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出版社必修二
㈠ 高一地理中國地圖出版社必修二總結
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復習
第一章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4、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第三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農業: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第一節 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 農業的生產特點:地域性、周期性、季節性
2、 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區位含義 絕對區位 農業生產所選定的地理位置
相對區位 農業與地理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各因素的相聯系
區位因素 自然環境因素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社會環境因素 市場、科技、交通運輸、政策、勞動力、機械、生產習慣等
區位選擇 方法 綜合考慮各區位因素,因地因時制宜,採取合理的生產經營方式
實質 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
區位變化因素 差異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影響 由於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某個區位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區位因素的變化,尤其是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展,對自然環境影響很大,進而對農業區位選擇影響也很大
3、 泰國美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澳大利亞牧場
地區 泰國美南河平原 澳大利亞南部
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網稠密,水源充足,是以水稻種植 氣候溫暖,地形開闊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是與小麥種植和放牧
社會經濟條件 人多地少,勞動力沖足,糧食需求量大,機械化和現代科技水平低 地廣人稀,交通便利,機械化和科技水平較高
生產狀況
農業景觀 水田廣布 牧場和麥地廣闊
農業結構 種植業為主 種植業和畜牧業並重
經營方式 小農經濟 大規模家庭農產
產品用途 自己農業 商品農業
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混合農業
4、影響農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
農業區位因素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對農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自然因素 氣候 光熱條件與農作物種類分不、浮腫制度和產量的關系最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產條件需求的水份條件不同 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選擇適當的農作物品種、耕作制度
地形 平原地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適合發展種植業;山地是以發展林牧業;山地自然條件的垂直分異使農作物的分布隨海拔有所不同 坡度大於25度的上帝不得發展種植業,宜發展牧業或林業;平原地區是以發展種植業
土壤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物質基礎,不同的土壤適宜生長的作物不同 根據不同的土壤類型,發展是以生長的農作物
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 市場需求量最終決定了農業生產的類型和規模 關注市場東帶,發展市場需求量大的農作物品種
交通運輸 發展商品農業必須有快捷便利的交通 園藝業乳畜業等應布局在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
政府政策 政府制定相應措施,直接干涉農業生產 相應政府決策,在省府規定范圍內發展農業生產
機械 農業機械化可以解放勞動力,特高勞動生產率 地廣人稀地區發展商品農業以機械化為基礎
勞動力 勞動力數量和素質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和經營方式 勞動力豐富的地區可以精耕細作,集約經營
二、農業地約的形成
1、農業地域:在一定地域和一定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
標志:統一農業地域內,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特點。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2、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特點
項目 特點
生產結構 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
經營方式 多為家庭農場經營,生產規模大
科技應用 普遍應用現代科技(劃區放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
農業專業化 專業化程度高
地域化 堅持「土-草-畜-市場」的混合農業模式,東南部墨累-大令彭蒂是典型的小麥-牧羊地區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基地
第二節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 季風水田農業
1、 主要分布地區: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東南亞熱帶雨林區
2、 亞洲季風水田農業的形成和分布
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氣候 主要分布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季風氣候區,全年高溫或夏季高溫熱量充足;大部分集中在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地區,降水充沛,雨熱同期,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地形 主要集中在平原、盆地丘陵地區,地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社會經濟因素 勞動力 水稻種植生產過程復雜,勞動強度大,需要勞動力多,東亞、東南亞和南亞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
人均耕地 亞洲主要水稻種植業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種植水稻可以緩解人口對土地的壓力和對糧食的需求
生產習慣 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水稻種植歷史悠久,種植水稻的傳統經驗豐富
食物偏好 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糧食
3、 季風區水稻種植業的主要特點成因及發展措施
特點 成因 發展措施
小農經營 以家庭經營為主,人均耕地少,每戶耕種的田地很少 適度規模經營
