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鹽城的地理位置
1. 鹽城地理位置的歷史演變
文章欄目:鹽阜文化 | 發布時間:2006-2-28 9:16:59 | 瀏覽數:26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寧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建國以後,鹽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高潮。五十年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鹽城的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本回答引用自http://www.x5dj.com/userforum/00387978/00099255.shtml,本人對原作者表示感謝
2. 地理答啦:江蘇鹽城的地理位置是不是優越
對於這個問題,地理知識與旅行資訊專家——地理答啦認為,從歷史上看,鹽城的地理位置並不好,經濟落後的原因也很明顯。
先說說鹽城的地理位置,鹽城雖然地處沿海,有著綿長的海岸線,但從歷史上看,它的地理位置其實很尷尬。
——鹽城是運河的棄兒。隋唐以來,京杭大運河一直是中國的交通大動脈,大運河沿岸的鎮江、揚州、淮安、濟寧、德州等城市,也是隨著運河漕運的發達而興起。鹽城雖然離運河不遠,毗鄰運河之都的淮安,但畢竟沒有處於黃金水道之上,沒有受益於運河而興起。
——鹽城是鐵路的棄兒。近代以來,鐵路興起,運河式微。長期作為中國南北經濟命脈的津浦鐵路(京滬鐵路)自北而南,到了徐州便轉向了安徽,直到南京才回到江蘇境內,把廣大蘇北地區甩在了一邊。不僅是鹽城,包括淮安、揚州、泰州、南通、宿遷在內的蘇北各市,在很長很長時間之內,竟然沒有一寸鐵路。後來鹽城雖然通了鐵路,但也僅僅是次要鐵路拐了個彎通過鹽城,在鹽城坐火車可選擇的車次以及可以直達的城市,還是少得可憐。
——鹽城是海運的棄兒。鹽城雖然有江蘇最長的海岸線,卻沒有江蘇最好的港口。在改革開放後,沿海的大連、青島、連雲港、南通、寧波、福州、湛江、北海等沿海城市藉助海港優勢發展對外貿易飛速發展的幾十年裡,鹽城卻只能望海興嘆,坐擁沿海城市之名卻未得通達全球之利。
——鹽城是高速、高鐵的棄兒。鹽城現在已經有了高速公路、將來也會有高鐵。但摸著良心說,相對於國內其他城市、江蘇其他城市,乃至蘇北其他城市,鹽城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的通車時間、網路化程度,還是比其他城市稍晚了一些,稍慢了一些。當別的城市很多年以前已經乘著高速公路、高速鐵路撒著歡兒奔上小康的時候,鹽城的很多規劃、建設才剛起步,落後也是意料之中的了。
綜上,地理答啦認為鹽城的地理位置並不好,甚至很尷尬。
3. 鹽城地理位置作文
你去灑店做公關能掙到好多錢呀
4. 鹽城的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落後
鹽城,江蘇省地級市,長江三角洲中心區27城之一。地處中國東部沿海地區,江蘇省中部,東臨版黃海權,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市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
鹽城海陸空交通便捷,基本形成高速公路、鐵路、航空、海運、內河航運五位一體的立體化交通運輸網路。南洋國際機場、鹽城港大豐港區、濱海港區、射陽港區、響水港區成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鹽城市成為同時擁有空港、海港兩個一類開放口岸的地級市,是國家沿海發展和長三角一體化兩大戰略的交匯點。
應答時間:2020-12-0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5. 搜索鹽城的資料地理位置名稱由來一小段
解答:1、鹽城隸屬於江蘇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中部,江蘇省中東部,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鹽城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地級市,市域面積1.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21.06萬人;其中市轄區面積49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0萬人。
2、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 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可以說這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特產
建湖藕粉圓子。以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嬌嫩肥澤,柔軟豐滿,甜而不膩,桂香滿口。
白燉鯔魚。鯔魚是鹽城名特海產,肉肥味美,配以豬油丁、火腿片、香菇片、筍片等,上籠以旺火蒸熟。燉熟的鯔魚肉呈蒜瓣狀,湯清味濃,色澤美觀,鮮嫩可口。
