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地理詩
A. 用有關的地理知識寫三句詩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B. 描寫地理知識的詩詞歌賦
1.題西林壁抄(蘇軾)襲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4、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5、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汛盡卻山行.
C. 中國國家地理簡體版後來一年的目錄匯總就沒
《選美中國》特輯()
這本加厚版專輯質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質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險峰峻峽的圖片十分壯美。其中收錄了丹霞、雅丹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規,精選了中國西部眾多地方的絕美景色。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特輯,看了不下十遍。不論是專心看優美的文字和專業的介紹,還是休息放鬆時看看圖,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評價:
2005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創辦的《地理知識》)。雜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劃專輯: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中國」特輯,限量發行55萬冊,雜志一上市即搶購一空。後來,有人在網上把這本原價16元的雜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裝修訂第三版。
這本書是中國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精華的集錦,它表現了中國這塊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誇張地說,它應該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
——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
《中國國家地理》這本選美中國特輯讓我們把大地當作詩來讀。
——著名作家劉心武
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雪山和冰川大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雪山、冰川這樣的審美范疇。《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開辟了中國人欣賞雪山、冰川的新時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探險家、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
《中國國家地理》做了一件別人沒敢做的事,編輯部在圖片方面強大的策劃和組織能力讓人吃驚。本書展示了114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著名攝影家王建軍
D. 關於地理的詩詞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溫帶大陸性氣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快行冷鋒的影響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不同坡向對植被的影響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垂直地帶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准靜止鋒的影響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衰皆自然。 ——地球公轉
欲就麻姑買滄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殼變動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季節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月相變化
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 ——水循環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豐富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使之成為現實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杜甫從長江三峽逆流而上,怎麼能到得了襄陽,然後到洛陽呢?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地域性
