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古代地理常識

中國古代地理常識

發布時間: 2021-02-17 17:46:06

1.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圖被形象地比作一隻頭朝東尾朝西的金雞。

中國最南端位於北緯4度左右,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端位於北緯53度左右,黑龍江的漠河,南北跨越的緯度近50度,南北距離約為5500公里。最西邊位於東經75度左右,帕米爾高原。最東邊位於東經135度左右,烏蘇里江和黑龍江的交匯處。東西跨經度有60多度,跨了5個時區,東西距離約5200公里。

從地理上看,秦嶺――淮河一線是中國南方與北方的界線。但人們常常將長江一線作為中國南方與北方的分界線。

中國分34個省級行政單位,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333個地級行政單位、2860個縣級行政單位

23個省為:福建(閩/福州),江西(贛/南昌),浙江(浙/杭州),湖南(湘/長沙),湖北(鄂/武漢),江蘇(蘇/南京),山東(魯/濟南),河南(豫/鄭州),安徽(皖/合肥),四川(蜀/成都),貴州(黔/貴陽)、廣東(粵/廣州)、雲南(滇/昆明)、海南(瓊/海口),山西(晉/太原),陝西(陝/西安),河北(冀/石家莊),遼寧(遼/沈陽)吉林(吉/長春),黑龍江(黑/哈爾濱)、甘肅(甘/蘭州),青海(青/西寧),台灣(台/台北)

5個自治區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西藏自治區(藏,拉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4個直轄市為:北京、天津、上海、重慶

2個特別行政區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中國各省份介紹

1、有古代歷史的博物館之稱的是陝西省

2、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西安市(古稱長安),是我國著名的「千年古都」。

3、有「煤海」之稱的山西省,因位於太行山的西面而得名,簡稱「晉」,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太原市。

4、吉林省位於東北平原的中心,簡稱「吉」,人民政府所在地長春市是中國的「汽車城」。

5、有「北大倉」(糧倉)之稱的黑龍江省是中國最北的省份,也是最東的省份,簡稱「黑」。

6、甘肅省是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蘭州市。

7、青海湖古代叫「西海」,蒙古語稱「庫庫諾爾」,意思是「青色的湖」。青海省就是因它而得名的,這是我國唯一以湖泊而得名的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是西寧市。

8、西藏人民政府所在地拉薩市,在藏語中是「聖地」或「佛地」的意思。又因這里一年四季晴空萬里,日照時間長,人們把它叫做「日光城」。

9、雲南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春城」。這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氣候溫和,四季如春。

10、「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指的是貴州省。

11、貴州省出產的茅台酒被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之一,也是中國的國酒。

12、因為物產豐富而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省。

13、湖北省因地處洞庭湖以北而得名,簡稱「鄂」,人民政府所在地武漢市,水陸交通便利,夏季氣溫高,有「火爐」之稱。

14、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因境內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經全省,所以簡稱「湘」。

15、江西省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岸,贛江是省內最大的河流,所以簡稱「贛」。

16、安徽省出產「文房四寶」中的紙、墨、硯,它簡稱「皖」。

17、因位於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的山東省,在古代是齊國和魯國的所在地,所以簡稱「魯」。

18、山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濟南市,是中國著名的「泉城」。

19、江蘇省位於中國華東地區,簡稱「蘇」,人民政府所在地南京市是著名的「六朝古都」。

20、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杭州市,風景優美,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

21、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南段,簡稱「閩」,因境內第一大河閩江而得名。

22、福建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福州市,又稱「榕城」,因城中榕樹多而得名。

23、廈門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是中國五個經濟特區之一。境內有「海上花園」與「鋼琴之島」之稱的鼓浪嶼是著名的旅遊景點。

24、福建省對面是中國的寶島台灣,簡稱「台」,台北和高雄是兩個最大的城市。

25、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寧市。區內的桂林、陽朔一帶是世界聞名的景旅遊區,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稱。

26、上海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

27、有「東方夏威夷」美稱的海南省,簡稱「瓊」,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

28、廣東省位於中國南部,毗鄰港澳,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大洋州、中近東和非洲等地區的最近出海口,簡稱「粵」。

29、廣東省人民政府所在地廣州市(又名「羊城」和「花城」)有20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南方最大商貿中心。

30、深圳毗鄰香港,是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這里的「「綿綉中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實景微縮景區。

31、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之一。

32、雲南物產豐富,有許多聞名中外的物產,如專治聽候打創傷的雲南白葯。

33、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被世界稱為「東方瓷園」。江西省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

34、江蘇省的宜興有「陶都」之稱,其紫砂工藝品最為獨特。

35、杭州出產的絲綢不但花色繁多,而且質量精美。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著名的「絲綢之府」。

36、海南省是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37、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38、西域三絕為吐魯番的熱、巴里坤的涼、安西的風

我國一些城市的別稱

泉州:鯉城

福州:榕城

拉薩:日光城

重慶:山城

漳州:果城

鞍山:鋼都

景德鎮:瓷都

宜興:陶都

南京:石頭城

昆明:春城

廣州:花城

上海:不夜城

惠州:鵝城

聊城:鳳凰城

四川:天府之國

南昌:英雄城

中國的山

中國著名的大山脈有:喜瑪拉雅山、昆侖山、天山、唐古拉山脈、秦嶺、大興安嶺、太行山、祁連山、橫斷山等。

喜馬拉雅山脈:呈弧形分布在中國與印度、尼泊爾等國的邊境上,綿延2400多公里,平均海拔6000米,是世界上最高大的山脈。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昆侖山脈: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中國四川省西北部,長達2500多公里,平均海拔5000-7000米,最高峰公格爾山海拔7719米。

天山山脈:橫亘在中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平均海拔3000-5000米,最高峰托木爾峰海拔7455.3米。

