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大遷徙
Ⅰ 中國三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哪的人到哪(走西口、闖關東和下南洋)
永嘉之亂,這斷歷史我一直比較模糊,因為實在太亂,什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五代十六國全發生在這一時期,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安史之亂,這個我們就要先說說唐朝的兵役制度,唐初的兵役制度是府兵制,古代最基本的行政單位是州,府是軍事單位,幾個相臨的州叫府,相當與現在的軍區,但比軍區要小, 府兵是指從府所轄的州中徵集21~60歲的成年男子,每3到6年一次,,定期上番服役,冬季農閑參加軍事訓練,即為府兵。府兵衣糧、馬匹、武器都是自己家為他准備的,所以唐初的兵員戰鬥力都很強,因為府兵的家人都給自己的子弟最好的裝備,這些都是關繫到自己身家性命的東西,可是到了後來,因為唐朝實在太有錢了,很多子弟都不願意去當兵,就花錢僱人代替自己去當兵,本國人雇不到就雇外國人,這就變成了募兵制.
安祿山就是這樣被雇來的,這個人是雜胡,也就是說是個雜了N雜的外國人,據說最早是在現在的遼寧省朝陽市邊境牛養交易市場里的混混,因為曉通數國語言,人又機靈,從軍之後居然混成一個節度史,所謂節度史,就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管的地方沒有現在軍區大),是真正掌握兵權的人物,其實土皇帝一個,這個傢伙大概不甘心做土皇帝,於是造反,做了大燕皇帝,他和他的部下史思明前後兩次攻破長安,前後歷時8年,史稱安史之亂,後來被李光弼鎮壓,順便說一下,這個李光弼也是個外國人.安史之亂之後,中國徹底進入藩鎮割據時代,發展為五代十國,北方為各少數民族政權所控制,漢人不堪忍受,又紛紛南逃,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人口大遷徙.這次人口大遷徙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里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地區,中國人口地理分區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靖康之難,我們還是先回到五代十國, 公元938年,契丹幫後晉皇帝石敬塘打退後唐軍隊, 石敬塘把燕雲十六州割給契丹人, 趙匡胤陳橋兵變之後,北宋建立,但這一塊地還是被契丹人佔領著,他死後,他弟弟趙光義繼位,對燕雲十六州還是念念不忘,於是出兵攻打,一度打到北京城下,,不過這傢伙運氣不好,被契丹人射了一箭,沒多久就死了,從此以後,宋朝在軍事上就採取保守的防禦態勢,整個兩宋319年間,再也沒有奪取過一寸土地.
因為開國皇帝是武官造反出身,他怕自己的部下學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自己的政權,所以在一開始就採取杯酒釋兵權的辦法讓自己的部將交出了兵權,並實行文官帶兵制度,加之當時中國能產馬的燕雲十六粥為契丹人佔領,宋朝的騎步兵比例大概為2:8,整個軍隊戰斗里非常低下,到了靖康二年(1127),已經取代契丹人(遼)的金攻陷卞京,徽、欽二宗被俘,北宋覆亡,這就是「靖康之變」。
康王趙構逃到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北方廣大淪陷區的人民不堪忍受金朝貴族的統治和民族壓迫,被迫舉族遷移,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大量尚未墾種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樂業的各地人民,大批王族、官員、士民湧向南方,是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三次人口大遷徙/
從這三次人口大遷徙中,我們可以看到起因都是因為北方異族的入侵,我也一直強調,中國歷史上是沒有階級矛盾的,只有民族矛盾,中華民族250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漢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沖突史,就是一部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替史,歷史上每當中原出現一個相對統一強大的政權,北方異族必然也會出現一個相對統一的政權來與之抗衡/總體上來說,基本上都是以北方異族的勝利告終.但是,因為他們在文化上處於弱勢,所以每一次軍事上的勝利最終也會被強大的漢文明融化,並被逐一漢化,最終完成民族大融合.....
