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法國的人文地理100字

法國的人文地理100字

發布時間: 2021-02-16 10:11:18

『壹』 法國人文地理文學。

法國史 內容簡介本書以小見大——雖不算全面和詳盡,但卻能為讀者提供法蘭西民族歷史上留下烙印的那些重大事件和重要時期的一個准確的總體印象。猶如一系列裡程碑一樣,那些影響持久而被認為具有開創意義的因數,如一系列事件、社會現象、思想流派,在此得到了特別重視,目的在於讓讀者搞清這些事件,明白它們在哪些方面影響了歷史進程,它們又如何以其獨特的方式對法蘭西文明的形成作出貢獻的。幾幅地圖和大事年表為本書提供了時空背景。與歷史和文化有關的詞語均集中在書末的索引之中。 本書由法國史專家鄭德弟教授進行翻譯,書中的法漢語言均准確,地道,對已有法語基礎,又想通過閱讀提高法語水平,並想了解法國歷史及知識的讀者很有幫助。同時,對進一步提高法語水平和擴大法國知識的廣大學生及讀者亦有很大幫助。

目錄
第一章 從「無名人」到高盧羅馬人
往昔—今朝 始終充滿生命力的往昔
第二章 從獨立的高盧到羅馬高盧
往昔—今朝 維欽及托列克斯和羅馬化的高盧
第三章 高盧如何變成為法國
第四章 封建的法國
往昔—今朝 修道士,中世紀歐洲真正的思想控制者?
羅曼藝術
哥特式藝術
中世紀給我們的遺贈
第五章 文藝復興,改革,宗教戰爭
往昔—今朝 les guerres de religion
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
人文主義,宗教改革
第六章 君主專制制度
往昔—今朝 太陽王時期的文化藝術
凡爾賽(宮)
第七章 啟蒙運動時代
第八章 1789-1815:法國大革命及其後果
.往昔—今朝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大革命的遺產
執政府和帝國的遺產
第九章 經濟擴展和思想斗爭(1815-1870)
往昔—今朝 關於浪漫主義爭論
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
第十章 捲入列強混戰(1871-1945)
往昔—今朝 兩世紀之交的文學藝術
新世紀的技術
第十一章 走向當代法國
往昔—今朝 20世紀的精神生活,一個重新引起爭議的大問題?
20世紀的前衛技術
大事年表
索引
法漢譯名對照表(人名)
法漢譯名對照表(地名)

『貳』 法國的地理特徵和人文特徵

法國的自然特徵

『叄』 用英語介紹法國(需中文翻譯)(急)

Republic of France, France in western Europe, at the northwest la Manche (English Channel) and the United Kingdom across. Southwest border Pyrenees mountains, along the eastern border with the Alps. Major rivers are Loire, Rhône small, such as Seine. Land area of 551,602 square kilometers and 60.19 million population are the main flange is gratifying, cloth out Nittaku, Basque and Corsican people. Most residents believe in the Catholic Church. GM French, travel agencies also use English. 法蘭西共和國位於歐洲西部,緊鄰拉芒什海峽(英吉利海峽),與大英帝國隔海相望。西南緊鄰比利牛斯山脈,東接阿爾卑斯山。境內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羅納河,塞納河等。國土面積551602平方千米,人口6019萬,大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法語,旅遊機構也用英語。

