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自然保護綜合地理區劃

中國自然保護綜合地理區劃

發布時間: 2021-02-18 03:18:55

A. 中國自然地理區劃的原則的原則方法有哪些

一、自然區劃的原則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區劃的理論基礎。為把地域分異規律具體運用到自然區劃工作中,必須以自然區劃原則作基本依據。
自然區劃原則,是反映自然地理區域分異的基本法則,是進行自然區劃的指導思想,是選取區劃指標、建立等級系統、採用不同方法的基本准繩。目前常用的區劃原則有發生學原則,綜合性原則,主導因素原則,相對一致性原則,區域共軛性原則,生產實踐原則等。由於對區劃原則的認識不同,因而出現了眾多的區劃方案。本書主要採用以下區劃原則。
1.綜合性原則和主導因素原則 綜合性原則強調在進行某一級區劃時,必須全面考慮構成環境的各組成成分和其本身綜合特徵的相似和差別,然後挑選出一些具有相互聯系的指標作為確定區界的根據。貫徹綜合性原則,目的是要保證所劃分的單位,是一個具有特點的自然綜合體。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再找出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主導因素原則強調選取反映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的某一主導標志來作為確定區界的主要根據,並且特別強調在進行某一級區劃時,必須按統一的指標來劃分。
主導因素原則是區劃工作中經常運用的原則。在運用這一原則時,應當注意區分下列三種不同的概念:(1)自然綜合體的形成和發展的因素;(2)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因素;(3)劃分某一等級界限的標志和指標。
這三者之間有一定聯系,但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域分異規律是區劃的理論基礎,區劃的標志和指標是根據區劃方法論選定的標准。區域分異因素不同於區域發展的主要矛盾,更不能用某一反映區域分異因素的指標來代替。
主導因素原則通常是通過主導際志法來實現的,即選取能反映區域分異的主導因素的某一指標作為確定區域界限的主要根據。
2.發生學原則 發生學原則應理解為區域單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區域發展性質的共同性原則。由於地域分異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繼承性,追溯發展歷史以論證其發生、發展的異同是十分重要的。運用發生學原則,有利於深入研究各組成要素之間以及各區劃單位之間相互聯系的性質。在了解區域分異規律。但是在追溯發展歷史的同時,應當認識到,區劃的對象是區域形成和發展的自然地理過程所產生的現階段的自然綜合體,區劃最終要落實在現代自然特徵上,因而必須注意古今之間發生發展過程上的聯系。另方面,作為區劃依據的發生也只可能是一個區劃單位所以不同於同級其他單位的基本特點的發生。在高級區劃單位中,某一單位所以不同於另一同級單位的基本特點,經常都是由於一定的水熱條件及水熱之間的比例關系而形成的,這就是在高級單位的區劃中大多採用「生物氣候原則」的原因。區劃的低級單位是處在同一水熱條件下,同級各單位之間基本特點的不同,常常是因地貌條件的差異而引起的。地貌的差異導致整個下墊面性質的差異。因而考慮地貌條件的發生,在低級單位的區劃中是有意義的。
3.區域共軛性原則 每個具體的區劃單位都要求是一個連續的地域單位,不能存在著獨立於區域之外而又從屬於該區的單位。區劃的這一屬性,稱為區域共軛性。這一原則決定了區劃單位永遠是個體的,不能存在著某一區劃單位的分離部分。例如,山間盆地與周圍山地在自然特徵上有明顯差別,但根據區域共軛性原則,兩者同屬於更高一級的區劃單位。
區域單位的劃分與合並,主要是根據區域發生上的共同性,景觀特徵的相似性和區域共同性來進行,因此,上述三個原則是進行自然區劃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此外,在進行自然區劃時,應貫徹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原則。自然區劃的任務是要通過選取恰當的指標,合理地劃分各級自然區域,闡明各級自然區域內自然條件優勢,指明改造不利自然條件的途徑。我國目前許多自然區劃方案,大多是為農業生產服務。因此,在自然綜合體諸要素中,大多選取與農業生產最密切的氣溫、水分和養分作為地域分異的主要依據。
二、自然區劃的方法