橘生淮南為橘,生淮北為枳。——地域性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水循環
莫問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數家新住處,昔日大江流 ——地殼變動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自然條件惡劣,人口稀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通過水循環,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蝕作用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盆地夜間氣流上升,易成雲致雨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迎風坡易形成降水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在當時的條件下,東吳的船是怎麼樣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生物循環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風的影響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在此地附近
向陽石榴紅似火,背陰李子酸透心。 ——光照對植物的影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 ——沙漠景觀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觀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梅雨天氣
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交通運輸條件對商業的影響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地球自轉
E. 我想要<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12期的那篇<李白詩蹤>
錢塘江有好幾個名字,因為河道像「之」字,所以曾被稱為「之江」。後來,在曲折的「折」字左邊加三點水,成了「浙江」,表示曲折變化的意思,該省省名就源於此。至於「錢塘江」一詞,則是公元10世紀吳越國錢武肅王以後的事了。錢塘江發源於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內的六股尖,那裡溪流縱橫,很難分出哪一條是錢塘江的正源。但三四百公里後,錢塘江就變成了一條有規模的大河,又兩三百公里之後,就進入寥廓無際的杭州灣。
車從杭州出發,幾乎貼著錢塘江的江堤向東行駛。涌潮還沒到來時的錢塘江江面其實非常平靜,江水從容優雅地緩緩東流。江堤下的蘆葦叢里,不時有鷺鳥棲落飛起,江中央的幾條挖沙船像是沉睡著。這景緻,與總是顯得過於靜謐的西湖竟有幾分相像。只有當我搖下車窗,聞見撲面的咸腥味時,才意識到我們正朝大海而去。
20年過去了,第一次觀潮的景象依然那麼清晰。那次,開了一輛老式麵包車,到海寧的一個叫「八堡」的地方,准備從那兒到鹽官,再到老鹽倉,追著潮看。這種觀潮方法現在稱為「一潮三看」,能夠一次把交叉潮、一線潮、回頭潮都看到。
當年,八堡一帶,江面有十多公里寬,天與海的交界處顯得極為很遠。我們趕到那裡時,大江還在落潮,江水靜靜地往下游流著。天上是大片大片灰色的雲,太陽穿過間隙,照在江面上,陣陣漣漪,反射出耀眼的亮光;照在身上,還熱得很。時間還早,鑽進海堤上的蘆葦叢,想涼快一下,沒想到那裡更加悶熱。不久,就有人在叫喊:「來了,來了。」極目望去,天邊有黑、白兩道線,低沉的潮聲已經可聞。黑白兩條線漸漸逼來,潮聲漸漸清晰,沒多久,白花花的涌潮,就像千軍萬馬直撲過來,潮頭高2、3米,以每秒5到7米的速度,浩浩盪盪,溯江挺進,並在海堤上濺起極高的浪花。
我們的麵包車緊隨涌潮來到了16公里外的鹽官。這時的鹽官江中還有幾條木船,船工們已把船頭對准了涌潮的來向,准備迎接涌潮。鹽官的潮是「一線潮」,涌潮橫亘江面,就像訓練有素的軍隊整整齊齊向前推進、勢不可當。當這些木船在跨過潮頭的瞬間,俯仰竟達30多度。涌潮之後,江水翻滾著,像印象派油畫中大塊大塊的色彩。木船在波浪中劇烈地漂盪,而我則獃獃地望著木船……
李白、杜甫、孟浩然、劉禹錫、范仲淹、毛澤東……等中國歷代的很多大詩人都為這驚世的涌潮留下了詩句。從他們的詩句中可以體味到他們不同的心境。比如李白:海神東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濤如連山噴雪來;而毛澤東在海寧鹽官觀潮後則寫道: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台;人山紛贊陣容闊,鐵馬從容殺敵回。
當我第一次見到這涌潮,除了激動,心裡卻在想究竟是什麼使得錢塘江的涌潮如此壯觀?幸運的是,從那時開始,我的工作就與錢塘江涌潮緊緊連在一起。
實歷史上的人們很早就對這里的涌潮現象產生了興趣。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這可以從兩千多年來,詠嘆錢塘江涌潮的詩詞歌賦、小說筆記、神話傳說之數量窺見一般。難以想像,一種水力學現象竟然會承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淀。