燴素魚皮。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呈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奇園蟹黃包。以個大膘肥黃多的活母蟹和精面為原料製作,味道極鮮美,尤以奇園菜館的蟹黃包為佳,故名。
九龍口
首烏糕。用濱海縣特產何首烏粉製成,味道鮮美,色質透明,可養生,可治白發,已成宴席佳品。
四鰓鱸魚。產於響水縣的灌河。嘴大、鱗細、體側扁。菜花時節魚體有黑白相間的花紋,又稱「菜花鱸魚」。魚頭部有重疊的鰓紋,看似四鰓。肉質細嫩,魚湯味鮮,可與雞汁媲美,舊時曾為貢品。
鹽城糖麻花。又名油繩,相傳已有2000多年歷史。特點是:香、甜、酥、脆,油而不膩,美味可口。被載入《中國風味特產指南》。
阜寧大糕。糕片白如雪,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
大縱湖醉蟹。大縱湖蟹個大黃多。洗凈後,配以鹽城曲酒、米酒。
龍岡茌梨。產於鹽都區龍岡鎮北的沙崗地帶,該梨形似紡錘,味似嫩菱,平均單果重200克,最大達800克,果肉厚,含糖量在15以上,在省有關評比會上曾三次奪魁。
葛武嫩薑片。特點是鮮甜脆嫩、形如薄紙、美味可口。其製法是精選寒露前三天採收的鮮嫩生薑,經過13道工序製作而成。
東台魚湯面。
蘇省東台市名點,原系宮廷食品,其湯濃稠如乳,點滴成珠,面白細勻,鮮而不膩,為傳統名點。1924年曾獲巴拿馬博覽會金獎。
生熗條蝦。江蘇省東台市特產。製法獨特:將生蝦先加鹽、曲酒殺菌去腥後,再加入腐乳汁、白醬油、白糖等輔料,即可食用。此菜尤以清明前食用最佳。
東台西瓜。東台西瓜曾以甘甜汁多、消暑解渴、風味獨特而成為縣府的禮品,人們夏日常食的果品。
弶港醉螺。江蘇省東台市弶港鎮特產,又名糖泥螺,始於清乾隆年間,其特點是:香、甜、脆、嫩。
6. 鹽城到底是個什麼地方
鹽城概況
面積 1.5萬平方千米
河湖面積 2700多平方千米(萬河之都)
人口 815萬(2008年底)
語言 鹽城話
郵編 224000
機動車牌號 蘇J
區號 0515
拼音 Yancheng Shi
區劃 轄兩個市轄區,5個縣及兩個縣級市。
市樹 : 冬青、銀杏
市花 : 紫薇、枯枝牡丹
經緯度: 北緯32.85°~34.2 ° 、 東經 119.57°~120.45°
註:鹽城的標志是丹頂鶴(仙鶴)和麋鹿(神鹿)
鹽城,江蘇省中部沿海的一座新興城市,與日本隔海相望,地域得天獨厚,珍禽異獸與人和諧共生,是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一環。鹽城設市較晚,民營與縣域經濟實力不俗,產業結構豐富,生態優美。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地理位置
鹽城的標志-仙鶴鹽城市位於江蘇省中部偏東地域,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北、西北與淮陰市相連,東北隔大淮河與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總面積14983平方公里(老海堤內),是江蘇省地級市面積最大的一個市。其中城區面積210平方公里;總人口798.28萬人(2004年底),其中城區152萬人(亭湖區81萬人,鹽都區 71萬人)。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
經過建市20多年的發展,鹽城的經濟發展迅速,並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江蘇正在將經濟重心從沿江轉移到沿海上,而鹽城正處於江蘇沿海的中心位置,擁有優良的深水港。並且,作為距離上海很近的城市,在蘇通大橋開通後,鹽城進入了上海2小時經濟圈,再加上杭州灣大橋的建立,鹽城與上海以及浙江的關系更加緊密,市政府提出了「做上海的後花園」正是著眼與鹽城的巨大發展潛力和優良的生態環境。並且,未來青島到上海的高速鐵路的開通,更將進一步促成鹽城的飛躍。鹽城的交通頗為發達,擁有國內一流的南洋機場,與國內各地聯網的高速公路通向沿海及內陸各省。而且隨著近年港商到鹽投資,鹽城近幾年與香港貿易往來頻繁,最近又開通了與香港之間的兩小時航線直達,更加速了兩地的交流與發展。
地名探究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生態資源
鹽城是江蘇省面積最大的市。全市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積7737平方公里,河湖水面2700多平方公里。
海洋和灘塗資源十分豐富。沿海灘塗總面積4550平方公里(含輻射沙洲),其中潮上帶1677平方公里,潮間帶1610平方公里,分別佔全省的75%、64.6%、60.8%。隸屬於東台、大豐、射陽、濱海、響水等縣(市)的沿海灘塗,近期可供開發利用的面積達1300平方公里。目前,射陽河口以南沿海地段還以每年1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向大海延伸,被稱之為「黃金海岸」,是江蘇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
