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文字記錄

地理中國文字記錄

發布時間: 2021-02-18 13:35:02

⑴ 「中國地理」 摘抄

水 土 憂 思 錄

經過二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努力,中國已經成功進入小康社會,告別了一窮二白的日子,我們沉浸在經濟發展的喜悅之中,但有多少人知道隨著經濟不斷發展,我國的環境問題也日益嚴重,而且在范圍上由早先的局部問題越來越變成了一個全國性問題? 早在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人類環境會議,大會的基調報告即《只有一個地球》,將全人類共同拯救地球生態系統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而我們遠還沒意識到環境問題對我們的威脅。
我們正在熱烈地討論大西北開發戰略的時候,沙漠化的黃龍正以驚人的速度掠食著大西北,我們卻對此束手無策。君不見昆侖山北麓和天山南麓的中外聞名的絲綢之路已被黃沙吞沒了;一千多年前豐美無比的鄂爾多斯大草原不見了;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水域之一的羅布泊,在20 世紀還是一個大湖,現在已經可憐地乾涸了;新疆的博斯騰湖原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吞吐淡水湖,但因水源枯竭,現在已逐漸變成了鹹水湖;鄱陽湖為我國最大的淡水湖,由於每年有2000多萬噸的泥沙流入,湖底逐年增高,面積已逐漸縮小;這幾年來,北方的地區已多次受到嚴重的「沙塵暴」的襲擊,損失慘重………。讓大家看看我搜集的有關數據:
1、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可做耕地的並不多,有約三分之一的面積是沙漠、戈壁、冰川和石山,屬無法利用的土地。
2、降水分布不均,我國西北部地區,占國土面積45%的西北部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占國土面積55%的東南部降水則在400-1600毫米;耕地佔38%的長江及其以南地區占徑流量82%,而佔耕地40% 的黃河、淮河和海河三大流域,徑流量只佔6.6%。
3、草原嚴重退化,1982年統計,各種草地面積為55.5億畝。草場面積退化率70年 代為15%,80年代中期為30%;草原產草量80年代比60年代下降30-50%,有的下降達70%。
4、水土流失嚴重,水土流失面積約360萬平方公里,總耕地的三分之一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黃土高原總面積約54萬平方公里,流失面積達45萬平方公里,佔79% ;黃每年通過三門峽的泥沙量,解放初為13億噸,現在為16億噸。長江每年通過宜昌下泄的泥沙量已達6億噸。內河航運里程由於泥沙淤積,由60年代初的17.2萬公里減到10萬公里。由於水土流失,全國每年表土流失量達50億噸,相當於全國耕地每年剝去1厘米厚的肥土層;損失的氮、磷、鉀養分,相當於4000多萬噸 化肥。
5、土地沙漠化。目前沙化土地面積達33.4萬平方公里(不包括自然荒 漠),近一個世紀形成的約5.6萬平方公 里,佔16.7%;潛在沙化的約5.8萬平方公里,佔47.4%。
6、耕地資源減少,1957至1980年間,由於基本建設、農房建設等原因,共佔用耕地3333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147萬公頃,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福建省的總耕地面積。23年間開荒增補2133萬公頃,凈減1200萬公頃。1978-1985年,耕地面積減少168.5萬公頃,平均每年減少24萬公頃,85年以後耕地面積加速減少,每年平均達30萬公頃。此外耕地退化嚴重,北方約有鹽鹼地1億畝,南方水田鹽鹼化面 積占水田總面積的20-40%;遭受工業污染的土地已超過800萬公頃。
7、水資源短缺。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屬缺水地區,中國屬貧水國,人均佔有水資源約為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84位。另一方面,水污染相當嚴重。全國1992年統計每年排污水量達366億噸,工業廢水234億噸,佔65%;預計到2000年, 污水排放量將達800億立方米,污染物質由1985年的9萬噸將增加到25萬噸。
8、森林面積減少。根據近20年的統計,全國國有森林面積減少了23.1%,森林蓄積量下降22%,可採伐蓄積量減少一半。……每年因毀林開荒、亂砍濫伐、基本建設、開采礦山等被侵 占的森林面積近50萬公頃。被稱為我國第二大林區的西南金沙江流域,由於30多年來過度砍伐、破壞以及森林自然災害,森林覆蓋率已由40%下降到14%,個別支流下降至9%。目前四川省森林覆蓋率在10%以下的縣有77個,在5%以下的有58個;雲南省華坪縣由於過度砍伐,忽視育林,已出現2萬多公頃光山禿嶺,毀林開荒導致省會昆明森林植被大面積消失,覆蓋率由解放初的50%下降到現在的24%。看了這些令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我們痛心疾首。
黃河,見證了傳統中國的生態衰落。文明均生長於大河流域,哪裡有水,文明就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中華先民繁衍生息的黃河流域,遠古時期原來是林木茂密,周代時,黃土高原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3%,水草豐富,氣候溫濕,土地肥沃。但歷經幾千年的農業開墾之後,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的需求日益迫切, 森林被大量砍伐。植被破壞之後,直接的後果是水土流失。大雨沖走了土壤表面的肥力,使土地貧瘠; 大雨接著將泥沙沖進江河,使江河湖泊發生淤積。淤積了的江河在暴雨季節不能暢通,於是引起水災。水災毀壞更多的良田,終於成了今天的林木稀少,氣候乾燥,土地貧脊的現狀。於是該地域文明,開始衰落,發源於尼羅河的古埃及文明,發源於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均由於在母親河的上游濫砍濫伐森林、無休止的墾耕、過度放牧,使往昔的千里沃野淪為今日的貧瘠之地。兩大古老的文明均已湮沒在漫漫黃沙之中,黃河文明也不例外。大量的泥沙使得黃河河床日益升高,有些河段甚至高出地面, 成為懸河。黃河泛濫成為歷朝歷代頭痛的大事,黃河真正成為一條害河。而長江目前每年向東海輸入的泥沙已達5億噸,輸沙量相當於黃河的1/3,有人預言,長江將成為第而條黃河,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中國是一個生態過於脆弱的國度,中國實在是經不起嚴重破壞水土的折騰。這樣一個生態脆弱的國 土,正是傳統中國遺留下來的。盡管中國政府下了很大的決心搞環保,環保部門十分努力的工作,但總的環境狀況依然是:「局部有所控制,總體還在惡化,前景令人擔憂」 比較其他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中國對環境問題的觀點和態度表現得極為開明和積極。但是,各級政府的執行情況卻遠不是那麼理想,這是導致上述環境狀 況不斷惡化的根本原因。這個情況不獨對於環保如此,有許多法律、法規、政策、條令的實施都有打折扣的問題。令不行,禁不止,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 需要進一步問的是,地方領導為什麼會出現對環保法規執行不力的現象。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對環境破壞的危害認識不足、環境法制觀念不強。但在許多地方,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對環境污染的危害認識不足,也並不是不懂環境法規,而是知法 犯法,何以故?利益二字在作怪。他們往往只顧眼前利益(經濟短期行為),不顧長遠利益,只顧地方局部利益,不顧整體公共利益,只管經濟增長,不管環境污染,將生態惡化的後果轉嫁給社會和後代。比如在一些林業管理 部門艱難地用新植的小樹完全森林覆蓋率增長指標的同時,另一些單位卻組織砍伐 生態意義重大的原始森林以完成「創收」任務!這種令人困惑的「一手保護,另一 只手破壞」的宏觀「分工」格局正是我國生態與資源形勢在不斷治理中不斷惡化的原因。在我國的許多地方,搞的依然是「 先發展後環保,先污染後治理」。
