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地理歷史時期
❶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是什麼結構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地理現象及其規律,是地理學的分支。但由
於歷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歷史文獻,必須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
度上為歷史學所用,也被看作為歷史學的一個二級學科。
中國歷史地理學不僅具有歷史地理學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國的個性。這是由於這
門學科在中國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過程,也擁有舉世無雙的優越條件,正因為如
此,中國歷史地理學可望對學術的進步和人類的未來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歷史地理學具有悠久的傳統也是一門符合現代科學原理的新興學科
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這篇託名於
大禹的著作實際產生在戰國後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貢》雖然是以記載傳說
中的大禹治水後的地理狀況為主,卻包含了對以往地理現象的追溯,含有歷史地理學
的成分。而且由於其中的內容來源不一,並不排除一部分記載來自戰國後期以前的時
代,可以說,中國人注意並記錄以往的地理現象,開始於戰國以前。
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既是一篇內容豐富的當時代地理著作,
也堪稱中國第一篇歷史地理專著,因為它所記述的對象並不限於西漢一朝,而是「采
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
及戰國、秦、漢」,對見於歷史典籍記載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訂注釋。盡管作者班
固並不以地理學見長,但由於他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記載和地理研究成果,
所以還是開創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雛形。此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唐宋以
來傳世的地理著作,幾乎都是由當時代追溯到往古,注重歷史地理現象的記載和研究
。
《漢書·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紀,但依靠當時保留著的歷史文獻,對
早在公元前11世紀以來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國、歷史政區、地名、河流、山嶺、
古跡、關隘、寺廟、紀念地等都作了記載和簡要的考證。同樣,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
《水經注》所記載的范圍也不限於當代或作者的見聞所及,而是從傳世的數百種地理
❷ 幫在中國歷史地理網查一下中國歷史時期氣溫變化分哪幾階段清末之後還有沒有變化
--------------------------------------------------------------------------------
第一節 氣候變化的史實
地球形成為行星的時間尺度約為50±5億年。據地質沉積層的推斷,約在億年前地球上就有大氣圈和水圈。地球氣候史的上限,可追溯到20±2億年。據地質考古資料、歷史文獻記載和氣候觀測記錄分析,世界上的氣候都經歷著長度為幾十年到幾億年為周期的氣候變化。現在為科學界所公認的有:
大冰期與大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百萬年到幾萬萬年。
亞冰期氣候與亞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十萬年。
副冰期與副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萬年。
寒冷期(或小冰期)與溫暖期(或小間冰期)氣候:時間尺度約為幾百年到幾千年。
世紀及世紀內的氣候變動:時間尺度為幾年到幾十年。
從時間尺度和研究方法來看,地球氣候變化史可分為三個階段: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和近代氣候變化。地質時期氣候變化時間跨度最大,從距今22億—1萬年,其最大特點是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出現。歷史時期氣候一般指1萬年左右以來的氣候。近代氣候是指最近一、二百年有氣象觀測記錄時期的氣候。
一、地質時期的氣候變化
地球古氣候史的時間劃分,採用地質年代表示(表8·1)。在漫長的古氣候變遷過程中,反復經歷過幾次大冰期氣候。在表8·1中列出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迭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圖8·1)。這三個大冰期都具有全球性的意義,發生的時間也比較確定。震旦紀以前,還有過大冰期的反復出現,其出現時間目前尚有不同意見。①在大冰期之間是比較溫暖的大間冰期。
