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主義人文地理
A. 哲學:什麼是存在形式
哲學方法論就是社會意識的表現形態和存在形式.
經驗主義方法論 實證主義方法論 人文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方法論
一,經驗主義方法論
大多數學科都起源於經驗主義者的實踐,人文地理學也不例外.縱觀人文地理學的發展
歷程,從古典地理學發展時期包羅萬象的"科學之母"地位,到近代科學知識的分化發展,
地理學者們一直就在尋找關於地球表面更多有用的知識,地理學就是對地球的描述.研究對
象的復雜性(大自然及人類社會構成的地理環境系統),研究內容的龐雜(籠統的地球表面,
抽象的人地關系,區域差異)使地理學帶有強烈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特點,往往局限於對復雜
現象的定性描述,建立起了半科學,半文學的知識體系.
歸納法是經驗主義的方法論基礎.人文地理學研究的基本途
徑是通過調查,收集各地區的基礎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採用
地理學的研究思路進行表述,進而解釋地區差異,揭示地理要素
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解釋途徑見圖3-2.經驗主義方法的特徵,
一方面觀察是其重點,通過調查及實地研究,進行經驗判斷與評
價,得出結論.人文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最為典型,由於每個地方
具有獨特性,因而區域研究的哲學基礎是例外論的,地域分異論
的代表人物哈特向就認為地理學解決獨特事件.另一方面,強調
綜合和歸納的作用.人文地理學家常常從觀察人文地理現象的某
個方面開始,通過分析研究資料,以求發現具有普遍意義的模式.
由於歸納主義從個別推論一般,從已知推論未知,從過去推論未
來,從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上看,它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把一個
個有關的肯定的和否定的經驗事實都收集起來,很難提出假設,發展理論.
二,實證主義方法論
當代科學哲學中,第一個比較完備的形態或學派,叫邏輯實證主義(或稱邏輯經驗主
義),它形成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而且至今仍是科學發展的重要方法論,是西方科學哲學
中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的哲學派別.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科學的兩大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或理
性),換言之,對任何事物合乎科學的理解必須有意義並且同實際觀察相符,兩者缺一不可.
建立科學的理論描述世界萬物間的邏輯,並通過觀察進行證實是其方法論的核心.實證主義
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反映主要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地理學的計量與理論革命.一方面,
與地理學相近的一些學科的滲透,如產生於經濟學界的區位論引入了人文地理學,一些非地
感 知 經 驗
雜 亂 的 事 物
定義,分類,量度
有條理的事物
歸納,概括
法則和理論的建立
理學者嘗試用新方法應用到地理問題的解釋上,例如物理學者斯圖瓦特(J. Q. Stewart)早
在1947年在《地理學評論》上發表了"關於人口分布與平衡的實驗數學規劃".另一方面,
一些地理工作者開始尋求可以應用到地理問題的定量方法,發展地理學的理論,以解決傳統
地理學的諸多弊端.因此,從50年代後期起,謀求地理學的科學化與定量化的觀點和行動
在歐美地理學界擴展開來.最早是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加里森領導的小組首開數量研究之風.
60年代,計量地理研究的潮流傳遍西方地理學界.由於使用數學方法來處理的問題,經常
是具有空間分布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基本要素容易抽象建立數學模式,這就導致計量與理論
運動的倡導者們把大量精力投入空間分布的研究上.把研究重點從原先的區域方面轉到空間
分析和空間聯繫上,並尋求空間相互作用的規律.
哈格特(P. Haggett)的《人文地理學的區
位分析》(1965)為人文地理學的空間分析建立
了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他把一個樞紐區
(nodal region)分解為六個要素:相互作用,
網路,樞紐,等級,面,擴散,建立了區位結
構分析的一般程序.哈維(D. W. Harvey)的《地
理學中的解釋》(1969)一書,從邏輯實證主義
哲學立場上總結了地理學計量革命的方法論,
也是理論地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實證主義方法論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學較
之傳統人文地理學有了許多革命性變化.
首先,發展了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傳統地
理學關注地區特點因而是獨特的,理論發展受
到抑制.空間科學的地理學則尋求用空間分布
的普遍規律來解釋各地區的獨特事件.實證主
義方法論的引入,使地理學作為空間科學重建
了研究內容和理論主體.例如人文地理學就確
立了中心地理論,農業區位論,工業區位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建構人文地理學的科學
理論,正切中了傳統地理學的要害.人文地理學者們把他們的注意力移到空間行為和空間分
的規律上,這種對規律的實證主義關注,加強了目前絕大多數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礎.
