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之代崮地貌

地理中國之代崮地貌

發布時間: 2021-02-17 11:57:33

① 岱崮地貌形成具體原因

岱崮地貌形成具體原因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岱崮地貌在世界上是屬於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具有十分豐富的原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質地貌標本研究價值,是屬於中國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

(1)地理中國之代崮地貌擴展閱讀:

岱崮地貌的主要分布

岱崮地貌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沂蒙72崮,岱崮36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

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龍須崮、抱犢崮、吳王崮、孟良崮、紀王崮、南北岱崮、板崮、卧龍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岱崮地貌典型特徵為崮頂四周陡峭,與崮體存在明顯斷層,崮頂較為封閉。崮群外圍區植被發育優於核心區,崮頂植被發育優於崮坡。首次發現約0.04km2的大果麻櫟群落野外存活種群,並開展種群研究,採集到株高187cm、莖長80cm、莖徑4cm的崮區內個頭最大的黃精。

② 岱崮地貌在哪裡

「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是沂蒙山區特有的一種地貌景觀,過去在地貌學上稱之為「方山」,人們通常叫做「崮」。「崮」的頂部平展開闊,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遠處觀望,像是戴著平頂帽子的山頭。「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侵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地質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岱崮地貌—「方山」
「岱崮地貌」成為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喀斯特地貌」之後的新的岩石地貌類型。
岱崮地貌—奇崛、雲漫之美
在億萬年的地質演變中, 「崮」這種獨特的地質形態,稱的上是一個驚人的奇跡。 億萬年來「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靈居所,不被世人所認知,而等到「崮」這種奇崛的形態一個個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簾時,你除了贊嘆和驚奇,可能帶給你更多的還有激動。。。。。。 秋、冬季節,「崮」也會忽然帶給人類一種大漠荒涼之美,丘陵上一個個美麗的「花骨朵」—崮、落葉、斜陽、山頭尖
角,處處給人以雲漫之美。夏日近了,雷雨過後,更是讓人宛如置身幻境、桃源世外! 岱崮地貌鍾靈毓秀、造化天工,一個個神奇的方山形態,造就了無數奇絕美景,彷彿上天賜給人類的一個個光芒驚目的神奇明珠。 岱崮地貌—坐落於山東臨沂市蒙陰縣境內岱崮鎮,分布了30多座「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現在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著名的孟良崮就是其中之一。
地貌分布—蒙陰·岱崮

「崮」主要分布在蒙陰、沂水、沂源等魯中南山區,較為知名的有上百座,有「沂蒙72崮」之說,形成了美麗的沂蒙「崮」群。在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就分布了30餘個「崮」,數量多,造型美,分布密集,在我國造型地貌中首屈一指,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十分罕見。 抱犢崮、吳王崮、孟良崮、紀王崮、岱崮、板崮、卧龍崮和唐王崮等是典型崮群。
地貌研究—中國奇葩、世界獨秀
2007年8月21日,「中國岱崮地貌」論證會在蒙陰縣召開。會上,由北京大學教授崔之久、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楊逸疇、青島大學教授孫文昌等7位全國權威地質地貌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同意命名「岱崮地貌」,並列為繼「張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後的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首都山區新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義豐帶領課題組,在進行北京山區與魯中南山區生態與新農村發展對比研究中,發現了「崮」這一獨特的造型地貌。隨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組成課題組,對全國崮型地貌進行了系統研究,並且深入岱崮山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一致認為,「崮」在中國北方個別地方雖有分布,但比較分散,地貌特徵不明顯,而我縣岱崮鎮在方圓十公里內就聚集了30餘個崮,具有分布集中、類型齊全、造型秀美的突出特點,是中國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區域,在我國造型地貌中比較稀缺,在世界造型地貌上也屬罕見。因此,以岱崮鎮名命名此類地貌為「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崮群植被多為麻櫟林和刺槐林,天然林和次生天然林較少,人工林和半人工林較多,植被發育狀況一般,處於森林植被演替早期,若保持現狀,該區域崮群植被都能朝向以麻櫟林為主的落葉闊葉林群落演替。 岱崮地貌」典型特徵為崮頂四周陡峭,與崮體存在明顯斷層,崮頂較為封閉,受「島嶼」面積影響,崮群外圍區植被發育優於核心區,崮頂植被發育優於崮坡。首次發現約0.04 km2的大果麻櫟群落野外存活種群,並開展種群研究,採集到株高187 cm、莖長80 cm、莖徑4 cm的崮區內個頭最大的黃精。
編輯本段原生態之美-人類與大自然的和諧交融

