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中國地理位置阻礙文化

中國地理位置阻礙文化

發布時間: 2021-02-17 04:45:02

『壹』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有哪些

一、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1.由於土地、氣溫、雨水等條件較好,所以較早形成農業社會,使文化發展較早、較快.

2.盡管也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沖突和融匯,但由於農業人口始終佔有數量上的多數和文化上的優勢,所以農業文化始終佔主導地位.

3.由於疆域遼闊,跨緯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環境的變動,並不能影響總體的農業生產,使文化的延續有了穩固的物質基礎.

4.由於受周圍的地理障礙的保護,文化得以獨立發展,長期延續.

二、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1、由於地形地貌繁復,地理特徵多樣,造成文化多樣.

2、有游牧文化和農業文化的不同.農業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區別.

3、各種文化區域之間經濟形態、生活方式、觀念形態不同,且接受外界影響的程度也不同.

三、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1、相對封閉的環境,使中國文化獨自完成文明發生期(與其他文明的比較).

2、形成中國獨特的表意文字、文學藝術、哲學、思維方式、社會結構,自成體系,與西方大異其趣.

3、使中華文化沒有斷層,保持鮮明的民族特色,具備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4、長期隔離和文化發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識.

(1)中國地理位置阻礙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周邊的地理環境較為封閉,海上交流有限,而且沒有一種外來力量能夠對中國文化形成挑戰。一些游牧民族,如蒙古族、滿族等雖然在軍事上是征服者,但是在文化上卻是被征服者。伊斯蘭文化,印度文化均因為地理屏障,未能較深地影響到中國文明。反過來,同樣由於地理原因,中國也未能將自己的文化影響范圍擴大到全世界。

很多人認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是全世界領先的,中華文明引領世界千年,只是近代才開始落後,也有很多人喜歡拿同時期漢朝與羅馬帝國進行比較。實際上這樣的觀點是站不住腳的,這樣的比較也沒有任何意義,原因就在於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范圍內的文明交流十分有限,相互之間很少有直接的碰撞,因此很難比較羅馬帝國與漢王朝。此外,一種文化必需與相應的地理環境相適應。

自古以來北方的游牧民族與華夏民族各方面的交流都十分頻繁,游牧民族也吸收了很多華夏民族的先進文化,但中原對草原的影響始終不像對日本、朝鮮那麼大,原因就在於中原、日本、朝鮮都是農耕文化,相互之間的交流和影響更加容易,而草原為游牧文化,因此不可能對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全盤吸收,只是部分的借鑒。明朝後期工業革命後的歐洲開始強大並逐漸加強最中國的文化影響和滲透,而由於中華文明深厚的底蘊,這樣的影響始終非常有限,防線最終被穿破是在鴉片戰爭以後。

雖然如前所說,中華文明由於地理原因,受到外界的影響較小,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文化是閉塞的。中國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從其他文明中吸收了很多的東西,只不過這些東西都被漢化了。例如現在的凳子就是從游牧民族傳入的,在南北朝時被稱為「胡床」。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文化

『貳』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地理環境因素對人來類文明的演進具有源重要的影響,{一}首先我們的華夏文明屬於大河文明這種文明區別與希臘的海洋文明(以對外貿易為主講究民主與公平)而大河文明以農耕(農耕的實用也使得中國古代科學帶有明顯的實用性)見長,出於防範自然災害(我國獨特季風氣候導致旱澇災害頻繁,地形的復雜多樣又導致地質災害頻繁)的需要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全全國的物力抵抗災害(這種明顯的集體主義也區別與西方濃厚的個人英雄主義){二}農,牧文明的長期對抗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前進的重要力量,農耕文明需不斷強化小農經濟應對北方游牧民族的沖擊。{三}面對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背靠最大的大陸。面對著對海權和陸權的選擇,在古代以陸路交通見長的時期加之長期無海患(相對2000多年封建社會來說)。然而現今的現實是除了渤海我國所有的領海都與外國有糾紛。我國對外能源的依賴不斷加深,對外貿易的不斷發展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海軍。美國妄圖以島嶼鏈實現對中國崛起的壓制。這種種表明我國的海防嚴峻,傳統的陸權思想亟待改變。
以上只是地理因素對我們文明演進影響的一部分,實際很廣

