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
1. 欣賞一幅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時通常有哪幾個角度
欣賞古畫,既是享受,又是學習,如果走馬觀花,那可就是莫大的浪費了。
古畫,是美術考古的重要資料。從古畫中可以了解歷史。今天能見到的歷史記載,不可能包羅萬象。有些問題,在歷史書籍中查不到答案,但是在古畫里卻得到了解決,就是說,古畫可以驗證歷史記載,可以彌補歷史記載的不足。例如山東省博物館展出過一幅明代畫卷,叫《明夏厚摹機織圖卷》。畫卷用十分工細的手法表現了生產流水線的具體情況,對了解與研究古代紡織機械、紡織生產工藝的歷史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中國科學院專門研究古代紡織史的專家曾經非常認真地看過這件《明夏厚摹機織圖卷》,說這幅畫在全國范圍內也是很重要的。又如明代愛國將領戚繼光,是受人尊敬的歷史人物,他的光輝業績有許多記載,但他的形象卻無法從歷史文獻中查清楚。50年代,戚繼光的後人把世代相傳的《戚繼光肖像軸》捐獻給國家,經鑒定,這確實是明代的肖像畫。也就是說,這就是戚繼光最早的形象資料了。前不久中央電視台的《上下五千年》節目中,戚繼光的形象也是來自《戚繼光肖像軸》。這幅畫就收藏在山東省博物館,許多觀眾都曾經見到過。其它,如服裝、建築、傢具、武器等等,古畫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歷史研究、美術創作以及電視電影的拍攝,都需要借鑒古畫,博物館是免不了要多來幾趟的。
研究美術史,學習美術史,書本上的插圖非常有限。要看第一手的資料,必須常跑博物館。從畫的載體說,有壁畫、卷軸畫;從質地說,有紙本、絹本、綾本;從作者說,有宮廷畫、文人畫、工匠畫;從畫法說,有工筆畫、寫意畫等;從畫科說,有山水畫、人物畫、花鳥畫等等。要觀摩實物標本,則博物館就是最好的課堂了。
學習中國傳統繪畫,只有印刷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細心揣摩名家的真跡。例如,從明代的大幅山水畫里,可以學習斧劈皴、披麻皴等各種皴法,可以清清楚楚地觀察墨的干濕濃淡的變化;欣賞清代龔賢畫的黃山,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利用寫生的;玩味揚州八家的寫意花卉,可以比較深入地認識文人畫中詩書畫相結合的特點。中國繪畫是東方文化的一部分。中國的繪畫理論,宏觀上講意境,講氣韻;微觀上講構圖與形象,講色彩與筆墨技巧。要想深入理解這些理論,必須反復欣賞名畫。因為理論是從創作中總結出來的。
目前,書畫市場十分活躍,但是真真假假也十分混亂。只有腦子里裝的真跡多了,才能漸漸增加把握。博物館藏畫是一個很大的藝術天地。無論學識多麼淵博的專家,也會遇到一時說不清楚的問題。但在另一方面,任何人,包括小朋友,在古畫展廳里都會自覺、不自覺地受到一種博物館所特有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而這種熏陶,無疑對任何人都是非常有益的。
2. 在地球說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地圖是什麼樣子的那時中國繪制的世界地圖又是什麼樣子的
地圖的起源,有人推測比文字的起源還要早。因為原始地圖跟圖畫一樣,把山川、道路、樹木如實地畫進地圖里,是外出狩獵和出門勞作或旅行的指南。
據史籍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國就誕生了地圖。《漢書.郊毅志》中有:「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像九州」的記載。《左傳》中有:「惜夏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像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
據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斷,後來的《山海經圖》是從夏代九鼎圖像演變而來的,也是一種原始地圖。在《山海經圖》的「五藏三經圖」上,畫著山、水、動物、植物、礦物等,而且注記著道里的方位,是較規范的地圖形式。由此可以說,中國在夏代已經有了原始的地圖。
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地圖是在古巴比倫北部的加蘇古巴城(今伊拉克境內)發掘的刻在陶片上的地圖。圖上繪有古巴比倫城、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大約是公元前2500年刻制的,距今大約四千餘年了。
(2)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世界地圖簡介:世界地圖是描繪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圖,使用地圖投影方式繪畫,在平面上用記號、圖形和文字表現。畫有經線、緯線、各國分界、地名、海洋、陸地等。在地理學、政治學、自然學等領域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地圖自古被學者們通過外出考察所繪畫,在人造衛星出現以後,地圖的繪畫更加准確了。