我們早就應該反省了,我們當然應該想一想,曾經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是不是能夠在環境方面對世界和全人類有更大的貢獻?在現今工業化目標不變的情況下,究竟能否走出水土破壞的陰影?有綠色意識的各界人士實際上已經達成共識,一致認為決不能走發達國家工業化的老路,然而問題在於,新的有別於發達國家工業化老路的道路應如何走,現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算得上是一條新路。所謂可持續發展,意思就是說,發展還是要發展,但別沒有後勁,從現在開始就要維護將來發展的可能性,不要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別讓我們的後代沒有發展的可能性。關注環境,大力恢復我國的生態穩定,綠色中國的道路,需要我們起步探索。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大聲呼籲:讓我們共同關注環境,保護好水土,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漫談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環境 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是指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環境,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理解。宏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天體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總星系;微觀層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陽系中所處的位置。在無限的宇宙空間中,地球只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它處在永不止息的運動中。 二、 地球的特點 1、 自身構成特點 (1) 內部構造: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三層:地殼、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層,這就是地球大氣層。 (2) 運動周期:地球就像一隻陀螺,沿著自轉軸自西向東不停地旋轉著。她的自轉周期為23小時56分4秒,約等於24小時。 同時,地球還圍繞太陽公轉,她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軌道的半長徑達到149,597,870公里。 公轉一周要365.25天,為一年。 2、 普通性與特殊性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陽系九大行星中,從質量、體積、運動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員,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級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為太陽系中特殊的一員。 (1) 普通性 地球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陽系中並不居顯著的地位,但由於人類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對它不得不尋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順序,地球是第3個行星,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是1.496億千米,這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質量、體積、平均密度和公轉、自轉運動,與其它行星相比,尤其與類地行星相比,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按八大行星離太陽的距離來說,地球處於第三位;按質量和體積比較,地球都處於第五位。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與其它類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從這些方面看,地球確是一顆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條件:地球只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由於地球在太陽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氣圈也是獨特的。它具備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處的大氣厚度和大氣成份,適宜的太陽光照和溫度范圍等,在地球上產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級智慧生命——人類。從這種意義上說,地球是宇宙中一顆特殊的行星。 外部環境: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有利條件:(1)太陽在過去50億年中沒有明顯的變化,並還將保持這種狀態達50億年之久,這就使地球有穩定的光照條件,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的演化沒有被中斷。(2)太陽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數小行星都以近似圓形的軌道圍繞太陽運動,不僅公轉方向一致,而且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幾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們各行其道,互不幹擾,使地球處於一種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家園 它是美麗的。我們要愛護她,保護她。

