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人文地理簡介
❶ 三峽大壩簡介,一百字以內
三峽大壩位於湖北省宜昌市,距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長度2309米,內高度185米,容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2250萬千瓦,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太 祖 於 紅 朝 七年所賦《水調歌頭·游泳》,現已夢圓成真。
❷ 三峽大壩的簡介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2309m,壩高185m,工程總投資為4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泄洪深孔泄洪。上游來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萬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遭遇的最大洪峰。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左右岸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2台5萬千瓦電源電站,其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一,三峽大壩榮獲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防洪效益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航運效益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5]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
❸ 三峽大壩的資料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治理和開發長江的關鍵性骨幹工程。它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
防洪興建三峽工程的首要目標是防洪,可有效地控制長江上游洪水。經三峽水庫調蓄,可使荊江河段防洪標准由現在的約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
發電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千瓦時。它將對華東、華中和華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和減少環境污染起到重大的作用。
航運三峽水庫將顯著改善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長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航道單向年通過能力可由現在的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運輸成本可降低35-37%。
-樞紐布置
樞紐主要建築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築物三大部分組成。
大壩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兩側為電站壩段和非溢流壩段。水電站廠房位於兩側電站壩段之後。永久通航建築物均布置於左岸。
大壩大壩即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軸線全長2309.47米,壩頂高程185米,最大壩高181米。設有23個泄洪深孔,底高程90米,深孔尺寸為7×9米,其主要作用是泄洪。
電站壩段位於大壩兩側,設有電站進水口。樞紐最大泄洪能力可達102500立方米/秒。
水電站水電站採用壩後式布置方案,共設有左、右兩組廠房。共安裝26台水輪發電機組,機組單機額定容量70萬千瓦。
通航建築物通航建築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升船機。永久船閘為雙線五級連續梯級船閘。單級閘室有效尺寸為280×34×5米,可通過萬噸級船隊。
升船機為單線一級垂直提升式,一次可通過一條3000噸的客貨輪。承船廂運行時總重量為11800噸,採用全平衡鋼絲繩卷揚方式提升,總提升力為6000牛頓。
-水淹范圍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至175米時,三峽大壩前會形成一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庫淹沒區———三峽庫區。
三峽水庫將淹沒陸地面積632平方公里,淹沒城市2座、縣城11座、集鎮116個,涉及到湖北省夷陵區、秭歸縣、興山縣、巴東縣和重慶市主城區及所轄的巫山縣、巫溪縣、奉節縣、雲陽縣、萬州區、石柱縣、忠縣、開縣、豐都區、涪陵區、武隆縣、長壽縣、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市等。其中秭歸、興山、巴東、巫山、奉節等9座縣城和55個集鎮全部淹沒或基本淹沒。
❹ 三峽大壩的有關資料 300字 急需!!!!!!!!!!!!!!
1994年12月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❺ 三峽大壩是哪一年建成的
長江三峽大壩簡介
1994年12月14日,當今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三峽大壩工程正式動工,它位於西陵峽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內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元人民幣(按1993年5月末價格計算),其中樞紐工程500.9億元;113萬移民的安置費300.7億元;輸變電工程153億元。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期進行,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配有26台發電機的兩個電站年均發電量849億度。航運能力將從現有的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同時運輸成本也將降低35%。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會形成長達600公里的巨型水庫,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三峽大壩採取分期蓄水。1997年11月8日大江截流後,水位提高到10-75米,三峽一切景觀不受影響;2003年6月,第二期工程結束後,水位提高到135米,三峽旅遊景區除張飛廟被淹將搬遷外,其餘景區基本保存;2006年,長江水位提高到156米,僅屈原祠的山門被淹而將重建;2009年整個三峽工程竣工後,水位提高到175米,屆時將有少數石刻將搬遷,石寶寨的山門將被淹1.5米,目前正計劃修築堤壩圍護,那時石寶寨所在的玉印山將成為一座四面環水的孤峰,更別致傳奇。而其它各景點的雄姿依然不變。隨著沿江山脈間人造湖泊的形成和通航條件的改善,原本分散在三峽周圍的許多景點將更容易到達,如小三峽、神農溪等千姿百態的仙境畫廊。
另外,三峽大壩和葛洲壩這兩座現代奇觀也將成為長江三峽的新景點,為其添姿增色。集自然美景、古代遺址和現代奇跡於一身的未來長江三峽將一如既往地吸引和陶醉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
❻ 關於三峽大壩的資料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鎮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內程38公里,是當容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3335m,壩頂高程185米,工程總投資為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2015年12月,三峽大壩入選長江三峽30個最佳旅遊新景觀之一。