『肆』 人文地理內容簡介100字

望採納,謝謝!
人文地理學經過長期發展已形成一個較完整的學科體系。一般可以分為綜合理論部分、通論部分(部門人文地理學)和專論部分(區域人文地理學)。
人文地理學綜合理論部分主要指對人地關系理論的研究。人文地理學通論部分可分為經濟、政治、社會文化三個方面,也有一些學者將其分為社會文化和經濟兩個方面。人文地理學專論部分則包括對各種地區人文要素的區域地理研究。
經濟地理學是以闡釋人類生產和生活資料的生產、流通和消費分配等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組織為主要任務。近代地理大發現以後,人類的商業活動空前繁榮,從而產生了經濟地理學的前身──商業地理學。
傳統的經濟地理學關心各種資源、生產及商業的分布同自然環境的關系,以生產布局、區位分析為研究的核心。其中區位論和中心地學說曾對地理學和其他學科的發展起到過重要作用。
現代經濟地理學的研究開始注意社會結構、政府決策以及人們的行為決策對經濟布局的影響,出現了國土經濟學,重視國土整治問題。有些學者認為旅遊地理學研究所涉及的旅遊屬於經濟活動范疇,因此旅遊地理學也是經濟地理學的組成部分之一。
政治地理學是通過研究國民與領土的關系來分析政治現象的地域體系,並分析以政治、軍事、經濟和宗教為背景的各種國家集團對世界和地區所起的作用。
1897年出版的拉采爾的《政治地理學》,將國家當作附著於地球上的有機物,並提出「生存空間」的概念。以後,麥金德於1904年提出陸心說。由於他們及其他學者的努力,政治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重要分支。
20世紀30年代,豪斯霍弗把地緣政治學引入為德國納粹的侵略政策服務的歧途,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政治地理學的發展受到影響。現代分析技術及模式的應用,使地理學者得以制定各類各級政治區域的效率和效果,並開始研究政治行為和政府決策的地理背景。例如,參與對國土整治的決策、首都的定位、大都市區的結構、國家公園的設置、選票地域分布模型以及領海界線和沿海捕魚權等課題的研究。
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命名。在維達爾·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瑞典地理學家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
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
人文現象的分布、擴散和變化雖然受到自然環境的制約,但是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尤其是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人文地理學可以說是地理學中的一門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特點既有綜合性、地域性和動態性等地理學各分支學科所共有的特徵,又有以人文現象作為研究主體的特徵;其研究對象雖與社會科學有相同之處,但其注重地域分布特徵及人文現象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又不同於社會科學,從而形成其特有的理論和方法,成為一門跨學科的邊緣性科學。
作為地理學中一門接近人文或社會科學的學科,人文地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既採用地理學中傳統的方法(如實地調查、運用地圖等)和現代方法(如航空像片、衛星像片、地理模型等),也引進大量的社會科學方法(如抽樣調查、定量技術、心理學和行為學等研究方法)。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以及兩者間相互關系的一門學科,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是相互密切聯系的兩大組成部分。因此,人文地理學的發展對於地理學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人文地理學同經濟學、人口學、政治學以及環境科學、生態學、區域科學、行為科學結合,可以為解決世界性的資源短缺、人口危機、自然災害、環境污染和生態平衡以及城市問題等做出貢獻,尤其是對於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規劃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人文地理學仍是許多分支學科鬆散組合的一門學科,還有待於進一步的發展。此外,有關人地關系的理論探討,數量統計方法和模型、系統的運用,行為科學的引進,以及對社會實際問題的研究,也尚處於初始階段。
盡管人文地理學仍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但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類的作用(尤其是人的素質)和科學技術的作用日益顯著,使得地理學人文化的趨勢加強。人文地理學地位的提高,將使地理學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伍』 歐洲西部法國自然,人文地理概括

歐洲西部
1 基本概況
自然地理特徵:
位置和范圍: 東半球西北部,亞歐大陸西部,包括歐洲的西半部,面積約為歐洲的一半。
北臨北冰洋,南臨地中海,大西洋深入內陸
主要的半島有北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南部的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和巴爾干半島
主要島嶼有大不列顛島和冰島等
主要內海有波羅的海
地形:中部的平原分布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萊茵河以東叫做波德平原,以西為西歐平原
北部和南部山地分布較廣
冰川對地形的作用明顯
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 冬季溫和濕潤 冬季收西風帶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影響
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大陸西部 冬季溫和 夏季涼爽 全年濕潤
溫帶大陸性氣候 大陸內部 冬冷夏熱 全年降水較少
湖泊與河流:河網密布,水量豐沛,無長河,便利的河道航運網,多湖泊
人文地理特徵:
以白種人為主;人口稠密區沿煤礦和工業地帶分布,略呈十字形;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低的地區;城市人口比重大。歐洲西部是世界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貿易發達,德國居第一位。旅遊業發達。

『陸』 介紹法國的人文地理、國家歷史等等的視頻資料,謝謝大家!

