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代表性人文地理
❶ 廣西最有代表性的建築、急、謝謝了
廣西-南寧國際會展中心
天津--天塔
河北-石家莊藝術中心
山西-太原郵政大廈(OK了,我就知道這么多了,樓上樓下的表抄襲挖)
❷ 有關廣西人文地理的書籍
「廣西地理」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等師范院校地理科學專業、旅遊管理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同時也是廣西高等院校區域地理教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廣西地理》是《中國省市區地理》的組成部分,是一本區域地理的著作,也是自1946年正中書局出版《廣西地理》、l989年由新華出版社出版《廣西壯族自治區經濟地理》以來的第一部全面反映廣西自然、社會風貌的著作。
該書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把定性和定量相結合,既注重區域特徵,又力求反映當代廣西自然、社會發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實用性,不僅是地理科學專業和旅遊管理專業師生必備的教科書和參考書,對從事區域研究與管理的人員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❸ 廣西哪位作家最知名
東西
原名田代琳,男,1966年3月出生。中國作協會員,廣西作協副主席。1994年至1996年被廣東省青年文學院客聘為第一屆專業作家;1997年至1999年被廣西文學院聘為專業作家。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首屆中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1996年《小說選刊》獎。1982年畢業於河池師專中文系,先後干過教師、新聞報道幹事、秘書、報紙編輯、記者等工作,現在廣西南寧某報副刊部做編輯。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耳光響亮》,中篇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中短篇小說集《抒情時代》、《目光愈拉愈長》等。
主要作品
《誰開的門》(中短篇小說集)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蘇通之死》(中篇小說集/名家三連發叢書)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說集/公牛叢書)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小說50強·鬼子卷/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艱難行走的鬼子》(小說代表作及創作備忘圖文本/回報叢書)昆侖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說集)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小說)灕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劇本(張藝謀導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電影劇本(陳凱歌導演)
獲獎情況:
1、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小說選刊》1996年度優秀作品獎;獲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
2、1998年,小說集《沒有語言的生活》廣西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3、1995年,獲第三屆廣西青年作家獨秀文學獎。
凡一平
1964年生於一個貧寒的小學教師家庭。廣西都安縣人,壯族。十六歲考取河池師范專科學校中文系。十七歲在《詩刊》發表詩歌《一個小學教師之死》,此詩榮獲廣西第二屆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作品獎。十八歲在《金城》發表第一篇小說《歲末》。十九歲參加工作。1989年至1991年,由廣西作協推薦進入上海復旦大學作家班學習。歷任都安箐盛中學教師、都安縣文化局創作員、都安縣文化館副館長、廣西首期專業作家等職,現任廣西三月三雜志社副總編輯、、廣西政協委員。
主要作品
已先後在《詩刊》、《當代》、《十月》、《青年文學》、《上海文學》、《小說家》、《作品》、《清明》、《山花》、時代文藝出版社等報刊及出版社發表和出版長篇小說兩部、小說集兩部、中短篇小說、詩歌、散文愈百篇。有作品入《小小說選刊》、《中國文學》、《散文選刊》、《作家文摘》、《傳奇文學選刊》、《情觴》、《中國超情感小說精選》、《新市民小說選》等多種選本。長篇小說處女作《跪下》出版後,榮獲廣西文藝最高獎——銅鼓獎,並被改編拍攝成同名小說二十集電視劇。中篇小說《尋槍記》被改編為電影《尋槍!》。中篇小說《理發師》也即將搬上熒幕。
獲獎情況
長篇小說《跪下》獲廣西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1997年) ;2001年第五屆廣西青年文學「獨秀獎」;獲第三屆壯族文學獎。
鬼子
廣西羅城人,自幼多災多難,當過農民,教師,文化館員,1989年在西安畢業於西北大學,同年曾考於該校的研究生班,後因生計艱難而棄學。真正意義上的小說創作,自1996年開始。
主要作品
《誰開的門》(中短篇小說集)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