唐古拉山脈:位於青藏高原中部,平均海拔6000米,最高峰各拉丹冬峰,海拔6621米,是中國最長的河流?D?D長江的源頭。

秦嶺:西起甘肅省東部,東到河南省西部,平均海拔2000-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國南北之間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

大興安嶺:北起中國東北部的黑龍江省漠河附近,南至老哈河上游,南北縱長1000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主峰黃崗梁海拔2029米。

太行山脈:自北向南橫亘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南北長400多公里,平均海拔1500-2000米,主峰小五台山海拔2882米。

祁連山脈:綿亘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祁連山主峰海拔5547米。

橫斷山脈: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部,西藏、四川和雲南三省區交界處,平均海拔2000-6000米,最高峰貢嘎山海拔7556米。

台灣山脈:縱貫台灣島東側,平均海拔3000-3500米,主峰玉山海拔3952米。

歷史相傳的五嶽: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北嶽恆山(山西)、南嶽衡山(湖南)、中嶽嵩山(河南)。

泰山古稱東岳,是一座歷史名山,聯合國將泰山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保護名錄。

泰山腳下的岱廟是歷代皇帝舉行大典、祭祀泰山神和居住的地方,它與北京故宮、曲阜孔廟一起譽為中國三大宮殿建築群。

華山雄奇險峻,自古有「華山天下雄」之稱。

恆山最奇特景點是懸空寺。它建造在30米高的懸崖峭壁上。

衡山是古代傳說中的火神祝融埋葬的地方。

衡山腳下的南嶽廟,佔地面積9800平方米,是五嶽寺廟中規模最大、總體布局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

嵩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境內,嵩山的名勝古跡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少林寺。

相傳印度高僧達摩來到嵩山林寺,創立名聞天下的少林拳。

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是: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浙江普陀山。

普陀山是中國的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按佛教的傳說,它是觀音菩薩說道的地方。

九華山位於安徽省境內,是地藏菩薩的道場。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境內,相傳是普賢傳道的場所,所以山上的寺廟大多供奉普賢菩薩。山下和山頂氣溫相差15攝氏度,垂直變化明顯,動、植物品種很多。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2. 急求地理、歷史、政治常識

我有 我 的 都是不斷從各方面積累的,在我的手機里,我給你發

政治的 :
按勞分配 分配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原則。即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社會扣除以後,按照各人提供給社會的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個人消費品。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還沒有能夠達到產品極大豐富的程度,工農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還存在著差別,勞動還未成為人們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產物,又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實現,是對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歷史的一大進步。這個原則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社會主義積極性,建設社會主義,有重大作用。由於勞動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勞動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實際上是不平等的,這是一個「弊病」,但在社會主義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必須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反對平均主義,選擇合適的按勞分配的形式
社會主義經濟中產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勞分配為基礎的,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按勞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領域的實現;舊的社會分工是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按勞分配的具體含義和實現形式,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與非市場經濟條件下有所不同.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分配的特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可以通過不同形式實現.
我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基本內容: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前提條件:生產資料公有制
物質條件:生產力水平.
直接原因:舊的社會分工和勞動差別的存在.
原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

【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區別】
1、兩種分配方式的產權主體不同。按勞分配的產權主體只能是公有制;而按生產要素 分配方式則適用於包括公有制在內的多種產權主體。
2、兩種分配方式所處的地位不同。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勞分配方式是主體,起主導作用,這一條要堅持不動搖。按生 產要素分配只是與按勞分配並存的多種分配方式中的一種,它要與按勞分配相結合。
3、兩 種分配方式所遵循的原則不同。按勞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公平優先的原則,其不足之處是忽 視市場因素的影響,忽視效率。按生產要素分配方式所遵循的是效率優先原則,一切要素都 要通過市場來實現優化配置,市場決定分配,高效率必然獲得高效益、高回報。其不足之處 是忽視非市場因素,忽視公平。
4、兩種分配方式的分配對象不同。按勞分配的對象只是個 人收入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對象則既有個人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公民個人的), 又有國民收入分配(如要素所有權屬於國家和集體的)。此外,兩種分配方式和性質以及各自 反映的生產關系也不同。
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一般又分為辯證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三個部分。學習哲學常識,不僅要明確這三個部分各自的知識范圍,更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三個部分之間的辯證關系,從整體上來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內涵。

辯證法和唯物主義的研究對象是統一的,即都是客觀世界,只不過二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論說明世界的本質"是什麼",辯證法則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怎麼樣",處於什麼樣的狀態,二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決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時貫穿著辯證法思想。它把物質世界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充滿著矛盾的統一整體和無限發展的過程;它在承認物質決定意識的同時,又充分肯定了意識的能動作用。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在解釋客觀世界"怎麼樣"的問題時,是從唯物論原則出發的,是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基礎上的。它把辯證法的規律首先看作是客觀世界所固有的規律,把思維規律看作是外部世界的規律在人腦中的反映;它認為辯證法不外是人們從客觀物質世界中高度抽象出來的、能從根本上反映事物固有的內在和本質聯系的方法,而不是人的頭腦臆想的產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

認識論是關於認識的來源、本質、內容、作用和發展規律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堅持"從物到感覺到思想"的路線,是建立在物質決定意識這一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堅持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也就是堅持了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的唯物主義原則;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它堅持並貫穿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科學正確地解決了主體與客體、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揭示了認識發展的過程、本質與規律,為人們提供了探索真理的正確途徑。

同時,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唯物辯證法是人們在實踐基礎上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最科學、最本質、最抽象的反映,是人們對客觀物質世界的正確認識,這種正確認識的來源是實踐,並且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而且也必然要服從認識的發展規律,。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正是實踐,才使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成為科學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只有實踐,才能使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上升為最完整、最科學、最全面、最豐富的唯物辯證法。