單產高、商品率低 精耕細作,使單產高,但由於生產規模小,人口多,所產稻穀以自己為主 控制人口數量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田地規模小,經濟水平低,勞動力豐富,機械化水平低;農業生產主要靠傳統經驗,現代科技水平低 加大科技投入,條機械化水平
水利工程量大 水稻生產需求量大,季風區水旱災害頻繁,對水稻生產威脅大 增加投入,興修水利
二、商品穀物農業
1、商品穀物農業: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
主要作物 小麥和玉米
經營方式 多為家庭農場經營,但我國東北和西北的商品穀物農場一般是國營的
基本特徵 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分布地區 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 我國東北、西北
2、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
區位條件 主要影響
自
然
因
素 地食平坦開闊
自然條件優越,有利於作物的高產穩產,地勢開闊平坦,為機械化生產和大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
土壤肥沃
氣候溫和
降水豐富
社
會
經
濟
因素 交通便利 便於商品集散,有利於降低運費,提高經濟效益
市場廣闊 促進商品量的大規模生產和農業的現代化
地廣人稀 有利於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商品率
機械化水平高 為大規模經營創造了條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科技化
4、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穀物生產國。美國農業四次革命:機械化、生物技術、化學技術、經營管理革命。
5、 美國的商品穀物農業
發展歷史 19世紀後 橫貫東西的大鐵路修建,加速了農業向西擴展,並開始進行商品化生產
20世紀 世界人口增加,農產品市場擴大,糧價上漲,促進生產規模擴大,農業技術發展,促進農業現代化
20世紀50年代 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中部平原成為世界穀物主要產地
生產特點 專業化 有利於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自然資源潛力,取得最佳效益
區域化
發展措施 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實行休耕和輪作 保證了土地肥力和作物的高產穩產
建立全國農業科技和研究系統 提高了商品穀物農業的技術含量和市場競爭力
6、 美國商品穀物農業的幾方面特點: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高;交通運輸便利;區域化和專業化生產。
7、 美國中部平原發展商品穀物農業的優勢
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
自然因素 地形 地勢平坦開闊(中央大平原)
土壤 土層深厚,土壤肥沃(世界三大黑土區之一)
水源 水源充足(五大湖及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
氣候 氣候溫和,降水豐富,夏季潮濕(溫帶大陸性氣候)
社會經濟因素 交通 五大湖密西西比河航運與發達的公路、鐵路相銜接,構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
人口 地廣人稀,生產規模大,競爭優勢大
工業 工業發達,為農業生產提供現代化農業機械及電力、化肥、農葯
科技 農業科技水平高,科技成果推廣快
8、季風水田農業與商品穀物農業的異同
農業地域類型 季風水田農業 商品穀物農業
主要農作物 水稻 小麥和玉米
分布 亞洲季風區 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國 我國東北、西北
區位條件 ① 水特條件優越
② 地形以平原為主
③ 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④ 當地居民的飲食習慣
⑤ 種植歷史悠久 ①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豐富等。
② 交通運輸便利
③ 市場廣闊
④ 地廣人稀
⑤ 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學技術先進
主要特徵 ① 小農經營
② 單位面積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 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
④ 水利工程量大 ① 家庭農場經營
② 生產規模大
③ 商品率高
④ 機械化和科技水品高
相同點 都是以種植業為主
造成兩者差異的主要因素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勞動力條件和氣候因素。
第三節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 大牧場放牧業
分布國家 美國、阿根廷等 以牧牛為主
澳大利亞、紐西蘭、南非 以牧羊為主
自然條件 大面積的乾旱、半乾旱氣候 這些地區植被稀疏,不是以經營種植業,只能用於放牧牲畜
特點 面向市場的農業地域類型 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
措施 作用
修建鐵路 便於牛肉外運,擴大銷售市場
圍欄放牧、劃區輪牧 合理利用草場,使牧場不退化
種植牧草 彌補天然牧草不足,保證飼料供應
打井取水 草原上打機井,保證人畜飲水牧場生長
培育良種牛、加強牛群病害研究 保證牛肉質量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1、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阿根廷)
區位優勢: 發展措施:
氣候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氣候溫和
草原 草類茂盛,是世界上優良的天然草場之一
土地 地廣人稀、土地租金很低,為牧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交通 距海港近,促進了牧場的商品性經營
二、 乳畜業
概念 隨著城市發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的畜牧業地域類型,生產對象:奶牛,產品:牛奶及其製品
發達地區 北美洲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以及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
區委要求 由於牛奶大部分乳製品不耐貯藏,且運輸不便,故乳畜業分布地區緊鄰消費市場;還要有充足的飼料供應
區位特點 多分布在大城市的郊區
1、 西歐乳畜業形成因素
區位因素 區位優勢
飼料因素 西歐地形平原為主,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利於牧草和飼料作物的生產
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不利於穀物成熟,但有利於多汁牧草生長
市場因素 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結構中乳畜產品比重大,乳畜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
2、 西歐乳畜業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的區別
地域類型 氣候 草場 分布 對象 產品 機械化程度 市場
乳畜業 溫和濕潤 人工為主 人口密集地區 奶牛 牛奶及奶製品 高 本地為主
大牧場放牧業 乾旱半乾旱 天然為主 地廣人稀地區 牛、羊 肉、皮、毛 較高 外地為主
㈡ 地理必修二
一、人口與城市
1、人口增長模式
(1)知道人口增長在不同發展階段的主要特點。
(2)結合實例,說明不同地區人口增長的主要特點。
人口增長的階段對比
階段 原始低增長階(A) 加速增長階段(B) 增長減緩階段(C) 低速增長階段(D)
人口增長模式 「高高低」模式 「高低高」模式 「過渡」模式 「低低低」模式
特
