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中國歷史地理
Ⅰ 中國歷史上影響最大的少數民族是哪個
1。女真(滿,包括末曷): 兩度入主中原,建立了金朝和清朝。入主中原總年數約400年。建立過面積達1300萬平方公里的大清帝國。不論對中國還是世界都影響巨大。粟末末曷曾建立過東海國,立國200餘年。
2。蒙古 :入主中原一次,建立了強大的蒙古帝國並在中國建立了元朝,完成了對中國的統一。入主中原總年數約96年。蒙古帝國最大疆域達3100萬平方公里,對世界的影響更是巨大。
3。鮮卑:入主中原三次,建立了前燕,後燕,北魏。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後燕時間太短,不提。拓拔氏建立的北魏對中國影響巨大。它結束了自西晉八王之亂之後長達150多年的戰亂。使中國開始走向強大統一,北魏對鮮卑的漢化改革,促進了中國第2次民族大融合,使鮮卑族,匈奴族及其他諸胡融於漢族。
4。匈奴(包括羯):入主中原兩次。南匈奴劉淵建立的漢(前趙)曾短期入主中原。不過漢(前趙)遠沒有完成對北方的統一,時間也很短,對中國歷史影響甚微。羯人建立的後趙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統一,但其統治殘暴,民族壓迫嚴重,使中國歷史倒退。匈奴人最有名的時代還是秦,漢時代,他們在蒙古草原建立了強大的草原帝國,屢次騷擾邊境,對漢族王朝有巨大的影響。並對中亞甚至歐洲都有深遠影響。
5。突厥(包括回鶻):入主中原3次。在五代時候,沙陀突厥人建立了後唐,後晉,後漢三個國家,總年數約30年。促進了北方的統一,逐漸結束了唐朝後期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突厥最主要的影響還是因為他們建立了除蒙古以外最大的草原帝國。面積約1700萬平方公里。完成了對丁零族(鐵勒)的統一,並使草原個民族突厥化。突厥人對中亞西亞甚至歐洲都有巨大的影響。突厥帝國是西魏,北周,隋,唐朝北方的嚴重邊患,前突厥王國約80餘年,後突厥王國約70年,回鶻王國約90年。回鶻曾幫唐朝平定安史之亂。
6。契丹:入主中原時間約1年。滅後晉曾一度占據中原,後來退出。契丹是中國的北方割據的少數民族政權,地域遼闊,文化發達,統治穩定,對北京以北地區的統治長達200年。與北宋王朝處於對峙狀態,並迫北宋納貢。契丹滅亡後,曾在新疆一帶建立了西遼,對中亞地區有重大影響。
7。吐蕃(藏):完成了對藏族地區的統一。建立了十分強大的吐蕃王朝。最勝時佔領西藏,青海,四川西,甘肅西,新疆大部,尼泊爾克仕米爾等,面積400多萬平方公里,立國200餘年,後分裂瓦解。對唐朝影響巨大,與唐朝時戰時和,絲毫不處於下風。安史之亂後曾經兩次攻破長安,是當時與唐朝並立的大國。後投降元朝,並入中國版圖。
8。南詔(大理):白族人建立的國家。割據雲南。南詔與大理總共割據雲南時間長達650年,對雲南各族都有十分深遠的影響。屢次跟唐朝交鋒,唐朝不能平也。後大理國被蒙古所滅,並於中國版圖。
9。羌(包括氐):建立的政權有氐族建立的前秦,後梁,仇池國,巴氐建立的成漢,羌建立的後秦。黨項羌建立的西夏。羌族是跟漢族一樣古老的民族,早在商朝就有羌的記載。氐亦是西北少數民族,從羌分化而來。羌氐都是五胡之一。入主中原一次,氐族人苻堅時候的前秦,滅前燕慕容氏,前涼張氏,代國拓拔氏,降服鐵弗匈奴,統一整個北方。短期統一了北方,實力十分強大。但淝水之戰大敗,前秦被羌族人建立的後秦所滅。前秦統一北方時間雖短,但對中國歷史影響很大。羌族姚氏建立的後秦占據長安,是十六國時期比較強的割據政權。黨項羌建立的西夏立國200年,分別與北宋,南宋,遼,金對峙,是西北方比較強大的割據政權,最後被蒙古所滅。
10。柔然:柔然是一個占據整個蒙古草原的游牧政權,處於早期奴隸制社會。柔然是個十分強悍的少數民族政權,當時被稱為所有馬上民族的最強者。柔然立國150於年,最強時,東至朝鮮,西至新疆准葛爾盆地,北至北海(貝加爾湖),南至大漠與北魏接壤,盡占匈奴之地也。柔然自立國開始100餘年來一直騷擾北魏邊境,成為北魏北方的邊患,並曾圍困北魏皇帝50重。柔然對蒙古,中亞,甚至歐洲都有重大影響。歐洲人稱為阿瓦爾人。柔然人被突厥人攻破後,一部分遷至歐洲,曾經橫掃歐洲。
Ⅱ 中國歷史上有幾個朝代為少數民族統治,他們分別是什麼民族
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拓跋珪於太初元年(386)稱王,初稱代國,同年改國號為魏,建元登國。史稱北魏、拓跋魏、元魏、後魏。北魏太延五年(439)北魏滅北涼,結束十六國時期,統一北方,傳17帝,歷171年。天興元年(398)稱帝,都平城。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北、山東、山西、寧夏、甘肅等省區,河南、陝西、內蒙古的大部,遼寧、安徽、江蘇、青海、新疆各一部分以及蒙古國南端一部分。後遷都洛陽(今屬河南)。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拓跋弘遷都洛陽,加速鮮卑族漢化及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改拓跋氏為元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逃往長安投靠宇文泰。高歡立元善見為帝,是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改元天平。史稱東魏。北魏亡。
