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漢朝人開創了中國天文地理

漢朝人開創了中國天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8 00:59:19

A. 漢朝天文成就

中國早在漢朝就和外星人接觸的歷史記載?

呂遷,是一位天文學家,晚年擔任過江陵縣令,葬於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九月

漢武帝元光元年,呂遷任江陵縣令。
六月初四,呂遷偕子呂不茂與同窗好友鄧可,自江陵城南門乘客船赴西陵遊玩。
初五夜,呂遷在客船上觀天象,發現房宿中有一客星, 大如錢,五光十色。
初六,船抵夷陵碼頭。呂遷三人登岸投宿。
幾日後游至一處,但見群峰疊錯,飛泉似雪,蒼松碧翠。呂不茂取出筆、帛,呂遷、鄧可吟詩作畫,興致極濃。
呂遷忽聞一聲自地下傳出,便俯首細聽。鄧可、呂不茂見狀,亦來傾聽。此聲初如蛇行草中,後如悶雷滾滾。突然一小丘自足下鼓起,呂近三人摔倒在地。三人爬起急退之。
呂遷往小丘山定睛一看,縷縷青煙噝噝作響,道道紅光、金光直沖雲霄。隨後,有帶瓣之銅球出於土。鋼球直徑約三尺余,其上有星八百餘顆,金光四射,狀如渾象。呂遷細觀之,球上有參宿七星,形似一鼎。
呂遷與鄧可欲將銅球取出,用盡平生之力,分毫未動。 蓋因銅球緊固於瓣殼,瓣殼深置於土中之故。呂遷怕銅球復入土,急喚其子取來筆、帛等物,速將銅球上諸星—一臨摹繪制於帛上。
呂遷繪畢,銅球果復入土不見……

遷曰:「吾死之後,當葬此銅球之旁。」「日後復出, 與爾等具得重見焉!」

B. 漢朝人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是誰

漢朝人,我國第一位女天文學家是班昭。

班昭(約45年-約117年),又名姬,字惠班,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女、班固之妹,十四歲嫁同郡曹世叔為妻,故後世亦稱「曹大家」。

班昭博學高才,其兄班固著《漢書》,未竟而卒,班昭奉旨入東觀臧書閣,續寫《漢書》。其後漢和帝多次召班昭入宮,並讓皇後和貴人們視為老師,號「大家」。鄧太後臨朝後,曾參與政事。

(2)漢朝人開創了中國天文地理擴展閱讀:

班昭出生在這樣的書香世家,自小跟隨哥哥們熟讀史書,還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地理知識。班昭十幾歲就出嫁了,生有兩個孩子。丈夫早死,班昭時刻記得規避自己的德行。

她還寫出了女戒,影響了後世一千多年的古代女子的行為准則。她主張男尊女卑,女人要看清自己的卑微地位,順從丈夫,侍奉婆婆。

班昭倡導的女性觀念,成為了中國古代婦女的行為准則,《女誡》作為「女四書」之一,極大地禁錮了女性的思想和自由,影響了中國歷史一千多年。

東漢和帝仰慕她的才華,讓她到宮里給妃子們上課講學,妃子們都十分尊敬她。後來,和帝駕崩,鄧太後專權,還請班昭入朝為官。鄧太後深感自己無力為政,每有大事,都要問詢於班昭。

有一次,鄧太後的哥哥,當時是位將軍,要告老還鄉,太後不準。班昭上書說,古人最愛推行謙讓的美德。伯夷叔齊互讓國君之位,太伯讓位給季歷,因此他們都能名揚後世。

太後不準將軍回家,倘若事後,他們在軍中稍有差池,就不負美名了。太後聽後,才准將軍他們辭官回鄉。

和帝在世時,她的哥哥班超出使西域已經有三十年,他讓兒子給和帝帶來一封信,思鄉之情溢於言表。班昭可憐哥哥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到老還不能葉落歸根。

