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結
1. 地理作文我心中的北京
讀過太多關於北京的文章,看過太多有關故宮、長城、圓明園的圖片,讓我對那最初的北平心懷景仰,對北京的感覺模糊而美好.
來到北京後.我才發現,也許真如人所說的:距離產生美.因為太多的事情並不如我想像中的那般美好.比如北京的交通.就算在下午的兩點出門,行車的速度照樣像龜爬.還有北京的天氣,雨稀,且風頻.還夾雜著季節性的沙塵.這是我最不能忍受的.但是習慣真的是個可怕的東西.它夾雜在歲月中,慢慢的磨礪了我們的心境.慢慢的都會改變.無論什麼.所以我現在也能在這生活的比較自如了.雖然代價是患有季節性的病痛.但人生中.總有些無可奈何.
北京胡同很出名.有人稱古都文化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我覺得此話實不為過.因為那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徵,是北京古老文化的體現,它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蒼桑,任它時光荏苒,光陰不復.它記載了歷史的變遷,時代的風貌,並蘊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
但在我記憶中,最深的還是舊校恭王府所處的那條胡同了.兩邊都是垂柳,整條胡同都淹沒在綠色的煙霧中.走在柳絲中,旁邊是灰色古樸的磚牆,班駁陳舊的木門.校門前面,一家賣中國結的小店,兩三個聊天的老人,幾家富有地域性的小吃店……不論外面的世界變的多快,時間在這條胡同里彷彿是靜止的.
北京有些胡同看似貌不驚人,但越往裡走,內容就越豐富.賓館、飯店、賣工藝品的小店一家挨著一家,很多百年老店也坐落在胡同里,都是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建築,黑漆金字的牌匾象徵著榮耀與滄桑.我曾看見一棟極其別致的兩層小樓,石頭建成,通體雕刻著花卉及動物圖案,但一樓的的大堂卻是一個雜貨鋪,因沒有精心照料,落滿灰塵,有些黑乎乎的,夾雜在一片低矮破舊的店鋪中間,彷彿落魄的美人.
胡同裡面四通八達,岔道很多,極容易迷路,我也深受其害.熱鬧的胡同只要穿過一條小岔口,一切就又變的靜悄悄了,再往前走一段,展現在你面前的則是一條寬闊的馬路,六車道,車輛川流不息.
傍晚時分,胡同里又是另一番景緻,喧鬧的夜市,讓你享受討價還價的樂趣;納涼的老人們坐在樹下,揮著蒲扇,一臉愜意;孩子們則尖聲歡叫著,像泥鰍似的穿來穿去……
北京的胡同作為北京古老文化的載體,具有一種永恆的魅力.走進現代化的北京城,人們感興趣的往往不是那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 四通八達的寬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溫馨美麗的四合院.
看著車窗外的景色,一種說不出的感覺在心中彌漫,今時今日我仍是覺得北京沒有我想像地那樣完美,但卻比我想像地可愛.這樣一座古老的城市,新與舊沖擊碰撞,也許這就是她的魅力所在吧.
2. 跪求!從政治、經濟、文化、藝術、地理、宗教等方面談談對中國文化的了解,500字左右~
中國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遠、最穩定、最輝煌、最豐富、最發達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悠悠五千載,經歷了萌生期、形成期、確立期、繁盛期和總結轉型期幾大時期。在中國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時代,出現了諸子蜂起、百家爭鳴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觀,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兩漢司馬談和劉歆的劃分,諸子主要為儒、墨、道、法、農、雜、縱橫、名家等,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理論的奠基石,深遠地影響著後來中國文化的發展。
如今有很多學校開展古典詩文誦讀活動,內容基本上都是那個時期的作品,並以儒家的典籍為主,旨在弘揚民族文化,陶冶情操,豐富思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可度也越來越高。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收視率,於丹的《論語》心得一書的熱銷,就足以證明這一點。這些專家學者拉近了普通百姓與深奧莫測的古代典籍的距離。雖說對於丹、易中天等人的論述眾人褒貶不一,但我覺得其影響力是不可低估的。這些學者畢竟喚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文化精髓的關注。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指出,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終會走向虛無、走向異化。如此說來,當前國民對傳統文化的追隨,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漸增強的體現了,由此可見,誦讀千古美文不僅是正確的,也是極其必要的。
我最喜歡的莫過於源自《周易》的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化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由此可見一斑。其大意是天體運行體現剛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強不息;君子的胸懷像大地一樣寬廣,德行像大地一樣深厚,所以能滋長萬物,承載萬物,容受萬物。這句話同時也是清華、北大兩座高校的校訓。
自立自強,剛健有為是中華民族的主流精神和民族性格之一,使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傲然屹立。這種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志存高遠