東魏(534年~550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4年魏北魏宗室元善見為帝,遷都鄴城(今河北臨漳境內),史稱東魏,傳1帝,歷17年。
西魏(535年~556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35年魏宗室元寶矩為帝,都長安,史稱西魏,傳3帝,歷22年。
北齊(550年~577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0年高洋廢東魏帝自立,都鄴城,國號齊,史稱北齊,傳6帝,歷18年。
北周(557年~581年)鮮卑族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557年宇文覺稱天王,都長安,國號周,史稱北周。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傳5帝,歷25年。
遼朝(916年~1125年)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契丹人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歷時210年,傳9帝。遼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三世紀。907年耶律阿保機為契丹酋長。916年,契丹酋長耶律阿保機做了皇帝,遼建立。918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47年改皇都為上京,1007年遷都至中京道大定府。「遼」的疆域的東北至今日本海黑龍江口,西北至蒙古國中部,南部至今天津的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是當時統治中國北方與宋朝對峙的一個王朝。「遼」最初建國時,國號為契丹,947年改國號為「遼」,其間於983年至1066年間曾重稱「契丹」。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歷經9位帝王,1125年(遼保大五年)滅於金。
金朝(1115年~1234年),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創建人為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國號「大金」;「金」建於1115年,先建都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 金開興二年(1234年)時滅於蒙古,共經歷10位帝王。
元朝,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於1271年所建,1279年滅南宋,定都於大都(現北京市)。1368年滅亡於明朝。
清朝(1636年—1912年),滿族建立的王朝,愛新覺羅氏。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王朝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都城為赫圖阿拉(又名興京、赫圖阿喇、黑禿阿喇、黑圖阿拉,滿語「橫崗」之意。在今中國遼寧省新賓縣西永陵鎮老城)。1636年(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稱帝。1644年,李自成農民軍攻陷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清軍在吳三桂的帶領下乘機入關打敗農民軍,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定都北京。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統治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清朝正式滅亡。清代自入關後,共歷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Ⅲ 有關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
樓上的說的很好了!