東漢思想家王充提出,涌潮強弱與月亮盈虧圓缺、河道的地形密切相關。這大概是世界上第一個從物理學角度解釋涌潮的理論。宋代燕肅則推斷錢塘江巨大沙洲是涌潮形成的重要條件。同在宋代,公元1054年編就了著名的杭州四時潮候圖。英國科學家李約瑟曾說,許多國家的暴漲潮雖然較大,但由於遠離古代文明的中心,均沒有像錢塘江潮那樣,對潮汐學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推動力。
據稱,在中國歷史上曾有三處著名的涌潮,即山東青州涌潮、江蘇廣陵涌潮和杭州錢塘涌潮。其中古長江口的廣陵涌潮曾非常著名,枚乘《七發》寫的就是廣陵濤。兩千年前,長江口也是喇叭形河口,揚州以下,驟然開闊,海潮上溯,奔騰澎湃,形成了廣陵濤。其盛於漢代到六朝,消失於公元766到799年的唐代。原因是長江每年從上游輸運下來5億噸泥沙使兩千年來河口外形有了很大變化,如今,只有長江口北支才有涌潮的出現。
目前,在世界上能與杭州錢塘涌潮媲美的,也只有巴西的亞馬孫河口涌潮了。1988年,沖浪世界冠軍英國人馬修斯來到錢塘江,結果只在沖浪板上堅持11秒就掉下了水。他感慨地說,對於錢塘江涌潮,我們應給予更多的是尊重。
錢塘江涌潮壯觀、精彩、易於觀看,同時這里又有觀潮的傳統。據說南宋第一個皇帝高宗趙構從1127年登基伊始,就被金兵追得東逃西竄。一天,歇腳於錢塘江邊的歸德院,半夜忽聞門外吵鬧,猶如千軍萬馬,大驚失色。後探子來報,此乃潮聲也,才心如釋冰。也許是這次驚嚇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退位當太上皇以後,他迷戀上觀潮,每年八月十八,檢閱水兵,演弄潮之戲。
始於秦朝的杭州城的歷史已超過兩千年。八月十八看江潮的風俗,應該比這座城市的歷史更為悠久。只不過唐宋以前,觀潮的最佳處是在杭州城邊,就是候潮門外的那段古江堤上。每年此日,沿江觀潮者往往達百萬之眾。後因兩岸圍堤造田,又因泥沙堆積導致河床抬高,滯緩了潮水的上溯,觀潮的最佳處便移至距今杭州城約40公里的海寧鹽官一帶。東晉顧愷之曾寫有《觀濤賦》,雲:「臨浙江以北脊,壯滄海之宏流。水無涯而合岸,山孤映而若浮。既藏珍而納景,且激波而揚濤。其中則有珊瑚、明月、石帆、瑤瑛、雕鱗、采介特種奇名。崩巒填壑,傾堆漸隅……」說明這時的錢塘江潮已洶涌壯觀,錢塘觀潮已成為杭州的重要風俗。
由於南宋朝廷將八月十八定為在錢塘江上檢閱水師的日子,於是這一天便成為都城杭州傾城觀潮的日子。這一天里,城外的塔影彩棚之下,仕女雲集,地無寸隙。涌潮來臨,戰船在波浪中溯流而上,變化種種陣勢。煙炮鳴放,潮湧處煙霧彌漫。等到煙霧散走,戰船已隱匿得無影無蹤。此時,便有無數鳧水勇士,在波谷浪峰間劈水向前,有的還高舉大幅彩旗,踏波踩浪,淋漓盡致地展現一個豪傑應有的風采。
潮是一種潮汐現象。海水受到月球、太陽等天體的作用,海面產生周期的漲落,稱為「潮汐」。海面最高、最低高度的差值稱為「潮差」,表徵潮勢的強弱。海面周期漲落,又以波的形式傳入沿海的河口,引起河口水位的波動。大多數的河口,潮慢慢地漲,慢慢地落,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即便在錢塘江下游的杭州灣,沿線也難分辨出漲潮波的前鋒。然而,錢塘江河口處的漲潮波,則是由涌潮帶領,轟轟烈烈地向上游挺進。
河口處的水波傳播速度與水深有關,水深大一倍,傳播速度就增加四成。當漲潮波向前挺進時,由於後面水深比前面大,於是形成後浪追前浪的局面,同時使得潮波越來越陡。從錢塘江河口的統計來看,當潮差與水深的比值等於1的時候,後浪就會追上前浪,形成涌潮。當這個比值越大,這個涌潮就越強。
杭州灣是個喇叭形海灣,從外到里,急劇收縮,於是不同地方有著不同的潮差。灣口寬近100公里,到距離89公里的灣頂,收縮到22公里,再往上50公里,河寬只有二三公里。潮波進入杭州灣後,受到兩岸擠壓,潮勢越來越強,抵達海灣頂部時,潮差比外海大了一倍,實際測量到最大潮差為9米。當潮波從東海進入杭州灣灣口,長驅直入錢塘江河口時,其波及的范圍可以一直上溯到280公里外的富春江電站下游。
另外,由於錢塘江河口處漲潮的水流量比上游來水大200倍,隨漲潮水流從外海帶來的泥沙會堆積在河口內,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隆起的130公里的「錢塘江沙坎」。從杭州灣的灣頂開始,潮波就行進在錢塘江沙坎上,水越來越淺。「後浪」追得也越來越有勁,一直追到了最前面,成了漲潮波的前鋒,也就是涌潮。涌潮過後,潮水還要繼續上漲,直到落潮。
正因為杭州灣的喇叭形狀以及灣口處這個巨大的沙洲,於是錢塘江涌潮方才如此壯觀。
潮汐是月球、太陽和其他天體對海水的作用造成的,潮汐強弱變化也會隨應著天體運行的周期。月球距地球較近,其對海水的吸引力是太陽的2.2倍,對潮汐強弱影響最大。因受月亮吸引,地球迎著月亮的一邊,海面最高;此外,地球在繞著地、月兩者共同的質心旋轉時又產生離心力,以至背著月亮的一面,海面也要抬升。隨著月亮一天繞地球一周,這兩種力使海洋水體一天有兩次漲落。在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時,月球、太陽和地球處在同一條直線上,兩者的作用相疊加,潮汐就最強,於是有每個月的朔、望兩次大潮。其他時間則較弱。當每年的春分、秋分時節,太陽的運行軌跡恰與地球的赤道相交,又產生春、秋兩次大潮。
一天中的兩個潮強弱也有差別。一般講,春分到秋分期間,夜潮比日潮大;秋分到春分期間,則日潮大。當地有個說法:潮既怕冷又怕熱:冬日白天威風,夏天夜裡神氣。
涌潮的強弱與錢塘江河道的狀態也有很大關系。如果流域長期枯水、泥沙大量淤積在河道之中,則潮差減小,涌潮就會減弱;反過來,如果雨量豐沛,河道得以沖刷,涌潮就會增強。錢塘江流域的汛期在每年3到7月,在此期間,河道一般沖刷劇烈,所以,秋潮要比春潮強。當然,如果遇到冬季水豐,或者遇到春旱,自然春潮會強一些。
