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太行八陘
A. (二)秦漢以來的太行山
1.秦漢時期太行山
秦始皇統一了六國,設郡縣制,規定官員的職責,保持境內安寧,防止鄰區擴大疆界。雖然不像戰國時那樣在國境線上建城築牆,拒敵於國門之外,但尚有郡縣邊界,為了治安需要,沿邊也需設卡守護。
太行北段已有紫荊關、倒馬關。此時井陘已成秦的國道,自然也在險處設關,舊關也許就在那時建城。
秦末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起義,劉邦啟用大將韓信,率一路兵馬從關中入晉,由臨汾翻太岳過沁源而入太行,越榆社、和順而入井陘道,在井陘東口打敗秦軍,橫掃冀中。
漢定天下後,西漢只有王侯與天子之爭,與外族的戰爭限於北部疆界。沿北方外長城一帶匈奴與漢軍成拉鋸狀,最後被霍家軍打得大敗而西遷,最西一支一直退入東歐匈牙利才始停滯。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各地民眾起義,國家又陷入紛亂。太行山一帶為晉、冀農民軍聚集之所。王莽與劉秀戰於太行東,一度有戰事延入太行,所以白陘與滏口陘之間,有王莽戰劉秀之傳說。其實是他們部下可能在今天的王莽嶺一帶發生過爭戰,形成劉秀城、王莽寨,相持於太行之頂。劉秀手下步將馬武亦曾在該處紮寨鎮守。而主將王莽與劉秀並沒有在太行山上打過仗,只是劉秀部將馮異於河內北上時,曾從太行陘攻入上黨,又折向滏口陘到滎陽。兩過太行山,打了些小仗。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不久,我國西部羌人東侵,其中一支隊伍從陝過黃河入並,一度北支穿過滏口陘,一支向南穿過太行陘而侵入河南,曾在長平(山西)與漢軍激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北方:山西的大部分屬袁紹,山西南部歸曹操;山西以西以北為匈奴占據,只有山西西南為馬騰佔領。從此開始了三國時代。
2.魏晉時期太行山
三國早期,曹操在官渡之戰打垮袁紹後,為掃平北方,向北攻鄴城不下,於是向西繞向河東,從晉南轉戰晉陽,從井陘繞出太行,在鄴城北攻擊袁部。不料並州刺史高幹叛曹,並東進長治南,據守壺口,威脅曹軍。曹軍不得已再次繞道太行陘,再度入晉伐高幹。此時正值隆冬,翻太行時曹操作下嘆苦詩篇《苦寒行》。這次曹操再度攻克晉陽,掃過壺關,盪平鄴城,終於統一了北方,從此與西南之蜀,南方之吳形成鼎立之勢。最後司馬炎篡位,統一了全國建立西晉。
晉八王之亂後,天下大亂,劉淵起兵離石,吞華北,南下長安而滅西晉。稍後符堅起兵伐燕,破壺關,大軍南下與東晉在淮河上游發生淝水之戰,而後敗退北方。其後慕容氏在太行山腹地長子稱帝,建西燕,其勢力主要在山西、河南一帶,南部越太行而達豫北的軹關陘。
趁華北大亂之際,東北鮮卑人拓跋珪西侵,佔大同而建北魏,隨後分兵南下,一支東出太行入河北,一支直接平晉陽、平陽、晉南而過黃河,定都洛陽。這段時期,有涼、前趙、後趙、前燕、前秦、西燕、後燕、北燕、南燕、西秦、後秦……小國紛紛割據一定疆域,又很快消亡。最後北魏統一紛亂的北方,與南方宋、齊、梁、陳,逐個對峙。這段歷史也稱五胡十六國,有的叫五胡亂華。混戰中太行山不再成為地理上最大障礙,許多山道都可通車馬,即使局部天險,也令士兵抬起車輛,牽馬而過。
為了穩定小國邊界,除了太行八陘已建立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井陘關、陽平關、天井關、軹關外,另建立起壺口關(壺關)、九龍關(昔陽)、舊關(平定)、馬嶺關(和順)、峻極關(左權)。
3.隋唐以來的太行山
大亂之後必有大治。戰國風雲被秦統一,漢末有三國到晉魏分割,被隋統一。但像秦是短命的一樣,隋朝也是短促的,隋文帝楊堅傳給隋煬帝楊廣不過十四年,即被太原起事的李淵推翻,從而建立300年大唐帝國。
這段時期各地常有農民起義,但很快被撲滅,隋煬帝生活太腐朽,壓迫民眾太兇殘,所以無太大戰事而很快被推翻。唐李淵起兵太原(617年),後順汾河南下,直取長安而得天下。其女平陽守井陘內建娘子關,守衛並地。
初唐有貞觀之治,天下安康,到唐高宗則有安史之亂,鎮守河北邊關的安祿山、史思明叛唐,由此太行各陘成為唐軍叛軍來回爭戰路過之地。安祿山由幽南下,唐軍北上兩過井陘,唐軍援鄴一過滏口陘。後討伐史思明,兵發太原戰幽州,又從井陘過;史部從洛陽犯晉城兵從太行陘過;唐軍從滏口陘東出攻相州(安陽);從洛陽渡黃河從軹關陘兵進聞喜。
安史之亂為禍13年,唐玄宗逃亡四川,途中逼死楊貴妃。此屬唐中期,形成藩鎮割據,太行各關成為藩鎮邊界。如河東節度使與東邊易定節度使以紫荊、倒馬兩關為界;與恆冀節度使以龍泉關、娘子關為界;澤潞節度使與魏博節度使則東以陽平關為界,南以天井關為界。各藩鎮皆擁軍自重。