1.震旦紀大冰期氣候
震旦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約6億年前。根據古地質研究,在亞、歐、非、北美和澳大利亞的大部分地區中,都發現了冰磧層,說明這些地方曾經發生過具有世界規模的大冰川氣候。在我國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都有震旦紀冰磧層,表示這里曾經歷過寒冷的大冰期氣候。而在目前黃河以北地區震旦紀地層中分布有石膏層和龜裂紋現象,說明那裡當時曾是溫暖而乾燥的氣候。
2.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氣候
寒武紀—石炭紀大間冰期發生在距今約3—6億年前。這里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五個地質時期,共經歷3.3億年,都屬於大間冰期氣候。當時整個世界氣候都比較溫暖,特別是石炭紀是古氣候中典型的溫和濕潤氣候。當時森林面積極廣,最後形成大規模的煤層,樹木缺少年輪,說明當時樹木終年都能均勻生長,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徵,沒有明顯季節區別。在我國石炭紀時期,全國都處於熱帶氣候條件下,到了石炭紀後期出現三個氣候帶,自北而南分布著濕潤氣候帶、乾燥帶和熱帶。
3.石炭—二迭紀大冰期
石炭—二迭紀大冰期發生在距今2—3億年。從所發現的冰川跡象表明,受到這次冰期氣候影響的主要是南半球。在北半球除印度外,目前還未找到可靠的冰川遺跡。這時我國仍具有溫暖濕潤氣候帶、乾燥帶和炎熱潮濕氣候帶。
4.三迭紀—第三紀大間冰期氣候
三迭紀—第三紀大間冰期發生在距今約2億到200萬年前,包括整個中生代的三迭紀、侏羅紀、白堊紀,都是溫暖的氣候。到新生代的第三紀時,世界氣候更趨暖化,共計約為2.2億年。在我國三迭紀的氣候特徵是西部和西北部普遍為乾燥氣候。到侏羅紀,我國地層普遍分布著煤、粘土和耐火粘土等,由此可以認為我國當時普遍在濕熱氣候控制下。侏羅紀後期到白堊紀是乾燥氣候發展的時期,當時我國曾出現一條明顯的乾燥氣候帶。西起新疆經天山、甘肅,向南伸至大渡河下游到江西南部都有乾燥氣候下的石膏層發育。到了新生代的早第三紀,世界氣候更普遍變暖,格陵蘭具有溫帶樹種,我國當時的沉積物大多帶有紅色,說明我國當時的氣候比較炎熱。晚第三紀時,東亞大陸東部氣候趨於濕潤。晚第三紀末期世界氣溫普遍下降。喜熱植物逐漸南退。
5.第四紀大冰期氣候
第四紀大冰期約從距今200萬年前開始直到現在。當冰期最盛時在北半球有三個主要大陸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維亞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緯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緯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亞冰川中心:冰層分布於北極圈附近60°—70°N之間,有時可能伸展到50°N的貝加爾湖附近。估計當時陸地有24%的面積為冰所覆蓋,還有20%的面積為永凍土,這是冰川最盛時的情況。在這次大冰期中,氣候變動很大,冰川有多次進退。根據對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第四紀山嶽冰川的研究,確定第四紀大冰期中有5個亞冰期①。在中國也發現不少第四紀冰川遺跡,定出4次亞冰期(表8·2)。在亞冰期內,平均氣溫約比現代低8°—12℃。在兩個亞冰期之間的亞間冰期內,氣溫比現代高。北極約比現代高10℃以上,低緯地區約比現代高5.5℃左右。覆蓋在中緯度的冰蓋消失,甚至極地冰蓋整個消失。在每個亞冰期之中,氣候也有波動,例如在大理亞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稱副冰期),而其間為相對溫暖時期(或稱副間冰期)。每個相對溫暖時期一般維持1萬年左右。目前正處於一個相對溫暖的後期。
據研究,在距今1.8萬年前為第四紀冰川最盛時期,一直到1. 65萬年前,冰川開始融化,大約在1萬年前大理亞冰期(相當於歐洲武木亞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陸的氣候帶分布和氣候條件基本上形成為現代氣候的特點。
二、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
自第四紀更新世晚期,約距今1萬年左右的時期開始,全球進入冰後期。挪威的冰川學家曾作出冰後期的近1萬年來挪威的雪線升降圖(圖8·2)。從圖上看來近1萬年雪線升降幅度並不小,它表明這期間世界氣候有兩次大的波動:一次是公元前5 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的最適氣候期,當時氣溫比現在高 3°—4℃(雪線升高表示溫度上升①);一次是15世紀以來的寒冷氣候(雪線降低表示溫度下降),其中1550—1850年為冰後期以來最寒冷的階段,稱小冰河期,當時氣溫比現在低1°—2℃。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溫變化(虛線)大體上與近5000年來挪威雪線的變化相似,圖8·2中兩條曲線變化趨勢大體一致。
根據對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發掘等有關資料的分析,可以將5000年來我國的氣候劃分為4個溫暖時期和4個寒冷時期,如表8·3所示。