《蘇通之死》(中篇小說集/名家三連發叢書)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遭遇深夜》(中短篇小說集/公牛叢書)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
《中國小說50強·鬼子卷/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集)時代文藝出版社出版。
《艱難行走的鬼子》(小說代表作及創作備忘圖文本/回報叢書)昆侖出版社出版。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短篇小說集)北嶽文藝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小說)灕江出版社出版
《幸福時光》電影劇本(張藝謀導演)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電影劇本(陳凱歌導演)
獲獎情況
《被雨淋濕的河》(中篇小說)
【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1997《小說選刊》年度優秀小說獎】
【1997年中國十佳小說獎】
【廣西區政府第四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上午打瞌睡的女孩》(中篇小說)
【1999年《人民文學》優秀中篇小說獎】
《農村弟弟》(中篇小說)
【廣西區政府第三屆文藝創作銅鼓獎】
馮藝
男,壯族,1955年9月生。當過六年工人,在北京上了四年大學,1983年畢業後分配到廣西民族出版社工作,先後任編輯、總編輯、社長等職。1997年出任廣西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1999年當選為廣西作家協會主席。廣西文學院常務副院長。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編審。
1982年開始散文詩和散文的創作,發表過散文詩、散文300多章(篇),其中《大瑤山的思考》曾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出版的作品集有《朱紅色的沉思》、《雲山朗月》、《逝水流痕》、《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馮藝卷)》等,其中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榮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20集電視紀錄片《西部的發現》、10集電視片《飛越廣西》總撰稿人。
獲獎情況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貢獻科技人才稱號。
黃佩華
1957.8月生於廣西西林縣八達區平用村;1971.9月參加工作,任西林縣革委會通訊員;1975.1月任西林縣水泥廠工人、車間主任、秘書;1981.4月任西林縣總工會幹事;1981.11月任西林縣委調研室調研員;1982.4月任西林縣委辦公室秘書;1983.9月考入廣西民族學院干訓部幹部專修科學習;1985.6任西林縣委宣傳部部長;1987.11月調三月三雜志社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
1982年始在《右江文藝》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三月三》、《民族文學》、《廣西文學》、《上海文學》、《青年文學》《當代》、《灕江》、《南方文學》、《紅豆》、《小說家》、《新生界》、《作家》、《作品》、《福建文學》、《花城》、《清明》、《散文選刊》、《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
主要作品
1990年中篇小說《紅河灣上的孤屋》(三月三)獲廣西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
1991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南方女族》,並獲第一屆壯族文學獎、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學獎;
1992年中篇小說《回家過年》(清明)獲廣西首屆獨秀文學獎;
1993年中篇小說《涉過紅水》(當代)獲廣西1993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
199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長篇傳記《瓦氏夫人》;
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選廣西作家協會理事;
1996年為廣西首批長篇小說簽約作家,創作長篇小說《流水謠》(長江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
1997年為廣西首批簽約作家(兩年制);
1999年當選廣西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0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遠風俗》,獲廣西第四屆銅鼓獎;
2001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代表大會代表;
2002年灕江出版社「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黃佩華卷》出版。
2002年7月小說集《遠風俗》獲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
藍晶瑩
