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人文地理雜志社
1. 內蒙古人文地理特徵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西直線距離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2.3%,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東南西與8省區毗鄰,北與蒙古國、俄羅斯接壤,國境線長4200公里。
人口2376萬(2000年)。2004年末全區總人口2384.35萬人。由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朝鮮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蒙古族417.08萬人,漢族1872.9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94.33萬人。在總人口中鄉村人口1352.31萬人,其中,農村1177.62萬人,牧區174.69萬人。
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自治區政府駐:呼和浩特市新華大街63號,郵政編碼:010055。
全區基本上是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大部分地區海拔1000米以上。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的復雜多樣的氣候。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全年降水量在100-500毫米之間,無霜期在80-150天之間,年日照量普遍在2700小時以上。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雨量明顯低於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2. 內蒙古自治區的人文地理
內蒙古自治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經緯度西起東經97°12′,東至東經126°04′,橫跨經度28°52′,相隔2 400多公里;南起北緯37°24′,北至北緯53°23′,縱占緯度15°59′,直線距離1 700公里;全區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2.3%,居全國第3位。東、南、西依次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西、陝西、寧夏和甘肅8省區毗鄰,跨越三北(東北、華北、西北),靠近京津;北部同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接壤,國境線長4 221公里。
[地質]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地層發育齊全,岩漿活動頻繁,成礦條件好,礦產資源豐富。以北42°為界,可分為兩個I級大地構造單元。42°線以北為天山--內蒙古--興安地槽區,以南為華北地台區。中、新生代時受太平洋板塊向西俯沖的影響,內蒙古東部地區形成北北東向的構造火山岩帶,即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內蒙古存在著兩個全國著名的Ⅱ級成礦帶,就在這兩大工級構造單元接觸部軸和新華夏系第三隆起帶上。前者為華北地台北緣金、銅多金屬Ⅱ級成礦帶,後者為大興安嶺Ⅱ級銅多金屬成礦帶。
[地貌] 內蒙古自治區的地貌以蒙古高原為主體,具有復雜多樣的形態。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占總土地面積的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 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高原四周分布著大興安嶺、陰山(狼山、色爾騰山、大青山、灰騰梁)、賀蘭山等山脈,構成內蒙古高原地貌的脊樑。內蒙古高原西端分布有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其、毛烏素等沙漠,總面積 15萬平方公里。在大興安嶺的東麓、陰山腳下和黃河岸邊,有嫩江西岸平原、西遼河平原 、土默川平原、河套平原及黃河南岸平原。這里地勢平坦、 土質肥沃、光照充足、水源豐富,是內蒙古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主要產區。在山地向高平原、平原的交接地帶,分布著黃土丘陵和石質丘陵,其間雜有低山、谷地和盆地分布,水土流失較嚴重。全區高原面積佔全區總面積53.4%,山地佔 20.9%,丘陵佔16.4%,河流、湖泊、水庫等水面面積佔0.8%。