綜上所述可見在近5000年的最初2000年中,大部分時間的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左右,是最適氣候期。從公元前1000年的周朝初期以後,氣候有一系列的冷暖變動。其分期的特徵是:溫暖期愈來愈短,溫暖的程度愈來愈低。從生物分布可以看出這一趨勢。例如,在第一個溫暖時期,我國黃河流域發現有象;在第二個溫暖時期象群棲息北限就移到淮河流域及其以南,公元前659—627年淮河流域有象棲息;第三個溫暖時期就只在長江以南,例如,信安(浙江衢縣)和廣東、雲南才有象。而5000年中的四個寒冷時期相反,長度愈來愈大,程度愈來愈強。從江河封凍可以看出這一趨勢。在第二個寒冷時期只有淮河封凍的例子(公元225年),第三個寒冷時期出現了太湖封凍的情況(公元1111年),而在第四個寒冷時期在17世紀(如公元1670年)長江也出現封凍現象。
氣候波動是全球性的,雖然世界各地最冷年份和最暖年份發生的年代不盡相同,但氣候的冷暖起伏是先後呼應的,圖8·3給出近600年來不同地區氣溫序列圖,這些氣溫序列是由不同作者應用不同的方法建立的①,反映的地區也不相同,但卻有相當大的一致性。圖8·3中的b、d、e表明確實從公元1550年前後氣溫出現明顯的負距平,開始進入寒冷時期,圖a也有這樣的趨勢(可惜資料年數稍短),圖c與圖f則推遲到公元160O年才進入寒冷期,所以17世紀比較冷是一致的。18世紀相對較暖,只有圖8·3中f仍維持較冷,但至少在18世紀前半期冷的程度也有所減弱,19世紀又出現一個寒冷期,只有在圖e相對冷的程度弱一些,大約在公元1800—1850年之間氣溫達到最低,因此在歷史時期將公元1550—1850年定為小冰期是有依據的。在小冰期中氣溫負距平約為-0.5℃。
歷史時期的氣候,在干濕上也有變化,不過氣候干濕變化的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都比較小。中國科學院地理所曾根據歷史資料,推算出我國東南地區自公元元年至公元1900年的干濕變化如表 8· 4所示。其濕潤指數I的計算方法為:I=2F/(F+D),式中F為歷史上有記載的雨澇頻數,D是同期內所記載的乾旱頻數,I值變化於0—2之間,I=1表示乾旱與雨澇頻數相等,小於1表示乾旱占優勢。對中國東南地區而言,求得全區濕潤指數平均為1.24,將指數大於1.24定義為溫期,小於1.24定為旱期,在這段歷史時期中共分出10個旱期和10個濕期。從表8·4中可以看出各干濕期的長度不等,最長的濕期出現在唐代中期(公元811—1050年),持續240年,接著是最長的旱期,出現在宋代,持續220年(公元1051—1270年)。
表8·4中國東南地區旱濕期
三、近代氣候變化特徵
近百餘年來由於有了大量的氣溫觀測記錄,區域的和全球的氣溫序列不必再用代用資料。由於各個學者所獲得的觀測資料和處理計算方法不盡相同,所得出的結論也不完全一致。但總的趨勢是大同小異的,那就是從19世紀末到本世紀40年代,世界氣溫曾出現明顯的波動上升現象。這種增暖在北極最突出,1919—1928年間的巴倫支海水面溫度比1912—1918年時高出8℃。巴倫支海在30年代出現過許多以前根本沒有來過的喜熱性魚類,1938年有一艘破冰船深入新西伯利亞島海域,直到83°05'N,創造世界上船舶自由航行的最北紀錄。這種增暖現象到40年代達到頂點,此後,世界氣候有變冷現象。以北極為中心的60°N以北,氣溫愈來愈冷,進入60年代以後高緯地區氣候變冷的趨勢更加顯著。例如1968年冬,原來隔著大洋的冰島和格陵蘭,竟被冰塊連接起來,發生了北極熊從格陵蘭踏冰走到冰島的罕見現象。進入70年代以後,世界氣候又趨變暖,到1980年以後,世界氣溫增暖的形勢更為突出。
威爾森(H.Wilson)和漢森(J.Hansen)等應用全球大量氣象站觀測資料,將1880年到1993年逐年氣溫對1951年至1980年這30年的平均氣溫求出距平值(圖8·4)。計算結果為全球年平均氣溫從1880到1940年這60年中增加0.5℃,1940—1965年降低了0.2℃,然後從 1965—1993年又增暖了0.5℃。北半球的氣溫變化與全球形勢大致相似,升降幅度略有不同。從1880年到1940年年平均氣溫增暖0.7℃,此後30年降溫0.2℃,從1970年至1993年又增暖0.6℃。南半球年平均氣溫變化呈波動較小的增長趨勢,從1880年到1993年增暖0.5℃,顯示出自1980年以來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暖的速度特別快。1990年為近百餘年來年溫最高值年(正距平為0.47℃),其餘7個特暖年(正距平在0.25℃—0.41℃)均出現在1980—1993年中。
瓊斯(P.D.Jones)等對近140年(1854—1993年)世界氣溫變化作了大量研究工作。他們亦指出從19世紀末至1940年世界氣溫有明顯的增暖,從40年代至70年代氣溫呈相對穩定狀態,在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氣溫增加非常迅速。自19世紀中期至今,全球年平均氣溫增暖0.5℃。
南半球各季皆有增暖現象,北半球的增暖僅出現在冬、春和秋三季,夏季氣溫並不比1860—1870年代暖。Briffa和Jones(1993)曾指出全球各地近百餘年來增暖的范圍和尺度並不相同,有少數地區自19世紀以來一直仍在變冷。但就全球平均而言,20世紀的增暖是明顯的。他們列出南、北半球和全球各兩組的氣溫變化序列,一組是經過ENSO影響訂正後的數值,一組是實測數值(圖略),其氣溫變化曲線起伏與威爾森等所繪制的近百餘年的氣溫距平圖大同小異①。
我國學者①根據我國從1910—1984年137個站的氣溫資料,將每個站逐月的平均氣溫劃分為五個等級,即1級暖,2級偏暖,3級正常,4級偏冷,5級冷,並繪制了全國1910年以來逐月的氣溫等級分布圖。根據圖中冷暖區的面積計算出各月氣溫等級值,把每5年的平均氣溫等級值與北半球每5年的平均溫度變化進行比較(圖8·5)。可見本世紀以來我國氣溫的變化與北半球氣溫變化趨勢基本上亦是大同小異的,即前期增暖,40年代中期以後變冷,70年代中期以來又見回升,所不同的只是在增暖過程中,30年代初曾有短期降溫,但很快又繼續增溫,至40年代初達到峰點。另外,40年代中期以後的降溫則比北半球激烈,至50年代後期達到低點,60年代初曾有短暫回升,但很快又再次下降,而且夏季比冬季明顯,70年代中期後又開始回升,但80年代的增暖遠不如北半球強烈,在80年代南、北半球和全球都是本世紀年平均氣溫最高的10年,而我國1980—1984年的平均氣溫尚低於60年代的水平。從上世紀末到本世紀40年代,我國年平均氣溫約升高0.5—1.0℃,40年代以後由增暖到變冷,全國平均降溫幅度在0.4—0.8℃之間,7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轉為增暖趨勢。