錢塘江一年有七百多個大大小小的潮,大多是中、小潮,只有一百多個潮比較精彩,尤其是秋分附近的大潮。
潮該大不大,該來不來,歷史上稱之為「潮不至」現象。
南宋末年,元軍進攻杭州,不知涌潮厲害,扎營在沙灘上,南宋朝廷暗自高興,急盼涌潮把元軍捲走,可以不戰而勝。誰知「江潮三日不至」,於是無不大驚失色,以為天助元軍,宋王朝氣數已盡矣。
明代田汝成說:「昔宋末海潮不波而宋亡,元末海潮不波而元亡,亦天數之一終也。蓋杭州是鬧潮,不鬧,是其變矣。」但是,「潮不至」並非都發生在王朝更迭之際,元代1352、1353、1360年,明代1543、1547年,清代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都有涌潮失期的記載。
政權變動之時,恰遇潮不至,戲劇性強,引人注意。但另一方面,是因為江道淤塞,妨礙涌潮傳播,才造成了潮不至。只有連年大旱,才可能淤塞到這種程度。古代農業社會,連年大旱容易導致社會不穩定。而今,新安江、富春江兩水庫建成,削減了洪峰,增大了枯季流量,潮不至現象出現的可能性更小。
千萬不要以為潮頭過後,一切即已重新變得安詳。在錢塘江多端的潮景中,還有前後相隨的兩度潮、去而復返的回頭潮、橫沖直撞的交叉潮,以及迎面相博的對撞潮。在距鹽官約12公里的老鹽倉,就可以看見涌潮的另一種形態「回頭潮」了。
所謂「回頭潮」,是指咆哮西涌的潮水突然又折回,並猛烈撞擊對岸的堤塘。因堤塘的反推力,涌潮又以排山倒海之勢翻卷回頭,泡沫沸騰,形成一排聳立的雪浪,再往東回奔。一來一去之間,這涌潮便更恣肆了。老鹽倉一帶是觀賞回頭潮的最佳地點,因為這兒正好是錢塘江一個約莫75度的拐彎處,涌潮毫無疑問地遇上了障礙。為了保護堤塘,攔住涌潮,人們又在江中築了一條長達600米的丁字壩,逼使涌潮改變方向。兩個因素加在一起,你可以想見狂野涌潮撞擊堤壩時的那番壯觀了。在我那些熱衷於觀潮的朋友中,有的是開著汽車或騎著摩托車追著潮水從鹽官來到老鹽倉,甚至再從老鹽倉追到錢江二橋附近、九溪附近、珊瑚沙附近,這些地方都有可能看見回頭潮。
我見到最壯觀的交叉潮是在1998年秋。在八堡一個偏僻的地方,可看見江中的沙洲,那天,恰好沙洲南北兩汊各有一股涌潮,在遠處看著兩股潮各自或從北到南,或從南到北沿沙洲相對行進,直到兩潮對撞。在碰撞的那一瞬間,激起大浪,浪花竟有一二十米高。而後,兩股潮互相交叉,各自行進。
值得一提的是,在每年的觀潮中,吸引我注意力的不僅是潮水,還有那些在涌潮面前依然膽大妄為的人們。
船工明知涌潮即將來臨,依然在江中航行、挖沙;一些漁民迎著潮頭撒開漁網,希望能捕到肉質異常鮮美的「潮頭魚」,那將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還有那些在潮水劈面時卻依舊冒險站在丁字壩上觀潮的人……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潘閬的這詩句至今仍是贊嘆弄潮兒最著名的句子。
是的,如今,雖再也沒有讓錢塘涌潮來考驗弄潮兒的獨特儀式,但錢塘涌潮卻一如既往,而深植於這方土地的文化也依然悠遠深厚。
F. 《中國國家地理》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專輯專刊
《選美中國》特輯(2005)
這本加厚版專輯質量很高,非常值得一看。
封面很厚,質量非常好;江河湖海、險峰峻峽的圖片十分壯美。其中收錄了丹霞、雅丹等不為人所熟知的地貌,也突破文化常規,精選了中國西部眾多地方的絕美景色。
個人非常喜歡這本特輯,看了不下十遍。不論是專心看優美的文字和專業的介紹,還是休息放鬆時看看圖,都很好。
引用一下名人的評價:
2005年是《中國國家地理》創刊55周年(前身是1950年在南京創辦的《地理知識》)。雜志社在2005年10月推出了大型策劃專輯:中國最美的地方———「選美中國」特輯,限量發行55萬冊,雜志一上市即搶購一空。後來,有人在網上把這本原價16元的雜志炒到了200元。本版是精裝修訂第三版。
這本書是中國自然遺產和人文遺產精華的集錦,它表現了中國這塊土地的神奇和人的神奇。不誇張地說,它應該是我們送給世界的禮物。
——著名作家、畫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
《中國國家地理》這本選美中國特輯讓我們把大地當作詩來讀。
——著名作家劉心武
中國是世界上最美麗的雪山和冰川大國,但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沒有雪山、冰川這樣的審美范疇。《中國國家地理》選美中國特輯開辟了中國人欣賞雪山、冰川的新時代。
——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學探險家、國家氣象局局長秦大河
《中國國家地理》做了一件別人沒敢做的事,編輯部在圖片方面強大的策劃和組織能力讓人吃驚。本書展示了114個中國最美的地方、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場視覺的盛宴。
——著名攝影家王建軍
G. 請大家幫忙找找與地理知識有關的古詩文
1、「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形象地反映了()
A、緯度地帶性B、經度地帶性
C、垂直地帶性D、非地帶性
2、「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是()
A、冷鋒天氣B、曖鋒天氣C、地形雨D、對流雨
3、「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適用於()
A、極地地區B、赤道地區C、回歸線D、極圈附近
