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人文地理
❶ 求甘肅有名人文景點 急急急急
甘肅慶陽慶陽市位於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陝西省,北接陝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陝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佔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於宋代政和年間。後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於史冊,並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於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乾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於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陝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遊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遊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綉、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甘肅隴南隴南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川、陝兩省。現轄成縣、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康縣、武都、文縣、宕昌等9縣,佔地面積2.79萬平方公里,有人口250多萬。
地處秦巴山區,是甘肅境內唯一的長江流域地區,氣侯屬亞熱帶向暖溫帶過渡區,境內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錯,氣候垂直分布,地域差異明顯。獨特的自然景觀,既含南國之靈秀,又具北國之雄奇。遠在新石器時代,隴南就有先民們繁衍生息的足跡。人文初祖伏羲出生於西和縣境內的仇池山。
《路史》載:「伏羲生於讎夷,長於成紀」。讎夷即仇池,成紀即天水。 隴南既是秦人的發祥地,又是我國古代西部氏、羌等民族活動的核心。 秦先祖曾在西犬丘(今禮縣紅河、鹽官)牧馬立國;從漢高祖劉邦兵發漢中、「還定三秦」到東漢光武帝占據天水後的「得隴望蜀」,取道隴南,平定巴蜀……歷代兵家必爭。禮縣祁山堡武侯詞內,漢丞相諸葛孔明仁立千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隴南的旅遊資源良好,祁山武候祠、仇池國遺址、西峽頌摩崖、雞峰山秀色、張果老仙洞、萬象洞奇觀、杜甫草堂、三灘勝境、洋湯天池、陰平古道、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如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隴南的秀美山川,與天水的麥積山、陝西的張良廟、四川的九寨溝、黃龍寺遙相輝映,是旅遊觀光的極佳勝地。
禮縣祁山堡位於隴南地區禮縣城東23公里的祁山鄉,北距天水市70多公里,是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統帥三軍,揮師北上進攻曹魏的營堡,因諸葛亮「六齣祁山」而聞名。成縣西狹頌,位於成縣西10公里處,俗稱黃龍碑,是漢代書法三頌之一。全是漢隸真跡,是古代摩崖石刻碑之珍品,在國內外書法界和史學界享有盛譽。武都萬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因洞中有洞,乳石遍布,琳琅多姿,宛如包羅萬象的閬苑仙宮而得名。萬象洞形成於千萬年至三億年前,屬典型的岩溶地貌。洞內深不可測,是目前我國開發的最大的地下天然藝術宮殿。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自然景觀千姿百態。
甘肅敦煌敦煌位於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岩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
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
甘肅嘉峪關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地處酒泉盆地西緣,南臨祁連山,北依馬鬃山,地勢險要,景色雄偉,是以明代萬里長城西端起點——嘉峪關命名的城市。市域南北界於文殊山和榆樹溝山之間,兩山之間是一長15公里的峽谷,為「河西第一隘口」,乃兵家必爭之地。地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平均海拔1500-1800米,文殊山海拔2228米,黑山為本市最高峰,海拔2799米。