我按自己的見解進行些加強。
漢藏系統(真正的漢藏系統,如漢、藏、彝、羌、白等,不包括苗族、壯族等被GCD強行列入漢藏系的民族),是自西而來,主要黃色人種但也包含白種血統(藏族因為進入高原不可避免的沾染了小黑人血統)
阿爾泰通古斯系統(滿、鄂倫春等)為較純正的黃種
阿爾泰蒙古(東胡)系統(鮮卑、烏桓、柔然、契丹、蒙古等)為黃種,但有遠古時期蒙古高原殘留的白種血統
阿爾泰突厥系統(畏吾兒、哈薩克等)為黃種,但有大量的古代西域人的白種血統
羯族(已消亡) 屬於印歐(雅利安)東伊朗系統 是一個瘋狂可怕的血腥民族 該民族在大肆屠殺漢人後 遭到了漢族的正義回擊 幾乎全數被滅
匈奴 (已消亡) 屬於印歐(雅利安)東伊朗系統 有黃種血統
Ⅳ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 特點
少數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東北等邊疆地區。雲南省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我國各民族分布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分布圖】: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4)少數民族中國歷史地理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在這個總原則的指導下,實際工作中主要依據兩個具體原則開展民族識別:
一是依據民族特徵。民族特徵是識別民族的基本依據。任何一個人們共同體,在長期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的特徵。我國民族識別工作,從我國民族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了斯大林關於民族的四個特徵。
在我國,有些人們共同體在形成發展過程中,常常出現分化或融合的現象,構成民族特徵方面,呈現出不平衡性。在民族的諸特徵中,顯得比較突出的,有時是這個特徵,有時是那個特徵,有時又是另一個特徵。
因此,在民族識別過程中,不能孤立地看民族的每個具體特徵,而應歷史地把民族諸特徵,包括分布地域、族稱、歷史淵源、語言、經濟生活、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心理素質等,作為一個整體來全面地、綜合地進行分析考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逐一謹慎地確定一個人們共同體的族屬和族稱。
二是尊重民族意願。民族意願,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民族意識,是人們對於自己的族體究竟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究竟是一個單一的少數民族還是某個少數民族的一部分的主觀願望的表現,也是對人們共同體意識的具體反映。
當然,這種意願不是憑空臆造出來的,而是建立在具備有一定的民族特徵的科學依據基礎上的,是民族特徵的一種總的反映。因此,在民族識別中,應當尊重民族意願,堅持「名從主人」的原則。
Ⅳ 中國歷史上10大少數民族,你知道哪幾個
女真族,在隋唐之前不太出名,那時被稱黑水靺鞨。曾經兩次入主中原,宋朝時期建立的金朝,還有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清朝,是對中國影響最大的一個民族!
柔然族,估計大家不怎麼熟悉,在公元5-6世紀發展最鼎盛,建立過柔然帝國,疆土面積北到貝加爾湖,南抵陰山北麓。後來被突厥擊敗,柔然人西遷後就瞬間消失了!
Ⅵ 中國各少數民族在地理分布上有什麼特點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專有少數民族聚居,少屬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Ⅶ 中國古代所有的少數民族介紹,要詳細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范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系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系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范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系。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Ⅷ 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演化歷程
一:匈奴部分:以匈奴為代表
二:東胡部分:以鮮卑、契丹、蒙古為代表
三:突厥部分:以突厥為代表
四:通古斯部分:以滿洲為代表
五:羌藏部分:羌族,吐蕃
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少數民族都是由這五部分演化而來的
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剩餘部分西逃至歐洲,與馬扎爾人融合,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
東胡:秦時被匈奴滅亡,之後分成兩大部分:烏桓和鮮卑
烏桓:被曹魏消滅
鮮卑:主體被漢族同化,剩餘的演化為柔然
柔然:被突厥擊敗,分化為室韋(蒙古)和契丹
契丹:主體被女真族和漢族同化,剩餘的西逃到中亞,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中亞人的一部分。
