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堪的納維亞人文地理特徵
㈠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所在大洲輪廓特點對該大洲西部地理環境的影響
同志:你問的來是斯堪源的納維亞半島所在大洲(也就是歐洲)的輪廓特點(破碎)對大洲西部(西歐,不包括東歐)地理環境的影響(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我從顯著方面答:
輪廓破碎(冰川作用)
自然環境:便於海洋深入內陸,有大西洋帶來充足水汽,使歐洲西部氣候濕潤,使溫帶海洋性氣候氣候范圍擴大,同時也使西歐各氣候海洋性顯著。
ps人文:交通:西歐本應多優良港灣,但因為緯度較高,且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呈向東北傾斜,無法阻止極地冷空氣南下,故使西歐受冰川侵蝕嚴重,多峽灣,不宜同航。
其他方面:商業、農業等都可由其後延生開去。
㈡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形特徵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蓋范圍最大時幾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
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
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
(2)斯堪的納維亞人文地理特徵擴展閱讀:
海水侵入冰川河道,挪威海岸形成了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長而窄,曲折而深。它們只有一到幾千米寬,通常有100多公里長。斯堪的那維亞山脈貫穿半島的中西部。
群山構成了半島地形的主軸。這條山脈陡峭地向挪威海岸以西傾斜。許多地方形成陡峭的懸崖。東坡相對平緩,呈階梯狀通過丘陵過渡到波羅的海沿岸平原。山脈海拔約1000米,最高的山峰是挪威境內的加賀峰,海拔2468米。
㈢ 斯堪的納維亞的地理特徵
本地氣候西抄部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東部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少部分極地苔原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受第四季冰川影響,本地冰川地貌典型,多湖泊河流,但是由於中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影響,河流多短小,水流急,水能較豐富。本地常年受西風影響,西部臨海,受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明顯,故西部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㈣ 聯系板塊知識,分析阿爾卑斯山脈和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特徵的差異
阿爾卑斯山脈位於板塊交界處,是由兩大陸地板塊擠壓形成的褶皺山;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是中等高度的古老台狀山地,位於板塊內部,屬於斷塊山。
㈤ 歐洲關於自然地理特徵和人文地理特徵的知識點是什麼
歐洲,也稱作「歐羅巴洲」(Europe),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人物「歐羅巴」(希臘語:Ευρώπης),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 ,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
歐洲的面積是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²,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屬歐羅巴人種,是人種比較單一的大洲。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
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諾爾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羅卡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陸,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亞歐大陸,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亞歐非大陸。
1、地形總特點: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在南部。
2、地形區域構成: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佔60%。
3、山脈分布特點: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的陡峭峽灣。
