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李旭旦人文地理學

李旭旦人文地理學

發布時間: 2021-02-17 04:59:27

㈠ 國內知名人文地理學研究者有哪些院士、教授等

陸大道: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經濟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

顧朝林: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理事,建設部城鄉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地名與行政區劃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建設部城市規劃專業評估委員會委員。

保繼剛:
中國地理學會副理事長、廣東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院長、旅遊學院院長。

袁書琪: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暨地理教育委員會副理事長、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旅遊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地理交約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森林公園分會常務理事、中國營銷學會旅遊營銷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生態學會旅遊生態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旅遊專業委員會委員、福建省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教育學會理事暨地理教學研究會會長、福建省區域地理學會副會長、福建省旅遊學會副會長、福建省交通協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政府旅遊發展顧問。

吳傳鈞:
地理學家、經濟地理學家、人文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他在學科建設、學術組織、人才培養以及地理學為國民經濟建設服務等方面均有重要建樹。是我國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奠基者。在基礎理論建設方面,他提出經濟地理是自然—技術—經濟三結合的邊緣學科,地理學的中心任務是研究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形成過程、結構特徵、發展趨向和優化調控等的新論述。

李旭旦:(1911~1985),中國地理學家。1911年9月8日生於江蘇江陰,1985年7月8日卒於南京。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畢業。1936年赴英國劍橋大學進修,獲碩士學位。1939年回國後曾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系主任,南京大學地理系主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先後擔任《地理學報》總編輯和《地理知識》主編。1983年任中國地理學會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主要致力於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理論的研究,他在普及地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譯著有《人地學原理》(與任美鍔合譯)、《地理學思想史》等。著有《白龍江中遊人文地理觀察》、《中國地理區之劃分》等。主編有《人文地理學概說》和《人文地理學論叢》等。

㈡ 李旭旦的個人簡歷

1911年9月8日,出生於江蘇省江陰縣。 1924—1930年,就讀江陰南菁中學,畢業時總分第一,被保送到南京中央大學。
1930年—1934年,中央大學地理系學習,其間與任美鍔合譯《人地學原理》,由鍾山書店出版。
1934年—1939年,在中央大學任地理系助教,後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就讀劍橋大學地理系研究生,畢業論文「江蘇省北部區劃地理」,獲理學碩士學位。
1939年—1941年,經美返國,在重慶沙坪壩任中央大學地理系教授,開始擔任地理學報總幹事及總編輯。
1942年—1947年,兼任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1946—1947年,並任美國MarylandUnivercity訪問教授。
1948年—1950年,繼任抗戰後中央大學地理系主任。
1950年—1956年,科學院地理專業籌委會委員;譯《蘇聯地理》;擔任《地理知識》主編,1952年8月,院系調整,任南京師范學院地理系主任。
1957年—1979年,被錯劃成右派,還以堅強的意志著述,1963年寫作「分式號碼法的應用與評價,以蘇州東山鎮為例」,刊登在江蘇地理學會論文集;1964年,譯Wagner《海陸的起源》商務印書館;著「現代地理學的幾個問題」《地理知識》,1979年3期。到1979年右派錯案才得以糾正。
1979年6月—1985年7月8日,當選為江蘇省地理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這期間著述頗豐,積極呼籲「人文地理學的復興」、「大力開展人地關系與人文地理學的研究」、「人文地理學的新生」,許多媒體都進行了采訪和報導,為復興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㈢ 人文地理學分支學科及當代中國的代表人物

http://www.lrn.cn/science/nationalgeography/200803/t20080314_208170.htm
吳傳鈞,(1918年4月2日—),別號任之。出生於江蘇蘇州。經濟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
吳傳鈞在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深化地理學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貢獻。我國現代地理學,一方面是按照蘇聯的模式,以自然地理學為主體20世紀50年代初期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度忽視了人文地理學研究,甚至片面接受蘇聯部門統計學派的觀點,對人文地理學進行地理虛無主義的批判,使這門學科受到了摧殘。另一方面,我國的地理科學同世界各國一樣,專業分化越來越細,一度忽視了地理學綜合研究。「文化大革命」後,吳傳鈞和李旭旦為扭轉我國地理學重自然、輕人文的不平衡局面,於1979年率先提出要復興和發展人文地理學,並做了大量促進工作。他主編了《中國大網路全書·地理學》中人文地理分支,分別兼任全國第一個人文地理研究所和第一個人文地理學術刊物的名譽所長和顧問,受國家教委委託主持全國人文地理學研討班等。

1986年他在全國地理學大會上宣讀了「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文地理學」的論文,指出「協調好人地關系是當前最迫切的全球問題。研究人地關系是人文地理學的立足點,也是人文地理工作者的用武之地,更是這門學科向前發展的最大動力」。這一見解已被全國地理學界所認同,從而使我國人文地理學研究大大加強,並促使整個地理學的綜合研究向縱深發展。

南師大還有個李旭旦教授,具體資料你也可以搜一下。

㈣ 跪求一篇(人文地理專題講座學習心得) 字數500以上 最好在1000字左右

人文地理專題講座--文化景觀 2005-4-29 10:29:28 433
1、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與意義:

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研究人類各種文化現象的空間分布、地域組合及文化區形成、發展、演變規律(李慕寒等,1995,第2頁),探討文化事物和現象的形成及發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喬丹和羅文垂(Jordan&Rowntree)認為文化地理學有五大主題,即文化源地與文化擴散、文化生態、文化整合、文化區和文化景觀。