唐末,王仙芝、黃巢起義,早期主戰場在豫、魯、皖、鄂一帶,後攻入長安。最終李克用率晉兵從永濟入長安才盪平黃巢,中間曾派一部兵從潞州翻天井關下洛陽攻黃巢。
4.宋元時期的太行山
唐末天下又一次大亂,各地軍閥紛紛自立為王,從朱溫滅唐開始,進入五代十國時代。山西北部屬晉,南部(霍州以南)屬後梁,東北有燕,中東有趙,中間還建了個北平。後來李存勖滅梁建後唐。石敬瑭又引契丹兵滅唐建後晉,劉暠又滅晉建後漢,郭威滅後漢建後周。在50年中,改朝換代似兒戲,各自擁兵討伐,頻頻得手又輕易被驅殺。每當自己握兵不夠時,又常借外族士兵助陣。如果說春秋無義戰,那麼五代更無義可言,都是官宦為了個人私慾,找借口擁兵謀反。一朝權在手,又窮奢極侈,荒淫無度,引得民怨沸天。他們常用人無度,疑心重而好姦邪遠忠良,致使奸佞升遷。
這五代中,後四代君王皆出自晉地,都是從前朝中反出而成王,山西成了該時期反叛的溫床。五代更替,國都基本都在河南,不是洛陽就是開封,而太原則是作為次級的都城而予守護。正由於山西成為改朝換代的始發地,所以兵出太行、南下河洛成為常路,除了太行山北部三條古道外,中南各古道也成過兵的常路。
後周末,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北宋主要兵患為北方遼國。宋太宗曾從並州兵出井陘北上抗遼於定州、保州、遂州(979年),沿太行北上,抗遼於淶源、蔚州(986年),後又從真定(正定)南下,翻山(滏口陘)戰遼於黎楊,達東京(開封),北上再戰遼於濮陽(1044年)。
後來遼國東部女真族興起,敗遼而稱大金,北宋與金聯盟(海上之盟)一齊攻遼。金滅遼後,反攻宋,掠徽宗、欽宗(1127年),北宋亡。趙構退到杭州建南宋,與金以淮河為界分南北。此時淮河以北不少宋民眾起義抗金,太行山就有八字軍(誓竭心力,不負趙王)歸並附近十九寨義軍,堅持敵後抗金。
金立朝不久,北邊鐵木真反叛自立為王,改稱成吉思汗,攻打最北的太行陘居庸關,久攻不下後改從西南紫荊關入關,向東掃盪燕北、遼西,從大同南下掃盡河東,於1206年建國稱元。
5.明清時期的太行山
元朝統治加劇民族矛盾,引發義兵四起。朱元璋平定南方,開始北伐,攻下河北平原後,即開始攻山西。明軍先從南攻破天井關而占澤州,後一路北上。另一路由石家莊從井陘攻入山西,一路從石家莊北上過阜平入山西。最終肅清了元朝最後的根據地,而滅元朝。
朱元璋亡後,其孫建文帝據守南京。燕王朱棣起兵北京,攻居庸關以穩北邊,先平北方而後南下,攻陷南京廢建文帝而自立。
明中期,曾三次出居庸、大同北伐瓦剌,分化其為三部。後瓦剌也先統一蒙古,從東、北、西三面威脅京師。於是發生土木之變:英宗過居庸抵大同而後撤,於土木堡被俘。
明末,李自成起義,攻克西安後,率兵攻入山西,取太原,一支東出井陘,由石家莊北上,一支北上寧武,佔大同而東進居庸關,成南北之勢夾擊北京,終於逼死崇禎。隨後滿清入關,滅明而興清。
B. 太行山在哪兒
太行山位於山來西省與華北平原之源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
太行山由多種岩石結構組成,呈現不同的地貌,大部分海拔在1200以上,有眾多河流發源或流經,地勢北高南低並儲藏有豐富的煤炭資源。
太行山是中國地勢二三階梯分界線之一,也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分界線。
C. 太行山具體在什麼地方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D. 大別山及太行山各在何處各有什麼特點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呈東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主峰是白馬尖,海拔1777米,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境內。新建成的以白馬尖為核心景點的大別山主峰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地質公園,也是整個大別山區的核心旅遊景區。大別山東視南京,西隔武漢,基本上位於南京和武漢的正中間,正是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大別山對民國首都南京和中心城市武漢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這也是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地理前提。大別山區是我國著名的革命老區之一。
