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國洪澤
『壹』 八十年代地理書中四大湖
鄱陽湖抄
鄱陽湖位於江西襲省北部、長江的南岸,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在洪水位21.69米時,湖長170.0公里,平均寬度17.3公里,面積為293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29.19米,平均水深5.1米,蓄水量149.6×108立方米。鄱陽湖湖水主要依賴地表徑流和湖面降水補給,主要入湖河流有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水等。
洞庭湖
洞庭湖位於湖南省北部的長江中游以南,為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它的面積在枯水期約有3100平方公里,洪水期為3900多平方公里,湖區總面積達18000平方公里。容積達一二百億立方米。主要入湖河流有湘江、資水、沅水、澧水。
太湖
太湖位於江蘇和浙江兩省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是中國東部近海地區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湖區總面積約為3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積約為2420平方公里。流入太湖的河流主要有東茹溪等。
洪澤湖
洪澤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河中游的沖積平原上,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是一個淺水型湖泊,水深一般在4米以內,最大水深5.5米。湖區總面積為2069平方公里。湖水的來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靠河流來水。流入洪澤湖的河流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
『貳』 洪澤是哪個城市的
洪澤區隸屬江蘇省淮安市,地處江蘇省中部,位於洪澤湖東畔,因湖設置,借湖得名。位於東經118°28'-119°9'、北緯33°02'-34°24'間,西依洪澤湖,與泗洪縣、泗陽縣隔湖相望,東挽白馬湖,與淮安區、寶應縣、金湖縣水陸相依,南臨淮河入江水道,與盱眙縣毗鄰,北瀕蘇北灌溉總渠,與淮陰區、清江浦區接壤。
洪澤肩挑兩湖(洪澤湖、白馬湖),四面環水,素有「淮上明珠」、「魚米之鄉」的美稱,湖濱新興生態旅遊城市。
截至2016年10月8日,洪澤區總面積1394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佔55%,人口38.8萬,2015年洪澤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0.81億元。
(2)地理中國洪澤擴展閱讀:
洪澤區的地理環境:
1、地形地貌
淮安市洪澤區呈西高東低之勢。全境東西跨度63公里,南北跨度38.5公里;全縣最高點在老子山鎮的丹山頂,高程51.5米;最低點在白馬湖區,高程僅為5.1米 。洪澤湖西南面的老子山鎮為不連片的低丘陵地,中部為洪澤湖區,東部皆為黃淮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洪澤湖大堤高程18.5米,與東部平原落差達10米以上。
2、水文
縱橫洪澤區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淮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老三河、草澤河、張福河、洪金排澇河等過境河流,以及潯河、硯臨河、貼堆河、往良河、花河等境內河流。
3、氣候