4、「孤帆遠景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是指長江的()
A、源頭B、上游C、中游D、下游
5、「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反映了生態系統的()
A、食物鏈關系B、金字塔形的營養級關系
C、物質循環D、能量流動
6、「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個時節是我國的春末夏初。這種鋒面雨屬於()
A、冷鋒B、曖鋒C、准靜止鋒D、對流雨
7、「青蓮出水,碧蓮玉筍世界」是形容()
A、路南石林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D、雲南滇池
8、「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所描述的氣候是()
A、西北內陸的溫帶大陸性氣候B、藏北高原的高山氣候
C、三江平原的溫帶季風氣候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帶性氣候
9、「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描述過去的()
A、寧夏平原B、河套平原C、江漢平原D、黃淮平原
10、「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春風」是()
A、東風B、西風C、冬季風D、夏季風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橫斷山的()
A、降水垂直變化B、熱量垂直變化
C、光照垂直變化D、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
12、「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反映的地區是()
A、長江中下游地區B、江淮地區
C、南嶺一帶D、華北平原
14、「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
A、黃山B、廬山C、泰山D、華山
15、「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
A、塔里木盆地B、柴達木盆地C、四川盆地D、准葛爾盆地
16、「山嶺高,山路長,樣樣東西用肩扛,半世光陰路上忙」是反映何處過去交通的困難()
A、四川B、青藏高原C、福建D、雲貴高原
17、「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
A、黃果樹瀑布B、廬山瀑布C、壺口瀑布D、流沙瀑布
18、「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於()
A、山西省B、北京市C、江蘇省D、浙江省
19、「一年四季無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個城市的氣候特徵()
A、台北B、南寧C、貴陽D、昆明
20、「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是描述()
A、黃山B、廬山C、泰山D、華山
21、唐代詩人李白的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里的「天上」應當指
A、地球的大氣圈B、地球的對流層
C、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D、青藏高原上的巴顏喀拉山
參考答案:
1、C2、B3、B4、C5、C6、C7、B8、A9、B10、D11、D12、D13、C14、B15、C16、C17、B18、C19、D20、C21、D
1.「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渡玉門關」中的「春風」指的是(A)
A.夏季風B.冬季風
2.「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描述的是哪裡的自然景觀。
3.下列詩歌和諺語哪些是描述天氣的,哪些是描述氣候的?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東邊日出西邊雨。()
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雨火對愁眠。()
4.「會當嶺絕頂,一覽眾山小」形容的是()
A泰山B黃山C廬山D峨眉山
5.「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形容的是()
A泰山B黃山C廬山D峨眉山
6.「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的是()
A恆山B泰山C黃山D廬山
7.「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中的「天上」指的是()
「海」指的是()
8.西北地區的自然景觀從東到西是「風吹草低見牛羊」
「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風沙
莽莽黃如天」那麼植被的變化從東到西是()它是隨著
什麼變化而變化()
9.「我家住在黃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
歌——」中的歌詞為什麼不是「不管是東北風,還是西南風」?