廣西青年作家,天峨運管局黨組書記,散文小說均長,尤擅散文,其散文清新,自然平實,語言功力非凡,常出精品,<別了,平臘>一文自廣西日報發表後在河池引起強烈反響.他的文章不受世俗影響,完全自然清新,這是他文章中最難能可貴的東西.發表的作品小說有《秋天裡的故事》和《心計》(《廣西文學》發),《活命》和《山女淚》(《飛天》發),《槍響軍帳》(《南方文學》發),《無後老人》(《短篇小說》發),《出事》(《紅豆》發),《花格衣》(《廣西日報》發),《雪的季節》和《元兇》(《三月三》發),《驅鬼》(《廣西民族報》發),《厚士雜志》(《紅水河》發);散文有《故鄉的音律》《一面湖水》《流動河流的峽谷》《在仙山做仙》《花開花落》(《廣西日報》發),《別了,平臘》(《廣西文學》發);報告文學《藏在深閨人未識》(《廣西文學》發)。2000年和2001年分別加入廣西作家協會和河池作家協會。
參考資料:http://www.xqonline.net/mingjia/jieshao3.htm
回答者:天堂一桿槍 - 童生 一級 1-1 09:28
--------------------------------------------------------------------------------
馮藝
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揭曉,廣西著名作家、廣西作家協會主席馮藝歷時六七年寫成的《桂海蒼茫——廣西人文地理筆記》一書占據5部獲獎散文之一,這是他繼12年前散文集《朱紅色的沉思》獲得了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學獎之後,再獲該項獎。
彭匈
被新浪讀書頻道邀請的"廣西第一人"
藍懷昌
男,瑤族,1945年2月生,廣西都安人。1968年畢業於中南民族大學中文系,歷任廣州軍區歌舞團擔任創作員,河池地區文化局創作科長、副局長、局長, 現在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文聯主席。
瑤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人口只有200餘萬。三十年前,瑤族文學史中沒有一部長篇小說,直到藍懷昌創作的著名小說《波努河》的出現。 給藍懷昌帶來文學聲譽的,是他的長篇小說《波努河》,這部小說填補了瑤族文學史上沒有長篇小說的空白,獲得1988年獲首屆廣西文藝創作最高獎銅鼓獎
藍懷昌是一位勤奮的作家,繼《波努河》之後,他先後創作了《魂斷孤島》、《一個死者的婚禮》等多部有影響的長篇小說,出版了中篇小說集《相思紅》,散文集《巴樓花的女兒》和詩集等。目前,他的多部小說已經被日本作家介紹到了日本。
作為一位著作豐碩的作家,藍懷昌始終認為,文學應該表現人內心的東西,表現現實生活中真實美好的東西。
除了創作之外,藍懷昌還組織了許多文化項目,他主持的《中國少數民族系列大辭典·瑤族卷》已經出版。由他編劇的電視劇《虎將李明瑞》獲得了中國少數民族題材電視最高獎「駿馬獎」,他還致力於音樂歌詞創作,由他作詞的《總想給您寫封信》、《高山大海緊握手》等歌曲,雅俗共賞,並且獲得了政府大獎。難怪圈內的朋友提起藍懷昌,都說他是一個創作的「多面手」,一位大眾化的作家。
黃佩華
1957.8月生於廣西西林縣八達區平用村;1971.9月參加工作,任西林縣革委會通訊員;1975.1月任西林縣水泥廠工人、車間主任、秘書;1981.4月任西林縣總工會幹事;1981.11月任西林縣委調研室調研員;1982.4月任西林縣委辦公室秘書;1983.9月考入廣西民族學院干訓部幹部專修科學習;1985.6任西林縣委宣傳部部長;1987.11月調三月三雜志社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副社長兼副總編輯、社長兼總編輯。
1982年始在《右江文藝》發表文學作品,先後在《三月三》、《民族文學》、《廣西文學》、《上海文學》、《青年文學》《當代》、《灕江》、《南方文學》、《紅豆》、《小說家》、《新生界》、《作家》、《作品》、《福建文學》、《花城》、《清明》、《散文選刊》、《羊城晚報》等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
主要作品
1990年中篇小說《紅河灣上的孤屋》(三月三)獲廣西首屆青年文學創作獎;
1991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南方女族》,並獲第一屆壯族文學獎、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文學獎;
1992年中篇小說《回家過年》(清明)獲廣西首屆獨秀文學獎;
1993年中篇小說《涉過紅水》(當代)獲廣西1993年度優秀文學作品獎;
1994年接力出版社出版長篇傳記《瓦氏夫人》;
199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當選廣西作家協會理事;
1996年為廣西首批長篇小說簽約作家,創作長篇小說《流水謠》(長江文藝出版社即將出版);
1997年為廣西首批簽約作家(兩年制);
1999年當選廣西作家協會副主席;
2000年廣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說集《遠風俗》,獲廣西第四屆銅鼓獎;
2001年12月當選中國作家代表大會代表;
2002年灕江出版社「廣西當代作家叢書」《黃佩華卷》出版。
2002年7月小說集《遠風俗》獲第七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獎。
藍晶瑩
廣西青年作家,天峨運管局黨組書記,散文小說均長,尤擅散文,其散文清新,自然平實,語言功力非凡,常出精品,<別了,平臘>一文自廣西日報發表後在河池引起強烈反響.他的文章不受世俗影響,完全自然清新,這是他文章中最難能可貴的東西.發表的作品小說有《秋天裡的故事》和《心計》(《廣西文學》發),《活命》和《山女淚》(《飛天》發),《槍響軍帳》(《南方文學》發),《無後老人》(《短篇小說》發),《出事》(《紅豆》發),《花格衣》(《廣西日報》發),《雪的季節》和《元兇》(《三月三》發),《驅鬼》(《廣西民族報》發),《厚士雜志》(《紅水河》發);散文有《故鄉的音律》《一面湖水》《流動河流的峽谷》《在仙山做仙》《花開花落》(《廣西日報》發),《別了,平臘》(《廣西文學》發);報告文學《藏在深閨人未識》(《廣西文學》發)。2000年和2001年分別加入廣西作家協會和河池作家協會。
❹ 廣西是最適合居住養生的地方,四季分明,人文地理好!