淮安市洪澤區位於北半球中緯度,地處中國南北氣候主要分界線——「秦嶺-淮河」南側,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性地帶,具有季風性和兼受洪澤湖水體調節的氣候特點。四季分明,冬季寒冷乾燥,春季冷暖多變,夏季濕熱多雨,秋季溫和晴朗。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 14.9℃,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1.5℃。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洪澤區
『叄』 央視10台12月8日地理中國的內容有哪些
12月8日,央視10套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播出的是:自然奇景·神湖探系列節目的第回7集,主答要內容是:考察隊進入到廣闊的東部平原湖區,依次考察江西新余市的仙女湖,探尋「蛇患」背後的原因;前往有著「中國百慕大」之稱的鄱陽湖,破解「沉船之謎」;跨過京杭大運河,在洪澤湖岸邊感受海市蜃樓帶來的震撼;最終到達山東榮成,觀賞湖畔冬日裡的天鵝之舞。
『肆』 洪澤湖在哪兒
洪澤湖在復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制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4)地理中國洪澤擴展閱讀:
洪澤湖大閘蟹,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洪澤湖是中國大湖中唯一的活水湖,水質優良,有利於優質大閘蟹生產,大閘蟹的背面有字母「H」的形狀,是洪澤湖天然「地理標志」。洪澤湖大閘蟹雄者脂白如玉,雌者膏黃如金,具有個大、螯肥、肉香的特質。
2012年07月31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洪澤湖大閘蟹」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伍』 洪澤湖位於我國哪個省
洪澤湖位於我國江蘇省
洪澤湖,面積2069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專省西部淮屬河下游。
具體位於江蘇省西北部,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
其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南望低山丘陵,北枕廢黃河,東臨京杭大運河,西接崗坡狀平原。西納淮河、東泄黃海、南往長江、北連沂沭,淮河橫穿湖區,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洪澤湖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朝稱洪澤浦,唐朝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陸』 洪澤湖簡介
洪澤湖,來中國第四大淡源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洪澤湖湖面遼闊,資源豐富,歷史悠久,既是淮河流域大型水庫、航運樞紐,又是漁業、特產品、禽畜產品的生產基地,素有「日出斗金」的美譽。
『柒』 洪澤湖在哪裡
洪澤來湖位於江蘇省洪澤縣西部,淮安源、宿遷兩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
拓展資料:
洪澤湖是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位於淮安、宿遷兩市境內。主要是因為地殼斷裂形成的凹陷,是洪澤湖形成的自然因素,洪澤湖為當地提供漁業資源、農業灌溉、交通運輸、緩解洪水壓力。
『捌』 洪澤縣的地理環境
洪澤縣地處蘇北中部,位於淮河下游,屬淮河沖積平原的一部分。地處北緯33°02′~34°24′,東經118°28′~119°10′,總面積1289.0163平方公里。東依白馬湖,與淮安市楚州區、淮安市金湖縣及揚州市寶應縣水陸相依;南至淮河入江水道,與淮安市盱眙縣毗鄰;西偎洪澤湖,與宿遷市泗洪、泗陽兩縣隔湖相望;北達蘇北灌溉總渠與淮安市清浦區以蘇北灌溉總渠及淮河入海水道為界。