有一個綜藝節目叫做《經典人文地理》有幾期好像專門介紹法國的。

『柒』 法國的人文地理特徵和自然地理特徵分條敘述

法國全國總人口6600萬(2014年1月1日),其中法國本土6390萬,2013年法國人口增長率為0.4%。通用法語專。居民中64%信奉天屬主教,3%信奉伊斯蘭教,3%信奉新教,1%信奉猶太教,28%自稱無宗教信仰。(2009年《十字報》調查數據)
法蘭西民族是由多個民族混合構成的,除了主體法蘭西民族外,邊境地區還有阿爾薩斯、布列塔尼、巴斯克、科西嘉、佛蘭芒等少數民族,大約佔了總人口的7.9%。

法國本土面積為543965平方公里,包括海外領土面積為632834平方公里。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法國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主要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歐洲第二高峰。

『捌』 我想了解一下關於法國人文地理的一些知識

法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異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岸,高高聳立的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分別是法國與義大利.西班牙最天然的地理分界線。法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處於平原和丘陵之上,美麗的塞納河從心臟地帶流過,滋潤了巴黎盆地廣闊的土地。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西歐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馬恩河(525公里)。 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大部分氣候溫和,環境優美,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森林覆蓋率26.4%。
海岸:法國藍色海岸是著名的海岸風光觀光地帶。

『玖』 求:用英語寫一篇介紹法國的文章

雙語資料供參考:

France,officially French Republic

It includes the island of Corsica. Area: 210,026 sq mi (543,965 sq km). Population (2002 est.): 59,440,000. Capital: Paris. The people are mainly French. Language: French (official). Religions: Roman Catholicism (three-fourths), Protestantism, Islam. Currency: euro. France has extensive plains, rivers, and a number of mountain ranges, including the Pyrenees and the Alps. The climate is generally moderate. About three-fifths of the land i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e, and forests, largely unexploited, cover about one-fourth of the area. France has a developed mixed economy with a preponderance of small firms. Its chief of state is the president, and the head of government is the prime minister. The legislature consists of two houses. France is one of the major economic powers of the world and was a founding member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see European Union). Culturally, France has enjo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world from the early Middle Ages.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s in France indicate continuous settlement from Paleolithic times. In с 1200 BC the Gauls migrated into the area, and in 600 BC Ionian Greeks established several settlements, including one at Marseille. Julius Caesar completed the Roman conquest of Gaul in 50 BC. During the 6th century AD the Salian Franks ruled; by the 8th century power had passed to the Carolingians, so named for the influential reign of Charlemagne. The Hundred Years' War (1337–1453) resulted in the return to France of land that had been held by the British; by the end of the 15th century, France approximated its modern boundaries. The 16th century was marked by the Wars of Religion between Protestants (Huguenots) and Roman Catholics. Henry IV's Edict of Nantes (1598) granted substantial religious toleration, but this was revoked in 1685 by Louis XIV, who helped to raise monarchical absolutism to new heights. In 1789 the French Revolution proclaimed the rights of the indivial and destroyed the ancien régime. Napoleon ruled from 1799 to 1814, after which a limited monarchy was restored until 1871, when the Third Republic was created. World War I (1914–18) ravaged the northern part of France. After Nazi Germany's invasion of France ring World War II, the collaborationist Vichy regime governed. Liberated by Allied and Free French forces in 1944, France restored parliamentary democracy under the Fourth Republic. A costly war in Indochina (see Indochina wars) and rising nationalism in French colonies ring the 1950s overwhelmed the Fourth Republic. The Fifth Republic was established in 1958 under Charles de Gaulle, who presided over the dissolution of most of France's overseas colonies (see Algerian War; French Equatorial Africa; French West Africa). In 1981 France elected its first socialist president, François Mitterrand. From 1986 through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France balanced a form of divided government known as "cohabitation," with a president and prime minister of different political parties.

