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地理文章
1. 中國區域地理環境與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之小論文
v近年來,中國的地區經濟差距引起了廣泛關注,伴隨地區經濟差距擴大的同時,中國的金融發展在區域層面上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差距(趙偉、馬瑞永,2006)。研究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對於解釋和控制區域金融發展差距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試圖就解決這個問題做初步嘗試。傳統的經濟地理學理論中,地區差異化的原因主要是由地區的地理位置(如距離港口的遠近)、自然條件等因素決定的。傳統的經濟地理學並不能解釋一些地理位置不是很優越的地區經濟金融也能發展得很好。正是這個原因促使了新經濟地理學的崛起,新經濟地理學的關鍵是Krugman(1991)提出的規模收益遞增,核心思想是兩個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非常接近的地區,也可能由於一些偶然的因素(例如歷史事件)導致產業開始在其中一個地方集聚,從而產生地區差異。同時新經濟地理學開始考慮經濟、歷史、文化和制度及其他一些傳統地理學未涉及的因素對於經濟的影響(Yeung,2003)。但是常常將政策因素和傳統地理因素一樣視為偶然事件來分析,認為它們對於經濟金融起的是間接作用而非直接作用(金煜、陳釗、陸銘,2006)。在中國經濟政策和傳統地理因素往往不是間接影響經濟和金融發展,而是起直接作用。中國的「讓東部地區先富起來」的一系列政策對於東部地區的發展起了不可否認的直接作用。因此,本文的分析框架中納入了經濟政策因素的影響。在新經濟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融地理學秉承了新經濟地理學超越傳統地理學框架分析問題的特點,並且發展出了更加綜合分析問題的視角,強調跨學科的研究,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多個角度來研究區域金融的發展。在這個視角下,傳統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政策因素等都被包括在內。金雪軍、田霖(2004)對這方面的實證研究已經作了初步嘗試,從金融地理學的綜合視角構建了區域金融競爭力評價體系,其指標體系涵蓋了經濟、文化、科技、區位等多個方面。本文試圖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出發,構建一個金融地理學分析地區金融發展的框架。在此框架下將地區金融發展的影響因素經濟、科技、歷史等多種因素主要分為三類:經濟地理因素、新經濟地理因素和經濟政策。二、中國區域金融發展描述性分析我們分別採用金融相關比率(FIR)和金融市場化率(FMR)來衡量地區的金融發展程度。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相關比率(FIR)作為衡量地區金融發展狀況的指標已經被廣泛採用,由於我國的國有金融長期帶有濃厚的行政色彩,為了更好地反映影響我國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我們特地還採用另一指標金融市場化率(FMR)來反映非國有金融發展狀況(周立,2001)。FIR的定義是全部金融資產價值與全部實物資產(即國民財富)價值之比,這是衡量金融上層結構相對規模的最廣義指標。FMR是非國有金融機構的金融資產與國民財富的比值。如果用S代表存款、L代表貸款,以FIR表示金融相關率,那麼計算公式則為:FIR=(S L)/GDP。本文下面也將採用這種方法計算金融相關比率。相對應的金融市場化比率FMR就為非國有銀行的存貸款之和與GDP的比值(周立,2001)。由表1也可以明顯看出,中國的區域金融發展水平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存在明顯的變化,表示非國有金融發展水平的FMR的變化相對表示總體金融發展水平的 FIR更加明顯。我們將從金融地理學的視角來分析區域金融發展水平變動的影響因素。三、實證分析我們採用混同回歸模型和非觀測效應模型來對所獲得的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將對區域金融總體發展水平和區域非國有金融的發展水平分別建模分析。(一)變數和數據根據前面的分析,把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因素分為三類:1.傳統地理因素。按照地理位置和區域研究的傳統,我們把30個省級行政單位分為東、中、西部三個地區。設立兩個虛擬變數region2、 region3來分別代表中部和西部地區。2.新經濟地理因素。根據Henderson(1974)、Krugman(1991)、金雪軍、田霖(2004)等前人的研究和金融地理學的特點,對影響區域金融發展的新經濟地理因素我們考慮以下幾個方面:(1)產業外溢效應。用地區第三產業產值佔地區GDP的比重(insratio)來表示。(2)地區人力資本水平。我們採用當地每百人中高校大學生的數量(hcap)來表示。(3)信息化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郵政和電信業務的總量(comm)來表示信息化水平。(4)交通運輸狀況。我們用地區公路里程總長度(highway)來反映。(5)科技水平。我們用當地年度專利審批通過的數量(patent)來反映。(6)文化因素。我們用當地城鎮居民除衣物、食品和居住消費以外的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consu)來反映一個地區的消費文化(金雪軍、田霖,2004)。
2. 中國有哪些經濟發達的內陸城市
很多人一直都自己家鄉GDP的情況,據有關機構研究,2019年中國大陸城市GDP排名已經出爐了。關於2019年度中國大陸城市GDP二十強相對於2018年的排名變化,明顯的可以看出城市間的「明爭暗鬥」,排名靠前的城市幾乎位置很難替換,主要是排面在中間的城市,總有種「你追我趕」的感覺,變化很大!