點 出生率 高 較高 開始下降,較低 進一步下降,低
死亡率 高 迅速下降,較低 繼續下降,低 低
自然增長率 低,波動大 提高,高 逐漸降低 低
人口增長 相對靜止或低速增長 急劇增長 開始減緩 零增長或負增長
社會發展階段 農業社會 工業化初期 發達國家20世紀50年代前後,發展中國家目前 歐洲發達國家現在
典型地區 熱帶原始森林深處的土著居民 非洲東部的坦尚尼亞、肯亞等國 大多數發展中國家 德國、英國、法國等國
2、人口遷移
⑴結合實例,說明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人口遷移: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入或遷出,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人類早期的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原因
原始社會 追逐生活資料
農業社會 土地開墾的吸引或逃避災荒、戰亂、宗教迫害
15-19世紀的世界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流向
①地理大發現結束了「舊大陸」和「新大陸」長期隔絕的局面
②新航線的開辟,便捷了新舊大陸之間的聯系
③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 ①歐洲人(西、葡、英、法、荷等國)移往美洲、大洋洲
②歐洲殖民者販賣黑奴到美洲
二戰後的人口遷移
遷移原因 具體表現
政治原因 ①東歐一些國家重新劃分國界,人口相互遷移
②印巴分治,形成亞洲最大的一次國際人口遷移
③取得獨立的非洲國家,原殖民者被遣返回國
經濟原因 歐洲、北美洲成為人口主要遷入地
新興城市和新興產業的發展 美國人口從東北部向西部新興工業城市轉移
舉例:「我國80年代中後期務工經商流動人口示意圖」
20世紀年代末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湧向城市,形成了一種特殊大人口流動——「民工流」
3、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
⑴區別環境承載力與人口合理容量的含義
環境承載力:指在一定時期內、在維持相對穩定的前提下,環境資源所能容納的人口規模和經濟規模的大小。也就是能夠承受的人口數量的極限,是一個警戒值。
人口合理容量:指地球以及它的各個部分對人口的合理負載能力,是一個理想值。
比如:20世紀80年代後期,中國科學院研究估算出,中國的環境承載力是16億人,而人口合理容量是8-9億人。
4、城市空間結構
⑴結合實例,了解城市主要功能區的分布特點,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
城市功能區:城市的各項活動都需要佔用一定土地,由於城市土地面積相對有限,不同地塊的交通可達性和地價等也各不相同,因此,各項活動之間必然發生競爭,並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的高度集聚,形成了城市功能區。
城市三大功能區的比較
城市功能區 分布特點
商業區 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兩側
工業區 城市外圍,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住宅區 分布面積最廣,高級與低級住宅區有背向發展的趨勢
⑵了解城市空間結構的形成原因
城市功能分區的成因
① 歷史原因:城市原有的土地利用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城市功能分區的現狀。例如北京市中心城區成為行政區。另一方面,城市的功能分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② 經濟原因:一方面城市各地的地租不同(主要受地理位置和交通通達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商業、工業和住宅用地的付租能力也不同(商業用地大於住宅用地大於工業用地)。
圖2-3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
讀上圖(城市土地利用與付租能力示意圖)
字母 距離 地租 功能區 對應地租線 成因
A 近 最高 商業區 陡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商業影響大,地租變化大
B 中等 中等 住宅區 較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住宅影響較小,地租變化較小
C 遠 較低 工業區 最平緩 與市中心的距離對工業影響最小
③ 社會因素:社會因素主要影響住宅區的分化。
在歷史、經濟、社會和政策等因素的作用下,城市功能分區在空間的分布與組合上,形成了各種不同的空間結構模式。如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來「田園城市」等模式。
5、城市服務功能
⑴知道城市服務功能的含義
城市作為區域的核心,是區域的管理中心,服務中心和經濟增長中心。城市活動一部分為城市本身服務,另一部分主要是為城市以外的地區服務,這是城市的基本活動,也是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
⑵理解城市規模與其服務功能的關系,比較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
城市規模越大,等級越高,功能越強,服務范圍越大;城市規模越小,等級越低,功能越弱,服務范圍越小。
以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功能案例分析:
一級中心:上海,全國最大的城市和經濟中心。服務范圍不久覆蓋整個區域,其影響還輻射到全國甚至國外。
二級中心:南京和杭州,服務范圍主要是江蘇省及周圍省區的部分地區。
三級中心:蘇州、無錫、常州、寧波。
四級中心:揚州、鎮江等城市,服務范圍主要局限於是域內大多數城鎮和鄉村。
6、城市化及其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城市化的過程和特點
城市化:一般指農業人口轉化為非農業人口,農村地區轉化為城市地區,農業活動轉化為非農業活動的過程。
通常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標志。城市化不久包括物質形態上的變化,還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變化。
以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進程為例:一般經歷了三個階段
緩慢發展階段:城市化水平低於30%,城鎮人口增長緩慢,區域經濟中第一產業佔比重較大。
加速發展階段:人口和經濟活動向城鎮集聚,城市數量增加,用地規模拓展。在這個階段,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成熟階段:城市化水平超過70%,第三產業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
⑵理解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城市是人類對環境影響最深刻、最集中的區域,也是環境變化最大的地區。由於部分地區城市發展不合理,出現了①土地被占,耕地減少②地面下沉,水質惡化③環境污染④就業困難,秩序混亂⑤交通擁擠,住房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所以要積極引導和推動合理有序的城市化。
7、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⑴結合實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美國城市中心多摩天大樓
發展歷史不同導致城市景觀差異 歐洲城市中心多廣場和教堂
地域文化 北京市中心為皇宮建築群
與城市 統治權力不同導致城市格局不同 華盛頓以國會大廈和白宮的東西向和
南北向兩軸線及其交會處為城市中心
地域文化與人口:在不同地區,人們對人口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例如,我國農村傳統上願意多生孩子,並且願意要男孩,這是受當地傳統農業文化的影響。當今大城市裡的年青人有不少不願意要孩子或不願意早要孩子,也是受現代大城市文化的影響。
