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地理人文 » 國家地理秦皇陵兵馬俑

國家地理秦皇陵兵馬俑

發布時間: 2021-02-16 04:02:52

① 如何評價國家地理紀錄片《秦始皇陵的驚天秘密》

秦始皇陵是世界抄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現了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 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 秦始皇陵和兵馬俑是在一個地方么

是的。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公里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兵馬俑(Terracotta Army;Terra-cotta Figures;soldier and horse figures),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
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③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來歷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周圍用陶俑製作的大量兵士,在陵墓周圍布成軍陣,象徵保護。

④ 為什麼秦皇陵兵馬俑各個樣子都沒有雷同的呢

是為了更好地模仿秦朝當時
現實的社會

秦始皇
這樣做是在沿襲古代的一種傳統,認為在天國里可以享受同樣的威風和生活.

⑤ 秦始皇陵兵馬俑的資料

一樓把網路復制過來了,我就少說點
秦始皇兵馬俑從葬坑位於臨潼宴內寨鄉,在秦始皇陵容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1974年春,當地農民在打井時,從2米多深的地下挖出陶俑人頭的碎片,一時議論紛紛。這一偶然發現,引起了考古部門極大的重視,從此揭開了塵封地下2000多年的文化寶庫。在發現一號坑和三號坑以後,又於1976年發現二號坑。一號坑局部挖掘,以於
秦俑坑坐西向東,3座坑呈品字形排列。3座坑計有陶俑陶馬8000餘件。自從一號坑開放以來,秦俑博物館以接待國內外觀眾近3000萬,數十個國家的元首親臨參觀,無不贊不絕口。法國前總理希拉克1979年來這里參觀,稱贊秦兵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跡,認為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中國。

⑥ 秦兵馬俑的資料

秦兵馬俑在陝西秦始皇陵東側衛.千米處,有世界聞名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它是在秦兵馬俑一號坑原址上於1979年修建而成。秦兵馬俑的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並引來了參觀秦兵馬涌的熱潮,許多國家首腦參觀兵馬涌後盛贊不已。1978年,法國總理希拉克參觀後說:「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 1980年 9月,新華社記者王兆麟在《新民晚報》上發表題為《參觀世界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巡禮》的文章,第一次公開給秦兵馬涌戴上了「世界第八大奇跡」的桂冠。 據《史記》載:秦始皇13歲即位時就沿驪山營建陵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繼續驅使全國各地70萬人修築他的陵墓,歷時共達36年。墓內窮奢極侈,「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內設有機弩矢,以防盜掘」。關於兵馬俑的製作原因未見歷史記載,所以有多種說法:有的認為這是以秦始皇陵為京師,它是京師外圍用來保衛京師的宿衛軍;有的認為它是秦始皇用來顯示皇威,表彰軍功和宣揚統一大業的紀念碑;更有人認為兵馬桶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但它不是建在始皇以前,而是始皇時製造的,是始皇用來護送他母親董太後之靈回老家邯鄲的。

