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事物有哪些
㈠ 中國地理的地理事物分界線
我國的地理位置很好
可以說是綜合了亞洲的地理氣候特點
東沿海氣候特點
東北亞溫帶
北草原
西北沙塵暴
南有熱帶
亞熱帶。
㈡ 中國所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地理事物
長城 1987.12 文化遺產(附1)
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1987.12 文化遺產(附7)
陝西秦始皇陵及兵馬俑 1987.12 文化遺產
甘肅敦煌莫高窟 1987.12 文化遺產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1987.12 文化遺產
山東泰山 1987.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安徽黃山 1990.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湖南武陵源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九寨溝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四川黃龍國家級名勝區 1992.12 自然遺產
西藏布達拉宮 1994.12 文化遺產(附2、附3)
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1994.12 文化遺產
山東曲阜的孔廟、孔府及孔林 1994.12 文化遺產
湖北武當山古建築群 1994.12 文化遺產
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景觀
四川峨眉山—樂山風景名勝區 1996.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雲南麗江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山西平遙古城 1997.12 文化遺產
江蘇蘇州古典園林 1997.12 文化遺產(附4)
北京頤和園 1998.11 文化遺產
北京天壇 1998.11 文化遺產
重慶大足石刻 1999.12 文化遺產
福建武夷山 1999.12 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 文化遺產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2000.11 文化遺產
明清皇家陵寢:明顯陵(湖北鍾祥市)、清東陵(河北遵化
市)、清西陵(河北易縣)、盛京三陵 2000.11 文化遺產(附5、附6)(附8)
安徽古村落:西遞、宏村 2000.11 文化遺產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 2001.12 文化遺產
雲南三江並流 2003.7 自然遺產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2004.7 文化遺產
澳門歷史城區 2005.7 文化遺產
附1:2002年11月中國唯一的水上長城遼寧九門口長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驗收,作為長城的一部分正式掛牌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附2:2000年11月拉薩大昭寺作為布達拉宮世界遺產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3:2001年12月西藏拉薩羅布林卡作為布達拉宮歷史建築群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4:2000年11月蘇州藝圃、藕園、滄浪亭、獅子林和退思園5座園林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項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5、附6:2003年7月北京市的十三陵和江蘇省南京市的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一部分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7:2004年7月,沈陽故宮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附8:2004年7月,盛京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㈢ 中國疆域的地理事物
(1)黃海;東海;朝鮮;俄羅斯 (2)5500;5000 (3)我國大部分位於北溫帶,南部一小部分屬於熱帶,缺少寒帶南北跨緯度廣,氣候差異大,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㈣ 中國地圖的地理事物名稱圖片
讀圖可知,②是京滬線;④是白雲愕博;⑤是平果;⑥是舟山漁場;⑧是遼中南工業基地.
故答案為:京滬線;白雲愕博;平果;舟山漁場;遼中南工業基地.
㈤ 中國34個省級行政中心各有什麼地理事物
你這個問題 太籠統了 我問一下 地標性建築物 算不算 地理事物 如北京 有 故宮
㈥ 中國地理事物界線
內流區和外流區的分抄界線
按照河川徑流的最終歸宿和循環形式,我國河流可分為兩種,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供給外流河徑流的地區叫外流區;注入內陸湖泊或消失在沙漠戈壁中的河流叫內流河,勾內流河提供徑的區域叫內流區。我國內外流區域的分界線大致是:大興安嶺西麓向西南,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直達西南國境線。佔全國總面積36%的內流區,主要分布於此線以西:中國北部的內蒙古高原;西北的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新疆的大部分地區;兩藏的藏北高原,此線以爾屬於外流區。當然這個分界並不絕對,在內流區內也可含有面積不大的外流區,如新疆的額爾齊斯河;而處於外流區的東北松嫩地區也有局部的內流區。我國較大的內流河有塔里木河、伊犁河、疏勒河、黑河等
㈦ 急!!!!!!!!!大家幫我找找中國各地的最有代表性的地理事物!!!!!
中國建築有民族的多樣性,漢、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鮮明,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國建築又有地域的多樣性,東北平原、江南水網、黃土高原、熱帶林區,建築上的差異也很大。這二者有什麼關系嗎?在中國,地域的差異和民族的差異共存,而地域的差異是主導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區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築,如在大理、麗江地區,白族建築是磚牆瓦頂,牆麵粉刷成灰白兩色,山牆、檐口加彩色裝飾;納西族建築的典型則是木結構、懸山頂,博風板上有長長的懸魚,土坯(近年也有用磚)砌的山牆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建築基本是木結構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築的布局、細部還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區同一民族的建築,同是漢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寧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門」,江蘇水鄉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種形象,差別十分明顯,廣東、福建的客家人也屬漢族,他們的「土樓」更是全然相異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圍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牆,單坡屋頂坡向院內,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風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雲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來異地同族與同地異族相比,它們雖都有不同,但比起來還是地區的差別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觀念、風俗習慣,它們傳承著民族特色,但作為建築,又更多地受自然條件、建築材料、工程技術的影響,這使得建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產生了相互交叉的復雜關系。總的說地域的差異還是要高於民族的差異,有學者說,建築表現的民族性源於地區性。看來這樣的說法是有道理的。
㈧ 中國各省的地理事物
給你推薦一套書,可以全面了解中國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情況:《中國分省系列地圖集(套裝共34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來首次編輯出版的大型系列地圖集。圖集運用特殊的語言和符號,採用地圖的表現形式,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各級行政區劃、城鎮、交通、旅遊等方面的建設成就,填補了我國地圖編制和出版領域的一項空白。圖集利用了凝聚幾代測繪官兵心血的軍事測繪豐碩成果,使用了最新最權威的行政區劃和地名等資料,採用了當代最先進的數字制圖技術,450多名編制人員歷時3年6個月完成編輯出版工作。
圖集以全新的結構和翔實的資料,突出表示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劃、居民地、交通運輸、旅遊資源、地形地貌等與百姓工作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最新信息。每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一冊,共計34冊。是國內目前唯一一套內容最全、資料最新、表示最詳實的分省地圖集。
圖集由序圖、地級圖、縣級圖、城區圖、文字介紹和景區圖片組成。其中地圖2958幅,圖片1289幀,文字介紹約150萬字。序圖從宏觀上反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政區、地勢、交通、旅遊等綜合信息。地級圖重點表示縣級行政區劃、鄉鎮以上居民地、交通干線及主要風景名勝,在圖集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縣級圖為圖集的主體,詳細表示境界、居民地、公路、高速公路附屬設施、鐵路、機場、港口、江河湖海及水利設施、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名勝古跡,並採用分層設色的方法反映各縣的地勢起伏和地形面貌。文字說明以條目方式簡明扼要地介紹了各地市、各縣區的地理概況、人口面積、交通運輸、資源經濟、地方特色、土特產品和主要風景名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