嘉峪關城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起初,只有關城,無樓。後於明代補建。當年,嘉峪關的修建,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代簡陋的建築設備條件下,能建起如此雄偉的關城,實在不易。於是,便演繹出了定城磚、冰道運石、山羊馱磚、擊石燕鳴等動人故事。昔日的古嘉峪關,如今已發展成為西北地區新興的城市:雄偉的高爐直指藍天,巨大的建築群錯落有致,一排排白楊濃蔭蔽日,眼前鋼城流光溢彩,滑翔基地盛況空前……象徵中華民族精神的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迄嘉峪關,至此,終於在這里打了個漂亮粗實的句號。
1958年隨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全國重點項目酒泉鋼鐵公司的建設,逐步發展而成一座新型工業城市、旅遊開放城市,亦是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基地,有「西北鋼城」之稱。市域東西最長40公里,南北最寬35公里,總面積2935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60平方公里,已建成27平方公里。市轄五一、新華、前進、勝利、建設、鏡鐵山礦區6個街道辦事處,和嘉峪關、新城、文殊3個鄉。總人口 13萬人。全市有漢、回、蒙、藏、滿、東鄉、裕固、朝鮮、壯、土、保安和維吾爾等12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3. 47%。嘉峪關是個以移民為主的城市,居民來自全國各省區,以祖籍山東和東北者居多。
工業、旅遊業和農業為嘉峪關市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全市有鄉以上工業企業八十餘家,其中有西北地區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酒鋼公司。
嘉峪關市是絲綢古道上重要的旅遊城市。有聞名中外的嘉峪關城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明代長城烽墩遺址、長城博物館、新城魏晉壁畫墓、七一冰川、大漠戈壁風光、文殊山石窟。黑山石刻、國際滑翔基地等豐富多採的旅遊資源。
甘肅酒泉位於河西走廊西端,西漢設郡,為河西四郡之一。因傳說霍去病倒御酒於金泉,與將士共飲而得名,隋曾置肅州。 酒泉地區北接蒙古國,東接張掖,南連青海,西鄰新疆,東西約680公里,南北約550公里,轄酒泉、敦煌、玉門三市,安西、肅北、阿克賽、金塔四縣。總面積19.12萬平方公里,有85萬人口。
酒泉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目前保留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處,敦煌古城、瓜州城、橋灣城、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等古城關遺址27處,保存完好的漢長城13段,烽燧100餘座,古寺廟建築30餘處,旅遊資源豐富。酒泉屬溫帶乾旱區,年均降水量85.3毫米,年均氣溫3.9-9.3℃。境內有疏勒河、黑河、哈勒騰河三大水系,綠州農業發達。
酒泉市為西北地區行署駐地,「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岳,西達伊吾」,交通地理位置獨特,312國道和蘭新鐵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酒泉市已成為絲綢之路河西之旅的重要一站。
甘肅蘭州蘭州位於甘肅省中部,是甘肅省政治、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和旅客集散地。是歷史上的軍事要塞,又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距今已有1400年歷史。古代蘭州,是中國人民與亞、非、歐三大洲人民友好往來的交通要道,是長安進入西域的黃河三渡口之一,也是河西走廊的起點。古「絲綢之路」,唐僧玄奘(見西安大雁塔玄奘介紹)西去印度,馬可·波羅探險游歷,成吉思汗南征北戰,蘭州都是必經之路。
蘭州現轄城關區、七里河區、安寧區、西固區、紅固區五區,及皋蘭、榆中、永登三縣,總面積13,086平方公里,有人口283萬,其中城市人口148萬。
蘭州地處中國地理版圖的幾何中心,有「陸都心臟」之說;蘭州盛產瓜果,有「瓜果城」之稱,鮮桃、白蘭瓜、黃河密瓜、麻皮醉瓜、籽瓜等二十多種瓜果都久負盛名。
蘭州市是沿絲綢古道尋古訪勝旅遊的熱點城市,文物古跡眾多,風景名勝各異。市內有黃河穿境而過,可沿濱河路綠色長廊欣賞黃河、水車園、黃河母親雕像,並參觀白塔山、中山鐵橋、省博物館、五泉山等景點;郊縣有興隆山、魯土司衙門、吐魯溝等景點。遊客可以在蘭州當地參觀游覽,也可從這里中轉到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青海塔爾寺及天水麥積山旅遊。