由上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所說的唯物論,是辯證的唯物論;所說的辯證法,是唯物的辯證法;所說的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這三者相互滲透、不可分割,缺少了其中的一個方面,都會損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完整性和科學性。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三者從根本上是一致的,是統一的。
一、內因和外因: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二、量變和質變: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三、事物發展的趨勢: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四、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知識整理:
基本概念
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
外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叫做外因。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
量變:事物在數量和程度上的逐漸的、不顯著的變化。在量變階段,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改變,仍然是這個事物。
質變:事物顯著的、根本性質的變化,是由一種性質的事物向另一種性質的事物的根本轉變。
基本原理
一、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2方法論要求:我們在觀察分析問題時既要看到內因,又要看到外因,堅持內外因相結合的觀點。忽視外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影響,或否認內因對事物變化發展的決定作用都是錯誤的。
二、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量變和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當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這兩種狀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永不停息地向前發展。
2方法論要求:要重視量的積累,堅持適度原則,不失時機地促成飛躍。反對忽視量的積累,急於求成,急噪冒進;反對忽視質的飛躍,條件具備時瞻前顧後,畏縮不前,貽誤時機;反對不顧分寸,盲目亂干,做事過頭。
三、事物發展前進性和曲折性相統一的原理及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任何事物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進,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
2方法論要求:正確對待社會主義事業前進中的困難,把自己的命運與改革大業緊密聯系起來,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既要反對把事物發展的道路設想成一帆風順,盲目樂觀,又要反對看不到事物發展前途,一遇困難和挫折便灰心喪氣、悲觀失望的傾向。
四、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分歧的原理及其方法論要求
1原理歸納: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唯物辯證法主張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原因。而形而上學則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問題,它根本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變化的原因歸結為外部力量的推動,因而看不到事物的聯系、發展和發展。
2方法論要求:它要求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觀察分析問題,切忌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努力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
命題研究:
一、考點簡析
考試要點 出題方向 解題策略
內因和外因,堅持內因和外因相結合的觀點 選擇題或論述題,考查內外因的辯證關系及方法論要求 ,這幾年考查較多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結合擴大內需,實施「走出去」戰略等,無論是企業的改革還是農民生活的提高、國內經濟的發展,都有一個正確處理內因和外因的問題,只要這部分知識掌握好了,一般是可以應付高考的
量變、質變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用量變引起質變的道理看問題、辦事情,堅持適度原則 以選擇題為主,注意適度原則的掌握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結合經濟結構調整等熱點問題,深刻理解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及適度原則
事物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新事物必定戰勝舊事物,事物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 一般出選擇題,了解新事物戰勝舊事物的原因及新事物的成長壯大要經歷艱難曲折過程的原因 解此類題目要注意明確新事物的成長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明確如何正確對待我國社會主義事業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
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是承認矛盾,主張用聯系的、發展的、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形而上學的根本觀點是否定矛盾,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 選擇題或論述題 ,考察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與根本分歧 本部分內容是高考的重點,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用形而上學的觀點看問題,因此,必須深刻理解兩者的分歧與根本分歧,對分析和解決問題會有很大的幫助
一、 考點分析與展望
[知識點理解]
1、為什麼說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
內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據,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事物內部矛盾的雙方既相互依賴又相互斗爭,由此使矛盾雙方的力量和地位發生變化,推動著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和周圍的事物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所以,事物的發展不可能離開一定的外部條件。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它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
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外因對事物發展所起的作用,表現在對事物內部矛盾的影響上,即通過促使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因此,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可能撇開內因單獨地起作用。
2、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怎樣正確對待內因和外因?
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個人的成長首先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善於捕捉和利用機遇,做到身處順境頭腦清醒,身處逆境,不悲觀、不消沉。
不能忽視外因的作用。外因是事物變化發展的條件,因此,不能忽視外部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對周圍環境作「一分為二」的分析,做到趨力避害。
3、為什麼說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量變和質變的統一?
(1)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首先從量變開始的。沒有量變作準備,就不會質變發生。量變是質變的前提和必要准備。
(2)事物的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事物不斷地經過量變質變這樣兩種狀態,永不停息地變化、向前發展。
4、量變引起質變有哪兩種情形?
(1)事物在數量上的增減,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規模等方面的變化能夠引起質變。
(2)事物在總體上數量不變,只是由於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結構和排列次序上發生了變化,也能引起質變。
5、為什麼說量變只有達到一定程度時,才能引起質變?
這是因為,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引起的。當矛盾雙方在斗爭中力量的增減還沒有引起依存關系的破裂時,事物處於量變狀態。而當矛盾雙方在力量上的變化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矛盾雙方地位的變化,從而使依存關系破裂,事物的性質就會發生根本的變化。這就是說,在一定范圍和限度之內的量變並不影響事物的存在,不會改變事物的性質。量的變化只有超過一定的范圍和限度,事物才會發生質變,由一事物變為他事物。
6、為什麼說新事物必定能夠戰勝舊事物?
(1)因為新事物符合客觀事物,代表了事物的發展方向,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途,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止它的成長壯大。
(2)因為新事物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
(3)在社會領域里,新事物從根本上符合絕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因而必然會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7、為什麼新事物的成長壯大一般都要經歷艱難曲折的過程?
(1)新事物的成長總要經歷一個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2)舊事物決不會自行消亡,為了維護其自身的地方,它總是要竭力扼殺和摧殘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長壯大。這在社會歷史領域中有表現尤為明顯。(3)在社會歷史領域中,人民群眾對新事物的認識、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個過程。
8、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分歧表現在哪裡?
(1)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們的分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聯系的觀點與孤立的觀點的對立;發展的觀點與靜止的觀點的對立;全面的觀點與片面的觀點的對立。
(2)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最根本的分歧,就在於是否承認矛盾,是否承認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
9、青年學生為什麼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1)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2)高中時期的學生由於缺乏社會生活經驗和唯物辯證法的基礎知識,看問題往往容易偏激,容易絕對化。青年學生要防止和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絕對化,就要學習和掌握唯物辯證法。(3)堅持唯物辯證法與反對形而上學,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才能真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才能在學習和工作中減少失誤,少走彎路,作出更大的貢獻。
[拓展延伸]
1、區分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根據和條件
(1)事物發展的動力是矛盾,包括事物的內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即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
(2)事物發展的源泉是內部矛盾。事物的變化發展主要是由內部矛盾引起的,內部矛盾決定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如果將事物發展的動力說成是源泉,就會混淆內外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作用。
(3)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也即源泉、根本原因、根本動力,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也即第二位原因。
2、「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的」和「內因決定著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的說法是否矛盾?
(1)兩種說法不矛盾。他們是從不同側面思考同一問題,前者是從靜態來看,後者是從動態來看。
(2)事物的內部矛盾(內因)也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外部矛盾的影響下,內部矛盾雙方的力量及地位發生變化,使主、次方面發生轉化。一旦這種轉化實現,事物的根本性質就會發生根本改變。因此,這兩種說法是有內在聯系的。
3、澄清在內外因關系問題上的幾種錯誤觀點
(1)不能認為外因有時也能起決定性作用
事物的發展首先是事物本身的運動和變化,是事物內部矛盾雙方相互作用的表現和結果。而事物內部的矛盾運動又總是和事物外部的影響分不開的,這種影響是通過加強或削弱矛盾雙方的某一方面而表現出來的,即通過促進內部矛盾雙方情況的變化而推動事物運動、變化和發展。因此,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外因的作用再大,也必須通過內因,而決不能撇開內因單獨起作用。
(2)不能認為內因的作用可以離開外因。內外因在事物的發展中同時存在,缺一不可。內因是事物發展的第一位原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
(3)不能認為內因決定外因。內外因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不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內因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但不能認為內因決定著外因。
4、有質變不一定有發展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通過質變實現的,沒有質變就沒有發展。但質變是一種根本性質的變化,有兩種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進的質變,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質變。只有向上的、前進的質變才是發展。
5、澄清量變和質變關系問題上的幾種錯誤觀點
(1)沒有量變就沒有質變,所以量變比質變更重要。
事物的發展最終是要通過質變來實現,因此,就事物發展的全過程來說,質變比量變更重要。
(2)只要有量變,就一定會發生質變。只有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引起矛盾雙方地位的變化,從而使依存關系破裂,才會發生質變。
(3)一次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就是事物變化發展的終結。
質變是原來量變的終結,又是新的量變的開端;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又進行著新的量變。量變——質變——新的量變——新的質變,正是這兩種狀態的相互交替,才構成了事物永恆發展的過程。
(4)質變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量變根源於事物的外部矛盾。
質變是由於矛盾雙方的斗爭使它們的力量增減和地位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導致雙方依存關系破裂、統一體瓦解,從而使事物的根本性質發生變化;量變是矛盾雙方的斗爭引起它在力量上的增減,但這種變化是在統一體內部進行,還沒有引起矛盾雙方依存關系的破裂和統一體的瓦解,事物的根本性質未變。但無論是質變還是量變,都根源於事物的內部矛盾,當然也離不開事物的外部矛盾的作用,

