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鄉村社會地理研究的探索
1. 地理學到底研究的什麼學地理的動機何在
地理學
目錄·學科概念
·發展歷程
·研究對象
·學科特點
·學科體系
·學科應用
學科概念
地球是人類的家,人類一直都十分關心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球表面的狀況,從而萌生出各種地理概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地理知識的積累,逐步形成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簡單地說,地理學就是研究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學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開發和保護地球表面的自然資源,協調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geography一詞源自希臘文geo(大地)和graphein(描述)。描述地球表面的科學。地理學描述和分析發生在地球表面上的自然、生物和人文現象的空間變化,探討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重要的區域類型。
地理學是一門古老的研究課題,曾被稱為科學之母。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區域和國家進行描述。傳統上,地理學在描述不同地區及居民間的情形時,就和歷史學密切聯系(如希羅多德);在確定地球的大小和地區的位置時,就和天文學及哲學有聯系(如厄拉多塞〔Eratosthenes〕和托勒密)。德國博物學者及地理學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是興起現代地理學的一位關鍵人物,因為他作出了精確的測量、細心的觀察記錄以及對人文與自然特徵的重要區域類型的制圖。
地理學以往僅指地球的繪圖與勘查,今天已成為一門范圍廣泛的學科。地球表面各種現象的任何空間變化類型都受到影響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許多因素的制約,因而地理學家必須熟悉生物學、社會學及地學等學科。例如,非洲的沙漠化經常歸咎於乾旱,但研究表明,是因過度放牧、農業過度擴展和毀林燒柴而加劇的。許多現象是由其他學科的專家研究的,但地理學家的特殊任務是調查研究其分布模式、地域配合、聯結各組成部分的網路,以及其相互作用的過程。
地理學可分為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和區域地理學三個分支。自然地理學可再分為地貌學、氣候學、生物地理學和水文學。這一范疇特別注意沿岸地區、水資源及礦產資源(包括能源)和自然災害。人文地理學包括歷史地理學、文化與社會地理學、人口地理學、政治地理學、經濟地理學(包括對農業、工業、貿易和運輸的研究)和城市地理學。醫學地理學、環境管理和資源保護介於上述兩大領域之間。區域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可以是全世界,也可以是一個大陸、一個大文化區、一個國家、國家內一個區劃和一個城市。
發展歷程
地理學是一門即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明顯的形成了古代地理學、近代地理學和現代地理學三個時期。
自遠古至18世紀末,是古代地理學時期,主要以描述性記載地理知識為主,而且這些記載多是片斷性的,缺乏理論體系,地理學內部尚未出現學科分化,各國的地理學基本上是在本國封閉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在早期,以中國和古希臘的成果最顯著。中國的《尚書·禹貢》、《管子·地員》、《山海經》、《水經注》等著作,都是世界上比較早的地理學史料。到了後期,歐洲地理大發現涌現出了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等地理探險家,他們的發現極大的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從19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學時期。近代地理學形成的標志是德國洪堡德的《宇宙》和李特爾的《地學通論》兩書的問世。
近代地理學是產業革命的產物,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而成熟起來的。這一時期,各種學說分起、學派林立。地理學的各部門學科幾乎都在這個時期出現和建立,因此也是部門地理學蓬勃發展的時期。
洪堡德為自然地理學、植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以後德國的李希霍芬、法國的德馬東為自然地理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美國的戴維斯和德國的彭克分別創立了侵蝕輪回學說和山坡平行後退理論,標志著地貌學的建立;奧地利沃漢恩的《氣候學手冊》、俄國沃耶伊科夫的《全球氣候及俄國氣候》、德國柯本的世界氣候分類,為氣候學奠定了基礎;英國的華萊士對世界動物區劃分為動物地理學奠定了基礎;俄國道庫恰耶夫的土壤地帶學說為土壤地理學奠定了基礎;李特爾和德國的拉采爾建立了人文地理學等等。其中,人文地理學家表達了一種根深蒂固的願望:理解人類經驗的復雜性和精妙性,從而在實踐上更多地注意質量而不是數量,形容詞而不是名詞,心理學而不是經濟學。如果理想化一點,人本地理學家應該是這樣一個亞歷山大·洪堡,掌握著海量的事實——也就是名詞。但是他還必須愛好自然、能感悟自然並尋求其意義,就像他哥哥威廉·洪堡一樣。「它意味著什麼?它究竟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必須永遠藏在人本主義地理學家的意識里,從而使他同時能成為一個道德家和哲學家。