2景觀內涵的嬗變與豐富:

宗教題材繪畫的背景(陪襯)到風景畫(主角)到建築到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借鑒、引入,賦予其新的豐富的內涵,如地理學家、文學家等。

景觀一詞來源於德文landschaft,指風景畫,指景物、景色。後被引入地理學,表達地域綜合體。基於地理現象有兩大類:自然現象與人文現象,景觀相應分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

7.2.人文景觀(文化景觀)

景觀的研究始於德國近代地理學。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首次注意文化景觀的研究。美國人文地理學家索爾(蘇爾)主張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對其概念索爾、李旭旦等給出了不同的解釋,本書做一綜合(43頁)。

2、景觀與文化景觀研究的歷史發展

景觀一詞來自德語,原意是指風景、景物。自從景觀一詞被引入地理學後,就被賦予了特殊含義,即指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象的綜合體。景觀可以分成兩大類,即自然景觀和文化景觀(也稱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指完全未受直接的人類活動影響或受這種影響的程度很小的自然綜合體。文化景觀是指居住在地球上的人類集團為滿足社會經濟需要所創造的景觀,如農田、城市、荒漠中的綠洲等。

早在1885年,溫默(Wimmer,J)在《歷史景觀學》一書中指出,應把注意力集中於景觀的全貌。拉采爾(Ratzel,F,1844-1904)在《人類地理學》、《民族學》等著作中第一個系統地說明文化景觀概念(他較多地稱為歷史景觀)。把景觀作為地理概念在1906年以後就被普遍採用了。施呂特爾(Schluter,O,1872-1952)於1906年在慕尼黑大學任職演說中提出,地理學者應著眼於地球表面可以通過感官覺察到的事物,著眼於這種感覺——景觀的整體;把景觀作為地理學的主題將給地理學一個合乎邏輯的定義;探討人類創造的景觀(即文化景觀)的變化過程是地理學的主要任務(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19頁)。帕薩格(Passarge,S,1867-1958)不僅在小區域的詳細考察方面,並且在全球范圍內對景觀學作出了貢獻(詹姆斯和馬丁,1989,第224頁)。他反對把景觀作個別的描述,認為必須把景觀看作一種類型;把一種景觀類型看作一種空間體系,即相關要素的集合體;主張劃分景觀類型的最好指標是植被,他據此劃分了地球上的景觀帶(《地球景觀帶:自然與文化》);1913年他創立了「景觀地理學」一詞;於20年代出版了《景觀學基礎》(3卷本)、《比較景觀學》等巨著,提出了城市景觀、空間景觀等概念,成為著名的景觀地理學家。

本世紀20年代,「文化景觀」一詞在地理學中已經被廣泛使用,這與蘇爾(Sauer,CO,1889-1975)創立的文化景觀學派是分不開的。他的「景觀的形態」繼承了施呂特爾和帕薩格的思想,主張用實際觀察地面景觀來研究地理特徵;他在1927年發表的「文化地理學的近今發展」一文中給出了一個簡單而容易使人誤解的文化景觀定義,即文化景觀是「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各種人類活動形態」(DeBlij,HJ,1986,P142)。1931年蘇聯著名景觀學家貝爾格(Berg,LS,1876-1950)發表了《蘇聯景觀地帶》一書,認為景觀「是佔有一定地域並相互聯系的一組環境要素(地方氣象、地形、土壤、植物和動物)所組成的統一體,並認為景觀是地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1939年生物地理學家特羅爾(Troll,C)提出了「景觀生態學」概念,把景觀學與生態學結合起來,推動了景觀理論的發展。

二戰以後,德國地理學者重視研究社會地理學,認為社會地理學的目的在於解釋文化景觀,明確主張景觀變化的主力是人類集團的態度、目的和技能。1964年勞滕扎克(Lautensack,H,1886-1971)在研究伊比利亞半島時,對作為一個連續統一體(半島)的各地段的景觀變化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半島的連續性景觀變化是緯度、高度、距海路程以及最近海岸的方向4個變數的函數。這種「更為精確的分析方法為景觀學提出了新的方向」,「就是這種創新的方向使得區域地理(景觀學)成為大多數德國學者的中心旨趣」(詹姆斯,1989,第230頁)。

在美國,斯賓塞(Spencer,JE,1907-)和霍華斯(Horvath,RJ)、喬丹(Jordan,TG,1938)、德伯里(DeBlij,HJ,)等人分別從農業、文化、行為角度研究了文化景觀。1986年德伯里在《人文地理學:文化、社會與空間》一書中給出了文化景觀的廣義定義,即「文化景觀包括人類對自然景觀的所有可辨認出的改變,包括對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種種改變」(DeBlij,HJ,1986,P142)。沃姆斯利(Walmsley,DJ)和劉易斯(Lewis,GJ)把景觀看作是人們周圍能見到的連續平面,它是人類利用環境的一種產物。我國已故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李旭旦教授認為,「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文化現象的復合體,它反映了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徵」(李旭旦,1984,第223頁)。