Ⅱ 中國近代歷史上三次人口遷徙分別是什麼
走西口(山西省居民遷到今內蒙古西部)、闖關東(山東省河北省居民遷到東北地區)、下南洋(東南沿海居民遷到東南亞一帶)
Ⅲ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有七次的人口大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大概就是在西晉永嘉年間,匈奴人攻破首都洛陽,西晉政權被迫南遷至江東健康(南京),史稱東晉.這一時期,大量北方漢人中的精英不堪忍受異族的非人統治,紛紛南遷,形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口大遷徙. 使得江南與南下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閩南話,閩北話,客家話,甚至南通話,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3)中國國家地理大遷徙擴展閱讀:
對於那些背井離鄉的人們來說,遷徙的目的其實很簡單:為了更好地生存。而從大的歷史社會背景來看,人口大遷徙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一是為戰亂、天災所迫;二是因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脹的壓力,政府有組織的移民;三是由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逐。
Ⅳ 中國各民族的遷徙過程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與遷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國近1億少數民族人口廣泛分布於祖國各地, 經過幾千年的民族交往、遷移和發展已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現出互相交錯分布、混雜居住的局面。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不少民族分布范圍很廣,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國;蒙古、滿、苗等族分布的省區也很廣泛。建國後,為了建設需要,民族人口的調動增加,使各地區的民族成份更趨多樣化,如北京有56個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區中絕大部分都有30 個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時,許多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遷移中,也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對集中。如分布於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總人口的73% ;藏族人口居住於西藏、四川的就佔了70%左右;維吾爾族99%以上聚居於新疆;壯族人口92%居住於廣西;其他如布依、白、傣、 哈薩克等幾十個民族在某一省區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顯示了明顯的聚居分布的特點。
二、人口分布的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從全國范圍來說,主要分布東北、西北、西南等內陸邊疆地區。這里自然環境較差,人口稀少。但由於民族地區范圍廣闊,各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有顯著的差
異,因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一)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邊遠、內陸、高原、山區等地
從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到海南的十個邊境省區,居住著佔全國近70% 的少數民族人口,僅西北、西南地區就集中了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環境來說,以深居內陸的高原山區為主,寒冷、乾旱的荒漠佔了相當比重。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遠離海岸線,距離海岸線越遠人口越多,越近人口 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點已達到海拔4880米,為世界所罕見。
(二)人口密度底,地域間差別大。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約為每平方公里24 人, 約為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區之間及內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 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4%的東部農業區,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區。各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異,如1990年貴州和廣西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別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僅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范圍不斷擴散,民族雜居現象更加突出
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是由於民族人口得到迅速發展,再加上人口遷移的因素,使民族地區人口密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或散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市縣擴散,使其分布范圍越來越廣,各地區的民族成分也更多樣化。如1990年,全國97.3%的市縣都有回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也平均每年擴散20個市縣。
三、人口的分布
我國民族地區的人口分布,既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現根據國土資源、歷史淵源、生態環境及經濟建設等幾方面特點,圍繞人口分布發展這一中心,按照區別區間差異性和歸內區內相似性的方法,可將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劃分為四個大人口區。
(一)桂黔滇區
廣西、貴州、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在南方的主要聚居地區,面積佔全國的8.2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8.4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各民族地區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大區。