洪澤呈西高東低之勢,全境東西跨度63公里,南北跨度38.5公里。洪澤縣最高點在老子山鎮的丹山頂,高程達51.5米;最低點在白馬湖區,高程僅為5.1米 。洪澤湖西南面的老子山鎮為不連片的低丘陵地,東部皆為黃淮沖積平原,地勢平坦。
洪澤湖大堤高程為18.5米,與東部平原落差達10米以上;湖底淺平,高程為一般為10~11米,最低處約8.5米,最高處為12米,高出洪澤湖大堤以東地區3~5米,所以也稱之為「懸湖」。 洪澤縣動物類型主要有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軟體類、環節類、節肢類等。珍貴動物有天鵝、鴛鴦、野鴨、野雞和刺蝟等。
洪澤縣盛產洪澤湖大閘蟹、洪澤湖小龍蝦、洪澤湖銀魚等,素有「日出斗金」之譽。洪澤湖、白馬湖及內河水系還盛產甲魚、長魚(黃蟮)、黑魚、小黃魚、大青蝦、毛刀魚、草魚(鯽魚)、鯉魚、蜆、螺等魚蝦類90多種;菱角、芡實(雞頭)、蓮蓬、藕、茭白、水芹等水生植物30多種,且產量高,品質好。 洪澤縣洪澤湖是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正常蓄水位時面積2152平方公里,容積42億立方米,為南水北調重要蓄水周轉庫。縣城有潯河、硯臨河、蘇北灌溉總渠,引水十分方便。洪澤地下水埋深一般在1.2米,儲量十分豐富。
『玖』 洪澤湖在哪裡面積多大
洪澤湖,中國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蘇省西部淮河下游,蘇北平原中部西側,淮安、內宿遷兩容市境內,地理位置在北緯33º06′—33º40′,東經118º10′—118º52′之間,為淮河中下游結合部。面積2069.00平方公里,原為淺水小湖群,古稱富陵湖,兩漢以後稱破釜塘,隋稱洪澤浦,唐代始名洪澤湖。1128年以後,黃河南徙經泗水在淮陰以下奪淮河下遊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東瀦水,原來的小湖擴大為洪澤湖。
『拾』 洪澤的名人
洪澤歷史名人
洪澤縣地處淮河中下游結合部,位於洪澤湖之濱,歷史上的洪澤湖時盛時衰。盛時物產豐富,漕運暢通,經濟繁榮,商賈雲集,文人薈萃。衰時魚游城關,舟行樹梢,哀鴻遍野,餓殍載道。洪澤人民得過其利,受過其害。古今參與治理洪澤湖的名人甚多,遺留下來的名勝古跡不少,歌頌贊美洪澤湖的詩詞歷代有之。當代治水英模倍出,記實文章如實地描繪出生動、壯觀景象。如今,洪澤湖已脫胎換骨,舊貌變新顏,愈加美麗富饒,且有十大景觀供旅遊者觀光欣賞。洪澤縣也徹底變了樣,成為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陳登(約164~201),字元龍,東漢下邳淮浦(今漣水縣)人。漢靈帝名臣陳球侄孫,沛相陳珪子。陳登受祖、父輩熏陶,「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博覽載籍,雅有文藝,舊典文章,莫不貫通。年二十五,舉孝廉,除東陽(今盱眙縣東境)長,養耆育孤,視民如傷。是時世荒民飢,州牧陶謙表登為典農校尉,乃巡土田之宜,盡鑿灌之利,稻豐積」。興平元年(194年)陶謙死,陳登力勸劉備代徐州牧。建安二年(197年),曹操以陳登為廣陵郡(郡治射陽,今淮安境)太守。登助曹擊殺反復無常的呂布,加封伏波將軍。在廣陵太守任上,「明審賞罰,威信宣布」。廣陵郡「海賊薛州之群萬有餘戶」,經陳登招撫,「束手歸命,未及期年,功化以就農田,百姓畏而愛之。」其間,開邗溝西道(今蘇北里運河前身),縮短江淮之間水路,築破釜塘、捍淮堰等好多水利設施,灌溉邗溝兩岸數百里;兩次打敗孫策北上的軍隊。建安五年遷東城太守,「廣陵吏民,佩其恩德,共拔郡隨登,老弱襁褓負而追之」。不久卒,年三十八。陳登調離廣陵後,廣陵郡很快為孫權所有。後來曹操征吳,「每臨大江而嘆,恨不早用陳元龍計,而令封其爪牙」!
陳登死後,許汜、劉備等共論天下士,許 說:「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劉備說:象陳元龍這樣,「文武膽志,當求之於古耳,造次難得比也。」
