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人文地理
⑴ 江西和安徽的人文地理詳細點謝謝
江西的人文
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的美譽,贛文化的精髓所在,核心奧義為:「文、章、節、義」。可以說自古以來文章與節義並重,不僅是對贛文化主體精神的評判之一,而且是江西人士遵循的人生信條和追求目標。
在宋代以前,江西所出人才並不突出,除陶淵明之外幾乎舉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後期迅速崛起並完全取代了河南作為文化中心的位置(單就詩家而言,唐時「唐詩大家胥出中州」,至宋時,則轉而為「宋詩大家胥出江西了」,唐有「李杜韓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有「歐王蘇黃」,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並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前期。況且宋朝是華夏文化的造極之世,宋明時期又是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第二個諸子百家時代,江西文化人無疑是其中的主角。兩宋時期,眾多文化巨子從江右噴薄而出,叱吒風雲,開宗立派,引領潮流,晏殊、晏幾道、歐陽修、李覯、曾鞏、王安石、黃庭堅、陸九淵、楊萬里、姜夔、周必大、文天祥等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這一時期也無疑是江西人文輝煌燦爛、如日中天的極盛之期,並且為華夏文化之登峰造極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從而對中華文化的進程作出了無與倫比的巨大貢獻。元代至明初,江西文人承宋代之餘烈,在正統的文化領域里,取得的成就和地位仍然首屈一指,之後也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運行。元代以來江西所產的著名文化名人有馬端臨、虞集、揭傒斯、劉時中、吳澄、羅欽順、解縉、魏良輔、湯顯祖、宋應星、王猷定、魏禧、朱耷、蔣士銓、陳三立、文廷式、李瑞清、陳寅恪、蕭公權、傅抱石、梅汝璈、程懋筠、胡先驌、黃秋園、古龍、公劉等等,亦可稱得上超超玄箸矣!這樣一個在中國文化極盛之期取得最高成就的省份應該占據其中之一席。
贛派學術與文化:
江西產生,並直接以江西或其古稱江右、豫章命名的文化流派:
【江西心學】,是由南宋理學家陸九淵創始,因其為江西人,故稱為江西心學,它是我國思想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這個哲學體系,後來被王守仁加以擴充和發揮,便推向了高峰。它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政治思想發生過重大作用。至明代又有「王門七派」,七派里有三大派的影響最大,江右派,王畿派,王艮的泰州學派,而江右派,恪守師說,保持王學的基本觀點,故也稱王學正統派 。
【江西詩派】,呂本中於崇寧元年(1102)至二年之間,作《江西詩社宗派圖》,選入黃庭堅、陳師道等25人之詩,因「其源流皆出豫章」,稱江西詩派。元初方回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為一祖三宗。詩派中人論詩反對西昆體,師法唐杜甫、韓愈、孟郊,強調效法活脫,崇尚工力,注重琢磨,但要求「無一字無來歷」,提倡「點鐵成金」和「脫胎換骨」之法。至清末同光體又分三大支派,贛派即其中之一派,以陳三立為魁首,學韓愈、黃庭堅,直接繼承宋代江西派,後繼者夏敬觀、華焯、胡朝梁、王瀣、王易、王浩等,或出入於梅堯臣、陳師道諸家。
【江西詞派】,五代南唐馮延巳、宋初晏殊、歐陽修的詞打破了從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間派為代表的香艷熟軟、無深意寄託的詞風,賦詞以較深邃的思想蘊含和更誠摯的情感寄託;在藝術上引入詩歌的比興手法,並從民歌中汲取養料,對宋詞日後的繁榮昌盛起到開先河的作用,從而形成了詞壇上承前啟後的重要流派,這就是以二晏一歐為骨乾的北宋江西詞派 另有:宋末元初以劉辰翁為翹楚的江西詞派,厲鶚絕句言:送春苦語劉須溪,吟到壺秋句絕奇,不讀鳳林書院體,豈知詞派有江西?