甘肅武威又稱涼城,是武威地區行署駐地,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屬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降雨量約16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7.8度。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全境,物產豐饒,古稱「銀武威」,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
武威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主要有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出土地雷台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絲路名剎海藏寺,勘稱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及沙漠公園等。武威是絲綢之路汽車旅遊線的必經之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相對便利。武威旅遊接待與服務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又稱涼城,是武威地區行署駐地,位於甘肅省西部河西走廊東端。武威屬冷溫帶乾旱區,年平均降雨量約16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7.8度。石羊河由南向北流經全境,物產豐饒,古稱「銀武威」,有「涼州不涼米糧川」之說。
武威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旅遊資源豐富多彩。主要有中國旅遊標志銅奔馬出土地雷台漢墓、號稱「隴右學宮之冠」的武威文廟、絲路名剎海藏寺,勘稱石窟之祖的天梯山石窟及沙漠公園等。武威是絲綢之路汽車旅遊線的必經之地,312國道和蘭新鐵路復線橫貫全境,交通相對便利。武威旅遊接待與服務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甘肅天水位於甘肅東南部,東接關中,南通巴蜀,北扼隴坻,西倚定西、甘南,是隴東南地區最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貫通陝、甘、川三省的交通要道。天水市區海拔1100米,年平均氣溫10.72度,降雨量500-600毫米,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有甘肅「小江南」之稱。現轄秦城、北道二區,秦安、甘谷、武山、清水、張家川五縣,總面積1.43萬平方米,人口300萬,其中天水市城市人口30萬人。
天水是絲路重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得名於「天河注水」的傳說。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於此;新石器時代的大地灣氏族在此創造了中國最古老的新陶文明;秦代先祖非子因在此為周孝王牧馬有功,被賜姓為「贏」,封地為秦,成為秦國的開業基地,遂有「秦州」之稱;漢武帝始建天水郡,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天水著名的旅遊景點以麥積山、仙人崖、伏羲廟、玉泉觀、卦台山、禮縣祁山堡、甘谷大像山、武山水簾洞、秦安大地灣為主,資源文化品味高,觀賞性強。天水旅遊接待設施已配套成龍,初具規模。
甘肅平涼位於甘肅東部,地處隴東高原,西鄰定西,北接寧夏,東壤陝西,慶陽,南連天水,現轄平涼市及涇川、靈台、崇信、華亭、庄浪、靜寧六縣,全區總面積11,141平方公里,人口近200萬。
平涼地處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是古長安西進北上的要塞,又依六盤三關之險,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58年,前秦王符堅欲討前涼,於高平鎮設平涼郡,取平定涼國之意,由此得名。境內屬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7.8度,年均降雨量511.2毫米,平均海拔1873米。
平涼曾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之一,名勝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有崆峒山、南石窟寺、王母宮山、雲崖寺、石拱寺、柳湖、龍隱寺等景點。
甘肅臨夏
位於甘肅省西南部,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西倚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連,南靠太子山、紫松山與甘南州相鄰,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戰略位置險要,有「河湟雄鎮」之稱。
自治州下轄臨夏市及臨夏、和政、康樂、廣河、永靖、東鄉七縣,全州總面積7983平方公里,總人口166.16萬, 全州共有22個民族,以回族為主,共中東鄉族和保安族為甘肅省特有民族。