今天我們來看看,排名前五的這些省會城市的情況,本文的數據都不包含港澳台城市。
第五、江蘇省南京市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廣告
班服定製:伴隨成長的印記,除了青春還有班服!
南京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4030.15億元排名第十一位。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是江蘇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國家物流樞紐,長江國際航運物流中心 ,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國家重要門戶城市,也是東部沿海經濟帶與長江經濟帶戰略交匯的重要節點城市。
第四、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5373.05億元排名第九位。
杭州古稱臨安、錢塘,是浙江省省會、副省級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人文古跡眾多,西湖及其周邊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觀遺跡,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絲綢文化、茶文化,以及流傳下來的許多故事傳說。新世紀以來,隨著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業的帶動,互聯網經濟成為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第三、湖北省武漢市
武漢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6000億元排名第八位。
武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特大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作為中國經濟地理中心,武漢素有「九省通衢」之稱,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和長江中游航運中心,其高鐵網輻射大半個中國,是華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清朝末年的洋務運動開啟武漢現代化進程,使其成為近代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第二、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市在中國大陸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7012.65億元排名第七位。
成都別稱蓉城、錦城,是四川省省會、副省級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盆地西部,境內地勢平坦、河網縱橫、物產豐富、農業發達,自古享
3. 地理高中論文
地理
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英文中地理一詞則來源於希臘文hê gê(意為「地球」)和graphein(意為「寫」)。
中國古代最早的地理書籍包括了《禹貢》和《山海經》等。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地球表面同人類相關的地理環境。
* 地球表面: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人類圈-陸地-海洋
山脈-大陸架-氣候-植被
人類生活:鄉村-集鎮-城市-人種
國家 -- 世界政區 -- 各國首都 -- 洲 -- 地區 -- 州 -- 省 -- 自治區 -- 特別行政區 -- 聯盟 -- 市 -- 縣 -- 自治縣 -- 旗 -- 郡 -- 城市 -- 城鎮 -- 村落 -- 地名 paz
學科分支
地理學沒有一個公認的分類體系。在西歐,地理學分為通論地理學(即部門地理學)和專論地理學(即區域地理學)兩部分,通論地理學中分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大分支下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前蘇聯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經濟地理學兩大分支,然後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西方學者把地理學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或分為自然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三部分,下面再分次級分支學科。
自然地理學
自然地理學利用生物學來研究,是一種系統的地理學、了解全球性植物群和動物區系樣式,利用數學、物理學來研究地球本身的運動以及它和其他太陽系中星體的關系,是研究位置和空間上地球變化的學科。
* 綜合性
