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人文地理2018中印
A. 中印差距到底有多大,日本一席話令印度人崩潰中印對比
以下是有關這件事的新聞報道,僅供參考:
外媒稱,印度西部商業城市孟買班德拉一帶雲集了施華洛世奇、勞力士等著名品牌專賣店。孟買市內有幾個區域居住著許多窮人,這里的景象完全不一樣。富裕階層常常購買奢侈品。這情景似曾相識,對了,很像21世紀初的上海和北京。
《日本經濟新聞》以《印度比肩中國的那一天》為題報道稱,2002年英國高檔車賓利在中國開設專賣店後,中國成為該品牌最高端汽車銷量最多的國家之一。當時人們認為這不過是少數人的奢侈行為,但回過頭去看,這正是富裕階層開啟消費熱的徵兆。
報道稱,阻礙印度經濟增長的因素也不少,比如基礎設施不足、貧富差距大、國有企業效率低、行政許可權不透明等等。不過,中國也被認為有同樣的缺點。印度經濟會像昔日中國那樣起飛,進而出現兩國並駕齊驅那一天嗎?
中國軍事的強勢崛起,不再只是說說而已了,中國軍事力量全線崛起,代表著中國軍事已經走向世界領先的地位!
印度到底有多害怕中國?看完就徹底明白了。
印度對中國到底是一種怎樣的感覺?羨慕?仇恨?還是?
目前一種普遍的看法認為,自從1969年那場戰爭之後。中國軍隊以極少的人員橫掃了印度人,差點直插印度首都。雖然中國人已經忘了,但對印度人來說那可是刻骨銘心的記憶。印度人絕對不會忘記了中國軍隊強大的武力帶給他們的教訓。
印度士兵
印度人這種記仇的心態導致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的爆發,中印長期陷入對峙狀態。中國目前的國民任務是發展經濟 所以在邊境僅僅放了不到5萬的兵力。而印度呢?而印軍已多達36萬人!雙方的兵力對比高達1:6。
印度忌憚中國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中印邊境的局勢您看看地圖就明白了,印軍的布置全是在喜馬拉雅山以北,僅僅是三十多萬人的吃喝拉撒,其後勤保障都是件多少可怕的事情,並且許多基地在連公路都不暢通,保障完全靠空運,細算起來保障成本何等驚人!有這樣的對手真是我中華家之幸!
中印軍隊對峙
印度認為部署這樣強大的兵力應對中國依然不保險,還在不斷的增兵。印度軍方如此,印度社會就更害怕中國了。印度報紙和電視新聞幾乎幾個小時就發出一篇關於中國的報道。時刻把62年的那場戰爭掛在嘴邊,彷彿一時不注意中國就會在背後捅他們一刀的樣子。
曾經有個在印度工作多年的朋友講道 :有一次經過德里的一座大橋時,印度老闆突然問他我,"你知道這橋是怎麼來的嗎?",當時我心想,我他媽怎麼能知道離我家這么遠的這地方的一座什麼什麼橋是怎麼來的,我要是問你我家鄉的某座建築怎麼來的,我就不信你小子能知道。
看我一臉懵逼,該老闆接著說:"這橋原來就有,但沒這么大,也不像現在這么好,但仍是連接德里與現在新德里所在地的交通要道,後來你們中國人發兵打我們,佔了我們的首都德里,為了阻止你們的繼續推進,我們當時不得不炸毀這座大橋,並在對岸繼續駐扎防守,後來你們撤走之後,對岸就變成了現在的新德里,我們也重修了大橋,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大橋"。
解放軍俘虜的印度士兵
我當時的感覺真的是不知道說什麼好,因為一直以來我只知道日本人對中國人罪大惡極,我從沒意識到原來隔壁的某個國家的人民,把中國也視為入侵者。這對當時的我是一種震驚。印度對中國的這種恐懼就像中國人對日本的仇恨——同樣來源於幾十年前的戰爭!!同樣一大塊領土的歸屬未定!!!同樣還有一場戰爭等著兩國!