其次,在空間科學的理論框架內更多地採用了演繹邏輯,即從某些一般性規律出發,
將其應用於特殊事件.提出理論的過程與歸納法有很大的不同(見圖3-3).
第三,加強了人文地理學的科學化.實證研究所採用的數量化技術,意味著空間分析
上的精確性,取代了傳統人文地理學的模糊化的推論.
法則和理論的建立
實證主義方法論在人文地理學應用中也有其不足之處.表現在:第一,經
濟決定論的傾向,實證主義學派對人的看法類似於新古典經濟學中"經濟人"的概念.人的
行為並非僅受經濟單一因素的影響,完全服從空間的支配;第二,實證主義模型含有強烈的
普遍性原理,在一個地方觀察到的行為被設想為所有行為的規范;第三,地理系統是開放的
多變數系統,難於模擬實驗,無法受控重演,因而演繹模型的建立具有相對性.實證主義認
為社會現象與自然現象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它們都是一種"物",遵從同樣的科學法則.
因此,實證主義方法目前只在區位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方面表現出明顯效果,而在文
化地理與歷史地理等方面則需求助於人本主義方法.
三,人本主義方法論
針對實證主義人文地理學忽視人這個主體的傾向,一些西方人文地理學者受人本主義思
想的影響,加強了對人的研究,以人這個主體為出發點,重視了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
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但總的說來,人本主義哲學及其方法論對人文地理學的影響
都是潛在的和間接的,它們並沒有向人文地理學家提供一種直接的方法,只是從這兩種哲學
中引進對人的經驗和人的主觀性的重視這樣的觀點,並作為武器來反對實證主義地理學那種
忽視人的地位的觀點.
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內容大多涉及歷史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社會地理學等領域,突出
地集中在人的行為方面的探討.
在人本主義地理學者看來,在歷史地理學領域,實證主義方法是行不通的,因為歷史結
論已存在,無需再通過分析歸納得出,故在這個領域只能依靠唯心主義方法,為了理解一個
歷史上特殊區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觀或事件,人文地理學家必須思考位於人類活動背後的動
機.這種思考是完全主觀的,主要根據自身或他人感應的環境來推知歷史上在多種因素下產
生的機制.
文化地理學方面.重點是地方觀念的研究,即人與地點之間的聯系.在人本主義地理學
看來,人與其生活和經歷的地點之間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聯系,即人對地方的看法,如歸屬
感,地方賦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義地理學研究地方觀念的形成和發展,在居住區
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義.
人本主義地理學還研究人們的日常生活世界,即研究主體的人和客體的環境之間的相互
作用.認為人的行為受制於主體的感知環境,而不是客觀環境,為了解釋人的行為,就要研
究環境對於行為者的主觀意義.只有從個人所形成的環境感應以及由這種感應產生的映象和
意境地圖出發,人們才能作出在空間中進行活動的選擇.
人本主義地理學彌補了實證主義研究的不足,但最大的弱點則在於它的唯心主義傾向,
把一切客觀存在看作為人的心理構造,事實上構成人的感應行為的基礎是客觀環境世界.
四,結構主義方法論
結構主義思潮的興起,反映了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繼自然科學的綜合趨向之後出現的一種
新綜合趨向.結構概念與系統,功能,元素等緊密聯系在一起,是某一系統中各要素的相互
關系和相互聯系的方式,結構是由各個部分互相依存而構成的一個整體,而部分只能在整體
上才有意義.因此,結構主義是根據諸因素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根據事物和社會事實來解釋
現實.它的基本原理是,可觀察的事物,只有當把它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在一起時,
才是有意義的.所以,解釋不可能單憑對現象的經驗主義研究就能完成,這與注重經驗,觀
察的實證主義有很大的區別.
同時,在結構主義的模式和方法論中,人只是復雜的關系網路中的一個元素,它本身沒
有獨特性,只是由結構決定的,因而是被動的,這與以唯主體性出發的人本主義有著原則上
的分歧.
結構主義對人文地理學最有影響的有兩點:①從結構的整體性去認識事物,這從地理學
家強調研究區域的整體性和人地關系系統中可以看出.②試圖超越地理因素尋求深層結構來
解釋地理現象.千差萬別的人文地理現象是表層結構,而要真正解釋則需把握人地系統中的
深層結構.當前,結構主義人文地理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組織的空間形式和本質結構.主要
內容集中在對社會問題的關註上,如福利,財富的分配,犯罪,居住分離等,並把財富不均
等歸因於社會制度等非地理因素,出現了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地理學".但結構主義人文地
理學不像實證主義研究在人文地理學中那樣完善,系統,影響力也較小.