法國 France 正式名稱法蘭西共和國。
西歐共和國,包括摩納哥公國和科西嘉島。面積:543,965平方千米。人口:約59,090,000(2001)。首都:巴黎。主要人口為法國人。語言:法語(官方語言)。宗教:天主教(3/4)、基督教、新教和伊斯蘭教。貨幣:歐元。有廣袤的平原、河流和數座山脈,包括比利牛斯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法國的氣候大體溫和。土地約有3/5適於農耕。森林約占土地面積的1/4左右,多未經開發。法國經濟發達,為混合型經濟,多為小企業。法國是世界上主要經濟強國之一。為歐洲共同體(參閱歐洲聯盟[European Union])創始會員國之一。兩院制。國家元首是總統,政府首腦為總理。自中世紀起法國就對世界文化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考古發掘顯示自舊石器時代起法國即有人類居住。約公元前1200年,高盧人進入該地區。約公元前600年,愛奧尼亞的希臘人在今馬賽等地建立了一些定居點。公元前50年,凱撒完成了對高盧的征服。6世紀時,受薩利安法蘭克人統治。至8世紀,大權落入加洛林王朝之手,其最偉大的人物是查理曼。百年戰爭(1337~1453)後法國收回曾被英國佔領的領土。至15世紀末,法國疆界已大體與現代法國相同。16世紀的標志是新教徒(胡格諾派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宗教戰爭。亨利四世頒布南特敕令(1598),給予實質上的宗教自由,但於1685年被路易十四撤銷,將王權至上制度在法國推向新的高度。1789年法國大革命宣布人權並消滅了舊政權。拿破崙自1799~1814年一直統治著法國,之後,有限的君主政體得到恢復,一直延續到1871年第三共和國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破壞了法國北部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侵入法國後,在維希成立了以貝當元帥為首的傀儡政府。法國在1944年被盟軍及自由法國軍隊解放。第四共和建立後,法國又恢復了議會民主政治。20世紀50年代,印度支那耗資巨大的戰爭和法國殖民地民族主義的興起,使第四共和窮於應付。1958年,戴高樂建立第五共和,他作為總統主持解決了大多數法國海外殖民地問題(參閱阿爾及利亞戰爭[Algerian War]、法屬赤道非洲[French Equatorial Africa]和法屬西非[French West Africa])。1981年法國選出第一位社會黨總統密特朗。20世紀90年代,法國政府左翼和右翼力量均衡,致力於鞏固歐洲統一。

『拾』 法國自然及人文地理

自然地理

法國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擁有異常豐富的自然與文化遺產。
法國是西歐面積最大的國家,位於歐洲大陸西部,領土呈對稱的六邊形,三邊臨海,三邊靠岸,高高聳立的阿爾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脈分別是法國與義大利.西班牙最天然的地理分界線。法國的大部分領土都處於平原和丘陵之上,美麗的塞納河從心臟地帶流過,滋潤了巴黎盆地廣闊的土地。
位置:位於歐洲西部,與比利時、盧森堡、瑞士、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安道爾、摩納哥接壤,西北隔拉芒什海峽與英國相望,瀕臨北海、英吉利海峽、大西洋和地中海四大海域,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
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向大西洋敞開。東部是阿爾卑斯山地和侏羅山地;中南部為中央高原;西南邊境有比利牛斯山脈;中央高原和比利牛斯山地間的西南地區為阿基坦盆地;北部是巴黎盆地;西北部為阿莫里坎丘陵。平原占總面積的三分之二。
山脈:有阿爾卑斯山脈、比利牛斯山脈、汝拉山脈等。法意邊境的勃朗峰海拔4810米,為西歐最高峰。
河流:主要有盧瓦爾河(1010公里)、羅訥河(812公里)、塞納河(776公里)、馬恩河(525公里)。 地中海上的科西嘉島是法國最大島嶼。邊境線總長度為5695公里,其中海岸線為2700公里,陸地線為2800公里,內河線為195公里。
氣候:西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氣候,中部和東部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平均降水量從西北往東南由600毫米遞增至1000毫米以上,山區達1,500毫米以上。月平均氣溫:一月西部及南部4-7℃,東部及北部1-3℃;七月北部及西部 16-18℃,南部及東部21-24℃,大部分氣候溫和,環境優美,是一個適合居住的地方。
礦產:鐵、煤、鋁土儲量較豐富,還有鉛、鋅、鈾、鉀鹽等。森林覆蓋率26.4%。
海岸:法國藍色海岸是著名的海岸風光觀光地帶。

人文地理太多,你再看看別的把。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