印度這回是攤上大事了!北京一招就要了莫迪的命。
蒙古國喜歡"作死"相信大家都有所耳聞。身為一個蕞爾小國,屢次觸犯我國底線,不僅公然邀請達賴訪蒙,還背著中國向印度求援,此等小人行徑,實在罪不可赦。當然,不要臉的不止蒙古,還有印度。
這個跟中國當了千年之久的"老鄰居"不僅沒念著我們的好,還專門對我們干一些壞事。據媒體報道,這次達賴訪蒙的幕後黑手不是別人,就是印度。就在前幾天,自稱因達賴竄訪被"中國封鎖",蒙古大使"緊急"向印度尋求支持。
蒙古大使"緊急"向印度尋求支持
沒想到的是,印度方面居然沒有保持沉默,而是非常"大方"的承認此事,甚至還提供蒙古10億美元貸款。不得不說,阿三民族不愧為"作死"小能手,在這個節骨眼都敢得罪中國,勇氣可嘉啊!中國聽聞這個消息,當然不可能坐視不理。
一、尼泊爾上的中國快遞
眾所周知,前不久的"廢鈔運動"導致印度經濟一度出現崩潰,即使到現在也沒有恢復過來。換句話說,現在的印度經濟相當脆弱,經不起半點折騰。而就在此時,小編恰好聽聞一則重大消息,而這消息就跟印度有關。
B. 絲綢之路名人的故事
一、愷撒大帝絲綢長袍震驚全場
歷史上曾經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古羅馬的愷撒大帝去劇場看戲。他身上那件絢麗奪目的長袍使所有的觀眾目瞪口呆。大家目不轉睛地盯著皇帝的新裝贊不絕口,連看戲都沒有心思了。一打聽,才知道那件漂亮的長袍是用中國絲綢製作的。
從那以後,華麗的中國絲綢在歐洲各國出了名;用中國絲綢製作的衣服,成了最時髦、最講究的服裝;華麗的絲綢被譽為最珍貴的衣料,甚至和黃金等價。人們把中國叫做「賽里斯」,就是「絲綢之國」的意思。
那時候,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鐵路,沒有汽車和飛機。羅馬位於中國西邊七千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沿途還有強盜和野獸的襲擊。
那麼,中國絲綢究竟是怎麼運到歐洲去的呢? 原來,有一條橫貫亞洲、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古代商路。這條道路以我國當時的首都長安為起點,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東海岸,輾轉到達羅馬各地。歷史學家稱之為「絲綢之路」。為了開辟這條道路,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張騫獻出了畢生的精力。
(2)經典人文地理2018中印擴展閱讀: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C. 雲南的人文地理
雲南驛:古道千年,話「彩雲之南」滄桑
--
雲南驛古鎮,屬雲南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鎮,位於大理州祥雲縣城東19公里,南側為楚大高速,北側為滇緬公路即今320國道3094公里處,距昆明車程約三小時。雲南驛是古今之交通要沖,兩千多年來先後有蜀身毒道、靈官道、五尺道、博南道、茶馬古道、明清官方驛道經過或者匯集這里。二戰期間,滇緬公路、中印輸油管和駝峰航線雲南驛機場(全省三個戰略機場之一)更使得雲南驛蜚聲海內外。
漢廷打通了連接雲南驛的三條道路:靈官道:起點為成都,經四川西昌地區和雲南楚雄地區,終點到達雲南驛 尺道:秦代蜀郡李冰開創了兩大工程,一是都江堰,二是五尺道。五尺道從四川南部的宜賓啟程,過金沙江,經滇東北的昭通市(朱提)、曲靖市(味縣)到達昆明市(滇池)。 博南道:博南道以翻越橫斷山脈的博南山(今永平縣)而得名,屬於蜀身毒道和西南絲綢之路的重要部分。博南道起於雲南驛,同靈官道、五尺道相連,向西經過大理市,越博南山,渡瀾滄江,到達保山市,從騰沖或瑞麗出境。 茶馬古道的起源於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驛地處滇藏茶馬古道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從這里連通著川藏茶馬古道。茶馬古道經過的地區,山高谷深,氣候多變,即便是馬幫運輸也屬異常的艱難,運輸多以藏族地區必需的茶葉、布匹為主。 一九九九年,上個世紀的最後一年,楚大高速(楚雄—大理)和廣大鐵路(成昆線的廣通—大理)同時建成通車
D. 有關絲綢之路的歷史故事
1、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
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2、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3、匈奴入侵羅馬
公元4世紀末,一場全球性的氣候巨變造成食物短缺、飢荒遍地,草原游牧民族迫於生存的壓力,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大規模的移民。以匈奴為首的游牧大軍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盯上了絲綢之路上的財富,開始大舉入侵歐洲。