僧加,蔥嶺西北西域人,唐代高僧。高宗龍朔二年(662),東游長安、洛陽行化。手執錫仗,歷游吳楚間,與上層人士有交往,嘗與李白「以詩與師論三車(佛教以牛車、羊車、鹿車為三車,比喻三乘)」。後游泗州,居龍興寺。《盱眙縣志稿》載:巫支祁屢為水患,僧伽大師駐錫泗州說法禁制。」景龍二年(708年),中宗詔見,賜號「國師」,親為書額「普光王寺」。太極元年(712年)坐化於京師薦福寺,歸葬於泗州。為之在泗州城外建靈瑞塔。乾符中謚「證聖大師」。宋中祥符加號「普照明覺大師」。後人著有《僧伽傳》。
龔開(1222-約1304),字聖予,號翠岩,晚號龜城叟、岩叟,人稱龔高士。淮陰龜山(今洪澤縣老子山鎮)人。青年時與陸秀夫同居廣陵幕府,南宋景定中期任兩淮制置司監官。南宋滅亡後,棄官隱居蘇州。龔開是負有成盛名的畫家。在世時就享有「得片紙如得連城壁」之美譽。南宋亡後,他生活窮困,住房簡陋,連桌子也沒有,作畫時,叫其子龔浚伏在榻,以替畫桌。龔開作畫題材廣泛,技法全面,善畫人物山水。用筆雄健簡練,尤以畫鍾馗著名,形態奇特,其《鍾馗移居》、《鍾馗嫁妹》、《中上出遊圖》等作品,奇奇怪怪,自出一家。龔開對詩文、古隸亦頗有研究。《宋遺民錄》說:「甚邃於經術,間為詩文,皆清勁古雅。」每作一畫,必題詩或贊跋。龔開是具有高尚節操的愛國主義藝術家。入元後,經常來往於蘇、杭之間,與遺民文士交遊,多方收集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的事跡,作文、陸二丞相傳,以伸張民族氣節。曾為韓世忠的孫子畫《韓蘄王湖上騎驢圖》,為宋江等36人畫像題贊,以表達抗元思想。龔開一生所作書畫、詩文甚多,存世畫跡有《中上出遊圖》、《駿骨圖》等。有詩文輯本《龜城叟文集》。
潘季馴(1521~1595),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今湖州市)人,是明代著名的治河專家。明嘉靖二十九(1550年)進士,授九江府推官,後擢御史,巡按廣東。官至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嘉靖四十四年到萬曆二十年(1592年),他四次總理河道,先後治河近10年。
潘季馴在治河期間,全面整修完善了鄭州以下兩岸堤防,初步形成黃河下游防洪工程體系,治績卓著。他於萬曆二十年告老回鄉,二十三年病故。在職時曾著有《兩河經略》(原名《兩河管見》)和《河防一覽》(原名《宸斷大工錄》)等書。闡述了他的治河方略和經驗,對後世治河產生深刻的影響。
常三省,字魯軒,明泗洲華家溝(已沉洪澤湖中)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進士,由禮部郎中授湖廣參政。三省素以孝聞於鄉里,初念二老年邁,不忍遠行,經父親曉以大義,方別親赴任,旋調任江西參政。
時泗洲連年苦於水患。三省從政在贛,仍時時關注家鄉民生疾苦。曾數次上書朝廷,請開施家溝,疏浚周家橋,以救泗洲城,反對總河潘季馴「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的治理河槽的方針,遂遭彈劾罷官。削職歸里後,仍頻頻上書,為州人所稱頌。《泗虹合志》載有其《上北京各衙門水患議》、《與高寶諸生辨水書》二文,系統記述了他的治水主張。三省逝世後,葬泗洲華家溝。清初,其墓隨村莊一起沒於洪澤湖中。
楊一魁,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以戶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 都御史總理河漕,萬曆二十三年升工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理河道。
萬曆二十一年以後,由於黃河河身日高,倒灌清口,使淮不敵黃,以致泗洲(今盱眙北)明祖陵被淹。為解決這一危機,當時「分黃導淮」之議遂起。
朱之錫(1622~1666),字孟九,浙江義烏人。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歷任弘文院侍讀學士,吏部侍郎。順治十四年以兵部尚書銜出任河道總督。
