不感嘆,海拔較高的地方,所以郭亮村的風景很好,重巒疊嶂的峰,形狀的洞穴,瀑布氣勢,所有的原始的景象在這里也可以看到,完全是原始的風景的姿態,也為了原始的自然風景。

⑥ 泉州地理小論文

概況
泉州,地處福建省東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經濟總量連續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經濟中心。北承省會福州、莆田,南接廈門特區,東望台灣寶島,西毗漳州、龍岩、三明。現轄鯉城、豐澤、洛江、泉港4個區,晉江、石獅、南安3個縣級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門(待統一)5個縣和泉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全市土地面積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萬人(不含金門縣),漢族占人口總數的98.2%,少數民族佔1.8%。少數民族有48個,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風物民情古樸精深,別具一格。儒、釋、道三教並盛,互為融合。方言以閩南話為主,通用語言為普通話。泉州是著名僑鄉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華僑、華人624萬人,港澳同胞70萬人。在台灣,有44.8%的漢族同胞(約900萬人)祖籍泉州。
泉州是中國歷史上對外通商的重要港口,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是一座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的開放港口城市。自唐代開埠,即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宋元時期,泉州港躍居為四大港之首,以「刺桐港」之名馳譽世界,成為與埃及亞歷山大港相媲美的「東方第一大港」,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

氣候
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內溪流多達35條,總長1620公里 ,水資源相當豐富。泉州地區太陽輻射總量較高,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豐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稱「閩南大溫床」,對發展農業生產,特別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經濟作物極為有利,是烏龍茶、桂元、柑桔的全國生產基地。主要經濟魚類近百種,產量較大的魚類有2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118萬畝。盛產牡蠣、蟶、蛤、螺、海帶、紫菜等貝、藻類。主要有鐵、猛、金、煤、石英砂、花崗岩、高嶺土、地熱、礦泉水等20多種。

特產
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頭、老范志萬應神曲、料絲花燈、清源茶餅、安溪烏龍茶、永春老醋、永春紙織畫。

地理
泉州依山面海,境內山巒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錯落其間,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地1000多萬畝,耕地217萬畝,山地、丘陵占土地總面積的五分之四,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海域面積7864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421公里,大小港灣14個,島嶼208個。深水良港多,可建萬噸以上深水泊位123個,湄洲灣南岸的肖厝港和斗尾港是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天然良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5℃~21℃,終年溫暖濕潤,四季如春,古詩稱泉州「四季有花常見雨,一冬無雪卻聞雷」,故泉州有「溫陵」雅稱。

文化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化積淀深厚,素有「海濱鄒魯」、「世界宗教博物館」、「光明之城」的美譽。全市擁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4處,省級40處,縣(市)級600多處。其中極負盛名的有中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清真寺、世界惟一的摩尼光佛像石刻、中國最大的老君石刻造像、葬有唐代到泉州傳教的穆罕默德門徒三賢四賢的靈山聖墓、千年古剎開元寺及東西塔、記載古代海上交通和貿易的九日山祈風崖刻、廣受台胞和海外僑胞信眾膜拜的天後宮媽祖、民族英雄鄭成功史跡與陵墓、宋代蔡襄修建的洛陽橋、號稱「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以及與惠東民俗、海濱風光、石雕藝術融為一體的崇武古城等。豐富的人文景觀、別具一格的民俗風情和秀出東南的自然風光交相輝映,使泉州成為一個全國乃至國際性的旅遊勝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到此觀光。泉州保留著彌足珍貴的戲曲文化遺產,有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嘉禮」戲等劇種,其中蜚聲海內外的有:晉唐士樂余韻南音、宋元南戲「活化石」梨園戲和中國一絕「提線木偶」。泉州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伊斯蘭教、印度教、古基督教、摩尼教、猶太教、佛教等世界多種宗教在泉州廣泛傳播,留下大量遺跡,使泉州成為多元文化融洽交匯、和諧共處、互促共榮的載體。作為南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泉州具有薪傳不息、獨樹一幟的武術文化。

