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巴人文地理
① 陝西漢中的人文地理介紹,有哪些地理特點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與甘肅、四川毗鄰,中部為盆地,中國古代稱為「江淮河漢」四大河流之一的漢江,流經漢中、安康和荊襄大地,匯入長江,成為長江最長、最大支流。全市轄漢台、南鄭、城固、勉縣、洋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1個縣區,總人口373萬。市域總面積2.72萬平方公里,其中盆地佔6%,淺山丘陵佔36%,中高山區佔58%。
自古以來,就是連接西北與西南、東南的通道和輻射川陝甘鄂的主要物資、信息集散地之一。漢中景色秀麗。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4.3℃,降雨量 871.8 ,素有西北「小江南」和「金甌玉盆」之美稱。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地改市。
漢中曾經是商朝的方國,秦國時的漢中郡,此後又是劉邦西漢王朝的發祥地,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的軍事要地,悠久而豐富的歷史為漢中留下了諸多名勝古跡:被譽為世界交通史,文化史上「奇跡」與「瑰寶」的褒斜棧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漢劉邦的拜將台及其為漢王時的宮殿遺址古漢台,還有眾多的歷史名人墓地,祠堂。
漢中地處北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的過渡帶,北依秦嶺,南屏巴山,漢水橫貫全境,形成漢中盆地。盆地內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雨量充沛,氣體濕潤,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均氣溫14℃,生態環境良好,生物資源極為豐富,兼我國南北方之共有;糧食生產一年兩熟,主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等,其中水稻、油菜單產是全國最高產區之一。野生植物有3000多種,其中用途廣泛的600多種。盛產各種名貴葯材,其中天麻、杜仲、棗皮(山茱萸)、西洋參產量居全國前列。有森林面積131.2萬公頃,植被覆蓋率56%,森林覆蓋率48%,林木蓄積量6781.3萬立方米;可利用草場33萬公頃,野生動物500多種,其中珍稀動物有大熊貓、朱䴉、金絲猴、羚牛等42種。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礦藏60種,其中勉縣、略陽、寧強三縣的「金三角」地帶,是全國五大黃金生產基地之一;鐵、錳、鎳、磷、石膏、石英石、石灰石儲量居全省之首,經濟開發潛力很大。漢江、嘉陵江及其支流水資源豐富,總量達146.25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260萬千瓦,可開發利用87萬千瓦。
漢中自然條件和人文地理與關中差異較大,古代建築具有南北兼備的風格,民居多樣,生活習俗頗具江南風采。在這里端午節賽龍舟,在陝北和關中是看不到的,飲食習俗也與四川接近,巴山的鑼鼓草、漢中的瑞公戲、西鄉的刺綉挑花都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洋縣的黑米和香米,古為貢米,如今成為普通百姓的大眾食品。
② 陝西人文都有什麼啊
歷史沿革
【陝秦三秦】陝西簡稱陝或秦。「陝」指陝陌,在今河南省陝縣西南。西周初期,周、召二公分陝而治,陝以東,周公治之,陝以西,召公治之。此後,人們就把陝陌以西稱為陝西,簡稱「陝」。「秦」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轄區主要在這一帶。人們又稱陝西為「三秦」,一般是從陝西的地理特徵分為關中、陝北、陝南三個自然區域來理解的。其實,「三秦」得名源於項羽分封諸侯,讓秦的三個降將分治秦之故地:章邯為雍王,領有咸陽以西;司馬欣為塞王,領有咸陽以東;董翳為翟王,領有陝陌以西。「三秦」即由此得名。
【唐以前行政區劃演變】陝西地方行政區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魏國在洛河下游設上郡,楚國在漢江中游設漢中郡,秦在陝北也設上郡。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普遍推行郡縣制,分天下為36郡。陝西境內除保留上郡和漢中郡外,在渭河流域另設內史,與郡同級。
西漢沿襲秦制,保留上郡與漢中郡,另將秦的內史分為3個相當郡的政區:京兆尹(分管今西安以東、渭河以南地區)、左馮翊(分管渭河以北、洛河中下游地區)、右扶風(分管咸陽以西地區),稱為「三輔」,治所均在長安城。漢武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13州刺史部,監察各郡。後來改刺史部為州,州牧或州刺史為行政長官,形成州、郡、縣三級制。現今的陝西在西漢中期涉及3個州。
三國時期,現今陝西地區的大部分由雍州、荊州、益州管轄。西晉時大致和三國相仿。東晉至隋統一的二百多年間,南北分裂,戰爭頻繁,行政區劃十分混亂。
Tvofi 回答時間 2007-07-25 16:35
陝北高原】陝北黃土高原位於「北山」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總面積92521.4平方公里,是在中生代基岩所構成的古地形基礎上,覆蓋新生代紅土和很厚的黃土層,再經過流水切割和土壤侵蝕而形成的。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梁、峁,是黃土塬經溝壑分割破碎而形成的黃土丘陵,或是與黃土期前的古丘陵地形有繼承關系。溝大都是流水集中進行線狀侵蝕並伴以滑塌、瀉溜的結果。