(二)甘寧區
大部位於西北內陸黃土高原上,還有部分地處內蒙古和青藏高原邊緣,本區面積佔全國5.41%,平均人口密度為46人/平方公里, 是民族地區中人口較稠密的地區,但大大抵於全國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
(三)蒙新區
內蒙古和新疆兩自治區面積佔全國28.36%,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稀疏的地區。
(四)青藏區
位於「世界屋脊」的青海和西藏,大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區面積佔全國21%,人口密度僅3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
四、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生產低下,經濟發展遲緩,人口增殖也就緩慢,從而形成我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區。面積廣大、尚未開發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曠人稀甚至荒無人煙。西北地處乾旱內陸,草原面積廣大,農業以灌溉為主,水文條件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顯與水資源分布相關。廣大荒漠地帶,人跡罕至,而河水流經地區及地下水豐富的地帶,則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區,如寧夏銀川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於黃河水灌溉之利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蘇地區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6% 的綠洲地帶,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里;吐魯番盆吐地中的綠洲上, 人口密度高達376人/平方公里,而綠洲以外不足一人或為無人區。 西南地區雖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嶇,石山裸露,但由於氣候條件有利,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形成許多農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布局特點的影響
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 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
(三)歷史、社會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著歷史的繼承性,是歷史的產物。它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布局的改變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變化又表現出較大的惰性。越是歷史悠久的地區,這種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漢族地區,人口增殖的時間長,密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多數地區,因開發歷史較短,人口增殖時間短,遷移人口數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較稀疏。
五、人口的遷移
人口遷移,指人們聚居位置在空間的移動。它同人口的增殖一道共同塑造著人口分布及人口結構的面貌。 民族地區人口的分布現狀,與我國歷代和近代的人口遷移有著密切關系,而少數民族人口的遷移,也往往是我國較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組成部分。
(一)歷史上我國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的人口遷移
我國歷史上各民族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多與朝代交替和民族戰爭有關。如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一次規模很大的民族遷移。當時,漢族統治者為補充人口,增強國家實力,用各種形式吸引甚至強制少數民族遷居內地,原居住我國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數量大,民族成份也復雜,其中主要的有匈奴、氐、羌、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大量少數民族遷入,並與漢族雜居,以至達到「關中之人,戎狄居半」的程度,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逐漸漢化,後大部陸續融入漢族。與此同時,為避躲頻繁的戰亂,也有大量漢族人民南遷長江、珠江流域,或北遷關外。從唐末五代至遼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遷移和融合的時期。這一期間有大量蒙古、女真、契丹、突厥、黨項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遷居形式進入內地,此後大部分居留下來並被漢族融合,有的則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則與其他民族融合同化。
(二)建國以來民族地區的人口遷移
為了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人口和生產力分布不合理的狀況,促進經濟建設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建國以後,國家有計劃地組織東部人口密集地區向邊遠民族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沿海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抽調大批職工及其家屬支援在民族地區進行的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及相應的商業服務行業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隨著民族地區一批新的工礦業城市的興起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使這些地區人口分布的面貌也得到改變。另一種是為了發展邊疆地區的農林墾殖生產,先後多次組織以城鎮青年、復轉軍人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區人員等的移民活動,人數達數百萬之多,主要遷入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經過他們的長期艱苦勞動已開墾出幾億畝荒地,建起數以千計的林場和墾殖場,形成了一些新的「移民城市」,為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家還有計劃地每年分配一定數量的大中專畢業生,到邊疆民族地區進行智力支邊。