之錫治河近十載,馳驅大河上下,不辭勞瘁,築堤疏渠,積勞成疾。但仍抱病不息,北往臨清,南至邳、宿進行視察,以致一病不起,於康熙五年病逝。當時徐、兗、揚、淮一帶群眾稱頌他的惠政,死後把他視為「河神」。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皇帝南巡河工時,追封他為助順永寧侯,春秋祀祭,民間稱之為「朱大王」。生前著有《河防疏略》一書,共20卷。
靳輔(1633~1692),字紫垣,漢軍鑲黃旗人,祖籍遼陽(今屬遼寧)。清順治時為內中書,康熙初自郎中遷內閣學士,康熙十年(1671年)授安徽巡撫,康熙十六年調任河道總督。
靳輔是個知人善任的官吏。他任總督時,陳潢是其得力的僚屬,凡治河之事,無不向陳垂詢和請教,靳輔治河十餘年的成就,與陳潢的襄助是分不開的。
康熙十五年,黃、淮並漲,奔騰四溢,碭山以東黃河兩岸決口21處,黃河倒灌洪澤湖,高家堰決口34處,淹了淮、揚七個州縣。黃河河道在清口以下到河口長三百餘里嚴重淤積,河道、運道均遭破壞。當時康熙皇帝為了治理黃、運,於十六年調靳輔為河道總督,擔起治河重任。
靳輔治河繼承潘季馴方法,不外「築壩以障其狂,減水以分其勢,疏浚以速其宣」。康熙二十七年御史郭璓誣告靳輔治河九年無功,被免職。康熙三十一年又復職,當年病逝。康熙三十五年江南士民為了紀念他,經皇帝允准,建祠於河畔。生前著有《治河方略》一書,為後世治河的重要參考文獻。
陳潢(1637~1688),字天一,號省齋,浙江錢塘(今杭州)任,一說浙江嘉興任。他自幼聰穎過人,博學多才,但屢試不第。他平時留心治學,精通地理方輿,是清初治河專家。
陳潢以屯田事,觸犯地主豪紳,遭到江南道御史郭璓等參奏,以「攘奪民田,妄稱囤墾」的罪名被削職,「解京監侯」,懷恨而死。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靳輔為陳潢平凡昭雪,陳的同鄉張靄生將其治河論述,編為《河防述要》一書,為後世治河者所借鑒。
張鵬翮(1644~1725),字運青,四川睢寧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曾任江南蘇州知府、浙江巡撫、江南江西總督,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擢河道總督。
齊蘇勒(?~1729),字篤之,滿洲正白旗。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任永定河分司。在康熙皇帝南巡查河時,他以護行人員的身份隨往,到了淮安,皇帝命他到淮安以下的煙墩、九里崗、龍窩等主要險工,修建挑水埽壩,以資防禦。當他完成任務後,皇帝南巡剛完畢,受到表彰。
他在治河期間,主張多用葦、柳,飭所屬利用空地種柳,沮洳地種葦,凡種柳千株、葦二頃者,可記錄一次,以為常例。
雍正四年(1726年)齊蘇勒堵睢寧、朱家口決口有功,加兵部尚書、太子太傅。因久任河督,對黃河自碭山至海口,運河邳州至江口,縱橫綿延3000餘里的堤防工程,整修益為完善,治績卓著。雍正七年病逝後,皇帝命與靳輔同入祀廟,以資紀念。
嵇曾筠(?~1738),字松友,江南長州(今江蘇蘇州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進士,雍正年間曾任副總河、河南山東河道總督,授江南河道總督等職。
乾隆三年(1738年),嵇曾筠病逝,生前著有《河防奏議》、《師善堂集》。
嵇璜(1711~1794)為嵇曾筠之子,字尚佐。雍正七年(1729年)舉人,八年成進士。曾隨其父習河工,幫辦河務。以後授大理寺卿,累進戶部侍郎、工部尚書。
嵇璜於乾隆五十九年病逝,以後他的同族侄子嵇承志於嘉慶七年(1802年)署河南山東河道總督,可謂三代河官。
高斌(?~1755),字右文,高佳氏,滿洲鑲黃旗人,乾隆皇帝慧賢皇妃之父。雍正六年(1728年)授廣東省布政使,九年遷副河南山東河道總督。自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乾隆十八年(1753年),曾三任江南河道總督,授大學士。
高斌的侄子高晉,於乾隆二十六年任江南河道總督,為兩代河官。