4、河流分布特點: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少河流間有運河相連接。
㈥ 斯堪的納維亞自然地理特徵
簡介
斯堪的納維亞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與政治上也包括丹麥,這些國家彼此視對方屬於斯堪的納維亞。雖然他們政治互相獨立,共同的稱謂顯示了他們的文化和歷史有深厚的淵源。斯堪的納維亞一詞對於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義:
·有些人認為芬蘭和冰島也屬於斯堪的納維亞。
·德國人認為斯堪的納維亞包括挪威、瑞典和芬蘭,但不包括丹麥。
·英國人認為斯堪的納維亞包括挪威、瑞典和丹麥,加上芬蘭和冰島。
這些定義對斯堪的納維亞人來說都是錯誤,有時這些誤解可能會引起不滿。北歐國家才是稱呼三個斯堪的納維亞王國(挪威、瑞典和丹麥)以及兩個共和國(芬蘭、冰島)的正式名稱。
地理特徵
本地氣候西部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東部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北部有少部分極地苔原氣候。冬季漫長且寒冷。受第四季冰川影響,本地冰川地貌典型,多湖泊河流,但是由於中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的影響,河流多短小,水流急,水能較豐富。本地常年受西風影響,西部臨海,受北大西洋暖流作用明顯,故西部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北極光
在冬季,斯堪的納維亞的北部天空會呈現出美麗的極光現象。而挪威的沿岸水域則是觀測這種神奇天象的最佳地點。您可以搭乘海達路德船隊的巡遊船在沿岸地區欣賞這種美麗的自然現象。
本資料引自http://ke..com/view/51986.htm#2
謝謝,望採納。
㈦ 舉例說明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特點和世界設計的貢獻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地處北歐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在設計領域中崛起,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形成了影響十分廣泛的斯堪的納維亞風格。這種風格與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它不是一種流行的時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這些國家的具體條件不盡相同,因而在設計上也有所差異,形成了「瑞典現代風格」、「丹麥現代風格」等流派。但總體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有著強烈的共性,它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傳統的融合,以及對於形式和裝飾的剋制,對於傳統的尊重,在形式與功能上的一致,對於自然材料的欣賞等。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是一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斯堪的納維亞永遠給人清新自在、與世無爭的感覺。這種風格的家居自然也保持同樣的調子。藍色象徵潔凈的海,白色則是北歐半島冰天雪地的符號。藍和白的色彩組合,是永恆的經典。白色混油傢具,線條簡單利落,兼顧裝飾和實用的效果。沙發寬大、柔軟,坐上去很舒服。牆壁上,靠包上,花朵圖案的加入,讓居室更加溫馨,當然你也可以用條紋圖案來強調北歐風格執著的特點。整個房間安靜、輕柔,搭配簡單,不會出任何錯誤。葉子圖案是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典型元素,在配飾方面可以盡情選擇使用。
就風格而言,斯堪的納維亞設計是功能主義的,但又不像20世紀30年代那樣嚴格和教條。幾何形式被柔化了,邊角被光順成S形曲線或波浪線,常常被描述為「有機形」,使形式更富人性和生氣。
早在1900年巴黎國際博覽會上,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同時也標志著斯堪的納維亞設計從地方性的隔離狀態激烈地轉變到面對國際性競爭。從20世紀20年代初開
始,設計師和廠家就在積極為1925年巴黎國際博覽會做准備。在這次博覽會中,瑞典玻璃製品取得了很大成功,獲得了多塊金牌,並打進了美國市場。但最值得一提的是丹麥的工
業設計,由漢寧森(Poul Henningsen,1894--1967)設計的照明燈具在博覽會上獲好評,被認為是該屆博覽會上惟一堪與柯布西埃的「新精神館」相媲美的優秀作品,並獲得了金牌
。這種燈具後來發展成了極為成功的PH系列燈具(圖1),至今暢銷不衰。這類燈具具有極高的美學質量,它是來自於照明的科學原理,而不是由於附加的裝飾,因而使用效果非常
好,這正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工業設計的特色。
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為包豪斯所推崇的功能主義也影響到了斯堪的納維亞各國。其中瑞典受到的影響最大,因為瑞典相對來說工業較發達。受到包豪斯啟發的一些最富成果和藝