o 綜合自然地理學
o 古地理學
* 部門性
o 地貌學
o 氣候學
o 水文地理學
o 土壤地理學
o 生物地理學
+ 植物地理學
+ 動物地理學
o 化學地理學
o 醫學地理學
o 冰川學
o 凍土學
o 物候學
o 火山學
o 地震學
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更注重地理學中社會科學的成分,從非物理的層面來考察整個地球的行為模式,是以人地關系的理論為基礎,探討各種人文現象及人類活動的地理分布和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它可以被劃分為以下及格廣義的分支:
* 社會文化地理學
o 人種地理學
o 人口地理學
o 聚落地理學
o 社會地理學
o 文化地理學
o 宗教地理學
* 經濟地理學
o 農業地理學
o 工業地理學
o 商業地理學
o 交通運輸地理學
o 旅遊地理學
* 政治地理學
o 軍事地理學
* 城市地理學
其他分支學科
* 歷史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方誌學-理論地理學-應用地理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地理信息系統,其中地圖學-地理數量方法-計量地理學-地理信息系統-地理實察方法,可合稱為地理技術方法學門。
4. 50年來我國經濟地理學的發展 陸大道
發到你信箱了,嘿嘿
5. 導游基礎知識論文
近五年來講授的主要課程(含課程名稱、課程類別、周學時;屆數及學生回總人數)
(不超過五門);承擔答的實踐性教學(含實驗、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
學生總人數);主持的教學研究課題(含課題名稱、來源、年限)(不超過五項);作為第一署名人在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上發表的教學研究論文(含題目、刊物名稱、時間)(不超過十項);獲得的教學表彰/獎勵(不超過五項)
主要講授課程:
《經濟地理導論》專業基礎課、《中國經濟地理》專業基礎課、《導游基礎知識》專業基礎課、《區域經濟》專業課、《中國旅遊地理》專業課
主要參與學院的畢業論文指導
6. 介紹武漢的文章180字
武漢,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回河長江及其最大支答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分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
武漢位於江漢平原東部,地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國家的經濟地理中心;是僅次於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開啟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經濟發展的「立交橋」,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
7. 農業地理學的農業地理學發展簡史
農業地理學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研究內容已有較悠久的歷史,但成為一門學科則是近百年來的事。 19世紀是地理科學和農業科學革新和深化的時期,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准備了基礎。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德國農學家J.N.施瓦茨和英國農學家A.揚分別描述德國、比利時及英格蘭的農業情況,特別注意農業地域差異及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這兩人為農業地理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期的德國農業經濟學家 J.H.von屠能發表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及國民經濟之關系》(1826),首次探討不同農業類型和集約水平分布的規律性,創立了農業區位論。這個理論為百餘年來農業地理著作所廣泛引用。近代地理學創始人 A.von洪堡的植物地理著作中,包含大量農業地理內容;C.李特爾的《地理學──地理對人類素質與歷史的關系》著作中,也有大量農產品地理分布的內容。 19世紀末至20世紀50年代是農業地理學蓬勃發展時期,不滾出現了大量的專題性、部門性和區域性農業地理著作,也出現了綜合性農業地理理論著作。這些農業地理著作,可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①統計的農業地理,又稱農產品地理或農業商業地理,主要是利用大量統計資料編制各種農產品的分布圖,分別研究產品的生產和運銷。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德國的T.H.恩格布雷希特關於北美洲、熱帶以外地區、印度、俄國、德國等農作物地理分布和圖集的一系列著作,英國G.G.奇澤姆的《商業地理手冊》(1889年初版,1966年已出至18版),美國V.C.芬奇和O.E.貝克的《世界農業地理》(1917)等。