康基田(1728~1813),字茂園,山西省興縣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進士,曾任廣東潮州府通判,廉州知府,後調開封府兼辦河務。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擢江蘇按察使,五十四年署江南河道總督。
嘉慶十八年,康基田病逝京寓。生前著有《河渠紀聞》一書,共30卷。上自大禹治水,下至乾隆五十四年,在各條資料下,均旁證博引,加以評述,深為河務工作者所取法。
郭大昌(1741~1815),江蘇淮安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曾在江南河庫道任貼書(幫寫)。由於他長期鑽研河務,熟習河工技術,人稱之為「」老壩工,後來被淮揚道聘為幕僚。他一生「抐於言而拙於文」,秉性剛直不阿,曾遭到河官排斥打擊,一直得不到重用,以後被迫辭職。
郭大昌的岳父王全一,也是一位老河工,曾將自己在河工上幾十年所經歷的工程作了記述,後來由江南河道總督徐端刊為《安瀾紀要》、《回瀾紀要》二書。
黎世序(?~1824),初名承惠,字景和,號湛溪,河南羅山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進士,曾授江西星子知縣,後擢江蘇鎮江知府,嘉慶十七年任江南河道總督。他在治河期間,為解決淮安清江至雲梯關河道的嚴重淤積,加強了高家堰和盱堰,移建仁、義、禮三壩壩址,填實舊壩,竭力收蓄洪澤湖之水,使清水暢出,以達蓄清刷黃之效。該年秋睢南薛家樓、桃北丁家莊兩處漫水壞堤,在緊急時,他曾一再躍入河中搶險,後來上遊河南睢州(今睢縣)決口奪溜,河水陡落,睢、桃二工得以脫險,世序為此受降一級留任的處分。嘉慶十九年,由於睢州決口久未堵合,使黃河之水全入洪澤湖,威脅湖區壩堰。他提出在清口(即清江浦)挑挖三條引河,把束清壩鉗口各壩一律開放,使湖水暢泄,終於取得了安瀾。
時有學者包世臣,素諳河務,世序常採納他的治河意見,但世臣不同意創建虎山腰滾壩,認為「減黃入湖」,將使「黃緩湖高」,其禍甚烈,貽患後世。世序創建虎山腰滾壩,原定異常洪水時才准啟用,但以後則無歲不啟。故自嘉慶二十五年開始,由於每年汛期分水過多,以致正流中泓無溜,河道淤積,使清河、安東、阜寧三縣內河水常與堤平,證明了包世臣之言正確,黎知其為害嚴重,於道光四年(1824年)憂瘁而卒。生前主編有《續行水金鑒》一書,匯集康熙六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的水利史料,全書共157卷。還著有《東南河渠提要》120卷,《河上易注》10卷及《湛溪文集》多卷。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十六年進士。道光二年(1822年)授淮海道,擢升江蘇按察使、布政使,曾奉命督修過洪澤湖高家堰大工。道光十一年,擢升河南山東河道總督。
在河南境內,林則徐是提倡用石料修河工的創始人之一。
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滿族,是清順治皇帝福臨第三子,康熙元年(1662年)即皇帝位,卒後廟號聖祖,習稱康熙帝。在他執政時期,正處於社會動亂,黃河失控,淮、運俱病的嚴重局面,而黃河和運河「皆為漕運所關,民生所系」,故他將三藩、河務、漕運列為治國安邦的三大國事,書懸在宮廷的柱上,以示警惕。
玄燁是歷史上很重視河工的一代帝王,對治理黃河、運河有一定貢獻。
丁晏(1794-1875),字儉卿,號柘塘,清山陽柘塘(今洪澤縣岔河鎮)人。自幼聰明敏捷,嗜好典籍,早年研讀儒家經典,勤學不輟,博聞強記,系清代著名的朴學大師。嘉慶中,漕督阮元以漢易十五家發策,能順利應試者極少,唯有丁晏以洋洋萬余言奉上,條分脈析,博而有要。頗受阮元與著名學者江藩的器重,丁晏由此知名。道光元年(1821),丁晏由舉人大挑得教諭,沒有就任,一意著書立說。著有《毛鄭詩譯》、《鄭氏詩譜考證》、《三社釋注》、《周易述故》、《訟卦淺說》、《說文舉隅》等數十部著述。同治年間與詩人、方誌學家何紹基總纂《重修山陽縣志》。丁晏喜交際,常與許瀚、魏源、黃爵滋、魯一同等人宴飲談玄,吟詩賦文,相互切磋。深得諸學者推崇。丁晏卒於光緒元年。故居岔河鎮建璇門四道,刻「柘塘故里」額。今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鐫刻立石,高205厘米,寬110厘米,碑存江蘇省淮安市。