從發掘的兵馬俑來看,一號坑應是右軍,二號坑應是左軍,四號坑(空坑)就是中軍,三號坑似是統帥三軍的指揮機關。它們氣勢磅礴、威武雄壯,形象地重現了秦始皇威震天下、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現秦始皇兵馬涌博物館所見到兵馬俑是一號坑的兵馬俑,它們排列有序,共同形成一個面向東方的長方形軍陣。東端為三橫列面東的武士涌,每列70個,似為軍陣前鋒。隨後是緊接步兵與戰車相間的38路縱隊,每路長約180米,似為軍陣主體。主體其它三側各有一列面向南、北、西的武士確,似是側翼衛隊。他們組織嚴密,隊伍整肅,氣勢雄偉,給人以一種森嚴壁壘之威勢。秦兵馬俑為什麼都面向東方呢?這可能與狹小的關中平原已無法容納秦始皇的勃勃野心有關,向東,該是一種開疆拓土的慾望。 二號坑是一支完整的攻擊型精銳兵團,其排列是古人兵法上的「陣」,它的作用是沖擊、包抄和追殺。其軍陣左前方是一支弩兵,呈「回」字形排列,立射俑環繞其外,跪射涌居中。當兩軍迅速接近時,立射涌完成射擊後立即跪下裝填,此時,跪射涌則迅速起立再射,輪番攻擊,其速度與威力迅猛無比。其軍陣側翼與後方是一支騎兵部隊,當弩兵射住陣腳,騎兵即從側翼沖擊,快速闖人敵陣,隨後陣中的8列8排車兵跟進擴大突破口。車兵之後,則是大規模的步兵跟進,以圖徹底摧毀敵方。 秦兵馬俑被發現以後,一時聲震海內外。凡來中國參觀訪問的各國元首或領導人,無不以能參觀兵馬俑為一大樂事。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美國前總統卡特、里根、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副總統蒙代爾,丹麥女王格麗特二世,前民主德國總統卡斯滕斯,德國總理科爾,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等60多位外國領導人都先後來此觀瞻嘆賞,不僅如此,秦兵馬涌還遠渡重洋,巡遊國外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丹麥、瑞士、義大利、比利時、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瑞典、挪威、奧地利、英國…… 然而有人或許會問,這些出土文物何以被視為世界奇跡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以事實來進行比較,才能得出驚呼的結論。 我們知道秦兵馬俑這支帶有真刀真槍的千軍萬馬,是在2000 多年前埋到地下的,其中有些青銅劍出土時非但一點沒有銹,而且還是閃閃發亮。經測定,它由銅、鉛、錫三種金屬構成,並含有十幾種稀有元素,所以其劍堅硬鋒利,富有彈性,達到了削鐵如泥、斷石如粉的登峰造極之境地。劍的表面經過鉻化處理,所以閃閃發亮,這種工藝,1937年德國才發明,1950年美國才掌握。 關於秦兵馬俑的燒制工藝也令今人難以置信。我們知道,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C至1200C,燒成後比原件要收縮5%以上,但是我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陶涌、陶馬卻無一件出現裂紋和變形。據說,如今的工藝師們曾想復制一匹原大的陶馬,卻一直沒有成功。另外,人們對秦兵馬俑的色彩成份進行了分析,其中發現紫色的成份是硅酸銅鋇,這種物質在自然界從未發現過,人工合成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才成功,應用則在90年代才開始,不知當時這種紫色是如何製成的。 秦兵馬俑的雕塑藝術以寫實為其特色,他們有的虎目圓睜,有的凝目若思,有的英武剽悍,有的雄姿英發,指揮員的沉毅、冷峻、多謀,戰士的威武、剛烈、純朴、豪爽,每個細部都刻劃得逼真人微。戰袍扣子都各式各樣,發式千姿百態,鎧甲編緩不一。陶馬更是細致至極,個個腰肥體壯,勁健有力,把優馬良種的特徵和准備迎接戰斗的姿態都表現得十分完美。 再從秦始皇陵西側20米處出上的兩乘大型銅車馬來看,其鑄造藝術卓然超群,例如這一大型銅車馬的車蓋乃是一個超薄、超大、超長的大型工件,可是它居然是一次澆鑄而成的,真難以使人置信。另外又以馬的頸飾為例,它是將金銀管相間排列焊接而成,如用肉眼進行察看根本看不出其有任何接縫,甚至在24倍放大鏡下,也才僅見某些焊縫。不知在兩千多年前這一技術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再從出土文物的數量來看,秦兵馬俑坑出土文物極為豐富多彩。據粗略統計,三個坑共出土陶涌7000餘件、陶馬4000餘匹、戰車100餘乘、兵器數十萬件,如此巨大的量乃是非常驚人的,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我們再來看一下人類文化發展較早的羅馬古國,在公元78年 8月24日下午,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接著又下起了傾盆大雨,大雨引起山洪,山洪挾帶著大量的火山灰和石塊,形成一股巨大的泥石流向山下沖去,很快地把一座古城——龐貝城淹埋了。它在地下沉睡了1900年之後,龐貝城被發掘出來了。清理後發現,1900多年前的龐貝城內有長達4.8千米的石砌城牆,城內有4條交叉成「井」字形的主要街道,在石鋪街道上,留下了馬車的深深轍印,顯示了龐貝城當年的繁華。雕有塑像的街心噴泉、宏偉的奧古斯都廟宇、農牧之神殿等,都顯示了古龐貝人的高度文明,但是,秦兵馬俑坑出土的寶劍與義大利龐貝城出土的石築、石器相比,足以證明:中國當時的科學技術早已走在世界前列,青銅劍、銅車馬就是有力的證明,所以有的專家看了秦兵馬俑後,感慨地說:「由於兵馬俑的發現,中國的冶金史要重新寫了。」 總之,秦兵馬俑以它奇偉的軍陣陣勢、高超的雕塑藝術、發達的科學技術、豐富的出土文物轟動世界。秦兵馬涌的逼真寫實風格,具體地把兵馬俑強悍的氣質、斗爭的意志、地方特色、良馬特點、將士個性,表露無遺,並以其巨大的體形、超常的數量、絕世超群之氣勢、發達的科學技術來震撼人心,壓服強者。 難怪法國前總理雅克·希拉克感慨地說:「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1986年10月 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 這個人氣魄不小。」 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從小愛好考古、還親自 去過一些國家參加考古研究和考古發掘,她來到展廳時,心情激 動地說:「我到過許多國家的考古工地,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雄偉的場面。這里的一切給我留下廠永恆的記憶。」 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一走進展覽大廳,便高興地驚呼「不得了,不得 了」。他贊嘆說:「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全世界人民將在這里受到鼓舞。」 1978年初,美國女記者奧德麗·托平向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稿:「我們面臨的是本世紀以來最偉大的考古發現。……我們站在雨中,激動得幾乎流下眼淚……如此偉大的考古發現展示了歷經戰斗與榮耀的中國歷史。而我們看到的大軍只是一個歷史的開端……」托平的報道震驚了世界。