岱崮地貌的美,處處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交融,近年來,人類對大自然與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使得這種罕見的、未被現代人所挖掘的原生態之美逐漸的浮現出來。而追求返璞歸真、回歸大自然永遠是藏在人類靈魂深處的美好情感。。。。。。 岱崮地貌的出現,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凈化自我靈魂,接近大自然的最好居所,使我們的靈魂在喧囂的、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找到了一塊屬於自己的心靈棲息地。。。。。。

③ 岱崮的山東名鎮

神奇的岱崮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神奇傑作!
岱崮,是山東名鎮,風光奇秀、旖旎,宛如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光芒四射,神奇地照耀著這片齊魯大地。

岱崮,坐落於沂蒙山區腹地,位於山東蒙陰縣東北部,地處臨沂、萊蕪、淄博三市交界地帶,地理環境十分獨特,地形地貌異彩紛呈,享譽地理學界。 岱崮,有「天下第一崮鄉」的美譽,孕育了造化神奇、享譽地理學界的「岱崮地貌」,以岱崮地貌為代表的「沂蒙山七十二崮」,天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崮,地貌學上稱為「方山」,是經億萬年地質演化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質構造,屬於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2007年,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義豐研究員最早發現了這一獨特的造型地貌,隨後中科院組成課題組,對全國崮型地貌進行了系統研究。
2007年8月21日,在「中國岱崮地貌」論證會上,由北京大學教授崔之久等7位全國權威地質地貌專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一致認為,蒙陰縣岱崮鎮是中國崮型地貌最典型的區域,遂將此類地貌命名為「岱崮地貌」,成為繼張家界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丹霞地貌之後的中國第五大造型地貌。
登上崮頂,放眼望去,群崮一覽無余,氣勢磅礴的大崮,峭拔聳立的小崮,巍峨雄偉的南、北岱崮,弓騰若飛的龍須崮,造化神奇的卧龍崮,若雕若塑的石人崮,形態逼真的瓮崮,惟妙惟肖的油簍崮等,群崮林立,千姿百態,若獅、若豹、若龍,似游、似騰、似飛,形似神似,粗獷巍然,讓人慨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④ 中國五大造型地貌

中國的五大造型地貌包括: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嶂石岩地貌、張家界地貌、岱崮地貌。

⑤ 地貌是什麼意思中國有哪幾種著名的地貌分別有什麼特點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布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通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地貌的各種形態
地表起伏的形態,如陸地上的山地、平原、河谷、沙丘,海底的大陸架、大陸坡、深海平原、海底山脈等。根據地表形態規模的大小,有全球地貌,有巨地貌,有大地貌、中地貌、小地貌和微地貌之分。大陸與洋盆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地貌單元,較小的地貌形態如有在流水和風力作用下形成的沙壟和沙波等。地貌是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其他要素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響。
發展變化與形成原因
地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地貌發展變化的物質過程稱地貌過程,包括內力過程和外力過程。內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貌的兩種營力,地貌是內力過程與外力過程對立統一的產物
中國境內不僅有常見的構造地貌、河流地貌、海岸地貌,而且有現代冰川和古代冰川作用遺跡、凍土和冰緣作用現象、沙漠和戈壁等,還有在一定氣候條件下,反映特殊岩性的石灰岩地貌和黃土地貌。中國地貌種類的多樣、典型,是世界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見彩圖中國地貌類型)
地勢總特點 中國大陸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形成三大階梯下降。第一級階梯是青藏高原,高原面海拔多在4000~5000米,其上聳峙多座海拔超出7000米,甚至8000米的山峰,享有「世界屋脊」之稱。第二階梯是青藏高原的北緣與東緣到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間,包括了若干高原和盆地,盆地底部高低不一,高原面海拔多在1000~2000米。第三級階梯是更東的低山丘陵和大平原,山丘海拔多在千米以下,平原一般不超過200米。這一級階梯也包括沿海大陸架, 其水深通常在200米以內。
北緯30°附近地勢剖面
東經89°附近地勢剖面
垂直分布特點 以賀蘭山、六盤山、龍門山、哀牢山為界,可將中國分為東西兩部,中國西部,從新疆吐魯番盆地底部的艾丁湖湖面 (海拔-154米)到中尼邊界的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13米),高差可達9000米;東部從海濱平原到秦嶺的太白山(海拔3767米)或台灣省的雪山(海拔3884米),高差不到4000米。兩者地勢高差和傾斜方向均不相同,特點各異。
①昆侖山脈以南的西部南方,階坡明顯的只有其北緣的昆侖山北坡和東緣的龍門山東坡,其餘邊緣多和緩的傾斜,很難劃出階梯的邊坡。昆侖山以北的西部北方,主要為高大山系所圍隔的大型盆地,如昆侖山與天山之間的塔里木盆地、天山與阿爾泰山之間的准噶爾盆地、昆侖山與祁連山之間的柴達木盆地、祁連山與走廊北山之間的河西走廊等。上述盆地底部均甚平坦,但其高程卻甚懸殊,最高者和最低者可相差近3000米。各盆地周圍的山地,許多山峰又高出盆地本身3000~4000米,甚至5000~6000米,地面相對起伏巨大。
②中國東部真正存在階梯地形的,只有在上述第二階梯的前緣和第三階梯的後緣之間。前者是內蒙古高原、山西高原、鄂西高原和雲貴高原(見雲南高原、貴州高原),後者是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江漢平原和江南丘陵,雙方高差達1000~2000米,其間又多具有連續而陡峭的斜坡,坡折相當明顯。然而,在高原地帶的西側,出現地勢低下的河套——銀川平原(見河套平原)、渭河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在平原丘陵地帶的東側,更有地勢高起的遼東山地、山東山地及浙、閩、粵沿海山地,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它們打破了地勢由西向東遞降的局面。
平面分布特點 以山地的脈絡作為框架的中國高原、盆地、山地、丘陵、平原等大的地貌單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組合,亦構成一定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地質構造線方向,而且東部與西部亦很不相同