岸線港口資源得天獨厚。鹽城市海域位於江蘇沿海中部,海岸線總長582公里,占江蘇省的56%。海域面積18897平方公里,其中內水面積12144平方公里,領海面積6753平方公里,沿海海域是中國唯一無赤潮的內海水域。沿海陳家港距連雲港27海里、日照港59海里,集、疏、運條件比較優越,為二級航道,國家二類開放口岸。大豐港北距青島港210海里、連雲港120海里,東距日本長崎港460海里、韓國釜山港465海里,南距台灣基隆港620海里、上海港280海里,已被國家規劃為對外開放一類口岸。濱海港地處江蘇沿海中部、連雲港與長江口之內,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10米等深線離岸最近處為1.215海里,深水直通大海,可建5-10萬噸級碼頭泊位,是江蘇沿海水深條件最好的岸段之一。射陽港現擁有千噸級碼頭5座,並開通了集裝箱內河支線,港口年吞吐能力可達530萬噸,目前,射陽港已同沿海24個港口通航。
石油天然氣資源蘊藏較多。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全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有著廣闊的勘探開發前景。
農產品資源優勢突出。鹽城是江蘇最大的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已建成8個全國商品糧基地縣、1個優質油料基地縣和6個優質棉基地縣,海洋及動植物資源豐富。糧棉油、桑果菜和禽蛋魚等主要農產品的種養規模和總量均位居全省首位。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證居全省之首,全市有4個縣列入省級農產品產地認證;通過省級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的種植業產地有212個、面積223萬畝,畜牧業產地87個、畜禽規模1799萬頭(只)。新建國家和省級農業標准化示範區5個,省級外向型農業生產基地6個。通過認定的有機食品基地2個10.2萬畝、綠色食品基地6個2.2萬畝。全市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稱號的產品共有179個。
生態旅遊資源獨具特色。全市現有對外開放景點40多個,其中省級文保單位15個,3A級景區2個,2A級景區1個,省級風景名勝區1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市域東部擁有太平洋西海岸、亞洲大陸邊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被列入世界重點濕地保護區,正在規劃建設鹽城濕地生態國家公園,打造「東方濕地之都」。濕地保護區內建有世界上第一個野生麋鹿保護區和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為聯合國人與自然生物圈成員。大豐野生麋鹿保護區目前麋鹿種群600多頭,其野生種群總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國家級珍禽自然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一類野生動物12種,國家二類重點保護野生動物67種,每年來此越冬的丹頂鶴達到1200多隻,佔世界野生種群的60%以上。市域西部地處里下河地區腹地,大縱湖、九龍口、馬家盪等湖泊水域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為典型的瀉湖型湖盪濕地。面積10多萬畝的海濱林場和遼闊的海濱草原,集藍天、大海、海塗、森林、草原、珍稀動植物等於一體,具有與基岩海岸和砂質海岸迥然不同的海濱風光。鹽城不僅資源豐富、生態獨特,民俗文化特色也很鮮明。鹽城是淮劇的發源地,素有「淮劇之鄉」、「小戲之鄉」、「現代戲之鄉」的美稱。歷史上名人和名勝古跡較多。市區有南宋丞相陸秀夫祠堂、明末書法家宋曹故居等人文景觀,大豐市白駒鎮是《水滸》作者施耐庵的故里,東台西溪有北宋宰相范仲淹的「讀書堂」,亭湖便倉有北宋宰相卞濟手植的「枯枝牡丹」。現代著名外交家喬冠華、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胡喬木的故鄉也在鹽城市境內。
電力、煤炭是鹽城的兩大主要能源。鹽城現有鹽城、濱海、射陽港等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140萬千瓦;另有陳家港、王港大型電廠已列入國家規劃,至2010年,總裝機容量可達300萬千瓦。目前,全市城鄉通電率達100%。鹽城現有淮北劉東、微山昭陽、徐州利國等煤礦,礦井設計能力近100萬噸。
鹽城天然氣田為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其圈密儲量為2100億立方米,含氣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品質名列全國天然氣前列,平均熱值9250大卡,甲烷含量為96.7%,不含硫。鹽城天然氣田的建設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經濟概況