就上書皇帝,請求調遣哥哥回家。皇帝感動不已,准班超回家安度晚年。想那班昭詩賦俱佳,宮中常有進貢來的奇珍異寶,皇帝每每讓班昭來即興吟詩一首。

班昭為鄧太後治理國家,盡心盡力,其見識不輸男人。鄧太後由她輔佐,稍感安慰。班昭與太後亦師亦友,那個時候班昭已經年過半百了。太後需要的時候,不讓須眉。

國家盛平的時候,她就去修書,韜光養晦,從不奢望大富大貴,官傾朝野。欲是這樣,太後越是敬重她。在她死後,太後著素服為她哀悼,這待遇也是很高了。

班昭的兒子沾了母親的光,被鄧太後賞了官職,年老體邁的班昭跟隨兒子去上任,看遍沿途風景,憶起先輩古人,她寫下了東征賦,也是由父親班彪寫下的北征賦而仿寫。

班昭終生成就巨大,漢書,女戒,東征賦等等,甚至她還續寫了哥哥班固未完成的天文志,這種需要大量數學驗算的史書水準,頗傷腦筋,她也完成了。

C. 古代人對於科技。天文。地理。農業的涉及及成就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

一 天文學

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名著簡介

具有輝煌成就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孕育了豐富的天文典籍,古代天文學家以他們飽蘸知識的筆墨寫下了許多著名的篇章,給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天文學遺產。

歷法著作

歷法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包括年、月、日、時、節氣的安排,還包括日、月、行星運動,交食,晷影,漏刻,恆星出沒,天空分區,等等。因此,中國古代歷法有現今天文年歷的性質。

現在保留下來最古老的典籍之一《夏小正》相傳是夏代(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十六世紀)的歷書。其中記載有人們由觀察天象和物候決定農時季節的知識。它原是《大戴禮記》中的一篇,後來單獨成冊流傳。據考證,正文只有四百多字。就天文知識來說,它按十二個月的順序記述了每月的星象,如早晨和黃昏出現在南方的星星,北斗柄的指向,銀河在天空的位置,太陽到了恆星間什麼地方等。此外還有每月的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做的農事和政治活動。例如:「正月,啟蟄,……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這里「鞠」和「參」都是星名,「斗柄」就是北斗七星組成勺子形的把子。這部書是否夏代的歷書,學術界還沒有定論,但它至遲在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已經成書,而且根據書中反映的天象等情況,說明確有更早時代的資料。

自漢代(公元前205年到公元後220年)起,就有完整系統的歷法著作留傳到現在,包括在各歷史朝代中頒行過的和沒有頒行過的歷法共約一百種,絕大部分收集在《二十四史》的《律歷志》中,這是研究中國歷法的資料寶庫。現擇要略作介紹。

《三統歷》,西漢劉歆(?-23)作,一般認為是根據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鄧平、落下閎等人創作的《太初歷》稍加修改而成。這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歷法,後世歷法的基本內容這時大體都已具備。《三統歷》共有七節:統母,紀母,五步,統術,紀術,歲術,世經。統母和統術講日月運動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回歸年、朔望月長度、一年的月數、交食周期、計算朔日和節氣的方法等;紀母、紀術和五步講行星的基本常數和推算方法,包括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運行動態、出沒規律、預告行星位置等;歲術講星歲紀年的推算方法;世經講考古年代學。《三統歷》還明確規定,以無中氣的月份置閏,並選取一個「上元」作為歷法的起算點。《三統歷》的這些內容,對後代歷法影響極大,有的沿用至今。清代學者錢大昕(1728—1804)、李銳(1773—1817)、董佑誠(1791—1823)等人都曾對《三統歷》做過詳細研究,日本、法國學者還把它譯成日文和西方文字。

《乾象歷》,漢獻帝建安十一乍(公元206年)劉洪(約135—210)作。它對月亮運動的研究有了新進展,首次提出月亮近地點的移動(過周分),從而算出近點月長度,並在一近點月里逐日編出月離表,又首次提出黃白交角是六度(兼數),首次提出交食計算中推算食限的方法,這些都對後代歷法影響很大。