3. 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是什麼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繪制的《海版內華夷圖》。權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3)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特點
一是注重外國部分,雖然是采訪材料,但注重實際,修正了不少錯誤。時間跨度自傳說時代中的夏朝至唐朝,地域范圍不限於唐朝本土,包括了作者所了解的唐朝以外的全部地理范圍。
二是注重歷史地理的考證,古今地名分別用不同顏色繪注,開創了我國沿革地圖的先例。《海內華夷圖》幅面約10平方丈,比裴秀的《地形方丈圖》大10倍,可見工程之浩大,亦可見唐代制圖事業之規模。將與地圖有關的考證和說明文字另撰專書,作為該圖的附件。
4. 誰有最早的中國歷史地圖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的中國歷史專地圖。它是一部屬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
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
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5.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會畫的地理圖
中國歷史上首次採用古今對照,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是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內繪制的《海內華夷容圖》。
賈耽在55歲時組織畫工繪制《海內華夷圖》,花了17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個巨幅唐代中國全圖。
此圖是按照晉代裴秀六體方法編繪,比例是一寸折百里,用不同的顏色注記地名:「古郡國題以墨,今州縣題以朱」。圖的中國部分本於《禹貢》,外國部分本與班固的《漢書》,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的中外大地圖。
(5)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賈耽自年輕時「注意地理」,又逢安史之亂,邊疆多事,領土喪失,所以他經常懷念國家領土的完整,留心邊疆及域外地理所繪地圖頗能糾正舊籍疏謬,內容豐富,多至數百國。原圖已佚,僅存仿製的《華夷圖》及《禹跡圖》。
賈耽一生先後採用裴秀制圖法,撰成《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隴古山南國》、《貞元十道錄》、《皇華四達記》及《吐蕃黃河錄》等。
6. 中國古代繪畫史
國繪畫又名國畫,是現代人為區別於西洋畫而對中國傳統繪畫的泛稱。它包括卷軸畫、壁畫、年畫、版畫等各種各樣的門類。有時特指以中國獨有的筆墨等工具材料按照長期形成的傳統而創作的繪畫。中國畫現分為三大畫科: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有工筆與寫意兩大種畫法;有卷、軸、冊、屏等多種裝裱形制。
一、中國繪畫發展概況
中國繪畫藝術歷史悠久,僅從已知獨幅的戰國帛畫算起,已有2000餘年的歷史。如果從內蒙古、甘肅、山東、新疆以及東北各地的原始岩畫及1986年發現於甘肅秦安大地灣原始地畫來看,它的歷史已不下5000年。以漢族為主包括各少數民族在內的畫家和匠師,創造了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豐富多採的形式手法,形成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繪畫。明清以來,特別是辛亥革命以後,隨著封建社會的崩潰,外來繪畫藝術不斷傳入,豐富了中國繪畫的體裁。中外藝術交流日益頻繁,使畫家從中得到吸收和借鑒,中國繪畫創作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油畫、水彩畫、漫畫、宣傳畫等相繼發展起來,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各個畫種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一)中國古代繪畫