建國以來,除國家有計劃地組織的人口遷移外,還有東部地區廣大農村人口向邊疆民族地區的自發流動遷移。這種遷移方式雖然帶有自發和盲目的性質,但規劃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遷移的原因是我國各區之間人口、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異。農村人口的自發流動占移民總數的比重較高。如新疆建國後遷入的人口中有2/3 屬於這種方式。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東部農村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口,再次自發地大量湧入民族地區,廣泛從事裁縫、修配等各項街頭服務行業。
建國以來,內蒙古和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區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遷入地區。其中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在人口的增長構成中,機械遷入人口所佔比重最高,如根據1954—1980年的統計資料,新疆佔36%,青海佔30%,內蒙古佔28%。
Ⅳ 中國有哪幾次民族遷徙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與遷移
一、人口分布的基本形式
我國近1億少數民族人口廣泛分布於祖國各地, 經過幾千年的民族交往、遷移和發展已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基本分布形成。在地理分布上已呈現出互相交錯分布、混雜居住的局面。全國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生活。不少民族分布范圍很廣,如回族有三分之二以上人口以散居形式遍布全國;蒙古、滿、苗等族分布的省區也很廣泛。建國後,為了建設需要,民族人口的調動增加,使各地區的民族成份更趨多樣化,如北京有56個民族成份,其他各省區中絕大部分都有30 個以上的民族成份。
同時,許多民族在長期的發展、遷移中,也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聚居地,人口分布相對集中。如分布於內蒙古的蒙古族人口就占其總人口的73% ;藏族人口居住於西藏、四川的就佔了70%左右;維吾爾族99%以上聚居於新疆;壯族人口92%居住於廣西;其他如布依、白、傣、 哈薩克等幾十個民族在某一省區的集中程度也都98%以上,顯示了明顯的聚居分布的特點。
二、人口分布的特點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從全國范圍來說,主要分布東北、西北、西南等內陸邊疆地區。這里自然環境較差,人口稀少。但由於民族地區范圍廣闊,各地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條件有顯著的差
異,因而人口分布極不均衡。
(一)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邊遠、內陸、高原、山區等地
從分布的地理位置來看,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甘肅、新疆、西藏、雲南、廣西到海南的十個邊境省區,居住著佔全國近70% 的少數民族人口,僅西北、西南地區就集中了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50%。就自然環境來說,以深居內陸的高原山區為主,寒冷、乾旱的荒漠佔了相當比重。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遠離海岸線,距離海岸線越遠人口越多,越近人口 越少。在垂直分布上,少數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山地、高原。如藏族即為世界馳名的高原民族,最高的居民點已達到海拔4880米,為世界所罕見。
(二)人口密度底,地域間差別大。
我國民族地區大多地廣人稀人口密度很低。1990年,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密度,大約為每平方公里24 人, 約為全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18人的1/5。各民族地區之間及內部,人口分布也很不均衡。如青海 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4%的東部農業區,新疆西北部也是人口集中地區。各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也有很大差異,如1990年貴州和廣西每平方公里分別為184人和178人,而新疆、青海每平方公里分別為9人和6人,最低的西藏每平方公里僅為1.8人。
(三)人口的分布范圍不斷擴散,民族雜居現象更加突出
建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人口分布的面貌不斷發生變化。一方面是由於民族人口得到迅速發展,再加上人口遷移的因素,使民族地區人口密度都有了不同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少數民族人口從原來的聚居區或散居區不斷向全國各市縣擴散,使其分布范圍越來越廣,各地區的民族成分也更多樣化。如1990年,全國97.3%的市縣都有回族人口分布, 藏族人口也平均每年擴散20個市縣。
三、人口的分布
我國民族地區的人口分布,既有一些共同的特點,又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現根據國土資源、歷史淵源、生態環境及經濟建設等幾方面特點,圍繞人口分布發展這一中心,按照區別區間差異性和歸內區內相似性的方法,可將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劃分為四個大人口區。
(一)桂黔滇區
廣西、貴州、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在南方的主要聚居地區,面積佔全國的8.28%,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128.4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是各民族地區中人口最稠密的一個大區。
(二)甘寧區
大部位於西北內陸黃土高原上,還有部分地處內蒙古和青藏高原邊緣,本區面積佔全國5.41%,平均人口密度為46人/平方公里, 是民族地區中人口較稠密的地區,但大大抵於全國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
(三)蒙新區
內蒙古和新疆兩自治區面積佔全國28.36%,平均人口密度為13.5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稀疏的地區。
(四)青藏區
位於「世界屋脊」的青海和西藏,大部海拔在4000米以上。全區面積佔全國21%,人口密度僅3人/平方公里。是我國人口最稀疏的地區。
四、影響人口分布的因素