因此從上世紀末以來,我國氣溫總的變化趨勢是上升的,這在冰川進退、雪線升降中也有所反映。如1910—1960年50年間天山雪線上升了40—50m,天山西部的冰舌末端後退了500-1000m,天山東部的冰舌後退了200—400m,喜馬拉雅山脈在我國境內的冰川,近年來也處於退縮階段。
20世紀我國降水的總趨勢大致是從18、19世紀的較為濕潤時期轉向較為乾燥的過渡時期。
由於降水的區域性很強,各地降水周期的位相很不一致,表8·5列出北京、上海、廣州三站每10年年平均降水量R(mm)及其距平百分率△R%②。由此表可見,在本世紀30年代是少雨時期,50年代是多雨時期,60年代和70年代降水量又明顯偏少,結合20世紀氣溫資料分析,我國東部北緯40°以南的氣候狀況可歸納為表8·6的配置。
表8·5 北京、上海、廣州三站每10年平均降水量R(mm)及距平百分率△R(%)
表8·620世紀以來每10年我國氣候特徵
綜上所述,全球地質時期氣候變化的時間尺度在22億年到1萬年以上,以冰期和間冰期的出現為特徵,氣溫變化幅度在10℃以上。冰期來臨時,不僅整個氣候系統發生變化,甚至導致地理環境的改變。歷史時期的氣候變化是近1萬年來,主要是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變化的幅度最大不超過2—3℃,大都是在地理環境不變的情況發生。近代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指近百年或20世紀以來的氣候變化,氣溫振幅在0.5—1.0℃之間。
--------------------------------------------------------------------------------
① 傅抱璞,山地氣候,北京:科學出版社,1982:120。
① 有人認為震旦紀以前大冰期出現時代不太明確(見潘守文等。近代氣候學原理。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724)有人認為僅近10億年就出現過6次大冰期,出現在9.7億、7.6億、6.7億、4.3億、2.7億和180萬年前(見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39)。
① 關於歐洲阿爾卑斯山嶽冰川的研究尚有不同的意見,這里僅論述其中最常被氣候學者廣為採用的一種說法。
① 雪線升降還與降水量的多少及季節分布等因素有關,但它能表示氣溫的變化。
① 詳見王紹武。氣候系統引論。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52—53。
① 他們以1959—1979年30年平均值為基礎,然後將1854到1993年氣溫資料逐年對此平均值求距平值。見Trends'93,Published by CDIAC。
② 見中國科學技術藍皮書第5號,氣候,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0:141—146。
--------------------------------------------------------------------------------
❸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的概念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及其演變規律的學科,它是地理學的年回輕分支學科,又與傳統的沿革地答理研究有密切關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歷代政區和疆域的變遷,在中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內容十分豐富,在西方也有類似的研究。然而,歷史地理學作為現代地理學的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發展起來的。
中國古代歷史地理學萌芽於遠古時代,於春秋戰國時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圖和地理區劃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在人與自然的關系方面則出現了不少精彩的論述。
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發展;沿革地理向歷史地理的演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和發展。
沿革地理研究在中國起源很早,東漢班固於公元一世紀撰寫《漢書·地理志》已開其端。此後歷代相繼,至宋代已形成一項獨立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王應麟的《通鑒地理通釋》;到清朝早期,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晚期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代表了封建時代中國沿革地理研究的最高成就。
❹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成就