太行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間,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海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E. 長白山自然帶與太行山自然帶分布
長白山自然帶與太行山自然帶分布
中國森林資源分布不均勻,主要分布在東北和西南。森林質量不高,林齡結構以幼齡林、中齡林和人工林為主。
截至1993年,中國有林業用地面積39.43億畝,森林面積20.0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13.92%;活立木畜積量117.85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101.37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
到1995年6月,全國森林面積累計達1.34億公頃,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積為3300多萬公頃,居世界首位。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F. 中國的九大關是哪幾關分別在哪
中國的九大關:山海關、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平型關、雁門關、嘉峪關、武勝關、友誼關。
分別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北京市昌平區西北部、河北省易縣紫荊嶺、山西省平定縣東部、山西省繁峙縣東北邊境、山西省代縣、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河南省信陽縣南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
1、山海關
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築城建關設衛,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關。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2、居庸關
居庸關位於距北京市區50餘公里外的昌平區境內,是四大重要關卡之一,「天下九塞」之一,「太行八陘」之八,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居庸關形勢險要,東連盧龍、碣石,西屬太行山、常山,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現存的關城是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將軍徐達督建的。為北京西北的門戶。居庸關與紫荊關、倒馬關、固關並稱明朝京西四大名關,其中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又稱內三關。
3、紫荊關
長城的關口之一,位於中國河北省易縣城西40千米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東漢時名為五阮關,又稱蒲陰陘,列為太行八陘之第七陘 、天下九塞之第四塞。紫荊關由五座小城組成:拒馬河北岸的小金城、南岸的關城、小盤石城、奇峰口城、官座嶺城。
4、娘子關
娘子關為中國萬里長城著名關隘,位於山西陽泉市平定縣東北的綿山山麓。是晉冀的咽喉要地,是長城的著名關隘,有萬里長城第九關之稱,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平陽公主的部隊當時人稱「娘子軍」, 故得今名。
5、平型關
平型關在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是內長城的一個關口。
平型關城虎踞於平型嶺南麓(現在叫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村),呈正方型,周圍九百餘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門額鐫刻「平型嶺」三個大字(門額現收藏於關堡遺址)。
6、雁門關