二、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1、農業區位因素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農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土地價格、資金、管理
技術條件:冷藏、保鮮技術、良種、化肥、機械
舉例: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2)結合實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的特點及形成條件。
類型 案例 主要分布地區 主要作物 主要特點 區位條件
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水稻種植業 亞洲季風區(圖2-2) 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及東南亞的熱帶雨林氣候區
水稻 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單產高;商品率低,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 全年或夏季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生長;地勢低平,適宜水田管理;人口稠密,勞動力豐富;人多地少,糧食需求量大
商品穀物農業 美國中部平原(圖2-3)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 根廷、俄羅斯、烏克蘭等國。
我國東北和新疆的國營農場。
小麥玉米等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自然條件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水源充足、氣候溫和、降水豐富);交通運輸便利;市場廣闊;地廣人稀,適宜進行大規模生產;機械化水平高;農業科技先進
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大牧場放牧業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圖2-4) 美國、澳大利亞、紐西蘭、阿根廷、南非等國的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牛、羊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氣候溫和,草類茂盛,草質優良;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廉;距海港近,促進了商品經營。
乳畜業 西歐 北美五大湖周圍、西歐、中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 牛奶及其製品等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圍 地形平坦,氣候溫涼、潮濕,適宜多汁牧草生長;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品需求量大
混合農業 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圖2-5) 歐洲、北美洲和非洲的南非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主要是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 小麥羊 農場內土地交替種植小麥、牧草或休耕,可以保持土地的肥力;兩種生產方式在時間上做到忙、閑錯開,便於合理、有效地安排農業生產活動;可以根據國家政策和市場情況,農戶及時調整種植與放牧的規模,保證穩定的收入。 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降水適中;地廣人稀;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機械化水平高;交通發達;政府扶持。
熱帶遷移
農業 亞馬孫河流域 亞馬孫河流域和非洲剛果盆地等地廣人稀的熱帶森林及其邊緣地區 ∕ 生產原始粗放不固定;燒荒、掘穴播種;不翻耕也不施肥就等收獲 氣候極濕熱;
生產力水平極低下
將正確選項的代號填在圖2-11中的空白框內,使系統成立(每字母限填一次)
A.秸桿 B.牧草 C.羊糞 D.羊毛、羊肉
E.增加土壤肥力 F.調節小麥、綿羊的生產規模
2、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
(1)結合實例,說明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因素。
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有:土地、原料、動力、水源、交通運輸、勞動力、市場和政府政策等
增強因素:交通運輸、市場、勞動力的素質、技術因素(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是增強競
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的強有力措施)、環境
減弱因素:原料(與交通運輸的發展有關)、勞動力的數量(與機械化程度的提高有關)
主導因素的變化:(鋼鐵工業為例)原料—交通—市場
舉例:工業區位選擇
①經濟效益:從經濟利益看工廠應選擇在具有明顯區位優勢的地方,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類型名稱 典型工業部門 優勢發展地區
原料指向型工業 製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 所需工業原料豐富的地區
市場指向型工業 瓶裝飲料業、傢具製造業、印刷業 接近產品消費市場的地區
動力指向型工業 有色金屬冶煉工業、化學工業 能源供應充足的地區
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普通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製鞋工業 擁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區
技術指向型工業 集成電路、航天、航空、精密儀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區。
②社會效益
國家政策變化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我國沿海地區工業的大發展,到21世紀初我
國對西部地區的大開發。
國防的需要:20世紀50—70年代,我國在內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業基地,主要是重工
業和軍事工業。
個人偏好的影響:大批華僑和海外華人在家鄉投資辦廠。
工業慣性的影響:可能由於工廠搬遷的費用太高,政府的影響,出於對當地經濟的考慮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個工廠的區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裡,這稱為工業慣性。
③環境效益: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2-6)
工業部門 污染類型 區位選擇
水泥廠,釀造廠 污染空氣 工廠設置在居民區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或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季風區的垂直郊外
印染廠,造紙廠,電鍍廠,皮革廠 污染水源 污水排放口要遠離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化工廠,煉油廠 污染大氣,污染水源 綜合以上兩條
發電廠,鋼鐵廠 污染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 污染空氣綜合以上的,固體廢棄物污染要遠離居民區和農田