1.自然區劃的方法主要有疊置法、主導標志法、地理相關法、景觀制圖法、定量分析法等。疊置法是將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圖和區劃圖疊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網格,然後選擇其中重疊最多的線條作為綜合自然區劃的依據。疊置法可以減少主觀性和任意性,並有助於發現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的聯系。但是,自然界各種現象都有其發展規律,所處發展階段也各不相同,特別是資料不完整的情況下,如果機械地運用疊置法,有時會得出錯誤結論。
主導標志法是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主導標志作為區劃的依據,由此得出區劃界線,這種界線意義比較明確。但如果機械地運用這種方法,往往不能正確地表現出自然界的地域分異規律,區劃界線有時會帶有主觀任意性。
地理相關法是在比較各項自然現象的分析圖、分布圖和區劃圖,了解自然界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再按若乾重要因素互相依存的關系,制訂區劃界線的依據。
上述這些方法應當結合使用,它們的共同內容是根據自然界地域分異的因素,通過各種現象與對象因果關系的分析,選出可以作為區劃依據的指標。
2.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聚類分析方法與遙感分析方法逐步運用到自然區劃中來。聚類分析是為了把互相差異的自然地理區域或現象進行分類和歸納。用相似系數與差異系數反映被分類對象之間親疏程度的數量指標。兩個客體之間的相似系數越大,其對應的差異系數就越小,這兩個客體的關系就越密切,合並成一個區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相似系數的建立,需要用主成分分析,以便從眾多的指標中,擇取能反映客體本質,在數目上又盡可能少的主要指標。將擇取出來的主要指標,在所要進行聚類的諸單元中給予數量化,並且統一評定其數量大小,即進行「標准化」,這樣各類指標才具有等效值特性和可比性。然後,從中選用適合的方法聚類分析,進行定量的歸類劃區。
遙感技術為地理學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手段,遙感圖象綜合地反映了地表的真實情況,能夠提供宏觀的、動態的各種自然現象的豐富信息,應用遙感圖象結合地學分析方法,便於正確地揭示地域分異規律。
3.區劃單位有一定的等級系統,可以「自上而下」順序劃分,也可以「自下而上」逐級合並。自上而下區劃,主要是根據區域分異的大、中尺度差異,按照區域相似性與差異性,從區域的高級單位開始向低級區劃單位逐級進行劃分。自下而上的區劃是從劃分最低等級區劃單位開始,然後將它們依次合並為高級區劃單位。現有的全國性大尺度區劃方案大多是自上而下的順序劃分法。
從大范圍看,水平地帶性是最顯著的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帶性是次一級的地域分異規律。區劃時應首先表達水平地帶性。水平地帶性基本制約於溫度和水分狀況,綜合這兩個因素便成為最高級的綜合區劃單位。地形的差異又引起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條件與風化、侵蝕、堆積等過程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並反映出岩石組成、內營力等因素的差異。因此,地形是區劃的重要因素。所以一般在劃分溫度帶,干濕地區之後,再按地形進行下一級區劃。

B. 中國地理分區有哪些

東北,華北,西北,青藏,西南,東南

C. 中國自然區劃的意義和研究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發展地理科學和農業生產的需要,全國性和地方性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工作迅速發展,出現了幾個較有影響的全國性自然區劃方案。如中國科學院自然區劃工作委員會從1956年開始,開展了較大規模的綜合自然地理區劃工作。1958年編寫了中國綜合自然區劃,按照大自然區、熱量等、自然地區、自然地帶、自然省、自然州、自然縣等 7級單位系統(前二者為零級、最後二級在全國區劃中未作具體劃分),將全國分成 3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蒙新高原區、青藏高原區), 6個熱量帶(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寒溫帶),18個自然地區和亞地區,28個自然地帶和亞地帶及90個自然省。其中自然地帶和亞地帶是整個區劃方案的主要分類單位。這一區劃較全面地總結了以往的經驗,著重考慮了直接參與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基本過程,採取了地帶性和非地帶性單位出現於一個共同系列的原則,每一級單位都有較明確的定義和劃分方法,並且明確規定以農業為其主要服務對象。並又明確了:第一,採用10℃以上活動積溫的方法,來衡量一地區熱量的多寡和農業生產潛力。第二,中國的亞熱帶地域遼闊,資源豐富。可分為北、中、南三亞帶。第三,遼東半島和遼寧省南部不應屬於東北地區而應屬於華北地區,改變了過去的舊觀念。但是,對中國自然地理區域分異規律,對區劃的原則、系統和方法乃至具體界線的劃分等諸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不同的看法,並未取得一致意見。下面簡要介紹中國科學院中國自然地理編輯委員會撰寫出版的《中國自然地理·總論》一書中所使用的區劃方案。

D. 中國地理區劃的介紹

地理區劃可以認為是國家地理區域劃分的簡稱。地理區域劃分首先是把全國國版土作為一個整體。就是權把一個國家的全部國土區域按照其特點劃分成幾個大塊,以便進行地理、氣候、經濟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中國區域地理,其劃分從各個時代、研究重點、綜合性與可比性考慮,存在多種多樣的劃分方式,每種方式主題和重點各不相同。根據美國地理學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對區域的定義,「區域是一個具有具體位置的地區,在某種方式上與其他地區有差別,並限於這個差別所延伸的范圍之內,區域往往有具體的地方所指」。由於中國疆域的寬廣,從地形、氣候、人文、經濟和政治各個角度分析,有各種類型的地理區域,各種地理區域類型可以劃分為自然帶、亞地帶、自然大區、自然區等等亞區。