中國繪畫的最早遺跡可上溯到遠古的岩畫和繁榮於新石器時代彩陶器上的裝飾紋樣。黃河上、中游是彩陶繁盛的地區。分布在渭水、涇水流域一帶的老官台文化(距今約7000~8000年間)已有繪著簡單紋樣的彩陶。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彩陶。新石器時代的繪畫,技巧上尚處於稚拙階段,但已具有初步造型能力,對人物、魚、鳥等外形動態亦能抓住主要特徵,並表現作者的信仰、願望,用以美化生活,猶如一片絢麗的彩霞,映現了中國繪畫史的黎明。
商、周時期的繪畫處於發展的初期階段。繪畫應用的范圍主要是壁畫、章服以及青銅器、玉器、牙骨雕刻、漆木器等的紋飾。早期基本上是裝飾性圖案,到西周以後,開始有以表現人物活動為主的紀事性繪畫作品,繪畫的作者是百工。從風格上看,商代庄嚴神秘而縟麗,西周趨於典雅,春秋以後繪畫內容逐漸更多地反映社會生活,形象活潑生動,技巧上有著巨大的飛躍。
秦漢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早期建立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國勢強盛,疆域廣闊,絲綢之路溝通著中外藝術交流,秦漢王朝與相鄰各族也有密切的接觸,這時期的繪畫更加重視繪畫的政治功能和倫理教化作用。具有雄厚博大、昂然向上的總的統一的時代風格,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潮。這時期的主的繪畫形式是純繪畫的宮殿壁畫、地上建築壁畫、墓室壁畫及與此相關的畫像石、畫像磚等。秦代為了宣揚秦始皇統一大業及其擁有的無上權威,而建造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內部,繪制有許多壁畫。漢代,從宮室殿堂到貴族官僚的府邸、神廟、學堂及豪強地主的宅院,幾乎無不以繪畫進行裝飾。漢代習俗事死如生,以厚葬為德,薄殮為鄙,這就是使得裝飾墳墓,為死者表彰功德的繪畫活動規模和數量都達到了空前高漲的程度。東漢趙岐甚至在活著的時候,就為自己的墳墓准備壁畫。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重要的美術作品。因以刀代筆施於石材平面上的繪畫,因此稱石刻畫。其題材內容與墓室壁畫大致相同。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陝北等地區,江蘇、陝西、山西、安徽、河北、湖北等省也均有發現。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山東孝堂山畫像石、嘉祥武氏祠畫像石、沂南畫像石墓、安邱畫像石墓等,河南南陽畫像石及密縣打虎亭1號漢墓畫像石。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的帛畫「非衣」,內容豐富,色彩絢爛,帛畫以左右對稱、上下連貫的格局分三段描繪了天上、人間、地下的景象。眾多的人物、禽獸、器物被安排得有條不紊,疏密繁簡錯落有致。奇誕誇張的造型中體現出嚴謹細膩的寫實技巧。線條流暢挺拔,剛健質朴,設色以平塗為主,技法純熟,使用的礦物質顏料至今仍十分鮮艷。這幅帛畫是本期繪畫中的傑出作品之一,它全面而充分地體現了中國繪畫在漢代所達到的高度水平。秦漢時期以繪畫為專門職業的畫工日益增多。被羅致到宮廷的專門畫家被稱為「黃門畫者」或「尚方畫工」。
三國兩晉南北朝處於長期分裂混亂之中,戰爭頻繁,民生疾苦,但卻是繪畫史中的重要階段,繪畫藝術仍在曲折中得到發展。苦難的時代,給佛教提供了傳播和發展的土壤,佛教美術勃然興盛,遍及南北。石窟壁畫如新疆克孜爾石窟,甘肅麥積山石窟特別是敦煌莫高窟都保存有大量的此一時期壁畫,展示出高度的藝術造詣。反映士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迅速增多,以文學為題材的繪畫創作日趨活躍,如衛協的《詩·北風圖》,顧愷之的《木雁圖》、《洛神賦圖》等。肖像畫在這一時期很發達,如顧愷之的傳神寫照,就特別注重揭示對象的精神意向和表現對象的特定性格。山水畫和花鳥畫開始萌芽。有以王微、宗炳為代表所創作的山水畫。取義於中國古代「螳螂捕蟬,豈知黃雀在後」的寓言,以蟬雀為題材的繪畫也頗為流行,賦予某種寓意性。涌現出一批有文化修養的上流社會知名畫家,如顧愷之等。繪畫史和繪畫理論著作開始出現。
隋唐兩代處於封建社會盛期,國家統一,社會相對安定,經濟繁榮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與活躍,都給文化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運,中國隋唐時代的繪畫藝術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均取得了高度的成就,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高峰之一。閻立德、閻立本兄弟及尉遲乙僧的繪畫活動,以及以敦煌220窟為代表的壁畫體現著此一時期繪畫藝術的最高成就。