臨夏州平均海拔2000米,黃河穿流而過,境內屬大陸性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6.7度,年均降雨量500毫米。
臨夏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馬家窯文化遺存。秦漢以來歷為絲綢之路要道。有劉家峽水庫、炳靈寺石窟、紅園、東宮館、南關清真大寺、蓮花山、松鳴岩、二郎山等旅遊景點。
臨夏是穆斯林聚居區,伊斯蘭文化和穆斯林風情獨具特色,現已開展穆斯林風情專項旅遊活動。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於甘肅省西南部,地處甘、青、川三省交界處,是全國10個藏族自治州之一。
全州幅員面積4.5萬平方公里,現轄合作市和碌曲、碼曲、夏河、舟曲、迭部、卓尼、臨潭七縣,總人口66萬,其中藏族佔48%。
全州平均海拔3000米,平均氣溫1.7度,年降雨量400-800毫米,是甘肅省降雨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甘南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遠在新石器時代,在甘南的洮河、白龍江和大夏河流域就有人定居,是古羌民族的發祥地。
境內有聞名遐邇的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拉卜楞寺,建於清康熙49年,寺內存有大量的歷史文化古籍,是國家一級保護單位。
還有建於1205年的卓尼禪定寺和被成為「虎穴仙女」的郎木賽赤寺等100多處佛教寺廟,有八角城、明洮州衛城、明代邊牆等歷史古跡,有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經過的臘子口戰役、俄界會議、臨潭蘇維埃舊址等多處革命歷史遺址。
❷ 天水在甘肅的什麼位置
中國歷來史文化名城天水市,位於源甘肅省東南部,地處陝、甘、川三省交界,東連祖國內地華中、華東及沿海各地,西通青海、西藏、新疆,直至歐亞大陸橋上的歐洲各國,南鄰祖國大西南四川、重慶、雲南、貴州,北上翻越六盤山便可進入寧夏。天水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由麥積山石窟和小隴山植物園、仙人崖、石門與曲溪等景點組成的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區內重巒疊翠、山環水繞,兼具江南水鄉的秀美和北國山川的雄奇,是理想的旅遊勝地。
❸ 天水有什麼民俗文化
1、上九朝觀
每年農歷正月初九,天水的市民都會傾城而出,去玉泉觀「朝觀」,朝觀是天水最大的群眾文化活動之一。
每年從正月初八晚上開始,市民像潮水般湧向玉泉觀。到零點,人流幾乎水泄不通,鍾聲、鼓聲、人們的歡呼聲相融相和,直到次日凌晨,人流漸歇。
2、伏羲廟會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相傳是伏羲誕辰,這一天,是天水有名的伏羲廟「人祖」廟會。對天水人來說 ,每年這一天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緬懷始祖恩澤,弘揚伏羲文化,促進社會團結進步。
3、天水浴佛節
天水的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四月初八這一天,麥積山石窟、甘谷大像山石窟、華蓋寺古石窟、武山水簾洞石窟、木梯寺石窟、秦州區的南郭寺、麥積區的凈土寺,都會迎來成千上萬的遊人,組成了天水傳統廟會的一大人文景觀。
4、社火
社火,也叫「天水秧歌」,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廣泛流行於天水城鄉。每年春節期間,村村鎮鎮、城裡城外,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熱鬧非凡。
5、小曲
小曲俗稱地攤秧歌,在天水各地流行十分廣泛,以秦安小曲最有代表性。秦安小曲相傳形成於明代,興盛於清代,分為花腔與老腔兩大類型。小曲用當地民間方言演唱,只唱無白;器樂主要以塞子敲擊節奏,以三弦隨腔伴奏,或以鑼鼓、鑔、四片瓦等器樂伴奏。
❹ 亞武山高還是華山高,那一個景點多些,能叫上名的有那些…拜託各位了 3Q
亞武旅遊節 農歷 6月1日——3日亞武山位於三門峽西部100公里處,相傳這里是真武大帝修煉之地。旅遊節期間有文藝演出、登山比賽、民間雜耍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亞武山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曾有「小華山」之稱「鳳凰山」之名, 「羊扶山」之號,相傳真武大帝曾修道於此,而成為我國北方的道教聖地,又因其景貌類似武當山而得名「亞武山」。雖從唐代始建,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但因地理交通限制,未有大規模開發。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現代交通的高度發展,這一沉沒千年的道家仙境、旅遊明珠才在國家、省、市、旅遊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開始開發。