2文化景觀在人文地理學中的地位及研究內容

喬丹等人認為,由於文化景觀反映了創造景觀的獨特文化,因而景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文化地理學者通過觀察、研究某地的文化景觀,可以獲得關於該處人類集團的許多有用信息。基於這一原因,有的地理學者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地理學的核心,地理學的中心課題;國內有人把文化景觀研究看成是人文地理學的三大支柱之一。[15]由於蘇爾等人的努力,創立了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流派——景觀學派。文化景觀之所以會成為人文地理學特別是文化地理學的一個研究主題,也許部分原因就在於文化景觀較形象地反映了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即衣、食、住、行和娛樂。文化景觀也反映了人類集團改造世界的態度。此外,文化景觀還包含著有關文化起源、文化傳播和文化發展諸方面有價值的證據。因此,研究文化景觀不僅要對文化景觀的演變過程作全面分析,而且要對景觀的形態、構成、特徵及其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探討,甚至還要探討如何引導文化景觀建設,使之向和諧的方向發展。由於文化景觀是地球表面各種文化現象所組成的統一體,它的構成非常復雜,既包括景觀賴以存在的物質基礎,又包括景觀構成的主體,即人文因素。景觀的物質外貌,如聚落的形態與格局、土地利用劃分的現狀與配置、建築物的式樣風格、人類活動的形式等,是表現文化景觀的最重要因素。

目前,國外大多數學者對文化景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即聚落型式、土地利用類型和建築。研究聚落型式時,文化地理學者描述並解釋當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築物布局的空間差異。土地利用類型反映了人們劃分土地的方式,人們把土地劃分成經濟用地和社會用地等。從全球來看,土地利用類型的地區差異極大,包括從綜合經營的大農場,到僅有成百上千塊相互隔離、規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經營農場,也包括美國郊區私人擁有的、用籬笆圍起來的一塊塊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廣場。在文化景觀中可以區分出兩大類建築,即民間建築和職業建築。前者指沒有職業建築師的幫助而建成的所有建築物,其建築風格和建築方法來源於民間文化。後者則在不同的技術水平上反映了其文化特徵,如職業建築師設計的摩天大樓和大量的可移動房屋的存在反映了北美的物質文化和生活方式。

3文化景觀的主要研究方向

31文化景觀構成

文化景觀存在於地球表面,並占據一定的地理空間。自然因素為人類物質文化景觀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各種條件;自然因素本身的獨特組合能構成奇特的自然旅遊景觀,在此基礎上形成獨特的文化景觀;自然環境具有地帶性特徵,使文化景觀中的許多人文要素(如民居等)具有明顯的地帶性。構成文化景觀的自然因素包括地貌、動植物、水文、氣候和土壤等,各種因素在景觀形成中的作用中不相同。地貌條件常常對景觀的宏觀特徵產生巨大的作用,影響到景觀的人文化程度。岩石圈是文化景觀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場所,是文化景觀賴以存在的基礎。而在森林景觀、草原景觀、鄉村田園景觀、園林景觀中,生物因素是文化景觀中最鮮明的要素之一。

文化景觀構成中的人文要素包括兩類,即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物質因素是指具有色彩和形態,可以被人們肉眼感覺到的有形的人文因素,包括聚落、人物、服飾、街道、交通工具、栽培植物、馴化動物等。其中聚落最顯而易見,是文化景觀的核心。農村聚落的規模和密度反映了農村地區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特徵,也反映了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區域文化特色、經濟發展水平、土地利用狀況和農業生產結構。依據物質因素的活動性程度可將其劃分為活動性因素和相對穩定因素。活動性因素主要包括人、馴養的動物、交通工具等;相對穩定因素則主要指文物古跡以及其它具有固定位置的建築物。非特質因素不被人們直接感知的、無形的,但對景觀的發展有重大作用的人文因素,包括思想意識、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審美觀、道德觀、政治因素、生產關系等。對這些因素進行研究,可以透過文化景觀的物質外貌,深入文化景觀內部,探究「景」中之「意」、「景」中之「情」,並與具體物質景觀相呼應,使文化景觀的研究不斷深入。

除此之外,文化景觀還有一種凌駕於各物質因素和非物質因素之上、可以感覺到但難以表達出來的「氣氛」,它象區域個性一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文化景觀構成的非物質成分。英國的哥德曼(Gottmann,I)教授在《歐洲地理》(1969)一書中寫道:「……一個區域要和它的四周區別開來,除了需要突出的山水、語言和技藝外,還必須有一種基於某種宗教教義、社會觀念、政治模式(有時是三者的結合)的強烈信仰。因此,區域化必須以景象作為基礎,每一個社會都有它的特有景象,一種和它的鄰區稍稍不同的標記……」。

32文化景觀的發展

文化景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其發展變化服從於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文化景觀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個時代都對文化景觀有所貢獻,當然每個時代的人都是按照其文化標准對景觀施加影響的。由於民族遷移等因素,一地文化景觀往往並非由一個民族創造的。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Whittlesey,DS,1890-1956)在1929年曾提出「人類佔用說」,認為地理學不應是研究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而是要去描述和解釋人類的居住空間,研究一個地區人類社會佔用的歷史演變過程,並稱為「相繼佔用」。文化景觀源於農業,人類農業最早發展的地區成為文化源地,全球五大古文明中心莫不如此。斯賓塞(Spencer,JE)和霍華斯(Horvath,RJ)1963年在《農業的起源》一書中研究了三個近代農業區——美國玉米帶、菲律賓椰棕區和馬來西亞橡膠區——的發展與文化變遷,得出了形成這些農業文化景觀的六個要素:心理要素(對環境的感應與反映)、政治要素(對土地的配置與區劃)、歷史要素(民族、語言、宗教與習俗)、技術要素(利用土地的工具與能力)、農藝要素(品種與耕作方法的改良等)、經濟要素(供求規律與利潤等)。對這些要素進行綜合分析,就可以劃分出農業文化區。