人物畫在隋唐佔主要地位。著名畫家有閻立本、吳道子等。吳道子一生在京洛畫寺觀壁畫300餘堵,變相人物,千變萬態,奇蹤異狀,無有同者,具有天衣飛揚、滿壁風動和自然高出縑素的效果,世稱為「吳裝」。中唐周□善畫天王和菩薩,創造了「水月觀音」這一具有鮮明民族特點的宗教畫新樣式,一直為後代沿襲,被稱為「周家樣」。唐代人物畫反映了當時的重大政治事件,如《步輦圖》;有描繪功臣勛將的,如《凌煙閣功臣圖》;相鄰民族,如《西域圖》、《職貢圖》;皇室貴族,如《玄宗試馬圖》、《虢國夫人游春圖》;文人雅士,如《醉學士圖》。唐代山水畫有著多種風貌,金碧青綠與水墨揮灑並行,專門山水畫家日益增多,山水畫即將進入成熟階段。隋代展子虔所畫山水具有咫尺千里之妙,唐代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山水畫技巧上更有提高。而吳道子於佛寺壁上畫怪石崩灘,達到「若可捫酌」的真實效果,又因一日之內能在大同殿壁上畫出嘉陵江三百里的山水,而與李思訓之作「皆盡其妙」。王維也以水墨山水著名。花鳥畫開始興起,唐代花鳥畫側重描繪鷹鶻、仙鶴、孔雀、雉雞、蜂蝶及花木竹石,大都工整富麗。由於武功隆盛和貴族游獵的風氣,使鞍馬等題材也成為繪畫專科並取得相當高的成就。由於印刷術的發明,版畫也隨之得到發展,唐代版畫多用於佛像印刷,敦煌莫高窟發現的金剛經扉頁畫顯示了較為成熟的雕印技藝。唐代繪畫不僅大膽汲取、借鑒外來藝術的表現技巧,而且還通過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傳播到其他國家,當時大食都城中有中國畫工獻藝,朝鮮半島上的新羅曾在中國以高價收購名畫家作品,中國繪畫通過中日兩國的使者、商人、留學生、僧侶等傳入日本,對日本古代繪畫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唐代繪畫燦爛而恢宏,具有昂揚磅礴的時代精神和風貌。
五代兩宋以後,中國歷史進入封建社會後期,繪畫藝術進一步成熟和完備,成為中古繪畫的鼎盛時期。由於唐末以來城市商業的繁榮和市民階層的壯大,使繪畫藝術服務范圍有所擴展,一些畫家進入手工業行列,其作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售,增強了藝術與社會的聯系。
皇室貴族為政治需求及從裝飾環境出發,創建了宮廷畫院,集納優秀畫家,對繪畫創作提出更多的要求。宋朝統治者設置畫院,擴充機構,招攬人才,給畫家授以職銜,從而使宋代成為歷史上宮廷繪畫最興旺最活躍的階段。文人學士把書畫視為高雅的精神活動和文化素養,並對繪畫提出鮮明的審美標准,在創作和理論上都開始形成獨特體系。社會、宮廷、文人士大夫之間的繪畫創作各具特色而又互相影響,使宋代繪畫在內容、形式、技巧諸方面都出現群彩紛呈、多方發展的局面。宋代繪畫題材較唐代有很大擴展,其中最有建樹的是廣泛表現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清明上河圖》、《貨郎圖》、《盤車圖》、《耕織圖》等;與節日民俗活動相結合的節令畫,如《大儺圖》、《冬至嬰戲圖》、《觀燈圖》等;借描繪歷史傳說反映人們對現實生活態度的歷史故事畫,如《文姬歸漢圖》、《採薇圖》等;描繪文人韻事如《西園雅集圖》等。五代兩宋時期山水畫發展最為顯著,五代時中原地區的荊浩、關仝,江南地區的董源、巨然分別以不同的筆墨技巧塑造了不同地區的山水畫,風格各異,對後世山水畫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宋代山水畫家輩出,各有專長和創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遠,范寬的崇山峻嶺和雪景,許道寧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繪四時朝暮、風雨明晦的細微變化,惠崇、趙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雲山墨戲,李唐、馬遠、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詩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畫藝術的不斷變革和發展。花鳥畫也有著長足的發展,五代時江南徐熙的田園花果和西蜀黃筌的奇花異鳥分別具有野逸和富貴兩種不同風格。北宋趙昌的設色折技花卉,易元吉的猿猴,崔白的敗荷鳧雁,以趙佶為代表的院體花鳥畫都具有高度水平;南宋梁楷、法常的花鳥畫已開水墨寫意之先導。文人學士中流行的墨竹、墨梅、墨花、墨禽更著重表現主觀情趣,與民間畫工及宮廷花鳥畫的高度寫實、刻畫入微的畫風迥然不同。五代兩宋繪畫技巧有不少成功的創造,畫家注意對生活的深入觀察體驗,藝術上倡導寫實,具有精密不苟嚴謹認真的精神,但在創作中又注重提煉取捨,要求形神兼備,把工筆重彩技巧推向高峰。北宋李公麟又在純用墨線勾染的白描手法上作出貢獻,一些畫家在寫意人物花鳥上也進行了可喜的嘗試,豐富了繪畫的形式和表現技巧。
元、明、清時期文人畫獲得了突出的發展,題材上山水、花鳥佔有絕大比重。文人畫強調抒發主觀情趣,提出「不求形似」、「無求於世,不以贊毀撓懷」,不趨附社會大眾審美要求,借繪畫以自鳴高雅,表現閑情逸趣,涌現出難以數計的文人畫家和作品,許多畫家借繪畫抒寫高尚情操,發泄對黑暗腐敗勢力的不滿,藝術上敢於突破陳舊成法的藩籬,注意師法自然,勇於創造革新。文人畫注意筆墨情趣及詩文書法相結合的題跋。此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中,既有為正統文人畫奉為典範的趙孟□、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董其昌及「四王、吳、惲」,又有帶有鮮明個性的徐渭、陳洪綬、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中的鄭燮、金農等人。民間繪畫的書籍版畫插圖和年畫進入繁榮興盛時期。