亞武山規劃保護面積100平方公里,可游面積51.2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00米,它以五峰山勢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是一處可供游覽、避暑、療養、科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其自然景觀集五嶽雄、奇、險、秀,含九寨野、曠、古、幽;其人文景觀存千代盛衰遺跡、載萬年神話傳奇。亞武山綠地覆蓋率達95%,春日百花爭艷,盛夏綠萌爽人,金秋紅葉遍山,雪冬銀裝素裹,踏進亞武山,使您感到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有明代詩人崔譽盛贊亞武山風景秀麗的詩為證:石上清泉嶺上松,白雲深入有仙蹤,東風雨足春去霽,卻望中條無此峰。亞武山概況亞武山位於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的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南部,屬小秦嶺主脊北部山峰。景區內有景點150個,人文景觀30多個,景區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五座主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2413.8米。亞武山以險峻、峭拔的五峰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以塔、洞、廟、殿等人文景觀為神韻,尤其是處於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鎖天湖,水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高山湖泊,中原罕見。 亞武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澱,山上建廟敬道始於唐朝咸亨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朝重修,清代續建,留下的廟宇宮殿有二十餘座,曾是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百姓朝山拜祖,道徒朝聖的理想之地。據傳,真武大帝曾修煉於此。山上還有宋朝抗遼名將楊四郎、穆桂英屯兵紮寨的遺址,有明朝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手下東闖王、南闖王、西闖王練兵之地。山下有漢朝「四知」先生楊震祠,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冢和吳道子講學處等輔助景點。 奇山、秀谷、怪石、天湖,亞武山正以其獨特的神韻等待著遊人揭開她神秘的面紗。推薦路線洛陽—三門峽→靈寶→故縣→安家底→老鴉岔5號坑→老鴉岔堖登頂→亞武山東峰→亞武口→玉鎖關→亞武山正門出山,乘車返回。推薦行程D1:周四晚19:00出發,途徑三門峽、靈寶、故縣,到達安家底宿營。D2:周五早晨8:00早餐,8:30乘車前往5號坑約10:00到達,開始向老鴉岔堖攀登,距山頂1公里處有扎營地點,下午登頂並回撤到營地。D3:周六繼續下撤並開始穿越攀登亞武山東峰(約6小時)。沿途欣賞小秦嶺之夏。當晚扎營在亞武山景區內,如時間尚早可直接到亞武口扎營。D3:周日早上拔營。向亞武山大門前進,途徑玉鎖關沿途多處可游泳,但未經確認水的深淺禁止下水。下午3:00點下到亞武山底正門,乘包車返洛。 提示 裝備:背包、帳篷、睡袋、防潮墊、頭燈、水具、2天食品、爐具、飯盒筷子及洗漱用品、垃圾袋、雨具。選帶:對講機、照相機、指南針、登山表、望遠鏡、泳衣、繩索。河南省風景名勝區亞武山,系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靈寶豫靈境內,可游面積達51.2平方公里,規劃保護面積10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100米,它以五峰山勢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是一處可供游覽、避暑、療養、科研的山嶽型風景區,它的自然景觀雄、奇、險、秀、野、山、水石、動植物各具特色,人文景觀豐富,各種宮殿、廟、觀、洞、塔、碑刻星羅棋布,並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亞武山有「小華山」之稱,「鳳凰山」之名,「羊扶山」之號。據史料記載,亞武山始建於唐咸亨年間 公元670年 ,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代尚道之風很盛,相傳真武大帝曾修煉於此,故而成為黃河中游道教聖地。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至清末已擁有廟宇宮殿二十餘座。景區內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峰有二十餘座,險峻秀麗的山峰有東峰,海拔1835米,西峰1770米,南峰1847米,北峰1832米,居仙坪1207米。據閿鄉縣縣志記載:「泔澗峪正峰為亞武山,壁立峭拔,挽鐵索而上,大類太華,相傳真武先居於此
麻煩採納,謝謝!