是的,我也是廣西人。廣西呢4g是挺分明的,夏天的時候非常熱,冬天又是非常的冷。但是我們這邊山好水好人也善良,一年四季都有各種各樣的水果蔬菜可以吃到。
❺ 廣西有什麼代表性的東西
你說的加上桂林象鼻山、劉三姐
❻ 廣西各地、各民族的代表性美食
廣西特色名菜
廣西菜又稱桂菜,有千種以上,平常各地餐館供應的也不下500種。
廣西菜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一定特色。主要是:用料豐富,善於變化;注意色味、配菜適當;粗料細作,經濟實惠。
廣西菜系中有代表性的名菜擇要概列如下:
桂東南名菜
梧州紙包雞 始創於梧州,已有70多年歷史。為「環翠樓」名廚首創,在「粵西樓」經營中馳名。該菜選用名產岑溪所產的「三黃雞「作主料,以老抽醬油、精鹽、白糖、味精、汾酒、麻油、五香粉、胡椒粉、蔥白粒等腌制,再用玉扣紙逐件包好,放入花生油鍋炸至剛熟而成。開包時色澤金黃,油潤明亮,氣味芳香。食用時鮮嫩甘滑,原汁原味,醇厚不膩。
蚝油柚皮鴨 以柚子皮(酸柚皮更為細軟嫩滑)做菜,做時,柚皮要先經炭火烤糊,再打磨干凈,並置清水中浸泡,以去掉其苦澀味,鴨子則過熱水晾乾,上醬油,炸至金黃色,用文火燜至適度,再把切好的鴨子和柚皮放進銅鍋,配以豬油、雞骨、鯪魚及蚝油等調料煮至入味而成。 邕州魚角 是南寧傳統名菜,已有百多年歷史。主料是鯪魚。製作時先把鯪魚肉捶成肉醬刮出並經拌撻成魚青膠,包入冬菇,蝦米、荸薺粒調成餡料,捏成花邊角形蒸熟,裝碟後用鮮湯調芡澆上,並以青菜伴邊。成品潔白,造形如扇,入口爽脆,鮮香不膩。
掛綠爽肉果 廚上制丸子,多取材於牛、魚肉;而此菜以豬脊肉代替,以爽脆鮮美有名。在造型、配色中也有特色,每顆雪白丸子中間有一條鮮嫩青菜穿過,形同翠帶串寶珠。是南寧萬國酒家名廚於70年代創制的。
此外還有邕城醉子鴨、串燒金錢雞、碎肉燒豆腐等。
桂北名菜
清蒸灕江魚 用灕江所產的肥、嫩、鮮、滑的魚,即所謂「灕江清水魚」,配以姜、蔥、酒、油清蒸而成。味道特別鮮美。
荔芋扣肉 荔浦縣所產的「檳榔芋」是著名特產,具有疏鬆、粉軟、芳香的特色。用五花豬肉和荔浦檳榔芋為原料,經過燉、炸、燜、扣等工序,一片肉夾一片芋頭,配加老抽、南乳、五香粉、味精、糖等作料,製作成菜,色澤金黃、芋香撲鼻。
此外還有雙冬燒竹鼠、蛤蚧燒全雞、五彩黃絲等。
濱海名菜
春梅紅燒參片 以北部灣所產的優質海參為主料,經泡發、切片、煨燒等調制後,配以蝦膠瓤冬菇而成;在瓤制冬菇時用芫荽及火腿末點綴成花形,故名「春梅」。該菜軟而不糜,滑溜可口,鮮味濃郁,形象大方。(附格梅紅燒參片菜照1幅7.5×4.8cm黑白)
手撕雞 又稱「蚝油香麻雞」,是宜於夏秋食用的冷葷菜。取殺好洗凈的雞身,以精鹽、料酒腌過蒸熟。再起皮、撕肉、拆骨,並將肉、骨與多種調料拌勻。上碟時以雞骨墊底,雞肉絲置其上,再以雞皮蓋面復成雞形,最後撒上炒香的白芝麻。
蛤蚧燉鷹龜 蛤蚧、鷹嘴龜均是廣西特產,有滋補、解毒作用。原作葯膳,因味道鮮美,演變成地方名菜。製作程序是:把蛤蚧,鷹嘴龜宰殺處理干凈後先入鍋「飛水」,龜體要用油、酒、姜燜過,並用水沖洗干凈,再加上淮山、杞子、冬蟲草等葯料,放入燉盅,加上調味品和湯水燉透。
此外還有菜軟廉魷、蟹黃扒魚肚、脆皮響螺、核桃斑鳩片等。
少數民族名菜
壯族擅長以狗肉及各種動物副產品制菜,品種多、技法精,使用率高,很有地方特色。還有清蒸豆腐圓、魚扣、酥鴨、巧瓤南瓜花、酸筍炒牛內等多種流行的大眾便餐菜式。此外苗族竹板魚、侗族的竹肉串、毛南族的燒豬等均是頗有影響的民族風味菜。現把其中最為有名的兩種介紹如下:
清蒸豆腐圓 是常見的壯族菜,製作時先把水豆腐攪成泥狀,加入雞蛋,再把豬肉、花生、油渣、糯飯、香菇、蔥花剁爛,放進調料,做成肉餡,再將豆腐泥包上肉餡做成小球狀,放進抹油的盤子蒸熟,最後用原汁勾芡澆上。嫩滑清鮮,老幼咸宜。