公元5世紀中葉,在糾集了一大群蠻族——特里溫哥特、阿蘭、汪達爾、蘇維匯、戈比德、紐里、巴斯塔尼——之後,匈奴王阿提拉親自率兵出征羅馬。阿提拉在奪取多瑙河北部之後,曾侵掠巴爾干半島達十五年之久。
為此君士坦丁堡政府不得不向匈奴人納貢以換取和平,後者由此獲得了大批的珠寶和黃金。被絲綢之路上的財富所吸引的匈奴人肆虐了近一個世紀,最終留下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世界,整個帝國的文明幾乎回到了史前時代。
4、蒙古人西征
13世紀初,正當十字軍為失利而苦惱不已之時,他們收到了一個宛如奇跡的消息:一支大部隊正從亞洲內陸向這里進發,幫助西方騎士攻打埃及。最初,援軍的身份被認為是祭司王約翰的部隊。但沒過多久,人們就知道這一切都是胡說。馳騁在絲綢之路上的,是蒙古人。
在成吉思汗與其子孫的卓越領導下,蒙古人的鐵蹄沿著絲綢之路幾乎征服了整個歐亞大陸。與恐怖的屠殺同樣為人熟知的,是蒙古人統治世界的智慧。
他們用低稅率鼓勵絲綢之路上橫跨歐亞的貿易,他們用軍事統治消除了絲綢之路上的民族隔閡,促進東西方文明的融合,用寬容的政策造就了絲綢之路上宗教信仰的自由與繁榮。
5、美洲大發現
15世紀末,絲綢之路上發現的大量黃金為這一時代的航海事業提供了資金來源,各國開始不斷組織航海家探索未知的海洋世界。哥倫布和他的船員們所處的正是這樣一個大航海時代。
他在大西洋彼岸的發現讓歐洲備感興奮。「我們發現了印度恆河以外的陸地和島嶼。」他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給費迪南德和伊莎貝拉寫信說。
事實上,哥倫布被他的發現迷惑了。他預期見到的文明人其實是幾乎全裸的原住民,他驚訝地發現這些人十分原始。他寫道,他們「發育良好,體形健碩,長相英俊」,而且很單純,收到紅帽子、小珠飾,甚至是打碎的玻璃和陶器都非常開心。
E. 絲綢之路上發生的故事
1、張騫出使西域
在公元前168~142年,匈奴不斷對當時西漢的北部邊境形成威脅。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制定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將匈奴趕回漠北去。
漢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備聯絡被匈奴從河西趕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夾擊匈奴。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張騫,毅然應募。
公元前138年,他帶著百餘名隨從從長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設法逃脫,輾轉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西遷已久,無意再與匈奴打仗。張騫返回長安,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
2、蘇武牧羊
這個故事講了漢武帝時,蘇武被任命為使節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蘇武,並百般利誘勸他投降,蘇武寧死不屈。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就吃雪和旃毛維生,但絕不投降。
單於又把他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匈奴首領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邊上去放羊,還對他說:「什麼時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漢朝去!」蘇武來到北海,每天一邊放羊,一邊遙望前方漢朝的方向。
他撫摸著出發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那支使節,思念家鄉親人和朝廷,就連晚上睡覺時也緊緊地把使節抱在胸前。日子一長,使節上的毛都脫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桿子。
3、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古「絲綢之路」已成為歷史,新「絲綢之路」正等著我們開辟。
4、亞歷山大東征
公元前336年,亞歷山大繼位,當時的西方沒有城市,沒有文化,沒有尊嚴,沒有利益,文化、思想和機遇——同樣還有威脅——統統都來自東方。
亞歷山大在繼位後,將所有的精力都放諸東方,他一路東進,一座座城池向他投誠,巨大的城邦、富足美麗的城市,紛紛拜倒在這個年輕英雄的腳下。
絲綢之路上的資源使得亞歷山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的馬其頓王國,同時亞歷山大也促進了古希臘文明與波斯、印度、中亞及中國文明的交匯融合。
5、漢武帝進攻匈奴
公元前129年,漢王朝為了擺脫不斷向匈奴的進貢而造成的政治上的弱勢,漢帝國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與匈奴的糾纏。首先奪取河西走廊,控制農業富庶的西域地區,接著經過近十年的多次征戰(結束於公元前119年),將游牧部落趕回到他們原來的地方。河西走廊通向西部的帕米爾高原,高原以西就是一個嶄新的世界。