❺ 甘肅天水那裡的風土人情如何
我就是天水人 不知道你想了解哪方面,天水總體來說比較適合養老,氣候很好,生活節奏也慢,民風也比較淳樸,但是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定位是旅遊城市,有很多名勝古跡,小吃也很多,以香辣為主。
❻ 甘肅天水那裡的概況怎麼樣
呵呵,一看見有關於老家的話題,都願意湊上去看看,怎麼說呢,天水算得上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了,氣候來說的話比北京好多了,沒有大風大沙,並且不像北京這么乾燥,當然你是南方的,天水肯定是沒有南方那麼濕潤了,所以你應該會感覺到乾燥,天水的冬天不是太冷的,如果你要是去鄉下呢,你能睡到炕,很暖和,睡炕的人一般都不容易得風濕,但是炕肯定要比床硬的多,所以你也有可能會不適應,去了天水,你可以去麥積山,石門,仙人崖,曲溪當然還有天水市的一些地方看看,南方人應該見山水比較多的,你要是見山水比較多那就去麥積山看看石窟什麼的,說起吃的,你一定要吃吃天水的麵皮、涼粉、呱呱、冉冉,呵呵,告訴你幾家很有名的,要是去北道,那就去原來渭濱市場的31號(也有可能是30號,你問問她家是團庄的,相當好吃),要是去馬跑泉就去馬跑泉的市場,菜市場南邊出口有家回民賣擀麵皮也很好吃,不過比麵皮稍稍難消化一點點,還要馬跑泉街上的小吃隨便吃了,什麼羊雜碎、羊肉泡、還有就是麻辣粉,都是手擀的,我在北京這么幾年都沒吃過,味道特別地道,還有馬跑泉新市場門口有家賣包子的,做的也不錯,去了可以去北道金都商城二樓超市門口吃燒烤,烤的很地道,並且也是和各地不一樣的做法,哦對了,還有一個地方做的米線很好吃,一馬路一直往西那好象是鍛壓廠那邊,具體哪家忘了,但是牌子很破,店面很小,但是做的東西相當好吃,總之啊,天水的好東西數不勝數啊,再吃吃麵皮夾餅,這肯定也是你沒吃過的,你去了慢慢吃慢慢轉,多玩幾天,沒准過年我也回去了,有機會還能見見,還有個不以為然的故事,很多地方的人都說天水出美女,呵呵,你可以站在天水的馬路上四處看看,反正我是沒覺得,天水人總體還是憨厚朴實,比較可靠的,總體消費比較低,你應該花不了多少錢就能轉遍吃遍了,祝你玩的開心玩的愉快,呵呵,有什麼需要了解的可以繼續問我,就在Hi裡面就行
❼ 誰知道靈寶市予靈鎮亞武山的幾個景點的件少與傳說呀!!!急用!!
亞武旅遊節
農歷 6月1日——3日
亞武山位於三門峽西部100公里處,相傳這里是真武大帝修煉之地。旅遊節期間有文藝演出、登山比賽、民間雜耍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亞武山一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森林公園。 曾有「小華山」之稱「鳳凰山」之名, 「羊扶山」之號,相傳真武大帝曾修道於此,而成為我國北方的道教聖地,又因其景貌類似武當山而得名「亞武山」。雖從唐代始建,宋、元、明、清各代均有增建,但因地理交通限制,未有大規模開發。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現代交通的高度發展,這一沉沒千年的道家仙境、旅遊明珠才在國家、省、市、旅遊部門的重視支持下開始開發。
亞武山規劃保護面積100平方公里,可游面積51.2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2400米,它以五峰山勢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是一處可供游覽、避暑、療養、科研的山嶽型風景名勝區。其自然景觀集五嶽雄、奇、險、秀,含九寨野、曠、古、幽;其人文景觀存千代盛衰遺跡、載萬年神話傳奇。亞武山綠地覆蓋率達95%,春日百花爭艷,盛夏綠萌爽人,金秋紅葉遍山,雪冬銀裝素裹,踏進亞武山,使您感到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有明代詩人崔譽盛贊亞武山風景秀麗的詩為證:石上清泉嶺上松,白雲深入有仙蹤,東風雨足春去霽,卻望中條無此峰。
亞武山概況
亞武山位於河南、山西、陝西三省交界的河南省靈寶市豫靈鎮南部,屬小秦嶺主脊北部山峰。景區內有景點150個,人文景觀30多個,景區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峰20多座。五座主峰平均海拔1800米以上,其中最高峰2413.8米。