【江右詩派】,明初江西派,代表人物為劉崧(江西泰和人),標榜唐音,實際對他影響最深是鄉先賢虞集、范德機,揭傒斯等。而後來的台閣體又是江西派的直接產物。《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劉崧「大底以清和婉約之音,提導後進,迨楊士奇等嗣起,復變為台閣博大之體。」作為台閣體創始者的楊士奇歷任四朝內閣大臣,為太平時期宰相。江西平易自然的詩風正宜於奉敕頌聖、歌詠昇平之作。因此錢謙益說:「江西之派,中降而歸東里,步趨台閣,其流世界冗卑而不振。」
【豫章社】,「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豫章社中有陳、艾、章、羅四大家之說,他們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繼起江蘇金壇周鍾、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海內制義範式的領導權。
【江西畫派】簡稱「江西派」,又稱「西江派」。中國畫流派之一。以清初畫家羅牧為代表。羅牧系寧都(今屬江西)人,居南昌(今屬江西),畫山水初得魏石床傳授,後學黃公望,筆意空靈,在江淮地區頗有學之者。
【贛劇】
贛劇是江西的一個兼唱高腔、亂彈、崑腔及其它曲調的多聲腔劇種。它有俗稱饒河班、信河班兩大流派,這兩派於1950年相合,隨後進入省會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贛劇團。改名為贛劇。贛劇起源於明代的弋陽腔。
贛劇的腔調計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詞〕、〔秦腔〕、〔老撥子〕、〔浙調〕、〔浦江調〕、〔崑曲〕、〔梆子〕等。
解放後整理改編的弋陽腔劇目有《珍珠記》、《尉遲恭》、《張三借靴》、《送衣哭城》等;青陽腔戲《雙拜月》、《百花贈劍》;彈腔戲《梁祝姻緣》、《借女沖喜》、《白蛇傳》、《裝瘋罵殿》、《孟姜女》等;崑腔戲《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弋陽腔戲尚有根據史籍改編的《西域行》,根據湯顯祖《牡丹亭》改編的《還魂記》;青陽腔戲有改編的《西廂記》上、下集等等。創作的現代戲有《一群穆桂英》、《紅色宣傳員》、《奇襲邊平》、《盜種》、《鐵肩紅心》、《祭碑出征》等等。其中《珍珠記》、《還魂記》拍成舞台藝術片;《借女沖喜》攝為連環畫。石凌鶴董解元、王實甫改編的《西廂記》被譽為「石西廂」。
⑵ 用excel介紹淮北的人文地理美食
第一、糕點:
糕點分為普通糕點和精細糕點(粗點、細點)兩種。像三刀子、羊角蜜、小京棗、螞蚱腿、豆角皮、燎花、麻餅等均為普通糕點。精細糕點有寸金、麻片、烘糕、蜂糕、雲片、山楂糕、皮糖、蛋糕、雞骨糖、京蜜等。此外還有些時令性的糕點:酥糖、木瓜糕、綠豆糕、月餅等。並有專為祭祀用的禮品,通稱「蜜供」。蜜供是用白糖製成的各種各樣的人和物。如八仙人子、神像、宮殿、牌坊、寶塔、香爐、蠟台、壺、碗、盆、瓶、龍、虎、獅、馬、牛、豬、羊、雞、鴨、鵝、花、鳥、魚等。這些「蜜供」製作精巧完美,觀之,形態逼真,食之,香甜可口。
第二、老城辣湯
相傳乾隆在下江南時,路過此地,感到肚子餓了,恰好路邊有一家老太太煮雞湯,乾隆就坐在路邊喝了一碗,感到很香,湯里還有麥仁,乾隆卻不知這麥仁是雞沒洗干凈留在雞肚子里的。於是,乾隆就問老太太:「這是啥湯?」老太太年齡大,耳朵也背,沒聽清楚,就重復了一句:「啥湯?」乾隆就誤認為這湯的名字就叫「啥湯」。後來這個名字就叫開了,現在在濉溪人們都叫「啥湯」,又因為湯的味道鮮辣,有的人又稱之為辣湯或胡辣湯。
第三、王憨子油茶
王憨子原名王新從,他精心研製的油茶在老城小吃群中獨領風騷。油茶是濉溪小吃中的滋補精品,人們常說「老城油茶噴噴香」。在街頭的飲食攤子上,擺把大壺,外用棉布包著用作保溫,壺內有做好的油茶。食用時,加醋、醬油、麻油,酸辣鮮香,美味可口。其口感滑膩油潤,略感糊口,且酥油香氣濃郁,營養豐富,深受老人和兒童的喜愛。油茶除了香,還有提神、消食健胃、驅濕避瘴、驅寒治感冒等功效!
