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地理中國古代空間結構是什麼

地理中國古代空間結構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1-02-16 13:37:46

① 古代中國,以中原為腹心的邊疆軍事防禦,其軍事地理的空間布局,有什麼樣的顯著特點

每個朝代不一樣;比如唐朝主要在對外作戰,主要軍隊防禦都在邊疆,中央地區主要以16衛防禦

② 中國古代建築的主要結構是什麼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橫梁、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樑上又抬梁,所以稱為抬梁式。宮殿、壇廟、寺院等大型建築物中常採用這種結構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連起來成為排架,然後用枋、檁斗接而成,故稱作穿斗式。多用於民居和較小的建築物。井乾式是用木材交叉堆棧而成的,因其所圍成的空間似井而得名。這種結構比較原始簡單,現在除少數森林地區外已很少使用。木構架結構有很多優點,首先,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屋頂重量由木構架來承擔,外牆起遮擋陽光、隔熱防寒的作用,內牆起分割室內空間的作用。由於牆壁不承重,這種結構賦予建築物以極大的靈活性。其次,有利於防震、抗震,木構架結構很類似今天的框架結構,由於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構架的結構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縮餘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內可減少由地震對這種構架所引起的危害。牆倒屋不塌形象地表達了這種結構的特點。
2、中國古代建築的平面布局具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
就是以間為單位構成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庭院為單元,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就單體建築而言,以長方形平面最為普遍。此外,還有圓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幾何形狀平面。就整體而言,重要建築大都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以庭院為單元,沿著縱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藉助於建築群體的有機組合和烘托,使主體建築顯得格外宏偉壯麗。民居及風景園林則採用了因天時,就地利的靈活布局方式。

③ 中國古代哪些城市受園林的影響較大,其空間結構如何

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園利用園地多積水的優勢,疏浚為池;望若湖泊,形成晃漾渺彌的個性和特色。拙政園中部現有水面近六畝,約占園林面積的三分之一,「凡諸亭檻台榭,皆因水為面勢」,用大面積水面造成園林空間的開朗氣氛,基本上保持了明代「池廣林茂」的特點。
(2)疏朗典雅,天然野趣。
早期拙政園,林木蔥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園林中的建築十分稀疏,僅「堂一、樓一、為亭六」而已,建築數量很少,大大低於今日園林中的建築密度。竹籬、茅亭、草堂與自然山水溶為一體,簡樸素雅,一派自然風光。拙政園中部現有山水景觀部分,約占據園林面積的五分之三。池中有兩座島嶼,山頂池畔僅點綴幾座亭榭小築,景區顯得疏朗、雅緻、天然。這種布局雖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園的風范。
(3)庭院錯落,曲折變化。
拙政園的園林建築。早期多為單體,到晚清時期發生了很大變化。首先表現在廳堂亭榭、游廊畫舫等園林建築明顯地增加。中部的建築密度達到了16.3%。其次是建築趨向群體組合,庭院空間變幻曲折。如小滄浪,從文徵明拙政園圖中可以看出,僅為水邊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會館時期,這里已是一組水院。由小飛虹、得真亭、志清意遠、小滄浪、聽松風處等軒亭廊橋依水圍合而成,獨具特色。水庭之東還有一組庭園,即枇杷園,由海棠春塢、聽雨軒、嘉實亭三組院落組合而成,主要建築為玲瓏館。在園林山水和住宅之間

④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是怎麼認為的

中國古代的地理觀認為,茫茫宇宙是運動變化、至大無極、至微無窮、奧妙無比的活體。「氣」是貫穿這個活體始終的東西。它席捲天下、包舉宇內而囊括四海。

⑤ 中國古代建築的空間布局特點是什麼

1.以柔克剛思想,是來中自華民族的傳統智慧。

2.柔性的框架結構:牆倒屋不塌。

3.整體浮筏式基礎、斗栱、榫卯:抗擊地震的關鍵 。

以柔克剛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稱「建築版太極拳」。

中華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系—柔性的框架體系。

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築,主要採用長寬比小於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於抗震。傳統建築往往是中間的一間(當心間)最大,兩側的次間、梢間等依次縮小面寬,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於抵抗地震的扭矩。