[氣候]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廣袤,所處緯度較高,高原面積大,距離海洋較遠,邊沿有山脈阻隔,氣候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有降水量少而不勻,風大,寒暑變化劇烈的特點。大興安嶺北段地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巴彥浩特--海勃灣--巴彥高勒以西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總的特點是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而炎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霜凍往往早來,冬季漫長嚴寒 ,多寒潮天氣。全年太陽輻射量從東北向西南遞增,降水量由東北向西南遞減。年平均氣溫為 0℃~8℃,氣溫年差平均在34℃~36℃,日差平均為12℃~16℃。年總降水量50~450毫米,東北降水多,向西部遞減。東部的鄂倫春自治旗降水量達486毫米,西部的阿拉善高原年降水量少於50毫米,額濟納旗為37毫米。蒸發量大部分地區都高於l200毫米,大興安嶺山地年蒸發量少於1 200毫米,巴彥淖爾高原地區達3200 毫米以上。內蒙古日照充足 ,光能資源非常豐富, 大部分地區年日照時數都大於2700小時,阿拉善高原的西部地區達 3400小時以上。全年大風日數平均在10~40天,70%發生在春季。其中錫林郭勒、烏蘭察布高原達 50天以上;大興安嶺北部山地,一般在l0天以下。沙暴日數大部分地區為 5-20天,阿拉善西部和鄂爾多斯高原地區達20天以上,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呼魯赤古特大風日,年均108天。
[水文]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共有大小河流l 000餘條,祖國的第二大河--黃河,由寧夏石咀山附近進入內蒙古,由南向北,圍繞鄂爾多斯高原,形成一個馬蹄形。其中流域面積在1 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70多條;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有258條。有近千個大小湖泊。全區地表水資源為671億立方米,除黃河過境水外,境內自產水源為371億立方米,佔全國總水量的1.67%。地下水資源為300億立方米,佔全國地下水資源的2.9%。扣除重復水量,全區水資源總量為518億立方米。年人均佔有水量2 370立方米,耕地每公頃平均佔有水量l萬立方米,平均產水模數為4.4l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內蒙古水資源在地區、時程的分布上很不均勻,且與人口和耕地分布不相適應。東部地區黑龍江流域土地面積佔全區的27%,耕地面積佔全區的20%,人口佔全區的18%,而水資源總量佔全區的65%,人均佔有水量8 420立方米,為全區均值的3.6倍。中西部地區的西遼河、海灤河、黃河 3個流域總面積佔全區的26%,耕地佔全區的30%,人口佔全區的66%,但水資源僅佔全區25%,其中除黃河沿岸可利用部分過境水外,大部分地區水資源緊缺。
[地表水] 內蒙古自治區平均地表年徑流量約291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78%;多年平均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占河川徑流總量的22%。由於河川徑流受大氣降水及下墊面因素的影響,年徑流量地區分布不均,水資源也不平衡,局部地區水量富而有餘,而大部分地區乾旱缺水。同時,河川徑流年內分布 不均,年際間變化比較大。年降水集中在6~8月,汛期徑流量佔全區徑流量的60~80% 。歷年間徑流量大小不勻,相差很大。年徑流量最大與最小的比值,東部林區各河流為4~12;中部各河流為6~22;西部地區各河流高達26以上。此外,從區外流入自治區境內的河川徑流量有330.6億立方米,其中黃河入境的平均年徑流量315億立方米,額濟納河8.4 億立方米。
[地下水]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平均資源量為254億立方米。山丘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13億立方米,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44%。其中河川徑流量為80億立方米,佔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7l%。平原區地下水平;均年資源量為172億立方米,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的重復計算後,佔全區地下水資源量的56%。自治區地下水資源的分布受大氣降水、下墊面條件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平原多、山丘區少和內陸河流域更少的特點。自治區平原區扣除與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間的重復計算後的地下水資源模數,一般在5.9~6.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為山丘區地下水平均水資源模數的2.2~2.7倍。內陸河流域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因而地下水資源十分貧乏,只是在內陸閉合盆地的平原或溝谷窪地,地下水才比較富集。全區按自然條件和水系的不同,分為:大興安嶺西麓黑龍江水系地區;呼倫貝爾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大興安嶺東麓山地丘陵嫩江水系地區;西遼河平原遼河水系地區;陰山北麓內蒙古高平原內陸水系地區;陰山山地、海河、灤河水系地區;陰山南麓河套平原黃河水系地區;鄂爾多斯高平原水系地區;西部荒漠內陸水系地區。