7.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地圖出現在什麼時候(要真是的啊)
一、我國的地圖學有悠久的歷史,見之於記載的古地圖很多,可惜大部分已經散佚。現存最早的地圖,是1973年底在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發現的三幅繪在帛上的地圖:一幅地形圖、一幅駐軍圖和一幅城邑圖。它們距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不但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繪制的地圖。
二、這三幅圖所示的方位都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與現在通用的地圖正好相反。其中的地形圖長寬各九十六厘米,繪有山脈、河流、居民點、道路等,已具備了現代地形圖的基本內容。此圖的地理范圍相當於今廣西全州灌陽以東,湖南新田、廣東連縣以西。經過量算,其主要部分的比例為一比十八萬。圖中主區包括當時的長沙國(諸侯國)南部,即今湘江上游、瀟水流域、南嶺、九崇山一帶,圖的精確度相當高。圖中用閉合曲線。比較准確地表示了山脈的山體及延伸走向。對九嶷山的表示方法更有獨創之處,除了用較粗的閉合曲線勾出山體外,又用細線畫成魚鱗狀,層層重疊地表示峰巒起伏的特徵,與現在的等高線畫法相似。圖上還比較准確地繪出大小河流三十多條,詳細而明確地繪出了居民點八十多個。圖上的河流、道路、居民點和山脈一樣,均用統一符號表示。此外,此圖已具有現代地圖「主區詳而鄰區略」的特點。圖的准確程度表明,它是以相當科學的測量方法為基礎繪成的,其熟練的清繪筆法,說明制圖水平也很高。
三、駐軍圖長九十八厘米、寬七十六厘米,以黑、紅、藍三色繪成,它所包括的范圍是地形圖的東南部分,比例較地形圖約大一倍。它是一幅軍事守備圖,圖中除繪有山脈、河流、道路、居民點外,還標注了九支駐軍的布防、防區界線和指揮城堡等。駐軍圖反映了漢初長沙國駐防備戰的軍事情況,對研究西漢時代的作戰思想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圖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軍事地圖。
四、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地圖,反映了我國古代相當高的地圖測繪水平,是研究我國古代歷史地理,尤其是研究西漢歷史地理的珍貴資料。它們的發現,不但是我國地圖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也為世界地圖學史增添了光彩。
8. 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是誰編繪的
最早的歷史地圖集是裴秀編繪的。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 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少年時便頗有名氣,後被大將軍曹爽辟為掾屬,襲爵清陽亭侯,又遷黃門侍郎。
高平陵之變後,因是曹爽的故吏而被罷免。此後歷任廷尉正、安東將軍及衛將軍司馬,參與謀劃軍國之政,參與平定諸葛誕叛亂。因功轉任尚書,進封魯陽鄉侯。魏元帝繼位後,進爵魯陽縣侯,任尚書僕射。咸熙元年(264年),受命負責修改官制,又提議恢復五等爵制。
五等制恢復後,獲封濟川侯。他建議立司馬炎為世子,司馬炎繼位晉王後,拜裴秀為尚書令、右光祿大夫。西晉建立後,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泰始三年(267年),升任司空。泰始七年(271年),裴秀因服食寒食散後飲冷酒而逝世,年四十八,謚號「元」。有文集三卷。
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李約瑟稱他為「中國科學制圖學之父」,與古希臘著名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8)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裴秀在地圖學上的主要貢獻,在於他第一次明確建立了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理論。他總結中國古代地圖繪制的經驗,在《禹貢地域圖》序中提出了著名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制圖理論「制圖六體」。「制圖六體」就是繪制地圖時必須遵守的六項原則是:
