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認識中國從經理地理開始

認識中國從經理地理開始

發布時間: 2021-02-17 18:13:02

『壹』 如何從人類關系角度認識中國地理特徵

看外貌和身高!生活習慣,比如海南,都比較偏矮,皮膚粗糙。鼻孔大,版原因:處於接近赤道權,熱帶季風性氣候。氣溫高,降水量多,鼻孔大為了散散熱,皮膚是被曬的。一年四季都比較熱。
江南:長江以南珠江以北地區,中等身材,女性一般在158-165之間,男性一般在165-180之間。不過現在各地流動人口大,基因突變比較多!皮膚比較光滑,水嫩。南方女子多婉約。語音膩人。原因:處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暖,夏天涼。降水量適中。雨帶時間待的時間也比較長。煙雨江南。氣候養人。習慣:
東北:身高偏高,女性163-175,男性175-190,鼻孔小,皮膚乾燥,東北大漢就是這么來的!原因:參上自己分析!

『貳』 如何快速了解中國地理

你好:
找了半天,給你從文庫里尋了點資料,不過還要我自己整理一下。
反正,僅供參考。

中國地理概況:

主要山系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
西列:大興安嶺,太行上,巫山,雪峰山,武陵山
中間:長白山脈,武夷山脈
東列:台灣山脈
東西走向:
北列:天山山脈,陰山山脈,
中列:昆侖山脈,秦嶺,淮陽山
南列:南嶺
西北-東南走向:小興安嶺,阿爾泰山脈,祁連山脈,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脈、岡底斯山脈、念青唐古拉山等
南北走向:橫斷山脈,賀蘭山脈
弧形三系:喜馬拉雅山脈
我國三個階梯都是依山劃分
一二階梯的分界線是昆侖山 祁連山 橫斷山
二三階梯的分界線是 大興安嶺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

主要地形地勢:
4大高原:青藏高原 雲貴高原 內蒙古高原 黃土高原
3大平原:華北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 東北平原 ,其中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
4大盆地:四川盆地 柴達木盆地 准格爾盆地 塔里木盆地
3大丘陵:遼東丘陵 山東丘陵 東南丘陵
3大半島:膠東半島(山東東部)、遼東半島(遼寧南部)、雷州半島(廣東南部)

主要大江大河:
主要河流:
黑龍江、松花江、嫩江、遼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甌江、珠江以及塔里木河。

主要氣候農業:
內蒙古高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
黃土高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玉米
青藏高原: 高原山地氣候 青稞,小麥,水稻,玉米,豌豆
雲貴高原: 高原山地氣候 水稻
四川盆地: 高原山地氣候 水稻,小麥
准噶爾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棉花,甜菜
柴達木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青稞
塔里木盆地: 溫帶大陸性氣候 小麥,棉花
東北平原: 溫帶季風氣候 小麥,甜菜
華北平原: 溫帶季風氣候 花生,棉花,小麥
長江中下游平原:亞熱帶季風氣候 棉花,油菜,茶葉,水稻

中國地理知識
1、要點歸納
1.1、我國的疆域和行政區劃
1.1.1位置:
(1)半球位置:東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陸位置: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3)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大部分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4)我國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優越性:
緯度位置:我國領土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熱量豐富,南北相差近50個緯度,致使我國南北氣候差異大,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海陸位置:我國東臨太平洋,使東部地區深受海洋的影響,降水較多,有利於農業生產,還有利於開發海洋資源,發展海洋事業。又由於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於發展海上交通,與各國交往。西*亞歐大陸,陸上交通便利,現已開辟了橫貫東西的亞歐大陸橋,可直接與各國直接往來。

1.1.2遼闊的疆域
(1)我國領土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
(2)我國領土的四端為:
最東端在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線的相交處(135ºE多);
最西端在帕米爾高原附近(73ºE);
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
最南端在曾母暗沙(4ºN);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53ºN)多;
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
東西跨度大,當東部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陽光的時候,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還是滿天星斗的黑夜,兩地存在著晨昏差異。
南北跨度大,當海南島進入春耕季節時,黑龍江還是一片冰天雪地,存在著季節差異。