⑥ 岱崮地貌的岱崮地貌—「方山」

岱崮地貌是我國繼「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嶂石岩地貌之後為我國科學家最新發現的新的世界岩石地貌類型。
岱崮地貌在國家地理地貌類型史上和世界地貌類型歷史上都異常罕見,具有十分豐富的原生態旅遊觀賞價值和十分重要的地質地貌標本研究價值。

億萬年的地質演變中, 「崮」這種獨特的地質形態,稱的上是一個驚人的奇跡。
億萬年來「崮」宛若世外桃源、恍若如精靈居所,不被世人所認知,而等到「崮」這種奇崛的形態一個個如花朵般宛如仙子映入你的眼簾時,你除了贊嘆和驚奇,可能帶給你更多的還有激動。。。。。。

「崮」的成因主要是古生代寒武紀灰岩經受了強烈的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地殼切割和抬升運動區經過浸蝕、溶蝕、重力崩塌和風化等多重動力作用,形成了外表呈圓形、山頂平展、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以下陡坡逐漸由陡到緩的崮,多呈駝、帽、桌和雞冠等形態。 這種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地貌類型,在世界地質學上,並不為絕大多數地理專家和學者認知。 岱崮地貌發現記
2007年4月5號那天,中國當代徐霞客、著名旅行家和作家李存修先生應邀到了山東蒙陰縣岱崮鎮,參加一個在這里召開的「桃花詩歌筆會」。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名詩人、作家參加了這一活動。河流谷地,楊柳飄逸;嶺背山坡,桃花飛紅,往日荒寂的沂蒙,已變成紅桃綠柳的花果山了。
半天後,李存修就從筆會上消失了,因為他被身邊的崮群深深吸引,難以自拔,於是邀請了縣文化館張館長,實地考察攀登了大崮、龍須崮、奶頭崮和司馬寨四座崮。這些崮的獨特、別致、奇異和壯觀給予了他幾十年旅行之積累一次巨大的挑戰。
李存修旅行一生,到過世界各大洲和國內各省、市、自治區的山山水水,從未見過這樣的地形地貌,尤其是沒有如此密集的崮群。中國原有的四大地貌也不能代表和包括這樣的地貌。經過三天的深思熟慮,於4月8號那天晚上,在鎮政府禮堂內,面向所有入會代表及當地政府領導,他沒有在台上朗誦詩歌,而是第一次作了有關「崮文化」的演說,正式提出了這一發現和理論。
會後,他寫成文章「沂蒙望崮」,先後在《中國旅遊文化》雜志、《中國旅遊報》和《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中國旅遊文化》用的題目是「岱崮望崮」,《人民日報》的題目是「沂蒙尋崮」)。
縣、鎮兩級政府於當年8月21號,從北京等地請來了7位著名的地質地理學家,經過科學的考察和論證,將這一特殊的地質地貌現象正式定名為「中國第五地貌——山東岱崮地貌」。
岱崮地貌旅遊開發座談會在汶河大酒店召開。廣東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李存修,市蒙山管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任劉桂民,縣委書記、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朱開國,縣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彭波出席會議,岱崮鎮及縣旅遊、國土、黨史、史志、東蒙集團主要負責人列席會議。
李存修是中國作協會員、中國譯協理事、廣東省旅遊文化協會會長。2007年來我縣岱崮鎮參加會議,被岱崮地貌奇特的地質現象所吸引,認為國內所知的四大地貌不能代表沂蒙山崮群的地貌,他把這些發現和判斷寫成一篇《沂蒙望崮》的文章,在《中國旅遊文化》雜志上發表。文章引起了地質地理學界的重視,經過論證,該地貌正式命名為『中國第五地貌——岱崮地貌』」……