B. 關於人文地理學考研專業課中「高等數學」,求解答,求科普,感激不盡。
1、數字是考試科目代碼,考試的偏重不同。3開頭的偏重積分、微分之類的。6開頭內的偏重函數之類的。我也只容是大概了解過,具體也不大清楚。
2、這些應該是學校根據專業不同選擇不同側重的考試大綱的吧。
3、准備期間。。。經驗主義者。不斷的學習和題海。。。這樣效果有,但是不如有人指點是肯定的。
4、考研調劑是指你的分數沒能夠到你要報考的院校,但你的分數又已經過了國家線,有的學校人數招不滿或者報的少,就會把分數夠到的人往那些招不滿的學校調,實現一個總體平衡。
C. 專家系統法屬於人文地理學那種方法論的具體研究方法( ) A 經驗主義方法論 B
問題不完整啊
D. 在人文地理學中 請舉例說明,經驗主義與實證主義方法的異同
社會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應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早期左傾右傾都是照搬蘇聯模式,屬於經驗主義
後期經歷改革開放之後,研究出了中國式的馬列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路線就屬於實證主義
相同點,都是參照原有的理論進行實踐
不同點,經驗主義是直接照抄,生搬硬套
實證主義是結合自身特點,進行改進後實施
E. 哲學方法論什麼
方法來論,是關於人們認識世自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論。
人們關於「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根本觀點是世界觀。用這種觀點作指導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論。
方法論是普遍適用於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並起指導作用的范疇、原則、理論、方法和手段的總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著作中經常提到方法論這個概念。
(5)經驗主義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方法論在不同層次上有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之分。科學方法論,包括培根闡述的實驗方法與歸納邏輯、笛卡兒論述的數學方法與演繹邏輯,以及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方法與中國曾邦哲的系統邏輯《結構論》。
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實現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論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學科,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理論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學科,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理論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三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的對立統一關系;而哲學方法論在一定意義上說帶有決定性作用,它是各門科學方法論的概括和總結,是最一般的方法論,對一般科學方法論、具體科學方法論有著指導意義。
F. (好的加分)人文地理學的方法論是什麼
人文地理學復的方法論制是:地理要素論
掌握地理要素及其要素之間的關系——如氣候的要素是:位置、溫度、降水;位置的要素是: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資源、經濟水平(工業、農業、服務業……)等。「位置」是地理要素當中最為主要,是核心。
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其中一個要素會起主導作用,位置則是永遠不可以忽視的因素。
地理要素之間會相互影響:位置影響氣候、自然資源,位置與資源影響交通、經濟水平與地位……
傳統的方法:分析還原法、主要矛盾分析法、系統分析法和理想化方法
研究的方法論:經驗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方法論、人本主義方法論、結構主義方法論
G. 以一例來說明經驗主義分析方法在人文地理學中的應用
經驗主義:通過人類在實際的地理環境考察和應用中得到的理論體系。
H. 人文地理學最新研究方法論
這個你還不如看期刊或者論文呢,網路不太像有人知道的樣子。
I. 用人文地理的知識驗證經驗主義方法論
地理學方法抄論的發展回顧人文地理學方法論主要與四個哲學方法 論流派有關,即經驗主義、實證主義、人本 主義、結構主義,其中經驗主義是人文地理學最古老的方法論, 也是傳統地理學的主流;實證主義、 人本主義、 結構主義方法論是在20世紀60年代以後引入人文地理學的
J. 人文地理考研有沒有側重的方向啊能告訴我你的QQ嗎
1、地理學geographe研究對象是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經濟環境、人文環境)
2、人文地理學以人文現象為研究主體,側重於揭示人類活動的空間結構及其地域分布的規律性。研究對象是人文環境、人文現象和文化景觀。其內核是注重區域和空間,注重人地關系