『叄』 有人說,中國地理位置的過於優越,成了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你同意這個看法,請作出你的論述

單純的從地理角度來說,中國地理位置其實並不算優越,只要學習了中學的地理就知道,中國可耕種土地面積佔領土面積的比例並不多,多丘陵和山地。西部內陸缺水,缺可耕種土地,缺出海口,不利於對外貿易,不能像東部沿海地區一樣開展對外經濟,造成經濟相對東部沿海落後太多。有色金屬雖然豐富,但是貧礦居多,礦產的品質並算不上很好,石油等最重要的資源儲量相對於中國的國土面積來說並不多。美國的地理優勢其實更好,兩邊都有很長的海岸線,對外貿易發達,利於進出口貿易,石油儲量比中國的多,絕大部分地區都是以平原為主,可耕種土地面積廣大,農業和畜牧業發達。
不是中國的地理優勢阻礙了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而是因為中國在古代直到近代這段時間,在東亞獨占鰲頭,一家獨大,以至於中國社會固步自封,所有人都以天朝自居,自認為中國地大物博,不思進取,以至於失去了大航海時代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機會,這才是阻礙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主要原因,而到了現代,由於中國社會底子薄,起步晚,社會發展落後於發達國家,雖然發展的速度並不慢,但是其他發達國家也並沒有停止發展還是保持著前進的趨勢,而且現代的國際舞台是相互合作相互競爭的,發展速度太慢就會被國際邊緣化,相反,發展速度快,就會被別的競爭對手想盡辦法來限制其發展。相比之下人們就會產生中國的地理位置阻礙了中國社會向前發展的觀點。

『肆』 試問地理位置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

我國地理位置對中國經濟文化的影響,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分析:在發展農業生產方面,中國地域廣大,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對外交往與合作方面,可以通過陸地同中亞、南亞、西亞、歐洲等地直接往來,如古代的「絲綢之路」,也可以通過海洋同海外各國往來,如明代的「鄭和七下西洋」等。在發展海洋事業方面,可以發展海上航運、海水養殖、開發海洋資源等等。其他方面還有像修建港口、碼頭,建設海上娛樂設施等等。
從緯度位置看:
我國領土南北跨度大,全國大部地區位於北緯20—50。從南向北跨越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和寒溫帶,擁有復雜多樣的氣候,氣候差異顯著,為我國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特別是我國亞熱、帶地區,加之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成為世界上亞熱帶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
從海陸位置看
我國國土遼闊,海岸線漫長,東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使我國東部平原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降水較多,雨量充沛,有利於農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在我國東部漫長的海岸線上有許多優良的港灣,所以既有利於海洋事業的發展,也有利於我國從海上與世界各國進行貿易和友好往來。我國位於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西部深入亞歐大陸內部,與許多國家接壤;東部瀕臨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西部深入內陸,陸上鄰國較多,這也有利於和鄰國進行邊境貿易和友好交。
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對事物的認識總是一分為二的,有優越性,就一定有不足之處。我國地理位置的不足之處,東部地區由於受海洋水汽和夏季風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台風災害也比較嚴重,西部地區大陸性較強,地勢較高,距海太遠,自然環境較為惡劣。於是我國東西差異非常明顯,東部的上海已經與發達國家沒有什麼兩樣,而西部西藏、新疆的部分地區,還近似於原始社會。
充分認識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同時注意克服地理位置的不利影響,才能在祖國的建設中揚長避短,更好地為建設祖國服務。

『伍』 地理位置怎樣影響中國法律文化

提供一個思路:
法律文化屬於精神制度層面內容,而地理位置屬於自然要素內容,那麼可以從專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生屬活的影響去考慮。
如南北方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不同導致了南北方人性格的差異,南方人相對婉約,北方人相對豪放,因此,其制定的法律也會有所差別,如古代北方法律更關注軍事方面,而古代南方由於很富足,更關注民生管理方面。 等等。。。。。。