中國為一條橫跨大陸的交流通道打開了大門——「絲綢之路」就此誕生,全球化的進程開始,來自世界各地的物品在這條古路上開始互相貿易、文明的交流日益繁多。
(5)經典人文地理2018中印擴展閱讀: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人李希霍芬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以南海為中心,又稱南海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發展於三國至隋朝,繁榮於唐宋,轉變於明清,是已知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F. 漢字圈 包括哪些國家阿,除了日本,韓國,還有別的么
泰國,越南,寮國,柬埔寨的寺院都可以看到漢字的,也是屬於漢字圈。韓國為了消弱中國的影響,早就開始實行限制漢字的政策,現在除了看板等地方已經很少用漢字了。
G. 中印兩國地理特徵有何相同
自然特徵:高原廣布,都有北回歸線穿過,季風氣候顯著,水旱災害頻繁,
人文地專理特徵屬:都是人口大國,城鄉差異大,人均資源少.
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特點相似,但也有不同.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是一個民族單一的國家
B.中國易發水旱災害,印度水旱災害少
C.中國的種植業發達,印度的畜牧業發達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
A、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印度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故本選項錯誤;
B、因為受西南季風的影響印度易發水旱災害,故本選項錯誤;
C、中國的種植業不發達,印度的畜牧業也不發達,故本選項錯誤;
D、中國的耕地面積比重小,而印度的耕地面積廣大,故本選項正確;
故選:D.
H. 世界十三個地區的地理概況(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跪求!
按照您的提問順序依次回答 ,並把這一地區的主要國家做一簡單說明。
1 東亞
自然地理
東亞位於亞洲東部,地形復雜多樣,總體上是西高東低,氣候以溫帶季風性和亞熱帶季風為主。自然資源豐富,以有色金屬為最多。東亞以西高東低,階梯形分布。
人文地理
東亞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日本人口總量也位於前十位。國家有:中國,韓國,蒙古,日本,朝鮮。
2東南亞
自然地理
東南亞位於亞洲的東南部,這里氣候溫暖濕潤,常年高溫多雨,沒有冬季,這里是世界上降雨最多的地區之一。這里地勢比較平坦,島嶼分布極多,是世界島嶼最多的地區。僅印度尼西亞就有13667個。也是火山多發區之一。經濟以農業為主。
人文地理
東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比較稠密的地區。這里的佛教非常著名。(以泰國為最)旅遊業十分發達。近年來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國家有: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柬埔寨,越南,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東帝汶,汶萊。
3南亞
自然地理
南亞位於亞洲南部,這里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它溝通了亞洲東部和歐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以高原和平原為主。氣候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冷,熱,雨三季更替變換。這里的河流主要有印度的恆河,布拉馬普特拉河。其中孟加拉國被稱為「千河之國」。沿海島嶼,沙洲眾多。
人文地理
南亞也是世界上人口分布主要地區之一,這里有世界上的第二大人口國————印度。孟加拉國人口也位於前十位。經濟以農業為主。人們信奉佛教。國家有:印度,孟加拉國,不丹,錫金,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尼泊爾,巴基斯坦。
4中亞
自然地理
中亞位於亞洲中部,地形以高原為主,氣候是最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這里一年四季溫差變化較大,氣候乾燥,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地區,部分國家以沙漠和半沙漠為主。
人文地理
