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歷史地理學會主任

中國歷史地理學會主任

發布時間: 2021-02-17 08:51:04

① 研究中國歷史地理學的著名學者有哪些分別擅長的方向是什麼

作者:知乎用戶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19936693/answer/28945271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復旦歷史地理最強,所以學者雲集。周振鶴,歷史政治地理、歷史文化地理、中外交流史等;葛劍雄,人口史(含移民史);吳松弟,歷史經濟地理(港口—腹地),人口史(含移民史);安介生,人口史(含移民史),山西區域歷史地理,歷史民族地理;滿志敏,歷史自然地理(歷史時期氣候變化,歷史時期土地利用與覆被變化,歷史地理信息系統);張偉然,歷史文化地理(尤其佛教地理);張曉虹,歷史城市地理、歷史文化地理;李曉傑,歷史政治(政區)地理;王振忠,歷史社會地理,徽學;侯楊方,人口史(含移民史),人口地理信息系統,側重清代。王建革,歷史農業地理,環境史,側重農學。韓昭慶,歷史自然地理,中國地圖學史,環境史。朱海濱,歷史文化地理。傅林祥,歷史政治(政區)地理。楊偉兵,中國歷史環境與社會變遷,清代沿革地理,明清西南區域史。楊煜達,中國歷史氣候變化,西南邊疆史地。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唐曉峰,古代地理思想、先秦地理、歷史城市地理;韓茂莉,歷史農業地理,歷史環境變遷等;鄧輝,歷史時期環境變遷。闕維民,世界遺產,現在不搞歷史地理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辛德勇,歷史文獻(不僅限於地理文獻),多研究漢唐地理問題兼及其他。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華林甫,擅長地名學、沿革地理、歷史地理學術史,目前主要研究清史地理問題(清史地圖集)。
中央民族大學:黃義軍,歷史城市地理;歷史瓷業地理(結合考古學方法)。

② 請問藍勇的中國歷史地理(第二版)和他的中國歷史地理學到底有什麼區別

版本不同而已 我們也有一門課分為理論和實踐 訂了兩本教材 都叫城市設計 主編都一樣……

③ 跪求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txt.急用

PDF的行嗎?下個PDF轉txt軟體就能找到文字,採納一下啊

④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術成就

關於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自本世紀50年代以來,歷史地理工作者普遍接受了這門學科屬於廣義的現代地理學一個分支的觀點。但實際上,作為在地理學和歷史學這兩大綜合性學科交叉處誕生的一門新興現代學科,雖然從它主要研究地理問題這一點來說應該歸入地理學的范疇,但這學科明顯具有邊緣學科的特色。歷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對象,正如侯仁之先生《歷史地理學芻議》所定義的那樣是「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然而「人類歷史時期」一詞本身已揭示「歷史時期地理環境」已是一種歷史現象,亦應該是素以「究天人之際」為己任的歷史學家應該研究的內容。「空間」和「時間」分別是地理學和歷史學的最基本的概念,而「人類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正是「空間」問題與「時間」問題的結合,所以對人類歷史時期自然與人文現象的空間發展過程的研究實是歷史地理學的本質所在。1940年美國著名地理學家邵爾(CarlO.Sauer)在其《歷史地理學引論》(ForewordtoHistorical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學研究必須著重地理現象的來源,歷史地理學是人類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張(註:〔美〕CarlO.Sauer著、姜道章譯:《歷史地理學引論》〔J〕,刊《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4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其道理的。正因如此,歷史地理學研究的科學方法不是簡單地採用「時間斷面堆積法」對歷史上的空間問題進行研究,而應採用「逐時變化」的「時空連續型」方法論(註:參〔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譯:《歷史地理學的敘述理論》〔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年第2輯。)。由此可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不僅是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共同關心的,而且其研究方法更是對地理學和歷史學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綜合。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學科的相互交叉、滲透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學術發展趨勢。歷史地理學長期賴以依存的兩個母體學科地理學和歷史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滲透過程中均誕生了許多新興的邊緣性分支學科,如行為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歷史生態學、區域歷史學等,這為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土壤。從多個學科之間產生的新興的歷史地理學分支學科,如歷史教育地理學、歷史醫學地理學、歷史災害地理學等所具有的跨學科特色,說明「並不存在唯一的歷史地理學的信條」(註:〔加〕寇·哈瑞斯著、唐曉峰譯:《對西方歷史地理學的幾點看法》〔J〕,《歷史地理》第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並預示傳統的關於現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科的理論體系將發生重大的變化。