3、人地關系內涵:人指社會屬性的人,具體說是指在一定區域空間和一定生產方式下從各種社會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具有群體行為的人;地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人文環境,具體指與人類活動有密切聯系的空間上存在地域差異的自然、人文、經濟復合體系。
4、人文地理的學科特徵:社會性、區域性、綜合性。
5、近代人文地理學:(德國)洪堡:使地理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 李特爾:近代人文地理學的開山大師,致力於探究自然環境對人類歷史的因果關系。 拉采爾:地理環境決定論。 赫特納:區域學派的代表。 施呂特爾:景觀學派的代表。 (法國)白蘭士、白呂納:人地相關論。 (英國)麥金德:大陸腹地說。 羅士培:適應論。 (美國)森普爾:環境決定論。 蘇爾:文化景觀學派。 (俄國)巴朗斯基、薩烏什金:區域學派, 費根、康斯坦丁:經濟學派。
6、現代人文地理學:美國謝佛使作數學統計培養計量地學者, 蘇聯自然地理學與經濟地理學相分離的二元論觀點。總體特徵:(1)科學理論與方法論的建立:人地關系協調論和可持續發展觀;(2)新的研究方法:計量方法、數學模型、心理學的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法;(3)新的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在人地關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態觀點,同時社會化和人文化的傾向得到強化,面向解決實際問題。
7、中國:近代張相文、竺可楨,、胡煥庸、張其昀。現代李旭旦、吳傳鈞、鮑覺民。
8、方法論:(1)經驗主義:觀察是其重點,強調綜合和歸納的作用;(2)實證主義:對任何事物合乎科學的理解必須有意義並且同實際相符,演繹由一般到特殊;(3)人本主義:以人為主體,重視人類行為的豐富意義和社會價值觀念體系中的非經濟成分;(4)結構主義:可觀察的事物,只有當把它用一個潛在結構或秩序聯系在一起時,才有意義。(5)多學習、善思考、深入實際,新自作調查研究。
9、文化:廣義上是指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上指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是一種社會現象以物質為基礎。具有歷史連續性、階級性和民族特徵。
10、文化結構:(1)物質文化:滿足人類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創造的物質產品及其所表現的文化,物質性、基礎性、時代性;(2)制度文化:反映個人與他人、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強制性、權威性、緩慢變遷性、相對獨立性。(3)精神文化: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長期育化出來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情操、審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是人類文化心態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書面文化、行為文化、藝術文化、心理文化。
11、文化對環境的適應性:(1)生物適應性:人類在其發展中,為適應環境而獲得更好的生存條件在體質方面發生的變化,而這種變化具有遺傳特性。(2)文化適應性:利用工具、製造工具、技術發展、群體組織與分工以有效獲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條件,以適應環境。(3)關系:A、相同之處:二者在其發展過程中,既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發生,又保持其特性的穩定性;在演化中,都是通過對新的性狀和新的文化的產生而實現其變化以增強適應性;在新的取代舊的過程中,都是通過競爭與選擇而實現;在競爭和選擇中,環境起著關鍵作用。 B、不同之處:人的生物特性與文化的傳遞與繼承方式不同;生物特性的遺傳是縱向的,而文化的繼承是橫向的;新的生物特性取代舊的生物特性,往往是以新物種取代舊物種實現的,而新的文化取代舊的文化只需原文化群體接受新的文化即可實現;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和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是不同的。
12、人文地理學的理論:區位論、行為論、文化景觀論、人地關系論等。
區位論:研究世界各國、各地區某種經濟活動區位的選擇、形成和發展的科學,分析區位形成的原因與條件,預測其發展,它的出現,預示著人類將有計劃地選擇最優活動場所。
13、文化區:某種文化特徵或具有文化特徵的人的群體在空間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區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種文化現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文化現象,在空間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區與模糊的邊界的文化區。(2)功能文化區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該文化特徵受政治、經濟或社會某種功能影響,其內部彼此之間有一種相互聯系從而確定其分布區范圍的文化區。(3)鄉土文化區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於某一地區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種共同的區域自我意識。
