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還造成了中國

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還造成了中國

發布時間: 2021-02-17 11:14:03

A. 淺談中西方地理環境的差異對中國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影響

中國人生活抄在半封閉的大陸性地理環境,氣候溫和,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因此人們相信豐收離不開自然恩賜,講究天人合一,多關注人倫;而西方文化發源地希臘是開放的海洋性地理環境,人們需要長期與惡劣的自然做斗爭,因此養成了西方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科學傳統,開放的地理環境又使他們與外界多有往來,造成了工商業的發達

B. 飲食民俗的成因有哪些

各地飲食民俗的形成與發展,是特定地域的地理氣候、風俗習慣、歷史文化,以及古代落後生產力和排外性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各種地形地貌交錯,形成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特徵,造成了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2、食物原料的不同。各地的物產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菜品。
3、口味不同。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還造成了中國「東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差異。
4、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這是形成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性的最根本原因。在古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產活動往往局限於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食料的來源多為就地取材。地區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閉性也造成飲食習慣的承襲性,久而久之成為習俗。
5、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不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崇拜習性和迷信也影響到當地居民對食料的選擇和食用方法。
6、歷史文化原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烹飪調味方式。
7、心理和生理的排外性。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歷史、重家族、重傳統的民族,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世代傳承,久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風俗。
所以,不同的地區具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特色。隨著歷史的進程,不同菜系之間相互區別,相互借鑒,共同發展,最終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C. 影響我國地方特色飲食習俗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1、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各種地形地貌交錯,形成自然地理條件的復雜性和內多樣性特徵,容造成了各地的食物原料和口味不同。
2、食物原料的不同。各地的物產不一樣,形成了不同的菜品。
3、口味不同。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的差異,還造成了中國「東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差異。
4、生產力水平的限制。這是形成飲食文化地域差異性的最根本原因。在古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人們的生產活動往往局限於一個較小的范圍內,食料的來源多為就地取材。地區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文化的封閉性也造成飲食習慣的承襲性,久而久之成為習俗。
5、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不同。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崇拜習性和迷信也影響到當地居民對食料的選擇和食用方法。
6、歷史文化原因。中華民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地文化背景形成不同的烹飪調味方式。
7、心理和生理的排外性。中華民族是一個重歷史、重家族、重傳統的民族,對祖先留下來的東西世代傳承,久之形成了一個地區的風俗。

D. 中國的地理差異

因為我們國家的地理位置,它跨越了溫熱帶和偏寒的地帶,所以地理差異是非常的大的

E. 論述中國氣候的形成的原因

中國氣候的形成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理因素三大因子共同作用形成的。

F. 聯系中國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解釋一下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

我國抄土地資源分布的東西差異襲,是由我國地形、氣候分布的東西差異造成的。首先,因為我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平原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質肥沃;而且我國東部屬於季風區,降水比較豐富,所以使得東部平原區特別適宜用作耕地。第二,因為我國東北、西南和東南山區氣候濕潤,森林茂密,所以,它們是我國三大宜林地區。第三,因為我國的高原、高山和大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這里地處內陸,氣候乾燥,不適宜森林的發育和耕作業的發展,而是分布著面積廣大的草地。另外,由於我國西部地勢高峻、氣候乾燥、自然條件惡劣,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戈壁、石山、高寒荒漠、永久積雪和冰川等目前條件下還無法利用的土地。

G. 以前,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等因素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居住的房子

由於地理環境和氣候特點等因素的不同,居住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居住的房子有明顯的差異版。權
舉例:
1、同樣是中國人由於居住地區氣候條件的差異,使我國南方與北方民居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南方的民居與北方的相比,有牆體薄,屋頂坡度大的特點。因為南方比北方氣溫高,降水多。同樣是北方地區,北方與西北地區比,由於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所以西北地區民居以平頂房為主。
2、受地理環境的影響,我國的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有廣闊的草場,畜牧業發達,所以,西北和青藏地區民居以易於搬運,拆卸和安裝的蒙古包和氈房為主。

H. 中國文化和歐洲文化的巨大差異根本原因是不是他們所處的地理環境不同所導致的

我曾經回答過類似的問題,現就您的問題略作闡述,最後再附上以前的答案,一個民族的個性的形成,地理環境有很大因素,但也不能只看到地理環境的因素,因為一旦某種民族性格定型之後就會產生一定的慣性,反過來影響到自然環境,人是會主動改造環境的動物。

中國與歐洲巨大的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在進入封建社會後,社會宗法氏族血緣紐帶解體的不充分,從而形成了不同於歐洲社會的牢固的宗法制。

以下為曾經類似在網路的回答:

中國的地理氣候特徵很特殊,從氣候來說,中國大陸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夏暖冬涼,溫差較大,而歐洲的氣溫比較平均。這使得中國極其適合農業發展,我印象中當時歐洲作物只能一年收獲一季,而中國則兩年三季(還有黃土高坡的特殊土壤結構,使得土地反復耕種,仍能肥力不減)。從地理位置來說,由於高原和沙漠戈壁的阻礙,使得中國幾乎與世界其他優秀文明隔絕,始終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交流。
這些自然條件的影響下,使我們養成了重視農耕,不願遷徙的特性。中國的封建社會也因此形成了不同於西方的,宗親血緣等級制度。這里有必要強調中國的封建社會的特性,皇帝就等於全天下的宗主,最大的家長,中國的封建王朝在地方的管理上,政府投入是極低的,官府聯合當地的望族和鄉紳共同管理地方,政府幾乎沒有治安,教育,醫療方面的支出。人們以宗族的方式群居生活,族長有權管理本宗教育,治安,醫療,經濟等一切事物,甚至擁有家族武裝,族長對本宗的子弟有生殺予奪的權利,而官員則依仗他們管理地方事物。這使得中國人及其尊敬長輩,以致到了盲目崇古的地步,認為所有的一切社會問題,都可以從古代的典籍中找到答案(當然在數千年中也確實如此)。中國人認為天下大勢,一治一亂,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人口發展與土地不足的問題,於是周而復始,中國成為了一個幾乎靜態的社會。
中國所謂封建王朝,就是一個古代大家族的放大版,皇帝自然也就擁有了家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利。

歐洲則不同,他們的農業沒有東方發達,由於地中海的存在,歐洲人生活在一個出門見海的世界裡,而且只要天氣晴好,他們可以望見海洋另一邊的陸地,這使得歐洲人發展出了不同於中國的海洋文化,血緣的紐帶不再聯系的那麼緊密(參照漢語和拉丁語中對親眷稱呼的繁簡程度就可看出一二),當時出海航行,風險極大,人們的等級不再那麼森嚴,血緣也不再重要,同舟共濟面對風險完成貿易才是最實際的,以此為基礎西方人發展出了自由,平等,和契約精神,而這些是正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當歐洲人從中世紀的黑暗中走出來的時候,那種融在血液里的自由,平等,和重契約的民主精神,加上酷愛冒險,追求利益的商業基因,使得歐洲社會開始高速發展,迅速將原地踏步的東方古國拋在了身後。

I. 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影響

中國的八大菜系是:粵菜、川菜、魯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享稱為「八大菜系」;以上四個地區中八大菜系普及程度最薄弱的是貴州省,簡稱貴或黔.
故選:C.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