從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現代地理學時期。現代地理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而發展,其標志是地理數量方法、理論地理學的誕生和計算機制圖、地理信息系統、衛星等應用的出現。現代地理學強調地理的統一性、理論化、數量化、行為化和生態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各地區經濟開發和建設以及環境管理和保護的需要,地理學將成為一門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理論的基礎性學科,也是一門與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應用性學科,學科的內容和結構也將發生變化。
地理學中方法性學科和技術性學科——地理數量方法、地圖學等,將率先獲得較多的發展;綜合性分支學科、應用性分支學科,如綜合自然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旅遊地理學、醫學地理學、行為地理學、資源地理學、人口地理學等將有較快的發展;地理學中研究人文的趨勢將會加強,人文地理學在地理學中的比重將會增大。
研究對象
地理學研究的是地球表面這個同人類息息相關的地理環境,地理學者曾用地理殼、景觀殼、地球表層等術語稱呼地球表面。它是地球各個層圈——大氣圈、岩石圈、水圈、相互交接的界面,具有一定的面積和厚度。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組成一個宏大的地表綜合體,它具有以下的特徵:
一方面,地球表面是由五個同心圈層組成的整體,它們分別是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
大氣對流層主要由氣態物質組成,也包括部分液態水和固體顆粒。由於對流層同地面和水面接觸,因此大氣中各種要素都受到下墊面的強烈影響;
岩石圈上部主要由固體物質組成,包含部分氣態、液態物質和微生物,它是生物和人類所依附的場所,也是各種圈層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集中的地方;
水圈主要由液態水組成,以海洋為主還有陸地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在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循環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生物圈和人類圈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生物圈是有生命活動的圈層,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圈同大氣對流層、岩石圈上部、水圈相互交錯,組成一個巨大的復雜的自然綜合體;
人類的出現是地球表面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和勞動,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表面施加影響,創造了一個新世界,並發展成為一個新的層圈——人類圈。
上述各層圈所組成的地球表面這個綜合體,這是自然歷史發展的結果,各層圈的形成在實踐上亦有一定的順序:岩石圈、大氣圈和水全是無機的物質,首先出現;有機的生物圈及其相關的土壤,是在無機圈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類則是生物圈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種發展的動力來自於地球內部和外部力量——太陽能。
另一方面,地球表面是一個不均一的層面,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分異。造成地球表面不均一和區域分異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能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不均勻性和地球內能分布的不均勻性。人類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因此人類的體制和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域差異。比如人種的差異、生活方式的差異等等。
在有,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斷變化的。在地球表面形成過程中,大陸與海洋的面積和位置幾經變遷,氣候歷經了炎熱與寒冷、濕潤與乾旱的多次交替,生物由海洋發展到陸地,有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
自然地理的變化影響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也反作用於自然地理。特別是在現代工業化時期,人類的活動是地球表面發生深刻的變化,一方面控制或減輕了某些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諸如森林的砍伐、污染、荒漠化等等情況的出現,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資源的大量消耗,人類的影響程度還在加劇。
學科特點
地理學是在研究地球表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並不斷完善理論、方法和手段。
作為研究對象的地球表面是一個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這決定了地理學研究的綜合性特點。
地理學不限於研究地球表面的各個要素,更重要的是把它作為統一的整體,綜合地研究其組成要素及它們的空間組合。它著重於研究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系以及地表綜合體的特徵和時、空變化規律。地理學的綜合性研究分為不同的層次,層次不同,綜合的復雜程度也不同。高層次的綜合研究,即人地相關性的研究,是地理學所特有的。
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是一個橫斷學科,它與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個層圈或某一個層圈中部分要素的學科都有密切的關系,如研究大氣的大氣物理、研究岩石圈的地質學、研究人類圈的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等等。地理學從這些學科中吸取有關各種要素的專門知識,反過來又為這些學科提供關於各種要素及與其它現象間聯系的知識。