3. 中國人文地理常識

1.34個省,市,自治區:
黑龍江省(黑/哈爾濱)
吉林省(吉/長春)
遼寧省(遼/沈陽)
河北省(冀/石家莊)
河南省(豫/鄭州)
湖北省(鄂/武漢)
湖南省(湘/長沙)
山東省(魯/濟南)
山西省(晉/太原)
陝西省(陝或秦/西安)
甘肅省(甘或隴/蘭州)
青海省(青/西寧)
江蘇省(蘇/南京)
安徽省(皖/合肥)
浙江省(浙/杭州)
福建省(閩/福州)
江西省(贛/南昌)
廣東省(粵/廣州)
貴州省(黔/貴陽)
四川省(川或蜀/成都)
雲南省(雲或滇/昆明)
台灣省(台/台北)
海南省(瓊/海口)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南寧)
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呼和浩特)
寧夏回族自治區(寧/銀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烏魯木齊)
西藏自治區(藏/拉薩)
北京市(京)
天津市(津)
上海市(滬)
重慶市(渝)
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2,沿海開放城市14個
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

3,經濟特區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

4,沿海開放地區
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地區、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環渤海地區等

5,工業分布
重工業:中國東北重工業基地
東北的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東北在日本的統治時期,重工業發展的較好,基礎設施也較完備;東北和前蘇聯接壤,容易得到蘇聯的幫助。
輕工業:沿海地區
沿海地區經濟發達。經濟開放,容易吸收外國先進的科學技術!