這就是秦兵馬俑

⑦ 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是不是一個地方

秦始皇來陵與兵馬俑不是一個地方。源兵馬俑坑位於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兩個地方是分開的。

1、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以東30公里的驪山北麓。它南依驪山的層巒疊嶂之中;北臨逶迤曲轉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陵墓規模宏大,氣勢雄偉。陵園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

2、兵馬俑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是秦陵的大型陪葬坑,1974年被發現。現已挖掘四個坑,面積共2.5萬余平方米。

(7)國家地理秦皇陵兵馬俑擴展閱讀:

秦始皇陵的建造背景:

秦始皇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當時,秦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

⑧ 秦皇陵兵馬俑問題

秦始皇陵曾經有過很多人想打秦始皇陵的足意,但最後他們都放棄了,因為秦始皇太神秘了,裡面機關重重,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陵能夠與之相提並論。所以,真正敢去盜秦始皇的人不會多,就算有,他們也不可能進入秦始皇陵的中心部分。因為,按照科學家說法,以現代的科學技術,進入主陵都是一件很難的任務,更不用說古人了。
至於主陵什麼發掘,我估計至少還得20年後,現在的科學技術還具備成熟的條件。

看看以下的資料:
謎團一:幽幽地宮深幾許?
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面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司馬遷說「穿三泉」,《漢舊儀》則言「已深已極」。說明深度挖至不能再挖的地步,至深至極的地宮究竟有多深呢?神秘的地宮曾引起了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的興趣。他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500米。現在看來這一推測近乎天方夜譚。假定地宮挖至1000米,它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 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盡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數據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謎團二:地宮設有幾道門?
2002年9月17日,世人通過電視直播目睹了考古學家探測金字塔內部空間的過程。當考古學家從第一道石門洞口將機器人放進去之後,想不到機器人又碰上了一道石門。舉世矚目的金字塔考古工程只好擱淺。金字塔地宮可能不只兩道門。那麼,秦陵地宮當年建造 了幾道墓門呢?秦陵地宮門道數量問題,其實《史記》中早有答案。只是未引起學者們的重視罷了。《史記》清楚的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無復出者。」棺槨及隨葬品全部安置放在中門以內。工匠正在中門以內忙活,突然間「閉中羨門,下外羨門。」工匠「無復出者」,也成了陪葬品。這里涉及既有中羨門,又有外羨門,其中內羨門不言自明。地宮三道門似乎無可辨駁。值得注意的是司馬遷中羨門用了個「閉」字,外 羨門則有了個「下」字,說明中羨門是可以開合的活動門,外羨門則是由上向下放置的。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謎團三:「上具天文」作何解釋?
秦陵地宮「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記載出自《史記》,其含義是什麼?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曾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保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近年來,西安交大漢墓發現了類似於「天文」「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由 此推斷,秦陵地宮上部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下部則是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里,秦始皇的靈魂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里的一切。

謎團四:地宮埋「水銀」之謎。
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然而,陵墓中究竟有沒有水銀始終是一個謎。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采樣。經過反復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至於地宮為何要埋入大量水銀?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原來是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謎團五:地宮珍寶知多少?
「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一語出自司馬遷筆下。早於司馬遷的大學者劉向也曾發出過這樣的深切感嘆:「自古至今,葬未有如始皇者也。」那麼,這座神奇的地宮珍藏了哪些迷人的珍寶呢?《史記》明文記載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它還有什麼稀世之寶誰也不清楚。不過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宮西側發掘出土了一組大型彩繪銅車馬。車馬造型之准確,裝飾之精美舉世罕見。之前,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土了一組木車馬,除車馬、御官 俑為木質外,其餘車馬飾件均為金、銀、銅鑄造而成。地宮外側居然珍藏了如此之精美的隨葬品,那麼,地宮內隨葬品之豐富、藏品之精緻是可想而知的。

