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教學的特性
1. 地理學科特性有哪些
1.綜合性。地理學科不只是反映組成客觀世界的某個單一要素,也不只版是反映客觀世界的某種單權一過程,而是從整體反映人類周圍的客觀世界——地理環境。
2.地域性。地域空間性是地理學科的核心內涵之一,也是地理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本質特性。
3.開放性。作為地理學科研究對象的地球表層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它由若干自然系統、人文系統組成。地球表層系統及其子系統都不是封閉的,而是呈開放的態勢。地球表層系統與地外系統之間、地球表層系統內部的各子系統之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物質、能量、信息的傳遞相交流。這種傳遞和交流導致地理事像千姿百態、千變萬化。因而人們對所有地理事物的認識也總處在不定性的變化之中。
4.實踐性。地理學科是在人類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發生並發展的,對地理環境的正確認識,來自於實踐、驗證於實踐,並通過實踐得以應用。
2. 第1章 緒論 1,何為人文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學科特性分別是什麼
探討各種人文來現象的地理分布、源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會活動的地域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3.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人口:人口分布、人口數量和素質、宗民族、教、文化、民居等。
經濟:經濟發展水平、農業、工業、城市分布、交通、商業、市場、科技等。
社會:國防需要、個人偏好、鄉土觀念、政策等。
4. 人文地理學的主要特徵
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
探討各種人文現象的地理分布、擴散和變化,以及人類社版會活動的地域權結構的形成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又稱人生地理學。它是地理學的兩個主要分支學科之一,「人文」二字與自然地理學的「自然」二字相對應,泛指各種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現象,也有一些學者認為僅指社會文化現象。人文地理學一般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社會文化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等,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則指社會文化地理學。
5. 新課程地理教材的主要特點
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1.培養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2.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
3.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4.強調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對地理教學的影響,營造有利於學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的教學環境。
5.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重視反映學生發展狀況的過程性評價,實現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手段多樣化,強調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反思性評價與鼓勵性評價相結合。
地理新課程設計思路
1.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
2.高中地理課程內容的設計以可持續發展為指導思想,以人地關系為主線,以當前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等問題為重點,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為支撐,以培養國民現代文明素質為宗旨,從而全面體現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
3.高中地理課程由共同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組成。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課程共6學分,由「地理1」、「地理2」、「地理3」(各2學分,36課時)三個模塊組成,涵蓋了現代地理學的基本內容,體現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聯系與融合。必修課程的設計注意其結構的相對完整和教學內容的新穎、充實,使課程具有較強的基礎性和時代性。
4.高中地理選修課程由「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信息技術應用」(各2學分,36課時)七個模塊組成。選修模塊涉及地理學的理論、應用、技術各個層面,關注人們生產生活與地理密切相關的領域,突現地理學的學科特點與應用價值,以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素養。部分學校因條件不具備,可暫緩開設「地理信息技術應用」,但應積極創造條件,盡早開設。本課程標准對選修課程學習順序不作具體規定,選修課可以在必修課之前、之後或者同時開設。
5.報考普通高校相關專業(如地學、環境、農林、水利、經濟、管理、新聞、旅遊、軍事等)的學生必須修滿地理選修課程4學分。
6. 現代人文地理學研究具有哪些特徵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任務和意義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作出人文地理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和研究課題中,有許多也是其他學科的基本研究內容之一。如經濟地理學對於經濟學、人口地理學對於人口科學、城市地理學對於城市科學、政治地理學對於政治學、軍事地理學對於軍事科學、民族地理對於民族學、語言地理對於語言學、宗教地理對於宗教學、人種地理學對於人類學,都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蘇聯20世紀30~60年代,曾出現用經濟地理學取代人文地理學、割裂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之間聯系的片面做法,從而阻礙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蘇聯地理學恢復了統一地理學,經濟地理學也已涉及其他社會因素,成為社會經濟地理學。中國50年代到70年代也曾取消人文地理學,80年代開始大力恢復人文地理學研究。一方面系統地引進外國人文地理學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在原有的經濟地理學等學科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人口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
問題和趨勢
人文地理學仍然缺乏完成大區域宏觀研究和小區域微觀研究之間的聯結所需的理論和方法,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人文地理學處於一種對社會、對自然、對人類的一種學問,相對地理學的其他分類,難度比較大,但內容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學好這門學問,對我們的生活是有極大幫助的。
7. 人文地理學的社會特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體現在:1、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是它的具體研究領域,不同地域回人文現象分布的發展答和變化,主要受制於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2、其社會性還突出反映在其歷史性上,各地區人文現象的分布面貌似在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人文地理研究要用歷史分析方法,要求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歷史階段人文地理現象的發生、發展及演變規律。
8. 請舉例闡述人文地理的區域性、社會性、綜合性三大學科特性
1、區域性 任何人文現象都有一定的分布范圍和特定的空間,如地理位置、分布范圍、區域差異、空間結構、區域特性與規律等,丟掉區域這個特性,也就不是地理學了,因此,區域性是地理學,也是人文地理學最基本的特性之一。
2、社會性 人文地理不同於自然地理學,它是一門社會性較強的地理學科具有明顯的社會性。人文現象的分布是社會現象的空間形式,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經濟活動,研究社會現象的地域結構是人文地理學的具體研究領域,因為不同地域人文現象分布的發展變化
主要受制於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
3、綜合性 來源於地理事物的多樣性和整體性。人文地理不同於一般的社會科學,它具有非常廣泛的綜合性,因為它不僅是地理科學整體中的一部分,而且與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其他社會科學的進步密切相關。如人口學、政治經濟學、社會心理學等社會科學的發展,遙感技術、自動制圖、工業經濟、技術科學的成果都大大促進了人文地理學的發展。綜合性既指方法論的綜合,也指方法的綜合。從方法論來說,人文地理研究事物不是作為特殊現象、孤立現象來研究,而是從總的特性去研究,特別注意各成分之復雜的相互聯系,研究的成分越多,現象愈復雜,綜合性就越高。在方法上,可以用傳統的綜合描述、綜合制圖等方法,也可以用數學的、控制論的、系統論的新方法和新理論來研究。在內容上,是多學科的綜合與交叉,如行為地理學等。
9.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來征主要包括自人口、民族、宗教、工業、農業、分布、成因、重要城市、港口、交通等。
人文地理是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生產生活活動的地域組合, 包括人口,民族, 聚落,政治,社團,經濟, 交通,軍事,社會行為等許多成分。它們在地球表面構成的圈層, 稱為人文圈或社會圈,智慧圈,技術圈。
人文地理環境是指人類為求生存和發展而在地球表面上進行的各種活動的分布和組合,如疆域、政區、軍事、人口、民族、經濟(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文化等等。
人文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的重要方面,人類是引起以上各類地理分布及變化的主要載體,民族又是人類中具有特色的群體,於是人口的增長、分布和遷徙,民族分布和融合,成為歷史人文地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