亞武山以險峻、峭拔的五峰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以塔、洞、廟、殿等人文景觀為神韻,尤其是處於海拔1200米之上的玉鎖天湖,水域面積達7.5萬平方米,高山湖泊,中原罕見。
亞武山豐富的人文景觀有著千年的歷史沉澱,山上建廟敬道始於唐朝咸亨年間,距今有1300多年的歷史。明朝重修,清代續建,留下的廟宇宮殿有二十餘座,曾是豫、晉、陝三省交界處百姓朝山拜祖,道徒朝聖的理想之地。據傳,真武大帝曾修煉於此。
山上還有宋朝抗遼名將楊四郎、穆桂英屯兵紮寨的遺址,有明朝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手下東闖王、南闖王、西闖王練兵之地。
山下有漢朝「四知」先生楊震祠,漢武帝的兒子戾太子冢和吳道子講學處等輔助景點。
奇山、秀谷、怪石、天湖,亞武山正以其獨特的神韻等待著遊人揭開她神秘的面紗。
推薦路線
洛陽—三門峽→靈寶→故縣→安家底→老鴉岔5號坑→老鴉岔堖登頂→亞武山東峰→亞武口→玉鎖關→亞武山正門出山,乘車返回。
推薦行程
D1:周四晚19:00出發,途徑三門峽、靈寶、故縣,到達安家底宿營。
D2:周五早晨8:00早餐,8:30乘車前往5號坑約10:00到達,開始向老鴉岔堖攀登,距山頂1公里處有扎營地點,下午登頂並回撤到營地。
D3:周六繼續下撤並開始穿越攀登亞武山東峰(約6小時)。沿途欣賞小秦嶺之夏。當晚扎營在亞武山景區內,如時間尚早可直接到亞武口扎營。
D3:周日早上拔營。向亞武山大門前進,途徑玉鎖關沿途多處可游泳,但未經確認水的深淺禁止下水。下午3:00點下到亞武山底正門,乘包車返洛。
提示
裝備:背包、帳篷、睡袋、防潮墊、頭燈、水具、2天食品、爐具、飯盒筷子及洗漱用品、垃圾袋、雨具。
選帶:對講機、照相機、指南針、登山表、望遠鏡、泳衣、繩索。
河南省風景名勝區亞武山,系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靈寶豫靈境內,可游面積達51.2平方公里,規劃保護面積10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100米,它以五峰山勢為主體,以山清水秀為特色,以道教文化為內涵,是一處可供游覽、避暑、療養、科研的山嶽型風景區,它的自然景觀雄、奇、險、秀、野、山、水石、動植物各具特色,人文景觀豐富,各種宮殿、廟、觀、洞、塔、碑刻星羅棋布,並流傳著許多美妙的傳說。
亞武山有「小華山」之稱,「鳳凰山」之名,「羊扶山」之號。據史料記載,亞武山始建於唐咸亨年間
❽ 能介紹甘肅天水的歷史
天水在夏、商時期屬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紀)贏非子在秦池(今張家川縣城南一帶)為王室養馬有功被封於秦,號贏秦。秦即後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轄區見於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滅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區)、冀(今甘谷縣東)二縣,這是中國歷史上設置最早的兩個縣級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設隴西郡。郡縣制在今轄區確立。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從隴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從此有「天水」的名稱。
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一度設秦州。因秦邑而得名,從此有「秦州」的名稱。
西晉始,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設立,今轄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轄。南北朝因亡。