1.1.3疆界和鄰國
我國陸上疆界20000多千米與我國相鄰的國家有14個。我國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瀕臨的近海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我國的領海范圍是12海里。渤海和瓊州海峽為我國內海。沿海分布有台灣島(最大島)、海南島、舟山群島(最大群島)、南海諸島等50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同我國隔海相望的鄰國有: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汶萊和印度尼西亞6個國家。

1.1.4行政區劃
我國現在行政區基本劃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縣(自治縣)和鄉(鎮)三級,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34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詳見課本P10(要求:知道大致輪廓、能寫出全稱、簡稱)

2、人口和民族
2.1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約有12.95億人(2000年),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22%(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的分布是大致以黑河---騰沖為界,東南多,西北少。

2.2我國的有3000多萬華僑和華人分布世界各地。僑胞原籍以廣東、福建兩省最多。

2.3我國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為了使人口數量的增長同社會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條件相適應,我國政府把實行計劃生育作為一項基本國策。 基本內容:控制人口速度,提高人口素質。

2.4全國共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約佔全國人口的92%。其他55個民族人口較少,統稱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壯族,有1500多萬。人口在400萬以上的還有滿、回、苗、維吾爾、彝、土家、蒙古、藏族等。
漢族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
總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

3、地形
3.1我國的地形特徵:
A.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呈三階梯狀分布;
B.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五種地形齊備;
C.山區面積廣大,約佔全國面積的2/3;
★三級階梯
地勢第一階梯: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地勢第二階梯:大興安嶺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以西與第一階梯之間,海拔在1000米一2000米之間,主要為高原和盆地。
地勢第三級階梯:第二階梯以東,海平面以上的陸面,海拔在500米以下,主要為丘陵和平原。
復雜多樣的地形,形成了復雜多樣的氣候;
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有利於濕潤空氣深人內陸,供給大量水汽;
使大河滾滾東流,溝通東西交通;大河由高一級階梯流人低一級階梯的地段,水流湍急,產生巨大的水能。

3.2主要山脈分布
東西走向的三列:由北而南為(1)天山-陰山;(2)昆侖山-秦嶺;(3)南嶺。
東北-西南走向的三列:(1)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2)長白山-武夷山;
(3)台灣山脈。
南北走向的2條:賀蘭山、橫斷山。

西北-東南走向的有3條:阿爾泰山、祁連山。
弧形山脈:喜馬拉雅山脈,我國和尼泊爾交界處,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3.3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
3.3.1四大高原的特點和分布: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其特點是高峻多山,雪山連綿,冰川廣布,湖泊眾多,草原遼闊,水源充足。

內蒙古高原在我國北部,包括內蒙古大部和甘、寧、冀的一部分,海拔1000米左右,是我國第二大高原。其特點:地面開闊平坦,地勢起伏不大;多草原和沙漠。

黃土高原位於海拔為1000米一2000米。地面覆蓋著疏鬆的黃土層,是世界上黃士分布最廣闊、最深厚的地區;水上流失嚴重,千溝萬壑。

雲貴高原岩溶地形廣布,山嶺起伏,崎嶇不平。

3.3.2四大盆地的分布及特點:
四川盆地位於四川東部,因廣布紫色砂頁岩,有『紅色盆地」和「紫色盆地」之稱,是我國地勢最低的盆地:
塔里木盆地位於新疆南部,呈環狀分布,是我國最大的內陸盆地,中部的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
准噶爾盆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中國第二大盆地,天山山脈、阿爾泰山脈及西部諸山間。多缺口,雨雪豐富。
柴達木盆地位於青海省西北部,大部分為戈壁、沙漠,東部多沼澤、鹽湖,是我國地勢最高的典型的內陸高原盆地。

3.3.3三大平原的分布和特點:
東北平原地表以肥沃的黑土著稱,海拔多在200米以下,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平原。
華北平原地勢低平,千里沃野,是我國第二大平原。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勢低平,河網密布,湖泊眾多。

3.3.4主要丘陵: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

4、氣候
4.1氣溫分布特點:冬季氣溫普遍偏低,南熱北冷,南北溫差大,超過50℃。夏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南北溫差不大。
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鎮,夏季最熱地地方是吐魯番,重慶、武漢、南京號稱我國「三大火爐」。
活動積溫和生長期:我國各地的活動積溫,一般來說,由南向北逐漸降低。作物能夠成熟的次數也減少,生長期也變短。
溫度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高原氣候區