2008年鹽城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3.6%,人均首次超過3600美元;財政總收入達到216.1億元,增長45.7%,實現了兩年翻一番,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3億元,增長38%;出口總額21.7億美元,增長53%,增幅列全省第二;注冊外資實際到賬突破10億美元,增長23.3%;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120億元,增長35.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投資610億元,增長40.3%;新發展私營企業1.4萬戶,新增私營個體經濟注冊資本300億元,增長63.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86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790元,分別增長14.5%、11.5%。
7. 鹽城的地理環境
鹽城的氣候,屬於北亞熱帶氣候向南暖溫帶氣候過渡的地帶。一般以灌溉總渠為界,渠南為北亞熱帶氣候帶,渠北為南暖溫帶氣候帶。由於東臨黃海,海洋調節作用非常明顯,也可屬於濕潤的季風氣候區。
主要特點是: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水豐沛,雨熱同季,日照充足,無霜期長。
氣候受海洋影響較大,與同緯度的江蘇省西部地區相比,春季氣溫低且回升遲;秋季氣溫下降緩慢且高於春溫;年降水量也比本省西部明顯偏多。季風氣候明顯,冬季受歐亞大陸冷氣團影響,盛行偏北風且多寒冷天氣;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且多炎熱天氣,空氣溫暖而濕潤,雨水豐沛。 瀋海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15),為鹽城繞城高速東段,是前往上海的重要通道,北經蘇魯界河銹針河接同江至三亞國道主幹線(山東境)汾水至日照高速公路,南接蘇通長江公路大橋,並與寧啟高速公路交叉,途經連雲港、鹽城、南通三市,路線全長403.28公里,總投資約200.44億元。全路分汾灌、連鹽、鹽通三段建設,均於1999年開工,2002年10月汾灌段建成通車,2005年11月鹽城至南通段建成通車,2006年10月全線建成通車。沿海高速公路自蘇魯交界至灌雲段為四車道高速公路,其餘路段採用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
鹽靖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1515,蘇高速S29),為鹽城繞城高速西段及北段,向南最遠可至靖江,向東接上瀋海高速可至連雲港,它基本與東邊的瀋海高速平行,此條高速是鹽城通往蘇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是鹽城與外界交流重要的高速公路之一。
鹽淮高速公路(國家高速G1516,蘇高速S18),為鹽城繞城高速南段,與瀋海高速公路交互,然後經鹽徐高速東段(原徐大高速公路)直達大豐港,西接京福國道主幹線徐州繞城高速公路並與連徐高速公路交叉,途經鹽城、淮安、宿遷、徐州四市,路線全長308.43公里,總投資122.76億元。鹽徐高速公路自東向西將沿海、寧靖鹽、京滬、寧連、寧宿徐等縱向高速公路溝通,是橫貫蘇中—蘇北腹地的一條重要的東西向交通要道。鹽徐高速公路與南京至淮安高速公路共線段11.4公里採用六車道高速公路標准,其餘路段為四車道高速公路。
以上三條高速公路已經相互貫通,構成了環繞鹽城大市區的高速圈。 鹽城南洋國際機場,IATA代碼YNZ,位於江蘇省鹽城亭湖區南洋鎮境內,距市中心直線距離約8.3公里,通過瀋海高速與鹽淮高速和鹽靖高速互通。鹽城機場於2000年3月29日正式通航,飛行跑道長2800米,飛行區等級為4C,可以起飛空客A320,設計年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鹽城雖地處蘇中、蘇北,卻是江蘇唯一、全國第十家同時擁有空港和海港一類開放口岸的地級市,已開通鹽城至北京、上海、廣州、南通、昆明、廈門、武漢、長沙、哈爾濱、沈陽、台北、香港、韓國首爾、日本靜岡、日本大阪等地的航班。鹽城開通多條國際定期航線,並向外國籍航空器開放,同時,鹽城南洋國際機場國際空港配套工程也將開工,包括跑道延長、新建2號國際候機樓及邊防海關綜合樓工程,韓國首爾航線也從2004年開始由國際定期包機航班變更為國際定期航班。
作為國家一類開放航空口岸,鹽城南洋國際機場已經開通國際(地區)航線有4條。 截止2015年5月,鹽城公交公司共有營運線路71條,其中快速公交線路8條(B1,B2,B支1-6),線路總長度1220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線路總長度為136公里。K字頭城鎮公交現在已經通達亭湖區及鹽都區所有鄉鎮(街道)。
票價:快速公交(B字頭)及普通無人售票車單一票價1元,使用公交卡刷卡享受9折優惠,城鎮公交(K字頭)及普通有人售票車按照里程長短分段計費。 鹽城軌道交通規劃形成兩兩相交的3條軌道線路,軌道線網總長度87公里,線網密度0.47公里/平方公里。
1號線:經河東中心後向南布設,覆蓋河東片區南部,支撐河東片區南北向客流。線路經過先鋒島—建軍路商業中心—鐵路客運站—河東行政區—河東商業金融中心—河東南工業片區,線路長度約27公里;
2號線:與總規方案保持一致,經過城北物流中心—建軍路商業中心—市行政中心—城南商務中心—伍佑組團中心,線路長度約27公里;
3號線:西段修改線形,沿振興路連接高新產業區中心,依次經過高新技術園區中心—城西中心—城南商務中心—鐵路客運站—河東大洋灣—環保產業園區中心,線路長度約33公里。 光能資源