隋唐時,實行州縣二級制,秦州地域縮小,地域和今轄區大體相當。元代,秦州轄成紀、秦安、清水3縣。
明代,秦州轄秦安、清水、禮縣3縣。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為直隸州,直隸甘肅省,轄秦安、清水、兩當、徽縣、禮縣5縣。
民國2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縣二級制,暫存道制。鞏秦階道改稱隴南道。撤秦州設天水縣。民國3年1月,寧遠縣改稱武山縣。6月,隴南道改稱渭川道,轄14縣。民國16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稱渭川行政區。不久,撤銷行政芪 ,實行純粹的省縣二級制。民國18年(1929年),伏羌縣改名甘谷縣。民國23年(1934年),甘肅省政府設立天水行政督察區。次年,改稱甘肅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轄10縣。
1949年8月3日,天水縣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區行政督察區成立。同年12月,天水分區改稱天水專區。1950年2月,析天水縣置天水市,以城區為天水市的行政區域。
1953年7月6日,將清水、秦安、庄浪、隴縣38鄉合並成立張家川回族自治區(1955年10月改稱縣),屬天水專區。1958年4月8日,撤銷武都專區,並入天水專區。1961年11月5日,恢復武都專區。
1969年10月1日,天水專區改稱天水地區。(時轄天水市、天水縣、甘谷縣、武山縣、清水縣、張川縣、秦安縣、徽縣、兩當縣、禮縣、漳縣等1市11縣)。
1985年7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水地區,實行市管縣體制。天水市升為地級市。撤銷天水縣、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天水市。天水市設立秦城、北道兩區。以天水縣西南17鄉及原天水市(縣級)轄區設秦城區,以天水縣東南、西北其餘22鄉和北道鎮設北道區。天水市人民政府駐秦城區。將原天水地區的徽縣、兩當、西和、禮縣劃歸新成立的隴南地區;漳縣劃歸定西地區。天水市轄兩區五縣;即秦城、北道兩區,秦安、清水、張家川、甘谷、武山等5縣。
❾ 甘肅天水好不好
氣候絕對好,四季分明,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還有集中供暖。
經濟一般般,物價比回較便宜,特別是小答吃,便宜而且好吃。兩區五縣的人,包括隴南隴西定西地區的人不論是外出打工還是買房定居,都喜歡把天水市作為中心,所以整個城市很熱鬧,人多。
天水有很多老移民,都是解放初期隨大型國企搬遷來的,河南人,東北人等比較多,新移民都是附近兩區五縣隴西隴南的人。所以在天水不會講方言,也不會有人把你當成外地人。
市區的小孩長大以後基本都隨著考學或者打工定居外地了。
天水人性格比較圓滑世故,有些勢利眼。但是民風並不彪悍,大部分性格比較溫和,屬於只吵架不打架的類型。
天水方言比較像陝西話,但是感覺語速比陝西話快太多,秦州區的話和下面縣城不一樣的,有時候甘谷、秦安人說話,市區人都不太聽得懂。麥積區和秦州區方言很像,只有本地人能聽出區別。
可能是氣候因素,在加上移民因素,在西北地區,天水人皮膚比較好,所以女孩相對周邊都比較漂亮秀氣,性格潑辣活潑。
政府效率感覺不高
❿ 古代秦州是什麼地方
古代秦州是復指天水,制秦州的名字最早起源於於魏文帝元年。而且天水是"秦"的發祥地,自三國以來,在天水以"秦"字命名的地方很多,如秦安、秦嶺、秦州等。秦州區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位於甘肅省東南部。
(10)武山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西漢時置綿諸和上邽2縣。唐為秦州上邽縣。元為秦州成紀縣。明廢成紀入秦州。清雍正七年,秦州升為直隸州,隸甘肅承宣布政使司。
民國二年2月,秦州直轄地改為天水縣,治今天水市區,隸屬甘肅省隴南道。在三岔廳建置保留,撤州判署,設警察分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