⑵ 2篇地理中國的觀後感200字到300字

《地理中國》觀後感
——山水長安 冰湖神話

太白山,秦嶺山脈的主峰。它,雄偉俊秀,風光綺麗,千百年來引得無數文人墨客吟詠感嘆。尤其是山頂上那個橢圓形的湖泊———大爺海,如同一隻幽藍的天眼,向塵世間拋出一個個足以令人動心的眼神。在山下,在寶雞,在陝西民間對其神秘的猜測經年不斷。
有一個傳說,在天上玉皇大帝讓他的兒子們下凡來到太白山上修煉,被太白山那錦綉的風景所吸引住了,於是便不願意離去,就化為一個個湖泊,從此以高山相伴。相傳大爺海就是玉皇大帝的大兒子變的。
大爺海東、南、西三面高聳著山,北面為山谷。大爺海周長約為300米,以此推算面積約為13000平方米,它的最深處是18米,有23萬立方米的儲水量。在大爺海的背後崖壁上有一個巨大的洞穴,難道那就是傳說中的水晶宮嗎?
洞內常年有冰,寒氣逼人,好像一個"天然冰庫"。在洞內有許多冰錐、冰筍、冰旗琳琅滿目,景象萬千,這就是大爺海的源頭——水晶宮。它裡面之所以有那麽多的冰體,是因為他正好處於背陰的山坡,常年沒有陽光的照射,而岩石中滲出的水滴,到了這里,就化成了冰錐、冰筍。一部分的水化成了冰錐、冰筍的奇觀,更多的則形成一條地下暗河,在侵蝕岩石的同時,也注入了下方湛藍的湖泊——大爺海。
在神奇的世界中,蘊含著那麼多神秘而又神奇的地方,這是大自然的恩賜,送給我們那麽多美麗的自然景觀,在著神秘的世界中,到底還有多少我們不知道的神秘景觀?讓我們慢慢的來破解大自然中的神奇密碼吧!