鹽城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6.2~121.0千卡/c㎡,一年當中以七、八、九月為最多,一、二、十二月為最少。全年光照時間平均在2280小時左右,其中春季佔25%,夏季佔29%,秋季佔24%,冬季佔22%。
熱能資源
鹽城年平均氣溫為13.7~14.5℃,鹽城極端最高氣溫為37.2℃。 鹽城已探明石油天然氣蘊藏量達800億立方米,預計總儲量達2000億立方米,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沿海和近海有約10萬平方公里的黃海儲油沉積盆地,居中國海洋油氣沉積盆地第2位,有著廣闊的勘探開發前景。
電力、天然氣是鹽城的兩大主要能源。鹽城現有鹽城、濱海、射陽港、陳家港等電廠,總裝機容量已達140萬千瓦;另有王港大型電廠已列入國家規劃,至2010年,總裝機容量可達300萬千瓦。2013年,鹽城城鄉通電率達100%。
鹽城天然氣田為東部沿海地區陸上最大的油氣田,其圈密儲量為2100億立方米,含氣面積200平方公里左右;其品質名列全國天然氣前列,平均熱值9250大卡,甲烷含量為96.7%,不含硫。鹽城天然氣田的建設開發已進入實質性階段。
8. 江蘇鹽城在哪裡呀
]鹽城概況面積 16972平方千米
河湖面積 2700多平方千米(萬河之都)
人口 815萬(2008年底)
語言 鹽城話
郵編 224000
機動車牌號 蘇J
區號 0515
拼音 Yancheng Shi
區劃 轄兩個市轄區,5個縣及兩個縣級市。
市樹 : 冬青、銀杏
市花 : 紫薇、枯枝牡丹
經緯度: 北緯32.85°~34.2 ° 、 東經 119.57°~120.45°
註:鹽城的標志是丹頂鶴(仙鶴)和麋鹿(神鹿)
鹽城,江蘇省中部沿海的一座新興城市,與日本隔海相望,地域得天獨厚,珍禽異獸與人和諧共生,是國家沿海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一環。鹽城設市較晚,民營與縣域經濟實力不俗,產業結構豐富,生態優美。鹽城大多數人口是歷朝江南移民後裔,因而傳統文化和民眾的心理狀態都屬於傳統的江南文化范疇。鹽阜大地人傑地靈,名人數不勝數,有過南宋丞相陸秀夫,也是和《水滸傳》作者施耐庵的故鄉。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鹽城市位於江蘇省北部偏東地域,東臨黃海,南與南通市接壤,西、西南與揚州市,泰州市為鄰,北、西北與淮安市相連,東北隔大淮河與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總面積16972平方公里,是江蘇省省轄市中面積最大的一個市。其中市轄區面積1779平方公里;總人口815萬人(2008年底),其中市轄區158.65萬人(亭湖區83.90萬,鹽都區74.75萬)。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交通發達,物產富饒,素有"漁米之鄉"的美稱。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屬淮安府;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
06以來,鹽城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加快全市八類十大重點工程建設進度,一手加大10個重大前期項目推進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現將上半年八類十大重點工程及重大前期項目推進情況通報如下:
文化教育1、鹽城工學院
鹽城工學院是江蘇省屬全日制普通高校,創建於1958年,始名鹽城工學院。1961年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鹽城工業專科學校,1962年7月因國家經濟困難而停辦。1977年12月經江蘇省革委會批准恢復建校,時稱南京工學院鹽城分院,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再度定名為鹽城工業專科學校。1996年5月,經教育部(原國家教育委員會)和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鹽城工業專科學校和創建於1985年的鹽城職業大學合並建立鹽城工學院。2000年2月鹽城會計學校並入鹽城工學院。
鹽城工學院是一所以工為主,理、工、農、管、文多學科相結合的培養高等應用型本專科人才的省屬普通高校。學校創建於1958年,一校三區,校園佔地2283.7畝,校舍建築總面積33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4.2億元。學校設有經濟與管理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人文學院、設計藝術學院、高職學院、民辦博雅學院、遠程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共10個二級學院和材料工程系、建築工程系、紡織工程系、基礎教學部、社會科學部、大學外語教學部、實驗教學部、體育部等8個教學系部。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1700人,教職工1130名,其中專任教師681名,教授33名,副教授等副高職人員215名,講師、工程師等中職人員396名。