張謇(1853~1926),字季直,號嗇庵,江蘇南通人,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恩科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是20世紀初期中國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也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活動家。
張謇畢生關注江淮水患,在探求水患治理過程中,認識到測繪工作的重要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在《復淮浚河標本兼治議》中,他就提出治河測量是「一切之先」的要務。在南通師范學校設置測繪科,並延請日本教習,培養測繪人才。
民國3年(1914年)在南京籌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開設測量課程,是全國第一所設有水利測繪的高等學校」。
張謇於民國2年(1913年)任農商總長,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次年倡議各省設立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擬有《測繪養成所章程》。
民國3年(1914年),張謇兼任導淮總裁時,曾偕同荷蘭工程師貝龍猛查勘洪澤湖大堤、張福河等處。民國5年(1916年)洪澤湖大水,張氏發表《江淮水利計劃書》。民國8年(1919年),張氏又根據洪澤湖區地形測量資料,發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計劃書》,倡導淮水三分入海,七分入江之策。後因國內外形勢干擾,張氏的「導淮計劃」付之東流。
民國9年(1920年),張謇任江蘇省運河工程局督辦,附設淮揚徐海平測量局,歷時7年,測繪四屬25縣1:1萬比例尺平剖面圖。
張謇是一位社會地位和聲望很高的實業家、水利學者,著有《張季子九錄》、《張謇函稿》等。
晁大來(?~?),仁和人,工藝大師。以竹篾製造鋪席、炕籃、油簍、漁罩等器物,可在製品是提花編織「福、祿、壽、禧、財」等字樣和人物花鳥圖案。清末被選送皇宮,以竹篾編制戲棚及飾物,將篾編運用於建築裝潢,開辟了工藝新領域。
丁適存(1909~1987年),洪澤縣老子山鎮人,家道殷實。少年就讀於淮陰一高等小學,受「五四」運動影響,熱愛祖國,反對封建迷信。在淮陰成志中學就讀時,即仰慕《史記》中記述的出身寒微而又對歷史作出貢獻的人,懷有以身救國,重振中華的志向。
1929年2月至1932年8月,丁適存就讀於復旦大學土木工程系。1931年長江、黃河大水,災民遍野,丁適存節衣縮食,賑濟災民。是時,抗戰已經爆發,華北淪陷,濟南大亂,為奔赴抗日戰場,丁適存一行7任,會齊泰安,經徐州,於1937年底到達西安八路軍辦事處,隨即帶領青年訓練班學院,步行八百里抵延安,開始新的生涯。丁適存先後擔任中央組織部地方工作科科員,中共行唐、阜平縣委宣傳部長,冀中工務局、水利局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丁適存歷任河北省水利廳副廳長,水利部水利水電建設總局副局長兼水電部海河勘測設計院院長、黨委書記,水電部天津勘測設計院黨委書記等職。1987年5月在天津逝世。
布可夫(?~?)俄羅斯人,前蘇聯水利專家。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發生大水,面對嚴重的災情,中共中央在抗美援朝的同時,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決定。1951年1月14日,派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顧問、蘇聯水利專家布可夫到蚌埠,協助淮委工作。為了幫助淮委編制好淮河規劃中的《洪澤湖蓄洪工程》和《淮河入江水道工程》,布可夫不顧當時交通和生活條件差,深入淮河流域各地進行實地勘察。1951年4月7日,他到浮山、雙溝、盱眙、古河、老子山、蔣壩等地勘察和研究淮河中游下段的治理問題。4月19日,布可夫陪同水利部長傅作義、蘇北行署主任惠浴宇、淮河下游工程局局長熊梯雲等查勘入江水道、三河閘及高良澗閘址、洪澤湖大堤以及里運河的險工段等工程。