(一)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少數民族人口的分布,同其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密切相關。如藏族等世代生息的青藏高原,高寒的氣候,貧瘠的土壤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極大地影響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生產低下,經濟發展遲緩,人口增殖也就緩慢,從而形成我國人口分布最稀疏的地區。面積廣大、尚未開發的藏北高原,更是地曠人稀甚至荒無人煙。西北地處乾旱內陸,草原面積廣大,農業以灌溉為主,水文條件在相當程度上制約著經濟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因而其人口的分布明顯與水資源分布相關。廣大荒漠地帶,人跡罕至,而河水流經地區及地下水豐富的地帶,則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區,如寧夏銀川平原及內蒙古河套平原,均得益於黃河水灌溉之利而農業發達,人口稠密,成為塞上明珠;又如新疆阿克蘇地區93%以上的人口集中在占總面積6% 的綠洲地帶,人口密度為175人/平方公里;吐魯番盆吐地中的綠洲上, 人口密度高達376人/平方公里,而綠洲以外不足一人或為無人區。 西南地區雖然大部分地方地形崎嶇,石山裸露,但由於氣候條件有利,在一些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形成許多農業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地區。
(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生產布局特點的影響
這是影響人口分布的決定性因素。自然環境對人口分布的影響歸根到底還要通過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而起作用。自然環境的地域差異,造成經濟 結構的地域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人口分布的地域差異。
(三)歷史、社會和政治因素
人口的地域分布都不同程度地顯示著歷史的繼承性,是歷史的產物。它隨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布局的改變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其變化又表現出較大的惰性。越是歷史悠久的地區,這種烙印就越深刻,在中原漢族地區,人口增殖的時間長,密度也較高;而少數民族聚居的大多數地區,因開發歷史較短,人口增殖時間短,遷移人口數量有限,人口分布一般較稀疏。
五、人口的遷移
人口遷移,指人們聚居位置在空間的移動。它同人口的增殖一道共同塑造著人口分布及人口結構的面貌。 民族地區人口的分布現狀,與我國歷代和近代的人口遷移有著密切關系,而少數民族人口的遷移,也往往是我國較大規模人口遷移的組成部分。
(一)歷史上我國民族地區及少數民族的人口遷移
我國歷史上各民族幾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多與朝代交替和民族戰爭有關。如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一次規模很大的民族遷移。當時,漢族統治者為補充人口,增強國家實力,用各種形式吸引甚至強制少數民族遷居內地,原居住我國北方和西部的一些少數民族大量遷入中原,數量大,民族成份也復雜,其中主要的有匈奴、氐、羌、羯、鮮卑等少數民族。大量少數民族遷入,並與漢族雜居,以至達到「關中之人,戎狄居半」的程度,他們的生活生產方式逐漸漢化,後大部陸續融入漢族。與此同時,為避躲頻繁的戰亂,也有大量漢族人民南遷長江、珠江流域,或北遷關外。從唐末五代至遼金元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大遷移和融合的時期。這一期間有大量蒙古、女真、契丹、突厥、黨項等民族人口,以入侵及遷居形式進入內地,此後大部分居留下來並被漢族融合,有的則形成了某些新民族,如回族,有的則與其他民族融合同化。
(二)建國以來民族地區的人口遷移
為了改變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人口和生產力分布不合理的狀況,促進經濟建設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建國以後,國家有計劃地組織東部人口密集地區向邊遠民族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其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沿海工業基礎較好的城市,抽調大批職工及其家屬支援在民族地區進行的工礦業、交通運輸業及相應的商業服務行業等重點項目的建設。隨著民族地區一批新的工礦業城市的興起和經濟建設的發展,使這些地區人口分布的面貌也得到改變。另一種是為了發展邊疆地區的農林墾殖生產,先後多次組織以城鎮青年、復轉軍人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區人員等的移民活動,人數達數百萬之多,主要遷入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地。經過他們的長期艱苦勞動已開墾出幾億畝荒地,建起數以千計的林場和墾殖場,形成了一些新的「移民城市」,為發展生產和鞏固國防發揮了重要作用。此外國家還有計劃地每年分配一定數量的大中專畢業生,到邊疆民族地區進行智力支邊。
建國以來,除國家有計劃地組織的人口遷移外,還有東部地區廣大農村人口向邊疆民族地區的自發流動遷移。這種遷移方式雖然帶有自發和盲目的性質,但規劃較大,持續時間較長。遷移的原因是我國各區之間人口、自然資源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存在差異。農村人口的自發流動占移民總數的比重較高。如新疆建國後遷入的人口中有2/3 屬於這種方式。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東部農村商品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人口,再次自發地大量湧入民族地區,廣泛從事裁縫、修配等各項街頭服務行業。
建國以來,內蒙古和西北、西南等民族地區一直是人口的主要遷入地區。其中新疆、青海、內蒙古等省區在人口的增長構成中,機械遷入人口所佔比重最高,如根據1954—1980年的統計資料,新疆佔36%,青海佔30%,內蒙古佔28%。
Ⅵ 人類歷史上出現幾次大遷徙
人類歷史上總共發生過十次大遷徙。
1、匈奴人的野蠻的入侵
游牧部落的匈奴人起初生活在裏海附近的一個地區,不過,這個部落的人不滿這種現狀,他們對羅馬帝國周圍地區的開始進行了野蠻攻擊,這一事件也導致了大規模的人員流動。
羅馬帝國在公元376年到476年之間曾引發了大遷徙,稱之為「國家游盪」,這次遷徙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亞人都遷往日耳曼,使羅馬帝國實力削弱了。
2、大西洋奴隸貿易
在15 - 19世紀期間,商人們將奴隸從西非運送到新大陸和美洲,奴隸們必須在咖啡、可可、棉花和煙草種植園里工作。
奴隸貿易是歷史上最大的遷徙之一,大量的黑人被運送到歐洲的一些國家,並在當地市場上出售,以成為某人的財產,這是歐洲史上的黑料。
3、清教徒移民
清教徒移民到新英格蘭是在1620年到1640年發生的,當時英國發生的移民主要是清教徒,他們大量的遷移到馬薩諸塞和巴貝多島。
在英國,移民們覺得國王詹姆斯一世和後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受到了威脅,他們正處在宗教沖突的邊緣,清教徒逃離主要使為了尋找一個可以自由實踐宗教信仰的地方。
4、加州淘金熱
1848年到1855年之間的這段時期在美國被稱為加州淘金熱,當詹姆斯.馬歇爾在加州薩特的工廠發現黃金時,這一熱潮開始了。