經濟
改革開放以前,由於泉州地處海防前線,國家投資少,經濟長期處於以農業為主的自給、半自給狀態,經濟總量居全省地市倒數第二。改革開放以來,泉州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抓住機遇、扭住中心、愛拼敢贏、大膽實踐,經歷 「三來一補」起步、鄉鎮企業鋪路、三資企業上路、成片開發邁大步、區城經濟展宏圖的經濟發展階段,走出一條「市場調節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具有僑鄉特色的經濟建設路子,經濟實力隔幾年上一個台階,創造出「晉江經驗」和「泉州現象」,成為福建乃至全國發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區之一,創造泉州發展歷史的新輝煌。
泉州人民立足實際,奮力打造特色經濟,促使泉港「石化基地」、豐澤「中國樹脂工藝之鄉」、晉江「中國鞋都」、石獅「中國服裝名城」、南安「中國建材之鄉」、惠安 「中國石雕之鄉」、德化「工藝陶瓷之鄉」、永春「蘆柑之鄉」、安溪「烏龍茶之鄉」等特色經濟的形成並馳名海內外,全市所有縣(市)均躋身全省經濟實力十強或經濟發展十佳縣(市)行列。2007年,縣域經濟取得新進展,晉江、石獅、惠安、南安和安溪五縣(市)再次入選全國百強縣(市)。

宗教
泉州的宗教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猶太教等諸多宗教,其歷史悠久、史跡豐富,在海內外有很大影響。
泉州有「泉南佛國」、「閩南蓬萊」之名。佛教、道教於公元三世紀(西晉太康年間)傳入泉州,並開始有寺觀的創建。早在西晉太康年間(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雲廟(元妙觀),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創建延福寺。當時,佛教傳入中國後尚處於譯經階段,五斗米道創始人張道陵之玄孫張盛才移居江西龍虎山。唐、宋時是泉州佛、道教興盛時期,寺廟宮觀興建眾多,氣勢宏偉,建築藝術精緻。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佛、道教寺廟宮觀數以千計。其中道教的元妙觀、泉州府城隍廟、馬甲仙公山、東岳行宮、法石真武廟、晉江崇真殿、深滬寶泉庵、石獅城隍廟、南安郭山廟、安溪城隍廟、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壺殿、惠安青山宮等和佛教的開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晉江龍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濟寺、德化靈鷲寺等最為著名。與道教有密切聯系的民間信仰,轄地舊稱的「鋪」、「境」、「都」,無不建有供奉鄉土神祗的神廟達數千座之多。這些寺廟宮觀,成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廣大信教和不信教群眾朝拜禮敬或遊玩觀賞的地方。一千多年來,這些寺廟宮觀不僅在泉州民間影響深廣,而且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遷徙與繁衍,泉州眾多的寺廟宮觀也不斷分爐出去,從而在海內外產生很大的影響。
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唐代初期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國現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築風格的泉州清凈寺;又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伊斯蘭教聖跡-----靈山聖墓;還有被譽為國之瑰寶的伊斯蘭石刻近300方。
接著,景教(古天主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相繼雲集泉州.這些有力地證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19世紀末葉,基督教、天主教再度傳入,日本教和猶太教也曾經在泉州傳播。
現在,摩尼教、印度教在泉州雖早已失傳,日本教後在泉州絕跡,但在晉江華表山尚留有舉世罕見的摩尼教珍貴史跡-----草庵。
經過千百年的變化興替,現在泉州尚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寺觀教堂五六百座。此外,還有大量的民間信仰鄉土神祗小宮廟數千座。由於宗教逐步走向世俗化,有些寺廟把佛、道、鄉土神祗一起奉祀,兼容並蓄,它們各自擁有不少信教群眾。
泉州的多種外來宗教文化,與原來的泉州儒、道、釋文化互相滲透,相互吸收;各種信教群眾長期和睦相處,互不排斥、互相尊重,成為美談,也成為世界罕見的奇跡,說明了泉州人心胸開闊和具有廣大的包容性。
總之,泉州各種宗教雲集,歷史悠久、傳播廣遠;和睦相處、蔚為奇觀;史跡豐富、燦若繁星;文化藝術、世之瑰寶。