33文化景觀類型的劃分

對於文化景觀類型劃分的原則尚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國內一些學者對此作了探討。金其銘等於1985年在劃分江蘇省高淳縣的文化景觀類型時,採用的劃分原則有:文化景觀產生的基礎(自然環境、人口密度與分布等)具有相似性;具有基本相同的發生發展過程;文化現狀特點相似;經濟和社會文化的今後建設方向大致相同。董新於1990年提出劃分鄉村文化景觀的五條原則,即相關原則、同質原則、外觀一致性原則、共時原則、發生演化一致原則。由於文化景觀的構成復雜,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根據可視性可以把文化景觀分為物質文化景觀和非

物質文化景觀;根據人口密集程度、就業構成、建築物密集城市等可以把文化景觀劃分為農村聚落景觀、人口景觀、政治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建築景觀、流行文化景觀、城市景觀等較具體的類型。筆者認為,在劃分文化景觀類型時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能把劃分自然景觀的方法套用到文化景觀上。雖然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密切的發生學關系,且都屬於地理綜合體,但在組成要素上前者以人文因素為主,後者為純自然要素,故不可能相互套用,文化景觀應該有其獨特的劃分方法。但是,由於人們對文化景觀概念的認識有差異,對文化景觀的劃分原則和劃分方法存在不同的看法。

其次,文化景觀的劃分必須採取定量和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景觀的劃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必須採取定量與主觀感知相結合的方法,即把影響區域文化景觀的主要組成要素以量的規定性來加以限定,結合主觀感知,從而劃分出不同的文化景觀來。再次,劃分文化景觀要注意景觀要素在組合上的相關性。文化景觀是自然因素與人文因素的綜合統一體,在空間上應視為一個整體。盡管聚落是文化景觀最顯而易見的部分,但它並非孤立存在,它必然與景觀的其它要素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在農村地區,農村聚落與另一種文化景觀要素土地利用結合成一個統一體。在我國農村地區,山區與平原的文化景觀迥異,耕作區與牧區、林區的文化景觀也截然不同。江南水鄉磚瓦結構住宅,屋旁有雜樹竹林、村前有河溝池塘,小村莊散布在一望無際的稻田之中,拱橋……構成了特有的統一的水鄉農村文化景觀畫面。這種畫面如果沒有水網、拱橋、稻田,就不是水鄉農村文化景觀了。

34文化景觀的解釋

對文化景觀進行解釋是文化景觀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盡管文化景觀是由作為整體的人類的影響而產生的,但它卻可以由單獨的人以其特有的方式加以解釋。例如,可以賦予景觀以象徵性的評價標准,而這種評價標准又能依次產生一些令人信服的結果。與此類似,如何解釋景觀也反映了有關人員的評價標准和態度。例如,資本家可以從金錢角度解釋景觀,藝術家可以從美學角度解釋景觀,科學家可以從生態角度解釋景觀,社會活動家可以從混亂和非公正解釋景觀。[14]目前,對文化景觀的解釋主要有四種模型。1畫家式模型。它擅長於描述世界,且這種描述具有相當真實的政治後果。但該模型僅局限於歐洲。2民間景觀起源模型。其長處在於它能提供詳細的描述和景觀的歷史,但它難以揭示社會再生產和變革時景觀是如何被利用的。3書本模型。在該模型中,文化被看作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交流符號,景觀被看成是文化的、政治的價值觀得以交流的許多文化書本的一本。該模型的長處在於,它既保持了景觀是一種物質現象的定義,又看到了景觀得以產生和變遷的社會過程。但在許多情況下,該模型所假定的復雜的書內聯系很難探索。4劇本作法模型。它把景觀解釋成劇院,它在捕捉市民宗教儀式的可見的、常規的性質上很有作用,但建立在戲劇比喻上的人類動力模型可能因戲劇腳本和角色表演的固有概念而受到局限(Duncan,1995,P414-415)。GJ劉易斯假定,所有的人均以類似的方式體驗環境且對環境的反應可由社會和文化進行傳輸。之後,他提出了景觀解釋和研究的七條原則[14],即1景觀是文化的線索,可以提供占據景觀的人的類型的證據;2景觀的所有要素都反映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所有要素同等重要;3通常被看作理所當然的普通景觀很難通過傳統的學術方法進行研究,因而需要新方法,如人文主義觀點所提供的那些方法;4考察景觀的意義需要考察該景觀的歷史;5某一文化景觀的各要素只有放在其地理背景中進行研究才有意義;6因為絕大多數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關系密切,所以景觀的解釋依賴於對該處自然景觀的認識;7景觀中的幾乎全部客體都可以傳輸某種信息,盡管不一定以明顯的方式傳輸。

