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谷饒新厝村人文地理

谷饒新厝村人文地理

發布時間: 2021-02-16 05:22:11

『壹』 谷饒有多少個村

谷饒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處於「潮陽、普寧、揭陽」交界處,省道洪和公路橫貫全境。鎮域面積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萬畝,山地4.6畝。行政轄5個居民委員會和21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3.2萬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谷饒的鄉鎮企業十分發達,針織內衣行業更是遠近聞名。
改革開放以來,谷饒鎮委、鎮政府圍繞建設現代化工業城鎮的目標,實施「農林穩鎮、工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實干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谷饒鄉昔稱古饒,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鄉。原擎基創鄉於赤寮下《後改下家,下堡 華里 現稱華光》。明崇禎至清雍正年間,張創大第五嫡孫張玉濤派第八世起陸續由赤寮下遷到上家定居。前此,第二嫡孫張玉江之後代定居於烏門樓,二房港。張姓氏族經發展繁衍,上堡 華光 茂廣 溪尾 新興 漸合稱為:赤寮鄉。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稱谷饒鄉,取其五穀豐登之義。宋、元代屬興仁鄉,明、清至民國初屬貴山都,民國10年(1921年)起屬潮陽縣第六區。1956年為谷饒鄉,1958年成立紅鋒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谷饒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谷饒區,1986年建制為谷饒鎮。
地理位置: 谷饒鎮位於小北山南麓,東經116°24ˊ,北緯23°21ˊ,東鄰西臚鎮,南連銅盂鎮,西接貴嶼鎮,北交金玉、灶浦鎮,距潮陽市區26公里,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靈山寺4公里。
人口民族: 谷饒鎮現有總人口13.2萬人,漢族人口佔99.88%,壯、黎、苗等少數民族佔0.12%。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10萬多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 行政機構設置: 谷饒鎮行政轄上堡、茂廣、華光、新坡、新興5個居民委員會和大坑、溪美、新厝、頭埔、東明、東星、橫山、溝南、後溝、烏窖、官田、蓮塘、徑腳、屯內、仙地、深洋、案前、新寮、石壁、石光、木丹坑等21個村民委員會。