百善硬面大卷
濉溪百善硬面大卷以形狀美觀看見舒心,麥香筋道吃起來掉渣,方圓百里聞名遐邇。過往的客商路人,常品嘗硬面大卷以飽口福。
百善硬面大卷不同於一般的大卷。首先是它的「硬」;用手按不出凹坑,攥在拳中不變形,像磚頭塊似的。再者是「大」:正宗的大卷一般長7厘米,寬3厘米,高 15厘米,一個足有四兩多。其次是它的形狀:上方為橋拱圓弧形,下邊為四方形。僅這三個特點,非一般大卷能媲美也。
百善硬面大卷,幾經興盛沉浮。如今在百善鎮只有謝家獨家經營。百善硬面大卷已瀕於失傳的邊緣。
雙堆面魚
濉溪雙堆面魚是民間非常簡朴的傳統主食之一。近年來,它登上一些大飯店的大雅之堂,成為許多食客必點的主食之一。
濉溪雙堆面魚做法很簡單,用碗盛上麵粉,加上一定的水,放鹽適量,搗成糊狀,將水燒開後,用筷子將搗成糊狀的麵糊一筷一筷地撥入正在燒的開水之中,麵糊進入開水後凝固,形狀像大大小小的河魚,成蛋狀。面魚入鍋煮熟後,再加上適量的鹽、油和調料即可食用。如果搗麵糊時,加上一兩個雞蛋,面魚吃起來會更松軟。
「雙堆面魚」可葷可素,而面魚的葷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來調節,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類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為主。葷者,配料可用各類肉丁肉絲,用油則以動物油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麵魚的湯也有講究,現在大多用豬骨、牛骨、羊架子等燉煮的高湯了。
南坪響肚
濉溪南坪響肚是用新鮮豬肚烹制而成,是南坪鎮的一道特色名菜。在濉溪南坪鎮,無論是紅白喜憂還是朋友聚會的宴席上必有「響肚」,它具有味道鮮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點,在口中嚼時,發出「咯吱咯吱」的響聲,故稱「響肚」。
據介紹,響肚的製作方法也很簡單,但煮時的火候應根據作料細致掌握。需購買新鮮豬肚,用鹽和醋水反復搓洗,切成條狀,在開水鍋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將湯、肚一起盛出來,用小勺舀著吃。
南坪響肚老少皆宜,營養豐富、色味俱佳,深受城鄉人民喜愛。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南坪響肚」。
淮北名菜<魚咬羊>、淮北狗肉、濉溪羊肉湯、素餡扁食(大年三十晚上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餃子)、乾菜角子(一般正月十五做)、油炸小磨綠豆丸子(一般春節期間做)、水煎包、燒餅、鏊子烙饃、(芝麻)干饃、小磨香油、雞蛋茶、(香油)腌冬瓜醬豆、變蛋。
⑶ 人文地理考了297哪些學校可以調劑啊
297。。。未能參加第一抄志願復試的考生是可以選擇考研調劑的,但需要滿足一定條件。通常調劑的要求有幾個方面:1、初試成績符合第一志願報考專業在擬調入地區的《全國初試成績基本要求》,注意是報考專業;2、符合調劑學校的具體要求如統考科目與擬調劑復試專業相同,自命題科目相同或相近;3、擬調劑專業與第一志願報考專業相同或相近並符合簡章規定的調入專業的報考條件等等。
院校接受調劑主要關注兩點:一是你考的學校和分數(考985的比較占優勢,最好分數要比較高),二是你本科的學校(傾向於接受211,985高校的畢業生)。你的分數老實說不高,建議你把情況多說一點,比如,你本科的學校和專業,你考研的學校,你以後希望在哪裡發展等,這樣好幫你推薦學校,希望可以幫到你。
⑷ 安徽地理具體情況
安徽,中華人民共和國東部的省份,簡稱「皖」,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清代江南省(明代南直隸)東西分置而建省。省名取自安慶府、徽州府(今黃山市)首字。中華民國沿襲清代建置,仍置安徽省。對日戰爭期間曾分置皖北行政公署、皖南行政公署。1949年,以長江為界分設皖北人民行政公署、皖南人民行政公署。1952年,重建安徽省。安徽跨長江下游、淮河中游,長江流經安徽段俗稱「八百里皖江」,以長江、淮河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三大地域。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 南鄰江西,北靠山東、河南。
自然地理
安徽省位於中國東南部,是華東地區跨江近海的內陸省份,境內山河秀麗、人文薈萃、稻香魚肥、江河密布。五大淡水湖中的巢湖橫卧江淮,素為長江下游、淮河兩岸的「魚米之鄉」 。 靈秀而繁盛的合肥市[1]全省面積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其中:淮河流域6.7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6.6萬平方公里,新安江流域0.65萬平方公里。省內地形呈現多樣性,全省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區、長江下游平原區以及皖南山區。長江流經安徽中南部,境內全長416公里,淮河流經安徽北部,境內全長430公里。
人文地理