35文化景觀的應用研究

本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性的生態惡化、資源短缺、人口激增等問題日益嚴重,景觀生態研究受到重視。美國、荷蘭等國在景觀生態設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1]我國的景貴和、傅伯傑等學者在景觀生態和生態規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16,17]此外,文化景觀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受到了相當的重視,在旅遊開發、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等領域已經得到開發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內外學者對文化景觀的保護已經達成了共識,尤其是在城市規劃中。我國著名生態學家馬世駿等提出的復合生態系統[18]及生態工程理論為城市景觀規劃提供了新的思路。宗躍光把文化景觀論、景觀生態應用於城市規劃,認為城市景觀規劃將實現四種轉變,即由物理規劃向生態規劃的轉變,土地利用規劃向景觀功能單元規劃的轉變,由點線規劃向景觀網路規劃的轉變,由靜態規劃向動態規劃的轉變。

7.文化景觀

7.3.關於文化景觀含義的拓展與解釋

7.3.1.聚落是最重要的文化景觀。

包括生產與生活設施,內容豐富,反映的人地關系全面。是文化景觀的典型、縮影、載體。

7.3.2.自然條件、自然景觀是基礎。

自然條件對文化景觀的物質內容的基礎作用,同時對文化景觀的形成的潛移默化的背景影響。

7.3.3.人文因素是文化景觀主體(自然是被動的,人是主動的;自然變化慢,人文變化快)

7.3.4.文化景物(物質因素)是文化景觀軀干(形),非物質因素是血肉(神)

文化景觀的外在形式、物質原料組成、裝飾色彩等,是物質的,而其所反映的價值趨向、折射的追求等內在的含義與意義,是文化景觀的神、氣所在。

文章閱讀:

文章1

讀者2002、23期《風格與耐性》、劉元舉《我的家在哪裡》灕江出版社。

文章2

2002、22期《大師的敗筆》、梅資《新華日報》 2002年8月31日

評價:城市規劃專業的優勢,或者說要塑造的優勢的城市軟體、內涵的側重,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軟硬並舉、兼施和整合。

7.3.5.文化各因素要個別分析,又要綜合考慮;既有獨立性,又有依賴性,形成景觀綜合體

7.3.6.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

7.3.7.文化景觀有地域分異,又有時間變化。

美國地理學家惠特爾西的「文化史層」(sequent occupance)。景觀的時空動態變化要求景觀生態、景觀保護、景觀規劃。如果說,文化景觀反映人地關系,那麼,「文化史層」反映動態人地關系,反映人地關系的動態變化。有時,文化景觀由於演進的連續性,形成了很集中的景觀動態變化,如廣州市的「千年古道」、不同時代的北京城,但共多的時候,研究「文化史層」,形成「文化史層」,或者說,從「文化史層」角度研究文化,可能要進行跨時空聯系、集中,如聚落、城市的縱向演進。(詳細內容見最後一章的第三節 文化景觀研究與文化景觀建設)。

從文化景觀到文化史層,從靜態人地關繫到動態人地關系,從瞬間、或時代性的「照片」到歷史「連續劇」,從文明的碎片到文明整體,反映人地關系的演化與組合,反映文明的演進,社會的「進化」。

以下資料來源:徐州師范大學淮海發展研究院 徐州市規劃設計院 豐縣縣城舊城區人口容量與結構調整研究

㈤ 對現代自然地理有貢獻的的人物有哪些

張相文
胡兆量
王恢
吳尚時
侯仁之
趙其國
國際著名旅美地理學家謝覺專民
林超先生是國內著名的屬地理學家,珠穆朗瑪峰的正名,就是他的功勞。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古都學會會長、陝西師范大學教授朱士光
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
任美鍔,著名地理學家和海洋學家
著名地理學家吳傳鈞院士 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人文地理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國際地理聯合會(IGU)原副主席、中國地理學會名譽理事長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周振鶴教授、滿志敏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李長傅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教授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國際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諮詢委員,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王育民先生
沙學浚,著名地理學家
李旭旦教授(1911-1985)是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和地理教育家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
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王恩涌老先生
蔣君章畢生從事教育、新聞工作,是著名的地理學家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鄒逸麟
著名地理學家劉胤漢先生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黃盛璋

㈥ 李旭旦的介紹

李旭旦,江蘇江陰人。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1939年獲英國劍橋大學理學版碩士學位。權曾任中央大學教授、地理系主任。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學院、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地理系主任,中國地理學會第四屆常務理事、人文地理專業委員會首屆主任委員、世界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專於人文地理學,提出用綜合方法劃分地理區域的觀點,晚年大力提倡復興區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研究。撰有論文《中國地理區域的劃分》。