4.2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分布極不均勻,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台灣的火燒寮,最少的地方則是吐魯番盆地中的托克遜。
成因:我國東南臨海,西北深入到亞歐大陸內部,夏季能帶來大量降水的夏季風,受重重山嶺的阻擋和路途越來越遠的制約,影響程度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逐漸減小。
降水的季節變化:我國各地降水量季節分配很不均勻,全國大多數地方降水量集中在五月到十月(夏秋季節),佔全年的80%。就南北不同地區來看,南方雨季開始早而結束晚,北方雨季開始晚而結束早。
成因:我國降水量時間變化特徵,是與季風因鋒面移動產生的雨帶推移現象分不開的。
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根據降水量與蒸發量的關系,我國可劃分為四類干濕地區:濕潤區,半濕潤區,半乾旱區,乾旱區。

4.3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徵:氣候類型多種多樣、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的特徵是:冬季吹偏北風,寒冷乾燥;夏季吹偏南風,溫暖濕潤。
海陸(熱力)差異是形成我國季風的主要原因。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界線大致是400mm等降水量線。

4.4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
氣溫主要受緯度位置的影響,南北差異大;
降水主要受海陸位置(季風)的影響,東西差異大;
地形,指地勢高低和山脈走向的影響,地形多種多樣使我國氣候復雜多樣。

4.5我國氣候的主要優點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是:
(1)復雜多樣的氣候,有利於多種植物和農作物的生長,為我國提供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2)我國季風氣候區廣大,雨熱同期對農作物、樹木、牧草的生長和成熟有利;
(3)夏季高溫,擴大了喜溫作物生長的北界,我國是水稻生長北界最北的國家。
我國氣候的主要缺點是:受季風強度的影響,各地降水的年際變化很大,易產生水旱災害;寒潮、霜凍和台風引起的災害性天氣,危害農作物的收成。

5、河流與湖泊
5.1、外流河、外流區。
我國的一條惟一注入北冰洋的外流河是額爾齊斯河。
外流河及其水文特徵:以秦嶺-淮河一線為界,南、北方外流河水文特徵差別明顯:南方外流河流量大,水位季節變化較小,汛期較長,含沙量小,無結冰期;北方除黑龍江等少數河流外,河水的流量小,水位季節變化大,汛期較短,含沙量大。其原因是南方降水量大,雨季長,植物較茂盛,河流的泥沙含量少,冬季氣溫在0℃以上。北方正好相反。
內流河、內流區。我國內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塔里木河是我國最大內流河。高山冰雪融水是內流河的主要水源,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與季節密切相關。

5.2長江是我國第一大河,正源是沱沱河,發源於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東西南側,全長6300千米,流經青、川、渝、藏、滇、鄂、湘、贛、皖、蘇、滬等11個省、市、自治區,注入東海。
(1)上中下游分界點是: 上游 湖北宜昌 中游 江西湖口 下游

(2)上游,峽谷多、水流急、落差大、水力資源豐富,聞名的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就位於長江上游;
中游,河道彎曲,湖泊多,支流多;
下游,支流少,江闊水深。
(3)長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大動脈,長江航線具有運量大。投資省、成本低等優點,素有「黃金水道」之稱。
(4)長江水能資源蘊藏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有「水能寶庫」之稱。

5.3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發源於西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川、甘、寧、內蒙古、晉、陝、豫、魯等9個省、自治區注入渤海。
(1)上中下游分界點是: 上游 內蒙古河口 中游 河南孟津 下游
(2)上遊河水清澈,水流緩慢;
中游接納了汾、渭等數十條支流,水深流急,含沙量大;
下游,流經平原,河寬水緩,泥沙沉積成為「地上河」。
(3)每年秋末和冬初,黃河的上游和下游(低緯流向高緯段)常有冰壩阻塞水流的凌汛現象,治黃的關鍵是泥沙問題。治黃的根本是加強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工作。

5.4我國的湖泊眾多,天然湖泊有2000多個,主要的淡水湖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
青海湖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鹹水湖。
納木錯是我國第二大鹹水湖,也是我國最高的湖泊。

如果覺得滿意,記得採納噢。

『叄』 急求一篇經濟與地理的關系的2000-3000字論文!