2、鹽城師范學院
鹽城師范學院是一所省屬高等師範本科院校,坐落在江蘇沿海開放城市鹽城市市區。1999年3月,經教育部批准由原鹽城師范專科學校和原鹽城教育學院合並組建。2002年,創建於1958年的國家級重點中專鹽城商業學校並入師院。
鹽城師范專科學校創建於1958年;1963年,停辦;1976年,建立江蘇師范學院鹽城分院;1978年,經國務院批准,重建鹽城師范專科學校。鹽城教育學院的前身為鹽城教師進修學院,創建於1959年;1969年,停辦;1979年復辦;1983年,更名為鹽城教育學院。
學院現有全日制普通本專科學生13916人,其中本科生12410人。設有文學院、經濟法政學院、社會學院、外國語學院、音樂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商學院、城市與資源環境學院、數學科學學院、物理科學與電子技術學院、化學化工學院、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等15個二級學院。還設有1個民辦二級學院黃海學院。
學院現有教職工1227人,其中專任教師829人,專任教師中有正高級職稱人員69人、副高級職稱人員234人,博士53人、碩士363人,另有在讀博士研究生43人,在讀碩士研究生75人。有31名教師被南京大學、華東師大、同濟大學、河海大學、蘇州大學、徐州師大、安徽師大等高校聘為博士或碩士研究生導師。學院還從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聘請了93名兼職教授。英語等專業長期聘有外籍教師任教。
學院現有37個本科專業,其中師范類專業16個,非師范類專業21個。擁有「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和「動物學」等2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建設學科,「中國古典文獻學」和「應用數學」等8個校級重點建設學科,「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和「企業管理」等5個校級扶持建設學科。現有「數學與應用數學」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1個,「漢語言文學」、「英語」等江蘇省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思想政治教育」等校級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9個。
3、江蘇省鹽城中學
江蘇省鹽城中學坐落於黃海之濱、東方濕地、革命老區鹽城。積80年之厚蘊,育英無數,載譽滿園。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被確定為江蘇省首批重點中學。其後又被省教育廳列為全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1997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2004年又被省教育廳首批轉評為「四星級學校」。
翻開校友錄,鹽中人倍感自豪。外交部原部長、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全國政協原秘書長朱訓,解放軍總後原政委、上將周克玉,中國中科院院士王詩宬,工程院院士孫九林、李立浧,台灣原「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和原「陸軍總司令」陳廷寵等均是鹽城中學的畢業生。舉世矚目的神舟五號、六號、七號飛船凝結著鹽城中學20餘名校友的智慧和心血;聯合國「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封東來等已經卓然翹楚…… [編輯本段]交通通訊鹽城市由鐵路、公路、水路、航空和四種運輸方式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路;具有先進的電信通信網和便利的郵政網。全市交通郵電業的從業人數約15萬人。2005年7月鐵路陸續開通,拉近了蘇南蘇北的距離,推動了鹽城經濟的快速發展。
鐵路
1987年,由鹽城、淮安、南通三市聯合提出了修建淮鹽通鐵路的構想。1998年9月,鹽城段鐵路全線開工,工程總投資17億元。2002年12月,新長鐵路鹽城段順利通過部、省兩級驗收,該市的鐵路由建設管理轉入運營階段。2005年7月1日新長鐵路開行全國直通旅客列車。到目前為止,已經有8列火車途徑鹽城火車站,可以直達北京、哈爾濱、太原、成都、青島等城市。
公路
204國道,204國道在市區內原名「通榆路」,近些年改稱「開放大道」,是市區東部的主幹道。這條路歷史悠久,可以一直追溯到北宋時期,范仲淹曾在鹽城任地方官,當時鹽城沿海地區常常受海水入侵,他便主持修建了一道大堤,被稱作「范公堤」,後來滄海桑田,大堤以東逐漸變成了土地,原來的大堤逐漸成了大路,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通榆路」。
寧靖鹽高速公路,在鹽城市區以西方向,向南最遠可至南京,向北可至連雲港,它基本與東邊的沿海高速平行,這兩條高速公路是鹽城境內重要的高速公路。
航空