蒙古:為先秦時東胡的一部分,由鮮卑演化而來,一直生存到現在
突厥:有可能是匈奴的一個分支,後滅亡了柔然,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人和漢族人所滅,剩餘的向西逃竄,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
回鶻:主體由丁零人構成,融入了鐵勒和高車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時期,將突厥主體滅亡。回鶻生存到現在,即使今天的維吾爾族。
女真:來自肅慎,後為女真,為滿洲,一直生存到現在,即今天的滿族人。
黨項:羌族的一部分。後被蒙古人滅亡。
羌:一直生存到今天
氐:匈奴一部分,後被漢族融化。
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藏族,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
羯:匈奴的一部分,在公元4世紀被漢人冉閔一次性屠殺20萬人,導致羯族滅種。
少數民族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
我國當代的少數民族在分布、人口數量、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在民族的起源、形成、歷史、演變方面也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由於他們都共同生活在我國廣闊的國土上,都受到漢民族不同程度的影響,因而在歷史演變的基本特徵方面,仍有許多共同之處。
(一)在族源方面。
每一個當代的民族都是由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古老部族演變發展而來的,都可以追溯出自己的民族起源。不同民族的族源主要有以幾種情況。
1.絕大多數民族都是來源於在國內土生土長的古代部族,但也有少部分民族的淵源產生在我國以外的地區,根據他們移入的不同情況,又可分出幾種類型。
一是遷入前就已經完成了民族的轉化過程,屬於已經形成的民族共同體的一部分。遷入我國後,有的仍然保持著原來民族的獨立性。如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分別形成於朝鮮半島上和俄羅斯境內的民族,於十八世紀開始陸續遷入我國。也有一些民族遷入我國後,在發展的過程中又融合了國內其他一些民族,重新形成為一個新的民族。這些境外遷入的民族就成了新的民族的族源。如回族,就是以來自中亞和西亞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為主體而形成的。
二是從外部移入到我國境內不是已經形成的獨立的民族,而是還處於民族形成前的部族或部落的聯盟階段。在我國境內逐漸演變並完成了民族的轉化,形成為當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如柯爾克孜族,其族源就是唐代前蘇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地區被稱為「黠戛斯」的人;撒拉族的先民,目前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在元代由中亞細亞的馬爾汗經過長途跋涉到青海東部的循化地區定居下來的;烏孜別克族的先民也是很早以前就從中亞地區遷入新疆的。
2.族源產生於國內的各民族中,多數既可找出向當代民族轉化的直接族源也可追溯出最早遠祖先世,而且這些最早的祖源都是一些歷史非常久遠的古老部族。從目前的民族起源研究來看,各民族的遠源在秦代以前基本上都已存在了。如滿族的最早先民肅慎人早在舜時代就活動在黑龍江流域地區。其他如高原和西北部分地區諸民族的先民西戎、氏、羌,南方各民族的遠源百越及以後分化出的駱越、甌駱,苗、瑤的先民五溪蠻,土家族的先民巴人等,都是在先秦時就活動在各地的古老部族。
各民族起源的直接族源,出現時間普遍較晚些,但多數也都在唐代以前。如蒙古族源自室韋,維吾爾族源於回紇,哈薩克族起源於突厥,藏族源於吐蕃,彝族源於烏蠻,白族源於白蠻,壯族、黎族源於俚,侗族源於僚等,分別在漢代、南北朝和隋唐時就已經存在和形成了。直接族源在唐以後才出現的民族很少,滿族的淵源女真是在宋遼時期才由(革末)吉人的一個分支演化而來的,是各直接族源中起源最晚的一個。這說明在我國遼闊的土地上,很久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這些古老的民族與漢族及其前身華夏族有著長期的交往和滲透,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大都做出了巨大貢獻。
3.作為民族起源的古代部族,與當代民族之間的淵源關系非常復雜。大體有以下三種情況。
一是一個歷史上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只形成當代的一個民族。如古代的室韋與蒙古族、吐蕃與藏族、巴人與土家族等,一個祖源只與當代的一個民族有歷史的延續關系。
二是一個早期的部族,經過長期的演變與分化,最終形成了當代的多個民族。如當代的苗族、瑤族等屬於苗瑤語族的各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是五溪蠻;南方屬於侗傣語族的壯、侗、布依、水傣、黎等民族,最早的遠祖先世都與百越集團及其主要支分甌駱和駱越有密切關系;西南地區屬藏緬語族的哈尼、彝、白、納西、拉祜等民族同屬於古代的氐、羌系統;西北地區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都是古代回紇演變而來的。
