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分的依據
『壹』 中國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主要依據表
東部季風區
1、特點:1海拔較低,有廣闊的平原 2風向和降水均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 3河流一般為外流河 4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為草原森林 5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經不復存在
2、范圍: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
乾旱半乾旱區
1、特點:1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 2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 多大風天氣 3植被大部分為荒漠 一部分為草原 4大部分地區屬於內流區,5水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
2、范圍: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等地貌單元
青藏高寒區
1、特點:1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2空氣稀薄,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大 3植被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森林很少,土層薄弱 4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 5以畜牧業為主
2、范圍: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地貌單元,涉及青海、西藏兩省區的全部和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新疆南部和雲南西北部
(1)中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分的依據擴展閱讀:
三大自然區簡介:
1、東部季風區
我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之一。東部季風區是指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東的廣大地區。本區背靠高原,面向海洋,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顯著,普遍高溫多雨,冬季受北方冷氣流影響,大部分地區寒冷乾燥,風向與降水均隨季節而有明顯的變化和更替。
本區包括地形上屬於第二級階梯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區,以及第三級階梯的沿海廣大平原和丘陵地區。這一區濕潤程度較高,溫度因緯度變化而變化,由此向南,氣候逐漸變暖。
本區的秦嶺—淮河一線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此線以北四季變化明顯,冬季寒冷,河流、土壤凍結。降水較少,且集中在夏季。此線以南,一年四季水綠山清,變化不明顯,降水豐富,氣候濕潤、溫暖。
2、乾旱半乾旱區
在晚近地質時期,有顯著的差異上升運動,大部分地區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廣大的高平原和橫亘於高平原中的很顯著的山脈。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較低的部分,如准噶爾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00米之間。
吐魯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許多山地的高度超過3000米,具有明顯的垂直分異。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較低,景觀的垂直分異不明顯。
地處內陸且四周多山嶺。來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風難以到達。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荒漠草原和乾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帶中則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與之相應的土壤類型。
地貌外營力主要是乾旱與半乾旱氣候下的微弱風化、微弱的物質移動、微弱的水力侵蝕和堆積以及廣泛的風力侵蝕、搬運和堆積。但暴雨之後,水力侵蝕可產生強烈的破壞作用。風力作用雖然很廣泛,但只能對顆粒較細的鬆散沉積物起作用,並在風力變緩的時候發生堆積。
在高大的山嶺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緣條件下的寒凍風化、物質移動和流水侵蝕為主。全區絕大部分屬內陸流域,在平地上產生的地表水幾乎全屬雨水補給的短暫水流。湖泊較多,大多是鹹水湖。山地徑流是重要的資源,其補給來源以冰雪融水為主。
3、青藏高寒區
我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之一,處於我國地形的第一階梯。青藏高原地區海拔較高,有地球的第三級之稱,本區高原地勢作用超過了緯度的影響。它與同緯度的黃河、長江中下游景觀差別極大,表現為中、低緯度內獨特的大面積高寒環境。
高原上空氣稀薄,大氣乾燥,風力強勁,降水稀少,太陽輻射強烈,氣溫低而且年較差、日較差很大,冰川凍土發育,寒凍風化和融凍作用十分普遍。湖泊眾多,除少數淡水湖外,大部分是鹹水湖和鹽湖。
氣候由東部溫暖濕潤向西北寒冷乾旱遞變,植被也相應呈森林帶、草甸區、草原區、荒漠帶依次更迭。青藏高寒區由於自然條件限制,居民稀少,經濟尚不發達,所以保留了比較完整的原始自然狀態,是人類探索自然奧秘的寶。
『貳』 我國劃分三大自然區的主要依據是
劃分三大自然區的依據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異。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貌、水文、專氣候、生物屬、土壤等。種種這些相互影響、共同聯系,其中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地域差異大致是:海拔較低的東部季風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區。