《皇極歷》,隋文帝仁壽四年(公元604年)劉焯(544—610)作,未頒行。《皇極歷》考慮太陽和月亮視運動不均勻來計算日月合朔的3 時刻,創立了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①。為了求得任意時刻的定朔改正值,又創立了任意間隔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在中國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後代歷法計算日月五星運動使用的內插法多繼承《皇極歷》的方法並繼續發展。

《大衍歷》,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僧一行(683—727)作,後經張說(667—730)和陳玄景整理成文,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頒行,使用到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傳入日本,在日本使用近百年。《大衍歷》結構嚴謹,條理分明,共有歷術七篇,講具體計算方法。另有歷議十二篇(其中略例三篇),講歷法的理論問題,是一行為《大衍歷》寫的論文,通稱《大衍歷議》。《大衍歷》的制定是從製造儀器開始的,經過實際觀測確定基本天文數據,這是科學的方法。經過《大衍歷》的制定,對太陽月亮運動不均勻現象有了正確全面的了解。通過實際觀測,破除了一千年來流傳的「寸差千里」的謬說。在計算方法上,《大衍歷》創不等間距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比起《皇極歷》來又是一個進步。

《授時歷》,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郭守敬(1231—1316)作,次年頒行。明代《大統歷》繼續用它的方法,前後共使用三百六十多年,是古歷法中行用最久的,也是在天文數據、計算方法各方面發展到高峰的一種歷法。中國古典系統的歷法到此為止,以後就有西方天文知識傳入並影響到歷法的編算。現存《元史·歷志》里的《授時歷經》上下篇是郭守敬在王恂(1225—1281)初稿基礎上重新編定的。當時《授時歷》雖已頒行,但各種數據用表、推步演算法沒有定稿。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王恂不幸去世,由郭守敬一人主持完成。他「比類編次,整齊分秒,裁為二卷」。《授時歷》共有七部分,內容相似於《大衍歷》;但採用等間距三次差內插法計算日月五星位置,又用弧矢割圓術和類似球面三角的方法根據太陽黃經求它的赤經赤緯,這兩種方法在天文學史和數學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有許多中外學者在對《授時歷》進行研究。

《崇禎歷書》,明末徐光啟(1562—1633)主編,李天經(1579—1659)續成,從崇禎二年到七年(公元1629年到1634年)前後共用五年時間完成。它從多方面引進了歐洲古典天文學知識,內容包括天文學基本理論,三角學,幾何學,天文儀器,日月和五大行星的運動、交食,全天星圖,中西單位換算等,共四十六種,一百三十七卷,採用第谷(1546—1601)的太陽系結構系統,計算方法中翻譯了哥白尼(1473—1543)《天體運行論》中的許多章節,還有開普勒(1571—1630)《論火星的運動》一書中的材料,歷法計算中不用中國傳統的代數學方法而改成幾何學方法,這是中國天文學史和歷法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中國古代天文學體系開始向近代天文學轉變。

明末未能根據《崇禎歷書》來編算民用歷書,清代開始使用根據《崇禎歷書》編算的歷書——《時憲歷》,直到清末。在《四庫全書》中有一百卷本的《西洋新法算書》是傳教士湯若望(1591—1666)根據《崇禎歷書》刪改而成的。

天文星占著作

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過程中,星占術曾超過它獨有的作用。正是因為星占術的需要,古代許多星占家大量觀測記錄天空現象,編寫星象著作,其中包括許多天文知識。所以中國古代不少天文著作都同星占術結合在一起。

《石氏星經》是現在見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國石申所著。書的原名叫《天文》,內容涉及太陽、月亮、行星、交食、恆星、古代天文名詞、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恆星部分價值更高。①