如果說有一個因素在經濟發展政策中被嚴重忽視了,我會說,這個因素就是「空間」(地理因素)。理解空間的力量直接關繫到城市化和區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我在專著《空間的力量:地理、政治與城市發展》講到,今天的政策決策者和社會公眾一定要認識到經濟發展和地理之間的關系。

地理有多重要:以蘇南為例

如果發起一場有關如何促進欠發達地區增長,實現區域間平衡發展的投票,我猜99%的人都會贊成向欠發達地區轉移資源。可是,卻很少有人會認真地考慮「地理有多重要」這樣的問題。
用地理和空間的視角來看蘇南發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地理作用於經濟發展的實例。蘇南發展的秘密不是鄉鎮企業,不是外資,也不是人力資源,這些都是地理條件的結果。如果沒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鄉鎮企業未必會在蘇南成功,外資也不會大規模投資在這里,人力資源也可能不能被有效地利用。

那麼,蘇南到底有哪些地理優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在全球化的視野里看懂中國經濟。中國真正的起飛是在1994年之後,確立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這時,港口的作用重新突顯出來,而其中,最具活力的港口城市就是上海和香港。在蘇南地區,地理上接近上海,從而能在國際貿易中節省物流成本,而且,蘇南地區還擁有長江下游的黃金水道。在這些條件上,蘇南勝過了浙江。而與同樣接近大港口的廣東相比,蘇南才真是勝在其人力資源上,畢竟蘇南在改革之初便擁有較好的工業基礎,使得蘇南有能力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相對技能要求較高的產業。

此外,整個以上海加蘇南城市群構成的都市圈還因為地理的因素產生了更強的輻射作用。廣東往北,很快就遇到南嶺,而上海往西則是平原為主,而且,長江的運力遠非珠江可比。同時,香港是特別行政區,擁有不同於內地的制度和文化,甚至語言習慣也有差異。所有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得我在自己的研究里看到,如果說離大港口的距離會影響到一個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那麼,在長江三角洲,這種影響比珠江三角洲要小一些,換言之,長三角都市圈的輻射力更強。

從空間的視角審視我國產業轉移

從蘇南發展推廣開去,地理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在整個中國也有所體現。如果忽視這種「空間的力量」,就會誤以為,可以通過人為的經濟政策引導資源向內地轉移,而實際上,動用行政手段來干預資源在地區間的配置,會造成資源配置效率的巨大損失,極大地削弱中國產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

很多人為中國的產業轉移而歡呼,我看,需要冷靜。如果是在完全的市場機制下,產業的梯度轉移是好的,其前提是,核心城市在經濟集聚的過程中會出現生產要素價格的上漲。而在行政干預下,地價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只會比原來應該有的趨勢來得更早。問題在於,市場機制下的生產要素價格上漲本質上是源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在行政干預之下,生產要素價格上漲卻不一定是勞動生產率提高帶來的。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就是經濟中出現的扭曲。企業家都是利潤的追求者,當生產要素價格與勞動生產率相背離的時候,將企業向中國內地遷移並不是唯一的選擇。至少,它們還有一個選項,那就是,將企業遷往港口條件不亞於中國,勞動成本卻更低的其他地區,比如越南。如果後者成為普遍趨勢,無異於中國將自己本應有的發展機會拱手相讓。

同樣道理,我們也發現,到區域性的大城市距離也顯著地影響城市的經濟增長。由於經濟向大城市集聚可以帶來規模效應和外部經濟,促使中心城市吸收周邊城市的經濟資源,同時周邊城市也能較多地分享中心城市集聚效應帶來的好處,因此,一個城市距離區域性的大城市越遠,經濟增長越慢。

而中小城鎮的發展才是下一輪發展的方向,甚至硬是將英文里的urbanization區分為「城市化」和「城鎮化」,以所謂「城鎮化戰略」作為對城市化的替代。

發展中小城鎮並不錯,但「城鎮化戰略」錯在將中小城鎮發展與大城市發展機械地割裂開,事實上,我們的研究說明,大城市的發展可以為小城鎮的發展提供帶動力。試圖通過限制大城市的發展來為中小城鎮的發展騰出空間,這種政策主張不說是南轅北轍,也至少是事倍功半。

對於地理在城市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社會各界還缺乏科學的認識

遺憾的是,中國的社會各界對於地理在決定城市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缺乏科學的認識,不少地方政府都片面追求短期GDP增長,並陷於投資推動和政府幹預的經濟增長方式。