[土壤] 內蒙古自治區地域遼闊,土壤種類較多,其性質和生產性能也各不相同,但其共同特點是土壤形成過程中鈣積化強烈,有機質積累較多。根據土壤形成過程和土壤屬性,分為9個土綱,22個土類。在9個土綱中,以鈣層土分布最少。內蒙古土壤在分布上東西之間變化明顯,土壤帶基本呈東北--西南向排列,最東為黑土壤地帶,向西依次為暗棕壤地帶、黑鈣土地帶、栗鈣土地帶、棕壤土地帶、黑壚土地帶、灰鈣土地帶、風沙土地帶和灰棕漠土地帶。其中黑土壤的自然肥力最高,結構和水分條件良好,易於耕作,適宜發展農業;黑鈣土自然肥力次之,適宜發展農林牧業。
[植被] 內蒙古境內植被由種子植物、蕨類植物、苔蘚植物、菌類植物、地衣植物等不同植物種類組成。植物種類較豐富,已搜集到的種子植物和蕨類植物共計2 351種,分屬於133科,720屬。其中引進栽培的有184種,野生植物有2 167種(種子植物2 106種,蕨類植物61種)。植物種類分布不均衡,山區植物最豐富。東部大興安嶺擁有豐富的森林植物及草甸、沼澤與水生植物。中部陰山山脈及西部賀蘭山兼有森林、草原植物和草甸、沼澤植物。高平原和平原地區以草原與荒漠旱生型植物為主,含有少數的草甸植物與鹽生植物。內蒙古境內草原植被由東北的松遼平原,經大興安嶺南部山地和內蒙古高原到陰山山脈以南的鄂爾多斯高原與黃土高原,組成一個連續的整體,其中:草原植被包括世界著名的呼倫貝爾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草原等。荒漠植被主要分布於伊克昭盟西部、巴彥淖爾盟西部和阿拉善盟。主要由小半灌木鹽柴類和矮灌木類組成,共有種子植物1 000多種。植物種類雖不豐富,但地方特有種的優勢作用十分明顯。
〔政區沿革〕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內蒙古人民代表會議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市) 召開,會議決定5月1日為內蒙古自治區成立紀念日,民族區域自治在全國第一個得以實現,時轄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錫林郭勒、察哈爾盟,計32個旗、1個縣、3個縣級市,面積54萬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駐王爺廟。1949年11月,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總理周恩來批准,自治政府遷址張家口。1949年9月19日,以國民黨高級將領、綏遠省代省長董其武為首的19人率部舉行起義,其後,成立綏遠省人民政府。1954年3月5日,內蒙古人民政府、綏遠省人民政府委員會、綏遠軍政委員會、綏遠省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在歸綏市(呼和浩特市)聯合召開擴大會議,根據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命令,從3月6日起,綏遠省建制和省人民政府同時撤銷,原綏遠省轄區並入內蒙古自治區,由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領導,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呼和浩特市。1955年7月30日,將熱河省敖漢、翁牛特、喀拉沁旗和赤峰、寧城、烏丹縣劃歸自治區昭烏達盟。1956年4月3日,將甘肅省巴彥浩特蒙古族自治州和額濟納蒙古族自治旗劃歸內蒙古,增設巴彥淖爾盟,以原自治州和自治旗的行政區域為盟的行政區域。1969年7月5日,將呼倫貝爾盟、哲里木盟、昭烏達盟分別劃歸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將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分別劃歸寧夏和甘肅,1979年5月30日又重新劃回內蒙古自治區。
全區現設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通遼、鄂爾多斯、呼倫貝爾、烏蘭察布、巴彥淖爾9個市;興安、阿拉善、錫林郭勒3個盟;另外有滿洲里、二連浩特2個計劃單列市;下轄16個縣級市、17個縣,52個旗,其中包括鄂倫春、鄂溫克、莫力達瓦達斡爾3個少數民族自治旗。
〔人口〕 人口保持較低增長。2006全年出生人口23.58萬人,人口出生率9.87‰;死亡人口14.12萬人,人口死亡率5.91‰;人口自然增長率3.96‰,比上年下降0.66個千分點。年末全區總人口2392.35萬人,比上年增加5.95萬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23.83萬人。城鎮人口1163.64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48.6%;鄉村人口1228.71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51.4%。男性人口1231.30萬人,女性人口1161.05萬人。在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64.35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為6.87%,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