②生態的農業地理,著重研究自然條件同農業生產的關系。就某種單項自然條件如農業氣候、土壤等或某個地區進行研究的著作較多,也出現綜合性的著作如:生態作物地理、生態家畜地理、農業生態學等。從生態學觀點研究農業地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為農業生態系統的研究,認為一個地方的農業系統不過是對自然生態系統進行農業利用與修改的結果,這是農業地理學的最新趨向之一。
③土地利用與小區域農業地理研究,20世紀20~3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一批地理學家倡導廣泛開展小區域農業地理野外調查,填制土地利用圖和多種農業地圖,發表了一大批論文,從理論到方法均有總結。原來以商業地理研究見長的英國,在L.D.斯坦普的倡導下,於30~40年代開展了大不列顛土地利用調查制圖工作,完成了全套大不列顛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 146幅及分郡土地利用調查報告9大卷,這是英國最重要的農業地理著作。在1949年第16屆國際地理大會上,國際地理聯合會根據英國的經驗成立了世界土地利用調查委員會,開展世界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工作。
④大區域農業地理研究,是農業地理文獻最多的課題,著名的有美國從1925年開始在《經濟地理學》季刊中連載 19年(1925~1943)共達1400頁的世界6大洲農業區域地理。以國家為范圍的農業地理專著也陸續出現,著名的有德國(1936)、義大利(1948)、挪威(1954)、民主德國(1959)、丹麥(1959)、羅馬尼亞(1968)、英國(1971)等。
⑤農業景觀地理,盛行於德、法等國,認為農業地理學主要不是研究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而是全面描述研究農業活動所引起和制約的文化景觀或農村景觀,如土地利用形態、田塊形態、農村道路、農舍、村落以及農業過程的其他物質表徵。代表性人物有德國的L.H.魏貝爾、E.奧特倫巴,法國的D.福謝、P.O.L.喬治、A.梅尼耶等。⑥為計劃經濟服務的農業地理研究。主要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了實行農業生產的計劃發展,強調開展農業區劃、土地合理利用、農業分區專業化與綜合發展的研究。代表性人物有蘇聯的A.H.拉基特尼科夫、И.Ф.穆科梅利、П.А.列圖諾夫,民主德國的W.魯比謝克、E.呂本扎姆,波蘭的J.科斯特羅維茨基,匈牙利的G.恩耶迪等。 大約從50年代中後期開始,農業地理學研究開始出現了一些重大變革,主要表現在:①調查研究手段的革新,從50年代以來,航攝照片、自動化制圖、電子計算機等手段日益廣泛地應用於農業地理研究工作,使工作者從過去繁重的手工勞動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分析問題,大大地提高了效率,減少差錯,提高精度。②數學方法的引進,與電子計算機等工具同時採用的各種數理統計方法、現代數學方法日益廣泛地引入農業地理研究,如線性規劃、回歸分析、因子分析、系統分析、博弈論、集合論、網路分析、控制論等,使農業地理研究由單純描述狀態走向定量化。③理論的引進及模式的建造,一些學者採用演繹法,從經濟學或相關科學引進理論,制定假說及數學模式。這種浪潮和地理數量方法結合起來,從50年代末期起盛行於英、美,迄今已在兩國農業地理中佔有較大優勢,主要理論是農業區位論和農業決策論。④理論性農業地理著作的涌現,50年代以前關於農業地理學理論著作只有少數文章。50年代以來,農業地理學理論性專著已出現10餘種,如聯邦德國奧特倫巴的《普通倆業地理學和工業地理學》(初版,1953;第3版,1970),法國福謝的《農業地理學》(1949),蘇聯拉基特尼科夫的《農業地理學》(1970),美國H.F.格雷戈爾的《農業地理學:研究課題》(1970),英國L.J.西蒙斯的《農業地理學》(1968初版,1979再版),J.R.塔蘭特的《農業地理學》(1974)等。在這些著作中盡管理論觀點分歧很大,但它的大量涌現是農業地理學走向成熟的標志。中國農業地理學的研究工作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初張心一的《中國農業概況估計》(1932)所編制的各種農產分布圖,是中國最早的成套農業地圖。胡煥庸的《中國之農業區域》(1936)、金陵大學出版的《中國土地利用》(1937),是抗戰前的代表性著作。抗戰時期在西南地區進行小區域農業地理調查,填制大比例尺土地利用圖,積累了資料和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農業地理學在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道路上有了蓬勃發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農業地理學。主要工作可歸納為4個方面: ①考察研究工作。在黃土高原、黑龍江流域、新疆、寧夏及內蒙古、雲南、華南、川滇西部地區、西藏等地資源綜合考察中,進行自然資源農業評價、農業布局和農業地理的考察和研究工作。