圖2-6 污染嚴重的工業的區位選擇圖
從工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角度考慮,請將下列工廠的代號填在圖2-12中相應的空格中:
①皮革廠 ②火力發電廠 ③化工廠 ④印染廠 ⑤造紙廠 ⑥煉油廠 ⑦鋼鐵廠 ⑧電鍍廠 ⑨釀造廠 ⑩水泥廠
(2)結合實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和發展特點。
著名工業區 形成條件 發展特點
傳統工業區 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 豐富的煤炭;離鐵礦區近;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陸交通;廣闊的市場(圖2-8) 衰落的原因: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五大傳統工業部門:煤炭、電力、鋼鐵、機械、化工;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鋼鐵過剩;新技術革命的沖擊;用地緊張、環境污染嚴重。
綜合整治:①調整工業結構,改造傳統產業,扶持新興產業,實現產業結構多元化(減少煤炭、鋼鐵企業數量,擴大單個廠礦的生產規模,新建技術水平高的電子、石化、汽車等部門的中小企業);②調整工業布局(工業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鋼鐵工業向沿海轉移);③發展第三產業(發展科技和教育,開展工業旅遊,發展金融服務業);④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⑤治理環境污染,加強環境管理,植樹造林,營造綠色空間,優化美化環境
新興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圖2-7) 大批廉價勞力;發達的銀行信貸體系;經濟高度開放;政府的大力支持;大批廉價勞動力;小城鎮用地用水方便;交通運輸方便。20世紀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漲價 以中小企業為主;輕工業為主;生產過程分散;資本集中程度低;大多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獨特的發展模式——工業小區)
美國「矽谷」(高技術工業)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這里屬於地中海氣候,溫暖濕潤);有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學);便捷的交通,通達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軍事訂貨:特殊的條件! 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長速度快、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研究開發費用比例高;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發展特點:
工業區 義大利新興工業區 傳統工業區
生產規模 以中小企業為主 以大型企業為主
主要工業部門 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過程 分散 集中生產
資本集中程度 低 高
工業分布 分散在小城鎮或農村 集中布局
遼中南工業基地的形成條件:
自然條件:礦產資源豐富,有豐富的煤、鐵和石油資源,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原料和燃料;
本區地處平原,地勢開闊,水資源豐富;
社會經濟條件:區內有發達的水陸運輸條件,陸上公路、鐵路網密集,臨海地區有眾多港口,有利於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和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農業基礎好;人口密集,勞動力資源豐富,工業發展歷史悠久,工業基礎好。
3、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農業或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農業生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合理的農業生產,使土地等資源為人類持續利用,並且為我們提供衣食來源。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大大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
不利影響:不合理的農業生產,可能導致自然環境被破壞,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濫砍亂伐導致生物多樣性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過度放牧導致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導致土地鹽鹼化;化肥的大量使用導致土壤板結;農葯的不合理使用導致農產品和土壤污染)
②工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有利影響: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不利影響:工業生產對原材料的需求與自然界中有限的資源、能源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人類對資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造成酸雨等嚴重的工業污染,並直接破壞環境。
4、生產活動中的地域聯系
(1)結合實例,說明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重要性。
交通運輸的重要性:促進生產規模,原材料供應范圍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擴大;加速區域開發,使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加強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的聯系;加強科技和文化交流,保證國家統一和安全。
(2)了解生產活動中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交通運輸業、郵電通信、商業貿易
交通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方式 優點 缺點 備注
鐵路 運量大、速度快、運費低、連續性好 佔地多、造價高、短途運輸成本高 當代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
公路 機動靈活、周轉速度快、裝卸方便、適應性強 運量小、耗能多、成本高、運費較貴 發展最快、應用最廣、地位日趨重要
水路 運量大、投資少、成本低 速度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水文和氣象條件影響大 歷史最悠久
航空 速度快、運輸效率高 運量小、能耗大、運費高、設備投資大、技術要求嚴格 最快捷的現代化運輸方式
管道 連續性強、損耗小、安全方便、運量很大 鋪設專門管道,設備投資大,靈活性差 運具與線路合二為一
5、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和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1)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對聚落空間形態的影響 :①聚落空間形態往往沿交通干線擴展,交通干線成為聚落的主要發展軸。水運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河、沿海分布(例如重慶、宜昌、武漢和南京);公路和鐵路運輸為主的時代,城市多沿交通干線(鐵路或公路)兩側不斷地延伸和擴展(如株洲、石家莊、鄭州);現代快捷交通(高速公路)運輸時代和高速鐵路運輸時代,城市分布靈活多變。②交通線的發展變化會帶動聚落空間形態的變化。如浙江嘉興市聚落形態隨著水路和陸路運輸的發展,由團塊狀沿交通線而擴展成星狀;由於大運河的淤塞、海上運輸的發展和京滬鐵路的建成,揚州、濟寧等城市發展緩慢,城市沿河伸展的空間形態基本保持不變。