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研究又有區域性的特點。由於不同的地區存在不同的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一種要素在一個地區呈現出的變化規律在另一個地區可能完全不同,因此研究地理區域就要剖析不同區域內部的結構,包括不同要素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區域整體中的作用,區域之間的聯系,以及它們之間發展變化的制約關系。地理區域性研究的內容包括區域內部結構和區際關系兩個方面。
地理學的區域研究根據研究對象的范圍分為三個尺度:大尺度區域著重探討全球或全大陸范圍內的分異規律和內部結構特徵,從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陸的總體特徵;中尺度區域研究是分析國家或大地區范圍內區域總體特徵和地域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大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小尺度區域是揭示局部地區區域特徵和分異規律,以及該地區對中尺度區域分異的作用。
地球表面不斷變化的特點,決定了地理學必須用動態的觀點進行研究的特點。地理學研究及注重空間的變化,也注意時間的變化。這種變化既有周期性的又有隨意性的;有長周期的,也又短周期的。
用動態的觀點研究地理學,就要求把現代地理現象作為歷史發展的結果和未來發展的起點,研究不同發展時期和不同歷史階段地理現象的規律。現在現代地理學已經有可能對於某些區域的未來發展提出預測,並根據預測結果進行控制和管理,以滿足人們對區域發展的要求。因此。時間和空間統一的概念,在地理學研究中越來越受到重視。
地球表面的復雜性決定了地理研究方法的多樣性。現代地理研究主要採用野外考察與室內實驗、模擬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地理學的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關於地球表面的屬性和特徵的資料主要來自於野外考察,隨著航空遙感、氣象衛星、地球資源衛星、航天技術的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研究,提高了野外考察的速度和精度。地理數據的處理、各種地理現象的實驗室模擬等也迅速的發展起來,這不僅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還促進了地理學的快速發展。
學科體系
自然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的特徵、結構及其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和演化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一個。其研究對象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環境,包括大氣對流層、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上部。所屬的分支按研究特點分為兩組:
一組是綜合性的,包括綜合自然地理學、古地理學等。
一組是部門性的,包括地貌學、氣候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生物地理學,還包括新近發展起來的,同其他自然學科結合而成的一些邊緣學科,如化學地理學、醫葯地理學,以及異特殊自然要素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如冰川學、凍土學等。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結構和變化,以及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的學科,是地理學兩個基本學科中的另一個。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社會文化地理學、經濟地理學、政治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等分支。
社會地理學即狹義的人文地理學,包括人種地理學、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等。
經濟地理學包括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地理學,以及新近形成的旅遊地力學等。
政治地理學包括狹義的政治地理學和軍事地理學。
城市地理學層士聚落地理學的一部分,隸屬於社會文化地理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它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已經超出了聚落和社會文化的范圍,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獨立分支。
歷史地理學是研究人類歷史時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環境及其變化規律的學科,這是地理學的一個年輕的分支學科。
區域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某一區域地理環境的形成、結構、特徵和演化過程,以及區域分異規律的學科,是地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區域地理學強調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統一,注重研究區域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區域綜合和空間聯系。
地圖學是研究編制和應用地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學科,是一門以地圖的形式來綜合表達某一地區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識的學科。它是地理學中的技術性學科,同地理學各分支學科都有密切的聯系,在促進地理學的發展和實際應用中歷來起著重要的作用。