《五星占》是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份帛書,專講五大行星運動和一些天文知識,共有九部分,八千字。書大約寫於漢文帝前元年間(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64年),書中對五大行星運動有詳細的描述,成為後代歷法中「步五星」工作的先驅。書中對金星、土星的會合周期定得比較准確,對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到漢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七十年間木、土、金三星的動態有逐年的記載,這是研究古代行星問題的一份重要資料,受到了中外學者的廣泛注意。

漢代還有兩本重要的天文著作應該提到,這就是《天官書》和《周髀算經》。《天官書》是《史記》中的一篇,公元前一世紀司馬遷《前145或前135—?)著,可算是當時有關天文知識的總結。尤其是恆星部分記錄了當時所認識到的全天恆星,共九十多組名稱,五百多顆星,是關於全天恆星的最早一篇完整文獻。後來許多恆星的命名都受它影響。《天官書》內容除恆星外,還有行星、分野、日月占候、奇異天象、雲氣、歲星紀年、天象記錄和占驗等,是研究秦漢天文學乃至先秦天文學的一篇權威性文獻。《史記·天官書》開創了後代史書中撰寫天文志的傳統。《二十四史》中有十幾篇天文志,為研究中國天文學史提供了系統全面的資料。其中李淳風(602—670)所撰《晉書·天文志》,內容豐富全面,已被翻譯成英文,在巴黎出版。

《周髀算經》,成書於西漢後期公元前一世紀,作者不可考,是《算經十書》中的一部,名曰算書,實際上主要是一部天文學著作。書有上下兩卷,重點講述當時的一種宇宙結構學說——蓋天說,詳細闡述蓋天說計算天地結構、太陽視軌道大小、周天里數、北極璇璣的方法,還有圓形蓋天式星圖的製作等等,是有關蓋天說的一本系統詳盡的典籍。

《步天歌》是一本以詩歌形式介紹全天恆星名稱、數目、位置的天文學著作,相傳是唐代王希明撰,丹元子是他的號,所以有時也稱《丹元子步天歌》①。詩文七字一句,有韻,把全天恆星按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區法編在詩句中,讀著詩句就好像漫步在點點繁星之間。「句中有圖,言下見象」,便於辨認和記憶全天恆星,是古人學習天文學的必讀書。在宋代重修的《靈台秘苑》一書中又把步天歌配上星圖,星空景象更加清晰明了。

《靈台秘苑》原是北周庾季才撰,據《隋書·經籍志》載,共有一百二十卷,現在見到的只有二十卷,北宋王安禮等人重修。書中有三百四十五顆恆星的赤道坐標值,是我國現存第二份星表,它的觀測年代是北宋仁宗皇佑年間(公元1049年到1053年),這對研究宋代的恆星觀測很有幫助。

《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卷,唐代瞿曇悉達撰,成書於唐玄宗開元六年到十四年(公元718年到726年),所以又稱《大唐開元占經》。唐以後失傳,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安徽歙縣人程明善在古佛像腹中偶然發現,始得再次流傳至今。它是一本唐以前天文星占著作大全,把當時能見到的古代七十多種天文星占書按內容分別摘錄編撰,內容涉及天文星象、氣候、奇異現象等各方面。天文方面有名詞解釋,宇宙理論,日月行星運動,二十八宿距度,甘德、石申、巫咸三家對全天恆星名稱、星數、位置的描述和占驗,包括有石氏的恆星星表。此外還有當時使用的《麟德歷》、作者翻譯的印度《九執歷》和其他十六種古代著名歷法的基本數據。這一著作為我們提供了唐代以前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由於《開元占經》的輯錄,許多古代失傳了的天文星占著作的內容得以保存下來,就憑這一點,《開元占經》也是一本極有價值的書。

唐代另一本天文星占著作《乙巳占》是李淳風所著,也摘編了許多現已失傳的古代星占著作的片斷,包括天文、氣象、星占,內容也很廣泛。明代還有一本《觀象玩占》,作者不可考,也是天文星占書中一本有價值的著作。