②農業區劃工作。從50年代以來先後進行了農業地理界線的調查和農業區劃方法論的研究工作。同時配合國家發展農業計劃的需要,在 3次農業區劃工作高潮中(1953~1955,1963~1966,1978年以後),農業地理工作者參與了調查評價農業自然資源、研究農業布局和制定農業區劃方案工作,為規劃和指導農業生產做出了貢獻。1981年出版的《中國綜合農業區劃》是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
③區域性農業地理專著的編寫。1973年開始編寫的《中國農業地理叢書》,是一套全面反映中國農業地理情況和特徵的著作,已出版的有《中國農業地理總論》(1980)及江蘇、上海、寧夏、四川、雲南、湖南、陝西、湖北、江西、新疆、青海、西藏、內蒙古等省、市、自治區的農業地理。1981年開始編寫《世界農業地理叢書》,已出版的有非洲、蘇聯的農業地理等。
④土地利用調查和制圖。50年代以來,為配合各地制定農業生產發展規劃的需要,開展了小區域的土地利用和作物布局的調查研究。1979年以後,開展了全國百萬分之一土地利用圖的編制和土地利用研究工作。
8. 經濟地理學考研排名,最好的學校是什麼求賜教
這個問題比較復雜,因為國內經濟地理學屬於人文地理學下屬子學科,加上經濟地理學與其它子學科的界限並不那麼分明(因為國內經濟地理學對城市經濟研究的熱衷和經濟地理學的制度轉向、文化轉向、關系轉向),再加上碩士研究生階段招生是以人文地理學招生的。所以讀研的話在選擇院校時應選擇人文地理學好的院校,再在當中選擇經濟地理學好的老師(當然,如果你堅定地要從事經濟地理學相關研究,可以直接找做這研究這方面的老師,不考慮院校)
人文地理學目前最好的學校應該是北京大學(有一定名校情結加成),其城環院院長賀燦飛老師就是做經濟地理研究的,近年來他們團隊主要在做環境經濟地理學,環境管制對企業影響這方面,發了不少文章。此外,北京大學因為周一星等老師,有做城市地理學的傳統,在城市地理學這方面也蠻厲害的。
接下來應該是中山大學,中山大學在上個世紀因為許學強等老師,也有城市地理學的傳統,甚至人文地理學風頭一度壓過北京大學。但中大人文地理學並沒有團隊,個人工作較多,在人文地理學下面有很多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經濟地理學的老師相對較少,側重也各有不同,你可以去官網看看各個老師的研究方向。
再下來是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的人文地理有寧越敏、杜德斌等老師在,人文地理學也很厲害,具體經濟地理學也是各個老師研究的側重點不同。
南京大學的人文地理學聲譽也非常好,國內人文地理學的第一位傑青顧朝林老師以前就是南京大學的(現在在清華大學)。但相對其人文地理學,其規劃發展得更好,有張京祥老師等非常出名的老師。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南大的人文地理在地海院,其規劃單獨設院,是分開的。
上面有人提到北師大和武大,北師大的人文地理有一段時間也很厲害,但現在有所式微,它的地理信息系統發展得相對人文地理更好。而武大,武大的測繪在國內是無可置疑的第一名,有5還是6個院士在那邊,但它的人文地理一直以來都不怎麼發展(我印象里沒有聽說過武大的人文地理)。
最後是中科院地理所,中科院與地理有關的研究所有很多,在北京、南京、福州、廣州、成都、新疆都有,各自研究的側重點不同,但是說地理所的話,一般是指北京的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科院地理所因為更側重科研,特別是團隊合作接大項目,所以各個研究室會有大牛博導,還有一些碩導,水平有所差別。值得注意的是,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導只能招收博士生,碩導只能招收碩士生,而且沒有普通高校對於統考生比例的要求,所以統考招生的往往只有未曾招到推免生的一兩個老師,考不上和踩雷的風險比較大。就讀地理所博士的話會更好,像人文地理學目前唯一一個院士陸大道院士、承擔一帶一路研究的劉衛東老師,主持全國主體功能區的樊傑老師等等,有很多牛人大神。
9. 經濟地理學論文怎麼寫
你的問題太大了,不知你問的是格式還是其他的?
想必你應該是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吧?可以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找諸於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等地理類的學術期刊看看,也可到你們學校圖書館期刊網上搜搜看。
10. 中國經濟地理 論文
三維場景庫建造的關鍵技術在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摘要:林業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著生態建設和林產品供給的重要任務。林業規劃肩負著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如何規劃林業是西部開發的重中之重。本文結合我國西部林業發展的現狀,主要論述了三維場景資料庫的定義、和關鍵支持技術,及其作用在我國林業規劃中的應用。
關鍵詞:三維場景;林業規劃;應用;OpenG;GIS;
一、三維場景庫的定義