鹽城機場,IATA代碼YNZ,位於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南洋鎮境內,距市中心直線距離約8.3公里,並和寧鹽、連鹽、淮鹽、鹽通等高速公路連接。鹽城機場2000年3月29日正式通航,飛行跑道長2200米,飛行區等級為4C,設計年旅客吞吐量30萬人次。目前已開通鹽城至北京、廣州、韓國等地航班。鹽城南洋機場已經成功晉級國家一類航空開放口岸,將於近期開通多條國際定期航線,並向外國籍航空器開放,同時,鹽城南洋機場國際空港配套工程也將於近日開工,包括跑道延長、新建2號國際候機樓及邊防海關綜合樓工程,韓國首爾航線也將由目前的國際定期包機航班變更為國際定期航班。2009年6月21日開通鹽城——香港航班,每周一、五兩班,10∶55從香港起飛,13∶25到達鹽城,14∶10從鹽城起飛,16∶40到達香港。 [編輯本段]區劃人口鹽城下轄2區、5縣,代管2個縣級市:
9. 鹽城的地理位置
基本概況
鹽城地處蘇北平原中部,東臨黃海,西襟淮揚,南與南通市、泰州市接壤,北與連雲港市毗鄰。1983年由地區改市,實行市管縣體制,下轄東台、大豐2個縣級市和建湖、射陽、阜寧、濱海、響水5個縣,市區下設鹽都、亭湖兩個區和鹽城開發區,市轄區面積1696平方公里,人口151.36萬。全市有138個鄉鎮,6個街道辦事處,1927個村民委員會,554個居民委員會,796.51萬人口,總面積1.5萬平方公里,是江蘇面積第一、人口第二的市。基本特點是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地名探究
[編輯本段]
因鹽得名,歷史悠久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4年(公元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亭場,到處是鹽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7年(公元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鹽城歷經了兩千多年的歷史沉澱,處處散發著濃郁的海鹽文化。古代以盛產「淮鹽」而享譽華夏,古稱「淮夷地」。早在戰國時期即「煮海為鹽」,《史記》載「東海有海鹽之饒」。秦漢時則「煮海興利、穿渠通運」,已成為漁鹽興旺之地。唐時,「甲東南之富、邊餉半出於茲」的淮南鹽場,僅鹽城就有「鹽亭一百二十三所」。唐寶應年間,境內設有海陵監、鹽城監,每歲煮鹽百餘萬石,其時鹽城已成為東南沿海重要的鹽業生產中心。
鹽城是名副其實的「鹽」城。在各地地名當中,至今仍保留著「團」、「灶」、「總」、「丿」「倉」等與鹽業生產管理相關的名稱。「團」,是鹽區生產組織,灶戶「聚團共煎」的生產形式。每個鹽場設幾個團,每團設若干灶戶,舊時以「團」為地名的,多分布在古淮南鹽區的東台、大豐,如南團、西團、卞團等。目前,仍保留大豐的西團鎮,全市還有18個村、48個自然村組的地名與「團」有關。「灶」,是灶民煎鹽的重要設施,境內因「灶」稱名的有頭灶、三灶、四灶等6個鄉鎮,另有85個村及368個自然村組也是因「灶」而得名。「總」,是鹽場灶民聚居的單位。明初大規模的「洪武趕散」,移民來到荒漠的海濱燒鹽,為了對散居在沿海的灶民實施管理,各場設總若干,以次為序。清嘉慶時,東台富安鹽場就設有30個總。今天沿海鄉鎮地名中仍保留有一總、二總、三總等地名,境內還有7個村和37個自然村組以「總」命名。「倉」,即鹽倉,以枯枝牡丹名揚天下的亭湖區便倉鎮當年就是伍佑鹽場的便倉所在地。境內還有東台三倉鎮以及11個村和18個自然村組因「倉」設名。「丿」是明後期及清代灶民煮鹽的主要生產工具之一,其形同鐵鍋,略比鍋淺,徑園三尺,深3-4寸。境內以「丿」命名的鄉鎮,有東台的曹丿鎮、大豐的潘丿鎮,市內還有6個村和13個自然村組亦是以「丿」為地名的。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西漢初為射陽侯劉纏封地,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是鹽城置縣的開端;三國時屬魏,廢縣制;西晉又復縣制;東晉義熙七年改名鹽城,此為現名之始;南北朝稱鹽城郡;隋初仍為縣,屬江都郡;隋末,韋徹據鹽稱王,分為新安、安樂兩縣,唐初復置鹽城縣;宋代屬楚州;元朝屬淮安路;明代屬淮安府;清初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劃歸江蘇省;民國初屬江蘇省第十行政督察區。1946年鹽城一度改名為葉挺市,後仍恢復原名。其它縣的設置:清朝雍正九年建阜寧縣;乾隆三十三年建東台縣;抗日戰爭中期,建台北、鹽東、阜東、建陽4縣;1966年新建響水縣。1983年撤銷實行市管縣新體制,下轄城區、郊區和響水、濱海、阜寧、射陽、建湖、大豐、東台等7縣。1987年後,東台、大豐先後建市,1996年,郊區撤銷,建鹽都縣。2003年,城區更名為亭湖區;撤銷鹽都縣,設立鹽城市鹽都區。以原鹽都縣潘黃、大縱湖、北龍港、樓王、學富、義豐、尚庄、葛武、北蔣、秦南、龍岡、郭猛、大岡1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鹽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潘黃鎮。亭湖區轄原鹽城市城區以及原鹽都縣的步鳳、伍佑、便倉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人民中路。