三是有的當代民族追溯不出一個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占重要地位的主體族源,他們一開始就是幾個原始部族的混合體。如哈薩克族最早的遠祖先世,就是公元前一世紀到公元後四世紀期間活動在今新疆伊犁河谷和伊塞克湖周圍地區的烏孫人,及更早些時候就住在這里的塞種人、月氏人;回族的起源民族雖然都信奉伊斯蘭教,但卻分屬於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亞人等不同的民族。
(二)在民族的形成發展方面。當代的民族都經歷了非常曲折、漫長的演變過程。表現在:
1.當代的每一個民族,雖然形成的歷史時期不同,但在民族形成以後的發展中,沒有哪一個自起源到現在始終保持著當初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相反,都摻雜有其他民族的成分,先後融合、吸收、同化、滲入了許多其他民族成員。那些被同化或收入的民族,有的在歷史上已經消失了,有的其分支又與他民族溶合後形成了另一個新的民族。
2.多數民族在形成初期都經歷了由血緣關系向地緣關系轉化的過程,首先是通過民族活動范圍的大體確定,使民族共同體得到進一步地穩定與發展。但不同民族向地緣關系轉化的方式也不一樣。有的是通過建立獨立的民族地方政權來實現的,是在先產生國家政權的基礎上,逐步使部族之間在經濟活動生活習慣、語言與意識等方面趨向一致,從而 完成民族的轉化。如藏族、蒙古族、滿族、白族、彝族等。
有些民族,從沒有獨立建立過國家政權,是通過中央政府設置行政機構的方式,使他們的地緣關系得到確定,而後逐步完成民族的轉化。這樣的民族較多,苗、瑤、侗、壯、土家、黎等民族都屬於此種情況。
3.民族起源的遠祖先民出現的時代相差非常懸殊,但完成民族的轉化、形成為一個獨立民族的時間卻非常接近。當代民族的遠祖先民,有的遠在舜禹時就存在了,有的在商周時出現。藏族的先民室韋是南北朝時才出現的。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二千多年。但民族形成的時間,絕大多數是在唐代至宋代期間。唐宋兩代是我國當代少數民族最重要的形成時期。只有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個別民族,由於流動性大,無穩定的活動地域,或由於其他原因,形成時間稍晚了些。如回族、哈薩克族形成於明代。最早的與最晚的相差只有五六百年。這是由於到唐代,封建中央政權更加鞏固,封建經濟高度發達,疆域不斷擴大,行政區劃逐漸穩定。這些對連續地區少數民族的轉化與形成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在民族地理分布的演變方面。當代少數民族都經歷了多次重新再分布的問題。歷史上每一個民族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具有共同的地域范圍。但是這些民族形成初期確定下來的共同地域,隨著民族的興衰和發展,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大體有三種情況。
1.有些民族,自形成以後其活動的地域范圍基本沒有太大的變化,始終保持著當初的狀況。南方多數民族基本上都屬於這種類型。如藏族自七世紀吐蕃興起時就活動在現在分布的高原大部分地區;彝族一開始形成時就居住在雲南西部橫斷山區和以四川大、小涼山為中心的兩個地區,直到現在仍然保持著這種分布格局;黎族的先民早在三千年前就居住海南島上,以後雖然由於漢族的遷入,使他們的范圍逐漸縮小到五指山及其以南地區,但從來沒有擴大到海南島以外地區。其他一些民族,如台灣島上的高山族、湘鄂川黔交界處的土家族,以及廣西的壯族、侗族等,現在的地理分布與民族形成初期的活動范圍基本一致。
2.多數民族形成以後,由於政治歷史和社會經濟等原因,有的分布地域范圍比原來的擴大許多,有的與原來的發祥地已毫無地域聯系。滿族和蒙古族,他們的發祥地分別在東北黑吉兩省的白山黑水之間和蒙古高原東北部的草原地區,以後這兩個民族都統一了全國,建立了中央王朝,隨著政治中心的轉移和統治全國的需要,他們分布在全國各地,被推翻後雖然大部分已撤走了,但目前的分布范圍仍然遠遠超出當初的東北和蒙古地區。發祥地在遼寧的錫伯族、發祥地在大興安嶺周圍地區的達斡爾族、發祥地在新疆的維吾爾族,明清兩代,由於軍事征調,一部分離開了發祥地,錫伯族、達斡爾族到了新疆,維吾爾族到了湖南、雲南等地。還有原新疆的哈薩克族,建國前因受反動軍閥盛世才的迫害,一部分被迫流散到甘肅青海等,至今仍有一些哈薩克人居住在那裡。
3.我國當代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中,還有一些跨國的現象。這也是在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形成的。屬於這種類型的民族有:朝鮮族,是形成於朝鮮半島而後遷移到我國來的,並一直保持著本民族的獨立特徵;蒙古族,由於歷史政治的原因,一部分居住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哈薩克族,原來起源、形成和活動地區,都屬於中國的領土,後來因為沙俄割佔了我國大片土地,並推行「土歸民隨」的政策,使哈薩克族的相當一部分成了前蘇聯的國民;其他如南方的傣族、苗族等,發祥地都在我國境內,後由於遷移流動,一部分分布在緬甸、泰國、寮國、越南等鄰國境內。
Ⅸ 在中國歷史上少數民族統一中國的有哪些啊
除了元朝就是滿清 就是清朝了 清朝定都北京 開國皇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 他在位10年 下面是 努爾哈赤對滿清政權的 十大歷史貢獻:
1.統一女真各部。
2.統一東北地區。
3.制定滿族文字。
4.創建八旗制度。
5.促進滿族形成。
6.建立後金政權。
7.豐富軍事經驗。
8.制定撫蒙政策。
9.推進社會改革。
10.決策遷都沈陽。 回答完畢希望採納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