謎團六:秦始皇使用銅棺還是木槨?
秦始皇使用什麼樣的棺槨?《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司馬遷只留下一句「下銅而致槨」的含糊記錄。於是有學者據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銅棺。但從文獻記載而言,秦始皇未必使用的是銅棺。《史記》、《漢書》明文記載:「冶銅錮其內,漆塗其外。」「披 以珠玉,飾以翡翠」,「棺槨之麗,不可勝原。」這里「漆塗其外」、「飾以翡翠」的棺槨恐怕只能是木質的了。如果是銅棺或石棺肯定用不著土漆塗其外,而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從先秦及西漢的棺槨制度考察,使用「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是當時天子的特權。自命功勞大過三皇五帝的秦始皇不可能放棄「黃腸題湊」的木槨而改用其它棺槨。

謎團七:地宮有沒有空間?
目前考古勘探表明,秦陵地宮為豎穴式。墓內可能有「黃腸題湊」的大型木槨。如果是豎穴木槨墓,墓道及木槨上部都以夯土密封。這樣一來,墓室內外嚴嚴實實,不會再有空間。然而,陵墓主持者之一李斯則說:「鑿之不入,燒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無狀。」李斯這段話如果記載無誤,那地宮明顯有個外殼。按理這段話不會有假。因為李斯曾以左丞相身份親自主持過陵墓工程,對地宮的構造了如指掌。加之這段話是當面向聖上匯報的,應該說不會有摻假嫌疑。如果按李斯所言可以推斷秦陵當是一座密封的、真空的大地堡式 地宮。不然,怎麼會「叩之空空」?又怎麼會「燒之不燃」?按文獻記載推理地宮是空的,且有較大的空間,但由於考古勘探尚未深入到地宮的主要部位,所以地宮內部究竟是虛是實目前還是個謎。

謎團八:自動發射器?
秦始皇在防止盜墓方面也苦費心機。《史記》記載:秦陵地宮「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進者輒射之。」指的是這里安裝著一套自動發射的暗弩。如果記載屬實的話乃是中國古代最早的自動防盜器。秦代曾生產過連發三箭的弓弩。但是安放在地宮的暗弩當是一套自動發射的弓弩。當外界物體碰到弓便會自動發射。2200多年前的秦代何以生產如此高超的自動發射器也是一大謎。

謎團九:秦始皇遺體完好嗎?
20世紀70年代中期長沙馬王堆漢墓「女屍」的發現震驚中外。其屍骨保存之完好舉世罕見。由此,有人推測秦始皇的遺體也會完好地保存下來。雖然客觀上具備保護遺體條件,但秦始皇遺體是否完好地保存下來呢?如果單從遺體保護技術而言,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漢女屍能很好地保護下來,秦代也應具備保護遺體的防腐技術。問題是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時節,「屍體」未運多遠,便發出了熏人的腥味,為了防止腥味擴散,走漏「風聲」,趙高、胡亥立即派人從河中撈了一筐筐鮑魚,將鮑魚與「屍體」放在一起以亂其臭。這樣,經過50餘天的長途顛簸,九月,屍骨終於運回咸陽發喪。秦始皇由死到下葬間隔近兩個月。根據當代遺體保護經驗,一般遺體保護須在死者死後即刻著手處理。如若稍有延誤,屍體本身已開始變化,恐怕再先進的技術也無能為力。秦始皇遺體途中就開始腐敗,屍體運回咸陽等不到處理恐怕早已面目全非了。據此推測秦始皇遺體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⑨ 秦皇陵兵馬俑是怎樣製作的

秦皇陵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內泥進行加工刻容畫加彩,有的先燒後接,有的先接再燒。由於陶俑體型高大,製作時,首先考慮如何能使它穩固地站立起來,於是陶工們想了兩個辦法:一是將腿部做成實心圓柱體,承受腿部以上軀體的重量,使之不易壓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塊足踏板,這樣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還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觸面增大,從而使陶俑的穩定性大大增加。

⑩ 國家地理 中國兵馬俑怎麼樣

前半段國內部分像二流鄉土廣告片,後半部分才德國、美國的發現,才有紀錄片的自覺。順便說一下,中國紫,我們古人好牛!

熱點內容
鹿特丹港國家地理 發布:2021-03-15 14:26:00 瀏覽:571
地理八年級主要的氣候類型 發布:2021-03-15 14:24:09 瀏覽:219
戴旭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發布:2021-03-15 14:19:37 瀏覽:408
地理因素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發布:2021-03-15 14:18:30 瀏覽:724
高中地理全解世界地理 發布:2021-03-15 14:16:36 瀏覽:425
工地質檢具體幹些什麼 發布:2021-03-15 14:15:00 瀏覽:4
東南大學工程地質考試卷 發布:2021-03-15 14:13:41 瀏覽:840
中國地質大學自動取票機 發布:2021-03-15 14:13:15 瀏覽:779
曾文武漢地質大學 發布:2021-03-15 14:11:33 瀏覽:563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地球物理勘察院官網 發布:2021-03-15 14:10:10 瀏覽: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