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離)、高下(地勢起伏)、方邪(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條講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離,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繪圖原則;後三條是因地形起伏變化而須考慮的問題。
這六項原則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的,它把制圖學中的主要問題都接觸到了。裴秀的制圖六體對後世制圖工作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直到後來西方的地圖投影方法在明末傳入中國,中國的制圖學才再一次革新。
9. 中國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是
公元3世紀西晉裴秀用「制圖六體」繪成的《禹貢地域圖》,是見於記載的最早回的中國歷答史地圖。它是一部普通歷史地圖集,表示從傳說中的大禹時代至西晉初年的歷史地理概貌。
成圖略晚的杜預《春秋盟會圖》,則是最早的古今對照的專門歷史地圖。
唐貞元十七年(801)賈耽製成的《海內華夷圖》廣三丈、高三丈三尺,內容上溯《尚書·禹貢》、下及當代,范圍包括唐朝版圖及其鄰國。它是首創「古墨今朱」雙色注記法的歷史地圖。上述地圖惜已失傳。
北宋稅安禮繪成的《歷代地理指掌圖》44幅,始於帝嚳,迄於北宋,至今尚有宋、明刊本流傳。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10. 中國第一個畫出中國地圖的人是誰
《秦地圖》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是誰畫的已經不可考證了。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九州後,一張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地圖」出現,「大中國」版圖從此形成,這就是《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的《秦地圖》。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秦有較高的制圖水平。 1986年,在甘肅省天水北路黨川鄉第一號秦墓考古遺址發現秦國地圖。這組七張地圖繪制在四塊木板的兩側,統稱為《放馬灘秦墓地圖》。
《秦地圖》對後世全國地圖的繪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漢代及其以後歷代中國疆域都是在《秦地圖》版圖上變化出來的。西漢時的全國地圖叫《輿地圖》,據《後漢書·馬援傳》,「前披輿地圖,見天下郡國百有六所。」
(10)中國歷史首次採用雙色繪畫的地理圖擴展閱讀:
在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不少「全國地圖」,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還有不同的版本。但有三張地圖影響最大:一是《九鼎之圖》,這是傳說中的第一張全國地圖,「大中國」概念誕生;二是《秦地圖》,這是第一張真正意義的全國地圖,「大中國」的版圖形成;
三是《十道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大中國」疆域走向精準。
《九鼎之圖》象徵夏禹統一九州,「大中國」概念從此誕生,被視為中國最早的「全國地圖」。
當時的夏朝疆域有多大?據《淮南子·地形訓》,「禹乃使太章步自東極至西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豎亥自北極至於南極,二億三萬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從中可見,夏禹測繪時還採用了「步測」法。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是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
與《秦地圖》一樣,唐朝《十道圖》對中國的影響亦很大。宋太宗時全國地圖《淳化天下圖》,就是參照唐朝舊圖繪制的,此後北宋先後出現了《九域圖》、《十八路圖》等多張全國地圖。
到明朝時,中國傳統測繪水平達到最高峰,明羅洪先繪制的《廣輿圖》,將中國地圖傳統繪制水平推到了新境界,明朝所繪的「中華大地圖」原件,目前仍有存世。
明朝後期,西方測繪技術傳入中國。清朝康熙年間繪制出的「大中華地圖」《皇輿全覽圖》,便使用經緯度和三角測量手段。這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好、最精確的一張全國地圖。在這張地圖上,中國疆域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