從區域組成特徵看,延安以北地面切割嚴重,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綏德、米脂一帶最為典型;延安、延長、延川是以梁為主的梁峁溝壑丘陵區;西部為較大河流的分水嶺,多梁狀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塬為主的塬梁溝壑區。洛川原是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黃土塬。宜川、彬縣、長武一帶,因溝谷蠶食,形成了破碎塬。在榆林地區的定邊、靖邊、橫山、神木等縣的北部,長城沿線一帶是風沙灘地。著名的毛烏素沙漠,從定邊至窟野河,東西長約420公里,南北寬12~120公里,主要是植被遭受破壞後就地起沙的結果,也和強風從內蒙古伊克昭盟搬運沙粒有關。冬、春季多強勁的西北風,使沙丘向東南移動。沙丘之間或低窪地方,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湖盆灘地。灘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為重點農牧業基地。
黃土高原上分布著一些不太高的山地,有白於山、子午嶺、嶗山、黃龍山等。六盤山余脈,向南延伸到隴縣和寶雞西部,稱為隴山,向東的一支延伸到千陽、鳳翔、岐山、永壽,與北山相連。「北山」泛指陝北黃土高原南緣與關中盆地過渡地帶的一系列以灰岩為主的石質山丘。陝北黃土高原較大的河流分別注入黃河和渭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段,往往形成較寬的川地,是黃土高原的「米糧川」。
【關中盆地】關中盆地南倚秦嶺,北界「北山」。介於陝北高原與秦嶺山地之間。西起寶雞峽,東迄潼關港口,東西長約360公里,西窄東寬。總面積39064.5平方公里。關中盆地是由河流沖積和黃土堆積形成的,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源豐富,機耕、灌溉條件都很好,是陝西自然條件最好的地區,號稱「八百里秦川」。基本地貌類型是河流階地和黃土台塬。渭河橫貫盆地入黃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6~600米。從渭河河槽向南、北南側,地勢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一二級河流沖積階地過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級或二級黃土台塬。階地在北岸呈連續狀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應的多級階地。寬廣的階地平原是關中最肥沃的地帶。渭河北岸二級階地與陝北高原之間,分布著東西延伸的渭北黃土台塬,塬面廣闊,一般海拔460~800米,是關中主要的產糧區。渭河南側的黃土台塬斷續分布,高出渭河約250~400米,呈階梯狀或傾斜的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緩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陽郭原,華縣的高塬原,華陰的盂原等,目前已發展成林、園為主的綜合農業地帶。
【陝南山地】關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兩山夾一川的地勢結構十分突出。秦嶺、巴山的西部有漢中盆地,東部為安康盆地。主要由古生界變質雜岩組成,是陝西農林特產和有色金屬資源的富集區。總面積74017平方公里。
陝境秦嶺是秦嶺山系的骨幹,山坡北陡南緩,山勢巍峨壯麗。一般海拔1500~3000米,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1000~3000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太白山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蝕冰磧地形保存完好。秦嶺以太白山為主峰,由西分為三支,由北而南山勢漸低,至漢中盆地邊緣已成低山丘陵。太白山以東山勢逐漸遞減,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間以紅色斷陷盆地和河谷平地。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級階地。北陡南緩的山勢導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諸水源遠流長,斷切東西走向山嶺,形成許多峽谷,水力資源豐富,為建設中小型水利電力工程提供了條件。
川陝間的大巴山走向西北——東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1500餘米,東西長約300餘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稱米倉山,以東稱大預山。大巴山北側諸水注入漢江,上游系峽谷深澗,中、下游迂迴開闊,形成許多山間小「壩子」。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較為集中。寧強、南鄭、西鄉、鎮巴和鎮坪等縣由灰岩組成的山地,岩芽、溶溝、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發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豐富。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陝、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
著名的漢中、安康盆地,是陝西主要的農業區和亞熱帶資源寶庫,也是陝西水稻和油菜的主要產區。
③ 漢中在哪
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轄漢台區、南鄭區、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洋縣2區9縣。
(3)鎮巴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漢中歷史:
漢族以前被稱為「華夏」族,戰國時代秦國設漢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漢中由此而得名,為後來秦統一後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楚漢戰爭時劉邦被封為漢中王,其率領的軍隊被稱為「漢軍」,駐扎在漢中後劉邦率漢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首先佔據關中,進而統一天下,定國號為「漢」。
強盛的漢帝國為反擊匈奴入侵,與匈奴進行了長期的,大規模的,慘烈的戰爭,強悍的漢軍鐵騎大規模追擊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數千里,甚至翻越了蔥嶺,使當時非常強大的匈奴屢次遭受重大打擊,最後灰飛煙滅,極少數殘余遠遁歐洲,致使「漠南無王廷」當時各國震動,談漢色變。
由於空前強大的漢軍在西域,中亞各地演繹了一百多年不敗的神話,使漢軍,漢人威名遠播域外,"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強大的漢帝國用鐵和血維護了自己的尊嚴,也使其子民在異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聲說「我是漢人!」。
從此以後,無論中原華夏後裔怎麼改朝換代,人們都稱其子民為漢人,這就是漢民族的來歷。
華夏族是個逐步融合化擴大化的概念。公元前4000年,青藏高原居住著古藏緬族,河西走廊和黃土高原北部居住著夏族(首都今寶雞市),晉南關中洛陽一帶居住著華族(首都今淮陽縣),淮河以南和漢江流域居住著蚩尤的先人。
公元前2700年夏族領袖黃帝東進,戰勝華族領袖炎帝,並在今新鄭縣定都,後來二族將漢江和淮河的領袖蚩尤滅掉,占據整個中原,華夏二族逐漸融合成華夏族。禹的兒子啟破壞禪讓制,建立了聯邦制的夏王朝,定都登封縣,這是華夏族歷史上的第一個國家。
夏國所直屬的領土只包括中原和晉南,夏族老家黃土高原和河西走廊已經被藏緬族和吐火羅人占據,遺留在當地的夏族接受異族的殖民統治。
漢代,華夏族與南蠻融合成漢族,漢族形成。從此綿延至今!隋朝時,鮮卑族融入了漢族,形成新漢族。新漢族與漢代漢族文化上、血緣上一脈相承,沒有太大差別,但差別還是有的,你可以看一下漢賦與唐詩的差別。
④ 陝西歷史
陝西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其歷史演變可大致分為史前文明時期、西版周時期、秦時期、西漢時權期、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和民國時期。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陝西的發展進入新的時期。
⑤ 漢中在陝西的什麼地理位置
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東經105°30′30〞-108°24′37〞、北緯32°15′15〞-33°56′37〞。東、北與安康市、西安市、寶雞市接壤,西南與甘肅省、四川省毗鄰。總面積27246平方千米。總人口385.21萬人(2015年)。轄漢台區和南鄭、城固、洋縣、勉縣、西鄉、略陽、鎮巴、寧強、留壩、佛坪10個縣。市政府駐漢台區。
⑥ 陝西漢中當地人為什麼說話有「四川腔」有何淵源
因為漢中的南鄭區緊鄰四川,所以南鄭區接近四川的一些鄉鎮老百姓說話有「四川腔」。
⑦ 漢中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特點
一、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漢中市位於漢水上游,漢中盆地中部,東經106°51'-107°10'、北緯33°2'-33°22'之間。
地形特點南低北高,市內有平壩、丘陵和山地等三種地貌,平壩為漢江沖積平原的一二階梯,海拔500-600米之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佔全市面積的34.62%;丘陵為山前洪積扇形成的寬谷淺丘地帶,約佔全市面積的28.1%;山區是秦嶺南坡形成的淺山和中山地區,地勢較為復雜,約佔全市總面積的37.2%。
本區域的河流均屬長江流域,漢江東西橫貫,嘉陵江南北縱穿,米倉山南坡有渠江上遊河源區的部分河流。同時河流密布,每平方公里平均河流長度為1.4-2公里。
漢中氣溫的地理分布,受地形影響較大。西部略低於東部,南北山區低於平壩和丘陵。海拔600米以下的平壩地區年均氣溫在14.2-14.6℃;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的地區年均氣溫低於12℃;西嘉陵江河谷年均氣溫高於13℃。
二、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
秦漢時期漢中郡西起沔陽陽平關,東至鄖關和荊山,綿延千里。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南鄭縣附近。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國號稱「漢朝」
三國時期,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漢即獲得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沔縣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國民政府時期,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故宮博物院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風土人情豐富多彩
漢中市居住人口以漢族為主,其餘有回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壯族,土家族,朝鮮族,白族,彝族,侗族,藏族,畲族,土族,哈薩克族、傣族、高山族、錫伯族等。
截止2018年末漢中市戶籍總人口380.6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35.58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51%。
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漢中是我國傳統的油菜種植生產基地,每年油菜種植面積超過120萬畝,現已成為我國油菜種植面積規模最大的地區之一。