14、文化的特點:民族性、時代性、變遷性、穩定性、積累性、多層次性、滯後性。
15、文化的擴散(文化的時間現象):(1)擴展擴散expansion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出現後,通過其居民,從該地向四周,不斷地傳遞,其所佔據的空間也就越來越大,特點是空間上的相對聯系性,速度的差異性;A、接觸擴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易於為接觸者所接受,幾乎接觸該文化現象的人,如同接觸到易於傳染的病菌一樣,就自然地接受了這種文化現象,從而實現了其擴散。B、等級擴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該文化現象的傳播,或接受該文化現象的人,在空間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種等級現象。C、刺激擴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受某種原因而無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將原文化現象做某種程度改變,使其得以在當地存在,得到傳播。(2)遷移擴散relocation diffusion:某種文化現象與擁有這種文化現象的人或集團緊密聯系,往往由於擁有這種文化的人、群體遷移到新的地方,遂將該文化傳播到該地。特點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間上不連續。
16、文化生態學——文化與環境的關系:研究人類、植物、動物和地理環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對文化發展的影響的科學。(1)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derminism:自然環境決定人類生理和心理特徵,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德國的拉采爾和美國的森普爾。(2)可能論possibilism和或然論:強調人類對環境有自由選擇,利用能力的一種理論,與環境決定論對稱。法國的白蘭士、白呂納。(3)適應論adjustment theory:生物通過文化的發展而對自然環境和環境變化的長期適應。英國的羅克斯比。(4)生態論human ecology:借生物學的生態學一些觀點來分析人地關系的特點,研究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反應。美國的巴羅斯。(5)環境感知environmental perception:由環境影響而產生的印象,為該環境中共同文化集團內所有成員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較明顯。(6)文化決定論cultural determinism:人地關系中人是通過文化在起作用。(7)和諧論harmony:如何處理和諧環境和人類文化生活關系,已成為國際地理學界所面臨的主要研究任務。
17、文化整合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在一個文化系統內,各文化層次、各層次的文化特質在功能上形成協調。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要相應變化協調進行,形成整合,才能順利地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18、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觀):居住於該地的某文化集團為滿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的基礎上,疊加上自己所創造的文化產品。文化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團的差異與特徵。美國的索爾。
19、挑戰與應戰學說(英國的湯因比):(1)挑戰與應戰:環境向人類挑戰,人類起而應戰,經過長期艱苦的勞動,創造人類文明(埃及文明)(2)逆境美德:文明的起源並不是由於生活環境條件特別好,而是相反。五類逆境:困難地方的刺激、新地方的刺激、打擊的刺激、壓力的刺激和遭遇不幸的刺激。(3)中庸之道:逆境與挑戰的對應關系是有限度的,超過其限度,其結果反而走向相反。冰島成功、格陵蘭失敗。
20、德國韋伯的宗教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新教加爾派的訓誡是必須在絕對的信仰中得到安慰。其基本理論是命定論:一個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預定,而不可更改。要求致力於你的職業,不停息地的勞作中形成職業責任感,把致富、貿易和利潤看作職業成功的證據與個人德行的證實;把個人嚴謹有序的生活方式看做達到長期目標和經濟成功途徑。新教中的資本主義精神包括天職觀、成就觀、節儉觀、禁慾觀。
31、人口遷移的遷移趨勢(英國拉文斯坦):(1)大多為短距離的遷移;(2)具有階段性;(3)兩地間的凈遷移量在總遷移量中所佔比重不大;(4)鄉村居民更富遷移性;(5)短距離以女性居多,在較富冒險性且距離遙遠的以男性居多;(6)大部分為年輕人;(7)主要方向從農業區遷移至工商業中心。遷移發生率與源地、目的地之間的距離成反比。
32、人口遷移的時間形式:(1)居住歷史分析:A、生活史;B、遷移類型:移入、居住、通勤、移出、返回;C、遷移者和逗留者;D、居住的持續時間:累積居住將產生慣性。(2)隨機方法:在特定的隨機概率框架內,整個區域內的遷移流隨時間的變化。