泉州市標
泉州城雕 "飛天迎賓",高25.8米,底部直徑30米,綠地環繞著圓形水池。"飛天迎賓"形狀極似"南音"中的樂器--洞簫,頂部的"妙音鳥"取意於泉州開元寺的飛天樂伎,形象地代表著文化名城泉州悠久、燦爛、輝煌的歷史;而底部環繞著歡暢的彩色噴泉,展現了古城英姿煥發、生機盎然。

泉州市花
五代時,節度使留從效為了擴建泉州城廓,曾環城遍植刺桐。後來,刺桐高大繁茂、花紅似火,成為泉州一大特徵而名聞中外。因此,刺桐花被定為泉州市花。寓意;紅紅火火,吉祥富貴。

泉州小吃
九重粿,土筍凍、大面炸豆乾,元宵丸、水晶包、水瓮菜,龍眼、白鴨湯、白粬、東方包、布包豆乾、永春老醋,花生、米粉、紅米酒、肉粽、芒果、芋圓,雞卷、豆簽、鹵面,魚丸、魚仔粥,柿餅、春卷、茜草粿、荔枝,桔紅糕、菜包、菠棱(草字頭)菜、蚝(東石蚝)、蚝仔煎、鴨仔粥、浮果,綠豆餅、甜酒、甜粿、粕丸,窖菜、番薯(地瓜)、番薯粉粿條,榜舍龜、蜜桔(安溪蜜桔、永春金橘糖)、滿煎糕、檳榔,澳茄粿、糍(糍粑、糯米糍),糟菜。

⑦ 新鄉唯一的5A景區在哪裡那個景區的名字是什麼

河南是我國的旅遊大省,擁有者嵩山少林寺,雲台山,龍門石窟等很多很多的國家級5A景區,到目前河南已經擁有了14個5A景區。河南,是我國擁有古都最多的省份,曾經中華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都在河南,所以河南擁有眾多的文化古跡和名勝古跡。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個,河南省新晉的4A景區,被譽為“亞洲一絕”,但是網友卻評論說:名字感覺好土呀!


八里溝,名字給人的感覺卻是是有點“土”,但這足以證明了八里溝的品質高,景點豐富,清秀迷人,對得上5A景區的稱號,總比那些靠很多聽的名字吸引遊客的景區強很多。你知道八里溝風景名勝區嗎?

⑧ 中國旅遊必去十大景點有哪些能不能具體說說

在即將到來的中秋、國慶雙節黃金周中,會有大批的人走出家門,帶領著家人去欣賞,我們祖國的大好山河。因為疫情的原因,所以今年的雙節,國內游必然會非常的火爆。

在國內游的過程中,就我個人看來,神奇的九寨溝、北京紫禁城,以及雄偉的長城等,都是一些必打卡的景點。

在我們祖國大好河山中,可供游覽的景區非常的多;如果想要三山五嶽,全部都游覽完畢,我想大概需要窮其一生的光陰吧!

⑨ 泉州地理生物會考

說我的經歷吧,我們班雙A率百分之70幾,其實很簡單的,不用怕,答案可以說全在那兩本上,我們辦一個考前兩個都不及格,後來人家兩個都A了,不用怕的,

⑩ 中國歷史四大名酒是什麼

四大名酒是指在1952年的第一次全國評酒會上評選出的四個國家級名酒,分別為:貴州茅台酒,山西汾酒,四川瀘州曲酒,陝西西鳳酒。

1、茅台酒,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茅台鎮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茅台酒是中國的傳統特產酒。與蘇格蘭威士忌、法國科涅克白蘭地齊名的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同時是中國三大名酒「茅五劍」之一。也是大麴醬香型白酒的鼻祖,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貴州茅台酒的風格質量特點是「醬香突出、幽雅細膩、酒體醇厚、回味悠長、空杯留香持久」,其特殊的風格來自於歷經歲月積淀而形成的獨特傳統釀造技藝,釀造方法與其赤水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相結合,受環境的影響,季節性生產,端午踩曲、重陽投料,保留了當地一些原始的生活痕跡。