計算機三維場景技術是現代計算機圖形學應用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人們已經能夠在屏幕上繪制出具有立體效果的各種物體的模型,並且能夠使這樣的模型響應環境傳來的數據做出相應的變換。計算機三維場景是指將用數據描述的三維空間通過計算轉換成二維圖像並顯示或列印出來的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的製作技術在林業中越來越多的被廣泛應用。震驚全國的「華南虎」事件,就是國家林業局利用「三維重建法」讓紙老虎顯的原形。其原理是:根據成像過程不同的圖像自身所滿足的約束條件來解算三維空間場景中目標的形狀、位置、姿態等參數。解釋出來是:按常理,虎照的虎姿狀態下,從虎頭到虎臀,本應有1米多長,但經過三維測量還原發現,虎照中的華南虎縱深身長最多隻有0.1米,無法形成一個「實體虎」。
二、三維場景庫的關鍵技術
計算機三維場景製作技術有很多種,但現在通用的是OpenGL,即OpenGraphicsLib的縮寫,是一套三維場景處理庫,也是該領域的工業標准。OpenGL是SGI公司開發應用於不同操作系統的三維應用軟體,支持Windows95/98、WindowsNT等系統。
3DS MAX使用完整的OpenGL內部函數,包括幾何轉化、燈光、貼圖、數據剪切、場景重繪。3DS MAX中的所有三維物體都基於OpenGL函數,通過這些函數進行幾何和光柵轉換。分離幾何轉換和光柵轉換有利於使顯示速度提高,把復雜的幾何轉換交給CPU計算大大快於顯示晶元計算。OpenGL支持16位以上真彩色顯示,不支持8位彩色顯示,另外OpenGL只能支持場景中最多8盞燈光的顯示效果。如:燈光和貼圖的顯示限制, 3DSMAX場景使用顯示中貼圖和燈光的紊亂現象(在燈光不強和無貼圖校正時,尤其明顯)。OpenGL的線框物體不支持背面選擇,所以不支持變邊多邊形,場景中物體表面紋理層疊自動關閉自發光效應,非層疊紋理將顯得非常明亮,這有助於提高顯示速度。
OpenGL目前在林業領域應用較為廣泛,它的優秀的矢量圖的操作性能,華麗的色彩,在專業圖形圖像處理領域表現突出,利用它建立三維場景庫數據可以減輕林業規劃的工作量,更好的完成林業規劃的任務。
三、三維場景庫在林業規劃中的作用
1、直觀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基於上真實地理環境的瀏覽和基礎地理信息矢量數據在三維場景中疊加建立起來的林區三維場景庫,可以清楚直觀的對林場進行掃描瀏覽,就像利用網路查看資料一樣,可以在這個信息平台上查閱所有數入場景庫的林木的分布和生長情況,可以系統的對林場進行管理。
2、虛擬種林的模擬
根據三維場景資料庫中帶有坐標的點、線、面及樹種類型,通過系統分類批量展點、以不同的符號類型加以顯示,可以生動模擬再現森林實景狀況,既可以虛擬種林長成之後的場景,也可以虛擬砍伐、發生病蟲害、水土保持等場景,極大地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為應對林場中的特殊情況提供了先決場景。
3、 森林燃燒及森林火災撲救指揮系統的模擬
與森林防火視頻監測系統結合,實現視頻實時監測與三維場景同步顯示。以及時了解火場的位置和相關情況,為組織撲救提供依據。當火災發生的時候,可以根據發生點的地形、氣候狀況、據風速、風向(偏角)、發生的時間等,動態模擬火的走勢及范圍,及早確定火災現場,決定撲救措施。平時也可以應用系統模擬火災現場,然後自定義路徑來模擬飛機、汽車的巡視、撲救路線,加強火災撲救的強化訓練。另外,還可以二、三維聯動,從三維場景資料庫系統中發出指令,在二維場景系統進行分析,並提交報表,估算火災損失情況。
4、 三維場景中地形分析
可以對三維場景中地形進行分析,包括:剖面、側面、分析選定區域坡度、關鍵點、最高點坐標、最低點坐標等等,都可以通過分析獲得相應的數據和相應點的樹木生長情況。 利用可視域分析功能,還可以以瞭望塔為中心觀察四周區域林場的情況,制定特殊扇形視域范圍,分析通視情況,以合理布局瞭望塔的地理分布。
5、快速定位查詢、統計分析
利用GIS(地理空間定位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提供空間分析及統計功能,可以在三維場景資料庫對林場的樹木進行快速的定位查詢和統計分析。
四、小結
綜上所述,三維場景庫的建造可真實再現林區的地形地貌,為我們全面了解森林資源環境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空間支撐,為我們科學地開發自然界,合理的配置資源,提供科學依據,可極大地提高我們森林資源的建設和管理水平,為各級領導的宏觀管理、指揮、調度、協調工作提供快速、准確的信息服務,從而全面實現林業部門對森林資源規劃和管理,為實現林業的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倪成群; 森林景觀可視化技術的應用研究 [D];北京林業大學; 2005年
[2]淮永建; 虛擬場景中實時圖形繪制關鍵技術研究 [D];西北工業大學; 2002年
[3] 倪成群,宋鐵英; Onyx樹木三維造型技術 [J];福建林業科技; 2005年02期; 52-55
[4] 國家林業局.中國林業發展報告(1995—2004)[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5
[5] 大空間三維激光掃描系統在林業工程的應用 newmaker
[6] 10Bojana Bosanac,Pjer Zanchi; Onyx Tree Professional[EB/OL]
[M];http://www.onyxtree.com/about.html,; 200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