勞動密集型:一般分布在內地,勞動力廉價是最主要因素

知識密集型產業;一般在沿海開放地區,主要理由還是經濟發達,技術領先

5,農業分布
種植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西北國營農場(商品穀物農業)
西北地區 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寧夏平原(灌溉農業)
新疆地區(綠洲農業)
西南地區 雲貴高原(壩子農業)
橫斷山區(垂直農業)
青藏高原-----河谷農業 、 陽光農業
城市,礦區周圍---乳畜業
珠江三角洲---新穎混合農業
季風區 -------水稻種植業
畜牧業: 內蒙古高原---草原牧場
新疆天山----山地牧場
青藏高原----高寒牧場

6,地理分界線

我國人口密度大小的界線:
大致以黑龍江的黑河——雲南騰沖一線。該線東南人口稠密,西北人口稀疏。

我國地勢階梯界線:
二級階梯界線:昆侖山、祁連山、橫斷山脈的東端。
三級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我國氣候界線:
(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界線: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該線西北為非季風區,東南為季風區。
(2)降水量和干濕區的界線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大體沿著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向東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半濕潤區與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坡。
半乾旱區與乾旱區的界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3)熱量界線
1月00C等溫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界線):青藏高原東南邊緣——秦嶺—淮河一線。
暖溫帶與中溫帶的界線:鴨綠江口——長城(山西境內稍偏南)——祁連山——天山一線。

我國太陽年輻射總量豐富、貧乏界線:
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北京西側、蘭州、昆明,再折向北到西藏南部。此線西北,太陽能資源豐富.此線東南貧乏。

我國四大海域的界線:
渤海與黃海的界線:遼東半島老鐵山角——山爾半島蓬萊角;
黃海與東海的界線:長江口北岸啟東角——濟州島西南角;
東海與南海的界線:廣東南澳島——台灣島南端鵝鑾角。

我國水文界線:
(1)內流區與外流區的界線:
北段: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的東端
南段: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長江與黃河水系的界線:巴顏喀拉山、秦嶺。
(3)長江與珠江水系的界線:南嶺。
(4)太平洋水系與印度洋水系(瀾滄江與怒江)的分水嶺:怒山。

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界線:400毫米降水量等值線即從大興安嶺向西南,經張家口、蘭州、拉薩附近,到喜馬拉雅山的南麓。
(2)東部季風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西北乾旱半乾旱區與青藏高寒區的界線: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

我國東部季風區內四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1)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0C積溫32000C等值線。
(2)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45000C等值線。即秦嶺——淮河一線。
(3)華中亞熱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的界線: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7500℃等值線。

我國西北乾旱半乾旱區兩個自然地區的界線:

賀蘭山一帶,相當於2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

我國綜合地理界線: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

嘿嘿 復習下吧 以前學的差不多忘光了已經!

4.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天文地理

中國是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天文學也是我國古代最發達的四門自然科學之一,其他包括農學、醫學和數學,天文學方面屢有革新的優良歷法、令人驚羨的發明創造、卓有見識的宇宙觀等,在世界天文學發展史上,無不佔據重要的地位。
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開始萌芽了。公元前24世紀的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早在仰韶文化時期,人們就描繪了光芒四射的太陽形象,進而對太陽上的變化也屢有記載,描繪出太陽邊緣有大小如同彈丸、成傾斜形狀的太陽黑子。
公元16世紀前,天文學在歐洲的發展一直很緩慢,在從2世紀到16世紀的1000多年中,更是幾乎處於停滯狀態。在此期間,我國天文學得到了穩步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我國古代天文學的成就大體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天象觀察、儀器製作和編訂歷法。
我國最早的天象觀察,可以追溯到好幾千年以前。無論是對太陽、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恆星,以及日食和月食、太陽黑子、日珥、流星雨等罕見天象,都有著悠久而豐富的記載,觀察仔細、記錄精確、描述詳盡、其水平之高,達到使今人驚訝的程度,這些記載至今仍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在我國河南安陽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已有豐富的天文象現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公元前14世紀時,我們祖先的天文學已很發達了。舉世公認,我國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天象記載。我國是歐洲文藝復興以前天文現象最精確的觀測者和記錄的最好保存者。
界天文史學界公認,我國對哈雷彗星觀測記錄久遠、詳盡,無哪個國家可比。《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的秦始皇七年(公元前240年)的彗星,各國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哈雷彗星記錄。從那時起到1986年,哈雷彗星共回歸了30次,我國史籍和地方誌中都有記錄。實際上,我國還有更早的哈雷彗星記錄。我國已故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在晚年考證了《淮南子·兵略訓》中「武王伐紂,東面而迎歲,……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這段文字,認為當時出現的這顆彗星也是哈雷彗星。他計算了近四千年哈雷彗星的軌道,並從其他相互印證的史料中肯定了武王伐紂的確切年代應為公元前1056年,這樣又把我國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的年代往前推了800多年。

5. 古代地理常識

地理山川

1、陰陽(陰:山北水南,陽光不易照到之處;陽:山南水北。

2、江河(古代「江」專指長江,「河」專指黃河。

3、關內、關外(漢朝前,「關」特指函谷關;明清時以至現在稱東北三省為「關外」。

4、山東、山西(「山」特指崤山,後來有時指太行山。

5、古今地名(大都--北京;大梁、汴梁、東京、汴京--開封;京口--鎮江;金陵、建業、建康、江寧、石頭誠--南京;臨安、錢塘--杭州;姑蘇、吳郡--蘇州;淮上、江都、維揚--揚州;會稽--紹興;長安--西安;奉天--沈陽;直沽--天津。)

6、五嶽(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

地名

要注要注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六合:指天地四方(即上、下、東、南、西、北)。

(2)八荒:人為東、東南、南、西南、西北、北、東北八個方向。茺為荒遠之地。八荒指遠離中原的地方。

(3)九州:古代分天下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楊州、梁州、雍州。

(4)山東:指崤山以東。

(5)江南:泛指長江以南。

(6)江左:即長江以東。

(7)江表:長江以外,指江南。

(8)河北、河南、泛指中原之地,即黃河流域一帶。

(9)五嶽:東岳泰山、南嶽衡山,西嶽恆山,中嶽嵩山。

(10)南京又名建業、建意古代方位、地名的廉潔和現代不同的地方。

(11)開封又名大梁、汴州、東京。

官名

古代職官情況異常復雜,而且各朝都有變化,可以中央、地方兩方面大致掌握。

中央官職:皇帝下有丞相或稱宰相佐理國政,統領百官。中央一般設六部分管政務,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弄部、工部,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為侍郎。