理論地理學是研究各類地理現象在統一性的基礎上所遵循的總體規律的學科。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空間結構論、人地關系論和區位論等。
應用地理學是運用地理學的理論、原則和方法解決實際的社會、經濟和環境問題的學科。實際上,地理學的不少分支學科就是為了應用而發展起來的,如醫葯地理學、軍事地理學等。由於許多重大問題,比如荒漠化、環境保護、土地利用等問題的解決與研究不是一門學科所能單獨勝任的,而地理學由於是綜合性的橫斷學科,特別適於這種應用性研究。
其它的還有數量地理學、地名學、方誌學等等。
總之,21世紀的地理學將是一門在理論化和數量化基礎上,進一步綜合化、生態化、社會化的理論與應用並舉的兩棲科學。
其它地理學分支學科
地理學概述、自然地理學、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
與自然地理學相關的基礎科學:物理學,數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政治,歷史。
學科應用
地理學利用各種方法和技術,直接的大地測繪尤為重要。空中攝影和人造地球衛星電子遙感技術使測量方法得到了改進。統計方法幫助對數量資料,主要是人口統計和測量數據,進行地域分析。但是繪制地圖一直是地理學家的獨特手段。
地理學有多種應用。它使人了解所生活的世界的基本特點、地區和居民的多種多樣、人與資源和自然的復雜聯系和相互關系,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面臨的問題。地理學研究能解釋地球上自然、生物和人類的分布特點以及它們相互聯系的復雜鏈條。實用地理分析對管理資源、了解環境問題、分析自然災害(如旱災、水災)和計量環境污染(城市、農業及工業廢物排放造成的污染)的分布很有助益。修建大壩和水庫造成的不良環境影響的分析特別重要。地理學家參與土地利用與住房規畫。他們還是負責研究、調查、開發或管理自然資源的國家機構和國際機構的重要力量。
2. 社會地理學的起源
社會地理學主要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發展起來,但它起源於20世紀初版。法國人文地理權學者維達爾·白蘭士曾以可能論的觀點為社會地理學初步奠定了理論基礎。
早期的社會地理學包括人口地理學、聚落地理學和城市地理學等方面的內容,曾進行了農村和城鎮的區域分析、城市化趨向、城市網的形成等方面的研究。他們還研究過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和工業社會等社會集團的地理分布及其與環境的關系,聚落的分布和類型及其與地理條件的關系,並涉及文化地理學的一些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世界范圍的社會變化十分劇烈,使得社會地理學更加重視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諸如繪制人口、年齡。性別差異的地理分布圖;考察農村人口的文化背景,探索語言、宗教等文化現象的分布和變遷;對種族歧視、階級沖突、貧富不均、犯罪及文化娛樂等問題也有所研究。
3. 有人喜歡和收藏中國鄉村社會研究這類書嗎
禮尚往來話人情 眼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從城裡到鄉下,人情風是愈刮愈烈。人情的種類越來越多,光是做生日就有整生和散生。還有生兒滿月,子女婚嫁,上學參軍,入黨提干,喬遷新居,開業慶典,都要請客趕人情。人情名目繁多,讓人應接不暇。人情的檔次越來越高。過去,有人情家裡做事,捉只雞、提瓶酒,大家在一起熱鬧熱鬧、慶賀慶賀,賓主都高興和開心。可是現在時代發展了,你隨上50元、上百元的禮金,別人看不上,有時隨禮者也覺得拿不出手。好象禮隨得不重,別人就會小瞧自已。禮重心沉,禮多心痛。這禮越來越重,禮金越來越燙手。
禮尚往來,這是中國的一個文化傳統。大家如果都在親情中為尚不可。但是現在的人情一是越來越重,再就是越來越變了味。難怪有人批評說:這是變了味的人情。
人情一重就超出了人們的承受能力,嚴重的要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正常交往。俗話說,人情大似債,頭頂鍋兒。別人請了你,你就得隨人情,許多農村也叫趕人情。即使手頭一時無錢,找別人借一轉的債也要把人情趕上,否則,別人會覺得你瞧不起人,不好結交和來往。別人都拿的一百元,你偏只拿五十元,也會覺得臉上無光。因而即使是踮著腳做人,自已不吃不喝,咬著牙巴骨也要把人情趕了。
有的為了尋找心裡平衡,也有的是為了把趕出的人情撈回來,一些人就變著花樣做事,讓人前來趕人情。據說農村一個地方有一戶人家一年上頭盡在趕別人的人情,而他家確實沒有什麼事可做,於是,在他家母豬下兒時,他便借機把全村的人請了個遍。你做得初一,我便做得十五。許多農戶蓋廁所也要請客。於是,人們成天都在忙於趕人情喝酒,下地種田和外出打工做生意就少了心思,長持以往,豈不要影響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城裡人情負擔也不輕,平時往來不多,也沒有什麼經濟上的交道,但家裡做起事來,這時便想起了你。有時給你下個帖子,讓你很風光很體面地掏腰包。有時一個打過來說讓你來喝酒。一問,為什麼,方才告訴你他今天過三十歲生日什麼的,這不是讓人哭笑不得么。倘若你事先不打聽清楚,胡里胡塗地跑到酒店去喝酒,你以為是平時呀,吃後嘴一抹,走人,恐怕要被別人嗤笑和漫罵。有的還不可思議的是借人情之機斂財,特別是有職有權的人,家裡不管是多大點事,只要有理由就會主動讓人早早放出風來,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做什麼事,請同志們來喝酒,表面上看是關心部下,眾,實則要借機撈一把。人情在這里又成了少數當權者受賄的天賜之良機。
由此看來,趕人情當休矣!人情之風當剎。 人情 人情,一個普通的字眼,卻蘊涵了人間百味。
它是一劑創可貼,可撫平心中的創傷。
它是逆境時的一盞明燈,給予你導向。
它是無助時的一縷幽燭,讓你擺脫黑暗。
可它同時也是心靈的砝碼,人情的深淺不同,砝碼的輕重
亦不同,它或許是感恩戴德,甚至會讓你奮不顧身。於是這顆
心靈的砝碼傾斜了你平衡的心靈天平,讓你總覺得或深或淺的
沉,給予你或輕或重的負擔,是你感到或有或無的虧欠,感覺
自己必須得或多或少的付出,彷彿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對得起
這分情,這顆良心 。
我承認自己是個重情之人,因為重情,所以好打抱不平,
會嫉惡如仇.我曾經笑著對一個人說過:"無論哪種真情,我
都願意奮不顧身".而現在,如果你拿人情來問我,那我可能
得重新考量這句話了.