『叄』 三大自然區的劃分依據
西北乾旱半乾旱區;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青藏高寒區;3000m等高線
『肆』 中國三大自然區的分界限是什麼
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
東部季風區
特點:海拔較低,有廣闊的平原;風向和降水均隨季節有明顯的變化;河流一般為外流河;植被以森林為主,部分為草原森林;除極少數地方外,天然植被已經不復存在。
范圍:大興安嶺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廣大地區。
乾旱半乾旱區
特點: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氣溫年較差、日較差大 多大風天氣;植被大部分為荒漠,一部分為草原;大部分地區屬於內流區;水是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范圍:內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和准噶爾盆地等地貌單元。
青藏高寒區
特點: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空氣稀薄,氣溫低,凍土廣布,太陽輻射強,風力大;植被為荒漠、草原與高山草甸灌叢,森林很少,土層薄弱;是許多大江大河的發源地;以畜牧業為主。
范圍:以青藏高原為主體的地貌單元,涉及青海、西藏兩省區的全部和四川西部、甘肅西南部、新疆南部和雲南西北部。
(4)中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劃分的依據擴展閱讀
《 中國綜合自然區劃( 初稿)》將中國劃分為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區、青藏高寒區3 個自然區 ,其級別相當於綜合自然區劃等級系統中的高級單位——自然大區;《中國自然區劃概要》將中國劃分為44個自然區;《中國自然地理·總論》將中國劃分為33個自然區,其級別都相當於中級區劃單位。
由於自然條件的空間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區域共軛性,以及各自然地理成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在地球表面形成一系列等級高低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徵相對一致的區域。泛指的自然區是這些自然區域的統稱,既包括綜合自然區劃的各種綜合自然區 , 如自然大區 、自然區域、自然地區及自然帶、自然地帶等,又包括部門自然地理學的各種分區,如地貌區、氣候區、水文區、土壤區、植被區、動物區等。
『伍』 中國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依據是
劃分三大自然區的依據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異。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版貌、水文、氣候、權生物、土壤等。種種這些相互影響、共同聯系,其中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地域差異大致是:海拔較低的東部季風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區。
『陸』 三大自然區劃分的依據是什麼
劃分三大自然區的依據是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域差異。
自然地理要素是:地貌、水文版、氣候、生物權、土壤等。種種這些相互影響、共同聯系,其中的一個要素的變化,必然會引起其它自然要素的變化,乃至整個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
地域差異大致是:海拔較低的東部季風區、海拔較高但差別顯著的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寒區。
『柒』 中國三大地理自然分區是什麼
我國西部海拔復高,制東部海拔低,如圖突出反映了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我國陸地地勢可劃分為 中國第一級階梯、中國第二級階梯與中國第三級階梯共三級階梯。
階梯狀分布的特點,使我國大多數河流流向為自西向東。
中國第一階梯
盆地:柴達木盆地;高原:青藏高原,位於昆侖山、祁連山之南
、橫斷山脈以西,喜馬拉雅山以北,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中國第二階梯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盆地有:准噶爾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平均海拔1000~2000米。
中國第三階梯
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
第三級階梯繼續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大陸架(大陸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
『捌』 劃分三大自然區的兩大要素
小題1:C 小題1:B 小題1:A 本題考查我國的區域差異。 小題1:我國的三大自然區劃分以400毫米年等降回水量線和3000米等高線分答布為依據,故反映地形和氣候因素。 小題2:圖示①為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北方地區;④為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線為界。 小題3:熱量從北向南遞減,故形成植被依次為亞寒帶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春小麥應分布於冬小麥的北面,B錯誤。亞麻應分布於中溫帶地區,C錯誤;兩年三熟應分布於一年兩熟地區的北面。
『玖』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拾』 讀「中國三大自然區圖1-1-7」,回答19-23題。 小題1:我國自然地理環境劃分為三大自然區的主要依據是
小題1:A 小題2:B 小題3:A 小題4:D 小題5:C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