(6)三峽大壩人文地理簡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大壩壩址選定在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千米處。長江水運可直達壩區。工程開工後,修建了宜昌至工地長約28千米的准一級專用公路及壩下游4千米處的跨江大橋――西陵長江大橋。還修建了一批壩區碼頭。壩區已具備良好的交通條件。
長江三峽工程採用「一級開發,一次建成,分期蓄水,連續移民」方案。工程施工總工期自1993年到2009年共17年,分三個階段進行,到2009年工程已全部完工。
❼ 簡述三峽工程的工程概況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水電站,也是中國有史以來建設最大型的工程項目。而由它所引發的移民搬遷、環境等諸多問題,使它從開始籌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終與巨大的爭議相伴。
三峽水電站的功能有十多種,航運、發電、種植等等。三峽水電站1992年獲得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建設,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六月一日下午開始蓄水發電,於2009年全部完工。
機組設備主要由德國伏伊特(VOITH)公司、美國通用電氣(GE)公司、德國西門子(SIEMENS)公司組成的VGS聯營體和法國阿爾斯通(ALSTOM)公司、瑞士ABB公司組成的ALSTOM聯營體提供。
三峽水電站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靜態投資1352.66億元人民幣,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的水電機組。
三峽電站最後一台水電機組,2012年7月4日投產,這意味著,裝機容量達到2240萬千瓦的三峽水電站,2012年7月4日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7)三峽大壩人文地理簡介擴展閱讀:
三峽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發電和航運,其中防洪被認為是三峽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防洪:歷史上,長江上遊河段及其多條支流頻繁發生洪水,每次特大洪水時,宜昌以下的長江荊州河段(荊江)都要採取分洪措施,淹沒鄉村和農田,以保障武漢的安全。
在三峽工程建成後,其巨大庫容所提供的調蓄能力將能使下游荊江地區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有助於洞庭湖的治理和荊江堤防的全面修補。
發電:三峽工程的經濟效益主要體現在發電。該工程是中國西電東送工程中線的巨型電源點,所發的電力將主要售予華中電網的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江西省、重慶市,華東電網的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以及南方電網的廣東省,可緩解我國的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截至2012年底,三峽電站歷年累計發電量達到6291.4億千瓦時,相當於減排二氧化碳4.96億噸,減排二氧化硫595萬噸,為節能減排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8年12月21日8時25分21秒,三峽工程在充分發揮防洪、航運、水資源利用等巨大綜合效益前提下,三峽電站累計生產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
據統計,1000億千瓦時綠色電能,相當於節約標煤0.319億噸,減排二氧化碳0.858億噸。如果按照每千瓦時電量產生12元GDP計算,1000億千瓦時電量可以支撐我國1.2萬億元GDP。
航運:三峽蓄水前,川江單向年運輸量只有1000萬噸,萬噸級船舶根本無法到達重慶。三峽工程結束了「自古川江不夜航」的歷史,三峽幾次蓄水使川江通航條件日益改善。
2009年,通過三峽大壩的貨運量有7000萬噸左右。自2003年三峽船閘通航以來,累計過壩貨運量突破3億噸,超過蓄水前22年的貨運量總和。
❽ 三峽大壩簡介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游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全長約2309m,壩高185m,工程總投資為4954.6億人民幣,於1994年12月14日正式動工修建,2006年5月20日全線修建成功。
經國家防總批准,三峽水庫於2011年9月10日零時正式啟動第四次175米試驗性蓄水,至18日19時,水庫水位已達到160.18米。2012年7月23日,三峽樞紐開啟7個泄洪深孔泄洪。上游來水流量激增至每秒4.6萬立方米。2012年7月24日,三峽大壩入庫流量達7.12萬立方米/秒,是三峽水庫建庫以來遭遇的最大洪峰。
三峽大壩工程包括主體建築物工程及導流工程兩部分。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總長3035米,壩頂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總庫容393億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量221.5億立方米,能夠抵禦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三峽大壩左右岸安裝3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安裝2台5萬千瓦電源電站,其225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為世界第一,三峽大壩榮獲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紀錄。
三峽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綜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樞紐,在發揮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運效益。三峽大壩建成後,形成長達600公里的水庫,採取分期蓄水,成為世界罕見的新景觀。
工程竣工後,水庫正常蓄水位175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總庫容達393億立方米,可充分發揮其長江中下游防洪體系中的關鍵性骨幹作用,並將顯著改善長江宜昌至重慶660公里的航道,萬噸級船隊可直達重慶港,將發揮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效益,是世界上任何巨型電站無法比擬的。
防洪效益
三峽水庫運行時預留的防洪庫容為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削減洪峰流量達27000-33000立方米/秒,屬世界水利工程之最。
航運效益
三峽水庫回水至西南重鎮重慶市,它將改善航運里程660公里,年單向通航能力由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稱三峽工程為世界上改善航運條件最顯著的第一樞紐工程當之無愧。
抗旱功能
下游大旱,三峽可加大放水力度增大下泄流量使抗旱局面得以有效緩解。三峽工程主要設計者、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守仁介紹說,抗旱功能是三峽水利樞紐新增的一個功能。他說:三峽工程設計時只有防洪、發電、航運和供水功能。補水功能是考慮到下游兩岸的居民和生產用水,但現在看來還要滿足抗旱用水。這部分水量需求比較大。[5]
如今,三峽工程17年工期已經全面完成,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展現雄姿。尤為可喜的是,三峽建設者不僅創造了水電建設史上的多項世界記錄,而且把住了質量關,已竣工的單元項目質量評定全部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