『貳』 誰知道谷饒在那裡求大神幫助

谷饒鎮位於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處於「潮陽、普寧、揭陽」交界處,省道洪和公路橫貫全境。鎮域面積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萬畝,山地4.6畝。行政轄5個居民委員會和21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3.2萬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谷饒的鄉鎮企業十分發達,針織內衣行業更是遠近聞名。 改革開放以來,谷饒鎮委、鎮政府圍繞建設現代化工業城鎮的目標,實施「農林穩鎮、工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實干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編輯本段]經濟狀況 工業經濟再現生機。一是落實扶工措施,扶持企業發展,使全鎮形成大辦工業的熱潮;二是引進高新技術項目,全年投資8000萬元,上馬匯利豐電腦刺綉、新興雅織布等6個生產項目。引進大型電腦刺綉機、經編機等先進設備140多台(套),年可增產值1.5億元;三是實施品牌戰略,全年新辦商標30件,累計370件,其中「雅潮」、「廣花」、「新一步」、「奧絲藍黛」等商標獲得汕頭市重點保護商標;四是拓寬貿易渠道,組織霞黛芳內衣有限公司、時佳實業有限公司和饒美實業有限公司等企業參加2001潮汕名優特產品(北京)展示會和汕頭商品重慶展銷會,提高谷饒企業的知名度。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年落實糧食種植面積44900畝,糧食總產量18971噸。投資300萬元,搞好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有突破性進展。投資約1600萬元,建設洪和線谷饒段改建工程(長4.13公里,寬24米的水泥路面),增設35千伏變壓器1台、供電專台20個,新增電信主幹2500對,電話用戶量達2.25萬戶。開展一系列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建成教育辦公大樓,加快上堡中學建設進程,改善辦學環境 [1] 。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谷饒鄉昔稱古饒,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鄉。原擎基創鄉於赤寮下《後改下家,下堡 華里 現稱華光》。明崇禎至清雍正年間,張創大第五嫡孫張玉濤派第八世起陸續由赤寮下遷到上家定居。前此,第二嫡孫張玉江之後代定居於烏門樓,二房港。張姓氏族經發展繁衍,上堡 華光 茂廣 溪尾 新興 漸合稱為:赤寮鄉。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稱谷饒鄉,取其五穀豐登之義。宋、元代屬興仁鄉,明、清至民國初屬貴山都,民國10年(1921年)起屬潮陽縣第六區。1956年為谷饒鄉,1958年成立紅鋒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谷饒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谷饒區,1986年建制為谷饒鎮。 [編輯本段]地理位置 谷饒鎮位於小北山南麓,東經116°24ˊ,北緯23°21ˊ,東鄰西臚鎮,南連銅盂鎮,西接貴嶼鎮,北交金玉、灶浦鎮,距潮陽市區26公里,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靈山寺4公里。 [編輯本段]自然環境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屬於半丘陵與平原地帶。谷饒水發源於小北山灶浦界內青排山南麓,自河源至下游的銅盂鎮溪東仔西側入練江中游,全長24.1公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年均降水量1820毫米。 [編輯本段]人口民族 谷饒鎮有總人口13.2萬人,漢族人口佔99.88%,壯、黎、苗等少數民族佔0.12%。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10萬多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 行政機構設置: 谷饒鎮行政轄上堡、茂廣、華光、新坡、新興5個居民委員會和大坑、溪美、新厝、頭埔、東明、東星、橫山、溝南、後溝、烏窖、官田、蓮塘、徑腳、屯內、仙地、深洋、案前、新寮、石壁、石光、木丹坑等21個村民委員會。 [編輯本段]文化活動 谷饒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勢態活躍,且具規模。特別是逢年過節,都舉辦組織各種文藝體育活動,活躍群眾文娛生活。鎮上有一支業余文藝創作隊伍,在文學和書畫創作中較為活躍,人稱之為小北山腳的小紅花,他們有時與有關單位舉行大型文藝晚會,有時由居委主辦書畫收藏展覽。1995年春節期間,舉辦了由張永利、張曉賓、張應平等收藏的書畫展覽,其中作品有明清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名作。