2、汾酒,中國傳統名酒,屬於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產於山西省汾陽市杏花村,又稱「杏花村酒」。

汾酒以工藝精湛,源遠流長,素以入口綿、落口甜、飲後余香、回味悠長特色而著稱,在國內外消費者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忠誠度。

歷史上,汾酒曾經過了三次輝煌。汾酒有著4000年左右的悠久歷史,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期,汾酒作為宮廷御酒受到北齊武成帝的極力推崇,被載入二十四史,使汾酒一舉成名。被譽為最早國酒,國之瑰寶,是凝聚著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和勞動成果。

3、瀘州曲酒為我國名酒之一,具有悠久歷史。瀘州曲酒是一種用大麴釀造的蒸餾酒,用作發酵的窖是一種陳年老窖,瀘州曲酒因此而得名。

瀘州曲酒除傳統工藝操作外,老窖、陳年母糟(萬年糟)和大麴(麥曲)是釀酒的三個重要因素。窖泥、大麴在傳統工藝操作條件下,形成了固有的微生物區系,生產出濃香型著稱的瀘州曲酒。

瀘酒香型獨樹一幟,具有香、醇、甜、凈的特點。以窖香濃郁、綿甜甘冽、香味協調、尾凈余長為其特點。

4、西鳳酒,陝西省鳳翔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西鳳酒古稱秦酒、柳林酒,是產於鳳酒之鄉的陝西省寶雞市鳳翔縣柳林鎮的地方傳統名酒,為中國四大名酒之一。始於殷商,盛於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有蘇軾詠酒等諸多典故。

西鳳酒無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濃而不艷,集清香、濃香之優點融於一體,以「醇香典雅、甘潤挺爽、諸位協調、尾凈悠長」和「不上頭、不幹喉、回味愉快」的獨特風格聞名。

2003年9月國家質檢總局正式批准對西鳳酒實施原產地域保護並告示全國。2004年5月,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准化委員會發布了《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西鳳酒》國家標准,並於7月1日起,開始正式實施。

2003年09月2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西鳳酒」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10)地理中國寶泉擴展閱讀:

中國白酒最早的生產工藝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以「瓮」為發酵容器。「和曲釀瓮中」,是李時珍所描述的中國白酒工藝的第一個鮮明特點。瓮,也即陶瓮、陶缸。即以陶缸為發酵容器。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非常重要。

周恆剛先生在《制酒古典今譯》一文中明確提出:「白酒(燒酒)是由黃酒演變而來的。」可以斷定,是否有黃酒生產背景、是否用陶器發酵生產白酒,是中國白酒歷史的一塊「試金石」。沒有黃酒背景的、不用陶器發酵而生產的白酒,是後來者。

二、「清蒸清燒」的「清茬法」生產工藝。「以高粱或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

這是典型的「清蒸清燒」生產工藝,也叫「清茬法」生產工藝,該工藝為獨立發酵法,單獨發酵,單獨蒸餾,不添新糧。這個方法是白酒最早的生產技術,是典型的清香型白酒工藝。

三、固態發酵、固態蒸餾。盡管米燒酒、糟燒酒是中國白酒的一個大類,但是從中國蒸餾酒歷史的角度講,米燒酒、糟燒酒都屬於半液態發酵,本質上屬於黃酒蒸餾酒階段。這是黃酒蒸餾酒與中國主流白酒的主要區別之一。

只有固態發酵、固態蒸餾,才是中國白酒的鮮明特色之一。在共和國歷屆評定的國家名白酒中,沒有一個酒廠不是使用固態發酵、固態蒸餾技術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