地理中國 觀後感

今天,我觀看了地理中國的蓬萊灘尋夢。
這一集講的是一位叫金玉稈的教授到蓬萊灘時被蓬萊攤上的重重疊疊的岩石吸引了,從此,他無數次的來到這里考察。蓬萊灘上的岩石記錄了兩億多年前二疊紀的生物大滅絕事件,而破解這個事件的就是金玉稈教授。金玉稈教授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研究這些岩石,有幾次,他病倒了,但是,這並沒有消磨他的意志,他帶病前去考察。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他在蓬萊灘研究出了一個「金釘子」,從此,地質時期的研究中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所謂「金釘子」,就是用生物從一個物種演化到另一個物種的時間點來標定地質時期的時間點。
我們要學習金教授這種執著、堅持不懈、勇於探索、為科學事業獻身的優秀品質。

⑶ 求《地理中國》觀後感 字數200 15篇 謝謝

地理中國>觀後感(一)

肖文浩

大自然是美妙的,它之所以美妙,是因為它在人們的生版活中起著重要作用。這些的貢權獻,是大自然的功勞。使一個個生態系統得以維持

講的是地理學家盧老師帶領地理小組探究潿洲島的事。在探究中困難重重
'蓬萊灘尋夢'這一期,當我看到那些重重疊疊的岩石交織在一起,我整個人都被吸引了!金玉軒教授無數次的來到這里考察。這些奇異的岩石的秘密·就是金教授破解的。他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來研究這些岩石,有幾次他都病倒了,但他還是堅持工作 ,帶病繼續考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研究終於取得了重大成果---在這里的沙灘中,他發現了一個'金釘子','金釘子'記錄了兩億多年前生物滅絕與演化的時間點。這些岩石的重重疊疊,標志著上世紀以來,從用生物從一個物種到另一個物種的一演變的地質的時間點。

⑷ 《地理中國》觀後感400字

今天看完了兩集的《地理·中國》紀錄片——走進百慕大之後,貌似一切都沒覺得那麼神秘了,不過,我還是覺得,這討厭的百慕大,吊了我胃口那麼久,今天看節目,把所有的迷都解了之後,雖然胃口下來了,但是卻是一腦子的無語,關於地理中國觀後感。
我說勝春,你今天講的確實精彩,這點不否定,而且呢,我追百慕大也追了很久了,不過讓我無言的是,你們最後給我的答案是——百慕大天氣很糟糕,所有的「神秘事件」都只是事故而已,都只是因為超雷暴、磁場或者電子霧所影響的區域性事故之後,我真的很不甘心。
我說勝春,我真的不太相信:你們說百慕大的事故都是天氣所致,那麼還有很多的事故未解剖,這么早就下結論?還是說你們又在哪裡看到了什麼科學家的強有力證據?我算得上是一個強烈的百慕大迷,我覺得,你們說的這些,有些不可思議。
這樣說來,百慕大一點都不神秘,我就只能說:百慕大的天氣可真夠糟糕啊,去了N多飛機,N多輪船,N多人,每次都是遇到天氣原因,每次都是因為天氣事故,這可能嗎?上千上萬的事故,都是天氣原因?這樣,百慕大天氣不是也太糟了嗎?
說實話,我不信服於這個答案,
網上還暫時沒有下部,敬請期待。
至於為什麼不信,我想已夠清楚。
網上看完了以前的紀錄片追風而行,相比之下,我還是很喜歡這期節目的。講述了很多的龍卷風知識,而且還講述了怎樣逃脫,還講了龍卷風的一些內部數據,相比之下,我真的很欣慰。我喜歡龍卷風,從這期節目上了解到了很多的知識,謝謝你們。