1997年5月舉辦「紀念五.四、迎接香港回歸書畫攝影作品展」,有老、中、少作者68人,135件作品參加展出。2004年春節期間,舉辦陳明平和張海鵬攝影展。 為了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鎮與潮陽宣傳文化部門聯系,組織部分作家到鎮有關企業采訪,深入報道農村企業發展的風采,並在報刊上作了專題報道,體現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大中型企業發展的面貌。 在文藝創作方面,業余作家林湘雄、張一穎的散文和小說等作品,在京、穗、港嶄露頭角,在粵東潮陽文壇小有名氣。林湘雄已出版了《古城魂》、《雲水行腳記》等。張一穎的創作方興未艾,近年已出版散文集《不僅是懷念》、《人生三岔口》、《昨天的故事》等書,其中散文《父親和書》獲《文藝報》、《人民日報》老乾局徵文一等獎,還連續多年被潮陽文化局文聯評為業余創作一等獎。谷饒鎮的文化活動能活躍地展開,是由於它擁有一支群眾創作隊伍。在業余書畫展界中,較有影響者,如上堡的張應平、張堡生、張楚平,茂廣的黃鑒洲、張松錦、羅梓強,華光的張應順、張應瑤等,都是谷饒鎮文化工作的開拓者群。 谷饒的民間文化活動,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朝向縱深發展。鎮區幾個村(居)每十年都循例舉行祭社活動,它通過紀念南宋文天祥及其他部屬的抗元活動,為弘揚民族正氣,為創造兩文明活動而鼓舞群眾,發動海內外僑胞投身家鄉建設而載歌載舞。1998年的4月和12月,鎮區五村等共有12個單位舉辦戲劇演出,有13支男女英歌隊,15個潮州笛套大鑼鼓,20支舞蹈隊上街表演。同時,還有陝西、遼寧、廣西、福建及文化團體參加旅行演出,盛極一時。 谷饒鎮有圖書館、有線電視台、敬老聯誼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動陣地,各村(居)普遍建有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鎮有英歌舞隊20支,其中東明英歌隊出席′97年潮陽英歌舞節表演得到好評;上堡二村少年英歌隊參加′99年潮陽春節文藝遊行;華光少年英歌隊、鑼鼓隊參加汕頭市′99春節文藝遊行;仙波少年笛套音樂隊參加潮陽首屆笛套音樂比賽獲得第二名;2003年組織教育系統師生參加區慶祝國慶文藝匯演;2003年至2004年,舉辦青抗會「創大杯」中國象棋賽。 [編輯本段]民俗民風 據谷饒鎮老輩村民介紹,谷饒鎮「2008年民間文化節」是由谷饒的祭社發展演變而來的。而祭社相傳起自明朝,已有600多年歷史,當初是為了紀念文天祥及犧牲的南宋將士。 潮陽區谷饒鎮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文天祥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陽整軍圖謀復國,征戰中於海豐縣被俘。而都統陳懿勾結叛將張弘范,與宋軍血戰於小北山麓。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宋軍大都戰死於此。 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陣亡將士為「元帥」,欽定貴山都赤寮(谷饒舊稱)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定期祭祀當年犧牲的將士,谷饒等地才開始了祭社。民間修葺宋末殉國將士之孤冢,稱為「宋大元帥之墓」,各鄉各族分期依時拜祭。據查,谷饒以及周圍鄰鄉共有宋墓九處。 [2] [編輯本段]旅遊資源 谷饒,地處潮陽小北山西南麓,清康熙年間,轄屬貴山都,地廣物博,人文薈萃,文化積淀頗為豐厚,系赤寮鄉張勛(1686—1760)、仙坡鄉劉侯武(1894--1975)、深洋鄉陳梅生(1875--1929)等鄉賢碩彥的故鄉。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勤王入潮,曾血戰於古貴山都小北山麓,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傳說與供人憑吊的歷史陳跡,而且歷代儒、佛、道三教之文物觀景星羅棋布。其中,鄉賢張勛(子鎮)創建的「貴山書院」,紀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帥墓園」,1927年賀龍、葉挺率南昌起義軍南下路經營宿的「紅軍革命舊址」赤都嶺(感天大帝廟),愛國僑領張小魯之父張明理創建於1937年的五常里「小可樓」,均已被上級文博部門批准列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奉祀晉代葯仙吳猛、許遜的「文武真君廟」、華光鄉的「關帝廟」、饒慶庵、新寮的普濟庵、茂廣的觀音寺等等,均為有史可考的佛、道勝跡。更為令人嘆為觀止者,今年新春初一,中央電視台以「民間藝術宮」專題,隆重其事地推介谷饒鎮深洋鄉的「梅祖家祠」——這座佔地1500平方米,集石雕、木雕、嵌瓷諸民間傳統工藝於一體的私家祠堂,由民國著名鄉賢陳梅生先生肇建於1921年,直至1929年梅生逝世工程仍未竣工,繼由長嗣陳祖武(時任普寧縣縣長)續建完成,前後歷時近十年,聘遍潮汕當年有絕活的各類藝人精心構築,現存保留下來的300餘件木雕和200多件石雕裝飾作品,凝聚了民間藝人的心血結晶,為後人留下一份十分珍貴的藝術資料。