「志」是指某種堅定的信念,是對某種價值目標的宏願和決心,同時也是追求人生目標,實現人生價值的一種強大精神動力。所謂「志不立,天下無可立之事。」「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二、刻苦堅忍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吃苦耐勞的精神。這種刻苦並非心血來潮、一曝十寒,而是堅忍不拔,持之以恆。古人特別注重「守志」,強調志向的一貫性、穩定性和堅定性。蘇軾說:「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梁啟超說:「人之大患,莫甚無恆。」中華民族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弘毅堅忍的性格。
三、逆境奮斗
中華民族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歷史過程中,面對逆境,從來都沒有被艱難險阻所嚇倒,反而越是艱險越向前,百折不撓,越挫越勇。正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所列舉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他本人在慘遭宮刑之後,忍辱負重,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發憤寫成了千古名著----《史記》,成為偉大的歷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四、樂觀進取
《論語》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語,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
五、革故鼎新
《禮記·大學》中稱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歷史上每當利弊日久時,總會有改革和革命運動,為清除積弊而變規變法,如北宋時王安石變法,清末時康有為、梁啟超維新都體現了革故鼎新的改革精神。
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靠著上述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奮發進取,戰天斗地,百折不回。這種精神成就了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在四大文明古國中,惟有中國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
「厚德載物」體現了傳統文化中寬廣仁厚、兼容並包的精神特質。也主要是儒家思想,既仁愛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厚德載物」的精神特質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博採眾長、兼容並包的博大胸襟。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使中國文化既有獨創性,又有兼容性;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儒家的哲學思想雖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確實有很多東西是值得繼承和弘揚的,如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自強不息的奮斗、厚德載物的寬容以及「仁愛」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觀念、「立己立人,達己達人」的處世原則等。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經濟發達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崛起的中國,社會生活都面臨著過度物質化功利化的問題。作為社會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發生了偏差。然而人作為人的存在,還應是以智慧、德行和審美情趣為表現形式的文化存在。從這個意義上看,以注重心性,長於倫理為基礎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能為現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啟迪。
因此,我們要主動、積極地閱讀文化典籍,欣賞文學作品,考察文物古跡,真正了解我們的先人留給我們的遺產,將文化精華化為我們的良知、理性、美感等主體存在的一部分。還應該在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價值判斷、文化心理中自覺以優秀傳統文化的標准要求自己,做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積極弘揚民族文化、寬厚仁愛、有創新意識的中國人。
3. 什麼是中國結
中國結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一根根五彩的絲線,懸垂在居室四周,古樸而風情流轉。自然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吉祥漂亮的中國結,既為主人祈福來年的平安富貴,同時也體現著主人不同的個性與審美觀念。別看輕這小小的中國結,它可是近年來國際時尚潮流的重要元素,已發展成為多個產品了。仔細看看,其中主要有兩大系列:吉祥掛飾和編結服飾。每個系列又包括多個品種,如吉祥掛飾有:大型壁掛、室內掛件、汽車掛件等;編結服飾有:戒指、耳墜、手鏈、項鏈、腰帶、古典盤扣等。
■中國結的來歷和含義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中國結的歷史淵源
中華兒女很久以前就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同時,他也是一門可供欣賞的藝術。在這里我小述一下中國結的歷史發展,假如網友中哪位是歷史學家,那千萬別見笑小弟的才疏學淺了。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有『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就也一定有了繩線,我們由此推斷,當時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應已具雛形。文字的最早的記錄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而鄭玄周易又注稱;『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而在戰國銅器上所見的數字元號上都還留有結繩的形狀,由這些歷史資料來看,繩結確實曾被用作輔助記憶的工具,也可說是文字的前身。 穿著的習慣: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鈕扣,拉練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藉助將衣帶打結這個方法。