中亞農牧業比較發達。信奉伊斯蘭教,以采礦業,食品加工為主。國家有: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土庫曼。
5西亞和北非
自然地理
西亞位於亞洲西部,這里是溝通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塞。氣候以地中海式氣候為主,礦產豐富。尤其是石油資源,佔世界的一半以上,農業比較發達,土耳其安哥拉山羊很有名,信奉伊斯蘭教。
人文地理
西亞各國領土都比較峽小,經濟以石油為主。這里是世界上戰爭至今還在上演的地區。國家有:土耳其,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塞普勒斯,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葉門,阿曼,伊朗,阿富汗,阿聯酋,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巴林,卡達。
北非
自然地理
北非位於非洲北部。這里北靠地中海,西部是大西洋,東部是紅海,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特別是埃及,被世界稱為「咽喉位置」,氣候乾燥,經濟以農業為主。蘇伊士運河為歐,亞,非三洲交通樞紐。
人文地理
埃及是世界上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悠久,文化輝煌,有金字塔,旅遊業十分發達。國家有:埃及,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利比亞。
6撒哈拉以南非洲
自然地理
這里是世界上典型的熱帶沙漠氣候,常年乾燥,(剛果除外)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動物學家把這里稱為「動物樂園」。沿海地區以熱帶海洋性氣候。人口比較稀疏。這里有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世界著名非洲大裂谷。
人文地理
這里多為非洲黑人。英語為官方語言,經濟以農牧業為主,公路,鐵路是這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國家有:剛果,安哥拉,坦尚尼亞,盧安達,蒲隆地,尚比亞。
7西歐
自然地理
西歐位於歐洲西部,這里是世界上經濟最為發達的地區之一,氣候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島嶼分布不多,以平原為主。只有法國境有部分高山。地理位置很重要是歐洲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
人文地理
西歐以白人為主,文化發達,有以香水,服裝為代表的法國,也有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英國。荷蘭的鮮花和木鞋很有名,比利時被稱作歐洲的總部。歐洲經濟共同體的中心就是布魯塞爾。國家有:英國,法國,比利時,荷蘭,愛爾蘭。安道爾。
8東歐
自然地理
東歐位於歐洲東部。這里是歐洲主要的農業生產區,土地以平原為主,氣候呈區域特徵,由西向東,由溫帶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過渡。河網稠密,湖泊眾多。煤,銅,鉛,儲藏較大。
人文地理
國家有:波蘭,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工業農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紡織輕工業也相當規模,農業以糧食為主,波蘭首都有「綠色之都」美譽。
9北亞
自然地理
北亞位於亞洲北部 ,這一地區主要是俄羅斯的東部和北部,以平原和苔原為主。冬季特別漫長,寒冷,乾燥,資源豐富,特別是煤和石油,這里是俄羅斯主要生產石油地區。北部島嶼分布較廣。
人文地理
不詳。
10北美
自然地理
北美位於美洲北部,地形復雜多樣,北部以平原為主,南部有高山,氣候多樣,既有寒帶和溫帶針葉林氣候,又有南部的熱帶氣候,這里的水力資源和森林資源世界聞名。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礦產區。
人文地理
北美是世界上經濟的中心,主要以美國,加拿大為主,城市化很高,機械化生產聞名,漁業,農業,工業,信息產業,都極為發達。美國工農業生產規模。國民生產總值均居世界首位,工業以汽車和建築業為重要支柱,電子,電力,機械,化工,航天能源都極為發達。交通體系完備,有全球高度的航空運輸網,和發達的公路交通。國家有: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瓜地馬拉,貝里斯,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古巴,巴哈馬,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格瑞那達,巴貝多,多米尼克共和國,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11拉美