⑸ 觀看地理中國寫一篇800字隨筆

觀《地理中國》有感
又看了一遍《地理中國》,再次感慨萬千,不得不為攝影師的獨特視角和中國博大的人文情懷所折服。冰清玉潔的雪山,雄奇秀麗的山川,一望無際的草原,詩情畫意的湖泊,波瀾壯闊的大海,層次分明的梯田,一切都美得令人窒息。機靈可愛的金絲猴,憨態可掬的大熊貓,威風凜凜的東北虎,亭亭玉立的丹頂鶴,珍貴稀有的揚子鱷,如此豐富的多樣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這是一部從各個角度全面反映中國人文地理的極為罕見的優秀紀錄片。紀錄片的內容涵蓋整個中國的遼闊疆域:從北到南,從西到東,無一遺漏。整部片子的背景音樂、畫面、解說詞配合得簡直是令人無可挑剔。尤其是裡面的解說詞,簡直是令人拍案叫絕。它時而俏皮,時而深沉,不經意間非常自然地引出一段哲理,啟迪著我們的思想。《地理中國》實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極為優秀的紀錄片。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被中國的魅力所吸引,還有為國家今後的發展的擔憂,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文明史時間是最古老的,其人口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十三多億的人口,五十六個名族,各型各色的傳統生活方式。雖然中國面臨著巨大的社會及環境保護問題,但還是有它最美的一面。中國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 -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有寬廣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僅次於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其溫差可以從灼熱高溫降到令人麻痹的寒冷,中國有雲霧迷茫的叢林庇護者稀有動物,一望無際的曠野草原及豐饒的熱帶海洋。
而如今的中國面對的是怎麼樣的環境問題?令人矚目的全世界三大酸雨區,其中之一就在中國的長江以南地區,而全國酸雨面積占國土資源的30%;土地沙漠化,世界上沙漠正已每年600萬公頃的速度侵蝕土地,而中國每天都有500公頃的土地被沙漠吞食;森林面積減少,全世界每年有1200萬公頃的森林消失,而中國年均消失天然林40萬公頃,;水資源危機,作為世界21個貧水國之一的中國,全國600多座城市中,缺水的就有300多座;水土流失面積已達367萬平方公里,每年至少有50億噸沃土付之東流;與日俱增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已包圍了我國三分之二的城市;大氣污染已使中國600多座城市的大氣質量符合國家標準的不到1%。
中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更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有很多稀有物種已經永遠的消失,我們就不能讓現在還存在著的東西消失,所以我們要做好自己,讓我們國家越來越美麗

⑹ 地理中國觀後感200字左右,3篇

《地理·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科教頻道科普類電視欄目。該欄目以地質科考為線索,以普及地理學知識為宗旨,介紹地質學的新發現、新成果、新探索,展示地質地貌的新、奇、特、美。它在帶著觀眾感受大自然神奇魅力的同時,傳播科學知識,並傳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對於我們正在汲取知識營養的青少年來說,觀賞性特強。
《地理·中國》欄目,採用外景行進式拍攝與主持人演播室串聯的形式,展示地質科考的過程,講述地質科學的原理。演播室部分,主持人要對關鍵的科學知識、原理進行介紹,並通過道具、實驗進行演示,展現地質地貌的結構、成因及演變,展示地質學的魅力。
首先它題材寬廣,觀賞性強。中國的遼闊大地,蘊涵著全世界最豐富的地理、地貌資源,這為《地理·中國》欄目提供了豐富的選題內容和創作空間,大自然神奇、瑰麗、壯美的景觀,也會使節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
其次它解密自然,知識性強。《地理·中國》欄目,以對自然現象的探問為發端,以地質科考為線索,通過展示地質科考的推理和求證過程,揭示科學原理,普及科學知識,以滿足觀眾對自然的好奇和求知心理,具有很強的知識性。
其三它行進式科考拍攝,可視性強。 「以行進中的地質科考」為主線,攝制組跟隨地質專家,在科考行進中發現問題,求證問題,解答問題。既有科考問題求證過程的懸念吸引,又有行進式拍攝的新奇看點,使節目具備很強的期待性和可視性。

⑺ 求有關中國地理的文字資料

請參考http://www.hongen.com/art/dlmy/index5.htm
或者在網路里搜索相應內容,資料不少,如果可以詳細些最好回,如哪個區域,哪個方答面等.