地方官職:大政區稱郡、州或稱省,長官分別稱郡守、太守(或刺史)、巡撫。

基層政權稱縣,縣官稱縣令或知縣,間乎大政區和縣之間高州(或府),長官稱知州(知府)。

紀年

紀年有:

(1)按王公即位年次紀年(如:趙惠文王十六年)。

(2)干支紀年法(如: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圍攻兩廣督署之役為最)。

(3)年號紀年法(如:德右二年二月十九日)。

(4)年號干支兼用(如:咸豐庚申,英法聯軍自海入侵)。季節,一季三個月順次稱孟、仲,季,如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每月的特殊日子有特定稱呼,第一天叫「朔」,最後一天叫「晦」,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一晝夜分十二時辰,用十二地支稱呼,每時辰兩小時。每夜分五更9鼓)每更兩小時。此外,雞鳴指早上三、四點,日出時叫旦、晨、朝;黃昏,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夕、暮、黃錯,人定即亥時相當晚上9-11時。
2、避諱

封建社會對君主和尊長的名字,避免直接說出和寫出,用改字、缺筆、空字,用同義詞等方法加以迴避。如「以俟觀人風者得焉」「人風」即「民風」。

6. 古代文化常識的地理

赤縣、神州 代稱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族建國於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中國。中國又指春秋戰國時中原各諸侯國,後又泛指中原地區。「國」則是古代諸侯王的封域。
九州、九土、八荒、五服九州九土是傳說中的我國古代中原的行政區劃,又可泛指中國。八荒即八方。五服之古代京畿外圍的地方,每五百里為一區劃,按距離的遠近分為五等地帶,叫「五服」。
山東、山西戰國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西為山西。
關內、關外古代在今陝西建都的王朝,通稱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王畿附近為「關內」,相對者為「關外」。
三晉、三楚、三秦戰國時晉分為三(趙魏韓),後人把原晉地稱為「三晉」。秦漢時分原楚地為西楚、東楚、南楚,即「三楚」。項羽滅秦後,把關中分為三區,分封給秦的三個降將,後泛稱關中地帶為「三秦」。
中原、塞外、江表狹義的中原指河南省及其附近的地區,廣義則指黃河中下游或全流域。長城以北地區為塞外,又稱塞北。長江以南地區稱江表,長江南岸蘇南、浙江一帶,又稱「江東」,三國時為孫權統治。
都、鄙、邑周時四縣為都,夏制十為都;「都」也指京都。鄙是周代地方組織之一,五百家為鄙,也指小邑,又指邊遠地方。
兩都、三都、兩京、五京東漢洛陽為東都,稱西漢舊都長安為西都,合稱「兩都」;加上「南都」宛,合稱「三都」。東漢洛陽、長安又稱兩京;宋代則以開封、洛陽為兩京;明以後稱北京、南京為兩京。唐代有五京:東京、北京、南京、西京、中京。
六大古都今北京、南京、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北京古稱「薊」,又稱「燕京」。西安是我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久的古都,明時始稱西安,古稱長安。洛陽為九朝名都。南京,秦漢時稱「秣陵」,孫吳時稱建業,晉稱建康,南唐時稱金陵,朱元璋改稱應天府,清代稱江寧府,太平軍稱天京,另有「石頭城」「白下」之稱,為 六代古都。開封古稱大梁,汴梁,汴京,宋稱東京。杭州古稱錢塘,又稱臨安。
姑蘇、維揚、京口今蘇州別稱「姑蘇」;揚州別稱「維揚」「江都」;鎮江古稱「京口」。

7. 中國古代知識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龍九子】辟璽負碑、螭吻望守、蒲牢盤鍾、狴犴守拱、睚眥化刃、饕餮潛器、鮁夏匐階、狻猊伴鼓、椒圖銜環
【過去七佛】釋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拘樓孫佛、迦葉佛
【八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郊遊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伽藍】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八宿】東官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十殿閻王】[第一殿] 秦廣王、[第二殿] 楚江王、[第三殿] 宋帝王、[第四殿] 五官王、[第五殿] 閻羅王、[第六殿] 卞城王、[第七殿] 泰山王、[第八殿] 都市王、[第九殿] 平等王、[第十殿] 轉輪王
【二十四諸天】大梵天王、帝釋尊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羅龍、閻摩羅王、緊那羅、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
【易經六十四卦】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咸、雷風恆、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蛆蟲地獄、[第XXXXX層]烊銅地獄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消化系統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
【四大著名海產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
【上八珍】狸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二十四節氣】前言、立春、雨水、驚蟄、立夏、小滿、芒種、立秋、處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結語、春分、清明、穀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四書】《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八股文】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
【六子】《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說》
【漢字六書】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
【書法九勢】落筆、轉筆、藏峰、藏頭、護尾、疾勢、掠筆、澀勢、橫鱗豎勒
【竹林七賢】嵇康、劉伶、阮籍、山濤、阮咸、向秀、王戎
【飲中八仙】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張道陵、嚴君平、李八百、范長生、爾朱先生

【揚州八怪】鄭板橋、汪士慎、李鱓、黃慎、金農、高翔、李方鷹、羅聘
【北宋四大家】黃庭堅、歐陽修、蘇軾、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十三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梁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二十四史】《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裴注三國志》〖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北齊書》〖唐.李百葯〗、《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沈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張廷玉等〗、
【四大名著】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曹雪芹《紅樓夢》