漢中麵皮陝西漢中當地最有名的小吃,被譽為漢中風味小吃的「四絕」之首,其製作工藝於2011年列入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漢中洋縣盛產黑米,也是黑米的原產地。相傳為西漢著名外交家張騫在洋縣、城固交界處發現並選育而成。史載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由於珍稀名貴,故又有「黑珍珠」之美稱。
(7)鎮巴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漢中市的經濟發展狀況
2018年, 漢中市實現生產總值1471.88億元,比上年增長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5.47億元,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702.15億元,增長13.1%;第三產業增加值564.26億元,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42754元,增長9.7%。
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3.0%。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2.5%,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為14.0%、47.7%和38.3%。與2017年相比,第一產業增加值佔比下降1.8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佔比分別提高1.4個、0.4個百分點。
截至2018年,漢中市財政總收入完成120.14億元,同口徑增長10.3%。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49.96億元,增長9.5%。財政支出342億元,增長9.7%。
⑧ 現在有沒有關於介紹漢中地理位置,旅遊概況,人文風俗的書
城市概況
區號:0916
郵編:723000
位置:位於陝西省南部
人口:51萬
區劃:下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西鄉縣、勉縣、寧強縣、略陽縣、鎮巴縣、留壩縣、佛坪縣等1區10縣。
漢中
漢中,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全市轄十縣一區,總面積2.7萬平方公里,人口372萬。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漢中兩漢三國文化底蘊厚重,自然風光獨特秀麗,全市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其中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5處;有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1個,有國家級生態景區(點)7個、省級16個。
歷史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文化遺跡
市內文物古跡眾多,現有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以「兩漢三國」為主題的著名文化遺產,知名的景點有:褒斜道石門、拜將台、武侯祠、張良廟等。
武侯墓
武侯墓位於勉縣城南4公里的定軍山下,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的葬地,墓區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四季如春風景宜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南主要旅遊景點之一。
諸葛亮生前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官至丞相,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千百年來,我們稱其墓地為「武侯墓」。公元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蜀漢朝廷遵其遺命,歸葬於定軍山下。
武侯墓周圍有定軍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條小山崗環抱,九條山崗由青溝、罔子溝、井溝、斬地溝、田家溝、牛角溝、瓦洞溝、龍嘴溝八條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崗三層,自定軍山向西疊浪而來,約三里許至此成眠弓形,古稱「三台書案」。從少祖山下六崗向東勢若游龍,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後形成新月者半里許,傳為墓之正脈。新月之下,眠弓之內,豁然開張平地三百餘畝,左右前後九支環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設實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書案梁、後筆峰山,左土地嶺、右武山崗」,將武侯靈冢緊密圍護。四山翠柏蒼松、攢蔚川阜、遮天蔽日,難覓神冢。當你轉過書案梁,前面豁然開朗,別有一番風光,盆地當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樹森森,修竹異木,花香鳥語,一條小溪從墓前蜿蜒而過,淙淙流水,更為墓區增添幾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區,佔地360畝,有明清遺留下來的古建築70餘間,千年以上古柏40餘株,其中170餘年的22株,漢株2株。古柏漢桂相輝映,四季鮮花互爭研,真乃人間仙境,世外桃園。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諸葛亮塑像,羽扇綸巾、寶像庄嚴,栩栩如生。印、劍二僮侍立兩旁,其下關興、張苞身披鎧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護持左右,使人肅然起敬。
