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中國的地理位置
❶ 歷史上周國是什麼時期其地理位置在現在中國那裡
首都
鎬京、雒抄邑
主要城市
豐京、鎬京、臨淄、郢、朝歌
周朝(約前11世紀—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朝代。周亦為「華夏」一詞的創造者與最初指代。周朝共傳30代37王,共計約791年,另一說是868年,兩者相差近一百年,問題在於周朝的建國之年一直無法確認。[1]
周朝分為「西周」(前11世紀中期-前771年)與「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宗周),成王五年營建東都成周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東遷,定都雒邑(成周),此後周朝的這段時期稱為東周。
❷ 西周時期各諸侯國地圖中鄧國的地理位置
鄧國(前1264年—前678年):商王武丁時,大封諸侯,丁已年(公元前1264年,另據回「夏商答周斷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譜》推算為公元前1240年),將其叔父曼封於河北蔓,建立鄧國,為第一任鄧國侯。馬世之先生認為,商代晚期,鄧人南徙至今河南郾城縣東南。西周初年,又舉族南遷至南陽盆地,其地域在今湖北襄陽一帶,都城經考古發掘判斷在襄陽鄧城,西周時,鄧國與周王室及姬姓國關系密切,先後與井、應、等國聯姻,有較高的社會地位。但馬世之先生的鄧國南遷之學說目前尚無相關文獻及考古學結果來支持!
周朝時期,被封為子侯。成、康時代的盂爵銘有「王令盂寧鄧伯」之句,記述了周王派盂慰問鄧國君之事。西周中期開始,有關銘文上鄧群一律稱「公」,反映了鄧國權威的進一步提高。
首都:湖北襄樊市團山鎮鄧城村。
❸ 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魏、三國蜀、吳、西晉、東晉的都城分別是哪裡現在是哪個地方
一、西周
1、岐周,今陝西寶雞
2、豐京,今陝西西安
3、鎬京,今陝西西安
4、成周,今河南洛陽
5、犬丘,今陝西咸陽
二、東周
洛邑,今河南洛陽
三、秦
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四、西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櫟陽,今陝西西安
3、長安,今陝西西安
五、東漢
1、洛陽,今河南洛陽
2、許昌,今河南許昌
六、魏
洛陽,今河南洛陽
七、蜀
成都,今四川成都
八、吳
建業,今江蘇南京
九、西晉
洛陽,今河南洛陽
十、東晉
建康,今江蘇南京
(3)西周時中國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古代都城的選擇:
中國歷史上統一王朝或者在全局范圍看呈鼎立之勢的大的政權的首都。又稱都、都城、國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它的設置應該比較穩定。
但隨著國家政治、經濟的發展以及向外拓張形勢的需要,京都常常從舊都遷往更為合適的新地。
在中國歷史上,不僅許多政權在自身發展中經歷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轉移,而且從整體看,歷代京都還呈現出先以東西向遷移為主,後以南北向交替的位置變換。京都的遷移還必須考慮各種地理因素:
①京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
②京都應選擇全國居中的地理位置,或有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件,以利政令四達,制內御外;
③京都應選擇憑險可守的自然條件,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國家長治久安。
歷史上任何政權都城位置的選擇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上述三方面條件,而只能根據當時的主要矛盾,選擇相對有利的地點,所以都城的選定往往反映該時期總的形勢。反之,都城一旦確定,也對整個國家政治、軍事、經濟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城
❹ 西周時期主要諸侯國集中分布於那個地區
基本就是這樣,黃河中上游被匈奴佔領,西周主要在黃河下游和長江流域,天子都城相對靠里,其他諸侯國就沿黃河排列了。
❺ 中國歷史上的西周都城在哪裡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由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發滅商後所建立,定都於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部)。
❻ 西周對應現在的詳細地圖
西周(前1046~前771年),中國歷史上的朝代。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建國號為專周,定都於鎬(陝西長安灃河屬以東),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成周(河南洛陽),宅茲中國、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制禮作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周成王、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周懿王繼位後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被迫將都城遷犬丘(陝西興平東南)。周厲王前後, 私有土地日益發展, 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預示著奴隸制危機的到來, 王權從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畝, 標志著井田制在王畿內的崩潰。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和申侯殺死,次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歷史上把平王東遷之前稱之為西周,西周從武王滅商到幽王亡國, 共傳12王11代。