33、人口遷移原因:經濟、政治、國際戰爭、國內戰爭、社會秩序的變革和文化因素、生態環境的變化、希望接受良好的教育、逃避種族歧視、結婚或離婚、退休、避寒、避暑、療養等。
34、流動人口趨勢和特點:(1)流動規模越來越大;(2)流動半徑越來越大;(3)流動高峰提前,外出時間延長;(4)外出民工以勞動力為主,主要從事第二、三產業;(5)流動方式以連鎖方式為主。原因分析:(1)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推行;(2)傳統思想觀念的轉變和農民對改變自己身份的渴望是深層次的社會心理因素;(3)國內新的經濟格局的形成和重心轉移是客觀因素;(4)耕地減少、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勞動剩餘是流動人口產生的內在因素;(5)農村基層組織的失控及城鄉收入差距的拉長是直接原因。
35、農業革命前人口發展特徵:(1)極低的人口密度;(2)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3)分布上為大分散、小集中。
36、農業革命人口增長特徵:嬰兒存活率低、階段性的飢荒和低營養,對流行病的抵抗力差,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死亡呈大幅度波動狀態,出生率也相應變化,平均壽命低。
37、人口轉變:由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向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的過渡。與社會經濟條件密切相關。
38、蘭迪的「三個序列」理論:(1)原始階段:高高低;(2)過渡階段:高高(較原始階段為低)低;(3)現代階段:死亡率下降、出生率不變、人口增長加速。諾特斯坦命名了「人口轉變」僅針對第三序列:人口增長加速、減速、緩慢。
39、布萊克的五階段模式:(1)高位靜止階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2)早期擴張:死亡率先於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加速;(3)後期擴張:死亡率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減速;(4)低位靜止:死亡和出生率都低,(5)減退階段:出生率繼續下降並開始低於死亡率,人口呈負增長狀態。寇爾的人口轉變模式:原始靜止時期、前現代時期、轉變時期、現代時期、現代靜止時期。
40、促使人口轉變的因素:(1)經濟的發展及其引發的生活方式、生育觀念和婦女地位等的進步和提高;(2)政府對節育的態度和相關的人口政策。西歐模式包括歐洲發達國家、北美國家,是自發的演化過程;而日本模式包括新興的工業化國家,除了一定的自發性外,同政府鼓勵節育是分不開的。
41、中國人口轉變模式:(1)加速增長accelerated growing1949—1959;(2)負增長negative growing1959—1961;(3)高速增長high growing1961—1971;(4)減速增長decelerated growing1971—1980;(5)波動增長fluctuated growing1980—1992;(6)持續增長sustainable growing1992至今。
42、自然環境對人口增長的影響: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環境長期發展變化的結果。對人口增長的影響集中在自然上:土地、淡水、森林、礦產等
43、人口構成(人口結構):人口系統內部不同屬性之間的比例關系。(1)自然構成:A、性別構成通常用100個女性所對應的男性人口數來表示;B、年齡構成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總人口數中不同年齡的比例關系;(2)社會構成:職業構成、文化教育構成、婚姻家庭構成、階級構成、民族構成和種族構成等。
44、人口政策:以調節人口數量和質量為任務的一種社會政策,它是為達到特定目標,在國家的領導下,對人口過程進行調節和干預。
45、人口因素的兩重性:既作為生產者又作為社會物質財富的消費者。
46、適度人口: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礎上,是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它實際是一種理想人口數量。意義:(1)區域適度人口的確定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制定、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的修編,區域未來人口預測以及各專項事業的評價等都有重大意義;(2)是制定國家人口戰略的基礎和出發點;(3)對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轉變有著重要意義。
47、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載量:是指地球及其各個部分在一定時期、 一定條件下所可能容納和撫養的最多人口數量。
48、人口年齡金字塔:山型、瓮壇型、鍾型。
49、人口老齡化:指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逐漸驅於老年型的過程。
50、中國人口老齡化特點:(1)絕對數量大;(2)發展速度快;(3)人口老化速度大於經濟增長速度;(4)耦合性。原因:生育率下降,生育率是年齡構成的定盤星,人口壽命的延長。對策:(1)突出老年人的精神價值;(2)發展老年產業;(3)加強積累,奠定基礎;細化老齡程度,抓住發展機遇;(4)完善構成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障體系(自養、家庭養老、社會養老);(5)加強技術投入,加快產業調整,以技術發展緩解人口老齡化壓力,(6)培養專門老年護理人才;(7)延長退休年齡;(8)關注老齡婦女。