東西廂房和南院道觀,是「一代智星諸葛亮」大型雕塑展覽,共分30組,再次生動展現了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軍事活動壯舉。史料翔實、規模宏大,由圓雕到浮雕直至壁畫,總看為一整體,分看各有各的場景,人物逼真,場面恢宏,隱隱給人有金戈鐵馬、震天殺聲之感。
殿後大冢巍然,狀若覆斗,即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漢白玉石護欄圍護,石欄上浮雕35幅「諸葛亮生平」故事圖案。冢前有四角攬頂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墳亭。亭角高翹,圍以木欄,亭內高懸「雙桂流芳」匾額一塊,亭中堅立墓碑兩通,一為明萬曆甲午(公元1549年)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建所立的「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親王立的「漢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東西向,頭西腳東,取「永懷西蜀、興復漢室」之意。
拜殿前漢柏上纏繞著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樹」。共葉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牽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開花到立秋止,花期長達百日之久。每花季節,朝開暮落,遍地紅英。遠而望之,只見蒼蒼翠柏之中,點綴著朵朵紅花,紅綠相映,嬌艷之極,給人以千年古柏開紅花之感,煞是好看。湊霄花,象徵諸葛亮興復漢室,鞠躬盡瘁,為國為民的高風亮節。
墓園內現遺留各時代碑石余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碑石匾聯內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各時代的鍾鼎爐磬10餘件。並有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遺存文物,既是歷史的見證,又增添了游覽內容。
當你站在定軍山上,俯瞰諸葛武侯墓園,只見那九條山崗猶如翻滾的巨龍,從四面八方匯聚於墓地,拱衛者翠柏蒼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龍捧聖」之稱。凡來武侯墓拜謁觀瞻者,無有慨然興嘆!「無怪當年武侯親點此穴」,真乃「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列為國務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總編號為第57號,現分別敘述於下:
一、褒斜道
在秦嶺山脈中,有一條貫穿關中平原的漢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漢口區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縣西南15公里,長凡235公里。自戰國起,就有人在谷中鑿石架木,修築棧道,歷代踵繼,多次增修,後人就命名為「褒斜道」。漢武帝大加修鑿褒斜道250公里,從而出現了「棧道千里,無所不通」的盛況。
二、石門
石門是用人工開鑿的一個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長16.3米,寬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門水庫時,淹在水庫中。
石門的開鑿年代,據《石門頌》記載是在東漢,開鑿於公元1世紀,故近代外國某專家說:「世界上最早用人工開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國的陝西褒城」。指的就是這個石門。
石門自秦漢以來,時通時塞,歷次修復,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門摩崖石刻
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里的險坡、斷崖以及褒河水中、沙灘大石上,多有由漢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歷代開通、修復褒斜道、石門和山河堰工程情況的記載,有的是參觀、游覽的留念題記,清代有人統計,約40餘種。而其中的「漢魏十三品」,唐宋時期即負盛名,譽滿全國。
所謂「石門漢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門洞內東西兩壁,東漢刻的《石門頌》與北魏刻的《石門銘》為代表而言。其中,《石門頌》早已名馳全國,是研究我國古代交通史和書法藝術史的瑰寶。特別是它的書法,是「漢隸」的傑作。
石門石刻,因國家要建修石門水庫,於1970年鑿遷至漢中城內古漢台,粘接復原,專建一室,名為「石門漢魏十三品陳列館」。中外遊客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
古漢台
古漢台位於漢中市中心,楚漢相爭時期築建,面積約8000平方米。由三級台地構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農民戰爭一場風暴推翻了秦王朝後,項羽自恃功高,撕毀各路義軍與楚懷王所定「先攻下咸陽者王之」的協定,將先拿下咸陽的劉邦封為漢王。劉邦忍辱屈就,率大軍由子午道進駐漢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宮廷———即今天的古漢台,並用張良計火燒由關中進入漢中的所有棧道,以示他已很滿足當漢王了,不會再北上與項羽爭天下,來麻痹項羽,打消項羽對他的戒備心理。劉邦以漢台為宮廷,以漢中為根基,在漢中習兵練武,廣納賢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韓信為漢大將軍,並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戰術,打項羽個無備,出奇制勝拿下三秦。