⑥ 什麼是自然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

水平結構可以抄根據其形狀進行分類: 水平結構可以根據其形狀進行分類:
(1)棋盤式結構。它是由塊狀自然地理單元絕對規則分布構成的最規則的結構類型。這僅存在於近乎均質自然地理
系統中。如平地上開墾的耕地與林帶的組合就是典型的棋盤 式結構。 (2)平行式結構。它是由平行分布的條帶狀自然地理單
元構成的。平行式結構多有相對直的邊界,如熱量帶、垂直
(3)交錯式結構。它是由非平行的條帶狀自然地理單元構成的,多具有不規則的邊界,其組分通常相互交叉。如坡 度不同的地貌區、多流域的山區等。
(4)鑲嵌式結構。它是由塊狀自然地理單元不規則分布 的組成的結構類型。如已退化的草地(草斑和鹼斑鑲嵌分

⑦ 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包含了關於什麼的學問

所以,中國古代的地理學實際上也包含了地下的礦產(地質學的內容)和地上生存物回(動植物)的學問。它們不是獨立的答、專門的地理學,但又比地理學內容更豐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種綜合的地理學遠比純粹地理學更有價值。

⑧ 中國古代建築空間布局特點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一

以柔克剛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舉世聞名的太極拳就是這種思想的直接產物,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稱「建築版太極拳」。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沖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我國許多古代建築都成功地經受過大地震的考驗,如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木塔等建築,千百年來均經歷過多次地震仍然傲然屹立。當代建築設計以抵禦9度地震為目標,而我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基本上能達到這個要求,而且其代價遠遠小於西方的「剛」,不能不讓人嘆服「柔」的力量。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二

柔性的框架結構:牆倒屋不塌

中華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系—柔性的框架體系。我國木結構技術的發展,若僅從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算起,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作為對比,西方數千年中一直採用承重牆體系,直到工業革命以來、近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之後,才意識到框架結構的優越性,遂開始大規模地普及,更值得玩味的是,這種框架體系仍然是「以剛克剛」。而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具有框架結構的種種優越性,如「牆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這次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文物建築的牆體均不同程度地受損,但主體結構仍未倒塌,就是這種柔性框架結構抗震能力的表現。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三

整體浮筏式基礎、斗栱、榫卯:抗擊地震的關鍵

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築,主要採用長寬比小於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於抗震。傳統建築往往是中間的一間(當心間)最大,兩側的次間、梢間等依次縮小面寬,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於抵抗地震的扭矩。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頂構成,高等級的建築在屋頂和樑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中國古代建築的台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築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築的基礎被剪切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築的沖擊。中國傳統建築的梁架一般採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實踐證明這種構造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優雅的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最突出的形象特徵之一,而且對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也做出過相當的貢獻。形成大屋頂(尤其是廡殿頂、歇山頂等)需要復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龐大的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也提高了構架的穩定性。

斗栱是中國古代建築抗震的又一位重要戰士,在地震時它像汽車的減震器一樣起著變形消能的作用。歷史上,很多帶斗栱的建築都能抵禦強烈地震,比如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在沒有斗栱的低等級附屬建築被破壞殆盡的情況下,帶斗栱的主要殿堂仍能倖存,充分說明了斗栱對抗震的貢獻。斗栱但能起到「減震器」的作用,而且被各種水平構件連接起來的斗栱群能夠形成一個整體性很強的「剛盤」,按照「能者多勞」的原則把地震力傳遞給有抗震能力的柱子,大大提高了整個結構的安全性。
除了這些較顯著的手法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術措施,這些措施是古建築抗震的關鍵。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這種不用釘子的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又比如柱子的生起、側腳等技法降低了建築的重心,並使整體結構重心向內傾斜,增強了結構的穩定性;柱頂、柱腳分別與闌額、地袱以及其他的結構構件連接,使柱架層形成一個閉合的構架系統,用現代術語來說,就是形成上、下圈樑,有效地制止了柱頭、柱腳的移動,增強了建築構架的整體性。梁架系統通過闌額、由額、柱頭枋、蜀柱、攀間、搭牽、梁、檁、椽等諸多構件強化了聯系,顯著增強了結構的整體性;柱子與柱礎的結合方式能顯著地減少柱底與柱礎頂面之間的摩擦,進而有效地產生隔震作用;在高大的樓閣中,如獨樂寺觀音閣、應縣木塔等,都在暗層中設有斜撐,大大強化了構架對水平沖擊波反復作用的抵抗能力;在外檐柱間設置較厚的牆體,起到現代建築中「剪力牆」的作用諸如此類,舉不勝舉,大到建築群體的布局處理,小到構件斷面的尺寸設計,處處都展示出古代工匠們在抗震設計方面的知識和匠心。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