1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原因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
A.洋流B.地形C.海陸D.緯度
參考答案:1.A,2.長江三峽船下行時的景觀,3.天氣、氣候、天氣、天氣、天氣、天氣,4.A,5.C,6.D,7.巴彥喀拉山、渤海,8.草原草原荒漠荒漠,9.因為我國主要受來自夏季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冬季來自亞歐大陸的西北季風的影響,10.B
一、描寫地形的詩句如:
李白的《蜀道難》: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飛湍瀑流爭渲,崖轉石萬壑雷。
......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此詩生動地描寫了四川省西部崎嶇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崍山等山脈屬於橫斷山脈的部分,山巒起伏,連峰接天,削壁深壑,連山聳立,地形非常復雜。「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從另一方面反映了該地區的地形特徵。地勢高低起伏,導致道路只能圍繞山峰盤旋,所以歷來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之說。
二、描寫氣候的詩句如:
1、王之渙的《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中後兩句從字面意義上講就是:玉門關外的楊柳不青的原因是由於春風不度造成的,這里的春風當指夏季風。季風是由於海陸的熱力差異導致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變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有規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而形成季風。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大大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曖濕氣流便沿著北太平洋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形成東南季風,即夏季風。在我國把受夏季風影響的地區劃分為季風區,夏季風影響不到的地區為非季風區。季風區與非季風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這條線以東以南為季風區,以西以北為非季風區。因為玉門關正好位於這條界線以西,關外自然就得不到夏季風的滋潤了。
2、描寫平原與山地氣候差異的詩句如: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全詩短短四句,寫出了平原與山地氣候的差異。人間四月正是大地春歸,芳菲落盡的時候了,而在高山古寺之中,山寺桃花始盛開。這主要是山地海拔高導致氣候的垂直變化造成的。對流層大氣的熱量主要來自於地面,因此離地面愈高的大氣受熱愈少,氣溫愈低;平均每上升100米溫度下降0.6度,由於平原和山地的相對高度較大,所以山頂的氣溫是山腳氣溫減去相對溫差,故山頂氣溫要遠低於山腳的氣溫。
三、描寫河湖的詩句:
1、李白的《將進酒》詩中前二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這二句描寫的是黃河源源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上句寫大河之水天上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這里的「天上」指的是青藏高原上的巴頭面顏喀拉山,黃河從這里發源,曲折東流,沿途接納了許多支流,經過了5500千米的路程,流入渤海,是我國第二長河。由於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為我國地勢第一級階梯。它與第二級階梯高出2000-3000米,與平原地區高出3000多米,所以在平原上的人們來看,黃河好似從天而來。這種落差之大,使黃河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目前,已在幹流上相繼建立了多個水電站和水利樞紐。
2、李白的《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青山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中以「輕舟」沿江下行,來形容長江流速之快。而「彩雲間」三個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以體現長江上下游之間的斜度差距,突出長江上下游的落差之大,說明長江蘊有極其豐富的水能資源。長江發源於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脈,注入東海。長江流到四川盆地以東,深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由於兩岸青山的約束,水流湍急,形成了豐富的水能資源。
四、描寫自然景觀的:
1、蘇東坡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而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詩人從橫看、側看,從遠視、近視一觀察廬山,所見的廬山雄姿各不相同,為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為人在廬山之中。廬山飛峙於長江南岸,鄱陽湖濱,長約25公里寬約1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山體不大,但平地而起,顯得特別挺拔。主峰漢陽峰1473米,常隱沒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變幻莫測。從地質構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所以「橫看成嶺側成峰」。
2、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此詩描寫的是我國著名的東岳泰山。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座落在山東丘陵之中,周圍山地高低起伏,低山連綿,唯泰山突穎面出,海拔1532米,為山東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號稱五嶽之首。泰山歷受各朝帝王重視,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進行封禪,表示改制應天,以告太平。歷代文人學士亦慕名而來,留下不少贊美泰山的詩篇和題字或游記。以致泰山成為聞名中外的五嶽之尊。
H. 有哪些詩詞中的地理知識
1、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己亥雜詩
清龔自珍
浩盪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浩浩盪盪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2、菊花
唐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
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
此花開盡更無花。
一叢一叢的秋菊環繞著房屋,看起來好似人陶淵明的家。繞著籬笆觀賞菊花,不知不覺太陽已經快落山了。不是因為百花中偏愛菊花,只是因為菊花開過之後便不能夠看到更好的花了。
3、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劉方平)
夜月
唐-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裡。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今夜才知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裡來了。
4、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5、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陳與義)
襄邑道中
宋陳與義
飛花兩岸照船紅,
百里榆堤半日風。
卧看滿天雲不動,
不知雲與我俱東。
兩岸原野落花繽紛,隨風飛舞,連船帆也彷彿也染上了淡淡的紅色,船帆趁順風,一路輕揚,沿著長滿榆樹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離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躺在船上望著天上的雲 ,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雲和我都在向東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