不僅如此,還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誤解是,認為是經濟資源向擁有地理優勢的東部集聚導致了地區間發展差距的擴大。於是,在經濟政策上形成的一個相應的誤區是,認為要平衡區域經濟發展,就要動用政府政策來抵消地理的作用,這進一步加強了地區經濟對於投資推動和政府幹預的依賴,而這些在長期對經濟增長並不起顯著的作用。

地理對城市經濟增長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地理位置不同的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將越來越大。恰恰相反,中國出現的這種「地理決定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政策限制了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的跨地區自由流動,加劇了地理對於經濟增長的作用。

無獨有偶,2011年3月12日出版的英國《經濟學家》雜志發表了「地區差距:差距經濟學」一文提出,對於英國日益擴大的地區差距,關鍵不是要補貼,而是要實施兩項政策措施:使人口自由流動,加上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中國不會是個例外。如果我們相信科學,那麼,兼顧增長與平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就應該轉向促進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而不是堂吉訶德式地用政府政策去扭曲市場機制。

『肆』 如何認識中國地理結構如何認識中國地理結構,主要是認識的思路~~

(一)一脈三龍

中國總的地理結構可用四個字來表述,就是「一脈三龍」。

一脈是指昆侖山脈,是中國眾多山脈的發源地。

三龍是指北干龍、中干龍和南干龍。

北干龍在西北、華北、東北一線,包括長白山脈。北京是北干龍之吉穴。

中干龍在中原一線,包括河南、河北、陝西、山東。

南干龍在長江以南一線,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南干龍一支去緬甸,一支走浙江、福建等。

(二) 我國的地形地貌

1. 四大水系

(1) 東北水系:松花江。

(2) 黃淮水系:黃河、淮河。

(3) 長江水系:浙、福水系。

(4) 珠江水系:

2. 四大高原

(1) 青藏高原

(2) 黃土高原

(3) 蒙古高原

(4) 雲貴高原

3. 三大平原

(1) 東北平原

(2) 華北平原

(3) 長江中下游平原

4. 四大丘陵

(1) 閩浙丘陵

(2) 湘鄂丘陵

(3) 川桂丘陵

(4) 蒙冀丘陵

5. 四大盆地

(1) 成都盆地

(2) 吐魯番盆地

(3) 塔里木盆地

(4) 准葛爾盆地

6. 四大走向山脈

(1)南北走向山脈

南北走向山脈位於我國中部地區,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及橫斷山脈。同時還有川西、滇北的邛崍山和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六條。這些山脈的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脈之間夾持著黃河、漢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形成高差顯著的平行嶺谷及江水縱橫的地貌。

(2)東西走向山脈

東西走向山脈按緯度依次遞減有天山、陰山(內蒙境內),有昆侖山、秦嶺、淮陽山、桐柏山等,有可可西里山、大巴山、大別山等,有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大婁山等,有喜馬拉雅山、南嶺等,有廣西的十萬大山、雲開大山等,還有海南的五指山等。這些山脈呈西高東低走勢,西部高約4000-5000米,東部高約1000-2000米,南嶺與五指山在1000米以下。

(3)西北東南走向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彥客拉山、客刺昆侖山、橫斷山脈和小興安嶺等。這些山脈山勢高峻,平均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氣候嚴寒。

(4)東北西南走向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大興安嶺、太行山、中條山、五台山、雪峰山、長白山、千山、泰山、武夷山、天台山、台灣山脈等。

中國總的地理結構是:一脈三龍,每條干龍又生出無數支龍,使得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即高原與平原相間、山脈與水系環擁、丘陵與盆地棋布,造成了地勢的參差起伏:即北高南地、西高東低、西北高東南低、東邊高南邊低、西南也高。
(書上有的。總的來說,老師上課講的,筆記認真抄,上課記憶力要集中。那考A就簡單嘍)

『伍』 如何認識中國地理結構

(一)一脈三龍

中國總的地理結構可用四個字來表述,就是「一脈三龍」。

一脈是指昆侖山脈,是中國眾多山脈的發源地。

三龍是指北干龍、中干龍和南干龍。

北干龍在西北、華北、東北一線,包括長白山脈。北京是北干龍之吉穴。

中干龍在中原一線,包括河南、河北、陝西、山東。

南干龍在長江以南一線,包括江蘇、安徽、湖北、湖南、雲南、貴州、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南干龍一支去緬甸,一支走浙江、福建等。