天文星占著作有一些迷信的成分夾雜在中間,作為糟粕固然應當揚棄,但透過大量的天文現象和奇異天象的記載,使我們可以了解歷史上許多有價值的天文事件,如新星超新星的爆發,彗星的出現和分裂,流星雨的變遷,變星的光變,日食景象,黑子日珥日冕在歷史年代中的變化,行星運動,地月系的變遷等,這對現代天文學的理論研究有很大的價值。在《二十四史》天文志和其他天文星占書中保留了大量古代天象記錄,為現代天文學研究提供了不可代替的古代信息,全世界的天文學家都非常珍視它,由於這些古代資料的現代利用而形成了一門新的天文學分支——歷史天文學。這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現在特別受到全世界科學界重視的原因之一。

D. 他是個漢朝人,他開創了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發明地動儀,他是誰

地動儀是東漢時期的張衡發明的,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早測量地震的儀器。
2、張衡出發明地動儀外,還是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文學家,他的《二京賦》也是比較著名

E. 漢朝有哪些成就

漢朝的科學技術成就:
1)確切誕生了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對世界產生巨大影響,可能火葯的誕生也在漢朝;
2)瓷器也在漢朝誕生,這是中國對世界的禮物;各種手工藝品在漢朝發展很快;
3)紡織技術得到改良,絲綢等廣泛使用;
4)冶煉技術得到改良,冶鐵工藝已經非常發達(這要感謝張騫出使西域);
5)水利技術得到發展,漢朝治水比較成功,很少有水災;
6)醫學得到長途發展,出現了華佗,張仲景等名醫,中醫已經比較完備,也出現了「動手術」這樣的「西醫」,血液循環原理也被發現,這比歐洲早了將近1000年;
7)包括數學在內的自然科學有一定的發展,尤其是歷法和天文。
8)很多機械原理被廣泛應用,例如軸承,曲軸連桿,轉動變直線運動的裝置等等,這比歐洲早了至少500年;
9)建築學得到完善,據說有了具體的建築規范和標准,就好象現在的國標。

教育成就
西漢的教育,最突出的是漢武帝時代始興的儒學教化,它深刻地影響從此以後的中國教育和倫理。
前140年,漢武帝對講求事功的儒學大感興趣,即重用儒者趙綰、王臧等為公卿,變寡慾政治為多欲政治,提升儒教,壓抑黃老之學。大儒董仲舒乘機脫穎而出,援引「春秋大一統」之精義,提出著名的「天人三策」,主張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繼承儒家重教化的傳統,認為子孫長久安寧應歸功於禮樂教化,所以帝王必須以教化為大務。受其建議,武帝遂立大學、設庠序,罷黜秦朝所立各家博士,專立儒學之《詩》、《書》、《易》、《禮》、《春秋》五經博士,學術的道路從此限定只有經學一條了。武帝令丞相公孫弘等制定設立太學方案,規定五經博士教授的學生,每經10人,全國共50人。選擇18歲以上,儀狀端正者充之。期年後,可做文學掌故和郎中。這以後,太學規模不斷擴大,到成帝時,博士弟子增至三千之眾。
後來,西漢政府特許郡國縣官挑選少年入太學旁聽。同時在各地設庠序之學以「崇鄉里之化」。至西漢末,全國學校如林,庠序盈門。
尊儒興學,制度教化,將教育、考試和選官結合起來,是武帝時的大創造,此後,孔子「學而優則仕」的主張便作為正式的文官制度得以確立。道德教化為基礎的察舉、征壁與潛心攻經,成為入仕陞官的兩條途徑和中國封建社會超穩定結構的巨大支柱。
東漢時,太學有更大規模的發展,太學士多達3萬,《論語》、《孝經》是必修課,方式一是大班上課, 二是高年級輔導低年級,主要靠自學,年限不定,可兼習他經,鼓勵通材,有的學生如張衡、崔瑗還研習科學。靈帝時設鴻都學門,是一所國立文藝專科大學,僅習辭賦、小說、繪畫等技藝,為我國歷代專門學校創建開了先路。
此外,漢代民間私學興盛,學生多者上千。 有的相當於大學,稱「精舍」或「精廬」,有的相當於小學,稱「蒙館」或「書館」。教師中有不少古文經學派的著名學者,如馬融、鄭玄等,他們治學嚴謹,注重考據訓詁,成為後世所謂「漢學」的主要代表。