⑻ 寫一篇觀看《美麗中國》地理記錄片作文 觀後感一篇(800字以上)

說真的,《美麗中國》給人的絕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震撼,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淘洗。
對於紀錄片,貫徹的宗旨就是客觀,客觀是紀錄片的本質。《美麗中國》創作者富有理性與關懷,執著追求真相與探索心靈,並且能夠開啟這一項打動世人內心的工程。
《美麗中國》遠離現代城市的浮華,把鏡頭瞄準了自然中的生物與沿襲了幾千年傳統生活的人們,表現出中國歷史長河中根深蒂固的和諧淳樸與天人合一的觀念。這個定位是十分准確且適時的,因為在現代都市的快生活中,中國的古典特質已經日漸湮滅了。
很多事物是我第一次得以如此近距離觀賞,有時候真的內心在疑問,這真的是中國嘛?
看到在巨大的洞穴中的小學校,既有同情也有羨慕。西藏幾千年的對自然的敬畏,保護了當地原始的自然生態。那裡的人們貼靠著大地,向著朝聖路,他們一心向善,信仰今生保護關愛這片聖潔之土與萬物,定會有美好的來生。而如今我們大部分人類生活在物慾橫流、人心冷漠的城市,沒有想到中國很多地方,人與自然還是那麼融洽,他們可能在世俗眼中是窮苦貧乏的,但事實是這些人的心靈才更為澄澈與充實。
鏡頭展現了奇趣的動物與絕倫的景色後總會加上諸如此類的解說:此物種已經瀕臨滅絕,此環境帶已經嚴重縮減。這沉重的事實令我不禁生出無限憂心。
紀錄片目的是記錄,更是留給大眾以思考。
中國面臨的不止是環境危機、還有文化危機,我很難想出代表現代中國的符號是什麼?看吧,外國人沒有把鏡頭對准拔地而起的高樓,真正的中國不在大都市,而是在小巷胡同、竹林深處,在香格里拉,在樓蘭。民族的信仰就在那些與自然生活了上千年依依不捨的村民心中。他們會堅守到最後一刻,只為那聖潔的天地。。
喜馬拉雅的巍峨山巒孕育了世界上一半人口,是眾多文明的源頭,幾千年繁衍不息。然而再過30年,80%的冰川將不復存在,領略了神聖的恢宏之餘更多的是對人類自我糟蹋,導致古老文明危在旦夕的震撼
有時候常常面對匪夷所思的鏡頭就想人家是怎麼拍的,為什麼可以在雪山高峰之間平穩地穿梭,拍一年四季的變化得經歷如何漫長的等待。一部優秀紀錄片最為重要的是創作的精神,團隊意識,敢於冒險又耐得住寂寞。
《美麗中國》關注了自然與人生存的大命題。更多了種人文關懷,對古老的風土人情進行了深入地了解。人與自然的不斷疏離違背了宇宙的規律,紀錄片重新喚起了人們對自身環境的審視。自然不會毀滅,即便人類滅絕,天也照藍,歸根結底,人類毀滅的只是自己。
從香格里拉到絲綢之路,從蒙古草原到喜馬拉雅,從大興安嶺到熱帶海洋,整個系列看下來,我更加了解了自己居住的土地,以及土地上幾千年的人與生物。
我看到了一個真正的中國,一個原味的中國,一片數個世紀以來傳送著的土地。

⑼ 急求三篇cctv10的《地理中國》的摘要(每篇300字)

《神奇來的硅化木》:上個世紀自70年代,硅化木在北京延慶縣的山區被當地農民發現,引來地質學家的關注。由此,專家們開始了長達三十年的科考,最終確定,硅化木孕育於距今一億年前的侏羅紀,而它的形成,則是億萬年復雜地質運動和外力作用的結果。本片將跟隨地質專家,一探硅化木的成因之謎。
《大峽谷的奧秘》:四川大渡河大峽谷最深2675米,是世界最深的大峽谷之一。正因為深,在峽谷兩岸,保存完好並充分暴露的不同地質時代的岩層,從谷底向上整齊排列。岩石中含有豐富的古生物化石,是一部完整且形象的「地質及生物衍變的教科書」,厚達數千米的完美地質剖面,記錄了十多億年來地質演化的歷史。
《走進瓊海火山群》:上個世紀90年代,地質專家白志達在海南瓊海地區考察時,偶然發現了海口附近分布著大量古火山遺跡,而且火山的形態種類非常豐富。通過十餘年的考察,白志達和海南的地質工作者,確定瓊海、湛江地區在新生代曾有過大規模火山噴發,並繪制出該地區的古火山分布圖,為進一步研究瓊州海峽的演變提供了翔實的依據。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