根據《安徽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全省常住人口為5950.1萬人。其中,男性人口為3024.6萬人,佔50.83%;女性人口為2925.5萬人,佔49.1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3.39;0-14歲人口為1069.9萬人,佔17.98%;15-64歲人口為4274.5萬人,佔71.84%;65歲及以上人口為605.7萬人,佔10.18%;具有大學(指大專及以上)程度的人口為398.5萬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641.0萬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2261.9萬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1662.9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政區地理
安徽省共有16地級市,6縣級市,45市轄區,56縣。截止2009年底,鄉鎮級區劃單位供計905個鎮,357個鄉,258個街道辦事處。
撤銷原巢湖市
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宣布撤銷地級巢湖市,並對原地級巢湖市所轄的一區四縣行政區劃進行相應調整,分別劃歸合肥、蕪湖、馬鞍山三市管轄。[2]此次撤銷的地級巢湖市位於安徽省中部,瀕臨長江,因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得名,下轄廬江、無為、和縣、含山四縣和居巢區。
為理順巢湖管理體制,專門成立了巢湖管理局,統一管理巢湖規劃、水利、環保和巢湖流域主要控制設施管理事務。從8月22日起,安徽省將全面啟動行政區劃調整的對接實施工作,計劃9月10日前基本完成人員安置等主要工作。
歷史地理
安徽建省
安徽於1667年(清康熙六年)始建省(由原江南省分治安徽,江蘇兩省),從原江南省的安慶府、徽州府各取兩個首字,簡稱為「安徽」,首府定於安慶府,安徽地名由此出。又因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而「皖」為「美好」之意,故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象徵著江淮大地永世美好而繁盛。
順治二年(1645年),清設江南省,置江南左右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駐江寧府,右布政使駐蘇州府。今安徽境內所屬府、州、縣隸屬左布政司,右布政司管轄今江蘇。康熙六年(1667年),改左布政司為安徽布政司,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7府及滁州、和州、廣德3直隸州,從此安徽省正式建立,與江蘇省分治。
文化地理分區 秀色江南、徽風皖韻安徽人傑地靈、歷史文化多元。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導致安徽全省分為若干不同的文化區域。皖西南地區,以安慶市(古時稱宜城)為中心,屬於古皖文化發源地。皖東地區(滁州、馬鞍山、蕪湖)由於歷史地理因素屬於淮揚(即淮左)、西吳文化區、南京都市圈成員。皖中地區(合肥、六安)屬於江淮文化淮右區。皖南地區則是江南吳越文化和浙、贛文化的相互融合,徽州(黃山市、績溪縣、江西婺源縣)文化和浙江文化有一定的聯系,故今天的浙江文化與之相類似。皖北(宿州、阜陽、亳州、淮南、淮北、蚌埠等)地區由於歷史上是北方人南遷的聚居區,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時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齊魯文化。
正是基於多元的文化,形成了安徽豐富繁榮的文化資源,和淵遠流長的燦爛歷史。不同地區的人們在安徽這片江淮大地上,團結努力,相互借鑒,共同發展,創造了安徽繁榮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
燦爛文化
安徽是中國史前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在繁昌縣人字洞發現距今約250萬年前人類活動遺址,在和縣龍潭洞發掘三四十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和縣猿人」遺址。在蚌埠市禹會區發現的禹墟距今約4000年,乃是中華封建歷史的開端。產生於淮河流域的老莊道家學派,與儒家學說一起構成我國傳統文化兩大支柱。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輝。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明清時期最有影響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詮釋了儒家文化與經商之道的結合真諦,開創了「儒商」典範。徽商縱橫華夏,徽州文化更是廣播萬里。徽州培養出的狀元、進士更是數不勝數。如今,徽學與藏學、敦煌學並稱當代中國三大地方學。長江流域的安慶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渾厚的底蘊,安慶文化博大包容、深沉細膩,桐城派可以說是安慶文化在明清時期的一個不小的結晶,安慶文化是長江中下游一朵美麗的奇葩。安徽的戲劇文化豐富多彩,底蘊深厚,徽劇(發源於安徽徽州、池州與當塗,發展於安慶石牌)是京劇的主要源流之一,黃梅戲(發源於安徽安慶-湖北黃梅一帶的長江流域)是中國四大戲曲門類之一,淮河兩岸流行的花鼓燈被譽為「東方芭蕾」,揚劇和越劇在安徽大地上也得到了廣泛地傳播和發展。