(二) 我國的地形地貌

1. 四大水系

(1) 東北水系:松花江。

(2) 黃淮水系:黃河、淮河。

(3) 長江水系:浙、福水系。

(4) 珠江水系:

2. 四大高原

(1) 青藏高原

(2) 黃土高原

(3) 蒙古高原

(4) 雲貴高原

3. 三大平原

(1) 東北平原

(2) 華北平原

(3) 長江中下游平原

4. 四大丘陵

(1) 閩浙丘陵

(2) 湘鄂丘陵

(3) 川桂丘陵

(4) 蒙冀丘陵

5. 四大盆地

(1) 成都盆地

(2) 吐魯番盆地

(3) 塔里木盆地

(4) 准葛爾盆地

6. 四大走向山脈

(1)南北走向山脈

南北走向山脈位於我國中部地區,主要有賀蘭山、六盤山及橫斷山脈。同時還有川西、滇北的邛崍山和大雪山、沙魯里山、寧靜山、怒山、高黎貢山等六條。這些山脈的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山脈之間夾持著黃河、漢江、大渡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等,形成高差顯著的平行嶺谷及江水縱橫的地貌。

(2)東西走向山脈

東西走向山脈按緯度依次遞減有天山、陰山(內蒙境內),有昆侖山、秦嶺、淮陽山、桐柏山等,有可可西里山、大巴山、大別山等,有岡底斯山、唐古拉山、大婁山等,有喜馬拉雅山、南嶺等,有廣西的十萬大山、雲開大山等,還有海南的五指山等。這些山脈呈西高東低走勢,西部高約4000-5000米,東部高約1000-2000米,南嶺與五指山在1000米以下。

(3)西北東南走向山脈

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脈主要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彥客拉山、客刺昆侖山、橫斷山脈和小興安嶺等。這些山脈山勢高峻,平均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氣候嚴寒。

(4)東北西南走向山脈

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大興安嶺、太行山、中條山、五台山、雪峰山、長白山、千山、泰山、武夷山、天台山、台灣山脈等。

中國總的地理結構是:一脈三龍,每條干龍又生出無數支龍,使得地形地貌十分復雜:即高原與平原相間、山脈與水系環擁、丘陵與盆地棋布,造成了地勢的參差起伏:即北高南地、西高東低、西北高東南低、東邊高南邊低、西南也高。

『陸』 如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認識中國地理特徵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柒』 如何從人地關系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地理特徵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捌』 如何從人地關系角度認識中國地理位置

李博啊,到現在還沒人回答你問題呢,還不如把分給我呢,哈哈!

『玖』 如何從人地關系角度認識中國地理特徵

1)季風影響顯著,范圍廣闊。季風環流使東亞大氣運行發生明顯改變,也大大改變了氣候要素的組合形式與分布規律。季風的強弱和影響的范圍,各年不同,各月不同,但季風在一年中的交替和南北推移,對我國自然景觀的形成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國東部和西部的差異以及東部季風區自然地帶的南北遞變,在很大程度上受季風的控制。我國亞熱帶有著廣闊的面積,從南到北跨緯度12°之多,我國的亞熱帶植物在世界同類植物中所佔面積也最大。廣大亞熱帶地區不像世界同緯度許多地區那樣表現為荒漠或草原,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在高溫季節降水豐沛,氣候溫暖濕潤,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發達地區。

2)地形復雜,高原、山地和丘陵佔有很大比重。青藏高原雄踞我國西部,高原上聳立著許多著名的高大山系,位於中尼邊境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高原,占國土面積的25%。我國東部有廣闊的平原,其間也散布著許多中山、低山和丘陵。在自然地域分異中,水平地帶與垂直地帶犬牙交錯。不同水平地帶內的山地各具不同的垂直帶結構,從而加深了我國自然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使我國自然地域分異具有世界罕見的獨特性。特別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500米,面積約為國土總面積的1/4。它的存在極大地破壞了通常的水平地帶結構。高原上的土壤、植被既與同緯度低海拔的水平地帶不同,屬於垂直地帶性的高寒類型,又與同緯度的山地土壤植被有明顯區別。而類型相似的土壤植被在高原上分布的海拔界限也遠比同緯度的山地為高,植被的旱生性也比同緯度的山地強烈。