㈦ 李旭旦的科研工作

在李旭旦教授的履歷表上,最簡單的時期是從1958年到1979年,20多年的時光,只要用兩個字即可概括「右派」。 正直的學者,坦白的襟懷,出於對黨對人民深誠的愛,他的心上是容不下半粒沙子的。李先生和那一年代許多人一樣,在政治上遭到了不幸。他困惑,他委屈,但很快他就感到心地坦然了。天地之廣闊,歷史之久遠,個人的一切榮辱得失何足道哉!重要的是應為祖國,為人民多做工作。於是,他把個人的不幸放在一邊,陶醉於地理教學和科研的王國,始終關注著國內外科學的新動向。60年代初,外國提出了新的大地構造學說——新的大陸漂移理論。他敏銳地意識到:這一學說必將會給地理學帶來巨大的推動力。因此他立即翻譯了這一學說的主要代表作,魏格納的《海陸的起源》,將這一新興理論及時引進國內。令人遺憾的是:在當時極左思潮之下,這一新學說並未受到重視,直到10多年以後,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它對於地理學的科學價值。
李旭旦教授說:「自1979年底我卸下背負了20年之久的沉重包袱之後,心情異常舒暢。在1980年初廣州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地理學會代表大會上,我提出了必須復興人文地理學。這一呼籲,猶如投石擊水,有人擔心,有人茫然,有人反對,然而更多的是贊同。因為在建國初期,在學習蘇聯地理學的過程中,對人文地理學就產生了偏見,認為它是『反動的學說』,是『偽科學』,因此以經濟地理學取代了人文地理學。從那以後,『人文地理』這一名詞竟成了地理科學中的禁區。現在要復興人文地理還得經過一番努力。」
一位年逾古稀的學者,為了人文地理學的復興,不顧多病的身體,多次應邀在國內外講學,出席各種會議。他奮筆疾書,在報刊上為人文地理學撰文呼籲。他翻譯了近100萬字的外文書刊,介紹國外地理學,尤其是人文地理學的新理論、新動向。為了培養人文地理學的新生力量,他更是嘔心瀝血。每當他的文章在報刊上發表後,在志於人文地理學的青年們的求教信像雪片般飛來,只要身體許可,他大多要親自答復,為了滿足高年級學生對人文地理學的求知慾,他拖著病體先後為他們作了10多次講座。1982年,他還親自招收了兩名研究生。為了適應廣大青年學習鑽研人文地理學的需要,他不辭辛勞,為大網路全書主編了《人文地理學》分冊,並翻譯了詹姆斯的《地理學思想史》。
經過廣大地理工作者的數年艱苦努力,人文地理學終於迎來了它的新生。黨和政府充分肯定了人文地理在四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決定在全國高校開設人文地理課程。並在六五計劃中把人文地理學列為加強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

㈧ 介紹幾本優秀地理學著作。能夠深入闡述地理學相關原理,並擁有大量的實例可供參考。

[1] [美]普雷斯頓•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地理學思想史,商務印書館,1989
[2] [英]R.J.約翰斯內頓著,唐曉峰 李平 葉冰容 包森銘等譯,地理學與地理學家,商務印書館,1999
[3] 蔡運龍,地理學與環境——系統分析方法,商務印書館,1997
[4] [英]薩拉•L.霍洛韋 等編,黃潤華等譯,當代地理學要義——概念、思維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8
[5] 趙榮,中國古代地理學,商務印書館,2004
[6] 錢學森等,論地理科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7]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英]Paul A. Longley等著,張晶等譯:地理信息系統與科學,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9] [愛]R. 基欽等著,蔡建輝譯:人文地理學研究方法,商務印書館,2006

以上文獻,均為經典地理學著作,理論性較強,你如果想看實例,就去看國家的各種大型規劃方案,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之類,與理論彼此印證,去偽存真,地理就不僅僅是地理了,那時候,你就不錯了。