【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孟姜女》、《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與許仙》
【四大文化遺產】《明清檔案》、《殷墟甲骨》、《居延漢簡》、《敦煌經卷》
【元代四大戲劇】關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洪升《長生殿》
【晚清四大譴責小說】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劉鶚《老殘游記》、曾樸《孽海花》
【五彩】青、黃、赤、白、黑
【五音】宮、商、角、址、羽
【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九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鍾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大藝術】繪畫、音樂、雕塑、戲劇、文學、建築、電影
【四大名瓷窯】河北的瓷州窯、浙江的龍泉窯、江西的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
【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
【四大須生】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奚嘯伯,余叔岩、馬連良、言菊朋、高慶奎
【相聲八德】李德鍚、玉德隆、焦德海、張德全、周德山、馬德祿、劉德治、李德祥
【昭陵六駿】什伐赤、青騅、特勤驃、颯露紫、拳毛騧、白蹄烏
【八個樣板戲】《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襲白虎團》、《紅色娘子軍》、《白毛女》、《沙家浜》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五貢】恩貢、拔貢、歲貢、副貢、優貢
【六朝】吳、東晉、宋、齊、梁、陳
【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六部】禮部、戶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歷】《黃帝歷》、《顓頊歷》、《夏歷》、《殷歷》、《周歷》、《魯歷》
【六法】規、矩、權、衡、准、繩
【六禮】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風、賦、比、興、雅、頌
【八旗】鑲黃、正黃、鑲白、正白、鑲紅、正紅、鑲藍、正藍
【十惡】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
【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十大名醫】秦越人〖戰國〗、華佗〖漢末〗、張仲景〖漢末〗、孫思邈〖唐代〗、劉河間〖金代〗、李東恆〖金代〗、張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時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中國歷史十大猛將】項羽〖秦〗、霍去病〖西漢〗、英布〖西漢〗呂布〖三國〗、馬超〖三國〗、冉閔〖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齊〗、史萬歲〖隋〗、楊再興〖南宋〗、李文忠〖明〗
【隋唐名將】〖四猛〗羅世信.來忽爾.尚師徒.辛文禮、〖八大錘〗李元霸.裴元慶.秦用.梁士泰、〖十三傑〗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慶.雄闊海.伍雲召.武天錫.羅成.楊林.魏文通.楊義臣.秦用.梁士泰.秦瓊+尉遲恭
【名將十哲】田穰苴〖春秋〗、孫武〖春秋〗、吳起〖戰國〗、樂毅〖戰國〗、白起〖戰國〗、張良〖漢初〗、韓信〖漢初〗、諸葛亮〖三國〗、李靖〖唐初〗、李積〖唐初〗
【三山】安徽黃山、江西廬山、浙江雁盪山
【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
【五嶽】〖中嶽〗河南嵩山、〖東岳〗山東泰山、〖西嶽〗陝西華山、〖南嶽〗湖南衡山、〖北嶽〗山西恆山
【五湖】鄱陽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蘇〗、洪澤湖〖江蘇〗、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蜀三關】陽平關、江關、白水關
【義陽三關】平靖關、黃峴關、武陽關
【古代內三關】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
【古代外三關】雁門關、寧武關、偏頭關
【北京三山】萬壽山、玉泉山、香山
【福州三山】屏山、烏山、九仙山
【盛京三陵】福陵、昭陵、永陵
【盤山三勝】松、泉、石
【晉祠三絕】聖母殿、周柏、難老泉
【雁盪三絕】:靈峰、靈岩、大龍湫
【長江三峽】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大寧河小三峽】龍門峽、巴霧峽、滴翠峽
【西江小三峽】大鼎峽、三榕峽、羚羊峽
【岷江小三峽】平羌峽、背城峽、犁頭峽
【嘉陵江小三峽】瀝鼻峽、溫塘峽、觀音峽
【四大名橋】廣濟橋、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
【四大名園】頤和園〖北京〗、避暑山莊〖河北承德〗、拙政園〖江蘇蘇州〗、留園〖江蘇蘇州〗
【四大名剎】靈岩寺〖山東長清〗、國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棲霞寺〖江蘇南京〗
【四大名樓】岳陽樓〖湖南嶽陽〗、黃鶴樓〖湖北武漢〗、滕王閣〖江西南昌〗、大觀樓〖雲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縣〗、陶然亭〖北京先農壇〗、愛晚亭〖湖南長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鎮】景德鎮〖江西〗、佛山鎮〖廣東〗、漢口鎮〖湖北〗、朱仙鎮〖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陝西西安〗、孔廟碑林〖山東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門碑林〖台灣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飛虹塔〖山西洪洞廣勝寺〗、釋迦塔〖山西應縣佛宮寺〗、千尋塔〖雲南大理崇聖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肅敦煌〗、雲崗石窟〖山西大同〗、龍門石窟〖河南洛陽〗、麥積山石窟〖甘肅天水〗
【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江西廬山〗、嶽麓書院〖湖南長沙〗、嵩陽書院〖河南嵩山〗、應天書院〖河南商丘〗
【七大藏書樓】文淵閣〖北京〗、文源閣〖北京〗、文津閣〖承德〗、文溯閣〖沈陽〗、文匯閣〖揚州〗、文淙閣〖鎮江〗、文瀾閣〖杭州〗
【九大名關】山海關〖河北〗、居庸關〖北京〗、紫荊關〖河北〗、娘子關〖山西〗、平型關〖山西〗、雁門關〖山西〗、嘉峪關〖甘肅〗、武勝關〖河南〗、鎮南關(今名友誼關)〖廣西〗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薩〗、四川峨眉山〖普賢菩薩〗、安徽九華山〖地藏王菩薩〗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四川青城山