2012年10月8號,有關岱崮地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蒙陰召開,李存修應邀參加了這一重要會議。經實地考察研究,三位國際知名的地質學家和旅行家再一次肯定了由李存修最先提出的這一理論。李存修在用外語的發言中,感謝國、內外的科學家對岱崮地貌發現的肯定與支持。
至2013年底,李存修集中用了一年零兩個月的時間,對岱崮地貌的的分布范圍、高低大小、形狀特點、風情世俗進行了有選擇性的了解和摸底,東到日照、濰坊,南到棗庄,西到濟寧,北到濟南、淄博,獨自完成了對臨沂、濰坊、棗庄、日照、濟寧、淄博、萊蕪、泰安八個地區內的蒙陰、沂水、沂源、沂南、費縣、平邑、蒙山、泗水、莒縣、青州、臨朐和新泰等十幾個縣、局的考察,登上了大、小75座崮的崮頂,對崮頂的自然文化、生態文化、紅色文化、山寨文化、宗教文化、土匪文化等留下了大量文字和圖片資料。
迄今,李存修正在整理30萬字的長篇紀實旅遊文學《中國第五地貌—山東岱崮地貌發現記》一書,計劃年內出版。

⑦ 岱崮地貌地質博物館是蒙陰縣哪個鎮

是指以岱崮來為代表的自山峰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峰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山坡的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稱為"方山地貌"。崮是山東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中國地理學會依據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全國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現象,將原稱"方山地貌"正式更名為"岱崮地貌"。
中國北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現,但發育均不成熟,地貌特徵不明顯。它們主要分布在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域,宏觀層麵包括沂水、蒙陰、沂南、沂源、平邑、費縣和棗庄市山亭區等7個縣、區境內,
較為知名的崮不下百座,形成了風景壯美的沂蒙崮群。微觀層面則主要集中在岱崮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岱崮地貌集群。(丁再獻等編著《旅遊小網路》第83頁,中國旅遊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⑧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哪些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徐霞客游記》等等。

一、《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東漢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

該書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該書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

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歷史地理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成書於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是古代中國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廣泛引用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等,計約二百種,且多註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太平寰宇記》作者為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五、《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

⑨ 岱崮地貌有什麼好玩的知青文化是什麼意思

岱崮地貌是指以岱崮為代表的山峰頂部平展開闊如平原,峰巔周圍峭壁如刀削,峭壁以下是逐漸平緩山坡的地貌景觀,在地貌學上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或方形山,因而也被稱為「方山地貌」。崮是山東獨有的一種特異地貌景觀,中國地理學會依據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岱崮鎮全國最集中的崮形地貌現象,將原稱「方山地貌」正式更名為「岱崮地貌」。

中國北方其他地方也有零星出現,但發育均不成熟,地貌特徵不明顯。它們主要分布在魯中南低山丘陵區域,宏觀層麵包括沂水、蒙陰、沂南、沂源、平邑、費縣和棗庄市山亭區等7個縣、區境內,

較為知名的崮不下百座,形成了風景壯美的沂蒙崮群。微觀層面則主要集中在岱崮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岱崮地貌集群。

「知青文化」

知青,是指我國20世紀60年代中和70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時期,在中學畢業被分配到農村「上山下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的初、高中青年學生,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特殊現象。期間,城鎮、大、中城市的青年學生,被分配到邊疆各省(區)的生產建設兵團、國營農場和農村。

知青,由於他們多數來自於大、中城市和內地,並具有一定的文化,他們的到來,既為農村帶來先進文化和城市文明,又為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增添了生力軍,還為加強邊疆與內地的聯系與交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知青思想活躍,工作勤奮,學習刻苦,思維敏捷,善於吸收知識營養,敢想、敢說、敢幹,充滿了青春活力,與邊疆各族人民以及農墾職工建立了深厚的情誼。經過艱苦的磨煉,他們中有一大批在鍛煉中迅速成長,

這一時期,廣大知青在農村期間,以滿腔的青春熱血,寫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篇章,創立了帶有特定歷史條件特徵的「知青文化」。

「知青文化」不同時期主流特徵:

1.以「老三屆」為主要代表
2.以回憶錄為主要題材
3.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和社會性
4.具有建設性,體現的是教育性和公益性的價值
5.溫馨、理性
6.知青後代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