3)獨特的自然發展歷史,土壤、生物資源豐富。在我國,某些從地質時期(主要是新生代)承襲下來的因素,在現代自然界中仍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由於第四紀冰川作用遠沒有歐洲、北美同緯度地區那樣廣泛、強烈,生物演化受到的影響較少,所以生物種屬(包括特有種屬)特別繁多,地理成分復雜,分布亦比較混雜。古代紅色風化殼分布范圍很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但甚至在大興安嶺還可見到。在現代土壤中也可能反映古代紅色風化殼的殘留特徵。對歷史過程中遺留下來的許多自然痕跡,必須和現代自然過程比較才能獲得合理的解釋。

4)人類活動使自然界發生深刻的變化。我國歷史悠久,長期的人類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或延緩了自然景觀的演變過程,強烈地改變著自然面貌。

幾千年來,我國勞動人民開墾草原,砍伐森林,疏干沼澤,圩湖築垸,圍海造田,修塘築堰,開河修渠,在祖國大地上開拓了十多億畝耕地,培育了許多作物和牲畜品種,建成了都江堰、大運河等馳名中外的水利工程。解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發展生產,改造山河,使過去經常泛濫成災的黃河、淮河、海河等重要江河得到了治理,修建了許多水庫、分洪、滯洪和水利樞紐工程,發揮了防洪、灌溉、發電、運輸等多方面的綜合水利效益。營建了大面積防風固沙林與海防林,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重要貢獻,同時也使祖國的自然面貌發生重大變化。

『拾』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中國從傳統經濟向近代經濟變遷的地理布局是如何形成的

近代經濟地理是歷史地理研究中非常薄弱的部分。今年,由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吳松弟主編、歷史系教授戴鞍鋼副主編,由吳松弟、戴鞍鋼、樊如森、楊偉兵等人組成的近代經濟地理團隊聯合二十餘位學者經八年撰寫的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這是一部系統反映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面貌的大型專業叢書。10月29日,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學術座談會在復旦大學舉行。

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已全部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當天,來自近代史學、經濟學、地理學等領域的十四位一流專家學者也來到了座談會現場。華東師大終身教授、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直言研究上的「跨學科」難度很大。「史學、經濟學、地理學,這三家有共同的東西,但實際上講的都是不一樣的,包括分類、專業詞彙等,符合這個學科的規律或許就不符合那個學科的規律。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勇敢地融合三方視角,講述中國這段時間的格局,真的不容易。」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陸興龍表示《中國近代經濟地理》讀起來感覺親切,也感覺驚訝。「我們講經濟史,往往很少涉及經濟欠發達地區,但是《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有大篇幅關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描述。此外,近代研究最難搞的就是資料。哪怕是權威統計,有些資料也會出現前後矛盾。所以《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確實不易。」
上海社科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評價《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總的來說,這部書體系完備、資料翔實、徵引規范,有大面積創新,是有很高學術含量的上乘之作,是近代經濟地理開創性的優秀作品。」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姜義華評價這部大著是一份大型的國情全面展現,比較台灣那套區域現代化研究,不僅空間更加完整,內容也更加全面。城市與鄉村,現代化與傳統,缺少了任何一個部分,都會使對國情的認識產生片面性。
同時,與會學者也就《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提出建議。陝西師范大學西北環境與經濟發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堅認為這部書最大的學術貢獻在於於闡述論證中建立了中國近代經濟地理的新格局。這新格局可以簡單概括為「從東向西、由邊向內」。「但我感覺這個概括還應該做更細致的歸納。這個新格局和1949年以後國家層面上所說的沿海和內地的關系、改革開放後三大經濟地帶之間的關系,能不能有比較好的聯系和闡述?」
上海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沈祖煒也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現在看起來這部著作的經濟史味道偏重,地理的味道淡了一點,是不是可以更多地關注區域各個地理要素,比如氣候、土壤、江河山川等;第二,我們是分區域來論述的,那麼區域和區域之間的聯系怎樣?一個區域內部是不是也可以分成幾個小區域,這些小區域之間內部關聯如何?我覺得也可以有所加強;第三,這部書最精彩的理論基礎』港口(口岸)——腹地』還可以有所拓展;第四,希望本書大大增加自製地圖的篇幅。」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