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關城正北的山崗上有明清駐軍的營房舊址,東南有練兵的校場。西門外有關帝廟。東門外有靖邊祠,祭祀戰國名將李牧,現僅存石台、石獅子、石旗桿和數通明清碑刻。
7、嘉峪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瓮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
8、武勝關
位於河南信陽與湖北交界處,北屏中原,南鎖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是古義陽三關之一,中國古代大別山脈與桐柏山脈之間重要隘口。春秋時期稱直轅、澧山,秦統一中國後改為武陽關,南宋時期易名武勝關。
武勝關關口,地質學上為秦嶺褶皺山系東段桐柏山脈和大別山脈的東西交界處,中國南北地理的中點。與東側九里關和西側平靖關成犄角之勢,古時統稱「義陽三關」。三關中武勝關居中,交通便捷,為歷代兵家所重視。
9、友誼關
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322國道終端穿過友誼關拱城門,與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和國家一類口岸。
友誼關始建於漢朝,原名雍雞關,又名大南關、界首關,是我國十大名關之一,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是我國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時期的南疆邊關要塞。
G. 太行山地址
山西 太行山位於河北省與山西省交界地區,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南至瀕臨黃河的王屋山,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百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太行山脈的的地質基底是復式單斜褶皺。東側為斷層構造,相對高差達1500~2000米,山前發育典型的洪積扇以及沖洪積平原。從北向南有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太白山、白石山、狼牙山、南坨山、陽曲山、王屋山等山峰。山西高原東部河流多切過太行山進入河北平原,匯入河水系。只有西南部的沁河水系向南匯入黃河。 太行山是中國東部的一條重要地理界線。東部的華北平原是落葉闊葉林地帶,西側的黃土高原是森林草原地帶和乾草原地帶,兩側的植被、土壤垂直帶特徵也存在明顯差異。 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 位於太行山南端的王屋山,在河南省西北的濟源市,是河南省與山西省的界山。王屋之名最早見於《禹貢》,因山有三重,狀若王者車蓋,故名。《列子》中著名寓言愚公移山所提到的王屋山即指此山。太行八陘之一的軹陘在這里通過,是古代由汾河流域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 王屋山西接中條山,東為析城山。山地平均海拔1000餘米,主峰為天壇山,海拔1711米。山地西南側發源有短小河流,直接南流入黃。隔黃河南望,有邙山和嵩山,三者共同構成黃河中游區最後一段山地。 王屋山森林保存較好,中部山區存有小片原始森林。山區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有金錢槭、青檀等珍貴植物種和獼猴、豹、麝等珍稀動物。如今,王屋山已建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王屋山峰巒起伏,植被茂密,山如劍立,水如龍行,自唐代起就成為中原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各地前來修煉拜師者不絕,文人墨客亦游山探勝,吟詠成頌。 王屋山道觀宮廟眾多。位於濟源市西南部、天壇山南麓的陽台宮是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的明代寺廟殿宇。琉璃玉皇閣的20根石柱上雕刻有山水、人物、雲龍等圖案,形象栩栩如生。位於濟源市西北古濟水之源的濟瀆廟始建於隋代,宋代、明代又有增建,也是一著名古跡。王屋山區還有迎恩宮、清虛宮、天壇頂、王屋洞、奉先觀、大明寺等古紀風景點。1994年國務院公布王屋山--雲台山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