『叄』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新厝村郵編是什麼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新厝村郵編是515159

『肆』 訕頭朝陽谷饒鎮在哪

谷饒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小北山南麓,處於「潮陽、普寧、揭陽」交界處,省道洪和公路橫貫全境。鎮域面積7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萬畝,山地4.6畝。行政轄5個居民委員會和21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3.2萬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谷饒的鄉鎮企業十分發達,針織內衣行業更是遠近聞名。
改革開放以來,谷饒鎮委、鎮政府圍繞建設現代化工業城鎮的目標,實施「農林穩鎮、工業富鎮、商貿活鎮、科教興鎮」發展戰略,帶領廣大人民群眾同心實干建設自己美麗的家園,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谷饒鄉昔稱古饒,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鄉。原擎基創鄉於赤寮下《後改下家,下堡 華里 現稱華光》。明崇禎至清雍正年間,張創大第五嫡孫張玉濤派第八世起陸續由赤寮下遷到上家定居。前此,第二嫡孫張玉江之後代定居於烏門樓,二房港。張姓氏族經發展繁衍,上堡 華光 茂廣 溪尾 新興 漸合稱為:赤寮鄉。民國十六年《公元1927年》改稱谷饒鄉,取其五穀豐登之義。宋、元代屬興仁鄉,明、清至民國初屬貴山都,民國10年(1921年)起屬潮陽縣第六區。1956年為谷饒鄉,1958年成立紅鋒人民公社,1959年改稱谷饒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谷饒區,1986年建制為谷饒鎮。
地理位置: 谷饒鎮位於小北山南麓,東經116°24ˊ,北緯23°21ˊ,東鄰西臚鎮,南連銅盂鎮,西接貴嶼鎮,北交金玉、灶浦鎮,距潮陽市區26公里,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靈山寺4公里。
自然環境: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傾斜,屬於半丘陵與平原地帶。谷饒水發源於小北山灶浦界內青排山南麓,自河源至下游的銅盂鎮溪東仔西側入練江中游,全長24.1公里。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年均降水量1820毫米。
人口民族: 谷饒鎮現有總人口13.2萬人,漢族人口佔99.88%,壯、黎、苗等少數民族佔0.12%。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10萬多人,是潮陽區重點僑鄉之一。 行政機構設置: 谷饒鎮行政轄上堡、茂廣、華光、新坡、新興5個居民委員會和大坑、溪美、新厝、頭埔、東明、東星、橫山、溝南、後溝、烏窖、官田、蓮塘、徑腳、屯內、仙地、深洋、案前、新寮、石壁、石光、木丹坑等21個村民委員會。
近年來,谷饒鎮群眾性的文化活動,勢態活躍,且具規模。特別是逢年過節,都舉辦組織各種文藝體育活動,活躍群眾文娛生活。鎮上有一支業余文藝創作隊伍,在文學和書畫創作中較為活躍,人稱之為小北山腳的小紅花,他們有時與有關單位舉行大型文藝晚會,有時由居委主辦書畫收藏展覽。1995年春節期間,舉辦了由張永利、張曉賓、張應平等收藏的書畫展覽,其中作品有明清以及當代著名書畫家名作。1997年5月舉辦「紀念五.四、迎接香港回歸書畫攝影作品展」,有老、中、少作者68人,135件作品參加展出。2004年春節期間,舉辦陳明平和張海鵬攝影展。
為了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鎮與潮陽宣傳文化部門聯系,組織部分作家到鎮有關企業采訪,深入報道農村企業發展的風采,並在報刊上作了專題報道,體現了自改革開放以來各大中型企業發展的面貌。
在文藝創作方面,業余作家林湘雄、張一穎的散文和小說等作品,在京、穗、港嶄露頭角,在粵東潮陽文壇小有名氣。林湘雄已出版了《古城魂》、《雲水行腳記》等。張一穎的創作方興未艾,近年已出版散文集《不僅是懷念》、《人生三岔口》、《昨天的故事》等書,其中散文《父親和書》獲《文藝報》、《人民日報》老乾局徵文一等獎,還連續多年被潮陽文化局文聯評為業余創作一等獎。谷饒鎮的文化活動能活躍地展開,是由於它擁有一支群眾創作隊伍。在業余書畫展界中,較有影響者,如上堡的張應平、張堡生、張楚平,茂廣的黃鑒洲、張松錦、羅梓強,華光的張應順、張應瑤等,都是谷饒鎮文化工作的開拓者群。