苗族竹板魚 以未經污染的溪中鯪魚為主料,將之洗凈,去刺骨,用鹽、油、醬料、香料、小些糖醋及味精等腌制,伴點豆鼓,再用大竹葉或粽葉、藕葉包好,夾置於用竹片編成的兩小塊竹箔間,放入鍋中蒸熟即成。其味鮮香滑嫩,還有清新的竹香氣味。現已演變成多個民族的名菜。
少數民族的其它名菜還有:壯鄉葫蘆蝦、壯家蓮蓬豆腐、壯鄉玉兔樂、壯家香芋珠、壯味紅糖扣、平果腐竹煲、瑤山竹節盅、苗山香飯雞、苗山燉竹狸、侗鄉竹串肉等。
廣西風味小吃
廣西小吃,因地區、民族的不同而有著許多各具特色的傳統品種,且名目繁多,形式奇異、內容豐富,主要的名品有:
桂林鹵味米粉 桂林米粉品種很多,有鹵味米粉、馬肉米粉、生菜湯粉、酸辣湯粉、炒粉、涼拌粉等等,而以鹵味米粉最具代表性。鹵味米粉又名鍋燒米粉。是以鍋燒肉和鹵味做菜料的干拌榨粉(即圓條米線),再配以油炸花生、酥脆黃豆、辣椒油、茶油、蒜茸、鹵水、蔥花等即成。特點是鮮、香、咸、辣俱全,常吃不厭。其風味主要在於肉菜的製作及鹵水的熬制。鍋燒肉是選豬下巴肉先燉後炸而成。鹵味則以豬肉、牛肉、豬肚、牛連貼(脾臟)等為料,放入鹵鍋煮透,撈出晾乾,再過油而成。鹵水是用醬油、豆豉以及八角、沙姜、陳皮、草果、茴香、花椒等多種香料配水熬制,再加入羅漢果作調料,使鹵水咸甜適度,口感是入咽生津,回味無窮。此種小吃,桂林在清代就有,現在桂林已開設許多此類粉店,可做到全天供應。近年,在北京、武漢、廣州、南寧、深圳也可以吃到桂林鹵味米粉了。
桂林馬肉米粉 也是桂林很有特色的冬令小吃。是以腌馬肉做主菜的湯榨粉,再配以油炸花生、辣椒粉、蒜茸、麻油等製成。其製作關鍵在腌制馬肉和熬制湯水。腌馬肉時先把生肉切成二三斤的大塊,用鹽、硝拌勻,放入瓦缸內腌漬兩天,再取出用開水「飛過」,置通風處晾乾,入湯鍋煮熱再過油鍋。湯水則要投入豬骨頭和腌好的馬肉一同熬煮,如能加入馬脊骨,馬筒骨則更對味。此小吃清代已出現在桂林廟會的飲食攤上。抗日戰爭時期轉為開店經營,以味道鮮美,工藝獨特,備受當時集中桂林的國內知名人士的青睞而聞名。它裝小碗供應,要趁熱就食。一般人可吃十餘碗。食後周身俱暖,精神爽利。
桂林尼姑面 原是桂林月牙山隱真岩尼姑庵的尼姑為供應香客的一種素麵食,後來越做越精越好吃,非進香者也要去嘗嘗它的味道。其做法是先用手工做出細面條(揉面要揉出面的韌性),把它燙熟撈起,然後配入腐竹、香菇、雲耳、金針和一些時鮮蔬菜,再沖入已加有配料、味精的用豆芽、冬筍等熬制的湯水,再撒上香油、胡椒,放幾顆油炸花生。這樣的麵食,雖沒有肉料,但味道純素、鮮美,符合吃厭了肉食的城裡人的口胃,所以銷路向來不錯。現在桂林七星公園的月牙樓餐廳就經營這種尼姑面。
柳州螺絲粉 就是米粉配上螺螄肉的一種風味食品。米粉可以有兩種,一為切粉,一為現榨的圓條「線粉」,而特點在於其配菜螺螄肉。用田螺肉或江河中的小螺螄肉均可,味道都差不多。最好將螺肉夾些豬肉一同絞碎,拌入香料、老抽、味精、少量湯、糖、醋和生粉。吃前先把米粉置滾水中燙一下,撈起,加入上述菜料、靚湯,撒一小撮蕪荽。這種螺絲粉既鮮香又有螺味,愛辣者或加點點辣醬,更是爽口提神。現在柳州又有一種類似方便麵式的螺絲乾粉出售,很適旅途食用。
陽朔馬蹄糕 是用陽朔當地出產的生馬蹄作原料,經洗凈、去皮,磨成粉狀(不要磨成漿),加白糖拌勻備用。然後用一特製的木模具——「炊糕器」(如蹄狀的一個小炊甑,分上下兩層,上層為蓋,有小氣孔;下層中間有圓形或多角形的「糕模」——即為馬蹄糕成型處——下連孔洞通底)裝入磨好的馬蹄粉,置一盛著沸滾開水的蒸鍋內「炊熟」,即成為原汁原味的馬蹄糕。若趁熱吃用,十分鮮甜可口。現在一些大飯店裡已將馬蹄粉配入米、面、粉和糖蒸熟出售,那又是一番風味了。