【西湖十景】三潭印月、蘇堤春曉、平湖秋月、雙峰插雲、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麴院風荷、斷橋殘雪、南屏晚鍾、雷峰夕照
【碣石十景】碣石觀海、天柱凌雲、山岩春曉、石洞秋風、西嶂排青、東峰聳翠、龍蝠靈壑、風翥祥巒、霞輝窣堵、仙影滄浪
【台灣十二勝】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虎頭牌、獅頭山、太平山、大里簡、旗山、霧社
【巫山十二奇峰】神女、翠屏、朝雲、松巒、集仙、聚鶴、凈壇、上升、起雲、飛鳳、登龍、聖泉
【五行】金、木、水、火、土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兌〖沼〗
【三皇】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靈寶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闕無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勾陳上宮天後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鐵拐李、鍾離權、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曹國舅
【龍九子】辟璽負碑、螭吻望守、蒲牢盤鍾、狴犴守拱、睚眥化刃、饕餮潛器、鮁夏匐階、狻猊伴鼓、椒圖銜環
【過去七佛】釋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屍佛、屍棄佛、拘樓孫佛、迦葉佛
【八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靈吉菩薩、大勢至菩薩、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十大弟子】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阿難陀(多聞第一)、優波離(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葉(頭陀第一)、富樓那(說法第一)、迦旃延(論議第一)、羅睺羅(密行第一)、須菩提(解空第一)
【十八羅漢】布袋羅漢、長眉羅漢、芭蕉羅漢、沉思羅漢、伏虎羅漢、過江羅漢、歡喜羅漢、降龍羅漢、郊遊羅漢、舉缽羅漢、開心羅漢、看門羅漢、騎象羅漢、探手羅漢、托塔羅漢、挖耳羅漢、笑獅羅漢、坐鹿羅漢
【十八伽藍】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
【二十八宿】東官蒼龍:〖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婁金狗〗、〖胃土雉〗、〖昂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十殿閻王】[第一殿] 秦廣王、[第二殿] 楚江王、[第三殿] 宋帝王、[第四殿] 五官王、[第五殿] 閻羅王、[第六殿] 卞城王、[第七殿] 泰山王、[第八殿] 都市王、[第九殿] 平等王、[第十殿] 轉輪王
【二十四諸天】大梵天王、帝釋尊天、多聞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密跡金剛、大自在天、散脂大將、大辯才天、大功德天、韋陀天神,、堅牢地神、菩提樹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宮天子、月官天子、娑竭羅龍、閻摩羅王、緊那羅、紫微大帝、東岳大帝、雷神
【易經六十四卦】乾為天、坤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訟、地水師、水地比、風天小畜、天澤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謙、雷地豫、澤雷隨、山風蠱、地澤臨、風地觀、火雷噬嗑、山火賁、山地剝、地雷復、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頤、澤風大過、坎為水、離為火、澤山咸、雷風恆、天山遯、雷天大壯、火地晉、地火明夷、風火家人、火澤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澤損、風雷益、澤天夬、天風姤、澤地萃、地風升、澤水困、水風井、澤火革、火風鼎、震為雷、艮為山、風山漸、雷澤歸妹、雷火豐、火山旅、巽為風、兌為澤、風水渙、水澤節、風澤中孚、雷山小過、水火既濟、火水未濟
【十八層地獄】[第一層]泥犁地獄、[第二層]刀山地獄、[第三層]沸沙地獄、[第四層]沸屎地獄、[第五層]黑身地獄、[第六層]火車地獄、[第七層]鑊湯地獄、[第八層]鐵床地獄、[第九層]蓋山地獄、[第十層]寒冰地獄、[第十一層]剝皮地獄、[第十二層]畜生地獄、[第十三層]刀兵地獄、[第十四層]鐵磨地獄、[第十五層]冰地獄、[第十六層]鐵冊地獄、[第十七層][第XX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六腑】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人體十二臟】心、肝、脾、肺、腎、膻中、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消化系統七沖門】唇.飛門、齒.戶門、會厭.吸門、胃.賁門、太倉下口.幽門、大腸及小腸.闌門、下極.魄門
【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葯婆、穩婆
【九屬】玄孫、曾孫、孫、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穀】稻、黍、稷、麥、豆
【五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四大著名淡水魚】松江鱸魚、黃河鯉魚、松花江鮭魚、興凱湖白魚
【四大著名海產魚】小黃魚、大黃魚、帶魚、墨魚
【上八珍】狸唇、駝峰、猴頭、熊掌、燕窩、鳧脯、鹿筋、黃唇蛟
【中八珍】魚翅、銀耳、鰣魚、廣肚、果子狸、哈什螞、魚唇、裙邊
【下八珍】海參、龍須菜、大口蘑、川竹筍、赤鱗魚、干貝、蠣黃、烏魚蛋
【中國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東菜、江蘇菜、浙江菜、廣東菜、福建菜、安徽菜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五毒】石膽、丹砂、雄黃、礬石、慈石
【七曜】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配葯七方】大方、小方、緩方、急方、奇方、偶方、復方
【二十四節氣】前言、立春、雨水、驚蟄、立夏、小滿、芒種、立秋、處暑、寒露、立冬、小雪、大雪、結語、春分、清明、穀雨、夏至、小暑、大暑、秋分、白露、霜降、冬至、小寒、大寒

8. 中國的基本地理知識

中西方文化差異形成的原因:
1.受經濟制度的影響。
中國的傳統經濟是典專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屬濟。人們比較安分保守。因為他們依靠一塊土地可以活一輩子,文化比較內向。而且中國的古代文明,發源於大河流域,屬於農業文明,「農業文明性格」造就了東方人注重倫理道德,求同求穩,以「和為貴,忍為高」為處世原則。
西方的古希臘文明,發源於愛琴海沿岸,屬於海洋文明,況且歐洲的農耕遠不像中國的農耕在古代社會那樣重要,所以歐洲人喜歡向外探索,文化比較外向。而且西方國家經過工業革命很早就進入了工業經濟時代,「工業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

9. 中國地理常識問答

B,B,B,D,C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