谷饒的民間文化活動,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朝向縱深發展。鎮區幾個村(居)每十年都循例舉行祭社活動,它通過紀念南宋文天祥及其他部屬的抗元活動,為弘揚民族正氣,為創造兩文明活動而鼓舞群眾,發動海內外僑胞投身家鄉建設而載歌載舞。1998年的4月和12月,鎮區五村等共有12個單位舉辦戲劇演出,有13支男女英歌隊,15個潮州笛套大鑼鼓,20支舞蹈隊上街表演。同時,還有陝西、遼寧、廣西、福建及文化團體參加旅行演出,盛極一時。
谷饒鎮現有圖書館、有線電視台、敬老聯誼文化活動中心等一批文化活動陣地,各村(居)普遍建有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非常活躍。鎮有英歌舞隊20支,其中東明英歌隊出席′97年潮陽英歌舞節表演得到好評;上堡二村少年英歌隊參加′99年潮陽春節文藝遊行;華光少年英歌隊、鑼鼓隊參加汕頭市′99春節文藝遊行;仙波少年笛套音樂隊參加潮陽首屆笛套音樂比賽獲得第二名;2003年組織教育系統師生參加區慶祝國慶文藝匯演;2003年至2004年,舉辦青抗會「創大杯」中國象棋賽。
谷饒,地處潮陽小北山西南麓,清康熙年間,轄屬貴山都,地廣物博,人文薈萃,文化積淀頗為豐厚,系赤寮鄉張勛(1686—1760)、仙坡鄉劉侯武(1894--1975)、深洋鄉陳梅生(1875--1929)等鄉賢碩彥的故鄉。南宋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勤王入潮,曾血戰於古貴山都小北山麓,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傳說與供人憑吊的歷史陳跡,而且歷代儒、佛、道三教之文物觀景星羅棋布。其中,鄉賢張勛(子鎮)創建的「貴山書院」,紀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帥墓園」,1927年賀龍、葉挺率南昌起義軍南下路經營宿的「紅軍革命舊址」赤都嶺(感天大帝廟),愛國僑領張小魯之父張明理創建於1937年的五常里「小可樓」,均已被上級文博部門批准列為鎮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奉祀晉代葯仙吳猛、許遜的「文武真君廟」、華光鄉的「關帝廟」、饒慶庵、新寮的普濟庵、茂廣的觀音寺等等,均為有史可考的佛、道勝跡。更為令人嘆為觀止者,今年新春初一,中央電視台以「民間藝術宮」專題,隆重其事地推介谷饒鎮深洋鄉的「梅祖家祠」——這座佔地1500平方米,集石雕、木雕、嵌瓷諸民間傳統工藝於一體的私家祠堂,由民國著名鄉賢陳梅生先生肇建於1921年,直至1929年梅生逝世工程仍未竣工,繼由長嗣陳祖武(時任普寧縣縣長)續建完成,前後歷時近十年,聘遍潮汕當年有絕活的各類藝人精心構築,現存保留下來的300餘件木雕和200多件石雕裝飾作品,凝聚了民間藝人的心血結晶,為後人留下一份十分珍貴的藝術資料。
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步步落實,素以吃苦耐勞、富有經營意識的谷饒人,在僑梓同心,外引內聯的帶動下,經濟飛速發展。於是,有識之士在企業家們的熱心支持下,百廢俱興,許許多多有價值的文物景觀、歷史古跡,及時得到保護、修復與拓建,吸引海外鄉親們回鄉尋根問祖,敦睦鄉誼,也為提高青少年的歷史文化知識,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繁榮兩個文明建設,發展旅遊事業……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伍』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案前村新厝區7巷郵編是什麼

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案前村新厝區7巷郵編是515159

『陸』 谷饒鎮有幾個鄉村谷饒人進來!

谷饒鎮有26個鄉里,分別是上堡、茂廣、華光、新坡、新興5個居民委員會內和大坑、溪容美、新厝、頭埔、東明、東星、橫山、溝南、後溝、烏窖、官田、蓮塘、徑腳、屯內、仙地、深洋、案前、新寮、石壁、石光、木丹坑等21個村民委員會.

『柒』 谷饒宋大元帥墓園為什麼在新厝村這邊的

沒有專門的線路,但是假如你要包船的話,也未嘗不可,價錢就只有自己去談了。

『捌』 廣東省,汕頭市,朝陽區,谷饒鎮溪美村附近有沒有學電子競技玩王者榮耀的游戲的學校

沒有,老實讀書吧,這種學校不存在的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