建置沿革
區域/朝代 淮河以北 江淮之間 長江以南
西周 宋國、蔡國、徐國 吳國、六國、舒國 吳國
東周 宋國、楚國 越國、楚國 越國、楚國
秦 泗水郡、陳郡、碭郡 九江郡 九江郡、廬江郡、彰郡
西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東漢 沛郡、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
三國 曹魏豫州、沛國、徐州、揚州 魏國揚州、吳國揚州 吳國揚州
西晉 沛國、豫州、徐州 揚州 揚州、東揚州
東晉、十六國 後趙、前秦 東晉 東晉
南北朝 北朝北魏、東魏、北齊、北周、南朝宋 南朝宋、齊、梁、北周 南朝宋、齊、梁、陳
隋 汝陰郡、譙郡 鍾離郡、江都郡、歷陽郡、廬江郡、同安郡 丹陽郡、宣城郡、新安郡
唐 河南道 淮南道 江南西道、江南東道
五代十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吳國、南唐國、後周 吳國、南唐國
北宋 京西北路 淮南路(後分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江南路、江南東路
金、南宋 金朝南京路 南宋淮南西路、淮南東路 南宋江南東路
元 河南江北行省 河南江北行省 江浙行省
明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南京(南直隸)
清(含太平天國)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江南省,安徽省
中華民國 安徽省 安徽省 安徽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北行署,安徽省 皖南行署,安徽省
交通地理
公路
安徽交通發達,水網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國前列。公路客車營運班線14857條,其中跨省班線1714條,跨區班線2567條,總營運里程271.692萬公里。高速公路客運異軍突起,零擔和大件、集裝箱貨運滿足了不同的運輸需求。以合肥為中心,城市為樞紐,內聯鄉村,外聯省際的客貨運輸網路初步形成。集裝箱貨運量逐年增長,大件運輸生產初具規模。自1986年以來,累計投資18791萬元,建成合肥、蕪湖、安慶、馬鞍山、蚌埠、淮南、滁州等地市級汽車客運站14個,建成天長、桐城、繁昌等65個縣級汽車客運站,建成貨運站20個和社會公用型汽車站65個。使旅客乘車環境、運輸生產條件大為改善。 蕪湖長江大橋鐵路運輸
主要鐵路線有京滬線、隴海線、京九線、青阜線、阜淮線、淮南線、宣杭線、皖贛線、寧西線、寧銅線、滬蓉線、銅九鐵路、合九鐵路等等。
高鐵線路
主要有:京滬高鐵、滬漢蓉高速鐵路、寧安城際鐵路、鄭徐客運專線、合安城際(規劃中)、合福客運專線、合蚌客運專線、商杭客運專線(規劃中)、六安—安慶—景德鎮鐵路(規劃中)、合武高鐵等。其中,京滬高鐵與合蚌客運專線、合福鐵路組成京福快速通道;滬寧、合寧、合武共同組成了滬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
高鐵站
(含在建及規劃中) 安慶長江大橋水路運輸
淮河流域 長江流域
一級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陽港 一級港口:蕪湖港、馬鞍山港、安慶港
二級港口:鳳陽港、鳳台港、利辛港 二級港口:銅陵港
三級港口:懷遠港、五河港、壽縣港 三級港口:池州港
民航運輸
合肥駱崗國際機場 安慶天柱山機場 黃山國際機場 阜陽西關機場
合肥新橋國際機場(在建) 池州九華山機場(在建) 蚌埠機場(軍用) 蕪湖灣里機場(軍用)
管道運輸
配合國家西氣東輸工程,建設西氣東輸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設省內支線管道,
山水醉城,皖東中心-滁州(13張)實現安徽省管道運輸「零」的突破。根據安慶石化工業發展的需要,開展南京—安慶輸油管道的前期工作。交通樞紐重點建設水路樞紐蕪湖市馬鞍山市安慶市蚌埠市銅陵市淮南市阜陽市重點建設鐵路樞紐蚌埠市合肥市阜陽市安慶市蕪湖市銅陵市重點建設公路樞紐合肥市蕪湖市蚌埠市安慶市滁州市銅陵市阜陽市
⑸ 開設地理科學專業的名校有哪些
1 北京大學
2 首都師范大學
3 河北師范大學
4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
5 石家莊學院
6 邢台學院
7 山西師范大學
8 忻州師范學院
9 內蒙古師范大學
10 遼寧師范大學
11 延邊大學
12 通化師范學院
13 長春師范大學
14 佳木斯大學
15 齊齊哈爾大學
16 哈爾濱學院
17 華東師范大學
18 南京大學
19 南京師范大學
20 淮陰師范學院
21 浙江師范大學
22 安慶師范學院
23 滁州學院
24 福建師范大學
25 泉州師范學院
26 上饒師范學院
27 濟南大學
28 曲阜師范大學
29 德州學院
30 魯東大學
31 泰山學院
32 信陽師范學院
33 許昌學院
34 商丘師范學院
35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36 湖北大學
37 黃岡師范學院
38 湖南科技大學
39 衡陽師范學院
40 湖南文理學院
41 中山大學
42 韶關學院
43 韓山師范學院
44 嘉應學院
45 廣西師范學院
46 西南大學
47 重慶師范大學
48 綿陽師范學院
49 貴州師范大學
50 安順學院
51 凱里學院
52 西南林業大學