南寧老友面 又名酸辣面,是南寧地方風味小吃,創造於民國28年(1939年),起因系廚師特為患感冒的熟客製作,誰知食後症狀減輕,深感照顧友情,故贈名「老友面」。老友面以精蛋面條,配以豆豉、辣椒、酸筍、蒜茸、麻油、上湯、胡椒粉、碎牛肉等製成,既是美味食品,又具有祛寒、去邪、通竅、醒胃、發汗、提神等作用。夏可消暑,冬能暖身,確能減輕初發感冒,甚得顧客喜愛,現有不少專業店常年供應。
南寧米粉餃 是南寧傳統風味小吃。粉餃選用粳細米,配以少量糯米,經浸水磨漿後,加適量澱粉,用凈鍋攪煮至七八成熟,搓成粉團,再用大棍碾壓成薄皮,包入以馬蹄、豬肉、蝦米、香菇經調味製成的餡泥,再捏成有10摺邊紋的餃子,入蒸籠蒸熟,食用時助以麻油、黃皮醬,並配搭一小碗上湯。
南寧田螺 是南寧街邊小食攤擺賣的一種風味小吃。做法是先將買回或從田裡撿回的田螺放在清水中活養數天,讓田螺將污泥臟物排凈,烹制前把田螺外殼涮洗干凈,再用刀砍去它一點尾端,並剝去螺蓋,使螺體頭尾相通,以便油鹽、配料進入螺肚,也便於吃時能夠吸出螺肉。烹制時先用猛火急炒一下,加少量鹽、油、姜、酒,後放進適量的水燜煮。起鍋前,再加足油、鹽、蔥花或蒜米,一定要配上一撮紫蘇或假萎以調味。另一種吃法是蒸田螺,方法是將上述配料和處理好的田螺放在碗、盆中拌好,加點水,再置鍋蒸熟。兩種做法都能保持田螺特有的原味。
南寧瓦煲飯 是用瓦煲或瓦
❼ 在廣西和廣東省里有哪些城市是比較好玩的當地的人文地理怎麼樣PS:我說的好玩是指有山有水有風景的…
廣西:桂林,柳州,北海,南寧······樓上的朋友,海南不是廣西的,海南是版個省會。 廣東:廣州長隆馬權戲團,香江野生動物園,歡樂世界,「小蠻腰」,蓮花山···深圳歡樂谷,錦綉中華,世界之窗····珠江,東莞虎門,惠州···
❽ 廣西適合發展什麼文化特色為什麼
壯族的歌、瑤族的舞、苗族的節、侗族的樓被譽為八桂民族風情之「四絕」,而「唱、跳、吹、斗、踩」五大元素,則共同構築了廣西魅力非凡的民族風情畫卷。這些都是廣西最獨特、最吸引遊客的旅遊資源。
專家認為,民族文化是旅遊吸引遊客的重要因素,發展旅遊業時應當充分利用。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為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是我區發展特色旅遊需要著重做好的一門功課。
民族文化特色旅遊初具規模
「廣西少數民族文化旅遊發展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真正開始的,經過近30年的發展,目前的廣西民族文化已初具規模。」業內專家認為,廣西必須要在現在的基礎上繼續深挖,把民族文化特色旅遊打造成廣西旅遊的一個核心品牌。
目前,廣西的一批民族旅遊景區景點已經建成,如龍勝龍脊梯田、融水貝江苗寨、三江程陽八寨、那坡黑衣壯村寨、桂林劉三姐風情園等。基本形成了桂北、紅水河、中越邊境三條旅遊帶,並以此為依託形成了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游、世界長壽之鄉休閑養生游、中越邊境覽勝游三條精品旅遊線路。
桂北民族文化旅遊帶以桂北山地民族生態旅遊為特色,包括龍勝、三江、融水、羅城、環江、南丹等縣,這條民族文化旅遊帶民族文化旅遊資源豐富,如龍勝龍脊梯田、三江程陽風雨橋、融水苗族節慶、廣西獨有的仫佬族和毛南族風情以及特色鮮明的南丹白褲瑤風情等。
紅水河流域是我國大西南地區一個重要的民族走廊,紅水河民族文化旅遊帶以瑤族、壯族文化為特色,包括南丹的白褲瑤文化、東蘭的銅鼓文化、巴馬的長壽文化、忻城的土司文化以及天峨等縣的螞拐文化等,這些民族文化為民族文化旅遊的發展提供了最具人文氣息的特色旅遊資源。