文學成就
在史學方面,司馬遷的《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為以後兩千年正史的編纂提供規范。全書分為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編寫的《漢書》分為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全書體例仿效《史記》,惟改「書」為「紀」,廢「世家」入「列傳」,還開創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藝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漢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內容完整的斷代史。更是成為了以後歷代王朝撰寫本朝歷史的範本。而兩漢時期其他的史書還有《東觀漢書》、《漢紀》和《吳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學者認為,漢代的作家所開創的史學標准,直到18世紀都一直領先於世界。 漢代在立國時用無為而治之法,文景時期,又用道家黃老思想為主,並輔以儒家和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不僅強調無為,還注重禮與德的作用,既承認法律的重要性,又堅持約法省簡,務在安民。 而從漢武帝之後,統治者又確立儒家思想成為了正統思想,並輔之以法家思想為法制指導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輔」,即先用德禮教化,教化無效再施之以刑罰。這種剛柔相濟的治國之道,成為漢武大帝以後漢王朝法制的指導思想。這一思想對後世歷代王朝的立法影響很大。漢宣帝曾有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便是這種思想的精闢闡述。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所毀壞的很多文獻書籍,通過漢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和發掘記錄得以重現,包括五經當中的古文尚書,也是這時候發掘整理出來的。漢武大帝採納董仲舒、公孫弘等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經學成為學術主流。由於不同學者對經書的理解與記憶都有偏差,學術也被分為不同流派。宣帝時期,在太學中立學官的,《易》有三家,《書》有三家,《詩》有三家,《禮》有一家,《春秋》有兩家,共十二博士。東漢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東漢晚期,古文經學走向發達,今文經學日益衰微。 漢政府設立樂府,搜集民間詩歌,即為樂府詩,後世的《樂府詩集》《古詩十九首》《玉台新詠》中便搜集了不少漢代樂府詩,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也是寫成於漢代末年。賦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等均為千古傳頌的文學名篇。漢代時期,隸書亦漸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書寫字體,而隸書的出現則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標點符號的雛形

漢初推行的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出現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的局面,稱「文景之治」
劉武帝在政治、經濟、思想等領域推行了一些列新政策
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頒布「推恩令」
漢武帝派遣張騫,開辟了「絲綢之路」

F. 中國歷史上通曉天文地理的十大奇人,分別有事跡

第一:鬼穀子

鬼穀子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一個傳奇人物,乃至可以說他是我國歷史上榜首奇人。不只他出名,連他帳下的弟子:蘇秦,張儀,孫臏,龐涓,也是歷史上相當有名的人物。聽說他們其時將戰國七雄攪了個翻天覆地,本領肯定是數一數二的。


第三: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於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
。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800年周朝,

第四:張良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傑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第五: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華夏族,春秋時期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和道家學者。曾獻策扶助越王勾踐復國,後隱去。著《范蠡》二篇,今佚。


第六:諸葛亮

諸葛亮,古今中外,聞名遐邇。他是軍事戰略家,運籌惟帷幄,決勝千里。他神機妙算,奇策泉涌,智謀縱橫,出神入化。如隆中妙對,巧借東風,赤壁之戰,巧取四郡,奇襲荊州,六齣祁山,七擒孟獲等,無不閃其智慧的光輝。


第七:李泌

李泌是唐朝中期的一位特殊人物,他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又是肅宗、代宗、德宗的顧問。