當鄰近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消息後,他們趕往加利福尼亞尋找黃金,這些「黃金探索者」的數量很快就達到了30萬,其中包括歐洲人、澳大利亞人、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是史上最著名的人類遷徙之一。
5、非裔美國人遷移
非洲裔美國人的大遷徙發生在1910年到1970年間,當時大約有600萬黑人從南方遷移到北方。
他們搬出了德克薩斯州、阿拉巴馬州、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和其他10個南部州,前往東北部、中西部和西部各州。這種非裔美國人的遷移成為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之一,並導致黑人人口的城市化。
6、新的大遷移
新的大遷徙是一個反向的過程,在1910年到1970年之間,非洲裔美國人發生了什麼?1965年開始的美國移民的新時期,顯示了移民模式的改變,非洲裔美國人離開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前往南方。
「新南方」以黑人的家庭紐帶和更低的生活成本吸引了大批黑人遷徙。
7、印巴分治
從1858年到1947年,印度被英國統治著,即穆斯林與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共存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在1947年印度分裂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
英國左派將印度分裂為兩個獨立的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事件引發了穆斯林向西巴基斯坦、東巴基斯坦(現孟加拉國)、印度教徒和錫克教徒的大規模遷移,他們大多數都是遷徙到印度。
8、蘇聯人口遷移
1920年到1951年蘇聯人口遷移在這個榜單上排第三,這一轉移的目標是填補種族清洗的領土,並將勞動力轉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區。據統計,這種被迫遷移導致了大約600萬人的遷徙,並造成了約150萬人的死亡。
9、墨西哥移民
從20世紀初開始,墨西哥人口開始移民到美國,原因是國家需要勞動力和墨西哥的政治動盪。盡管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移民法發生了變化,但墨西哥人仍然是美國最大的移民群體,與1980年相比,墨西哥人口統計到220萬,2013年上升到1160萬。
10、敘利亞難民危機
敘利亞難民危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這是一場持續的危機,也是一場大規模移民運動的例子。眾多的難民逃離敘利亞和周邊國家,使歐洲一些國家在2015年9月時遷移人口就達到了1.58億人。據CNN報道,這個數字幾乎是一半的美國人口。
(6)中國國家地理大遷徙擴展閱讀:
中國的遷徙: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
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故稱為「衣冠南下」。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
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
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Ⅶ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人口大規模遷徙,其原因和意義是什麼知道的答一下,越詳細越好!
一、永嘉來之亂,晉室南遷,中自原漢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西晉末年,發生了八王之亂,晉朝的實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數民族趁機南下,侵佔了中原的腹地洛陽,這就是歷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亂華。
二、安史之亂,中原塗炭,河南、河北、陝西的漢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三、靖康之恥,天子蒙塵,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規模南遷。
四、明初洪洞大槐樹移民,從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中原地區的規模宏大的官方移民。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戰亂,四川被禍最慘。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極度稀少,需要充實。
六、粵、閩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當今東盟10國在內的廣大區域。
七、晉商和陝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的漢族人口。
八、山東、河北、河南的闖關東,形成了今天東北的多數居民。
九、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
十、新中國成立及以後半個多世紀的移民路線。
Ⅷ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移
歷史上我國的人口遷移
1.「永嘉喪亂」時期
發生在西晉永嘉年間,腐朽的統治者對各族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從而使黃河流域廣大人民流離失所,被迫大規模遷移到江淮流域(主要是流入江蘇、安徽、湖北、四川等地)。這次南遷人口約90萬,使秦漢以來人口分布顯著的北多南少格局開始發生變化,南方人口得到較快增加,促進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這是中國人口分布中心向長江流域轉移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安史之亂」時期
發生在唐代,約有100萬人南遷,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分布以黃河流域為重心的格局,我國南北人口分布比例第一次達到均衡。
3.「靖康之亂」時期
發生在北宋,1125年金滅遼開始南下攻打北宋,黃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每次大的戰爭都造成黃河流域大量居民向長江流域遷移,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北、四川,這是北宋末年人口遷移規模最大的階段。
4.「金完顏亮」時期
1161年金撕毀了與宋的合約,大舉南侵,淮河流域成為主要戰場,迫使淮河流域的居民南遷到長江流域,主要遷移浙江、江蘇、湖南、江西等地。
5.「蒙古兵南侵」時期
忽必烈等上汗位後,於1273年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了消滅南宋的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6.「走西口、闖關東」時期