術性的思想體現在1930年著名的斯德哥爾摩博覽會之中,這標志著功能主義在斯堪的納維亞的突破。這次展覽是由瑞典工藝協會主辦的,它成了現代主義的國際性廣告,標准化、
合理化和實用性被應用到建築和設計中,改變了先前國際博覽會炫耀和虛飾的慣例。在這次展覽中,包豪斯的設計思想戲劇般地體現於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揭示了一種革命性的設
計哲學,特別強調居住建築和裝修,反映出對於實用、衛生和靈活性的關注。展出的傢具和日用品都十分簡潔而輕巧,向世人展出了瑞典富於個性的現代主義。
20世紀30年代還有兩位在斯堪的納維亞很有影響的設計師,一位是丹麥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蘭的阿爾托(Alvar Aalto,1898?1976)。克林特並不標榜自己是功能主義者,但他早
期對於設計的研究關注於標准化、模數結構和實際功能要求,而不是風格上的自我表現。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點和手工藝傳統,並善於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精華。
他設計的椅子能滿足用戶在實用上和美學上的需要(圖3,4)。通過採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著色的皮革和素色織物,他創造了一種接近自然的設計語匯,成了斯堪的納維亞
風格的重要特點。克林特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設計了一把折疊椅和一把躺椅,兩者都是經典性的作品。
在芬蘭,阿爾托以用工業化生產方法來製造低成本但設計精良的傢具而著稱。特別有創見的是他利用薄而堅硬但又能熱彎成型的膠合板來生產輕巧、舒適、緊湊的現代傢具。他於
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是採用膠合板和彎木製成的,輕巧而適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點,既優美雅緻而又毫不犧牲其舒適性(圖5、6)。阿爾托的其它傢具設計也具有同樣的特徵。
實際上,斯堪的納維亞的功能主義可以在阿爾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人文的情調,而且也有助於降低成本,因為木材在芬蘭
是取之不盡的。阿爾托也長於玻璃製品設計,他在1937年設計的花瓶採用了有機形態的造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祖國的湖泊邊界線。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有較大影響,這
推動了國際傢具設計的「軟」趨勢,並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
㈧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地形特徵及成因
半島地質古老,更新世時期斯堪的納維亞冰蓋是北歐最大的冰體。該冰版蓋范圍最大時幾權乎到達北緯48°,據估計大約覆蓋了660萬平方千米的面積,厚度達到3000米。它起源於挪威的斯特達爾斯布雷恩地區,向西擴展到英國,向東幾乎到達莫斯科。直到距今12000~8000年時,大陸冰川才最後消退,但目前山地上部仍留有總面積約5000平方千米的冰原。由於受到第四紀冰川的強烈作用,半島上冰川地形非常普遍。除大量的冰斗和冰川槽谷外,並多冰川湖泊,其中瑞典一國就有大小湖泊9.2萬個,總面積達3.8萬平方千米,占國土8%以上。挪威沿海,由於冰川槽受海水侵入而形成一系列典型的峽灣,這些峽灣狹長、曲折、幽深,寬僅一至數千米,長度往往超過100千米,兩岸多為高峻的山崖,是船艦良好的停泊地。斯堪的納維亞山脈縱貫半島中西部。山脈構成半島地形的主軸。山脈西坡陡峻,直臨挪威沿岸。許多地方形成峭聳的懸崖。東坡比較平緩,成階梯狀經丘陵台地過渡到波羅的海的沿岸平原。山脈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峰是挪威境內的加爾赫峰,海拔2468米。
㈨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概況和特點、名家
設計概況:
這種風格與藝術裝飾風格、流線型風格等追求時髦和商業價值的形式主義不同,它不是一種流行的時尚,而是以特定文化背景為基礎的設計態度的一貫體現。這些國家的具體條件不盡相同,因而在設計上也有所差異,形成了「瑞典現代風格」、「丹麥現代風格」等流派。但總體來說,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設計風格有著強烈的共性,它體現了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多樣化的文化、政治、語言、傳統的融合,以及對於形式和裝飾的剋制,對於傳統的尊重,在形式與功能上的一致,對於自然材料的欣賞等。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是一種現代風格,它將現代主義設計思想與傳統的設計文化相結合,既注意產品的實用功能,又強調設計中的人文因素,避免過於刻板和嚴酷的幾何形式,從而產生了一種富於「人情味」的現代美學,因而受到人們的普遍歡迎。
特點:
丹麥
在木製傢具中,全世界首推丹麥設計最為經典。丹麥設計的精髓是以人為本。如設計一把椅子,丹麥的設計不僅僅追求它的造型美,而是更注重它的曲線如何與人體接觸時作完美的吻合。
瑞典