❼ 西周時期再現在中國的那座城市
不可稱皇帝,應稱王。
西周都城在鎬京,今陝西西安。周平王時候東遷到洛邑,今河南洛陽。回
殷是商朝的最答後一個都城。
西周第一位王是周武王姬發,最後一位王是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
東周第一位王是周平王,最後一位王是周赧王(被秦昭襄王廢除)。
❽ 古代東周現在中國地理位置
主要是如今長江中下游的華中、華東地區以及華北地區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韓國、趙國、魏國、秦國。除戰國七雄外,還有周圍的一些小國,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在這七雄之中,後期以秦國國力最強。
七國在當下的分布分別是:齊國,首都臨淄,在山東東北、河北的一部分;楚國,首都鄢郢,在湖北荊州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河南一帶,後發展至江蘇、重慶、廣西等地;燕國,首都薊,在北京、天津、河北、內蒙古、遼寧的一部分;韓國,首都新鄭, 在今河南新鄭河南、山西一部分;魏國,首都大梁, 在今河南開封陝西、河南一帶,極盛時地跨陝、豫、冀、晉、魯、宛六省;趙國,首都邯鄲, 在河北邯鄲山西、內蒙古、河北的一部分;秦國,首都咸陽, 在陝西咸陽陝西、甘肅,後發展至四川、重慶一帶。
❾ 西周是地理位置在哪裡,他是如何建立的
周地原來位於陝西關中平原西部,北靠岐山,南臨渭河。周武王伐版紂滅商後建立了權中國歷史上第三個奴隸制王朝,其建都於鎬京(今陝西西安市),故稱西周。周武王去世後,周公竭力輔政,他東征平息商殘余勢力叛亂,確立宗法制並創立典章制度,先後分封數十個諸侯,以捍衛周王室,使新王朝的統治得以鞏固。
西周農業比商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用青銅製作的農具較商朝多,更便於墾殖。西周的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更細,號稱「百工」,產品完全被周王和貴族壟斷。土地制度是以井田制為主的奴隸主貴族土地所有制。
西周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進行殘酷的壓迫和剝削,至西周中期後,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鎬京發生「國人暴動」,驅逐殘暴荒淫的周厲王,嚴重動搖了西周王朝的統治。中國歷史確切年代記載,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此後,雖出現過「宣王中興」,但西周王朝已不能扭轉其走向衰弱的局勢。
西周自公元前11世紀建立至公元前771年滅亡,共享國250年,傳11代12王。
❿ 在西周時期有一個「中國「的國家嗎
中國」這一名稱始於周朝。但最初「中國」並不指
國家,而是指國都。古代學者認為,帝王之所即為「中」,
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國」。至於把華夏民族的居住地和建
立的國家稱為「中國」,那就是後來的事情了。
中國自稱「中國」,淵源甚久。《詩經》有「惠此中國,以綏四方」。馮友蘭言道,中國一詞在古代文化意義最甚、民族意義最少、國體意義尚無。先秦以來,中國人明顯區分「中國」或「華夏」與「夷狄」,但區分的是文化,不是種族,中國人歷來把華夏、夷狄、禽獸看作三種高下不同的生靈。
古人把神秘的天空看作神界,把星辰中最引人注目的
北極星看作「天中」,因為古人觀察到滿天的星星都圍繞
北極星轉,就像一把轉動的傘一樣,傘的頂端就是北極星。
依此設想,人們便認定人君的國都是「土中」,即大地的
中心。傳說武王伐紂成功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
考察四方,尋找「土中」,結果找到了伊、洛平原,定都
洛陽,好讓天下百姓像星星那樣向自己圍聚合攏,此地後
來被稱為中原、中州、中土。以後逐漸演變為把華夏民族
的居住地和建立的國家叫「中國」了。
國體意義上的「中國」一詞,最初出現在清末中外簽訂的外交文件上。
自古國人多以朝代名自稱,如 秦、漢、唐等,這影響了其他民族對中國的稱呼的變化。18世紀法國思想家魁奈認為:「歐洲人稱這一帝國為China,這一名的來源有難以確認的解釋。中國人自己並不用此名;他們實則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國名。」
秦、漢、唐,這些盛世時的稱謂對外邦最有影響力,宋歷次糾正諸藩廢唐稱宋,皆無效。
利瑪竇看來,China一詞,是葡萄牙人從越南、泰國(交趾、暹羅)那裡學來的,那裡稱中國為Cin,與「秦」有關。
China一詞有一譯音「支那」,曾一度成為中國的別名。梁啟超有一筆名叫「支那少年」,黃興辦的雜志名《二十世紀之支那》。可見一開始並無貶義,無政治色彩。
最早稱中國支那是的印度,見於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稱「cina」。唐玄奘曾對戒日王說:「至那者,前王之國號,大唐者,我君之國稱。」
但China-支那未必就是由「秦」而來。公元前4世紀印度《政事論》有「中國絲卷」(Kauseyam Cinapattasca Cinabhumijah),公元前4世紀希臘人泰西亞斯用塞里斯(Seres)來稱呼中國。公元前5世紀,波斯稱中國為Cin,Cinistan,都似乎與絲有關,與秦朝無關(秦王政元年是前246年)。但也未必,畢竟秦朝建立前的秦國離西方最近。
China又譯「震旦」,也是以出口轉內銷的詞,印度稱中國為Cinisthāna,東晉時佛教典籍中譯為「震旦」。《易.說卦》:「震,東方也。」震旦者,東方之光也。
歷史上各民族的對中國的稱謂:
匈奴人:漢、中國
越南、泰國:支那、秦
日本:支那,漢,吳,唐,支那
希臘:塞里斯
羅馬:塞里斯,秦尼(Sinae,日後Sina的由來)
七世紀左右西域、東羅馬、及伊斯蘭教徒:桃花石、陶加斯(Taugas)、堂格資(Tamghaj)等,皆為「唐家子」的音譯
13世紀:桃花石,契丹人(Cath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