關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自本世紀50年代以來,歷史地理工作者普遍接受了這門學科屬於廣義的現代地理學一個分支的觀點。但實際上,作為在地理學和歷史學這兩大綜合性學科交叉處誕生的一門新興現代學科,雖然從它主要研究地理問題這一點來說應該歸入地理學的范疇,但這學科明顯具有邊緣學科的特色。歷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正如侯仁之先生《歷史地理學芻議》所定義的那樣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然而「人類歷史時期」一詞本身已揭示「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已是一種歷史現象,亦應該是素以「究天人之際」為己任的歷史學家應該研究的內容。「空間」和「時間」分別是地理學和歷史學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正是「空間」問題與「時間」問題的結合,所以對人類歷史時期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空間發展過程的研究實是歷史地理學的本質所在。1940年美國著名地理學家邵爾(CarlO.Sauer)在其《歷史地理學引論》(ForewordtoHistorical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學研究必須著重地理現象的來源,歷史地理學是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張(註:〔美〕CarlO.Sauer著、姜道章譯:《歷史地理學引論》〔J〕,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4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其道理的。正因如此,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不是簡單地採用「時間斷面堆積法」對歷史上的空間問題進行研究,而應採用「逐時變化」的「時空連續型」方法論(註:參〔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譯:《歷史地理學的敘述理論》〔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2輯。)。由此可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不僅是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關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對地理學和歷史學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綜合。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學術發展趨勢。歷史地理學長期賴以依存的兩個母體學科地理學和歷史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均誕生了許多新興的邊緣性分支學科,如行為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生態學、區域歷史學等,這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土壤。從多個學科之間產生的新興的歷史地理學分支學科,如歷史教育地理學、歷史醫學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學等所具有的跨學科特色,說明「並不存在唯一的歷史地理學的信條」(註:〔加〕寇·哈瑞斯著、唐曉峰譯:《對西方歷史地理學的幾點看法》〔J〕,《歷史地理》第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並預示傳統的關於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理論體系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❺ 歷史地理的介紹
《歷史地理抄》是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編輯出版的歷史地理學集刊,供歷史地理學及相關學科的研究者參考。中國歷史地理學以中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和發展的學科。近現代學者有顧頡剛、譚其驤、侯仁之、史念海、陳橋驛、石泉、鄒逸麟、張修桂、葛劍雄、周振鶴、李孝聰、唐曉峰、辛德勇、韓茂莉、吳松弟等。
❻ 如何學習中國歷史地理文檔
一、了解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性質和歸屬
什麼是歷史地理學,我們認為現代歷史地理學應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科學。