E. 求高清大地圖 :中國綜合自然地理區劃示意圖

這個夠清晰嗎 (點擊看大圖)

F. 自然地理區域劃分

《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中的中國自然區劃方案 為了更好地在中學地理教育中普及相關地理知識,特別是使學生和普通公民能充分了解中國國情及區域差異,理解國家建設發展規劃,199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學地理教材中採用了新的中國區域地理分區方案:將中國地理區域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
中國地理分區問題本身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中學地理教材中處理這個問題,必須考慮到劃分地理區域的科學性,同時又考慮到初中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
方案在地理學界比較成熟的三大自然地理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和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的基礎上,考慮到東部季風區內部秦嶺—淮河一線的南北亞區的較大差異,同時綜合生產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點,最終形成了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的四個大區教學方案(圖6)。
因此,方案實際上是對上述中國自然區劃方案的綜合、歸納和簡化。而且,依據這方案,各個大區內部也可視情況進一步細分亞區,如北方地區內部包括華北地區和東北地區兩個亞區,華北地區包括華北平原、黃土高原等地形區。
實踐證明,四個大區方案既有嚴密和堅實的科學研究成果基礎,又簡明扼要、便教利學,在我國中學地理教材編寫及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相關地理知識的學習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 圖6:中國地理分區示意圖
1992年,原國家教委在《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地理教學大綱(試用)》中,對中國地理分區按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教學予以明確規定,同時也要求學生應知道其地理位置和范圍。例如,北方地區要記住「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等地形區。
2001年,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的要求「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個大區地理單元的范圍,比較它們的自然地理差異」。

G. 中國地理區域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中國國土遼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不同地域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無論是民眾認識國情,科研機構及專家認識區域地理格局,還是各級政府有效實施區域管理等不同方面的需要,都必需對中國區域進行區域劃分(簡稱區劃)。

地理學中的區域劃分,是立足於地域分異規律的客觀基礎上,根據一定的目的、按相應原則和方法進行的地理系統分區。它是區域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和方法。

按照所進行區劃的對象和目的的不同,區劃可以分為行政區劃、自然區劃、經濟區劃、農業區劃、綜合區劃等不同種類。

下面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就中國自然區劃、中國行政區劃、中國經濟區劃的主要方案及其演變作一簡單介紹。

一、中國自然區劃

(一)自然區劃的概念和意義

自然地理區劃(簡稱自然區劃)是根據自然地理環境及組成成分發展的共同性、結構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過程的統一性,將地域劃分為一定等級系統的研究方法。

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二)自然區劃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後,幾代地理學家對中國自然區劃做了持續的探索性研究。綜觀不同歷史時期的區劃方案,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國自然區劃的形成和發展歷程(表1),對中國自然地理的地帶性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自然區劃是在研究地域分異規律的基礎上,探討自然地理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的特徵、變化和分布規律。主要體現溫度、水分、土壤、植被等要素的地域差異,提供自然生產潛力的系統資料,是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因地制宜進行生產布局和制定各種規劃的基礎,也是認識區域生態環境的宏觀框架、改善生態環境和制定區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礎。

1.羅開富方案

最初發表於1954年,兩年後由科學出版社以中華地理志叢刊第1號《中國自然區劃草案》正式出版。它首先將全國分為東西兩半壁,東為季風影響顯著區域,西為季風影響微弱或無影響區域。然後提出最冷、最熱、最乾和空氣稀薄四個相對極端的區域,其間再劃出幾個過渡區。最後將全國劃分為7個基本區,即東北區、華北區、華中區、華南區、康滇區、青藏區和內蒙古新疆區,其下再以地形為主要依據劃分為23個副區。

方案注意到自然地域分異的狀況,並對各類自然地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相互影響所表現的特點作了一定探討,強調基本區是按自然特徵劃分的,其含義和范圍與行政或經濟方面習慣所用不同,例如,把遼河下游平原和遼東半島劃入華北區,而不屬於東北區。

H. 中國的七個地理大區劃包括哪些

七大自然地理分區的基本依據,一是中國自然地理區劃方面眾多權威版專家多年的科研成權果,二是全國高校地理專業師生普遍使用的《中國自然地理》教材,三是根據長期以來中學地理教材《中國地理》編寫中形成的共識。
華東(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山東省、福建省、台灣省)
華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中部)
華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華南(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西南(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西北(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
東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內蒙古東部含呼倫貝爾市、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

地理教材中的劃分則有些不同,具體如下:
東北地區、華北地區、華中地區、華南地區、內蒙古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