中越邊境民族文化旅遊帶以邊境民族風情、山水風光和歷史文化為特色,既有防城的大板瑤、那坡的黑衣壯、龍州的天琴、靖西的綉球街等民族風情,也有寧明花山壁畫、憑祥友誼關、龍州小連城等歷史文化,更有大新德天跨國瀑布、靖西通靈大峽谷等自然山水奇觀,被譽為「中越邊境旅遊畫廊」。
增強民族文化項目互動性
「廣西雖然有著龐大的民族文化資源,但還未能發揮出強大的吸引力,如果一個地方的傳統文化、節慶活動能吸引遊客慕名而去,並呆上三五天甚至更長時間,那才是真正的成功。」一位業內人士說,現在很多到少數民族地區旅遊的遊客大多是走馬觀花,印象並不是很深刻,如何發揮民族文化的吸引力,讓遊客願意幾次三番的到達一個地方,是當前旅遊業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其實,我們現在到省外或國外的一些民族地區,都很希望能看到當地居民『原汁原味』的生活,體驗和了解當地的文化,如雲南傣族的潑水節就很吸引人,不少人都沖著這個節日而去。」南寧市民黃小姐說,廣西的民族地區也應打造出一批這樣的品牌,讓民族文化成為旅遊的主線,而不是旅遊的點綴。
記者了解到,廣西目前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三江侗族的「百家宴」就做出了品牌。遊客進入侗寨前,會被一幫穿著民族服飾的侗哥侗妹們「攔」住,不唱歌,不給進寨。外地遊客張先生說,讓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百家宴」,吃飯時,寨子里擺上多列長長的方桌,各家各戶擺上自己的拿手菜,大家先是坐著吃,後站著吃,再後就是走著吃,不亦樂乎。「拿菜來的都是當地的居民,很多還是老爺爺老奶奶,感覺真是很不一樣」張先生說:「如果菜品由餐廳的服務員送上來,那就沒了味道。」
專家們認為,「百家宴」只是少數民俗文化中的一個縮影。通過這種互動參與的形式,讓遊客加深了對侗族民俗的印象,提升了侗族文化的感染力。很多遊客或許在多年以後,已不記得看過的侗族風光,但一定會記得「百家宴」,這就是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和吸引力。
深度挖掘打造核心品牌
近日,自治區政府正式確定「壯族三月三」全區放假2天,並要求相關部門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資源,在全區不用區域,重點打造多個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旅遊品牌,推動民族文化旅遊業發展。
統計顯示,廣西12個世居民族中有2700多萬人採取不同方式歡度「三月三」,佔全區總人口的54%。自治區有關部門認為,「三月三」這個品牌很好,一定要總結經驗教訓,避免過度商業化打造,讓歌節「變了味」。要通過節日,選出壯族的「歌王」,讓壯族的山歌廣為傳唱,真正做出民族的品牌。
據了解,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旅遊業的發展,民族文化旅遊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有效地激活了民族文化旅遊市場,涌現了一批場面宏大、製作精美、演繹精湛、格調高雅的民族文化旅遊演繹作品,如《印象·劉三姐》《坐妹》《夢·巴馬》《錦宴》等。以銅鼓、坭興陶、壯錦、綉球等為代表的民族文化旅遊商品也越來越受到遊客的喜愛,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提升了廣西民族文化特色旅遊的整體形象。
❾ 廣西十大鎮有哪些