㈨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地理學家

1 安芷生 第四紀地質學家。原籍安徽六安,生於湖南芷江。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黃土與第四紀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研究員。為確立中國黃土-古土壤序列及其與深海沉積序列的對比,以及黃土堆積演化與環境變化關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貢獻;首先引入了第四紀磁性地層學,最早指出我國240萬年前發生的重大地質氣候事件,測定了藍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時間尺度東亞季風變遷的代用序列:對控制我國中東部環境的古季風首次提出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指出了東亞季風氣候的不穩定性。合著《黃土與環境》一書。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2 常印佛 礦床地質學家。江蘇泰興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質系。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地質礦產局技術顧問、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礦產地質勘查和科研,對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礦環境中的幾個主要銅礦類型有著相當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發現了銅陵近東西向隱蔽基底斷裂帶,提出了一個有關陸內成礦帶的構造背景、地質環境、成礦特徵和富集規律的系統的理論認識,豐富了陸內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預測。所提出的「層控(式)矽卡岩型」礦床的分類建議,及相應的成礦模式,發展了矽卡岩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實踐。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區第二輪普查和立體填圖的建議,並獲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導找礦方面,為銅陵有色冶煉基地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後備資源。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3 巢紀平 氣象學家。江蘇無錫人。1954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名譽主任研究員。在我國數值天氣預報、長期預值天氣預報、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積雲動力學和熱帶大氣動力學熱帶海氣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環境數值預報等領域中取得了開創性研究成果。 1957年發表了我國第一張48小時數值天氣預報圖。60年代建立中小尺度大氣動力學方程組。70年代首次建立我國海氣耦合的濾波矩平長期天氣數字預報模式,成功地進行了月季天氣預報試驗。近十多年來,提出了Rossby波相互作用後可激發出一類向東西兩個方向傳播的不穩定波,以及在非線形作用下可激發出2-3年ENSO型振盪等,提出了熱帶大氣和海洋運動的半地轉適應和發展理論,領導創建了我國第一個海洋環境數字預報業務系統。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陳旭 古生物與地層學家。1936年生於江蘇南京。1959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即到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工作至今。從1987年開始曾先後擔任國際筆石工作組主席、副主席,國際奧陶系分會選舉委員、副主席。 60年代師從穆恩之院士,參與《中國的筆石》的編著和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80年代以來,主持多個研究項目,在國內外發表了較多的論著。1997年以他為主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被國際地科聯批准,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近年來研究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 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6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系統闡述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陳 顒 地球物理學家。江蘇宿遷人。 1965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地震局研究員。曾任國家地震局副局長、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長期擔任國際地震預測和災害委員會主席。70年代從事高溫高壓下岩石物理學實驗研究。發展了測量岩石變形的激光全息技術,研究了應力途徑對岩石性質的影響。發現的岩石熱開裂現象已被應用於核電站的安全性監測。90年代致力於地震預測和地震災害研究。將地震學、工程科學和經濟學結合在一起,首次編輯了全球地震危險性圖和全球地震災害預測圖。該圖已被聯合國等機構用於減災規劃。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6 陳國達 地質學、大地構造學家。廣東新會人。1934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南工業大學顧問,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構造與成礦研究總中心主席。最大貢獻是於1956年創立地窪學說,突破1959年以來美澳學者創建的地槽地台學說,為進一步認識地殼演化規律及找礦開辟了新思路。從60年代起這一學說被陸續介紹到十幾個國家,推動了有關學科的深入發展。1991年又提出了殼體(歷史-因果論)大地構造學,即把岩石圈的演化與運動統一研究的學術思想。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7 陳俊勇 大地測量學家。原籍浙江寧波,生於上海。1960年畢業於武漢測繪學院。1981年獲奧地利格拉茨技術大學獲科學技術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特邀顧問、科技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在幾何大地測量、衛星大地測量、地球重力場參數計算及地球動力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推導出大地測量中許多重要計算公式;首次結合衛星大地測量資料對中國參考橢球定位進行了詳盡研究。推導的世界「1980年大地參考系」全套參數計算公式被國際組織IUGG通過採用至今。主持推算和提供了中國首次民用的地心坐標轉移參數。主持了1975年和1992年珠穆朗瑪峰高程的計算工作。對建立和完善我國測繪基準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比較重要的有:三維地心坐標基準、重力測量基準、經度基準、消除精密水準測量系統誤差、航測檢定場、長度野外檢定基線等。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8 陳夢熊 水文地質學家。原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1942年西南聯合大學地質系畢業。國土資源部科技咨詢研究中心咨詢委員、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地礦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擔任副總工程師職務,主管水文地質科技業務,領導完成全國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80年代以來,開始致力於地下水資源與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完成國際水文計劃(IHP)兩項國際合作研究課題。除對水文地質研究作出重要貢獻外,對環境地質,以及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方面,也造詣較深。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9 陳慶宣 地質力學家。湖北黃陂人。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提出了在分析岩石變形與應力場的關系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和東西向構造帶形成機制。為中國西南地區地震地質、重大工程選址、北京、深圳等城市地殼穩定性評價作出重要貢獻。發現銅官山外圍鐵帽,擴大了銅官山銅礦儲量;為包鋼找到優質耐火粘土;首次發現西康系中含三疊紀菊石化石的海相復理石沉積,解決了其地層時代問題;發現酒泉盆地早第三紀火燒溝組與白楊河組間不整合,重新釐定了盆地第三系地層,為該區石油遠景評價打下了基礎;首次發現祁連山震旦系和海相三疊系,為該區以後區測找礦作出貢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0 陳述彭 地理學、地圖學、遙感應用專家。江西萍鄉人。1941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史地系。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名譽所長、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50年代積極推動我國國家地圖集的編制。