布可夫以他高超的治水技術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及對幫助中國人民治理好淮河的責任感,迅速編制好《關於治淮方略的初步報告》於1951年4月26日至5月2日,淮委在蚌埠召開的第二次全體委員會議上,向大會作報告,當時水利部長傅作義和副部長李葆華也聽了他的精彩報告。這次會議還討論制定了1952年度治淮工作綱要。
布可夫不但在淮河治理規劃上作出重要貢獻,對一些單項工程實施也積極施展他高超的治水才能。三河閘是當時治淮工程中興建的最大水閘,為洪澤湖最大水閘,為洪澤湖最大攔蓄庫容130多億立方米的水量打下基礎。三河口又是洪澤湖泄水入江的唯一口門,幾百年來,洪澤湖一直聽湖水自由傾瀉,遇到大水年份,洪澤居高臨下,奔騰東瀉,給下游千百萬群眾和數千萬畝農田造成毀滅性災害。遇到旱年,湖水乾涸,又造成水源斷絕,釀成里運河斷航及農田無水灌溉的乾旱局面。因此,建設三河閘控制洪澤湖的蓄泄,是多少年治淮工程中人們關注的一大焦點。
民國24年(1935)8月,國民政府曾計劃興建三河活動壩,並已動工打基樁,後因抗日戰爭爆發,半途而廢。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的工業基礎薄弱,物資十分匱乏,技術力量和建設經驗都很缺乏,要建設這樣一個大型控制建築物工程,其難度可想而知。按照淮委和水利部當時審定的工程設計,三河閘最大泄量不超過8000立方米/秒,全閘63孔,閘身總長700米,弧形鋼閘門,電動、手搖兩用啟閉機。按照當時英美建閘模式,閘基是要打樁的。當時布可夫介紹了無樁基礎的經驗,由基礎土壤承載建築物全部重量,這樣工程造價低,可節約建閘經費12%,有施工時間短、施工設備節省等優點。在三河閘設計期間,對搞無樁基礎爭論很大。有些老工程師對無樁基礎持懷疑態度,其矛盾的焦點集中在不等沉陷問題上。後來由方福均、王厚高等年輕技術員攻關,研究計算出空廂牆的設計方案,從技術上解決了無樁基礎不均衡沉陷難題,得到布可夫高度贊揚,從而使無樁基礎的設計得以順利進行,同時為後來全省搞水利工程建築物設計推廣採用無樁基礎打基礎。
在施工中,三河閘南翼牆下游遇深淤,處理不好對建築物安全影響極大。在1953年4月,三河閘施工的關鍵時刻,布可夫第二次到三河閘工地現場查勘,對當時三河閘施工技術負責人處理閘南岸翼牆下面深淤所採用的辦法持不同意見。根據他的建議,在南翼牆下做了一個半圓形塊石裹頭,跛腳用塊石保護,並打排樁;在緊靠裹頭部分的護坡,亦採用打排木樁,清淤拋塊石等辦法加固。三河閘經過50年運行實踐證明,採用布可夫的設計方案來處理三河閘南端翼牆下深淤問題是正確的。三河閘上下游引河施工中遇到堅硬的砂礓土,並夾有砂礓板,像石頭一樣堅硬。下游引河中有5個砂礓墩,真高都在20米左右,要挖到真高6.0米,當時施工沒有機械,全靠人力開挖,開10米多深砂礓墩,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指揮部決定採取抽槽的辦法,指望靠汛期利用水力,沖走砂礓土。當時布可夫陪同傅作義到三河工地視察。布可夫指出:用抽糟子的辦法不妥當,由於土質太硬,難以沖刷,必須將土墩全部按設計挖走,水流才能通暢。布可夫直截了當地強調說:「紗礓土墩如果不搬掉,大水來了,你們要成為歷史罪人。」傅作義部長也指出:「必須有十成十的把握,九成九都不行!」下游引河的紗礓土墩擋住了大半個三河閘,會嚴重影響三河閘的泄水能力,使之遠遠達不到設計排洪標准。1953年4月底,工程指揮部負責人陳克天到南京向省委匯報,省委十分重視。5月初省委書記柯慶施趕到三河閘工地,親自布置拿下紗礓墩的大會戰,指派淮陰、揚州地委書記親自帶隊,新增民工10萬多人,加上原來5萬多民,計15.8萬人的勞動大軍,從而按時完成了搬掉紗礓墩的任務,為三河閘後來排洪打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