長期以來,對於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歸屬問題爭論較大,歸納起來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輔助學科。這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沿革地理一直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主要是探討歷史上州縣興廢和疆域變遷,進而為歷史學的研究提供輔助,為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提供空間的定位。故在很長時期內,人們一直認為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在全國高校歷史系的教學中,中國歷史地理學在一些學校是作為專業必修的基礎課,一些作為專業選修課。
一種說法認為歷史地理學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即地理學的一門輔助學科。持這種觀點的專家認為,歷史地理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理環境,是與現代地理學的研究對象相同的,而其研究工作主要是復原過去的地理環境,進而闡明當前的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特點,為當代地理學服務。這種說法成為目前歷史地理學界的主流觀點。
一種說法是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與地理學的一門交叉學科。由於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理學,而研究時間、資料和方法又多是歷史學的,認為歷史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或邊緣學科,新學科。歷史上便有所謂「史地不分家」之說,一不了解歷史地理學的人,往往還認為是中學的歷課與地理課的簡單重合。
當然,隨著歷史地理學學科的發展,已經有些學者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相對獨立的、綜的科學。其實早在20 世紀60年代中國已經有人感到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學科。20 世紀 90年代以來,許多學者公開認為歷史地理學應將社會歷史發展與地理環境作為最重要的研究內容,提出歷史地理學應是一門獨立的綜合的學科。
不管學科歸屬怎樣,中國歷史地理學目前在歷史教學中受到的關注是其他學科所沒有的,這體現了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的重要。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研究各個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及與人類和人類社會關系的科學,歷史上的人地關系是這門學科的核心。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特色主要是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這應成為我們學習歷史地理學最終應樹立的理念。要達到這個境界,則首先要對一些歷史地理學的基本知識有所了解和認識,這是我們歷史專業的中國歷史地理課教學所要達到的基本目的。
二、掌握中國歷史地理的基本內容
歷史地理學的內容十分豐富,但各方面要求掌握和理解的內容和重點並不完全一樣。
歷史自然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基本背景,是承載歷史人文地理各種景觀的舞台。作為一名中學歷史教師,了解歷史自然地理知識,是了解人類產生以來人類環境變化及與人類關系的關鍵,也是進一步學習歷史人文地理的基礎。在歷史自然地理中,歷史氣候的變化影響著水文、植被、土壤、海岸等方面的發展趨勢,故歷史氣候變化的學習應是歷史自然地理學習中最重要的內容。從學習這個角度上講,我們需要了解近五千年來中國氣候冷暖的周期性變化規律,並對這種周期性氣候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有一定的認識。如果從研究的角度來說,則還需了解這些周期性變化的主要特徵、產生變化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怎樣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從考古學、物候學、文獻學、現代觀測資料來復原過去氣候的方法。植物生長特性和周期、年輪判讀法、動物的生長特性、海平面的升降、雪線的升降、冰川的變化等方面的知識對學習歷史氣候地理用處十分大。如果從更高的要求出發,學習怎樣復原過去的森林覆蓋率、河流徑流量、土壤肥力變化、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等也是十分重要的。
歷史人文地理是我們學習歷史地理的主要內容,我們如果將歷史地理學作為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來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這部分內容就是為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國歷史發展服務的。
歷史政區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最傳統的部分,學習者應完全掌握實行郡縣制以來這兩千多年來中國行政區劃的基本變化規律,並初步了解這種變化與中國傳統社會的關系。進一步研究,則應從行政區劃與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個方面來考慮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並對現實行政區劃的實踐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像秦漢時期的郡縣制、監察州、道、都護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僑置郡縣、土斷、雙頭州郡,唐宋時期的道路制、都督府、羈縻州、市鎮、軍、監、頭下軍州和元代以來的行省、道、市等有特別意義的行政區劃變化都應是重點了解的。