2007年,江蘇省政府批復,同意將鹽城市亭湖區張庄街道辦事處劃歸鹽都區管轄. 這就是鹽城歷史變遷的輪廓。
鹽城在遠古代是陸地,後陸沉變為濱海平原。建國後,大豐西團一帶出土的古陸生物化石可以考定,鹽城至少在二、三萬年前即已成陸。阜寧縣羊寨一帶的石器、骨器的發現,表明至遲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鹽城境內就有靠漁獵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動的蹤跡。遠在西周初年,魯侯伯禽令奄民南遷,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鹽城一帶定居,他們可以說是鹽城早期的開拓者。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移民來鹽屯墾,鹽城人口大增。鹽城的手工業也頗為發達,明清時期的建湖周氏冶鐵、李氏花炮,東台曹氏木雕、唐氏羽扇以及濱海的泥彩塑,大豐的西團發綉和東台安豐的木芙蓉織品等,在江淮之間是負有盛名的。
在中國革命現代史上,鹽城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1926年春,鹽城建立了黨的組織。1932年間,胡喬木同志在鹽城加入地下黨,辦報宣傳革命。1940年10月,東進北上的新四軍與南下的八路軍在白駒獅子口會師,成立了華中總指揮部。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陳毅為代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從此鹽城成了蘇北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心臟。華中局黨校、抗大五分校、魯藝華中分院,在鹽城為黨培養了大批抗日幹部。劉少奇、陳毅等老一輩革命家留下了戰斗足跡。1947年10月底鹽城獲得解放,1948年上半年全鹽阜區回到了人民懷抱,又成為解放戰爭的大後方,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全中國作出了貢獻。
文化的發達是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鹽城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在鹽阜大地上,哺育過文雄海內的「建安七子」之一陳琳;南北朝產生過名醫徐道度,清代有治水專家馮道立;明清出現過詩人吳嘉紀 陳玉澍、書法家宋曹、畫家萬嵐以及評書的開創者柳敬亭等。建湖的「百戲」在唐代即享有盛譽,慶豐十八團是我國雜技三個半發源地之一。明代中葉還出現過東台安豐人王艮為代表的具有全國影響的泰州學派。近、現代鹽城出現的學者名流甚多。
鹽城歷史上出現過不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元末,草堰場鹽民張士誠起兵於白駒場。南宋末年的陸秀夫是鹽城長建鄉人,與文天祥同榜進士,官至左丞相,抗元於崖山,背負幼帝投海殉國。明末清初的王之楨,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的得力幕僚。近代的馬玉瑗在三河、寶坻等縣任上,反抗洋人入侵,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和尊嚴。
10. 江蘇鹽城市屬於南方還是北方
鹽城市區屬於南方。
南方地區指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的地區,常特指位於一特定的或暗示的方位點以南的地區。
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南方」的北界是學術界普遍接受的觀點。1908年,原中國地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從自然地理分區等角度出發,在其所著的《新撰地文學》中首次提出「北嶺淮水」為我國的「南北分界線」。
行政區劃概念中的南方,包括西南、東南、中南與港澳台地區,即江蘇、安徽、浙江、上海、湖北、湖南、江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重慶、廣西、廣東、海南、香港、澳門與台灣。
(10)中國鹽城的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鹽城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西南與揚州、泰州為鄰,西北與淮安相連,北隔灌河和連雲港市相望。全市地勢平坦,河渠縱橫。鹽城下轄3區5縣1市,全市土地總面積16931平方千米,其中沿海灘塗面積4553平方千米,2017年戶籍人口826.15萬人。
鹽城從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建立鹽瀆縣,當時這里遍地皆為煮鹽場,到處是河,「瀆」就是運鹽之河的意思。東晉安帝義熙七年(411年)時更名為鹽城縣,「鹽城」之名使用至今。以「環城皆鹽場」而得名。
建鹽小片分布於亭湖、鹽都、建湖,射陽南部,大豐北部,處於洪巢與泰如兩片的過渡地帶,特點上互有交叉,但仍以洪巢片特點為多,屬於江淮官話洪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