玉配:中國人一向有佩玉的習慣,歷代的玉佩形制如玉璜,玉瓏,玉□等,在其上都鑽有小圓孔,以便於穿過線繩,將這些玉佩系在衣服上。另外,還有一種成套的玉佩, 是由好幾種不同的玉佩組合成琳琳琅琅的一長串,而其連結的方法當然也非靠穿繩打結不行。
應用: 古人有將印監系節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比如流傳下來的漢印,方方都帶有印鈕。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鈕,可以系繩以便於手持。由這兩各地方不難看出,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
同心結: 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迴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 ,並美其名稱為同心結。梁武帝詩詞中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而唐朝的教坊樂曲中,尚有『同心結』這個詞牌名。
婦女裝飾: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所繪『女史箴』圖卷相當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形貌,我們可以由畫中了解當時婦女裝飾 之一斑。例如在畫中仕女的腰帶上, 就發現有單翼的簡易蝴蝶結作為實用的裝飾物。另外, 在唐代永泰公主墓 的壁畫中, 有一位仕女腰帶上的結, 就已經是我們現在通稱的蝴蝶結了。到了清代,繩結已儼然被視為一門藝術,樣式既多,花樣也巧,在那時繩結作為裝飾的用途 相當廣泛,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用品如轎子、窗簾、帳鉤 、肩墜、笛簫 、香袋、發簪、項練、眼鏡袋、煙袋等,下方常編有美觀的裝飾結,這些結常有吉祥的寓意
近代結繩藝術:到了清代,繩結發展至非常高妙的水準,式樣既多,名稱也巧,簡直就把這種優美品裝飾品當成藝術品一般來講究。在曹雪芹著的紅樓第三十五回「白玉釧親嘗蓮葉羹 ,黃金鶯巧結梅花絡」中,有一段描述寶玉與鶯兒商談編結絡子(絡子就是結子的應用之一)的對白,就說明了當時結子的用途,飾物與結子顏巴的調配,以及結子的式樣名稱等等的問題。結子之為用在當時可大了,比方親友間喜慶相贈的如意結,件件都綴有錯綜復雜、變化多端的結子及流蘇。日常 所見的轎子、窗廉、帳鉤、扇墜、的笛簫、香袋、發簪、項墜子、眼鏡袋、煙袋以及書畫掛軸下方的風鎮等等日用物品上,也都編有美觀的裝飾結子,有時候這些結子 還另具吉祥的含意。
現今中國結藝:民國以來,由於西方觀念如科學技術大量輸入,使我國原有的社會形態和生活方式產生重大的改變,再加上對於許多固有的文化遺產並未善加保存和傳揚,以致許多實用價值不高,而製作費時費事的傳統文化和技藝便告逐漸式微,甚至在不斷朝現代化蛻變的社會中湮沒。中國傳統的編結技藝就是一個最好例子。編結藝術式微的另一個原因是它所採用的材料,不管是用動物纖維或用 植物搓成的繩線,都受到先天條件的限制,終究經不起經年累月的各種物理和化學侵蝕,而無法長久流傳於後世,現在所能找到的附屬於器物上的繩結,最古老的也只是清代遺物。文化中心頻道是我們員工盡全力為大家所喜愛的手工藝的歷史、它的淵源、目前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發展壯況以及最新流行的娛樂項目、不同風格作品的展示等等。
http://..com/question/2847559.html
4. 在我們中國或大慶有什麼和中國結一樣,既包含著中國民間文化,又蘊含著豐富寓意
1、中國剪紙
中國剪紙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在中國,剪紙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交融於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剪紙項目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18年12月,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公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中國剪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
2、木偶
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受漢族文化影響,中國一些少數民族也有木偶戲表演。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至唐代有了新的發展和提高,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戲。
宋代是中國木偶戲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木偶的製作工藝和操縱技藝進一步成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代木偶戲已流行全國各地,經濟發達的南方各省區木偶戲更為繁榮。
《列子·湯問》記載的「偃師造神奇木偶」和《樂府雜錄》記載的「陳平用木偶美人解冒頓圍困劉邦」故事。
3、對聯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聯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華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瑰寶。
4、旗袍