53 曲靖師范學院
54 西藏大學
55 陝西理工學院
56 咸陽師范學院
57 蘭州大學
58 蘭州城市學院
59 青海師范大學
60 新疆大學
61 新疆師范大學
62 伊犁師范學院
63 棗庄學院
64 湖北科技學院
65 沈陽大學
66 青島大學
67 西安文理學院
68 玉溪師范學院
69 昆明學院
70 安康學院
71 南京曉庄學院
72 甘肅民族師范學院
73 寧波大學
74 海南師范大學
75 鄭州師范學院
76 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
77 河南大學民生學院
78 山西師范大學現代文理學院
79 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
80 貴州師范學院
81 阜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82 北京師范大學
83 天津師范大學
84 保定學院
85 唐山師范學院
86 邯鄲學院
87 太原科技大學
88 太原師范學院
89 內蒙古科技大學
90 赤峰學院
91 吉林大學
92 東北師范大學
93 吉林師范大學
94 白城師范學院
95 哈爾濱師范大學
96 牡丹江師范學院
97 綏化學院
98 上海師范大學
99 南通大學
100 江蘇師范大學
101 鹽城師范學院
102 安徽師范大學
103 皖西學院
104 宿州學院
105 閩江學院
106 江西師范大學
107 贛南師范學院
108 山東師范大學
109 聊城大學
110 濱州學院
111 臨沂大學
112 河南大學
113 安陽師范學院
114 南陽師范學院
115 武漢大學
116 華中師范大學
117 湖北師范學院
118 湖北文理學院
119 湖南師范大學
120 邵陽學院
121 湖南商學院
122 華南師范大學
123 惠州學院
124 嶺南師范學院
125 廣西師范大學
126 成都理工大學
127 四川師范大學
128 西華師范大學
129 內江師范學院
130 銅仁學院
131 貴州工程應用技術學院
132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
133 雲南師范大學
134 保山學院
135 陝西師范大學
136 寶雞文理學院
137 渭南師范學院
138 西北師范大學
139 天水師范學院
140 寧夏大學
141 石河子大學
142 喀什師范學院
143 呼倫貝爾學院
144 平頂山學院
145 六盤水師范學院
146 合肥學院
147 廣州大學
148 池州學院
149 楚雄師范學院
150 商洛學院
151 集寧師范學院
152 文山學院
153 欽州學院
154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
155 九江學院
156 衡陽師范學院南嶽學院
157 江西師范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158 信陽師范學院華銳學院
159 吉林師范大學博達學院
160 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
161 齊魯師范學院
如果滿意,請採納。
有疑問,可提出。
⑹ 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對豐富宿州學院大學體育文化中作用的研究,研究內容怎麼寫啊
首先,你得了解有什麼體育項目,它的歷史產生條件,可以提一下宿州的人版文地理特點,然後權,在學校里都有哪些體育項目在開展,它在悄悄改變了什麼,最後,為什麼或有什麼條件限制體育項目的開展 ,感覺宿州市沒啥研究的,難為你了
⑺ 安徽宿州是北方嗎
當然算北方人了,長江以北
⑻ 安徽有哪些大學是211或985
安徽的211大學有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985大學有中國版科學技術權大學。
1、安徽大學:簡稱安大,坐落於安徽省會合肥 ,學校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2、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簡稱「合工大(HFUT)」,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是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國科大」,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由中國科學院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211工程」、「985工程」。
(8)宿州人文地理擴展閱讀:
安徽大學(Anhui University)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國家「211工程」高校建設行列,安徽省人民政府與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學校有13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5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28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