自然地理
拉美位於美洲的南部,以巴拿馬運河為界的以南地區。這里是世界上熱帶雨林分布最多的地區,僅巴西就佔到3/4,氣候以雨林氣候為主,南部以高山氣候,沿海也有海洋性氣候,這里的資源豐富,特別是水資源,森林資源。
人文地理
拉美自擺脫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西方統治,經濟發展很快,農業為主,但工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巴西是世界上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土地和經濟總量佔到整個拉美的一半以上,阿根廷的畜牧業世界聞名,其中以牛肉的生產出口世界第一。巴西和阿根廷還是世界足球之鄉。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蘇利南,蓋亞那,法屬蓋亞那,厄瓜多,秘魯,智利,玻利維亞。
12大洋洲
自然地理
大洋洲是世界七大洲中除南極洲最乾燥的一個洲,這里分布著廣大的沙漠,只有沿海少部分地區是適合人類居住,氣候以熱帶雨林,熱帶沙漠,熱帶草原和亞熱帶地中海氣候。
人口稀少。以礦石為最,澳大利亞的鋁土,鐵,鈾,鉛,鎳,鋅含量豐富。漁業資源豐富。
人文地理
大洋洲以澳大利亞為典型的國家,這里經濟發達,資源豐富。動植物珍稀獨特。人口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平原地帶。澳大利亞的游泳很有名,旅遊業十分發達。公路,海運和航空有很大的規模。紐西蘭主要有南北二島,旅遊業較為發達,以陸路交通為主,畜牧業發達。
國家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湯加,萬那杜,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西薩摩亞,索羅門群島。斐濟。
13南極
自然地理
南極洲是目前沒有受到破壞的唯一一塊大洲,這里雖然有許多冰山,可以說水資源非富,因為是常年不化的冰山。所以卻是世界上最乾燥的洲,也是海拔最高的洲,常年積雪,冰川,狂風,農作物皆不能生長。
人文地理
很少,只有部分科學家在此考察,目前有許多國家加大了開發的力度,以淡水和漁業為主,建立了科學考察站,我國有中山站,長城站。
I. 高一地理
(1)季風水田農業 熱帶企業化種植園農業
(2)水稻 水熱 沖積平原 勞動力 人口 種植水稻
(3)秦嶺-淮河 洪澇 乾旱
J.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哪些
中國地理方面的古書有《漢書·地理志》、《水經注》、《夢溪筆談》、《太平寰宇記》、《徐霞客游記》等等。
一、《漢書·地理志》
《漢書·地理志》包括上、下兩分卷,是東漢班固新制的古代歷史地理之傑作。
該書敘述漢以前的地理沿革,著重寫了《禹貢》九州和《周官》九州;接著敘述西漢的地理,以郡國為條,用本文加註的形式,依次寫各郡國及其下屬縣、道、侯國的地理概況,諸如郡縣的民戶、人口,廢置並分更名的歷史,各項特產,都尉、鐵官、鹽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澤,關塞要隘,名勝古跡,道路交通,等等。
二、《水經注》
《水經注》是古代中國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酈道元。
該書所記大小河流有1252條,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
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歷史地理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成書於北宋,作者是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
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四、《太平寰宇記》
《太平寰宇記》是古代中國地理志史,記述了宋朝的疆域版圖。廣泛引用歷代史書、地誌、文集、碑刻、詩賦以至仙佛雜記等,計約二百種,且多註明出處,保留了大量珍貴的史料。
《太平寰宇記》作者為北宋地理學家、文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撰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976~983)。
五、《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是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創作的一部散文游記,在原稿的基礎之上,王忠紉手校、季夢良續成稿本,成書於崇禎十五年(1642年)。
《徐霞客游記》是系統考察中國地貌地質的開山之作,同時也描繪了中國大好河山的風景資源,此外優美的文字也使之成為文學佳作,在地理學和文學上都有著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