旗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至今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旗袍形成於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民國20年代之後成為最普遍的女子服裝,由中華民國政府於1929年確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5、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它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國內外人士所喜愛。
窗花是農耕文化的特色藝術,農村的生活地理環境、農業生產特徵以及社會的習俗方式,也使這種鄉土藝術具有了鮮明的中國民俗情趣和藝術特色。
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現在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一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剪紙品種之一。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一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輪廓都沒有什麼限制。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5.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中國傳統文化資料大全:
1、詩詞庫:按朝代劃分為:《先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北宋》、《南宋》、《遼金》、《元》、《明》、《清》、《現當代》。
2、詩集庫:《李白詩全集》(共25卷)、《王維詩全集》(共10卷)、《杜甫詩全集》(共13卷)、《唐宋名家詞選》(共25卷)、《唐詩三百首》(共8卷)、唐五代詩選》(共2卷)、《南北朝詩選》(共6卷)、《宋詩一百首》(共3卷)。
先秦歌謠選》(共3卷)、先秦《老子》(共3卷)、《宋玉詩賦選》、《漢代詩歌》(共4卷)、《屈原全集》(共4卷)、《魏晉詩選》(共3卷)、《千家詩》(共4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共135卷)。
3、全唐詩庫:收錄傳世恢弘巨制:《全唐詩》(唐代詩人2500餘家的詩作45000餘首,共900卷)。
4、全宋詩庫:《全宋詩》(全書共輯兩宋詩人約9000餘家)。
5、全宋詞庫:《全宋詞》(全書共輯兩宋詞人1330餘家,詞作約20000首。)。
6、全金元詞庫:《全金元詞》(共收錄金元詞人280餘家,詞作7000餘首。)。
(5)地理中國結擴展閱讀:
詩匯庫:《樂府詩集》(上、下共100卷)、《金元明清詩選》(共8卷)、清詩匯《晚晴簃詩匯》(全書共計詩人6100餘家,詩27000餘首,共200卷。)、明詩《列朝詩集》(選錄明代278年間的詩作,共80卷,入選詩人1600餘家。)。
《元人小令選》(共2卷)、《元詩別裁集》(此書共8卷,附補遺1卷,共收錄古、近體詩600多首,共100多人。)。
《郭璞詩全集》(共7卷)、《李賀詩全集》(共3卷)、《明清詞選》、《金元明清詩選》、《毛澤東詩詞全集》(共5卷)、《魯迅舊體詩選》(共3卷)、弘一《李叔同詩選》(共2卷)、《北島詩選》(共6卷)。
《穆旦詩全集》(共7卷)、《瘂弦詩選》(共2卷)、《陳敬容詩選》(共2卷)、《清詩別裁集》(共32卷)、《玉台新詠集》(共12卷)。
6. 卧室內正對門位置掛中國結之類的可以嗎
卧室內正對門位置可以掛中國結之類的飾物。
7. 如果歐盟和中國結為盟友俄羅斯和美國結為盟友
中國是奉行不結盟政策的所以不可能,兩個大國是不可能在和平環境下成為真正的盟內友的,除非容一個對另一個沒威脅而且甘願做老二事事聽命。上面除了不太爭氣的歐盟都不是吃氣的主所以不會結盟。 當然如果你假設真正成立的貨世界格局到底具體如何世界上也沒人預測,因為還有其他國家還有地緣政治,還有具體的各種種族啊經濟各國政治制度等各種差別,所以世界具體如何是沒法碩清楚的。國家間的關系式時刻變化的只有永恆的利益沒用永恆的朋友。
8. 地理研學日記怎麼寫
要麼你為了喜歡的人改變,要麼有人喜歡你這款的,不過冷漠的性格不好,很少人能接受,各種各樣的人都有,總會有屬於你的自己的緣分,順其自然吧。
9. 日本傳統恐怖故事
你好,我是元子復寶唄,用網路網盤分享制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效^_^鏈接: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10. 中國結春聯等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原因有哪些
春聯等復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幾千年來制薪火不斷,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空間地理的隔絕。我國東靠大海,南方、西南和有高原高山沙漠叢林阻隔,使得我們處在半包圍的優勢地緣區內。在交通不便的陸權時代,這樣的地緣優勢易守難攻,只有在北方有游牧民族騷擾。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安全保證,也是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保障。
二,文化的統一性和向心力。中華傳統文明發端於夏商周三代,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並綿延至今。秦代的書同文車同軌,漢代的獨尊儒術,使得思想文化高度統一,民眾具有高度的彼此認同感。在國家民族危亡時機,更能團結一致抵抗外侮。正基於此,與四大文明古國其他三國不同,今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和四千年前的華夏先民同文同種。
三,農耕文明的穩定性。游牧民族依賴於牧場,商業民族依賴於海外市場,他們都是不斷遷移流動的民族。中華民族的農耕文明依賴土地,人們靠在土地上播種和收獲為生,世世代代一成不變,傳統文化以此代代相傳。
個人淺見,希望能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