60年代倡導航空像片系列制圖與計算機輔助制圖。70年代致力於開拓遙感應用,組織自然資源與城市環境航空遙感實驗。80年代負責研製我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規范,籌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開放實驗室,曾任第一任主任、設計黃河、長江中下游洪澇災情評估信息系統,兼任中巴資源衛星應用分系統總設計師(1987—1992)。90年代積極參與地球信息科學及全球變化及數字地球戰略研究,著有《地學的探索》文集4卷(1990—1992),《石堅文存》(1999);合著《遙感地學分析》(1985,1990)、《地理信息系統導論》二種教材,主編《地球系統科學》及《遙感大詞典》(1990)二種工具書;主編《地球信息科學》(1997一)及《遙感信息》(1986一)兩種期刊。曾參加編制《中國地形烏瞰圖集》、《國家自然地圖案》、《衛星遙感分析圖集》等地圖集10餘種。任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科學技術咨詢委員會主席、國家遙感中心顧問。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1 陳永齡 大地測量學專家。北京人。1939年獲德國柏林理工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國家測繪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教授。早期著有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實用天文學等大學叢書。主持制定了我國大地測量法式。1965年制定測量珠穆朗瑪峰海拔高程的技術方案,測定其高程為8848.13米,為世界所公認。70年代推動採用衛星多普勒定位技術,初步建立了我國地心坐標系統。80年代建議採用全球定位系統(GPS),並提出研究地殼運動和地球動力學的技術方案。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2 陳運泰 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生於福建廈門。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從事地震波和震源理論的研究。改進和應用了哈斯克爾矩陣法。提出了測定中、小地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品質因數的實用方法;應用與發展了靜力學地震位錯理論;在中國最早綜合利用地震波、「零頻」和重力資料求得中國一些大地震的發震構造和破裂過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過程中「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定量地分析論證了滑動弱化在地震不穩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區介質的流變性對地震自身的重復性及地震序列類型的控製作用,介質與應力的不均勻性對地震斷層的不穩定擴展與地震輻射的控製作用。獲取了一批高質量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的記錄;在國際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記錄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張量並揭示了中、小地震破裂過程的復雜性。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3 程純樞 氣象學家。浙江金華人。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地理系。中國氣象局科學技術委員會顧問、研究員。長期從事氣象業務技術工作。60年來,為我國氣象事業的建設、發展和現代化做出了貢獻。早期從事天氣預報業務研究工作,1949年後在從事氣象業務技術領導工作的同時,致力於大氣探測、氣候資源及農業氣象等方面的研究,並帶領和指導開拓這方面業務服務和研究的領域。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4 程國棟 凍土學家。上海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地質學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院長、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青藏高原凍土研究,解決工程問題。完成青藏鐵路東線工程地質調查。在熱水煤礦論證富冰高溫凍土路段應採用保護凍土原則修築路堤,並提出有效措施。結合青藏公路改建,提出高含冰量凍土分布規律和識別標志。創造性地提出近地面厚層地下冰形成的重復分凝機制(程氏假說)和凍土三向地帶性理論。前者解決了凍土學界長期懸念,被廣泛應用於解釋多種冰緣和寒區水文現象。後者指明凍土隨緯度、海拔和乾燥度變化。近年來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西北水資源形成、變化及與社會協調發展研究。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5 程裕淇 地質學家。浙江嘉善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38年獲英國利物浦大學博士學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名譽院長、研究員。曾任地質部副部長。早年在英國蘇格蘭提供了國際間系統研究交代型混合岩的範例,闡明其交代機理:發現川西丹巴遞進變質帶;發現昆陽富磷礦(1939),是中國尋找沉積磷礦床的突破。長期從事和領導中國鐵礦的研究和勘查以及早前寒武系的研究和總結,指出鐵礦找礦方向;提出鐵礦類型組和鐵礦成礦系列以及所有礦床的成礦系列的概念,促進了成礦學和早前寒武系研究。提出混合岩系列和混合岩化成礦的觀點,進行混合岩化作用的地質背景分類和區域變質岩石的詳細分類,闡明中國各時代變質岩系、岩帶的特徵,從而促進了變質地質學的發展。近年來關於變質岩深熔作用方面有初步開創性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6 池際尚 岩石學家。女。湖北安陸人。 1941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 1947年和1949年獲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布侖茂學院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中國地質大學教授。50年代初發表的岩組學論文具有當時國際水平。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先後負責山東等地區域地質調查及北京南口花崗岩科研工作,特別是山東金剛石原生礦的科研工作,發表了大量論文,提出了我國金伯利岩的分類、命名的原則和方案,總結了各類金伯利岩的岩石學特徵,對尋找金剛石原生礦有重要指導意義,至今被沿用。80年代完成了獲獎成果《中國東部新生代玄武岩及上地幔研究(附金伯利岩)》。主編的《岩漿岩岩石學》和《費德洛夫法簡明教程》反映了當時國內外的最新成果,至今仍是重要的教學參考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7 丑紀范 大氣科學家。湖南長沙人。 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北京氣象學院教授。早年從事數值天氣預報基礎理論和方法的研究,提出將數值天氣預報問題由原來的初-邊值問題推廣為廣義初-邊值問題,使問題更為可解和易於求解;將變分法和泛函分析引入數值天氣預報問題中,提出使用過去資料的理論和方法。論證了准地轉模式大氣溫壓場的演變與下墊面熱狀況的等價性,提出由歷史資料反求大氣要素和參數並使之與長期預報模式相匹配的方法。近年,研究大氣動力學長期演變的漸進性質,得到在特定情況下大氣動力運算元向外源的非線性適應特性,得到定常外源作用下大氣運動的自由度縮減的結果。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8 戴金星 天然氣地質與地球化學家。浙江瑞安人。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70年代後期,在我國首先從事和倡導煤成氣研究,開辟了我國煤成氣勘探新領域。在全面系統研究我國天然氣的碳氫氦同位素特徵、建立鑒別各類天然氣理論及天然氣的成因分類、完善和發展煤成氣(烴)模式、煤成氣的富集規律、氣藏類型、天然氣聚集帶和聚集域、我國大中型氣田形成條件和控制因素,從而為中國第一大氣田——長慶氣田的發現提供了科學依據和預測、在研究中國東部(松遼盆地、渤海灣盆地、蘇北盆地和三水盆地等)無機成因氣及其氣藏形成條件,特別是無機成因CO2氣藏及烷烴氣藏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成果。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 鄧起東 地質學家。1938年生於湖南雙峰。1961年畢業於中南礦冶學院地質系。曾任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副所長,現任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主要從事活動構造和地震地質研究,對我國華北、山西、天山、阿爾泰山和青藏高原的活動構造和大地震區地震構造有深入的研究;對走滑、擠壓和拉張等不同類型構造的幾何學、運動學和形成機制有創造性發展;建立和發展了活動構造大比例尺填圖技術,發展了古地震研究,領導了全國活動構造地質填圖和研究工作,推進了定量活動構造學研究;系統編制了我國活動構造圖,總結了我國活動構造和應力場特徵,提出了新的運動學和動力學模式;主編完成了我國第一份經國家批准使用的地震烈度區劃圖,成為全國抗震設防標准;完成了大量城市和大中型工程活動構造及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為經濟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些不夠的話留郵箱,我這有文檔,還有一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