"奮不顧身"畢竟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如果說我是一位法
官,而嫌疑犯是一個對我曾經有很大人情的人,或許就是我的
恩師.那麼,面對法律與人情,我可還能"奮不顧身"?是
的,只要我願我能.我可以利用職權枉法,可以利用私權償還
人情,即使我最終的結局是知法犯法,而被捕入獄,我也可以
說,我無悔.因為我無愧於我的"人情".但是,我卻愧對於
我的職位,愧對於職位賦予我的神聖職責,愧對於受害者,更
廣泛地說,愧對於社會與,愧對於我的人生.因此,為了
"人情"而讓我愧對人生,我不願,不願償還人情,但,我願
緬懷人情.
人情,是心靈的砝碼,但只是眾多的心靈砝碼中的一顆.
它是珍貴的,正因為珍貴,所以需要珍藏.珍貴的東西是無價
的,是無法用有價的償還去回報的.即使是同樣無價的生命.
只有用心去呵護人情,人情這顆晶瑩的水晶才會愈加彌足珍
貴,才能融入更多的真情精體,並慢慢地凝練.升華,甚至永
恆.
所以我說,人情是珍貴的,因為珍貴,所以值得你我用一生
去珍藏.
4. 關於解決農村問題的不同探索和實踐
我國以村民自治為主要內容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經過20多年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村民自治成為農民表達利益訴求,進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主要形式。然而,隨著社會的深刻變革,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和農村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和困境。
(一)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組織之間的矛盾使基層民主發展面臨著制度上的兩難困境。
(二)城鄉二元化的格局給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帶來新挑戰。
(三)多元化利益群體的出現,涉及利益糾紛的矛盾增多,進行利益整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基層民主政治的認知度和公信力面臨著挑戰。
(四)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缺少資源和抓手。
二、在創先爭優的實踐中破解基層民主發展的困境 面對我國農村基層民主發展的困境,不少地方都在實踐中積極探索解決的思路和辦法,許多地方黨組織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之路,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農村集體經濟,黨組織在村民中的威望高,村民的參與村務的意識、自治意識強,許多利益矛盾得到及時解決,沒有長期積累,村民團結、安居樂業。
這些地方以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圍繞中心工作進行創先爭優,推動當地發展的幾個共性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分外關註:
(一)這些農村非常重視建設高素質的黨組織領導班子,尤其是重視支部書記隊伍的建設。
(二)這些農村以開闊的眼界,著眼於統籌城鄉發展來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建設。
(三)這些農村基層民主建設都非常重視解決村民關心的切身問題,以發展和維護農民的切實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
三、在創先爭優活動中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這些農村基層黨組織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創造出的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途徑和方式,對於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我國農村民主政治的改革和發展,具有深刻的啟示:
(一)在農村基層政治發展進程中一定要正確處理基層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關系,不斷探索以黨內民主推動人民民主發展的新途徑新方式
(二)要圍繞如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現中國農業「第二次飛躍」來推動我國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
(三)我國改革的綜合性特徵日益突出,科學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
動農村基層民主發展,要求由過去的單項突破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綜合考慮、通盤運籌轉變。改革的綜合性特徵日益突出,要求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套,制度上相互配合、程序機制上相互銜接,統籌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科學制定改革的一攬子舉措,才能推動改革的有效深入。
(四)中國的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
(五)中國農民是創造「中國模式」、「中國奇跡」的主體,是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主體,任何時候都不能輕視和忽視
農民是我國改革的先頭部隊,他們創造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創造了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村民自治組織,創新了中國基層政治體制改革的新形式,他們是中國改革的探索者和開拓者,是農村改革的主體,是「中國奇跡」的創造者,值得我們永遠重視和尊重。