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台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台。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台。清代的陳毓彩有詩雲「赤帝龍興事已陳,層台鞏固尚如新。當日宮廷湮沒跡,此時郡國有仁人。」
自漢而降,漢台便成為漢中府署官員祭奠和游樂的場所,代有修葺。現聳立於台北端的望江樓,始建於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記府署東北隅有「天漢樓」,即望江樓的初稱。物換景移,幾經興衰,如今的望江樓,更給人一中庄嚴隆重之感,它以其別致的造型,巍巍的風姿,早已成為漢中古城的標志性古建築。登樓遠眺,四面雲山,如展畫卷;俯視城區,樓台林立;環顧庭院,古樹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樓,使人心曠神怡,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望江樓正南,昔建有桂蔭堂,現有古漢桂數株,每逢中秋佳節,香飄四溢,成為漢中城內尋香訪桂之處。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鏡吾池、洗心亭。樓東側的石馬,風格古樸,是人們評論三國蜀將魏延千秋的倖存之物。亭閣內造型精美的銅鍾,是明代漢中瑞王府的遺物。凝視銅鍾,耳邊似乎回盪著護國禪林里悠揚的晨鍾暮鼓,素有漢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蒼玉」,是楚漢時期的古物,也是漢台現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謂「劉邦上馬石」、「試劍石」,或謂「石鼓」、「宮廷柱礎」。
古漢台如今是漢中市博物館所在地,台內古樹繁茂、修竹參差、亭榭遙相,雜以碧池內繁盛的荷葉,竟有江南水鄉之感。博物館的精華所在是「漢魏石門十三品」陳列室。它們屬於國內外久負盛名的漢魏摩崖刻石,被喻為「國之瑰寶」、「書法寶庫」。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內容對研究我國交通、水利、科技、書法藝術的發展,尤其是研究漢隸演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彌補了史書的缺漏,校正了史書的訛傳,堪稱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獻,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中東漢鐫刻的《襵君開通褒斜道》與《石門頌》摩崖為一級中的甲品,更體現了《石門十三品》的價值。
自然環境
漢中是地球上同緯度生態最好的地方。這片被巍峨秦嶺和蒼莽巴山環繞的盆地,被長江兩大支流漢江與嘉陵江滋養的秀土,雖然位於中國西部,但卻擁有與江南同樣的秀色,是一處得南北之利、兼南北之美的風水寶地。游歷漢中,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佛坪自然保護區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布,是西北第一家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人與自然生物圈」,也是我國首個野外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長青自然保護區有「生物資源庫」之美譽,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尤其是以四大國寶——朱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最為著名,國內外科學界廣泛關注;黎坪國家森林公園奇峰怪石林立,泉溪池瀑競秀,被稱為西北的「九寨溝」;紫柏山山嶽巍峨,九十二峰、八十二坦、七十二洞,風景如畫,霧靄蒸騰,其高山草甸、紫柏天坑,世稀罕見;午子山山勢險峻,壑幽林密,素有陝南「上華山」之稱,其山中2500餘畝世界珍稀白皮鬆蔚為壯觀;褒谷口石門景區高峽平湖,儀態萬千,仿建的石門棧道依山傍水,凌空飛架,再現了秦漢棧道的宏偉風貌和形制特色;紅寺湖煙波飄渺,山水交融,恬靜神秘,是「一幅天然的國畫長卷」;南湖天靈地秀,林茂竹修,曲徑通幽,是一處集錦式的水上園林;西北最大的柑枯生產基地,城固十萬畝枯園,金秋時節桔紅橙黃,游園采桔,其樂融融;全國第二大櫻桃基地,西鄉櫻桃溝花開時節,山林盡染,絢麗多彩,十里飄香;還有百萬畝油菜、五十萬畝的茶園,每到春季,沿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令人心曠神怡。
⑨ 鎮巴有那幾個地方好玩的
鎮巴縣位於陝西省南端,漢中市東南隅,大巴山西部,米倉山東段,北緯32度8分54—32度50分42,東徑專107度25分30—108度16分42之間;屬東西長80.45公里,南北寬77.45公里,全境總面積3437平方公里。
自然風光
鎮巴縣毗連蜀地,遠距秦川,先民祖籍多系川、楚。漢文化與巴、楚文化在此交匯。境
巴山木竹林
內峰巒疊嶂,溝河縱橫,竹木蔥郁,物產豐富,氣候涼爽,原始自然景觀眾多,人文歷史傳說獨具魅力,正謂「秦南界蜀亘巴山,入境盤龍小終南;仙居似卻凡間物,常留煙靄達雲天」。
主要旅遊觀光景點:白天河風景旅遊區,西北獨有的苗家寨,亞洲最大的巴山木竹林。班超石碑,蜀漢桓侯拴巴處碑,撈旗河,曬旗壩,八仙之一韓湘子修行的光頭山、內外羅城,魯班會仙橋,陳家灘至寶塔、摩崖石佛像,池洋石窟,漁渡大河口古墓石刻,大楮「胡氏庄園」,國家一級重點文物宋代古鍾,鍾山寺,川陝屏障赤北鐵佛關遺址。
境內還擁有紅四方面軍創立川陝革命根據地眾多遺址,如:川陝蘇區青鶴觀、龐家院子、趙家院子等革命文物遺址,革命烈士紀念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