瑞典風格並不十分強調個性,而更注重工藝性與大眾化。瑞典的設計更追求便於疊放的層疊式結構。
芬蘭
芬蘭設計師追求將山水的大自然靈性融入室內,使其擁有一種源自自然的藝術智慧與靈感。進入20世紀60年代,芬蘭人漸漸將設計風格沉澱為平實、實用,與生活密切結合,逐漸形成芬蘭室內設計的現代特色。
挪威
挪威傢具處處滲透出厚重與質朴,富有濃郁的北歐氣質。在挪威風格的設計中,成型合板和金屬運用幾乎達到了極致,常常給人以意想不到的獨特效果,並起到強化風格的作用。
名家及代表作:
馬姆斯登和馬特遜
馬姆斯登(Carl Malmsten)和馬特遜(Bruno Mathsson)是瑞典現代設計師的代表人物,他們在20世紀30年代為創立斯堪的納維亞設計的哲學基礎做出了很大貢獻,並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設計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他們的傢具設計思想建立了瑞典居家環境輕巧而富於人情味的格調,為家庭成員度過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提供了重要的心理依託。馬特遜喜歡用壓彎成型的層積木來生產曲線型的傢具,這種傢具輕巧而富於彈性,提高了傢具的舒適性,同時又便於批量生產。對於舒適性的追求也影響到了材料的選擇,纖維織條和藤、竹之類自然而柔軟的材料被廣泛採用。
丹麥的克蘭特和芬蘭的阿爾托
20世紀30年代還有兩位在斯堪的納維亞很有影響的設計師,一位是丹麥的克林特,另一位是芬蘭的阿爾托(Alvar Aalto)。克林特並不標榜自己是功能主義者,但他早期對於設計的研究關注於標准化、模數結構和實際功能要求,而不是風格上的自我表現。他十分尊重材料本身的特點和手工藝傳統,並善於吸收不同文化和不同歷史階段的精華。他設計的椅子能滿足用戶在實用上和美學上的需要。通過採用不上油漆的暖色木材,不著色的皮革和素色織物,他創造了一種接近自然的設計語匯,成了斯堪的納維亞風格的重要特點。克林特在20世紀30年代重新設計了一把折疊椅和一把躺椅,兩者都是經典性的作品。
在芬蘭,阿爾托以用工業化生產方法來製造低成本但設計精良的傢具而著稱。特別有創見的是他利用薄而堅硬但又能熱彎成型的膠合板來生產輕巧、舒適、緊湊的現代傢具。他於1928年設計的扶手椅是採用膠合板和彎木製成的,輕巧而適用,充分利用了材料的特點,既優美雅緻而又毫不犧牲其舒適性。阿爾托的其它傢具設計也具有同樣的特徵。實際上,斯堪的納維亞的功能主義可以在阿爾托的作品中看得最清楚,他所愛好的有機材料不僅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溫馨、人文的情調,而且也有助於降低成本,因為木材在芬蘭是取之不盡的。阿爾托也長於玻璃製品設計,他在1937年設計的花瓶採用了有機形態的造型,其創作靈感來自於他的祖國的湖泊邊界線。他的設計還在英國、美國有較大影響,這推動了國際傢具設計的「軟」趨勢,並預示著20世紀50年代的「有機現代主義」的基本特徵。PH系列燈具的重要特徵①所有的光線必須經過一次反射才能到達工作面,以獲得柔和、均勻的照明效果,並避免清晰的陰影;②無論從任何角度均不能看到光源,以免眩光刺激眼睛;③對白熾燈光譜進行補償,以獲得適宜的光色;④減弱燈罩邊沿的亮度,並允許部分光線溢出,以防止燈具與黑暗背景形成過大反差,造成眼睛不適。
㈩ 歐洲知識點總結。自然地理特徵人文地理特徵。。詳細一點
歐洲,也稱作「歐羅巴洲」(Europe),名字源於希臘神話的人物「歐羅巴」(希臘語:Ευρώπης),歐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濱大西洋的屬海地中海和黑海。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66°10′E,67°46′N),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度36分,北緯36度) ,西至羅卡角(9°31′W,38°47′N),北至諾爾辰角(27°42′E,71°08′N)。[1]
歐洲的面積是世界第六,人口密度70人\km²,是世界人口第三的洲,僅次於亞洲和非洲,99%以上人口屬歐羅巴人種,是人種比較單一的大洲。歐洲是人類生活水平較高、環境以及人類發展指數較高及適宜居住的大洲之一。[1]
歐洲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東南以裏海、大高加索山脈和黑海與亞洲為界,西隔大西洋、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北接北極海,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分界線為:直布羅陀海峽)。
歐洲最北端是挪威的諾爾辰角,最南端是西班牙的馬羅基角,最西端是葡萄牙的羅卡角。歐洲是世界上第二小的洲、大陸,僅比大洋洲大一些,其與亞洲合稱為亞歐大陸,而與亞洲、非洲合稱為亞歐非大陸。
1、地形總特點: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在南部
2、地形區域構成: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佔60%
3、山脈分布特點: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的陡峭峽灣
4、河流分布特點: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充沛的河流,不少河流間有運河相連接[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