19世紀後期的舊中國,俄國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入東北,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1923年-1930年間移入東北達300萬人,1937年一年就達到70萬人。此外,西北地區的甘肅、青海、新疆等地,也有很多來自河南、陝西等省的農民。
7.「東南沿海下南洋」時期
歐美資本主義侵入東南亞後,為掠奪東南亞資源,招收中國破產農民作為開發殖民地的勞動力資源,並販賣中國勞工,致使東南亞人口激增。
黃河中下游平原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從秦漢時期開始,我國人口就由黃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擴散,重點是向南方的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擴散。由「安史之亂」而引發的人口大遷移,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過了北方人口,中國人口地區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黃河流域移到了長江流域。
引起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邊、戰爭和自然災害。如我國歷史上,每發生一場戰亂或者災荒,就會引起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Ⅸ 歷史上大遷徙都有哪些
1、西晉「永嘉之亂」時期
西晉在惠帝時爆發了八王之亂,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國號為漢。永嘉四年(310),劉淵之子劉聰繼位,次年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十萬晉軍 ,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攻破晉都洛陽,俘獲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永嘉之亂」是使中國在短暫的統一後再次由統一走向分裂的重大事件。永嘉之亂後,晉朝統治集團南遷,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
2、唐朝「安史之亂」時期
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自兩晉南北朝是就已經開始,在安史之亂後,北民南遷的狀況越來越明顯,致使經濟中心進一步南移。安史之亂對北方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南方相對較為穩定,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南方經濟日益超過北方,南北經濟趨於平衡。
3、兩宋末年時期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深沉刺痛漢人的內心。押解至東北的趙宋宗室上千。
南宋末年,忽必烈出動大批蒙古兵南侵,發動宋元戰爭,主要戰場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當地居民為躲避戰亂大量向珠江流域遷徙,主要遷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
南宋時期,全國經濟重心完成了由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的歷史性轉移,這是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具有路標性意義的重大轉折。
4、明初大移民
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 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5、湖廣填四川
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四川經過戰亂,導致人口急劇減少。因此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吸引外地移民,其中以湖廣行省人口最多。以成都為例,清末《成都通覽》曾描述「現今之成都人,原籍皆外省人」;其中,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東5%,陝西10%,雲南、貴州15%,江西15%,安徽5%,江蘇、浙江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
6、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
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走西口: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下南洋:
小規模時期: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洪流時期: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9)中國國家地理大遷徙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後到80年代中期的人口遷移」
這一時期,由於實行計劃經濟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許農村居民遷入城市,我國的人口遷移和流動數量較少。
從規模上看,一般認為這一時期我國人口遷移規模較小,頻率比較低。據統計,從1954年到1984年,跨越鄉鎮及城市辦理遷移手續的遷移人口為5.94億人,平均每年在1900萬人以上。
1954至1984年我國省際人口遷移情況:
(1)凈遷出地區: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
(2)遷出、遷入平衡地區:西藏
(3)凈遷入地區:內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龍江、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廣東、雲南、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廣西
從遷移方向上看,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凈遷出地區主要是遼寧、山東、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為遷出和遷入持平的地區,其餘地區為人口凈遷入地區。
人口遷移主要有以下幾種:
(1)安置失業人員和閑散勞動力的人口遷移
(2)支援新開發工業基地建設的人口遷移
(3)移民墾荒支援邊疆建設農林牧業新基地的人口遷移
(4)高等學校搬遷、招生和分配的人口遷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庫庫區移民而引起的人口遷移
(6)壓縮城市人口規模而引起有人口遷移
(7)少量的自發遷移。總的來說,這一時期人口遷移受國家政策和戶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較多,而自發人口遷移和流動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