⑤ 2017爾雅 為什麼要學習中國歷史地理

1-3為什麼要學習中國歷史地理(上)
1. [單選題] 竺可楨先生將中國古代的氣候變遷時回期答分為()。 A.甲骨文時期、物候時期、縣志時期 B.物候時期、縣志時期、方誌時期 C.考古時期、物候時期、方誌時期 D.考古時期、甲骨文時期、縣志時期 我的答案:C
2. [判斷題] 自器測階段以來,歷史時期的極端氣溫都超過當代。() 標准答案 :✓
3. [判斷題] 中國最早的現代氣候觀測站是位於上海的徐家匯觀象站。() 標准答案 :✓
1-4為什麼要學習中國歷史地理(下)
[判斷題]早期文明如滿天星斗,然而黃河流域以外的文明,卻大多沒有延續到今天。 標准答案:✓
1. [單選題] 現在的()在宋朝時期被稱為「南京」。 A.開封 B.揚州 C.商丘 D.西安
標准答案:C
2. [判斷題] 關於中國文明的起源,黃河流域以外的文明,絕大多數沒有延續到今天。() 標准答案 :對

⑥ 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基礎和前景是什麼結構

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歷史時期的地理現象及其規律,是地理學的分支。但由
於歷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歷史文獻,必須運用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其成果在很大程
度上為歷史學所用,也被看作為歷史學的一個二級學科。

中國歷史地理學不僅具有歷史地理學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國的個性。這是由於這
門學科在中國有與其他國家不同的發展過程,也擁有舉世無雙的優越條件,正因為如
此,中國歷史地理學可望對學術的進步和人類的未來作出獨特的貢獻。

中國歷史地理學具有悠久的傳統也是一門符合現代科學原理的新興學科

歷史地理學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國最早的地理學著作《禹貢》。這篇託名於
大禹的著作實際產生在戰國後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貢》雖然是以記載傳說
中的大禹治水後的地理狀況為主,卻包含了對以往地理現象的追溯,含有歷史地理學
的成分。而且由於其中的內容來源不一,並不排除一部分記載來自戰國後期以前的時
代,可以說,中國人注意並記錄以往的地理現象,開始於戰國以前。

成書於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既是一篇內容豐富的當時代地理著作,
也堪稱中國第一篇歷史地理專著,因為它所記述的對象並不限於西漢一朝,而是「采
獲舊聞,考跡《詩》、《書》,推表山川,以綴《禹貢》、《周官》、《春秋》,下
及戰國、秦、漢」,對見於歷史典籍記載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訂注釋。盡管作者班
固並不以地理學見長,但由於他比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記載和地理研究成果,
所以還是開創了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雛形。此後,從酈道元的《水經注》到唐宋以
來傳世的地理著作,幾乎都是由當時代追溯到往古,注重歷史地理現象的記載和研究


《漢書·地理志》的作者生活在公元1世紀,但依靠當時保留著的歷史文獻,對
早在公元前11世紀以來的一些地理要素,包括古國、歷史政區、地名、河流、山嶺、
古跡、關隘、寺廟、紀念地等都作了記載和簡要的考證。同樣,成書於公元6世紀的
《水經注》所記載的范圍也不限於當代或作者的見聞所及,而是從傳世的數百種地理

⑦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中國歷史地理學 藍勇 哪個好

各個學校的復試教材差別還是比較大的,你既然是要報南京師大,那你復回試就要以南京答師大的要求來准備復試專業課,
他書目是:《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陳橋驛主編,科學出版社;《歷史人文地理》鄒逸麟主編,科學出版社
而由於歷史學改成了統考,歷史地理當然也不能逃過,但歷史地理學畢竟是邊緣的交叉性學科,與通常的歷史學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面對初試還是要多以古今中外史的復習為主,這有:朱紹侯的兩卷本中國古代史,吳於廑的六卷本世界史,張豈之的分期的中國通史,這方面的教材還是相當多的。
歷史地理方面的書也聽多的,老鄒的就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另外還有,藍勇的中國歷史地理學(觀點比較新,分的章節很細),陳代光的中國歷史地理(觀點較舊,多作為參考),還有北大的辛德勇的區域歷史地理,這些主要是教材,只是基礎性的入門書。更專業的現在作為准備考驗的人來說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顯得時間不夠了,這是靠上後重點要學習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