5. 社會文化地理學研究的什麼
社會文化地理學是人文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社會地理學分析空間中的社會現象,研究各種社會類型的區域分布並分析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在探討人地關繫上強調社會因素對地區文化景觀、生活方式的影響。研究內容包括人口、聚落、民族、宗教、語言、行為和感應等方面的地理問題,並致力於解決社會問題。文化地理學則從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的角度,解釋各種文化要素如何使不同地區具有各種區域特徵,研究對象和內容與社會地理學有許多相同之處。但前者主旨是研究人類不同社會集團的地域特徵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後者則是研究人類創造的文化地域。有些學者將社會地理學和文化地理學的內容合稱為社會文化地理學。很早以來,地理學的著作中已注意到種族和民族的分布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的影響。拉采爾的人文地理學代表著作即以人類地理學 命名。在維達爾- 白蘭士和白呂納的人文地理學著作中,也都包含種族和民族地理的內容。不過,現在人種地理學和民族地理雖然仍是介於人種學、民族學和地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但研究者則多為人種學和民族學者。
著名理論:
各地的人口數量、分布和遷移是重要的地理現象,人文地理學者十分關注。維達爾-白蘭士的《人文地理學原理》第一章即論述了人類在地球上的分布、密度以及各洲的人口狀況。第一次世界大戰後,I.鮑曼分析了中歐的人口地域分異現象 ,瑞典地理學家 S.德·耶爾深入研究瑞典人口分布並制出人口分布圖。從此,人口地理學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聚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景觀,既反映自然環境的特徵,也表現人類文化的差異。德國地理學家J.G.科爾最早對聚落作系統的研究,他於1841年發表了《人類交通居住與地形的關系》。白呂納則把房屋這一聚落現象列為人文地理事實的第一綱第一目,包括房屋類型、村落形式、都市位置及其與環境的關系。此後,聚落地理研究在一些國家形成各自的風格。如德國著重聚落景觀,法國重視經濟對聚落的影響,英國偏重聚落歷史地理,美國則關注白人拓荒者居住問題。聚落地理學形成後,最初包括在其中的城市地理學由於發展迅速,逐漸獨立成為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分支,使得聚落地理學現在實際上是研究鄉村聚落地理。以鄉村地區的經濟、社會以及資源和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的鄉村地理學也是在聚落地理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其研究內容已超出鄉村聚落地理范疇。
6. 地理是什麼
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
「地理專」一詞屬最早見於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於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
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
(6)中國鄉村社會地理研究的探索擴展閱讀:
核心分支學科
1、自然地理學
地貌學、動力地貌學、構造地貌學、氣候地貌學、應用地貌學、植物地理學、動物地理學、冰川學、凍土學、古地理學、水文地理學、土壤地理學、化學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等。
與自然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生物,化學,物理,天文,數學,技術等。
2、人文地理學
經濟地理學、農業地理學、工業地理學、商業地理學、交通運輸地理學、旅遊地理學、人口地理學、人種地理學、聚落地理學、鄉村地理學、城市地理學、社會地理學、文化地理學、歷史地理學、醫學地理學、政治地理學、軍事地理學、地圖學、地名學、理論地理學、區域地理學、應用地理學、災害地理學等。
與人文地理相關的基礎學科:經濟,政治,歷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地理
7. 中國歷史上的地理研究成果簡單說幾個
·徐霞客+《徐霞客游記》
·《徐霞客游記》以日記體為主的中國地理名著內。
徐霞客經30多年旅行容,寫有天台山、雁盪山、黃山、廬山等名山游記17篇和《浙江日記》、《江右游日記》、《楚游日記》、《粵西遊日記》、《黔游日記》、《滇游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游記資料,在去世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記》。
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至明崇禎十二年間(1613年—1639年)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卓有成就。《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夏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
8. 鄉土中國和當前鄉村社會那些變了,哪些沒變
鄉土中國和當今鄉村社會當中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包括經濟水平的提高,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環境的變化。