(2)結合實例,說明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布局的影響。
①對商業網點密度的影響:山區和平原商業網點的比較
山區因為地勢起伏,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通運輸線路稀少,方式單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區際商品流通很難建立和發展),所以居民點、商店沿地勢低平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小,規模小,形式大多是小商店或流動攤點;平原地區地勢平坦,人口密度較大,運輸的線路較多,運輸方式復雜,所以居民點、商店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商業網點密度大,形式大多是商業街、商業小區等固定形式。
②對商業網點位置的影響:很多商業網點以交通最優為原則,建立在市區環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
③對商業中心形成的影響:優越的地理位置及便利的交通條件,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對商業中心的形成和發展起重要作用。如上海、北京等。
④對集鎮發展的影響:交通線路的改變常會引起集鎮的繁榮或衰落。陝西省勉縣的長林鎮,過去地處漢中經褒河去甘肅、四川的必經之路,來往客商眾多,商業十分繁榮。後來由於改線,集鎮逐漸衰落,至今連定期的集市貿易都沒有了,完全退化為單純的居民點。
㈢ 必修二中國地圖版的高中地理跟人教版的一樣嗎
這兩個版本的整體內容都差不多,只是知識點順序有所不同。就廣東來說,有的地方用中國地圖版,有的地方用人教版,還有其他一些版本也用。
㈣ 誰能找到地圖出版社地理必修2的復習資料呀~跪求
汗- -樓上那個要注冊的。。
高一地理中國地圖版必修二綜合復習
這里很全哦~還有參考答案
http://jenny-love-comic.blog.163.com/blog/static/24285403200761215414170/
書
高中地理必修2(中國地圖版)-輕巧奪冠同步講解-(金版升級版)
http://www.bookschina.com/2558280.htm
或http://www.2688.com/Shop/dProct.aspx?Pid=1284201&Mt=book&Pt=08
呃我初中的 覺得輕巧就挺好的 嘿嘿
㈤ 高一地理必修2知識點總結,要詳細,分章分節的,書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
地理必修二
第一章 人口的變化
第一節 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長
1、10年來人口增長
歷史時期 人類的生產勞動 人口數量和增長情況 人口變化的原因
農業革命之前 主要從事採集和狩獵 人口數量化少,增長緩慢 人們獲取食物的能力低,抵禦疾病和災難水平差,死亡率高
農業革命至工業革命期間 利用簡單的工具從事農業活動 人口數量增多,增長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術發展,食物供應變得穩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業革命以後 工業生產活動迅速擴大和發展 人口數量繼續增加,增長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學技術武裝起來的人類不斷壯大著改造自然的能力,人們能獲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醫療服務,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長最根本因素:生產力水平的高低
決定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3、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差異
自然增長率水平 人口增長特點及成因 今後變化趨勢
發達國家 保持較低水平 受生育觀念、生活質量、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影響,增長緩慢 今後幾十年,人口數量將比較穩定,一些國家還會逐漸減少
發展中國家 水平較高 由於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進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長很快 採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長速度將趨緩,但人口數量還將增加
中國 水平較低 增長緩慢 人口基數大
4、人口的發展一定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 人口問題
歷 原始低增長階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長過快
史 加速增長階段———「高低高」模式——傳統型——————兒童比重過大
軌 增長減緩階段—— 人口增長緩慢
跡 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
6、影響人口模式轉變的因素:生產力水平、國家政策、自然環境、社會福利、文化觀念
7、為什麼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尚未進入現代型?生產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會制度。
第二節 人口的空間變化
一、 人口的遷移
1、 人口遷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國際或本國范圍內發生改變。
人口遷移三要素:居住地變更、時間上長期性(1年以上)、市空間位置變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時期的國際人口遷移
時期 特點 遷出地區 遷入地區 原因 意義
19世紀以前 以集團型、大批量移民為主 舊大陸(亞非歐)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陸 歐洲殖民主義擴張、新大陸的開發 在客觀上開發了新大陸,傳播了工業文明,也改變了人種的空間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人口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定居移民減少,短期流動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亞洲、非洲等 西歐、北美、西亞、北非 遷入地區經濟發展快 調整了勞動力空間分布不均
3、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數量增減。
4、 不同時期的國內人口遷移
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時代 影響因素 遷移特點 流向
古代 深受統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縛;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脆弱;戰爭頻繁;自然災害;政府組織「屯墾戍邊」 大批遷入 遷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
當代 性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 受國家政治政策影響大
國家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和嚴格的戶籍管理制度 有計劃、有組織 東部——西北和東北
沿海——內陸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 國家改革開放政策