〔民 族〕 全區共居住有49個民族。人口在100萬以上的有漢族、蒙古族;人口在10萬以上的有回族和滿族; 人口在l萬以上的有朝鮮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人口在1 000以上的有鄂倫春族、壯族、 錫伯族、俄羅斯族;人口在1 000以下的有藏族、維吾爾族、彝族、布依族等38個民族。2001年,漢族人口1843.7萬人,蒙古族人口 404.08萬人,滿族人口48.1萬人,回族人口20.8萬人,達翰爾人口 7.5萬人,鄂溫克人口2.6萬人,鄂倫春人口0.4萬人,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共40.66萬人。
3. 要成為一名地理雜志社編輯需要什麼條件
首先,文筆要好
第二,要具備人文地理和自然的地理知識
第三,也要版適當的學權習其他自然科學
第四,要積累一些旅遊經驗
最後,地理雜志社編輯的身體素質要求比別的編輯要高一些,因為地理雜志社編輯常常要拜訪名山大川,和做做各種實地考察。
4. 現在有多少家有關人文地理雜志
289種
5. 呼和浩特的人文地理有哪些
[編輯本段]城市簡介
呼和浩特, 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 現新命名為"中國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作為祁孝龍的出生地,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編輯本段]基本概況
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徑110°46′-112°10′,北緯39°35′-40°51′。總面積17224平方千米。
2001年全市總人口211.8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08.4萬人,非農業人口95.9萬人,少數民族人口26.4萬人,蒙古族約占總人口11%。
市人民政府駐回民區。郵編:010020。代碼:150100。區號:0471。
呼和浩特市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約1000米。春秋季節短,晝夜溫差大。
[編輯本段]名稱由來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新城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為歸綏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綏遠省,設歸綏市。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爾縣境。
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慶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國函[2000]42號)批准:(1)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2)調整後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如下: ①新城區:轄錫林郭勒北路、新城東街、新城西街、海拉爾東路4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以北、呼倫貝爾南路以西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北的部分,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3個鄉,巴彥鎮的塔利、生蓋營、討思浩、榆樹溝、姚家灣、古路板、甲蘭板、野馬圖8個村委會,巧報鄉的府興營、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新城西街。 ②回民區:轄通道街、中山西路、環河街、新華西路、光明路、海拉爾西路6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彼彼板鄉,西菜園鄉的金龍居委會和青山、廠漢板、倘不浪、西龍王廟、四合興、什拉門更、小府、塔布板、孔家營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通道南街。 ③玉泉區:轄小召、大南街、興隆巷、長和廊、石羊橋東路5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桃花、小黑河2個鄉,西菜園鄉的西霞園、巴彥烏素、蘆花園、落雁、辛興5個居委會和范家營、西瓦窯、五里營、南八里庄、西菜園、南茶坊、鹼灘、大圍困、南營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溝子板13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西路。 ④賽罕區:轄原郊區的太平庄、西把柵、章蓋營3個鄉和榆林、金河、黃合少3個鎮,巧報鄉的東瓦窯、後巧報、雙樹、小台什、帥家營、大台什、橋靠、前巧報8個村委會,巴彥鎮的商業街居委會和黑土凹、後羅家營、喬家營、郭家營、壩堰、膝家營、羅家營7個村委會,以及從新城區劃入的人民路、大學西路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烏蘭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南的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巧報鄉。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呼和浩特市總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區 409629人、回民區 284676人、玉泉區 266888人、賽罕區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縣 185582人、和林格爾縣 176474人、清水河縣 125748人、武川縣 157530人。