『陸』 中國在地理上處於劣勢嗎

中國位於亞洲的東來部,是自個海陸皆具的國家。其實中國的地理位置也還算不錯,要說劣勢嘛,就是內蒙古太在內陸地區了,那裡的環境相對惡劣些。還有就是中國境內有喜瑪拉雅火山地震帶,中國還靠近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因此地質災害眾多。中國的南海在夏季經常發生台風,有時甚至會有海嘯的危脅。然後就是中國離其他各大洲都有點遠,不像俄羅斯那樣毗鄰歐洲與美洲。我們許多大洲之間都有海洋相隔,這大大阻礙了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文化交流。

『柒』 中國地理環境對中華民族文化有什麼影響

影響極大。

1、從整體地理環境說,按其地理環境的差異,人類可以粗略區分為大陸民族和海洋民族.典型的海洋民族國家,人們生活的空間相對狹小,利用海洋漕運之便,往往商業比較發達,人員交往和流動方便.又因為內地活動空間有限,迴旋餘地不大,造成向外拓展的動機.而中國整體地理環境的格局恰與海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相反.

2、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可以析劃,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較海洋諸島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3、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高達四,五千公尺.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4、中國的氣候,也影響文明拓展的方向.古代巴比倫,埃及,羅馬,印度等文明,都發源於暖溫帶逐漸向寒冷地帶發展,中國則相反,由於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雨量由東南至西北遞減,而地勢由由東南至西北逐漸增高,多數河流由西向東或由北向南注入大海,這種自然條件,往往決定收獲的豐欠,再加上南暖北寒的氣溫,造成南長北短的農作物生長季節,這些條件對農民的墾殖發生吸引,所以形成人口南移,文化南進的趨勢.

『捌』 考慮中國地理位置,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國家有哪些

受中國影響的國家肯定是跟中國接壤的一些鄰國。比如韓國和日本。
韓國的一些節日比專如端午屬節,應該是中國傳入的,誰知他們捷足先登,先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再如日本,日本的和服,其實都是根據我國古代的衣服樣式,修改而成。還有日本的文字,完全是參考了中國的漢字演變而來的。

『玖』 談談中國所處地理位置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樣的影響

中國的地域遼來闊,主要處於亞熱帶自,適合農耕。除了沙漠地區,全國各地都有豐富的耕地資源,並且很早就掌握了農作物的耕種技術。因此歷史上中國很早即建立了以農耕為主的經濟格局。農耕經濟產生的即主要是農耕文明,守土而不遠征,甚至連商業也視為不良。歷史上把國民分為幾等,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下一等。帝王希望百姓安居樂業,莫思國事。管理國家是士人的事。倡導三綱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科學技術是可有可無的事,用機械那是懶惰的表現。鹽鐵歸帝王所轄,民間不得冶煉,不能造兵器的同時,也難有機械。再就是傳統文化里是多神論,比如土地、雷公、電母、風神、龍王,等等,但是沒有像其他民族的上帝和真主,遵崇祖宗,講究孝道。這些應該是傳統文化的基調。
古代農耕文明的發達,還造就了思想界的發達,幾千年前就對天地自然、人文的理解和表述達到了世界的頂峰,注重道而鄙視術。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顯著特點。

『拾』 求地理位置對國家文化的影響。

這個比較多啊,例如地理位置會影響文明的形成,如大河文明(如中專國)會發展出封建專屬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儒家學派及三綱五常是最受歡迎的。海洋文明(如希臘)適宜產生民主制的國家,人民很早就有了經商貿易的傳統,人民的公民意識和私有財產意識普遍很強,於是資本主義盛行。
地理位置對文化的影響還體現在很多方面的,如建築風格,飲食文化,服飾習慣,宗教信仰,經濟政治等很多方面。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