中國歷史疆域地理主要是分析近五千年來,在東亞地區一千三百多萬平方公里地域上繁衍生息的各民族的疆域變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歷史疆域史不應僅是幾個中原核心王朝的疆域變遷史,而應是活動在這個時空內的所有民族和政權的疆域變遷史。歷史疆域地理的學習重點應是近代中國疆域的變遷史,西北和東北疆土的喪失、外蒙古的喪失、南海諸島的爭端、中印和中越邊界的變化等都是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內容。
歷史經濟地理是歷史人文地理學習中內容最多的部分,廣義的歷史經濟地理應包括經濟區域的演變、農牧分布線的推移、農業植物的嬗變、手工業分布、交通通道的變遷、城鎮的分布、人口的分布變遷等內容。傳統中國社會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經濟的發達程度左右著整個經濟的水平,故在學習中要特別注意。以農業為核心的經濟區域地位的升降應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習的重點,其中唐宋之際中國經濟中心的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其原因,應是重要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這個問題時,要充分利用歷史地理從人地關系思考問題的優點,除充分考慮社會的因素外,更要十分重視自然因素,特別是氣候變化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的因素。同時,從技術層面分析,農業經濟的發展也是一個新的學習角度,如漢、宋、明清三次農作物的引進對中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影響,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歷史交通地理在古代承載著主要的信息傳遞功能,各歷史時期的主要交通通道也應成為學習的重點。如歷史上的直道、馳道、西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隋唐和元明清的大運河,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與交通有關的是城市的分布變遷,城市分布變遷與經濟區域重心的發展變化關系十分大,故歷代重要的都城位置變化和重要的經濟都市分布變化也是歷史城市地理學習的重要內容。 歷史人口地理在傳統社會里也可以包括在歷史經濟地理中,因在傳統社會里人口數量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當然,由於歷史人口發展的重要性,我們也可以單獨分出來學習和研究。
歷史人口地理與人口史的學習方法和側重有所不同,相比而言,歷史人口地理的學習更應看重歷史人口的地理密度變化。在歷史人口地理學習中,人口流動產生的移民現象也是一個學習的重點。與移民史不同的是,移民地理的研究更重視人口移動造成的人口和經濟要素的空間變動及其原因和影響,特別是造成資源與產業配置的變化,尤為重要。一些重要的歷史移民事件,如歷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永嘉之亂、安史之亂、唐末波動、靖康之亂等事件造成的北方民族南遷,明清時期的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走台灣,都是應重點掌握的典型,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較大影響的事件。
歷史文化地理的學習應重點掌握歷史人才和學校書院分布的變遷,這是與中國經濟文化分布的東移南遷關系十分密切的。至於文化地理的其他部分由於目前在歷史地理領域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全面,對於它的學習還需更多地本著從探索角度來分析一些問題。
三、熟悉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著作
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國歷史地理,閱讀一些中國歷史地理書籍是十分必要的。
中國青年出版社在 1981年出版了一本 《中國古代史常識·歷史地理部分》,簡明扼要,重點突出,是我們學習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本入門書籍。1985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 11 部中國歷史地理的通論性專著和教材,即王育民的 《中國歷史地理》、馬正林的 《中國歷史地理簡論》、張步天的《中國歷史地理》、鄒逸麟的 《中國歷史地理概述》、史念海的《中國歷史地理綱要》、陳昌遠的《中國歷史地理簡編》、韓賓娜等的 《中國歷史地理》、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張全明等的《中國歷史地理論綱》、李恩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耿占軍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今年,我編著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教材和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教材也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這些專著和教材都是我們初步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重要讀物。