51、農業起源:(1)博塞洛普的人口壓力說;(2)海登的宴享說;(3)多因素耦合說:自然基礎、社會基礎、古文明基礎、特定歷史時期的現實壓力與追求、偶然性因素觸發與催化。
52、農業起源的地點:(1)美國索爾:植物馴化最初中心是東南亞;(2)考古學證明西亞兩河流域的肥沃新月地區被認為是動、植物的一個馴化地。
53、農業發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1)農業活動需要定居;(2)單位群體人數少;(3)農業活動群體大,並聚居於一處。
54、人類文明:(1)埃及:公元前3000年,(2)巴比倫:公元前3000年;(3)印度:公元前2500年;(4)中國:夏(公元前2100--1600年)。(5)墨西哥:墨西哥首都附近;(6)瑪雅: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西部一帶;(7)印加:南美厄瓜多和秘魯。埃及、巴比倫與印度是灌溉的小麥文明,中國是旱作的黍粟文明,墨西哥、瑪雅、印加是玉米文明。
55、原始農業—遷移農業:在原始的自然條件下,採用簡陋的石器、棍棒等生產工具,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目前存在於亞馬孫地區、剛果地區、新幾內亞島、東南亞一些雨林地區。
56、傳統農業:在自然經濟條件下,採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鐵器等為主的手工勞動方式,靠世代積累下來的傳統經驗,以自給自足經濟居主導地位的農業。(1)中國:火耕水耨(用火燒去田中的雜草,用水淹死雜草);(2)歐洲中世紀:敞田制(庄園中的農戶在各耕區獲得耕種長條狀份地,在作物收獲後,各戶均須將自己耕作地段的籬柵或溝渠廢除,敞開供庄園內農戶共同放牧;三圃制(冬小麥和黑麥、春小麥和燕麥、農閑做牧場以發展養殖業)(3)美國的殖民農業:灌叢—休閑農業(地多人少)。
57、傳統農業類型:(1)旱作農業:溫帶大陸的東岸以及副熱帶乾旱的山地和高原,小麥占重要地位。(2)水稻農業:熱帶和副熱帶地區,喜高溫潮濕。中國的南方、東南亞、南亞、地中海、非洲的埃及、奈及利亞、古巴、委內瑞拉、美國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地中海農業:分布於地中海周圍、美國西海岸、智利中部、南非與澳大利亞南部沿海。種植小麥、大麥、葡萄、油橄欖、果品業、花卉業與旅遊業;(4)游牧業:一種在乾旱地區以放養食草動物一種自給自足的農業類型,分布於副熱帶和溫帶極其乾旱的草原和荒漠地區。
58、現代農業:又稱商品農業,產品是作為進入市場以獲得利潤為目的。主要分布於工業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如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一些國家與阿根廷、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俄羅斯、馬西等。
59、現代農業特點:(1)產品是提供給非農業人品所消費的;(2)多依靠機械和現代科技成果;(3)使用機械、化肥、高產種子,單位面積產量高;(4)農場規模大;(5)與其他農業企業形成聯合體。
60、現代農業類型:(1)種植園:靠大量勞力,實行集約式生產,專門生產某一種經濟作物。如加那利群島、加勒比海諸島、美國東南部、南美東北部、中美、非洲和亞洲的一些沿海地區。(2)穀物農業:生產小麥、玉米、水稻,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和歐洲等。皮包農場suitcase farm(農場主只需帶個提包就可以進行其經營活動)、農業企業agribusiness(大型的、高度機械化的商業農場);(3)牲畜育肥農業:種植業與飼養業相結合的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五大湖以南、地中海沿岸、大西洋、波羅的海沿岸、巴西東南部;(4)乳品業:適應城市居民對乳製品的需求,專門生產流質牛奶及一些乳加工製品的農業。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區、瑞士、法國等地大城市郊區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5)市場園藝業:為市場提供蔬菜、水果、花卉等產品的農業。(6)大牧場:規模大、僱用牧工、產品投向市場。在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乾旱地區。
61、工業的擴散:英國、比利時、法國、德國、義大利、瑞典、俄國、美國、東歐、日本、加拿大、紐西蘭、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
62、亞洲四小龍:新加坡、韓國、台灣、香港。
63、工業類型:(1)第一產業:伐木業、捕撈業、采礦業;(2)第二產業:製造業(北美、歐洲、俄羅斯與烏克蘭、日本等)(3)第三產業:交通運輸業、電訊業、公用事業;(4)第四產業:為生產者服務的商業、保險業、法律服務、銀行、廣告、批發、零售、房地產等;(5)第五產業:向消費者或家庭提供服務的教育、行政管理、旅遊娛樂、醫療衛生等。
64、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1)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水文;(2)資源:(3)能源:水力、蒸汽機、電力;(4)市場;(5)勞動力;(6)工業發展的環境條件。