?年,全市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095個村委會。?年,呼和浩特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1個旗,25個街道、18個鎮、59個鄉。
6. 人文地理的投稿須知
刊登具有創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義的原創性研究學術論文以及反映學科最新發展狀況的文獻綜述和信息性文章。來稿應框架完整、觀點明確、論據充分、數據可靠,層次分明,文理通順。
(1) 文題、作者姓名(一般不超過 6 人)、作者單位及所在城市和郵編、關鍵詞均需中英文對照。論文如果獲得有關研究基金或課題資助,需提供基金名稱及編號;提供第一作者的姓名、性別、民族(漢族可不寫)、出生年、職稱、學位以及聯系人姓名、職稱、電話、傳真及 E-mail 地址。
(2)論文題目應簡潔、准確,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縮略語、字元、代號以及結構式和公式;中文摘要字數一般在 200~300 字間,內容應包括論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及研究結果等;英文摘要字數在450~500個單詞左右(對中文摘要內容進行擴展),簡要地介紹研究背景、研究內容、研究成果。關鍵詞的個數為 3~5 個。
(3)文中量、單位及符號的使用應符合國際標准和國家標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種、大小寫、正斜體及上下角標的正確書寫。
(4)圖、表和公式應通篇分別編號,圖題、表題應有中英文對照。表格應採用三線表形式。
(5)參考文獻格式規范,且不少於15個。
(6)稿件具體格式、體例請參考近期出版的《人文地理》期刊,或參考網站稿件修改說明。
投稿約定
(1)原稿必須是在中外文正式刊物上未發表的論文。本刊嚴禁一稿多投、重復內容多次投稿、不同文種重復投稿。一旦發現上述情況,稿件將按退稿處理,作者本人兩年內所投稿件將不被受理。
(2)以下幾種情況的稿件,同等條件下不予接收。①參與學術會議交流的稿件,全文已納入會議論文集,並有一定傳播范圍,或在網路數據平台可檢索並下載到全文。會議組織者與本刊有事先約定的除外。②從已完成的學位論文中摘編出來的、未加入新數據資料進行深加工的稿件。③已經在博客、論壇等網路媒介上發布的稿件。④對本刊已明確作出退稿處理的稿件,請不要修改後再投本刊。
(3)文責自負。對論文有實質貢獻者都通過署名或致謝方式表明其貢獻且不存在著作權爭議;對所引用觀點、資料等均已標注清楚,不存在抄襲、剽竊行為;自引情況嚴重者,一經核實,編輯部將建議作者撤稿;如發生侵犯他人著作權的稿件,本刊將協助權利人追究侵權責任,並保留追究其侵權行為對本刊造成損失的權利。
(4)稿件審查結果在三個月內通知作者,在此其間,作者不得將稿件投往他處(投稿一個月後作者可咨詢初審結果)。個別稿件可能送審時間較長,如果作者決定改投他刊或退稿,請通知編輯部後,再進行處理。編輯部得到初審、外審意見以及決定錄用稿件後,將及時通知作者。
(5)在稿件的修改過程中,修改周期為15日,即收到編輯部修改意見後15日內修回。如遇特殊情況,須向責任編輯說明;若超過稿件修改時限,並未及時需向編輯部說明情況,作自動撤稿處理。
(6)在不傷害稿件本意的情況下,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技術性、文字性修改;如進行實質內容的修改,需要徵得作者同意方可進行。
(7)論文發表後,版權即屬於編輯部所有(具體約定參照網站版權協議)。本刊所刊登論文的數字化復制權、發行權、匯編權及信息網路傳播權許可給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志社使用。
(8)本期刊對擬錄用稿件收取版面費,應付作者稿酬將在版面費中扣除,或以樣刊形式抵消。
7. 人文地理雜志好發嗎
《人文地理》屬於地理核心期刊,一般是比較難發的。不過也不是一定的事情專:
首先,如果是在屬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大型基金項目的成果,而且具有一定的時代和學術指向性,我想應該還是有希望的!
其次,如果文章或研究成果中有較大的創新,不管是學術理論創新還是研究方法創新,一般來說一些大型的核心刊物都是很青睞的!
再次,如果研究成果在本研究領域具有領先性,也是很有優勢的!
另外,你還可以進知網進行條件搜索。期刊「人文地理」+文章名關鍵詞(你所研究的內容)+所有年份。搜索出該領域在《人文地理》雜志上發表的情況。如果類似研究成果的文章較少,而且你的文章足夠優秀,那你這篇文章在這一期刊上發表的希望也是比較大的!(PS:這種方法比較實用,原創!而且屢試不爽。適合有針對性地發表文章!)
審稿一般分為初審、復審和終審,周期在3個月到半年不等。(有些期刊要發表的話都需要排隊,因為有很多本領域的專家和權威人士在發表)
以上為個人經驗,希望能給你些許參考。祝你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