1、貴港市覃塘鎮,覃(qín)塘街道是貴港市西北大門,距貴港市區18公里,是覃塘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處在南寧至貴港的重要交通樞紐,國道324線、209線和省道南梧公路在覃塘城區交匯線上;南廣高速公路距城區20公里,黎湛鐵路貫穿全境,鯉魚江在境內經西江農場注入鬱江,是大西南交通出口通道重要的驛站。
2、南寧市黎塘鎮,黎塘鎮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賓陽縣。地理位置為北回歸線以南,介於北緯23°06′~23°15′,東經109°01′~109°17′之間,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賓陽縣東部,距南寧市區93千米,距貴港市區50千米,距柳州市區99千米。
3、貴港市大安鎮,大安鎮是廣西兩江流域最為著名的古鎮。大安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東南部,容(容縣)武(武林鎮)公路,南(南寧)梧(梧州)二級公路縱橫其中;
北依西江,南連大新鎮,東與藤縣山水相傍,西交鎮隆鎮為鄰,是玉林往桂林、南寧以至大西南通往廣州的交通要道。處於廣西最大平原潯江平原東部,是該平原最接近珠江三角洲的第一大鎮。
4、貴港市木樂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東部,東接平南縣鎮隆鎮,南與理端鄉、社坡鎮相連,西與桂平市馬皮鄉接壤,北連木圭鎮,處於北回歸線上,總面積87平方公里,總人口5.65萬人。
5、梧州市塘步鎮,位於藤縣東部,東鄰蒼梧縣龍圩鎮,西連藤州鎮,北臨潯江與蒼梧縣人和鎮隔江相望,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是教育強鎮、體育強鎮。
6、梧州市新地鎮,新地鎮域地形呈長方形,屬丘陵地區,地勢南高北低。主要河流有上小河,自南向北流貫全新地鎮,境內流程共約三十公里。新地鎮土地總面積約238.09平方千米,1994年總人口為52934人,共有10090戶。
7、賀州市信都鎮,信都鎮地處東經111°43′,北緯23°58′,屬信都盆地,地勢平坦,海拔高度40—60米,賀江貫穿南北,四周低山環境,北面有大桂山屏障,形成獨特的亞熱帶季風氣候。信都氣候溫潤多雨,夏長冬短,
年均降雨量為1944mm,年均氣溫24.4℃,年均蒸發量1271mm,相對濕度20%,全年無霜期332天,給信都鎮發展特色農業、林業、水產畜牧業、水果生產及熱帶和亞熱帶經濟作物帶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8、欽州市陸屋鎮,位於靈山縣西南部,距縣城47公里;南面與欽州市欽南區的那思鎮、欽北區的平吉鎮交界,西南面與欽北區青塘鎮相鄰,東面與三隆鎮、伯勞鎮接壤,北面與舊州鎮毗連。下轄1個社區、29個行政村,總人口11.0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7萬。
9、梧州市太平鎮,位於藤縣北部,東鄰古龍鎮,南與濛江鎮、和平鎮接壤,西鄰平南縣赤馬鎮,北靠東榮鎮、平福鄉。
10、玉林市龍潭鎮,地處博白縣最南端,兩省區(廣東、廣西),三縣市(博白縣、合浦縣、廉江市)交匯處,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優越,
❿ 想去廣西旅遊,有哪些有特色有代表性的景點
代表性的景點:灕江,陽朔西街,南寧南湖,十里畫廊,象山景區,德天瀑布專,柳侯公園,靖江屬王城,青秀山,兩江四湖,靖西通靈大峽谷,北海銀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