如果需要進一步的學習,自然地理方面可參閱中國科學院編著的 《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人文地理方面可參閱鄒逸麟主編的《中國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一書。歷史地理的學習中閱覽歷史地圖是十分必要的,這方面可以參考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全書共 %冊,主要是歷代政區和疆域圖。如果在學習的同時有探索的興趣,可以先了解研究現狀,可參考杜喻等主編的 《中國歷史地理學論著索引》和華林甫編著的《中國歷史地理學五十年》兩書,並可閱覽《歷史地理》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兩個專業刊物。在此基礎上,再閱讀有關歷史地理的重要歷史文獻。
四、學習歷史地理學應注意的問題
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
1. 現代歷史地理學涉及學科知識眾多,主要涉及歷史學、地理學、地質學、生物學、考古學、物候學、統計學、人類學等學科,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了解有關知識和技能,在探索中學習,不斷向其他學科的同事學習,廣泛涉獵其他學科的文獻。
2.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核心是人地互動和盡全時空,這樣,對地理學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樹立空間觀念對每個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初學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
3. 現代歷史地理學由於其研究方向越來越向統計計量發展,故對歷史地理學的學習更應樹立數量觀念,如人口的地理密度、氣候的溫度波動、植被覆蓋率、生產的產量、墾殖指數、江河的徑流量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數字統計。在學習中要善於將難以量化的因子量化並進行比較,是歷史地理在思維方式上的優勢。
4.由於歷史地理學特殊的學科特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就成為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座右銘。對於剛開始學習和研究歷史地理學的學生來說,樹立和培養熱愛自然,走向野外的志向尤為重要。一方面我們要求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觀察自然和社會的變化,一方面要求我們有一種探險獻身的吃苦精神。
5. 歷史地理學涉及的歷史文獻比其他歷史學分支的文獻更廣泛,因為一切政治、經濟、文化現象都是以一定的空間為背景和舞台的。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習和研究者不僅只利用正史、會典、會要、實錄等史籍,還需要廣泛地涉獵各種野史筆記、詩文集、地理志和各類雜著,盡全一切空間資料,也就是對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地理文獻應盡可能涉獵到,如各代的地理總志、正史的地理志等是必讀之書。當前由於二十五史和四庫全書都有了可供檢索的光碟,故對這方面的資料應充分運用,但需與原始版本核對比較,以防出錯。
現代歷史地理學是一門正在發展的學科,我們應以一種發展的和探索的眼光來學習這門課程。一方面由於對其生疏,我們首先要掌握相關的歷史地理名詞,熟悉一些重要的概念,一方面我們在學習中應積極發揮主動性,使這門學科在學習和研究中日趨完善。
❼ 中國古代地理事件
夏、商(公元前 21 世紀—前 11 世紀)是我國農業蓬勃發展的時期,同
時手工專業興起、城市出現屬、宮殿建造等技術大為提高。這時期專門從事科學、 文化活動的專業文化人的出現,又使得文字成熟、科學萌芽、造型藝術得到 發展,地理知識也取得了與過去漫長石器時代不可比擬的突出成就。
傳說約 4 千多年前的夏代,曾發生洪水,禹繼父業治水,曾命諸侯百姓
「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他們爬山涉水進行野外作業,
「左准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並「相 地宜所有以貢」。(8)因治水直接推動了地理考察、測量和制圖的發展。「准」 是測量方向與物體平直距離的工具;「繩」是測量距離的工具;「規」是校 正圓的工具,「矩」可以構成直角,是畫方形的曲尺。這表明當時已經出現 了最早的地理定向、定位和量度數據的方法。(圖 1)漢畫像石上繪出了禹 的使臣,拿著繪圖與測量的儀器「規」和「矩」。在測量的基礎上,使地理 概念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