在安史之亂以及以後的動盪年代裡,他深謀遠慮,全局在胸,避開禍端,為國家解決財政困難、安定邊緣地區做了大量工作,保證了唐王朝的穩定和發展,是一位傑出的謀略家。

第八:趙普
趙普,北宋佐國良臣,他以孝行感動趙匡胤,以對局勢的銳敏觀察和果敢應變,導演了黃袍加身的好戲。他力勸太祖御駕親征,迅速平定了眾多割據政權。

第九:劉伯溫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漢族,字伯溫,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溫州市文成縣)人,故稱劉青田,

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第十:範文程

範文程,初為大明生員,後努爾哈赤誓師南下,他淪身為奴。皇太極登位,範文程悟移人生,甚有政治家之見識。守遵化,突圍力戰,戰功顯著;行反間,功不可沒;勸祥明軍,乃得頭功。

(6)漢朝人開創了中國天文地理擴展閱讀:

範文程(1597年—1666年),字憲斗,號輝岳,遼東沈陽(今沈陽)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孫。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聖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開國時的規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視為文臣之首。

成就:完善官制

盡管文館至天聰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為內三院正式建立大學士,但在此之前,範文程實際上已被皇太極當作相似此職之心腹內臣來使用,經常被召入宮,與皇太極密議軍國要事。因而,當初編漢軍旗時,廷議首推範文程。

後來任固山額真,而皇太極卻不肯讓其脫離文館,曾下諭:「范章京才堪勝此,但固山職一軍耳。朕方資為心膂,其別議之。」天聰九年(1635年)二月初七日,皇太極因漢官及諸生動以當即興師伐明陳奏,認為此議不當,

系「不達時局之見」,「乃小人之淺見」,下諭給刑部承政高鴻中及文館寧完我、範文程等人,對這種定見予以批判,指出此刻「人心未及安輯」、「城郭未及補葺」,不能盲目動兵。將來機遇到了之後,大軍伐明,那時明帝如棄京而走,

或遣使求和,是追擊逃帝,仍是攻擊京城,是允和仍是拒和,對其公民如何安頓,對八旗貝勒等人之貪得之心,如何制止,等等重大問題,令範文程等「酌議疏奏」。

G. 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是哪個朝代

這個問題回答起來恐怕有點似是而非,「第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朝代」應當是西漢王朝。因為西漢建立以後,西漢區域的人被稱為「漢人」,「漢人」這個名稱也才產生。

H. 漢朝為中國版圖作出了貢獻嗎

漢武復帝對中國版圖的貢獻,在制中國歷史上無人能出其右,他鞏固了河套,向北向西佔領了漠南,河西走廊,青海。向南納入了華南,越南北部,開發了西南。向東佔領了遼東和朝鮮北部。在這些新征服的領土中,除了朝鮮北部和越南北部,都成為了中華版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I. 漢朝為什麼能夠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名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後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後裔,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佔多數優勢的民族。在歷史上,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漢族別稱「漢人」、「華人」, 「唐人」、 「秦人」、「桃花石」 等。到了近代以後「民族」一詞傳入中國,「漢族」便取代「漢人」成為這一族群的正式名稱.「炎黃子孫」及「炎黃裔胄」皆曾被中國共產黨及中國國民黨用來做為「漢族」的代稱或另稱, 現代則有龍的傳人等稱呼。漢族的族稱,是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發展過程
中確立的。公元前206年漢朝繼秦而興,前後歷400餘年,經濟、文化及國家的統一有了新的發展,原稱華夏的中原居民稱為漢人。在以後的歷史發展中,漢人成為中國主體民族的族稱,歷代佔中國人口絕大多數,在各方面發展中佔主導地位。漢族歷經與各族的共處、遷徙、融合,形成了在松遼平原及黃河、淮河、長江、珠江等農業發達地區及城市集中分布,在邊疆與當地各族交錯雜居的分布特點。另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漢族有相當數量人口移居海外,形成當地的華裔或華僑。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