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雨區移動圖
❶ 中國雨季帶是怎麼移動的
5月在南方登陸,6月移動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季節),7,8月到華北,東北地區 9月開始南回退 一般認為在答長江中下游地區,10月退出我國陸地。
「雨季」是指每年降水比較集中的濕潤多雨季節。我國是一個季風氣候明顯的國家,其降水的季節分配差異較大。在此季節常常出現大雨和暴雨,其降水量約占年總量的70% 左右,因此,雨季表現也比較明顯,易造成洪澇災害,所以又稱為汛期。就大范圍而言,一般南方雨季為4-9月,北方為6-9月。前後相差2、3個月。雨季結束是北方早,南方遲,一般前後相差僅20天左右。
❷ 讀中國季風進退與雨帶推移圖,完成下列問題.(1)將圖中所代表的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山脈的名稱
(1)根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以及圖中各山脈的地理位置,綜合判斷②為陰山④為巴顏喀拉山⑤岡底斯山.
(2)根據我國鋒面雨帶移動規律,可判斷6月份我國雨帶移至江淮地區(D),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梅雨天氣.7、8月份雨帶移至華北、東北(C),此時華北、東北和黃土高原地區常出現暴雨,導致洪澇災害.
(3)由於我國來自海洋上的暖濕氣流與西太平洋上副高有著直接關系,所以我國季風的進退快慢和副熱帶高氣壓有關.我國雨帶的降雨類型主要是由冷暖氣團相遇形成的鋒面雨.
(4)A、根據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可判斷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主要分布在季風區內,故正確;
B、非季風區主要分布在我國地勢的第一和第二級階梯上,故不符合題意;
C、非季風區受冬季風影響,但夏季風影響不明顯,我國劃分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指標主要是根據夏季風影響的范圍來確定的,故不符合題意;
D、我國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劃分主要是根據夏季風影響的范圍確定的,在季風區內,受冬季風影響比較小,有些地區很少受冬季風影響(海南),所以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A
故答案為:
(1)②為陰山 ④為巴顏喀拉山 ⑤岡底斯山
(2)D 梅雨 C 暴雨
(3)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弱 鋒面
(4)A
❸ 讀我國雨帶移動圖,完成第28~29題.28.根據我國夏季風的進退和雨帶推移規律,結合雨帶在Ⅰ、Ⅲ地區的時
夏季風的進抄退也影響到我國大陸東部雨帶的推移.每年4月開始,雨帶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後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國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長.夏季風與雨帶進退的「失常」,往往會造成旱澇災害.如果推進遲緩,久久徘徊在Ⅱ、Ⅲ南方,未推移進入Ⅰ地區,則會導致「南澇北旱」;如果推進迅速,且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則容易出現「北澇南旱」的局面.
故選:D.
❹ 中國雨帶的推移成什麼規律!
雖然梅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特有的天氣氣候,但它的出現卻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圍雨帶南北位移緊緊相連的。
在110E以東的我國東部地區,在汛期從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帶擺動在南嶺山脈和南嶺以南地區。在個別年份,雖然在某一段時間內移到南嶺以北地區,但是從一個候(五天為一候)或一個旬的多年平均情況來看,它往往是維持在28N,29N以南。這個時期就稱為"江南雨季"或"華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帶北移到29N-33N范圍內(即西自我國宜昌,東經長江口,然後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國兩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穩定少動。這時南嶺以南地區已處在雨帶之外,陰雨天氣結束;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告別了風和日麗的初夏,迎來了陰雨綿綿的季節,大雨、暴雨時而出現,一直維持到7月上旬,這就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節。
7月中旬開始,雨帶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區。先後在黃河、淮河流域以及華北、東北等地停滯、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強降雨過程,分別稱為"黃淮雨季"、"華北雨季"此時,長江中下游梅雨結束,驕陽高掛,進入了炎熱的盛夏季節。這種天氣一直要維持到8月下旬,然後雨帶才隨著冷空氣的逐漸活躍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使雨帶一直退到華南沿海地區。雨帶的這種規律性變化,說明長江中下游的梅雨並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氣氣候現象,而是我國東部地區主要雨季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主要雨帶向北移動過程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停滯的反映。
❺ 中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
4月登陸中國大陸
5月移抄至長江流域,5~6月長江流域因准靜止鋒形成「梅雨」天氣
6~7月隨著雨帶北移至華北地區,風帶隨後,長江流域受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形成「伏旱」天氣
8月移至東北地區
9月開始反向南移,10月完全撤離中國大陸
❻ 讀我國雨帶移動圖,完成第28~29題.如果7月以後,雨帶仍未推移進入I地區,我國東部地區將可能產生的災害
夏季風的進退也影響到我國大陸東部雨帶的推移.每年4月開始,雨版帶大致由南向北推移權,9月後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國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長.夏季風與雨帶進退的「失常」,往往會造成旱澇災害.如果推進遲緩,久久徘徊在Ⅱ、Ⅲ南方,未推移進入Ⅰ地區,則會導致「南澇北旱」;如果推進迅速,且在北方滯留時間長,則容易出現「北澇南旱」的局面.
故選:D.
❼ 中國地圖高清版大圖
中國地理位置:中國位於亞洲東部、太平洋的西岸。領土遼闊廣大,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3位,第四位為美國。差不多同整個歐洲面積相等。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山地、高原面積廣大。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氣溫降水的組合多種多樣,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
省級行政單位總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
人口的突出特點是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快,民族眾多。資源豐富,但人均資源佔有量相對較少。中國可分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藏地區四大部分。
地圖如下:
(7)中國地理雨區移動圖擴展閱讀
中國行政規劃:
1、東北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2、北部邊疆一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
3、黃河中下游六省、直轄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北京市、天津市;
4、長江中下游七省、直轄市:湖南省、湖北省、江蘇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上海市;
5、南部沿海七省、特別行政區: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海南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福建省、台灣省;
6、西北五省、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7、西南五省、直轄市: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
❽ 雨帶移動圖
B D
❾ 讀「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5-8月平均位置和中國大陸鋒面雨帶移動圖」完成3-4題圖中a月前後,以下情況可能
A、圖中a月的副高的高壓脊線大約在雨帶3的南部,所以判斷是7、8月.在7、8月,雨帶停留在專華北一帶屬,我國的長江中下游進入伏旱天氣,受副高控制,高溫少雨.鄱陽湖是乾旱的天氣,故不符合題意;
B、江漢平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此時是受副高的控制,晴天,可能遭受旱災,故正確;
C、根據圖中的雨帶判斷是夏季,故不符合題意;
D、根據圖中的雨帶判斷是夏季,故不符合題意.
故選:B.
❿ 讀中國東部雨帶的移動示意圖(如圖),完成下列要求:(1)大約每年的4~5月,我國東部地區的降水主要集
從圖中看出,來大約每年的源4~5月,夏季風最先在華南地區登陸,華南地區最先進入雨季;大約每年的6~7月,夏季風到達江淮地區,江淮地區進入陰雨綿綿的梅雨季節;大約每年的7~8月,夏季風到達華北地區,以及東北地區南部,該區域雨季到來;因此我國東部地區雨帶的移動規律是由華南地區開始,逐漸向北方地區移動.
故答案為:(1)D;(2)C;(3)B;(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