經濟因素起主導作用 (改革開放政策) 遷移流量大,流向改變 西部——東部沿海城市和工礦區
農村——城市
5、 我國人口遷移的意義:調節人口空間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強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異。
6、 人口遷移效應
對遷入地區 積極 提供廉價勞動力,節約教育費用,促進遷入地經濟發展
消極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劇人地矛盾
對遷出地區 積極 緩解人地矛盾,改善環境,增加收入(外匯),加強與經濟發達地區經濟、社會文化交流
消極 人才外流
其它效應 改變人口分布,人口結構;促進民族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人口群體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二是個人對生活或職業需求的變化。
——經濟因素、生態環境、政治因素、社會變革、宗教、個人動機和需求
在某種特定的時空條件下,任何一種因素都有可能成為促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2、美國
1)促使美國成為移民國家的因素:
①新大陸為開發,需要大量勞動力
②15—16世紀,歐洲圈地運動,失業工人和破產農民為了追求更好的經濟待遇遷往美洲
③新航線開辟,為人們順利遷移掃清障礙
④殖民擴張,掠奪美洲資源財富
2)美國國內人口遷移
時期 遷移的原因 遷移流量
19世紀中期 南北戰爭——政治 人口大規模西移
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經濟 由鄉村流入城市
20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 農業危機、自然災害——經濟、生態環境 南部人口遷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東北老工業基地環境惡化,西部、南部有新資源、新興工業的陽光地帶——經濟、生態環境、個人動機需求 由東北部遷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後 城市環境改善和老工業區經濟重建(經濟、生態環境) 人口向老工業區和城市迴流
第三節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環境承載力
1、 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 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准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3、 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華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 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於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又總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第二章 城市與城市化 第一節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一、 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 團塊狀 組團狀 條帶狀或放射狀
影響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區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規劃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線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區
地域形態 各組成部分比較集中,連成一片 城市由幾片組成,每篇就近組織各自的生產生活,各片互不相連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線或地形區延伸
主要優點 便於集中設置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各種設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於管理,節省投資 便於城市擴大規模,有利於保護城市環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區,親近自然
主要缺點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聯系不方便,市政建設投資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於一方向,且運距長
城市距離 成都、合肥、華盛頓 重慶、上海浦東新區 洛陽、西寧、宜昌、蘭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
1、功能分區:城市各項經濟活動相互間發生空間競爭,導致同類活動在空間上高度集中。
2、劃分: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市政與公共服務區、工業區、交通和倉儲區、風景與城市綠地、特殊功能區等
3、中心商務區(紐約的CBD——曼哈頓)特徵:
①中心商務區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數量的晝夜差別大 ③建築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務區內部存在明顯的分區
5、 三種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區
功能分區 形態 特徵 位置
商業區 佔地面積小、呈點狀或條狀 經濟活動最繁忙;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大,建築物高大稠密;內部有明顯分區 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街角路口
工業區 集聚成片 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並趨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線 市區外緣,交通干線兩側
住宅區 佔地面積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區,工業化後出現分化 建築質量上,高級於低級住宅分化;位置上,高於於低級住宅分區背向發展 高級 城市外緣與高坡、文化區聯系
低級 內城與低地、工業區聯系
三、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的分布和組合構成了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
結構模式 特點 成因 舉例
同心圓模式 城市形態集中緊湊,城市功能區為少市中心呈同心圓狀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區經過不斷侵入和遷移,沖同心圓狀自核心向外擴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區呈扇狀向外擴展 交通(各功能區沿交通線延伸) 沈陽
多核心模式 城市並非依託單一核心發展,而是圍繞著幾個核心形成中心商務區、批發商業區、住宅區、工業區和郊區,以及相對獨立的衛星城等多功能區,並由他們共同組成城市地域 隨著城市不斷擴展,原有市中心地價高、交通和居住擁擠等原因,在遠離市中心的郊區出現新核心,同時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響 淄博
3、影響因素:
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取決於各功能分區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達度、距市中心遠近)
歷史文化(北京市)、種族宗教(黑人區)、建築設計(歐洲中世紀城市繞教堂布局)、自然條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節 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級
1、 城市等級劃分標准:以城市人口規模來劃分
特大城市——100萬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萬人口 中等城市——20-50萬人口 小城市——20萬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和種類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3、 影響城市服務范圍的因素:
影響因素 影響 表現
資源條件 位於資源豐富地區的城市,能夠獲得支撐城市進一步發展的資源條件 為城市提供豐富物質條件、豐富勞動力條件、豐富城市用地
交通條件 位於交通樞紐上的城市,能夠通過便利的交通為更遠的居民提供服務,使其服務范圍擴大 鐵路樞紐城市、公路樞紐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條件 城市為服務區內居民提供貨物和服務,服務人口要達到一定規模 位於人口稠密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小;相反,位於人口稀少地區的城市服務范圍相對較大
二、德國南部城市等級體系的啟示
1、同一區域內,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就夠成立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體系。
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范圍層層嵌套。
3、不同等級城市數目、相互距離、服務范圍、城市職能的關系:「高少遠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級高,城市樹木燒,相互距離遠,服務范圍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級低,城市數目多,相互距離近,服務范圍小,城市職能少。不同等級城市服務范圍層層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論:
(1)一個中心地的服務范圍圍繞中心地呈六邊形。
(2)是市場原則的作用
(3)高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相當三個低一級中心地服務范圍。
第三節 城市化
一、 什麼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鎮聚集和城市范圍不斷擴大、鄉村變為城鎮的過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標志:
①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
② 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逐漸轉移
③ 城市用地規模不斷擴大
3、 城市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發展——主要動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開向村的因素。(農村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農村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農村受自然災害影響大)
(2) 拉力:吸引人群來城市的因素。(城市就業機會多;城市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齊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個國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標: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來表示,它體現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義:人口轉變、產業結構變化、工業的發展、科技的發展、縮小城市與鄉村距離,文化、思想、觀念、生活方式漸趨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1、世界城市化的進程
城市化發展階段 特徵 出現問題 發展新趨勢 出現的國家和地區
初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較低、發展較慢 問題極少,處於城市化低水平時期 發展中國家
加速階段 人口和產業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進很快 出現了勞動力過剩,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惡化 出現郊區城市化現象
後期階段 城市化水平比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長趨緩甚至停滯 中心區表現出衰落跡象 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發達國家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差異
國家類型 起步時間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處階段 原因
發達國家 早
(英國最早18世紀中葉)
趨緩(停滯)
高
高(70%以上)
後期成熟階段 資本主義發展較早,農業現代化發展,大批農業勞動力向城市移動
發展中國家 晚
(20世紀中葉)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階段 民族獨立運動勝利經濟迅速發展
4、 郊區城市化: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人口和產業向郊區擴散的過程。
逆城市化:由於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導致市區過度擁擠、環境惡化、用地緊張、生活質量下降
三、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影響的表現: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質量下降;對水循環的影響;對氣候的影響。
2、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解決城市環境問題主要措施:1)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分散大城市職能,建設新區和衛星城,努力推進郊區城市化,以緩解城市中心區的壓力;2)對城市進行合理規劃,加強對城市的管理,妥善處理好城市個功能分區的關系。
4、降低城市化對地理環境影響的途徑:一方面在城市建設中,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各類活動對環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盡可能與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
㈥ 中國地圖出版社的高中地理必修二封面裡的圖片是哪個城市
紐約,那棟最高的建築就是曾經世界上最高的建築——帝國大廈
㈦ 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的 復習提綱
看看這個吧,你喜歡的話可以下載。希專望幫到你。屬
http://wenku..com/view/9f1e7fd184254b35eefd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