65、工業分布的新變化:(1)紡織業與成衣業:發達國家日趨衰弱,發展中國家急速上升,從美國、西歐、日本向東南亞與東歐要區轉移;(2)汽車製造業:在發達國家之間變動(西歐、日本、美國);(3)微電子工業:半導本、集成電路、微處理器的生產由日本、美國、西歐、東南亞四地控制,家用電器迅速向發展中國家轉移;(4)英美產業:由傳統工業轉向新技術和新的服務業。
66、當前全球經濟形勢:(1)需求不旺;(2)生產力過剩;(3)發達國家科技先進、資金充足、管理經驗豐富、生產能力強大,但市場有限、遇到市場的激烈競爭;(4)發展中國家:優勢在於資源和勞力,而短於機器、資金、技術、基礎設施與管理。
67、種族:自然體質特徵上具有某些共同遺傳特徵(如膚色、眼色、發色、發型、身長、面型、血型等)的人群,屬於人的生物學方面的屬性。
68、種族多源論(魏敦瑞):(1)我國周口店的北京猿人發展到現代的黃種人;(2)印度尼西亞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亞發展為棕種人;(3)尚比亞的布羅肯山人發展為黑種人;(4)西亞猿人發展為白種人。
69、種族一源論:人類種族本源於一個地方(可能是西南亞、北非或東非)。
70、種族與環境:(1)膚色:人體膚色的變化取決於人體內部色素量的變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強烈程度有關;(2)人體結構:生長於寒冷氣候區的人比生長於炎熱氣候區的人其身體較肥大,而後者身體趨於細長;(3)鼻子、眼形、頭發組織:熱帶人鼻孔一般是寬闊的,寒冷人較長而突出,可以將吸進的寒冷空氣加以暖化而後進入肺部;黃種人由於氣候乾燥寒冷皮膚緊縮形成直發,黑種人由於氣候炎熱而潮濕皮膚鬆弛形成卷發隔熱防曬。(4)體重與長四肢是適應環境的結果:黑人體重輕而長肢體善於投擲長矛,汗腺多,散熱快,嘴巴大,厚唇,寬鼻便於氣流通暢,手掌和腳掌的汗腺多而且大,手細血管較豐富,對體溫調節較完善;因紐特人體重重,脂肪厚,散熱少;白種人高鼻樑狹鼻對冷空氣有預熱作用。
71、種族劃分的標志:(1)毛發:亞洲人直發、歐洲人波狀、非洲人卷發;(2)膚色:白膚色的色素細胞約為1000個/MM以下,黑膚色在14000個/MM以上;(3)身高:與營養和遺傳因素有關;(4)頭頗形狀:頭骨指數=頭寬/頭長*100;(5)鼻形:白種人狹鼻、黃種人中鼻、黑種人寬鼻;(6)指紋:亞洲人多斗型、黑種人多弓形、歐洲人多箕形。
72、世界種族劃分:(1)白色種族群:皮膚呈白色、淺棕色,波狀金發或棕發,鼻高目藍。世界分布最廣,歐亞大陸西部、北非、西亞、南亞;北歐種族、南歐種族、印第種族(2)黃色種族群:皮膚黃色,毛發黑而直,眼褐色,蒙古族、印第安種族、愛斯基摩人;(3)黑色種族群:皮膚呈黑棕色,頭發黑且成羊毛卷狀,唇厚,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美洲,尼格羅種族、布須曼種族;(4)棕色種族群:膚色深,毛發捲曲,鼻樑高而不扁、唇厚而不外翻主要分布在大洋洲三大群島上。有澳大利亞種族和三大群島種族。
73、地理人種:把地理條件對體質、血型、免疫系統和遺傳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稱為地理人種。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印第安、印度、澳大利亞地理人種。
74、種族主義:是一種以種差異決定人類社會歷史和文化發展的反科學理論。種族歧視是指壓迫種族的統治階級敵視、迫害和不平等地對待種族的行為。種族壓迫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本階級的利益,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其他種族實行掠奪和奴役的行為。
75、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群共同體,是一種文化現象,是個歷史范疇,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產條件下產生,也會在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趨於消亡。
76、民族地理學:研究民族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空間分布規律、特徵,探討民族發展演變的學科。
77、世界民族的分布:共有3000個左右,漢族人數最多,超過12億,其次有印度斯坦人、美利堅人、孟加拉人、俄羅斯人、巴西人、日本人。(1)形式分布區:一個集中的、並相連成片;(2)機能分布區: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體制。
78、中國民族分布:漢族佔92%,分布以漢族為主體,大雜居、小聚居、交錯分布的特點。
79、民族的遷移:(1)印第安由亞洲向美洲的遷移;(2)非洲黑人的被迫遷移:加勒比地區、巴西、美國;(3)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美遷移。
80、民族的集聚:(1)英國人和法國人在北美洲的集聚;(2)美國城鄉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區。
81、民族的變化與整合:(1)北美印度安的文化變化:傳統玉米種植地位下降,玉米主食讓位於麵包,大家庭解體,核心家庭出現,磚房替代土坯房,電器代替傳統用器,汽車替代馬車,英語普及;(2)西班牙人在拉美與印第安人的整合:鬥牛傳到墨西哥(3)歐洲多個民族在美國的整合:美國英語、信新教的占優勢,形成新民族—美利堅民族。
82、民族地理學研究的意義:(1)促進民族學和人文地理學的發展;(2)對我國的外交政策能發揮應有的作用;(3)為制定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繁榮民族經濟作貢獻;(4)促進民族團結,開展民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